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南阳一中 2019 年秋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掷铁饼者》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 永恒”,也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突破了艺术上 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 致。运动员所呈现的形态 A. 由古希腊人的社会风俗所决定 B. 显示出希腊雕刻艺术已经完全成熟 C. 是研究古希腊雕刻的重要资料 D. 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运动员之所以呈现出裸体的形态,是由古希腊人的社会风俗所决定的。因为古希腊 人在从事体育运动和宗教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时,男子往往赤身裸体。他们认为完美健康的人 体乃是人的骄傲,是神性的体现。故选择 A;B、C、D 的表述都没有问题,但不能体现题目主 旨,故排除。 2.古雅典法律规定任何公民都必须参与选举,拒绝参与者将受惩罚;它还规定每个公民必须 用一生当中的一年时间担任公众仲裁人的职务。这说明,古雅典民主 A. 导致公民意识和城邦观念缺乏 B.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个人自由 D. 真正实现了多数人的民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民必须用一生当中的一年时间担任公众仲裁人的职务”这一强制规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个人自由为代价,C 项正确;雅典公民具有 强烈的城邦至上观念和公民意识,A 项错误;雅典内部公民平等,而不是所有人都处于平等地 位,B 项错误;古代雅典民主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D 项表述错误。 3.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在当时有人视为理想政体,也有人称其为暴民政 治。……在 17-18 世纪,民主仍然是一个贬义词。19 世纪中叶以后,雅典民主制成为西方学 界和政治界的主流观点。1992—1993 年,西方国家举行了一系列大型学术活动,以纪念雅典 民主制诞生 2500 周年,但学界对雅典民主制的评价仍然不尽一致。对雅典民主制评价的历史 变化反映出 A. 历史评价一直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B. 民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C. 历史评价取决于时代的现实需要 D. 人们对历史的探究永无止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直到 1992—1993 年“学界对雅典民主制的评价仍然不尽一致”可知“人们 对历史的探究永无止境”。故选择 D;A 项过于简单、片面,排除 A;B 项答非所问,题干要求 考生思考的是“对雅典民主制评价的历史变化反映出”的本质问题,而 B 说“民主是一个漫 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故排除 B;C 项对导致不同的雅典民主制度评价的各种具体原因综合的 不够全面,没有解释同一时代不同人之间为何存在差异、不同时代的评价为何可以相同的原 因。排除 C。 4.罗马法中规定:当事人如因错误而履行债务时,得提出不当得利之诉,请求他方返还已履 行的财产。这一规定折射出,古代罗马法 A. 注重规范市场贸易秩序 B. 蕴含了公平正义精神 C. 反对非法侵占私有财产 D. 致力于打造诚信社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对“不当得利”的防范,这是公平正义精神的体现。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反映的不是贸易秩序,而是债务关系,排除;C 项,材料体现的不是侵占私有财产,而 是债务关系中对失误行为的纠正,排除;D 项,虽然材料体现了一定的诚信要求,但更主要的 是要维护公平与正义,排除。 5.《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 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 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 皇帝的敕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 C. 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作用。材料“须用法律来巩固”“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 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说明法律能够起到维护统治的作用,是治国重要手段之一。材料主要 说的是用法律来维护皇帝的权威,并非强调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排除 A。B、C 本身说法错 误。答案为 D。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 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对后世留下了 宝贵的精神财富。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 6.有人认为,罗马法“实质上属于市民阶级,而且,他们本身所学的、所教的和所应用的法 律,按其性质来说,实质上也是反封建的”。其意在表明罗马法 A. 创立者是早期资产阶级 B. 主要针对封建势力 C. 与欧洲中世纪格格不入 D. 后来成为反封建的武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实质上也是反封建的”,是因后人把罗马法当成反封建的武器而进行解读, 故 D 项正确。古罗马是奴隶制社会,当时没有资产阶级,也没有封建势力,故排除 AB 两项。 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与欧洲中世纪的关系,故排除 C 项。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罗马法虽然为奴隶制时代的法律,但罗马法中所蕴涵 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近代西方资产 阶级在反封建过程中正是看到罗马法的精神所在,故利用其作为反封建的工具。 7.近年来的史学研究表明,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国王和代表议会的两大阵营里,各 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都有贵族、乡绅、富商巨贾和一般商人,也有中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 工匠。据此 A. 可以分析未来英国政治基本趋势 B. 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 C. 无法划分两大阵营最明显的界限 D. 能探讨英国发生革命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信息可以得出,当时英国两大阵营各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反映了英国社 会转型时期基本特征,这恰恰能够用来分析英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以及君主立宪制度最 终在英国确立的基本原因。故答案为 A 项。B 项,从中也可得出,这种社会结构明显不利于革 命,排除;C 项,划分英国两大阵营最明显界限主要在于宗教信仰,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 除;D 项,该材料也无法探讨英国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因为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图亚特王 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排除。 8.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政治色彩而论,与东欧及东南欧的绝对专制独裁体制相比,不失 “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这因为该“宪法”规定( ) A. 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 B. 宰相由联邦议会产生 C. 国家体制实行联邦制 D. 皇帝对帝国议会负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比起东欧和 东南欧国家的绝对专制有着“现代民主政治”色彩,A 项符合题意;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 宰相由皇帝任命,皇帝有立法权及对议会的控制权,BD 两项错误,联邦制分配中央和地方的 关系,与民主政治无关,C 项不符合题意。 9.斯塔夫里阿诺斯:“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 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作者认为美国 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于 A. 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B. 联邦政府内部三权间的分权制衡 C. 设立两院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 D. 体现了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 【答案】D 【解析】 由“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确立 了联邦制,实现了地域的平衡;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制实现了权力体制的平衡,故本题答案 选 D 项;A 项只能体现地域平衡;B 项只能体现体制平衡;C 项只能体现体制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 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美国的联邦制和分权制衡体制,结合所学进行判断选择。 10.1795 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限制了联邦法院对各州司法 管辖权。1868 年,美国又 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不得制定限制国家公民权益的法律,并对管辖下的所有人, 给予平等的法律保护。这一修订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 进一步维护各州的司法独立 B. 督促南方各州解放黑人奴隶 C. 强化三权分立维护民众权益 D. 肯定联邦宪法至上维护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1868 的修正案是建立在美国南北战争北方胜利的基础上,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知道, 新的修正案重心不在于州权力,而是强调州法律不得侵犯联邦法律法律要为联邦提供权益保 障,这是对州权力的约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8 年美国刚刚结束南北战争,北方获得 胜利,这一时期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更多要从维护联邦统一与权威入手,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D 项;材料旨在强调联邦法律的至上性,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 的 11.1871 年 8 月,法国国民议会获得了制定宪法的权力,但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结果“1875 年宪法”获得通过。“这部宪法并不是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 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这说明法国政体的最终确立 A. 是保皇派对资产阶级的妥协 B. 遵从了卢梭的民主思想 C. 受益于政治现实和妥协精神 D. 受巴黎公社的影响巨大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中“法国国民议会获得了制定宪法的权力,但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可得出法国政 体最终确立得益于妥协,这只是材料中表达的一个方面,故 A 项排除;卢梭的民主思想主要 体现是主权在民,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B 项排除;依据材料中“但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结 果‘1875 年宪法’获得通过”“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等信息可得出 法国政体的最终确立得益于政治现实与妥协精神,故 C 项正确;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 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而法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故 D 项排除。 【点晴】紧扣史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分为两部分信息,一是妥协,一是受政治影响, 答案必须概括两方面,否则都片面的,解题时需要特别注意答案的全面。 12.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 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 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 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 A. 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 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 C. 19 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 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工人阶级可以通过选举的方式来进行斗争,这是一种合法的斗争手段, 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权利的进一步完善。故答案为 B 项。A 项,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主张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一点没有放弃,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 19 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末 世界工人阶级运动有第二国际的指导,也并没有走向低潮,排除;D 项,材料只能反映出进入 帝国主义阶段,工人阶级的斗争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并没有反映出各国工人政党都赞同议 会斗争的方式,排除。 13.巴黎公社成立后,不仅实行了普遍的选举制度,且在选举权方面也没有剥夺敌对者的选举 权利,“要是你们(敌对者)别有信念,尽可以投空白票以示抗议,这也属于公民的义务”。这说 明,巴黎公社( ) A. 缺乏对敌人的防范意识 B. 很好地落实了民主原则 C. 严格要求公民履行义务 D. 完全抛弃了旧民主形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巴黎公社……实行了普遍的选举制度,且在选举权方面也没有剥夺敌对 者的选举权利”,可知巴黎公社在选举方面很好地落实了民主原则,B 项正确;敌对者可用空 白票以示抗议等,可知巴黎公社并不是对敌对者没有防范,A 项错误。只有相关选举权问题的 说法,材料不能说明巴黎公社对公民履行义务方面做了严格规定,认可敌对分子的选举权, 说明其对传统民主形式有继承,CD 两项说法错误。 14.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 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第一次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B. 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的统治 C.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 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A.第一次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正确 的;B.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的统治说法错误,十月革命推翻的是临时政府的统治,而非 是沙皇专制;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和 D.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都是十 月革命的意义。故此题选 B 项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 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 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 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15.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对不结盟国家的态度和政策,由“不承认这些国家真正是不结盟的国 家”到“接受不与美国结盟,并帮助它们实现经济发展”。这一变化说明( ) A. 不结盟国家开始倒向美国 B. 美国的对外战略有所收缩 C. 美苏争霸的态势走向缓和 D. 不结盟国家的影响力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美国对不结盟国家政策和态度的调整和变化可知,不结盟国家对国际社会影响 力的不断增强,迫使美国接受了其原则,正视了现实,D 项符合题意;不结盟国家的宗旨和原 则一直没有改变,A 项不符合史实;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并没有实行战略收缩,B 项错误; 当时美苏在争霸中态度都比较强硬,C 项错误。 16.1990 年 11 月,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会议上,北约和华约发表联合声明,宣 布两大军事集团“不再互为对手,相互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这“成为欧洲冷战 时代结束的象征”。这一声明主要是基于 A 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 两大集团力量对比失衡 D. 欧洲一体化走向深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90 年 11 月”的时间可知,当时东欧发生剧变,华约组织进一步趋向瓦 解、力量进一步衰落,已经构成不了对华约的根本威胁,在此情况下,两大集团发表联合声 明,宣布彼此“不再互为对手,相互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从而“成为欧洲冷战 时代结束的象征”,故 C 项正确,A 项排除。材料只提到华约和北约两大集团的关系,未体现 世界多极化趋势,故 B 项排除。题干未反映欧洲一体化进程,故排除 D 项。 17.有人说:“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等)举 . 行的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 G20 峰会)大大增多,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 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经济合作与军事冲突不可避免 B. 军事冲突主要是强权政治造成的结果 C. 人类历史必然是和平取代冲突 D. 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最主要的特点之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经济联系加强,但军事冲突此起彼伏,故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 世界形势最主要的特点之一,符合题意,选择 D;A 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A;“军 事冲突主要是强权政治造成的结果”的表述本身没有问题,但这一句只符合材料后半段的意 思,与材料整体不符合,排除 B;“人类历史必然是和平取代冲突”与材料表达的意思不符合, 排除 C。 18.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时用 17 艘大船除运送交换物外,还运去了工匠、农夫和农业工具, 以及各种植物种子和不同动物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犹如运去了一个小型社会。与此同 时,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茄、烟草、可可等也传到了欧洲。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A.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C. 瓦解了美洲落后的生产方式 D. 提供了各洲文明双赢的契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物种交流,欧洲 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也进入美洲,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强 调的是欧洲与美洲双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非只是瓦解美洲落后的生产方式;D 选项错误, 欧洲殖民者给美洲本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美洲传统文明遭到了灭顶之灾,并非是各洲 文明双赢。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19.“他们证实了美洲与亚洲之间存在着一片辽阔的水域。这个水域要比大西洋宽阔得多。哥 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只用了两个月零几天的时间,而他们在天气晴和、一路顺风的情况下, 横渡太平洋却用了一百多天。”材料中“他们”的活动 A. 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B. 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C. 打通了欧洲与美洲的商路 D. 使得世界市场基本上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只用了两个月零几天 时间,而他们在天气 晴和、一路顺风的情况下,横渡太平洋却用了一百多天”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麦哲伦船队 全球航行,这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故选 B 项;在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前,新航路开辟 已经开展,故 A 项错误;哥伦布航行开启了欧美商路,故 C 项错误;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故 D 项错误。 20.在 15 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威尼斯商人在亚历山大港,平均每年可获得 350 万英镑的香料, 而在 1502-1505 年,平均每年仅获得 100 万镑。而葡萄牙人由新航路进口的香料从 1501 年的 22.4 万英镑,到 1503-1506 年平均每年上升 230 万英镑。此现象反映出 A. 欧洲对香料的需求下降 B. 奥斯曼帝国阻隔商路 C. 欧洲贸易中心逐渐转移 D. 葡萄牙垄断全球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亚历山大港,位于埃及,在地中海地区,是传统的东西方商路,威尼斯商人在亚历 山大港进口贸易量减少,说明此地贸易中心地位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引起 的商业革命,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 C 正确;A 不符合葡萄牙人 香料贸易量上升的情况,排除;材料现象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使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逐 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 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垄断全球贸易”表述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威尼斯商人在亚历山大港,平均每年可获得 350 万英镑的 香料,而在 1502-1505 年,平均每年仅获得 100 万镑”“葡萄牙人由新航路进口的香料从 1501 年的 22.4 万英镑,到 1503-1506 年平均每年上升 230 万英镑”,联系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分析解答。 21.1889 年,有学者指出:“英国多数大城市里,古老的特征正在迅速消失;历史悠久的房屋 被推到作为适应现代需要的建筑基地,一切都在现代化;但在乡村,一切依旧。”这反映英 的 国 A. 工业革命尚未波及乡村 B. 城市化对传统文明的冲击 C. 人们对工业文明 抵制 D. 工业文明摧毁了小农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城市里”“古老的特征正在迅速消失”“一切都在现代化”等信息可知,在工 业革命的推动下,传统文明日益受到城市发展的冲击,故选 B 项;“但在乡村,一切依旧” 说明工业革命对乡村的传统几无影响,但不意味着工业革命尚未波及乡村,故 A 项是对材料 的误读;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人们对工业文明的抵制,排除 C 项;“在乡村,一切依旧”,故工 业文明摧毁了小农经济的说法错误,故排除 D 项。 22.下表是根据张新光的《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法国式道路及其现代转型》绘制的法国农民士 地状况和经营模式。据此可知,法国农业的这一状况( ) 780 万土地占有人 1862 年 1~10 公顷 46.5% 不足 1 公顷 38.5% 360 万个小农户无力交纳 税款 1882 年 80%的农户直接耕种土地 经营面积占全国土地的 60% 12%的农场主采用租佃制经营形式 A. 促进了法国政局的稳定 B. 阻碍法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C. 有助于农业科技的创新 D. 加速了代议制的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显示,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大量存在小农经济,甚至还有一部分租佃制经营, 结合所学可知,这样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农民的贫困影响着国内市场和再生产的扩大,制约 的 着法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B 项符合题意;小农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使法国贫富差 距加大、党派林立、工业化发展动力不足影响着国内的安定发展,A 项错误;小农经济和农民 贫困不利于农业科技的进步,C 项错误;当时法国处于第二帝国统治时期,专制统治不利于代 议制的完善,D 项错误。 23.瓦特用蒸汽机驯服了地下之火,使之转化为机械能,以此为动力的工业革命使人类只用了 100 多年便创造了相当于前 5000 年的辉煌:爱迪生以天上之火的形式,只用了 30 年的时间就 创造出相当于 100 多年的成就。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 各国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 C. 各阶层积极广泛参与 D. 技术革新主导国家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特改良蒸汽机和电气时代的到来,建立在科学理论发展的基 础上,科学应用于技术革新和机器发明,迅速转变为生产力,故两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 力发生前所未有进步的主要原因在于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A 项正确;各国劳动人民 自古以来就付出了大量的生产劳动与实践,他们包括各阶层的积极、广泛参与,但不是促进 工业革命完成,导致近代以来生产力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BC 项错误;技术革新主导国家的 变化,只是客观因素,不是导致生产力革命性飞跃的根本,D 项错误。 24.美国福特汽车公司,1913 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1913—1914 年生产了 24.83 万 辆汽车,每天生产近 800 辆,平均每 36 秒生产 1 辆汽车,10 年之后达到了每 15 秒生产 1 辆。 福特的奇迹也是美国奇迹。材料主要说明 A. 汽车工业实现了人工智能 B. 福特奇迹挖掘了劳动潜质 C. 美国奇迹等同于福特奇迹 D 垄断组织造成了生产集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3 年”,福特汽车公司“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创造了汽车 . 制造业的世界记录,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生产管理的革新,极大地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提高 生产效率,说明了科技创新是国家、企业发展的基石,B 项正确。人工智能在 20 世纪初远没 有实现,A 项错误;一个汽车行业的奇迹不等于一个国家的奇迹,C 项错误;材料中的流水线 生产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强调的不是垄断组织的作用,D 选项不符合题意。 25.1921 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 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实验站等 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这一法令 A. 扩大了农民产品支配权 B. 推动了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 C. 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 D. 有助于“斯大林模式”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必 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可知在 1921 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维护农民的利益,有利 于巩固工农联盟,故 C 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为了巩固工农联盟,缓解当时的政治危机和经 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苏依土地政策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不 是产品的支配权,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苏俄 新经济政策,而推动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时期,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并非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故 D 选项错误。 26.苏联农业集体化期间,许多农民屠宰牲口,已经被充公的“富农”的牲口由于无人照管而 死亡。直到苏联解体,牲畜总数也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1913 年的水平。材料说明农 业集体化 A. 长期忽视畜牧业发展 B. 制约了苏联经济发展 C. 受到国家工业化制约 D. 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由于无人照管而死亡”等信息可知,苏联在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 存在一些失误,而且畜牧业甚至没有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这说明农业集体化制约了苏联经 济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集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国家对畜牧业发展忽 视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不是说工业化制约农业集体化,故 C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 没有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27.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漫画界开始塑造强大、不可战胜的英雄形象,如人猿泰山、大力水 手、超人、蝙蝠侠等,他们匡扶正义,扫除世上的罪恶,为人间带来希望。这类英雄漫画广 受欢迎。材料反映出当时 A. 社会大众存在逃避现实的倾向 B. 美国持续推行霸权主义 C. 经济繁荣刺激精神享受的需求 D. 科技发展引发科幻热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30 年 代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社会生产力急剧下降,人民生活贫困,经济萧条,所以这 一时期不可战胜、为人间带来希望的英雄漫画形象广受欢迎,人们追求幻想世界的满足,逃 避灰暗萧条的现实,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匡扶正义、扫除世上的罪恶,为人间带来 希望的英雄漫画与企图主宰世界的霸权主义无关;C 选项错误,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爆发了严 重的经济大危机,社会生产力急剧下降,人民生活贫困,经济萎缩,并不繁荣;D 选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科技发展对科幻热潮兴起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28.1934 年 6 月 12 日,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允许总统对凡是同意对美国降低关税的 国家降低关税。到 1937 年,美国已和 16 个国家达成了降低关税的协定。美国这一举措 A. 表明政府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B. 继续坚持原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C. 造成经济危机向世界范围扩大 D. 试图通过对外贸易缓解经济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降低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目的是通过对外贸易来缓解经济危机,故选 D 项;该措施正是国 家对经济的干预,故排除 A 项;罗斯福新政已经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故排除 B 项;国家之 间相互降低关税,实现自由贸易,有利于商品市场扩大,从而缓解经济危机,故排除 C 项。 29.1935 年 9 月,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部与美国无线电公司签订技术协议,规定美国无线电公 司在研究、试验到制造的整个过程中给予苏联技术支持,这些技术包括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 接收,录音、测量仪器及遥控仪器等设备的生产。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 苏联为完成“一五”计划积极引进技术 B. 美国为摆脱经济大危机需拓展海外市场 C. 国家利益一致导致美苏的意识形态趋同 D. 战时同盟关系使美苏经贸合作日益紧密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35 年 9 月”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美国等资本主义世界正面 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尽快销售大量剩余重工业品,拓展海外市场,美国向苏联积极地 提供技术支持,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苏联“一五”计划实施于 1928-1932 年,与材 料时间不符;C 选项错误,美苏国家利益并不一致,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 家,两国意识形态并未趋同;D 选项错误,美苏战事同盟关系的建立是在二战时期,此时尚未 出现。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30.1947 年 4 月,美、英、中、法等 23 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 123 项,涉及大约 5 万种商品。10 月,23 国签订《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 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图 A. 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B. 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 C. 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 D. 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可知,战后资本主义各国通过定期召开国际会议并签订关税协定以降低关税, 体现贸易发展的制度化、体系化发展,D 项正确;A 项,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排除;B 项,提高发展中国家话语权不是《关贸总协定》的目的,排除;C 项,表述过于绝对, 排除。 31.目前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已有一百多个。20 世纪 70 年代还仅有 28 个,到 80 年代 增加到 32 个,90 年代中期超过 40 个。由此可以看出,区域经济组织中的 60%是 90 年代中 期以后建立的,并且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各区域一体化组织积极酝酿跨洲扩大成员范围。 这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 A. 出现洲际联合的发展趋势 B. 深受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C. 发展中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D. 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区域一体化组织积极酝酿跨洲扩大成员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区 域经济一体化向洲际联合的发展趋势出现,A 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与影响, 而是侧重描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B 项错误;由于科技和资本优势,发达国家在区域经济 一体化中居主导地位,C 项错误;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仍未建立起来,D 项错误。 32.2010 年,中国、印度以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表现都大大好于美欧发达国家。2012 年,亚洲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三分之一。美国在亚洲的直接投资远远超过西欧,亚洲成为美 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表明 A. 亚洲成为了世界经济中心 B. 公平贸易促进亚洲经济发展 C.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D. 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趋势明显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亚洲在经济上的崛起,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故 D 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亚洲成为了世界经济中心,而是强调亚洲在经济上的崛起,故 B 错误;材料信 息没有涉及公平贸易,故 B 错误;材料涉及世界经济重心转移问题,没有涉及世界政治秩序 的问题,故 C 错误。 33.谈及 WTO 的作用时,有专家指出:“一个大个子和小个子发生矛盾,大个子最喜欢两个人 面对面解决,把小个子拉到阴暗的角落里单挑,狠揍一顿。小个子则把冲突拿到人多势众的 地方去,希望有人来主持公道,请大家来评评道理。”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 落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更需要 WTO 的保护 B. 在国际贸易纠纷中 WTO 偏袒贸易小国 C. WTO 的宗旨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 D. WTO 主要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小个子则把冲突拿到人多势众的地方去,希望有人来主持公道,请大家来评 评道理”可知,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落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更需要 WTO 的保护,更希望 WTO 来主持公道,故 A 正确;B 不符合 WTO 的原则,排除;C 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发展中国家主要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D 错误。 34.《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的作者谭智元认为,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 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 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作 者旨在说明 A. 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 B. 美元进一步强化了其国际货币地位 C. 美国利用黄金实现经济独裁 D. 美国依靠经济优势垄断国际贸易 【答案】B 【解析】 根据“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 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看出,作者旨在说明美元进一步强化了国际货币地位,B 正确;材 料强调强化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A 表述错误;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国际 贸易,排除 D。 35.全球贸易模式下的南北贸易、北北贸易和南南贸易被称为“三环贸易”结构,1995—2014 年“三环贸易”变化示意图(按照所占百分比绘制)主要反映出 A. 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贸易快速发展 B.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增加 C. 区域集团化推动发达国家贸易发展 D. 经济全球化影响发展中国家贸易合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南南合作和北北合作为主的结构发生较大 变化,南北之间贸易明显增加,说明经济全球化影响发展中国家贸易合作,故 D 选项正确;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95-2014 年期间南北之间贸易明显增加,因此“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贸 易快速发展”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数据的内容,故 A 选项错误;材料数据主要体现的是 1995-2014 年期间南北之间贸易的变化,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变化,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 1995-2014 年期间南北贸易、北北贸易和南南贸易的变化, 无法体现区域集团化的推动作用,故 C 选项错误。 36.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而苏格拉底则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两 者都 A. 注重强调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力 B. 否定了人在民主政治中的主体作用 C. 意图为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 D. 强调知识与美德对自我认知的提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共性,题眼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和“有 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是西方人文精神起源时期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观点都突出人的作用,强调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力,故 A 项正确;否定了人在民主政 治中的主体作用不符合人文精神,故 B 项错误;为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是“人是万物的 尺度”观点的局限性,故 C 项错误;强调知识与美德对自我认知的提升属于苏格拉底的主张, 故 D 项错误。 37.薄伽丘说:“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的存在,而人性的自然要求,就是物质欲望。” 此观点 A. 否定了基督教会的专制统治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 C. 体现了以理性主义看待人生 D. 不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从题干中的“人”、“人性”、“物质欲望”,可以得出薄伽丘肯定人的物质欲望。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14 世纪以来,意大利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生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 享乐,文艺复兴兴起,这种观念代表了新生的资产阶级的价值观,B 正确。文艺复兴抨击教会 的黑暗和教会的腐败,但没有否定教会的统治,A 错误。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C 错误。 人文主义思想是符合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的,D 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人”、“人性”、“物质欲望”,得出是文艺复 兴的表现。再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背景、反对的对象排除其他三个错 误选项。 38.“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 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 A. 美国南北战争 B. 法国启蒙运动 C. 欧洲宗教改革 D. 英国光荣革命 【答案】B 【解析】 “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是说要想结束国 王的独裁就一定要放弃对上帝的信仰,结合所学可知,法国的启蒙运动将这二者有机的结合 在了一起,故选 B;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在 19 世纪 60 年代,当时这种诉求早已经有了,故排除 A;欧洲宗教改革和英国光荣革命时对上帝的信仰还处于比较盛行的时代,故排除 CD。 39.当代物理学家霍金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高维果壳状的泡泡演化而来的,果壳上的皱纹(即 量子扰动)在演化中产生了今天宇宙的所有结构。这一说法( ) A. 奠定了经典力学创立的基础 B. 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C. 宣告了量子力学的诞生 D.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霍金的观点,宇宙源于一个泡泡,通过量子扰动力演化而来,这一说法和传统 的宇宙起源与发展变化原因均不相同,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B 项符合题意;经典 力学早在 17 世纪中期确立,霍金的观点不是自由落体定律,不能为近代经典力学提供基础, A 项错误;量子力学是 20 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提出来的,当时霍金还未出世,C 项错误;霍 金的观点不是相对论,没有对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进行揭示,D 项错误。 40.“在这个包围我冲撞我或驱使我的世界中,我可以对一切置之不理,但不包括混沌,不包 括千载难逢的偶然和产生于混乱的神圣等值。世人终将找到荒诞的醇酒和冷漠的面包来滋养 自身的伟大。”与此思想相同的文学作品是 A. 《悲惨世界》 B. 《人间喜剧》 C. 《老人与海》 D. 《等待戈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哲学思想以荒诞为起点,从荒谬入手对心灵进行探 索,因此,与其相对应的文学流派是荒诞派,D 项正确。A 项,为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排除; B 项,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排除;C 项,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其中 41 题 14 分,42 题 12 分,43 题 14 分,共 40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智者普罗泰戈拉在《论诸神》中说:“关于诸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 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作品均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已出现一些新特点,如拉斐 尔的《西斯廷圣母》。后人评论这幅时说:“圣母好像在说:请你们抱去吧,他不是我的。但同 时又把紧贴在怀里,好像如果可能,她就带看他选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用自己的奶来喂养这 个并非救世主’,而是自己儿子的普通婴儿。 材辩二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 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 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 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1762 年)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 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我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 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 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罗泰戈拉如何看待人和神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并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1)怀疑神的存在,树立人的尊严,以人为中心。 (2)态度:和解(包容)或信仰(不排斥)。原因: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经济上:资本主义 兴起(萌芽):思想上:基督教神学仍然占统治地位。 (3)新发展:在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在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在政治方面主张社会契约 论和人民主权。 【解析】 【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一“关于诸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普罗泰戈拉怀疑神的存在,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要树立人的尊严与 地位。 (2)态度:根据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作品均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已出现一些新 特点”,“圣母好像在说:‘请你们抱去吧,他不是我的……这个并非救世主’,而是自己儿子 的普通婴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对宗教持和解或是信仰的 态度。原因:结合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从当时资本主义只是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在政治、 经济和思想上力量不足,并且基督教神学仍占统治地位等方面说明。 (3)新发展:根据材料三“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 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 处”,“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1762 年)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 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我决作为最终的裁 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宗教和政治等层面,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 新发展。 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下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 世纪》的部分目录: 第六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 年 第 22 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 年 第 23 章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 年 第 24 章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 25 章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第七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 年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视野,为第七编拟写一个子目,并对其进行概述和 评价。(要求:子目简洁、概述准确、评价科学合理) 【答案】示例:改变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概述: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技术不断革新,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18 世 纪,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工业城市的发展,带动了铁路 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后向欧洲大陆传播,19 世纪传至北美。到 19 世纪 30、40 年 代,英国首先实现了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最早完成工业革命。 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极大的提高了社会 生产力,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并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同时,工业革命也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和环境污染。 【解析】 【详解】根据“第六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 年”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 掀起殖民扩张与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国际市场和原料产地,结合材料“第七编西 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 年”可知,国际市场的扩大引发了英国工业革命,而工 业革命在欧洲的传播使欧洲傲视全球,占据优势地位。故第七编拟写一个子目应立足于工业 革命设计。结合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对世界的影响进行阐述即可。 4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撒彻尔夫人是在英国经济地位更加江河日下的情况下上台组阁的。她主张放弃扩大政府 开支、大搞福利,以刺激需求的政策;采取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把控制通货膨 胀放在政策的首位。为此,自 1979 年 5 月入主唐宁街 10 号之后,便对英国的社会经济政策 进行了“激烈的改革”。她还认为英国企业过分国有化是英国工业日趋衰落的根源之一。为此, 英国政府陆续把电讯、港口、航天、汽车等 12 家大企业,以不同形式私有化了,价值 50 亿 英镑的煤气公司等企业到 1986 年也出卖了。 改革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首先取得了成果,通货膨胀率从 1979 年的 13.3%下降到 1985 年的 5.5%。但是紧缩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失业,英国的工业基础也萎缩了。首相强调她的政策已见 成效,不仅顶住一些经济学家和工党的猛烈攻击,而且一再改组内阁,撤换了反对现行经济 政策的大臣。撒彻尔夫人的改革终于使英国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1986 年,英国经济的年 增长率为 3%,比美国或世界上其他三大工业国家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中的任何一个都快。 ——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198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撒彻尔夫人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撒彻尔夫人改革的影响。 【答案】(1)改革取向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改革理论是货币主义学说;改革过程充满 了艰难和曲折;改革成效明显,取得了成功。(8 分) (2)改革使英国逐步摆脱经济“滞胀”(回答经济增长较快,通胀率降低亦可);英国经济向 “多市场,少政府”转变;推动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如答加大了英国社会 的贫富分化亦可给分)(7 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放弃扩大政府开支、大搞福利,以刺激需求的政策;采取紧 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政策的首位。”和“她还认为英国企业 过分国有化是英国工业日趋衰落的根源之一。”可以得出改革取向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改革理论是货币主义学说;“首相强调她的政策已见成效,不仅顶住一些经济学家和工党的 猛烈攻击,而且一再改组内阁,撤换了反对现行经济政策的大臣”可以得出改革过程充满了 艰难和曲折;“撒彻尔夫人的改革终于使英国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表明了改革成效明显, 取得了成功。 (2)根据材料中的“紧缩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失业,英国的工业基础也萎缩了。”可以得出加 大了英国社会的贫富分化。“。撒彻尔夫人的改革终于使英国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1986 年,英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为 3%,比美国或世界上其他三大工业国家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中 的任何一个都快。”可以得出改革使英国逐步摆脱经济“滞胀”,英国经济向“多市场,少政 府”转变,推动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等。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撒彻尔夫人改革·评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