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人物传记阅读学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人物传记阅读学案(1)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人物传记阅读 学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宋文骢:追梦云霄间 三月春光里,一位老人却没能赶上他“孩子”的18岁生日。 ‎ ‎2016年3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歼10飞机总设计师、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宋文骢走完了他86年的人生旅程,错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3月23日,歼10飞机首次试飞成功的日子。 ‎ 最早与飞机的结缘,并不是美好的记忆。1930年3月,宋文骢出生在云南。他的童年是在防空警报和硝烟战火中度过的,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飞机对昆明没完没了的轰炸。 ‎ ‎“防空警报,警报什么呢?——中国飞机跑了,日本飞机来了。我们没有抵抗力啊!”宋文骢扼腕,一个国家如果落后,那挨打起来是没完的。 ‎ ‎“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飞机。”梦想如同种子般在他心底萌芽。 ‎ 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1949年,19岁的宋文骢成为一名侦察员。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宋文骢成为一名空军机械师。回国后第二年,他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开始了他的飞机设计生涯。 ‎ 在祖国的航空工业体系里,宋文骢不断成长,儿时的梦想也越来越近。1980年,宋文骢任歼7C飞机总设计师,领导了第二代战斗机从设计到定型装备部队全过程,填补了我国轻型全天候战斗机装备的空白,使我国跨入自主研制第二代战斗机的国际行列。‎ ‎ 1986年,时年56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肩负起了我国自主研发新一代先进战斗机的历史重任。歼10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当前唯一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战斗机,技术跨度大、难度高,其战技要求集中体现了西方先进国家着手开发的2000年左右装备的第三代先进战斗机的特点。‎ ‎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航空领域研发了一大批高新技术,而那时,我国的航空工业可以说才刚刚起步,甚至在某些领域还是空白。 ‎ ‎“技术、人才和实验条件等方面,和第三代先进飞机的要求相距甚远。”在漫长的研制过程中,宋文骢领导广大设计技术人员,一步一个脚印,默默地向目标迈进,先后攻克了先进气动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高度综合化航电武器系统、CAD/CAE/CAM等关键技术。 ‎ 一埋头就是12年。 ‎ ‎1998年3月23日,歼10飞机终于做好了所有首次试飞的准备。当时已经68岁的宋文骢知道,国外第三代飞机无一例外都发生过坠机事故,这如同一个魔咒,笼罩在团队每一个人的心头。 ‎ ‎“这种飞机没有不摔的,所以他当时压力很大。”歼10战斗机副总设计师戴川回忆,“宋老的方法就是反反复复、反反复复把工作做到位。” ‎ 一项项试验顺利通过,飞机终于平稳着陆。成功了,有人欢呼,有人落泪。歼‎ ‎10战斗机设计师杨伟说:“在那之前从未见过老头流泪,但是在那一刻他哽咽了。他毕生的精力,最终化作了一种战斗力。”‎ ‎ 那一天,宋文骢执意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3月23日——歼10成功首飞的日子。“我想的不是说一架飞机首飞就完了,我考虑的是我们的飞机出来后它在什么层次上,最终一定要使我们的飞机进入世界的先进行列。”‎ ‎ 生日成为又一个起点。经过数千次的定型试飞,歼10战斗机于2006年正式列装空军航空兵部队。 ‎ ‎“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那一年,宋文骢76岁,离他受命为歼10总设计师之时,已经过去了20年。 ‎ 在他的影响和培育下,以歼10双座飞机和枭龙飞机总设计师杨伟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航空新人,一大批站在航空科技前沿、全面掌握了航空高新技术的飞机设计师,航电专家,飞控专家和机械、软件开发等优秀人才,已经成长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和栋梁。 ‎ 宋文骢的梦还在继续。 ‎ ‎(有删改) ‎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宋文骢的童年是在防空警报和硝烟战火中度过的,他想到“我们没有抵抗力啊”,便立志要建造一架性能良好的飞机。‎ B.抗美援朝战场上空军机械师的经历以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飞机设计学习都有助于宋文骢实现他的飞机设计师的梦想。‎ C.1980年,宋文骢任歼7C飞机总设计师,领导了第二代战斗机从设计到定型装备部队全过程,为第三代战机的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D.宋文骢执意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3月23日——歼10成功首飞的日子,可见歼10在他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他的第二生命。‎ 解析 “为第三代战机的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无中生有。原文第七段是“填补了我国轻型全天候战斗机装备的空白,使我国跨入自主研制第二代战斗机的国际行列”。 ‎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BE )‎ A.宋文骢因为从小就酷爱飞机,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飞机”的梦想如同种子般在他心底生根、萌芽、壮大。‎ B.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时,我国的航空工业才刚刚起步,而西方发达国家在此领域已颇有成就。‎ C.在技术、人才和实验条件等方面欠佳的情况下,宋文骢独自埋头苦干12载,先后攻克了先进气动布局等关键技术。‎ D.国外第三代飞机无一例外都发生过坠机事故,所以,即使宋文骢做好了所有首次试飞的准备工作,歼10战斗机最终也没能逃脱这个魔咒。‎ E.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宋文骢逝世的哀痛及惋惜,以及对宋老那种追梦精神的敬佩。‎ 解析 A项,由原文第三段“最早与飞机的结缘,并不是美好的记忆”可知,宋文骢并不是从小就爱飞机的。C项,“独自”错,原文第十段为“宋文骢领导广大设计技术人员”。D项,“歼10战斗机最终也没能逃脱这个魔咒”错,由倒数第六段可知,歼10战斗机首次试飞成功了。‎ ‎3.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宋文骢一直追梦云霄间,关于“梦想”,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时,可从文中概括出传主某一方面精神品质,再结合自身情况展开阐释。宋文骢一直追梦云霄间,执着坚定,“默默地向目标迈进”“反反复复把工作做到位”,对我们是非常大的启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答案 (示例)宋文骢一直追梦云霄间,执着如一,令人钦佩,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每个人都有梦想,对人生、对未来充满许多期许,但面对竞争、面对挫折,我们可能会丧失信心,畏缩不前,愿景就此“夭折”,梦想从此“凋零”。但古往今来也有许多古圣先贤、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或忍辱负重,或至死不渝,或披肝沥胆,或以死明志,或百折不挠,或屡败屡战,或投笔从戎,或弃医从文,数十年如一日,矢志前行……让我们用信心播种梦想,用汗水浇灌梦想,用智慧耕耘梦想,用创造收获梦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陆谷孙:“绅”之风流,“士”之风骨 ‎“你的名字不但会活在你的亲人们中间,更会在你的同仁心中和读者心中活得同《英汉大词典》一样长久。”1991年,《英汉大词典》编写组成员之一的乔艾宓猝死,陆谷孙在追悼词中这样说。 时隔25年,说这话的人也走了。2016年7月28日下午1时39分,陆谷孙先生在上海新华医院与世长辞。 是时,上海雷声轰烈,暴雨如注。‎ ‎ 陆谷孙30岁与词典结缘。此后21载,《新英汉词典》《英汉大词典》先后出版,成就一世泰山北斗的盛名。‎ ‎ 1970年,陆谷孙进入《新英汉词典》编写组。埋首五年,跟随葛传、林同济先生,顶着催逼和监督的压力“曲线救书”,提高词典的实用性。初版即赢得热烈反响。‎ ‎1986年,他接受任命,成为《英汉大词典》主编,当场立下军令状:编完词典之前不出国、不兼课、不另写书。拿着一叠草稿,他跑去北京跟许国璋、王佐良等老一辈大师们汇报。1991年,历时十几年编纂的《英汉大词典》出版,在查得率和收词量上成绩斐然,被香港学者董桥形容为“不可一日无此君”。 ‎ 新千年伊始,他又将心力投入了《中华汉英大词典》。‎ ‎ 不同于《英汉大词典》,这一次没有专业团队,所有参编人员全是兼职,聚散无常,唯有陆谷孙坚守阵地,倍加沥血呕心。在一篇名为《关于生和死的思考》的文章中,陆谷孙写道:“我常想,《英汉大词典》当然是我们大家所钟爱的‘精神产儿’,但与此同时又好像是一种物化了的巨大的吞噬力量,无情地消耗着我们的心血乃至生命。既然是一项事业,它就要求牺牲……”这似乎也成了《中华汉英大词典》和他自己的写照。‎ ‎ 《英汉大词典》的出版,陪同朱镕基访问香港时与时任港督互背莎士比亚名句,使陆先生的社会影响力大增。1991年评奖,有四个头衔非要给他不可,最后他推了三个,勉强拿了“上海市劳动模范”——劳动总归还是劳动了的,不算太亏心,别的都太虚。‎ 在复旦,陆先生开设的“英美散文”课,教室常常座无虚席。 在学生眼中,这位复旦英语系的传奇人物是“校宝”之一:既符合“象牙塔内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形象,又毫不古板,反倒风趣、时髦、有活力。在课堂上,他声如洪钟,健谈投入,思维敏捷,会讲流行的词语,开俏皮的玩笑,然后自己也笑起来。 英文系年年盛传“陆爷爷要退休”的流言,却年年抵不过学生请求他继续开课的高涨呼声。 “最后一届”带了一年又一年,直到2014年患了中风,他才真正离开了课堂。 2012年,复旦学生票选“复旦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名列榜首。他说:“我一生中得过不少奖,但这次是给我喜悦最多,让我最感动的一次。”‎ ‎20世纪90年代初,下海者甚众。校车上从起点到终点,老师们多在谈论股票,沉下心来编词典的陆谷孙,大概也多多少少有些孤独。 及至晚年,他开微博、玩微信,从未在技术上落后于时代。对网络文化也持包容开放态度,甚至还收罗不少网络用语进入词典。‎ ‎ 2016年8 月1日,上海龙华殡仪馆外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群延伸到大厅门口,大厅内外的墙边摆满白色玫瑰和百合花花圈。‎ ‎ 陆先生的照片悬挂在大厅前方的正中央,被白色鲜花团团簇拥。两侧的大屏幕上,生前一则访谈被反复播放:“经常有同学让我给他们题字,我觉得有一句话很好,身在丝绒樊笼,心有精神家园。”‎ 有人红了眼眶。 ‎ ‎(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 A.文章开头引用陆谷孙为乔艾宓写的追悼词,既体现了对同仁卓有成效的工作的高度赞扬,也体现了编纂词典的深远意义。‎ B.《英汉大词典》出版后,陆谷孙陪同朱镕基访问香港与时任港督互背莎士比亚名句,这件事让他真正名声大噪,社会影响力大增。‎ C.陆谷孙开设的“英美散文”课程在复旦大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在被学生票选为“复旦十大杰出教授”之首后,一生获奖甚多的他深感喜悦,备受感动。‎ D.开微博,玩微信,收罗网络用语,晚年的陆谷孙从未在技术上落后于时代,对网络文化也能持包容开放的态度。‎ 解析 ‎ 陆谷孙名声大噪、社会影响力大增与《英汉大词典》的出版、陪同朱镕基访问香港时与时任港督互背莎士比亚名句均有关系,且原文并未表明陆谷孙陪同朱镕基访港是在《英汉大词典》出版后。‎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BD )‎ A.陆谷孙30岁时与词典结缘,最初的五年,他与葛传、林同济先生一同顶着压力编写《新英汉词典》。‎ B.20世纪90年代初,有许多老师热衷于股票,而陆谷孙却不为所动,沉下心来编写《中华汉英大词典》,这足见其甘于寂寞、不改初心的品质。‎ C.陆谷孙曾在文章中把《英汉大词典》比作大家所钟爱的“精神产儿”,而他本人的呕心沥血恰恰是这个“产儿”能够孕育成功的保障之一。‎ D.从1970年到1991年,《新英汉词典》和《英汉大词典》的出版成就了陆谷孙一世泰山北斗的盛名,尤其是与许国璋、王佐良等老一辈大师们合作编写的《英汉大词典》,备受赞誉。‎ E.一年又一年的“最后一届”,体现出陆谷孙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复旦学子对他的认可,他不仅是学术界的泰斗,更是教育界的名师。‎ 解析 B项,20世纪90年代初编写的是《英汉大词典》。D项,原文第四段只是说陆谷孙拿着一叠草稿去跟许国璋等大师们汇报,并未表明此书是与他们合作编写的。‎ ‎6.“身在丝绒樊笼,心有精神家园”可以视作对陆谷孙先生一生最好的评价。请结合材料,对陆谷孙心中的“精神家园”加以阐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精神家园”在文中的含义,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精神家园”指陆谷孙先生在精神上的具体追求,由此可以展开分析。如作为编辑,陆谷孙先生把编纂的《英汉大词典》视为“精神产儿”;评奖时,只勉强接受了与劳动有关的头衔;作为教师,他恪尽职守,被学生选为“复旦十大杰出教授”之首时,备受感动,将其视为最高荣誉等。‎ 答案 ①作为编辑,他将词典编纂工作当作一项事业,将编的《英汉大词典》视为“精神产儿”,不惜为之消耗心血。②他不慕虚名,谦逊务实,拒绝四个头衔中的三个,只勉强接受了与劳动有关的“上海市劳动模范”的头衔。③作为教师,他恪尽职守,甘于奉献,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敬仰,被票选为“复旦十大杰出教授”之首,其将之视为人生的至高荣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