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 测试学科:历史 测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 一、单选题(30 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考古发现两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 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A.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 B.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 C.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D.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2.以下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A.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B.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C.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D.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3.下面是唐朝前期、中期和后期明确记载郡望和年份的士族科举入仕人数简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 A.科举中能否入仕与出身没有关系 B.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形式 C.门阀大族对科举制由抵制到接受 D.士族在科举考试中占据较大比例 4. 宋代实行差遣制度,无论地方或中央官员,他们的官名和所任职务大都分离。当时有所谓“官”、“职” 、 “差遣”的区别。“官”成了一种等级待遇,“职”是一种加官,“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一举措 A.结束武人专横跋启局面 B.便于皇帝驾驭群臣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5.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 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B.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C.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D.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6.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 乾隆皇帝 A.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B.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 C.对大臣的思想严密控制 D.“华夷之辩”的观念消失 7. 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这说明了西周晚期 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 B.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 D.宗法分封制被严重破坏 8. 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 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 A.形成契约精神 B.出现货币经济 C.规范商业行为 D.履践重农抑商 9. 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 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这反映出汉代 A.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 B.盐铁专卖制度解体 C.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 D.逐步放弃抑商政策 10. 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 。这反映了唐代 A.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 B.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C.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D.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11. 宋代政府在物品采购上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 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这说明宋代 A.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 B.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 C.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 D.官营手工业严重衰落 12. 南宋时,一定数量的由士大夫、富户组成的富裕阶层因居于乡村看病吃药不大方便,生活饮食难以满 足需要,“自村瞳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那者亦多矣”。材料所述“地主城居”这一现象 A.推动了坊市界限的瓦解 B.密切了城乡经济的联系 C.促进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D.导致了乡间土地的荒废 7. 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以明代为例,南浔镇有 8处,双林镇有 10处,藏泽镇有 4处,盛泽 镇有 5处。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思想活跃局面再现 B.市镇经济空前繁荣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8. 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 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A.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B.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C.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D.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9. ‎《竹书纪年》是春秋“晋”、战国“魏”史官在史乘编年记事的基础上,追溯西周、商、夏乃至远古,然后按时代顺序排纂的编年体通史,内容有意择取了与儒学相悖的古史传说。据此可知,当时晋、魏 A.法家思想成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思想 B.佛教道教冲击了儒学核心价值地位C.社会改革引起了意识形态领域变化 D.统治者削弱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10. 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 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 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B.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C.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D.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11. 公羊学派是研究《春秋》的一个重要学派,汉武帝要加强权威,他们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汉武帝要改变汉初以来的政策,他们就讲《春秋》有“新王必改制”。公羊学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 A.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 B.孔子著作遭受学者曲解 C.无为而治成为指导思想 D.法家学派占据统治地位 12.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 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 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B.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 C.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D.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13. 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 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A.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B.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 C.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D.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14. 宋朝建立以后,朝廷多次进行宫廷雅乐改革,以求“用乐以合《周礼》”,但均收效甚微。从北宋周 敦颐到南宋朱熹,理学家们批评这些改革“求古乐太深”,而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音乐纳入心性修 养和天理的范畴,赋予雅乐以新的内涵。这表明当时 A.雅乐已经丧失社会和政治功能 B.理学和心学的社会竞争加剧 C.对音乐的理学化解释逐渐形成 D.传统雅乐的思想资源被摈弃 15. 据史料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 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 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说明,明清时期 A.传统科技停滞不前 B.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C.王朝权力渐趋衰落 D.近代化倾向已出现 16.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 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A.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B.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C.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D.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17. 在教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 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渐趋中国本土化 B.壁画的内容具有时代性 C.中外文化具有交融性 D.壁画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18.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 A.散曲等艺术形式的兴起 B.人们的个性受到压抑 C.异端思潮的影响 D.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19. 雅典的建筑吸引了一大批建筑家、雕刻家来到雅典;它的内部兴起渊源于诗又超过了诗的戏剧;它的 议事会、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成为说话的艺术即雄辩术的广阔用武之地。据此可知,当时希腊 A.宗教信仰观念的淡化 B.人文主义个性的影响 C.民主政治宽松的环境 D.不受束缚的思想自由 20. 在古代雅典,主持审判的庭审官依据成文法律的字面含义向人民陪审团作解释,陪审团则根据这些解 释及其理解进行判断投票,庭审官最终根据对投票的统计结果作出判决。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司法制度融合了民主制度 B.法律是正义与理性的体现 C.注重对事实和法律的分析 D.形成严谨完备的司法程序 21. 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帝国建立以前,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 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由此可知 A.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C.罗马法仍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 D.关注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 7. 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 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这 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 A.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 B.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 D.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8. 雅典公民要具备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并懂得驳倒对手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城 邦生活,因此学习修辞学和辩论术成为雅典的一股潮流。智者学派的兴起直接迎合这股潮流,因而获得广 泛的社会支持。可见,智者学派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当时 A.雅典工商业经济发展 B.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 C.雅典人崇尚理性精神 D.雅典民主政治的发达 9. 古希腊时期,一批所谓“哲人”到处演讲和发表许多奇怪的辩论,传递了许多“负能量”,造成很坏 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 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他们师徒的共同之处在于 A.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B.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 C.着力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 D.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二、材料解析题(2题,31题25分,32题15分,共40分)‎ ‎3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井田制、投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皇帝根据亲巯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句结,逃迎税收.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纳税收。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 却并非究全封闭,皇帝经常会伸手进入国库花费财政税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鞭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 ‎——据《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共启示》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 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中 ‎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 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 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 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 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狐疑, 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据《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10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10分)‎ (3) 综上所述,谈谈中国历史上税制演变的当代启示。(5分)‎ ‎32.(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汤显祖出生于明朝中后期,年仅二十一岁中举人,因得罪朝中权贵,汤显祖在科场上颇受困顿。而立之年才进入仕途。南京官场上政治腐败,使得汤显祖对仕途感到失望。“金阊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汤显祖早期作品《紫箫记》便创作于此时。在《牡丹亭》 中,他将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身上。杜丽娘和柳梦梅以自己的爱情冲破生死界限,而且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自己做主结为夫妻。正是这种敢于反礼教的爱情故事,才打动了观众,使汤显祖的《牡丹亭》成为"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西厢》交胜"的划时代之作,成为家传户诵深受欢迎的舞台主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汤显祖从事文学创作的历史背景。(8分)‎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汤显祖文学艺术的影响。(7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