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5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教案备课(表格式)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1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1水到哪里去了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教学 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突破重难点策略 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课前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主备初稿 二次备课 一、新课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科学探索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板书 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吸热) 水 水蒸气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2_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2水沸腾了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教学 重点 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教学 难点 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课前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你烧过水吗?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1)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2)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酒精灯使用参考视频(可用其他微课、网络视频):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 设计 2.水沸腾了 水 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 水 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1.3.水结冰了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 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 成了固体状态。 2.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课前 准备 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 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 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1). 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 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 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 设计 3. 水结冰了 水(液态) 凝固(0℃或0℃以下) 冰(固态)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1.4冰融化了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什么是融化 2、冰融化成水的原因 3、冰融化时的温度変化与体积变化 4、水、水蒸气和冰的异同点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 重难点 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冰融化的原因及其温度、体积变化状况 2、结合拓展资料,研讨水、水蒸气和冰的区别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课前 准备 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知讲解 1、你见过冰融化的现象或景观吗? 教师点拨: 北极冰川融化、河冰融化、冰柱融化、冰花融化等 2、活动体验 (1)取一小块冰,用吸管不断地向冰块的某一部分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说一说冰块融化的原因。 (2)填写活动观察 冰 吹热气 解释现象 我的疑问 3、让冰融化的办法有哪些? 教师提示: 用吹风机的热风吹、用手捂热冰块、冰块放到太阳底下等。 4、冰在融化时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做实验。 (1)实验器材:温度计、冰块、烧杯 (2)实验操作 ①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②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过程中,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 ③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3)冰融化的温度记录表 时间/分 1 2 3 4 5 6 温度/℃ 我的发现 教师点拨: 冰的温度一直在升高,当温度升到0℃时冰就开始融化,在融化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保持在0℃,当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开始上升。 5、冰为什么会融化? 教师点拨: 冰融化过程中,从周围吸热,温度升高,热量增加,热量是使冰的形态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 6、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继续活动体验 (1)活动 ①取一支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②在冰完全融化后,在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2)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变化记录 四、作业布置 在不同的条件下,冰融化的快慢不同。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快一些呢?试一试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板书 设计 4冰融化了 融化 冰 水 (固体) 吸热 (液体)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1.5能溶解多少物质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教学 重难点 1.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课前 准备 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 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 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水量统一 每次加入量相同 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 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1.6加快溶解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 教学 重难点 1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2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师随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二、新课学习 1.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1 )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①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②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③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2. 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3. 体验与记录肥皂溶解的时间。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2)教师谈话:以上这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是否也适合另外的物体比如肥皂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没有比刚才更简便的方法呢? (3)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4)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学生研究表格,提出对这个本活动的注意点或建议。 (5)学生推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6)分发肥皂片,实验。 (7)交流结果。 4.生活中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里了? 生讨论后答 (如: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服后,总是用手搅一搅;如果洗衣服结块了,一般倒入温水中,还把它弄碎。2、冲咖啡的时候要用热水冲,并且一边冲还要一边等等。) 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 三、结论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小组交流,小组长发言。 板书 设计 6加快溶解 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1.7混合与分离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教学 重难点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课前 准备 1 份食盐、1 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 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 根玻璃棒、一杯清水、一块石棉网、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放大镜、一张咖啡过滤袋、一个漏斗、一个铁架台、一个烧杯。过滤过程微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投影图片出示:食盐和沙混合物,你有什么办法将食盐和沙分离?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板书) 二、科学探索:(预设20分钟) 1.初步了解食盐和沙子的特点:食盐和沙有什么特点呢? 每组领取食盐和沙,集体交流讨论食盐和沙子的特点,并完成手册。 2. 根据食盐和沙的特点你会怎么样来分离?(引导学生根据食盐和沙不同特点来设计方法/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会有什么不同现象?) 3. 方案一:教师演示将食盐和沙混合物倒入装有水的烧杯,并搅拌溶解食盐。 方案二:学生领取装清水的烧杯,并把食盐和沙倒入搅拌溶解食盐。 2. 展示烧杯,食盐哪里去了?可以怎样将沙和盐水分开? 方案一: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 6.学生进行过滤操作分离沙和盐水? 7.怎样将食盐和水分离?(把水蒸发了) 8.展示蒸发装置,并学习操作规程。 9.学生进行蒸发实验,分离食盐和水。 方案二: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 6.食盐怎么从水中分离出来呢? 7.提供蒸发装置,学习操作要求。 8.学生实验操作,先进行过滤实验分离沙和盐水。 9.用过滤装置换取蒸发装置分离食盐和水。 10.整理器材放回原处,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蒸发获得的食盐是混合时的食盐吗? 引导分析蒸发获得的食盐和原来食盐之间的异同。 2. 水再分离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的特点可以分离一些物质。) 3. 食盐和沙混合后是怎么分离的?追问水到哪里去了? (利用物质之间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离) 4.在分离食盐和沙的食盐过程中你还有发现? 四、 课后拓展: 板书 设计 7.混合与分离 食盐 能溶解在水中 过滤 蒸发 沙 不能溶解在水中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教学 重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1、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2、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活动二: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件自己喜欢的物品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 三、研讨:(预设5分钟) 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板书 设计 8、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相同点: 还是原来的物质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2.1感受空气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 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 课前 准备 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带盖的黑盒] 1.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 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 2.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 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 3.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 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 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 4.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二、探究研讨:空气特征(预设25分钟) (一)游戏一:感受空气 [材料准备:每组1个大透明塑料袋、1个气球、1个哨子] 1.出示:一个大的透明袋子、1个哨子、1个气球,你们分别会怎么玩? 2.学生说玩的方法,明晰各物品的游戏方法,尤其是透明袋子的,学生示范装空气的方法(打开袋子轻轻的一兜,用手抓紧袋口,再拧一圈,观察结束前都不能松开袋口)。 3.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要求,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 4.学生汇报交流: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空气有什么特征? 小结:空气很轻,会流动,会发出声音,能压缩……(填入气泡图中) (二)游戏二:传递游戏 [材料准备:每组一套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 1.出示:三样物品水、石头和空气,三个容器自封袋、透明杯子和篮子,每个容器中只能装一样物品进行传递。 2.学生小声讨论实验方法。 3.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并思考理由。 4.学生汇报交流: (1)我们用什么(容器)来传递什么(物质),理由是什么? 小结:空气容易泄漏,会流动。(填入气泡图) (2)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空气和石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空气和水的共同点:都会流动,都没有固定形状。 (预设)空气和石头共同点: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占空间。 三、拓展:认识物质三态(预设5分钟) 介绍固体、气体和液体,学生举例。 四、小结与延伸(预设5分钟) 1.小结空气特征,解释气泡图上的气泡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的。 2.针这些空气特征提出新的质疑。 小结: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后面的课堂学习。 板书 设计 2.1感受空气 很软 有声音 很轻 能压缩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用塑料瓶吹气球,并了解其原理。 科学态度目标 教学 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课前 准备 槽、透明胶带、剪刀、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学生活动学习单,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 1.出示一张纸巾擦汗,然后揉成纸团,提问:如果把它扔到水里,会怎样?(预设:会湿) 2.出示塑料杯,如果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水要淹没杯底(PPT出示图片),里面的纸团会湿吗?(预设:会或不会) 3.追问理由:你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点。 4.引出疑问: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呢?我们怎么来证明?(预设:通过实验) 二、探索问题,解决矛盾 (一)压杯入水 1.实验操作指导: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PPT图文出示实验提示)。 (1)揉成纸团,粘在杯底 (2)竖直倒扣,没过杯底 (3)杯中水面,画线记录 (4)拿起杯子,擦干观察 (5)每人一遍,思考记录 (二)扎孔观察 1.引出扎孔: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预设: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 2.为了大家的安全,杯底的小孔已经扎好了,你们只要撕开杯底的胶带纸就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4.简单交流: (1)杯子底部扎了小孔以后,杯子中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 (预设:杯子中水面变高了) (2)水面怎么会变高了呢?(预设:水跑到杯子里面了) (3)水是什么时候跑到被子里面去的?(预设:松开手指以后) (4)水跑到杯子里后,空气去哪里了?(预设:空气被水挤出了小孔) (5)空气被水挤出了杯子,就是说刚才被空气占据的空间现在被谁占据了?(水) (6)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那么杯底的纸团怎么样了?(预设:湿了) (7)湿了的纸团把它从杯子里拿出来放在盘子里。 (三)打气观察 三、研讨交流,小结课堂 1.提问思考(投影展示学习单):在刚才的三次实验中,你们分别看到了哪些现象?(预设:第一次水没有进杯子,纸团没有湿;第二次水进入了杯子把空气挤出去了,纸团湿了,第三次往杯子里打气时空气把水挤出杯子,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2.课堂小结: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预设:空气能占据空间) 3.提问引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究的内容(出示课题),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预设:能)划去“吗”字 四、拓展延伸,应用挑战 1.谈话激趣:刚才李老师让小朋友们玩了气球,还想不想玩?但是老师要你们自己把气球吹大。谁会吹气球? 2.出示瓶子和气球:今天这个吹气球有点不一样,老师要你们吹瓶子里面的气球,谁来吹? 板书 设计 2.空气能占据空间 会湿 水进入杯子 不湿 杯内有空气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2.3压缩空气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并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教学难点: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教学 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课前 准备 注射器、活动手册、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出示气泡图 提问: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怎样的气体? (它是看不见、无色、无气味、会流动、可以被压缩) 2.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来研究空气的另外特征。 二、探究:空气能否被压缩(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两个注射器、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注射器。 提问:你会使用吗?(学生上来演示) 提问:用手握住的地方叫什么?(预设:针筒)针筒上面还有什么?(预设:刻度)这个可以动的部分叫什么?(预设:活塞) 2.演示抽一段空气。 提问:现在老师如果把活塞往里推,手不放开,你觉得推得动吗?(预设:推得动或者推不动)如果能推得动,能推倒哪里?(学生在活动手册中进行预测) 提问:如果把活塞往外拉呢?(预设:拉得动或者拉不动) 出示活动手册,学生进行预测,指导学习如何记录,提示用力不能太大。 交流预测,问题指向:能不能压缩?压缩的程度怎么样?扩张的程度是多少? 3.如果把空气换成同样多的水呢?能推得动或者拉的动吗?再预测。 4.出示活动手册第六页,明确要求,记录现象。 5.学生相互合作,感受空气能否被压缩。 三、研讨:发现以及解释原因(预设15分钟) 1.学生交流反馈:通过刚才对空气的往里推和往外拉的活动,活塞所指的刻度有什么变化?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小结:水不可以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2.提问: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呢? 3.教师解释: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我们可以用一个个小○表示空气微粒。 思考:当空间变小时,微粒会怎么变化? 当空间变大时。微粒又会怎么样? (学生画出自己的猜想) 4.交流观点,发现问题。(预设:数量不同,分布不同,大小变化) 5.模拟空气微粒的运动,解释原因。 6.学生修正观点。 四、拓展:知识应用(预设3分钟) 1.学习了今天的知识,补充单元气泡图 2.空气压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小游戏:空气压缩枪。 板书 设计 3.压缩空气 特征 空气 可以被压缩 和扩张 水 不可被压缩 和扩张 原因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2.4空气有质量吗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被测量。。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学生思考提出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方法。 难点:学生通过去判断后加入的空气是否有质量去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 课前 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一年级时用过的简易天平、班级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小组:简易天平、塑料小碗或纸杯、优质的打气筒、球针、绿豆、皮球、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聚焦质量问题,观摩操作方法(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一年级时用过的简易天平、本课用的简易天平、皮球、绿豆] 1.出示一年级实验中用过的简易天平,让学生回顾天平的用途。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天平倾斜的时候),也可以用回形针的数量来表示不同物体的质量(天平平衡的时候)。 出示本节课要用的放大版的天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借助这个天平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质量问题。(说明一下指针和刻度如果看,偏转意味着什么。) 2.出示一个皮球,我们也像用回形针一样称一称皮球的质量是多少,只不过今天我们不用回形针,改用绿豆,至于为什么用绿豆,等这节课结束你就知道啦。 3.教师演示称皮球的质量。 在左盘放入皮球,左边变重,指针向右边偏转,往右盘中慢慢倒入绿豆,当天平开始动起来后变成几颗几颗加,直至天平平衡。 让学生说一说:皮球的质量相当于什么?(预设:皮球的质量相当于右盘里那么多的绿豆的质量。) 二、探索:思考探究方法,严谨实验论证(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简易天平、塑料小碗或纸杯、优质的打气筒、球针、绿豆、皮球、记录单] 1.皮球是有质量的,相当于这么多绿豆,木块也是有质量的,相当于()颗绿豆,这一杯水也是有质量的,相当于()绿豆(教师事先称过把图加上去),那么我们这个单元主要在研究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有没有质量呢? 学生思考1分钟,请几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不管你认为空气是有质量的还是没有质量的,都只是你的猜想,科学家他们一开始也在这样猜想,然后他们就去寻找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我们也来想一想用我们讲台上放着的这个实验装置怎样去证实我们的猜想? 学生思考,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如果想不到,适时出示打气筒。) 3.教师小结方法:我们可以往皮球里打入10筒空气,再放回左边的盘里。 提问:天平怎么样变化判断空气有质量呢? 预设:天平左边倾斜表示空气有质量,天平仍旧平衡说明空气没有质量。 4.如果天平左边下降了,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提问:那怎么样让天平再次平衡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何操作。(预设:加绿豆。) 提问:加进去的绿豆的质量相当于什么?(预设:相当于增加的空气的质量。) 5.出示注意点: (1)分工明确(观察者所站的位置,人人都要观察下天平的变化),按序进行(不记得步骤的看黑板),测两次,记录数据; (2)轻声交流,动作幅度要小(任何剧烈的行动都会影响天平的平衡); (3)天平快要平衡的时候绿豆要一颗一颗的加,加得多了就取出,但是一定要记住数量。 (4)听到铃声收好材料坐端正。 6.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查看学生实验进度,绿豆数量出来的在班级记录表上记下来,展示用。 三、研讨:实验结果和发现(预设12分钟) [材料准备:班级记录表] 1.请全班交流讨论: ①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和你猜想的结果一样吗?如果不一致,你同意现在的结果吗? ②根据你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展示全班的实验结论,学生观察每组加的绿豆的数量,说说发现。分析数据不一样的原因。 3.指针的偏转不明显,偏转的格数少,加的绿豆数也很少,说明空气的质量很轻很轻。(加5颗左右绿豆,10颗绿豆约0.8克)教师出示事先用电子天平测出来的10筒空气的质量,用数据说明空气质量很轻。 四、拓展:解释皮球放气后天平如何变化(预设3分钟) 板书 设计 4.空气有质量吗 空气是有质量的 但是质量很轻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空气质量,并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教学 重难点 重点: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难点: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课前 准备 学生准备:简易天平、皮球、打气筒、不漏气的大袋子、绿豆、乒乓球、小泡沫球、回形针、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高精度电子天平、板贴、皮球、打气筒。 教学过程 一、聚焦袋装空气,预测空气质量。 教师出示一袋空气,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用绿豆来衡量20筒空气的质量,那今天你能来预测一下老师手中这一袋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颗绿豆吗? 学生预测结果,教师板贴绿豆,在后面记录预测数字。 继续提问:如果是这些物品(乒乓球、回形针、小泡沫球)作为衡量物,结果又会是怎样呢?教师让学生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一袋空气,称出空气质量。 1.找方法 谈话:同学们,那你们知道怎么称量这一袋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我们再把它放到上节课的天平里去称一下。 谈话:这样称出来的是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不是,还有袋子的质量? 谈话: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我在这只袋子里打了100筒空气。你能根据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称出这100筒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我们可以先称皮球的质量,再往里面打入100筒空气,再称一下,减一下就是100筒空气的重量了。 教师出示板贴,一步步讲解类比转化思维:首先我们将这袋子里的100筒空气平均分成5份,打到5个皮球里,那每个皮球只要打多少筒气? 生答:20筒 教师:是的,这样我们打气是不是方便多了。接下来我们只要称出这20筒空气有多重就可以了。怎么称还记得吗? 生答:先在简易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瘪皮球,右边放绿豆,直到平衡;接着在球里面打入20筒空气,再放上去,我们会发现指针往左边偏了,我们继续在右边放绿豆,直到平衡,之后放进去的绿豆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教师:你的记忆力真棒,帮助大家回顾了上节课的称法,那我们需要每个皮球都打入20筒空气,都去称一遍吗? 预设生答:不需要,因为是平均分的,我们只要称一遍,最后乘以5就可以了。 教师:真厉害,假设老师称出2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5颗绿豆,那100筒空气的质量就是多少颗绿豆? 预设生答:25颗。 2.称重量 谈话:同学们,刚刚我们用绿豆衡量了100筒空气的质量,那如果换成回形针、乒乓球等,应该怎么称呢? 预设生答:可以再用回形针称出瘪皮球的质量,往里面打20筒空气,再加回形针,之后加的回形针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谈话:嗯,这也是一个方法,可是老师给你们的回形针数量有限呀,好像都不能称出一个瘪皮球的质量。(教师可以再讲台上演示一下)其他同学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预设生答:刚刚我们已经用一杯绿豆衡量出了瘪皮球的质量,只要把之后加在盘外面的绿豆拿去,天平又会向左倾斜。我们只要再慢慢加入回形针,那之后加入的回形针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谈话:你真是聪明小博士呀。其他同学听懂了吗?我请人再说一说。 若是大部分同学还是听不懂,教师可利用板贴进行演示。 接下去,教师布置学生实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1号为材料员收发整理材料。每个同学轮流做实验,1号同学用绿豆衡量,2号同学用回形针,3号同学用乒乓球,4号同学用小泡沫球。其中一个同学在称量时,他对面的两位同学为打气员,旁边的同学帮助一起观察指针。最后,每位同学都要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实验时间为18分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把做出来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的大表格内。 板书 设计 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2.6我们来做“热气球”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 2.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上升现象。 难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课前 准备 教师:蜡烛1支,点火器1个,塑料袋1个,纸筒1个,教学课件及视频。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 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二、探索:模拟“热气球”升空的活动(预设22分钟) [材料准备: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 1.提供材料,尝试设计 (1)提问:老师有一个较大的塑料袋,这个就是今天我们课堂上的“热气球”。当然,只有这一个塑料袋当然没法直接让它飞起来,还需要什么?(预设:用火来进行加热。) 教师出示蜡烛,演示用点火器点燃蜡烛,同时简单介绍点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谈话:现在,我们能利用这个热源来让“热气球”升空了吗,谁愿意上来试一下。 学生尝试,发现问题:直接用蜡烛加热塑料袋里的空气很难,容易使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 (3)教师出示纸筒,提问:为了避免蜡烛火焰温度过高直接熔化“热气球”,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纸筒,你们知道纸筒怎样使用吗?小组同学讨论,并在学习单上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画设计图)。 (4)展示学生的设计图,讨论优劣及分析需要注意的事项:纸筒带有孔的一面靠下,需要进气;塑料袋的边缘不能过低,以免把进气孔堵住;纸筒上端温度仍然较高,塑料袋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纸筒上端…… 2.“热力”升空,感知变化 (1)谈话:接下来我们不仅要让“热气球”升空,更重要的是研究它是怎样升空的。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要首先看学生活动手册,来了解活动中重点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学生阅读活动手册,了解观察的重点及思考记录的方法。 (2)提供材料,学生活动:利用蜡烛、纸筒让“热气球”升空。 “升空”要点:小组同学要互相配合,袋口朝下尽量撑开,底部拉高使塑料袋处在一个最优状态,保证蜡烛能加热到塑料袋中足量的空气但不会加热到塑料袋本身;塑料袋需要加热比较长的时间,待它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时,小组同学一齐放手,尽量让塑料袋竖直升空。本次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导致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所以教师需要多准备一些塑料袋提供给学生。 (3)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上交材料。 三、研讨:实验发现及解释(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回顾活动,分析成败 (1)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很高,过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落下来,说说看,你们时怎么做的?有什么技巧吗? (2)讨论:也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没那么高,也来说说看,你们是怎么做的?遇到了哪些问题? 2.讨论分析,解释原因 (1)展示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情况,讨论:加热前后,塑料袋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讨论:塑料袋加热后会上升,怎么解释?后来又慢慢落下来,为什么? 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比较有逻辑性的解释塑料袋升空及落下的原因,在解释的细节中,尤其希望学生能形象地描述加热前后袋中空气的变化。如果学生能用前面学习到的微粒来表征,说明学生的解释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板书 设计 6.我们来做“热气球” 表面变热了 空气变热 热气球加热 “热气球”变得鼓起来 空气体积膨胀 手要拎着——手要按住 空气会上升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2.7风的成因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教学 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课前 准备 教师:风的成因实验装置、小风车、打火枪。 小组: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出示小风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来?提问:是什么让它转起来的? 2. 提问: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形成风?引导学生知道外力的作用让空气流动形成了风。板书:外力 空气流动 3.讲述:风看的见吗?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看其他事物的变化,才能间接地看到风。比如看到大树摇晃、国旗飘扬、炊烟飘散、风车转动就知道起风了。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没有外力的作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揭示课题:风的成因 二、探索:风的成因模拟实验(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1.课件出示一幅“炊烟飘散”的图片,提问:从烟的方向能判断空气流动了吗?没有外力,是什么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呢?上节课的热气球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2.提问:同学们刚才在纸筒中点燃蜡烛,热空气会怎么流动?空气受热上升后,纸筒内就没有空气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外面的冷空气会从小孔中补充进去。 3.提问:但是我们看不见空气有没有进去,可以借助什么间接看到空气的流动?出示蚊香。 4.讲述:蚊香的烟可以让我们看到空气是否会流进纸筒,但纸筒里面是怎么流动的还是看不见。出示风的成因实验装置。 5.提问:如果我把燃烧的蜡烛放到塑料盒中,里面的空气会怎样?(预设:空气会从盒子边上的小孔中补充进去) 6.讲述:实验步骤(1)不点蜡烛,观察烟的流动方向;(2)点燃蜡烛,放进盒中,观察烟的流动方向。强调蜡烛、蚊香放置的位置,指导用打火枪点燃蜡烛和蚊香的方法。 7.小组实验,并通过画图和文字做好记录。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1.学生按照“我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汇报实验结果。 2.师生共同梳理:(1)点燃蜡烛前后,蚊香的烟流动方向是怎样的?(2)点燃蜡烛后,烟会横向流向塑料盒中,说明什么?(3)模拟实验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3.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来,形成了风。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和模拟实验中的风形成的原理类似。这个实验因为蜡烛让空气有了冷热温差,所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大自然中也有一根“蜡烛”在提供热量,你觉得是什么? 5.播放“风的成因”视频。 6.学生结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和原理,尝试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原因 板书 设计 7.风的成因 外力 空气的流动 风 冷热温差 空气流动 空气流动 风 风 冷空气 热空气 冷空气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2.8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交流研讨,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4.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难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课前 准备 学生准备:第一节课画的气泡图等。 教师准备:之前课时的班级记录表,ppt,微课,板贴,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预设5分钟)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火星旅行,想不想去? 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和火星吧。板贴地球和火星图片 地球和火星表面都有一层厚厚的空气,有没有同学知道叫什么? 预设:大气层。板贴 2.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什么,有什么作用? 预设:生存,呼吸,呼吸需要氧气,二氧化碳。板贴 3.再看看火星大气情况(ppt出示火星大气情况)。我们这样可以直接去火星么?你的理由?你有什么办法?根据生成进行板贴。 预设1.需要宇航服,宇航服提供什么保护和支持?呼吸的氧气,温度,保护。 预设2.要用火箭,燃烧。 4.那我们就准备跟着探测器一起去火星了,去的路上,请解决这两个问题。 1. 观察到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现象?2.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么? 二、探索研讨:系列化微课,一一突破(预设25分钟) 1.播放微课1(大致内容:火箭发射,燃烧。探测器进入大气层,燃烧。着落时缓冲,降落伞,缓冲火箭,气囊) 刚刚你看到了哪些利用了空气的现象。 预设:降落伞,缓冲火箭,气囊,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外加实物板贴。 利用了空气的什么特征或者作用?引导学生复习班级纪录表内容。 预设:缓冲,有弹性。压缩,占据空间。 2.探测器成功降落了,宇航员已经在工作了。播放微课2(大致内容:火星救援片段,宇航员遭遇风暴,撤退时主人公马克被击中,留在了火星,其余队员逃离火星。) 出现了什么问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出现了风暴,沙子被风吹起来了。 其实地球上也有很多类型的风。ppt出示沙尘暴,台风,龙卷风图片。 风带来的都是坏处么?有没有好处? 预设:清凉,发电。复习前几课内容,板贴风力发电。 3.马克还活着吗?播放微课3(大致内容:马克大难不死,在火星上种土豆等待救援) 刚刚片段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马克在火星上种土豆等待救援。 那植物需要空气么? 预设:有需要和不需要空气的,分别说说理由。同学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植物怎么利用空气? 预设:初级要求植物需要空气进行呼吸。部分同学会说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氧气进行呼吸作用。板贴,根据生成画箭头。 4.马克很高兴的在火星上等待救援,真的这么顺利么?微课4(大致内容:马克的居住舱爆炸,土豆全部死亡,存活时间大打折扣。) 马克遇到什么困难了?原因是什么? 预设:居住舱爆炸,土豆死光了。 爆炸,可能原因1:里面热,外面冷。蜡烛在里面,空气宝宝想往外流。(风的形成) 可能原因2:里面空气多,外面空气少,空气宝宝会想方设法往外流。(压强差,学生前概念。) 原因3:被风暴击中,出现破损。 5.马克只能度日如年的继续等待救援,能救援成功么?同样,带着这两个问题哦。1.观察到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现象?2.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么? 播放微课5(大致内容:地球派救援来,但救援出了点问题,最后利用空气进行推进,完成救援。) 刚刚观察到了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现象?你能解释么? 板书 设计 8.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大气层 生存 压缩 燃烧 缓冲 流动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3.1我们关心天气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交流、讨论。 2.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天气信息,并记在“天气日历”表中。 教学 重难点 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天气是一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及风等情况。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种天气现象的图片与视频,介绍大气层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同学们,暑假里你们到过很多地方旅游吧!相信各位在旅途中每天都会关心一件相同的事情(ppt出示24小时天气预报背景图)。(预设:天气) 2.提问:旅途中为什么大家都会关心天气?提问:平时学习生活中需要关心天气吗?为什么? 3.提问:所以,关心天气对我们来说重要吗?(预设:非常重要。) 4.揭示课题:我们关心天气(板书)。 二、探索:感受天气的多样性(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晴天长城和雪天长城的照片各一张,12月黑龙江和12月海南的照片各一张;天气现象分类单每组一份] 1.提问:上上学期在各种各样的天气一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天气现象?(生自由回答,师板书出示。) 2.出示照片:晴天的长城,雪天的长城;12月的黑龙江,12月的海南。 提问:观察照片,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小结: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3.提问:生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天气还有很多,比如冷,热,大风,温暖(板书出示)。这么多的天气现象,我们怎么分类呢? 4.明确实验要求,分发天气现象分类单,小组间讨论合作完成分类。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阴天夏天、晴天冬天和多云天空的照片各一张,台风、暴雨、冰雹和暴雪的照片各一张,一个大气层微视频] 1.请一个学生代表小组上台展示交流:你们怎么分类天气现象?为什么? 2.提问:针对展示小组的汇报情况,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学生自由发言) 3.针对雨和雪的研讨,提问:雨和雪有关联吗?(预设:雨是水,雪融化了也是水。) 小结:雨和雪都与水有关系,我们可以将雨和雪的天气现象分为一类。 4.针对晴天和温暖的研讨,提问:晴天一定是温暖的吗?(生自由回答。) 出示照片:阴天夏天的人们,晴天冬天的人们。 提问:观察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根据这个发现,你们还会把晴天和温暖,阴天和寒冷分类在一起吗?5.同时出示照片:阴天夏天、晴天冬天和多云天空的照片,并排对比三种天空。 小结:晴天、阴和多云这三种天气现象主要是和天空中云的多少有关。 6.研讨后板书出示正确的分类方式。统一将表示冷暖天气现象分成一类,将表示阴晴天气现象分成一类,将表示雨雪天气的合为一类,将表示风天气的分成一类。 小结: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7.提问:说到“大气”一词,有关大气你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并板书:我们的地球周围有很多气体,这就是大气圈。 8.提问:在各种天气现象中,你认为哪些天气现象是特别糟糕的呢?为什么? 四、拓展:记录“天气日历”(预设10分钟) 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有一类专门研究天气的科学家叫做气象学家。 播放介绍竺可桢的视频。 板书 天气 设计 1.我们关心天气 冷暖:冷 热 温暖 阴晴:阴 多云 晴 雨雪:小雨 中雨 大雨 雷雨 小雪 中雪 大雪 雨夹雪 风:微风 大风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3.2认识气温计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 2.“℃”是气温的常用单位,读作"摄氏度"。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利用气温计模型进行多次练习,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难点:掌握零下温度的正确读数。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两人一支气温计、每四人一个气温计读数练习模型、学生活动记录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1.课件出示:太阳的图片。 提问:太阳对我们地球而言,有什么作用?(预设:太阳可以放出热量。) 2.交流:太阳可以使地球变热,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那么大气的冷热程度我们叫什么呢?(预设:气温。) 3.交流:地球上的气温都是一样的吗?提问: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气温?(预设:气温计。) 4.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气温的仪器叫气温计,又叫寒暑表。顾名思义,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 5.在《水》单元我们学习过温度计的使用,那么气温计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如何读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气温计。揭示课题:认识气温计(板书)。 二、探索:气温计的结构认识和读数(预设20分钟) (一)认识气温计的结构 [材料准备:每两人一支气温计、学生活动手册] 1.两人一小组分发气温计,明确实验要求,请学生观察气温计,并提问:温度的单位是什么?气温计有哪些结构? 2.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的第一个活动,小组讨论并进行记录。邀请一小组同学上讲台用手指一指,说一说气温计的结构。请其他小组补充不足之处。学生可以边讨论边完成活动1。 3.小结:气温计由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四部分组成。温度的单位有摄氏度和华氏度,℃是温度的常用单位,读作“摄氏度”。 4.根据讨论结果改进活动手册第9页活动1的记录。 (特别强调:观察气温计时,老师要提醒学生气温计是一个非常容易破损的玻璃仪器,一定要小心拿放,尤其要避免气温计碰到坚硬的物体或掉落到地上,如果气温计破碎,务必要告诉老师来处理) (二)利用气温计模型读数 [材料准备:每两人一个气温计读数练习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1. 出示气温计,思考:我们已经认识了气温计的结构,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呢?要怎么读呢? 2.请一位同学上来读一读今天的气温。说说读数的方法。 3.交流:气温计上最低气温是多少?最高气温是多少?每一大格被分成几小格?一大格和一小格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4.气温计在读数时有什么方法呢?PPT出示使用气温计的方法: 零刻度,读数起; 向上数,摄氏几; 向下数,零下几。 5.PPT出示三幅气温计的示数图(零上温度一幅、零摄氏度一幅、零下温度一幅),让学生分别表示读作、写作,并在本子上写一写,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 6.分发气温计模型,要求组内的一位同学用模型表示出50C、420C、00C 、-50C、-420C。另一位同学帮忙检查是否表示正确,而后再交换任务,用气温计模型表示出更多的温度。 7.出示活动手册,完成第9页活动记录2。 三、研讨:交流与发现问题(预设5分钟) 1.学生反馈交流:在读气温计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2.运用气温计测量温度对我们描述天气有什么帮助? 四、拓展:观察其他温度计,比较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预设12分钟) 1.提问:水温计、气温计都属于温度计,温度计还有哪些类型呢?PPT出示:水温计、体温计、电子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等很多不同类型的温度计。 2.PPT出示三幅图: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提问:观察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小组讨论,请2-3位同学说说他们的发现。 4.小结: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在量程上有很大不同,不同类型的温度计有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相匹配。 5. 作业:老师在校园的一棵大树下悬挂了一个气温计,明天请每组组长记录一下五个时间点的温度,填在记录单上。 教室外某一处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记录表 日期:____ 地点:______ 小组:____ 测量时间 气温(℃) 早晨(8:00) 第二节课后(10:00) 中午(12:00) 第六节课后(14:00) 傍晚(16:00) 板书 设计 2.认识气温计 结构: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0C)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3.3测量气温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为了比较,每天可以选同一时间点来测量气温。 2.一天的气温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绘制成柱状图,分析获得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 难点:按计划的5个时间点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 课前 准备 教师:气温计、多媒体课件。 小组:每两人一支气温计、记录表、柱状统计图、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课件出示:冬天和夏天两张不同的图片。 提问:这两张图片有什么不同?(预设:气温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揭示课题 小结:看样子气温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测量气温”(板书)。 3.聚焦问题 提问: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气温呢?如何来测量呢? 二、探索:气温计的使用方法(预设25分钟) (一)去室外测量气温 [材料准备:每组2根气温计、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气温计,提问: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使用的气温计,你还记得如何使用和读数吗? 2.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全班进行交流。邀请1-2名学生上台进行教室气温的读数。 3.邀请其他同学对上台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4.提问:同学们的读数就是今天的气温吗?我们应该如何测量今天的气温呢? 5.PPT出示测量气温的方法: 6.总结并提问:现在都明白测量气温的办法了吗?那我们马上要到教室外测量气温了,外出测量还要注意什么? 7.待学生交流回答后,教师再出示温馨提醒: 8.明确要求后,以小组为单位到教师指定地点进行测量。 (特别强调:测量地点在阴凉通风处,气温计离地面高度1.1米,建议教师在课前事先选好地点,标上组号,并准备好挂钩,方便学生测量) 9.回到教室后,请同学们汇报各组的数据及发现。 10.总结并过渡:我们在同一个时刻去室外测量气温,各组的测量数据都很接近,那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是都一样呢? (二)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材料准备:活动记录册、上节课的测量数据] 1.提问:怎么来研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明天利用每两节课的课间,带上活动记录册到指定地点去进行测量记录,发现规律。 2.出示:一天五个时间点的气温数据。 说明:这是某一小组完成的教室外某一处一天中气温变化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3.提问:为了我们更容易发现规律,能否引入数学课中的柱状统计图,你们会画吗? 4.PPT演示:柱状统计图绘制方法,并教授学生口诀: 5.实践:请同学们根据该组同学的数据,在活动记录册中绘制统计图,并根究统计图,说说你们的发现。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8分钟) 1.提问: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相同吗? 学生反馈交流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的发现。 四、拓展:气象站是如何测量气温的(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小资料] 1.总结:经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学会气温的测量方法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 2.交流:你们想知道气象站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吗? 3.教师PPT展示。 4.作业:今天的课就结束了,明天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天中气温的测量,并进行记录,看看气温变化情况是否和今天发现的规律相同。 板书 设计 3.测量气温 早晚低,午后高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3.4测量降水量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难点:课后长期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雨量器实物。 小组: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出示水循环的图片。 提问:你们能看懂这幅图吗? 提问:云除了会变成雨之外,还会变成什么降落到地面呢? 2.出示雨、雪、冰雹的图片。 提问:这里三幅图,哪些是降水的形式呢?(预设:雨是降水的形式。) 提问:那么雪和冰雹呢? 3.提问:你们如何判定雪和冰雹也是降水的形式?4.引出降水量工具。 提问:如果哪天降雨了,我们如何知道这一天的降水量?如何测量呢? 5.揭示课题:测量降水量(板书) 二、探索:确定标准,制作和使用雨量器(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1.确定标准。出示书本第47页图片。 提问:我们会把有时候的雨称为毛毛雨,我们也会把有些时候的雨称为倾盆大雨。为什么?(预设:因为雨的大小不一样。) 提问:我们感觉到了雨的大小,那如何精准判断雨的大小呢?在气象站中,这种收集雨水的容器叫做雨量器。 2.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出示书本第48页图片,再出示制作过程图。 提示:为了更清楚如何制作简易雨量器,仔细阅读这些过程图。 过程:①选一个直筒透明杯;②在杯子外画一条垂直直线; ③沿着直线用透明的刻度条从底部贴起,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 3.练习使用雨量器。 4.提问:自制模拟降水量与气象学家降水量等级标准进行比较,为什么不一样? 三、研讨:改进雨量器,测量雪的降水量(预设10分钟) 1.改进制作。 提问:制作雨量器要注意什么? 2.改进模拟降水。 提问:模拟降雨,测量降水量要注意什么?3.出示雨量器中是冰雹的图片。 提问:天空中降冰雹了,这种降水形式怎么测量? 四、拓展:连续十天测量降水量(预设10分钟) 1.连续十天测量当地的降水量,并对照“降水量等级标准”确定降水等级。如果这些天不下雨,查一查气象台报告的这一段时间的降水数据。 2.注意事项: ①雨量器摆放较开阔的地点,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倒; ②每 24 小时记录一次降水量,做好记录,确定下雨的等级; ③记录后将雨量器内的水倒掉; ④如果当地 10 天内没有降雨,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降水情况。 板书 设计 4.测量降水量 降水形式: 制作: 模拟降水: 雨 直筒透明 放平 雪 毫米 平视 冰雹 “0”刻度对齐 毫米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3.5观测风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自制简易小风旗。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用自制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难点:利用身边事物对风向进行观测。 课前 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风向图、蒲福风力等级表、有关台风视频。 小组:制作小风旗材料——1块长约35厘米,宽20厘米的轻薄软布、1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硬纸板、1个订书器;制作风向标的材料——1根硬吸管、1张边长大约15厘米的硬纸板、大头针。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一组风的照片] 1.出示生活中刮风的照片,提问:观察照片,这些现象是如何引起的?(预设:是风引起的。) 2.提问:我们怎么知道风的存在?(预设:观察各种事物) 3.提问:你能描述今天的风吗?(生自由回答) 4.很多同学们说到了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和风速(风的大小)。提问:我 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风向和风速呢?(生自由回答) 5.揭示课题:观测风(板书) 二、探索:风向和风速的观测(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套制作小风旗材料、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图片,这面小风旗是用来测量风向与风速的简单装置,为了可以随时测量风速,每个人都来做一面小风旗。 2.学习教科书上自制小风旗的方法。 3.分发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小风旗的制作。 4.介绍用小风旗测风速的方法,让学生举起小风旗,用嘴吹气,分别制造无风、微风、大风,这三个等级可以分别用0级、1级、2级来代替,练习小风旗的使用。 5.介绍用小风旗测风向的方法,出示“风向图”介绍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强调“风吹来的方向表示风向”。 6.带领学生到室外测风向与风速。带领学生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如远离楼 房的操场中央,可将确定好的方位用粉笔画在操场的地面上。学生在画有方位的地方进行两分钟测量并记录风向。若出现方向不稳定的情况,就把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方向确定为此时的风向。观测风旗的情况,让学生用 0、1、2 来表示当天的风速。 7.回到教室,汇总观测数据,将它记录在当天的天气日历上。 8.视频介绍蒲福风力等级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1.回顾观测活动,说说怎样利用自制的风旗测量风向与风速。 2.提问:利用风旗或其他物体观测风向,观测结果相同吗? (预设:相同,若出现不同,可能因为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改变。) 四、拓展:自制风向标(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一套自制风向标材料] 1.出示自制风向标,我们还可以使用自制风向标来判断风向,演示风向标的使用。提问:它是怎么判断风向的?(预设: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2.使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时应注意:第一,明确所在的方位是正确判断风向的基础。第二,风向的观测活动一定要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进行。 3.出示讲解风向标制作过程,布置每个人课后制作一个风向标,比较风向标与小风旗在观测风时有什么不同。 板书 设计 5.观测风 风向 :八个方位 风速 :三个等级(0级无风 1级微风 2级大风)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3.6观察云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 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2. 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并用简图进行记录。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难点: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课前 准备 教师:选择有云的天气上课;多媒体课件,准备各种云的图片和视频。 小组: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一些薄的白纸。学生课前对云进行观察,学生活动记录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 提问:今天天气怎么样?是晴天、阴天还是多云? 2. 提问:你们认为晴天、阴天、多云是由什么决定的?云是怎么形成的?(预设:云是空中的小水珠或者小冰晶。) 3. 提问:怎么观测云呢?揭示课题:观察云(板书) 二、探索:(云的分类和云量,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课前观察云的记录纸] 1. 课前布置学生观测云,并且画了观察到的云的形状,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观察到的云。教师将学生画的云贴在黑板上。(建议:如果学生作品过多不便分类,教师也可事先对作品进行挑选。) 2. 学生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3. 教师通过投影介绍各种云的形状、特点,重点介绍三类云:大团堆积的云(积云)、均匀成层像雾的云(层云)、纤维或羽毛状的云(卷云)的形状、特点,并了解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教材中没有出现积云、层云和卷云的名称,为了表述方便,跟科普读物对应,教学时应该可以使用这三个名称。 4. 将学生画的云进行分类。 5. 介绍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 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 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 3/4 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以上要通过估计的方法来区分。) 6.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天空,让学生试着判断它的云量。 7. 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云,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直视太阳。用简图记录云的形状,和教科书中的图片进行比对,初步判断它是哪一类云。(建议可以指定一块天空的区域进行记录,方便学生后续的讨论) 8. 室外观测云量,在活动记录册中记录云量。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1. 展示记录的云图,试着给今天观察到的云进行分类。 2. 小组讨论:今天云量如何?属于哪种天气? 3. 提问: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呢? 板书 设计 6.观察云 云的分类 云量 积云 层云 卷云 晴天 多云 阴天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20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3.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3. 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难点:分析、概括天气变化的规律。 课前 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四种天气信息的汇总表、学生用统计表、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农事活动资料、二十四节气图。 小组:天气日历、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自己记录的天气日历] 1.提前在教室布置一些学生的天气日历,课上观摩学习。 提问:你认为张贴的天气日历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优点?自己的天气日历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预设:有的同学记录信息有缺少,其他同学补充。有的同学还关注到空气质量等其他因素,可以作为补充。) 2. 出示气象学家的天气日历,小组对比学习,讨论。 3. 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呢?(预设:云量、风力、风向、降水量、气温等) 4. 揭示课题: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板书) 二、探索:天气情况的统计(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学生活动手册] 1. 每个小组分发数据材料(杭州地区8月份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 2. 组内学生分配任务,相互合作,统计整理杭州地区8月的各项天气数据,观察体会其中的变化。 3. 出示活动手册第12页,明确统计要求,记录数据。 三、研讨:整理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 学生反馈交流:各项天气因素的数据分析。 2. 提问:在我们的记录中,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一种天气最多?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主要刮的是哪个方向的风?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这一个月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气温有什么特点? 3. 提问:经过统计和分析,我们怎样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你们这样分析的理由是什么? 4. 说一说这段时间里,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 4. 播放图片:四季如春的云南风景、长年炎热的撒哈拉沙漠、冰天雪地的南北极、四季分明的杭州 5. 提问:观察这四个地方一年的天气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6. 小结: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常年干旱。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四、拓展:二十四节气的由来(预设7分钟) 板书 设计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观察信息:云量、降水量、温度、风(风速、风向) 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__课时 投放时间:_2019_年____月____日 课题 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教学 重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难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课前 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稿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记录天气。那怎么知道我明天出门是否需要带伞呢?(预设:看看天气预报。) 2.是的,天气预报就在预测未来的天气。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很热衷于研究如何预测未来的天气。 ①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人们会在乌龟壳上面写一些天气,然后把乌龟壳放在火上烧,烧着烧着龟壳会裂开,裂缝指着哪种天气,比如雨,古人就预测明天要下雨了。如果裂缝指着晴,那就预测明天晴。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准吗?为什么?(预设:不准。) ②我国早期的医学经典《皇帝内经》十分重视疾病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③西汉时期,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一种测定风向的仪器——候风仪,又叫相风铜鸟。它可以随着风转动,风吹来时,鸟头也会转过来,迎着风,展开翅膀,它好像要飞翔的样子。这简直就是风向标了。 我们国家真了不起!后来欧洲也出现了类似的仪器,但是比我国的相风铜鸟晚了1000多年呢。到了晋代,人们将铜鸟改为了木鸟,更轻便,转动也更灵活了。 ④唐代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他根据风对树木的影响,给风定了10个等级。1000年后,英国学者把风划分为0到12级。 ⑤到了宋朝,人们对气象的认识就更加丰富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了闪电、冰雹、气候带等,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列了四道测雨雪的算式,可以用来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⑥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并制造了现存最早的观象台,这个观象台在我国河南省。 ⑦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中西方气象学研究成果开始融合。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他的船队设有专门观测气象的人员。到了清朝成立了类似我们现在的气象部门,叫做“钦天监”。 3.揭示课题:那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天气预报究竟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二、探索: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位同学一张稿纸、学生活动手册] 1.这是气象站目前正在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介绍部分仪器。 2. 提问:那天气预报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谁来说一说?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4. 大家都看过天气预报节目吧!请大家根据老师的资料(建议:当地前几天的气象资料),准备一篇气象播报稿。然后小组内先来轮流播报,再请小组内最佳天气小主播来台上,为我们播报天气预报。 学生准备,小组练习,上台展示。 三、研讨:天气预报未来的发展(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提问:准确的天气预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请设想一下未来的天气预报会有哪些发展和改变呢?说说你的推测和理由。 2.天脸介绍 我们气象部门正在借助人工智能的算法,让“天脸”像“人脸”一样变得可被识别。这是目前正在尝试的天脸摄像头,它能自动识别云状、云量、结霜等天气现象,让天气要素能更实时、精准地被观测。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