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汇才学校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汇才学校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5分)我国已有48处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二位,北京人遗址是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下列能展现北京人生产、生活面貌的史实是( ) A.使用天然火 B.磨制石器 C.挖水井 D.制彩陶 2.(2.5分)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3.(2.5分)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 ) A.禹 B.黄帝和炎帝 C.尧 D.舜 4.(2.5分)传说皇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涌现出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能够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得益于哪一制度( )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5.(2.5分)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 第24页(共24页) 6.(2.5分)管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民为本”思想的政治家,他主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下列历史人物的结局与“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观点相一致的是( ) ①启 ②夏桀 ③商纣 ④盘庚 ⑤周厉王 ⑥周武王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③④⑥ 7.(2.5分)“一位非洲友人来到中国,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如图所示文物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通过这个文物,可以了解哪朝的历史(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8.(2.5分)“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 A.甲骨文 B.小篆 C.金文 D.隶书 9.(2.5分)下列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代表我国古代居民生产力最高水平的是( ) A.打制石器 B.骨耜 第24页(共24页) C.钻孔石斧 D.铁口犁 10.(2.5分)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霸王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下列属于春秋霸主的是( ) ①齐桓公 ②晋文公 ③商汤 ④周武王 ⑤楚庄王 ⑥秦穆公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 11.(2.5分)如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D.民族关系的发展 12.(2.5分)如图是我国某游览胜地的实景照片。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永济渠 第24页(共24页) 13.(2.5分)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4.(2.5分)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其理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 C.商业繁荣的城市景观 D.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15.(2.5分)如图“万世师表”是对孔子教育贡献的至高评价,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有( ) ①创办私学 ②有教无类 ③因材施教 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2.5分)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帝王为民族统一作出了贡献。其中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盘庚 C.商汤 D.周武王 17.(2.5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灭掉六国的“秦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措施与此不符的是( ) A.统一货币 B.统一文字 第24页(共24页) C.实行郡县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18.(2.5分)秦朝实行“连坐”:一人犯法,罪及三族(父、母、妻);一家犯法,邻里要牵连受罪。这说明秦朝( ) A.赋税沉重 B.刑罚残酷 C.偷盗猖獗 D.徭役繁重 19.(2.5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该诗“将相本无种”引用的历史典故,与下列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20.(2.5分)楚霸王项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成语“破釜沉舟”表现出他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于下列哪次灭亡秦朝的战役(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16分)制度创新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也会因历史的发展而失去原有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以下两幅图片 (1)材料一两幅图反映的是哪一制度?是哪朝开创的?阅读材料一中第二幅图,写出位于今山东的两个诸侯国的名称? 第24页(共24页) 材料二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史记•周本纪》 (2)“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标志着哪一时期的开始?根据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政治局势有何特点?“诸侯强并弱”有何利弊? 22.(18分)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和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热播历史剧《芈月传》中有一幕,秦国的四方馆里为治国理政热闹异常。 一人文绉绉的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应该儒家治国”。 另一人情绪激昂:“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思想更适合秦国”。 ……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归纳儒家、法家的治国主张并列举其代表人物各一位? 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民勇于公战”跟变法中哪一条款有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这一历史事件对秦国有何影响? 23.(16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提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图片: 第24页(共24页) (1)根据材料一两幅图片归纳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两大贡献?为管辖地方秦始皇又实行哪一制度? 材料二 阅读以下三幅图片 (2)根据材料二,依次归纳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3)关于秦始皇评价:章太炎在《秦政记》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陈登原在《国史旧闻》中认为:“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请简单概括材料中作者观点? 第24页(共24页)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市汇才学校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5分)我国已有48处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二位,北京人遗址是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下列能展现北京人生产、生活面貌的史实是( ) A.使用天然火 B.磨制石器 C.挖水井 D.制彩陶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能展现北京人生产、生活面貌的史实是使用天然火。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2.5分)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河姆渡氏族的生活状况的认识。 【解答】 第24页(共24页) 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用排除法解题,根据所学知识,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会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故题目中的①③与河姆渡有关。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农耕的相关史实。 3.(2.5分)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 ) A.禹 B.黄帝和炎帝 C.尧 D.舜 【分析】本题考查人文初祖,知道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解答】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炎黄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和华夏族的形成。 4.(2.5分)传说皇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涌现出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能够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得益于哪一制度( )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分析】本题以传说皇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涌现出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为切入点,考查禅让制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可见“禅让制”的实质是公共推举,首领让贤选出首领。 第24页(共24页)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禅让的相关史实。 5.(2.5分)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家的建立的知识点,应把握西周和东周的起止时间。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夏朝至汉朝的朝代更替表”,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大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经过春秋战国的纷争,最后被秦朝统一。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应熟记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状况。 6.(2.5分)管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民为本”思想的政治家,他主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下列历史人物的结局与“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观点相一致的是( ) ①启 ②夏桀 ③商纣 ④盘庚 ⑤周厉王 ⑥周武王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③④⑥ 第24页(共24页) 【分析】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灭亡。三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都是统治者的暴政。 【解答】“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意思是政策不符合民心,会导致政权灭亡。依据所学,②夏桀③商纣 ⑤周厉王三位国王因实施暴政,分别导致夏、商、西周的灭亡。 故选:B。 【点评】掌握夏、商、西周的灭亡,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2.5分)“一位非洲友人来到中国,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如图所示文物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通过这个文物,可以了解哪朝的历史(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仔细观察图片可知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通过题干图片这个文物,可以了解商朝的历史。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 8.(2.5分)“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 A.甲骨文 B.小篆 C.金文 D.隶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第24页(共24页)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甲骨文。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9.(2.5分)下列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代表我国古代居民生产力最高水平的是( )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钻孔石斧 D.铁口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铁口犁。 【解答】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ABC工具相对于铁器,粗糙简陋,因而铁口犁代表我国古代居民生产力最高水平。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熟练掌握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第24页(共24页) 10.(2.5分)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霸王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下列属于春秋霸主的是( ) ①齐桓公 ②晋文公 ③商汤 ④周武王 ⑤楚庄王 ⑥秦穆公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春秋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故属于春秋霸主的是①②⑤⑥。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5分)如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D.民族关系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 【解答】 第24页(共24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掠夺土地、大国兼并小国,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瓦解。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出现封建生产关系;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这时,王室衰微,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卿大夫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变法运动,最终废除奴隶制度包括井田制、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包括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走向统一的趋势。这段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历史进程上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2.(2.5分)如图是我国某游览胜地的实景照片。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永济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13.(2.5分)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第24页(共24页) 【分析】由题干“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可知,本题主要考查老子的有关知识。 【解答】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4.(2.5分)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其理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 C.商业繁荣的城市景观 D.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随着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发表意见,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郭沫若之所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指的就是百家争鸣这个学术繁荣局面。 故选:D。 【点评】题干中的“学术思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2.5分)如图“万世师表”是对孔子教育贡献的至高评价,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有( ) ①创办私学 ②有教无类 ③因材施教 ④兴办太学 第24页(共24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贡献。 【解答】依据所学,举办太学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④.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孔子的教育贡献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6.(2.5分)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帝王为民族统一作出了贡献。其中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盘庚 C.商汤 D.周武王 【分析】本题以中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皇帝为切入点,考查秦朝统一。 【解答】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 故选:A。 【点评】本题以秦朝统一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7.(2.5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灭掉六国的“秦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措施与此不符的是( ) A.统一货币 B.统一文字 C.实行郡县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知识点,应把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24页(共24页)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秦朝采取的巩固统治措施中不符的”,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度制度创立于隋朝时期,而非秦朝。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8.(2.5分)秦朝实行“连坐”:一人犯法,罪及三族(父、母、妻);一家犯法,邻里要牵连受罪。这说明秦朝( ) A.赋税沉重 B.刑罚残酷 C.偷盗猖獗 D.徭役繁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的暴政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秦朝实行“连坐”:一人犯法,罪及三族(父、母、妻);一家犯法,邻里要牵连受罪。这说明秦朝刑罚残酷。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秦的暴政的相关史实。 19.(2.5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该诗“将相本无种”引用的历史典故,与下列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 【解答】 第24页(共24页)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因而“将相本无种”引用的历史典故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关。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20.(2.5分)楚霸王项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成语“破釜沉舟”表现出他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于下列哪次灭亡秦朝的战役(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分析】本题以成语“破釜沉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巨鹿之战。 【解答】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项羽破釜沉舟,巨鹿一战,大破秦军。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军取得大败秦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成语“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16分)制度创新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也会因历史的发展而失去原有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以下两幅图片 第24页(共24页) (1)材料一两幅图反映的是哪一制度?是哪朝开创的?阅读材料一中第二幅图,写出位于今山东的两个诸侯国的名称? 材料二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史记•周本纪》 (2)“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标志着哪一时期的开始?根据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政治局势有何特点?“诸侯强并弱”有何利弊? 【分析】本题以“制度创新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也会因历史的发展而失去原有的作用”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灭亡、东周建立、春秋时期历史特征、春秋争霸战争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解答】(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两幅图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度。周朝疆域广阔,为了巩固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跟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也实行分封制;内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来维护分封制。诸侯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同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根据材料一中第二幅图《春秋争霸形势图》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位于山东省境内的两个诸侯国的名称齐国和鲁国。 第24页(共24页) (2)据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故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标志着春秋时期的开始。根据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政治局势的特点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著名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诸候国,但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故答案为: (1)分封制;西周;齐、鲁。 (2)东周(春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利:促进局部统一和民族交融。(一层意思即可)弊: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点评】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灭亡、东周建立、春秋时期历史特征、春秋争霸战争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18分)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和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热播历史剧《芈月传》中有一幕,秦国的四方馆里为治国理政热闹异常。 一人文绉绉的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应该儒家治国”。 另一人情绪激昂:“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思想更适合秦国”。 ……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归纳儒家、法家的治国主张并列举其代表人物各一位? 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民勇于公战”跟变法中哪一条款有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这一历史事件对秦国有何影响? 第24页(共24页) 【分析】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和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为切入点,考查了百家争鸣、商鞅变法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的历史现象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来源),著有《韩非子》。 (2)根据材料“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民勇于公战”跟变法中奖励军功这一条款有关。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编制户籍,实行连坐法。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和发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①百家争鸣;②儒家:以德治国(为政以德)﹣﹣﹣孔子或孟子;法家:以法治国(法治)﹣﹣﹣韩非子。 第24页(共24页) (2)①商鞅变法;②奖励军功;③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点评】考查了百家争鸣、商鞅变法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3.(16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提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图片: (1)根据材料一两幅图片归纳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两大贡献?为管辖地方秦始皇又实行哪一制度? 材料二 阅读以下三幅图片 (2)根据材料二,依次归纳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3)关于秦始皇评价:章太炎在《秦政记》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陈登原在《国史旧闻》中认为:“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请简单概括材料中作者观点? 【分析】 第24页(共24页) 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的贡献、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两幅图片可知,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两大贡献是灭六国、统一天下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为管辖地方秦始皇又实行郡县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它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2)据材料二可知,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是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统一全国后,废除六国的刀币、布币、铜贝等,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在经济方面,秦统一后,秦始皇还统一度量衡,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 (3)据“关于秦始皇评价:章太炎在《秦政记》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陈登原在《国史旧闻》中认为:‘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可知,章太炎认为秦始皇是一位有作为皇帝,对历史作出了贡献等;陈登原认为秦始皇是一位暴君,实施暴政。 故答案为: (1)①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②郡县制。 (2)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 (3)章:秦始皇是一位有作为皇帝(对历史作出贡献等);陈:秦始皇是一位暴君(实施暴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秦始皇的贡献、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的相关史实。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7/20 14:07:09;用户:五峰中学;邮箱:wfzx88@xyh.com;学号:36725791 第24页(共24页) 第24页(共24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