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3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禝”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答案】B ‎【解析】根据社稷的含义,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反映了我国古代是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从祭祀的对象来看,“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这两项都与农业有关系,所以体现出古代对农业的重视,故B正确。选项A只是描述了表象,而且表述片面,排除;选项C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并未挖掘出现象背后信息,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小农经济特点,排除选项D。‎ ‎2. 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 A. “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 B.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 大规模分工合作 ‎【答案】B ‎【解析】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项正确;A是奴隶社会时期农业生产的状况;C出现于明清时期,稀疏而微弱,并不占主导地位;D项表述错误。‎ ‎3. 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出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 B. 井田制的确立 C. 均田制的实行 D. 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由此,选A。‎ ‎4.《庄子》中载:“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飨。”《吕氏春秋》也说:“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这表明战国时期 A. 耕作方式仍是刀耕火种 B. 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C. 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D.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深其耕而熟耰……厚(候)之为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重视精耕细作,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刀耕火种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无法体现这些特点,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故选D。‎ ‎5.“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这首诗描述的农具是 A. 耧车 B. 翻车 C. 曲辕犁 D. 筒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唐代的筒车,筒车是灌溉的工具,故D项正确。耧车是西汉赵过发明的播种工具,与材料的灌溉工具不符,排除A。翻车是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与材料强调筒车不符,排除B。曲辕犁是唐代江南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改进前人的发明,创造出来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与材料不符,排除C。‎ ‎6. 古代中国曾有“千年田换八百主”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社会动荡无法长期占有土地 B. 古代中国朝代更迭频繁 C. 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D. 国家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不固定 ‎【答案】C ‎【解析】“千年田换八百主”说明土地所有权经常更换,与古代土地允许买卖有关,C正确;土地不是没有人占有,是经常更换,A错误;古代中国朝代更迭频繁与材料中土地变化信息不符合,B错误;国家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不固定与土地所有权信息不符合,D错误。‎ ‎7.汉代时,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下列可以证明的是 A. 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了半个割裂的茧壳 B. 定州富人何明远创办了私营纺织作坊 C. 马王堆墓中出土了素纱襌衣和起绒锦 D. 钱山漾遗址佐证人工育蚕技术出现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半个割裂的茧壳,A错误;唐朝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定州富人何明远创办了私营纺织作坊,B错误;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禅衣,还发现几种起绒锦,C正确;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绢片、丝带等,经鉴定,原料是家蚕丝。由此佐证,在新石器时代,人工育蚕技术出现,D错误。‎ ‎8.《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材料中涉及的都是:‎ A. 私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未央宫”“ 织作文绣郊庙之服”以及“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可知这两段文献涉及的是官营手工业,选项B正确;材料中提及手工业产品是皇室在祭祀时候穿着,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不具备这一属性,排除选项A、C;材料未涉及工场手工业,排除选项D。‎ ‎9.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即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初算缗钱”反映的是 A. 完善税收制度 B. 增加财政收入 C. 抑制商业发展 D. 打击偷税漏税 ‎【答案】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读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为向工商业者征收重税,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其目的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故C项正确,B项错误;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是限制商品流通,并不是严禁,故B项错误;汉武帝这种做法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确保小农经济的基础地位,维护统治,与AD所说的无关,故AD项无关。所以答案选C。‎ ‎10.我国最早的货币产生、金银开始用于货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时间分别是 A. 原始社会末期、商朝、宋代 B. 商代、春秋战国、唐朝 C. 商朝、春秋战国、宋代 D. 西周、唐朝、明朝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商代时期,金银开始用于货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北宋时期出现的交子,故选C项;原始社会末期还没有出现最早的货币,排除A项;唐代没有出现纸币,排除B项;金银开始用于货币是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唐代,排除D项。‎ ‎11.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清明上河图》(局部)场景的是 A. “……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答案】D ‎【解析】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墙、坊墙均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加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宋朝以前实行严格的市坊制,而图中是北宋的场景,故A错误。B项描述的是草市的场景,草市分布于城郊和乡村,而画面是城市中的场景,故B错误。C项描述的是夜市的场景,而画面中画的是白天,故C错误。D项描述的是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街市。图示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可知时期为北宋,坊市界线被打破。该项描述与史实相符,且与画面的内容相符,故D正确。‎ ‎12.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是 A. 汉都长安 B. 隋朝洛阳 C. 唐都长安 D. 宋都东京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最早”“诸店皆卖新酒” “嬉戏连坐至晓”等信息可知,反映了该城市商业繁荣,商业活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故宋都东京符合材料信息,D项正确。唐代以前包括唐代,政府对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故ABC错误,排除。‎ ‎13.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陶瓷业发展。白瓷、青花瓷出现较早,珐琅彩在清代才出现,故排除ABC,选D。‎ ‎14. 历史上曾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著名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致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对该现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地处富饶、便利的江河下游平原 B. 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市镇发展 C.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 D. 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四大商业名镇”“著名商业中心”等,可知这些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商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ABC项与题干中的信息“四大商业名镇”“著名商业中心”不符,故排除。‎ ‎15.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 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B. 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 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 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北方之货日夜运往南方,南方之货日夜运往北方,所以反应的是商品的长途贩运,物资交流频繁,正确的是D项,材料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排除A项;BC项在题干中没有反映,排除。‎ ‎16.“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设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据此判断这一现象应出现在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叫商帮,最出名的两个组织是徽商和晋商,故D项正确;A、B和C时期并没有出现商帮现象,排除。‎ ‎17.我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在 A. 宋代 B. 明朝中叶 C. 明朝后期 D. 清朝前期 ‎【答案】B ‎【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之一是出现了雇佣关系,这种雇佣关系首先出现在明朝中叶江南地区的手工业行业内,故B项符合题意;宋代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明朝后期和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 ‎18.近代前夜,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据主导 B. 孕育出“计工受值”式的经营模式 C. 郑和下西洋开辟广阔海外市场 D. 新兴的工商业市镇商贸繁荣 ‎【答案】B ‎【解析】题干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应该是指与传统的自然经济不一样的经济模式,“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可以知道是指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计工受值”式的经营模式即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故选B;材料中的“变异”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与私营和官营手工业无关,排除A;郑和下西洋是朝贡外交,没有开辟广阔的海外市场,排除C;“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指资本主义萌芽,不是新兴的工商业市镇商贸,D错误。‎ ‎19.1782年,广州确立公行制度。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它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公行制度 A. 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 B. 具有自由资本主义色彩 C. 阻断了古代中外经济贸易 D. 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形式 ‎【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清朝广州的公行这一组织。由“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可知公行有替政府管理规范洋人在华商业活动的义务,由“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可知它的存在限制了国人和外商间的自由贸易,带有官方垄断的性质,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A项正确;公行不利于国内外自由贸易,B项错误;公行对中外贸易有所限制,“阻断了”说法欠妥,C项错误;公行管理商业活动,并不从事手工业活动,D项错误。‎ ‎20.明代中晚期中西文明接触的历史表明,中国面对西方并不自卑,也没有惊慌。中国文明只是在已有的农业文明基础上做加法——增加一个工业的或商业的文明而已。中国人不会走向另外一种例外,一定会面对西方慢慢改造自己,就像过去面对印度佛教改变自己一样。然而,中西之间的这种文明交流并没有持续下去……相对于中原文明,满洲人的文明形态自然落后。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 明清易代,打断了中西文明的正常交流 B. 明朝对西方文明实行兼容并包、吸收改造 C. 满洲文明落后、固步自封 D. 列强入侵,阻碍了中西文明的正常交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明代中晚期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表明,中国面对西方并不自卑”等可知,在清朝以前,中西文明的交流是正常的,“中西之间的这种文明交流并没有持续下去”是因为“相对于中原文明,满洲人的文明形态自然落后”,说明明清易代,打断了中西文明的正常交流,故A正确;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满洲固步自封、列强入侵,排除C、D项。‎ ‎21.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A. 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 B.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答案】D ‎【解析】由材料“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可知烟叶的出口量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让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D正确;国内战乱不断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出口的增加,故A错误;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烟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BC错误。‎ ‎22.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这表明 A. 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B. 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 C. 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知识反映种植棉花的地区增多了,无法体现“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排除B;材料与封建土地制度无关,排除C。‎ ‎23.有研究表明,在l842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 城市化水平提高 B. 经济结构的变动 C. 农村经济的凋敝 D. 城乡差距的扩大 ‎【答案】B ‎【解析】材料“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表明中国社会的经济机构开始发生变化,由材料“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局面”可以知道变化的推动力是经济因素,步入近代以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B正确;‎ ‎ 城市化水平高是当时的经济现象,不是实质性问题,排除A;农村经济的凋敝在材料中看不出来,只能看出城市经济引领和超越农村经济,排除C;城乡差距的扩大只是当时的表面现象,不是实质问题,排除D。‎ ‎24.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表明洋务运动 A. 增强了封建统治力量 B.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 D. 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B项正确。兴办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不是“柳”的体现,排除A。兴办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不是“柳”的体现,排除C。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但与设问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B。‎ ‎25.陈启源于1873年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厂房占地约为1.44公顷,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带招收男女工,有1500多工人,95%都是女工。由此可知 A. 当地自然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 B. 当地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打大 C. 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 D. 西方民主思想在华广泛传播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修建厂房占用土地以及附近大量农民成为工厂的工人来看,“继昌隆”缫丝厂的创办给当地自然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故答案为A项。“继昌隆”缫丝厂是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不是手工工场,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外商企业诞生,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思想”,排除D项。‎ ‎26.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27.1865年洋务派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A. 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 都属于近代官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都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D. 都使用机器生产,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答案】D ‎【解析】江南制造总局与大生纱厂都深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A错误;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且“官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说法错误,故B错误;大生纱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C错误;江南制造总局与大生纱厂都属于近代企业,用机器生产,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D正确。故选D。‎ ‎28.20世纪初,许多河北企业在招收股份时明确规定不吸收洋人股份。这体现出 A. 民族工业十分发达 B. “实业救国”意识的发展 C. 民众排斥西方文明 D. 西方侵略势力被驱逐 ‎【答案】B ‎【解析】不吸收洋人股份,倡导自己办企业救国,属于实业救国思想,B正确;A中十分发达说法绝对;C中排斥说法绝对;列强仍然没有被驱逐,D错误。‎ ‎29.2012年9月,一则“百年火柴厂破产两次拍卖均夭折”的新闻冲击了国人的眼球。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位于沧州,前身为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12年,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下列对该厂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的政策下不断壮大 B. 未受到日本“军管理”办法的影响 C. 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中销量不断提升 D. 这是中国自己创建的重工业企业 ‎【答案】C ‎【解析】1912年民国建立,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实业救国”的鼓舞、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爱用国货、抵制日货运动,使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符合史实和题意,故答案选C。清政府下诏退位的时间是1912年2月12号,故A说法错误;在日本侵华期间,民族工业受到了日本军管办法的影响,故B说法错误;火柴制造厂属于轻工业,故D说法错误。‎ ‎30.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 采矿业和运输业 B. 化工业和建筑业 C. 钢铁业和金融业 D. 面粉业和纺织业 ‎【答案】D ‎【解析】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快速发展的“短暂的春天”,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故答案为D项。近代中国重工业发展缓慢、艰难,这一时期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尽管也有相当发展,但不符合题干中“展最快”的要求,排除A、B、C项。‎ ‎31.某高二(2)班学生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列出了一些知识提纲,如经济领域:民族工业的春天昙花一现。据此判断,该学生很可能在研究哪一政府的统治情况 A. 晚清政府 B. 南京临时政府 C. 北洋政府 D. 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民族工业的春天昙花一现”,可以判断出时间为1912-1920年左右。故A项排除。B项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于1912年,故也被排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致为1912-1927年,故C项正确。‎ ‎32.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B. 地区分布不平衡 C. 国内政局混乱 D. 工业结构不合理 ‎【答案】A ‎【解析】“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改变,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故A项正确。民族工业产生之初,就存在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现象,与材料中的一战期间无关,故B错误。国内政局不稳也不是一战时期才出现的现象,故C项错误。工业结构不合理不是对“没前途的经济奇迹”的合理解释,故D项错误。‎ ‎33.20世纪30年代,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地区,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厂址却设在湘潭。这些举措反映 A. 有利于强化国民政府统治 B. 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 C. 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 D.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 “20世纪30年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一时期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接着,由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大多数设在湖南”、“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可见这种选择完全是出于国防的考虑,在抗日战争中,这些工厂保证了军需物资的供应,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故C项正确. ‎ 强化国民政府统治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A. 题中所述与经济危机无关,故B项不正确. ‎ 材料中未体现经济增长速度的史实,故D项排除.‎ ‎34.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工厂内迁的提案。从1938年到1942年底,内迁厂矿共计639家,器材12万多吨,技工1.2万余人;以机器、纺织为主。这一举措 A. 导致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 B. 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 C.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 D. 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期间沿海工业内迁推动了大后方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的信息,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而非决定作用,排除D项。‎ ‎35. 下图是国民政府某一时期发行的一套纸币的面值之一。该套纸币的发行 A. 推动了国统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B. 造成中国对外贸易严重入超 C. 使中国自然经济走向完全解体 D. 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图片中国民政府某一时期发行的一套纸币中一张(金圆券 500万元)”的信息说明票证面额巨大,属于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的纸币,导致四大家族掠夺财富,对民族工业严重打击,故D项正确;A错在健康大发展;B错在入超,材料体现不出;C中完全解体所符不符合史实。‎ ‎36.下图是青岛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 B. 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 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D. 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答案】C ‎【解析】丁段是1937年到1949年,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到1945年抗日结束,受到日本和本国反动统治的双重打压,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又受到美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统治的双重打压,故答案为C。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而破产,A错误。乙段是一战期间列强是放松了对华商品输出,而不是“停止”,故B错误。丙主要是受到官僚资本的压制,D错误。‎ ‎37.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3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A.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B. 洋务企业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答案】C ‎【解析】材料示意图当中的3所代表的经济形式从19世纪70年代产生,到1956年结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19世纪60、70年代产生,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结束,故C正确;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是1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故A排除;洋务企业是2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故B排除;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是4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故D排除。‎ ‎38.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A. 发展迅速 B.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 内部管理不善 D. 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 ‎【答案】D ‎【解析】材料“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体现的是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的结论,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制,B选项排除。材料与民族工业内部管理不善无关,C选项排除。‎ ‎39.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而到1912年时,达到20749家。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等规模企业,只有750家企业雇工超过100人。这表明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B. 民族企业的发展有较大局限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总体顺利 D. 清政府严格限制企业的规模 ‎【答案】B ‎【解析】“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等规模企业”等字眼足以证明民族企业的发展并非完美而是有较大局限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充满曲折的而非总体顺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0. 下图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据此可以推知 A.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B.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C. 要富强必须先实现民族独立 D. 一战的爆发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从民族工业的兴起至1919年,总体而言民族工业发展呈上升趋势,A项排除;1912-1919是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只属于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阶段,且辛亥革命只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因素,不能反映民族工业发展全貌,B项排除;1912-1919民族工业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中华民国成立前,这与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有关,C项正确;一战爆发是影响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的一个因素,不能反映图示民族工业全貌,D项排除。故选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