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生活考纲详解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政治生活考纲详解

‎《政治生活》高考考点解读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考点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复习提示:国体与政体    国体指的是国家性质,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是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考点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复习提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第一,阶级本质不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当家作主。第二,经济基础不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主义民主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考点4: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考点5: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1)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而重要的人权;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    (2)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复习提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考点6: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    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选举权;   ‎ ‎ 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被选举权.   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复习提示:走出对“选举权”的认识的误区   误区一:选举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我国拥有选举权的主体空前广泛,但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属于下列情况的公民没有选举权:A未满18周岁的公民;B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2)政治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监督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复习提示:公民政治权利的相对性: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任何政治权利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    考点7: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考点8: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复习提示:这里的“平等”是“司法平等”而不是“立法平等”。    (2)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何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 复习提示:正确区分“公民与人民”、“权利与权力”    1、 公民与人民:公民是与外国人相对应的法律概念,人民则是与敌人相对应的政治概念。    2、权利与权力: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指赋予人们的权力和利益,即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考点9: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1)我国的选举制度    我国的选举制度是根据普遍、平等、直接、协商等原则确立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建国以来,我国的选举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    (2)我国民主选举的不同方式    ①从选民的角度看,有直接选举和 间接选举;从被选举者的角度看,有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不同选举方式之间的比较)    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②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适用范围    直接选举: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城市的居民委员会选举、农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等。    间接选举: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    (3)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 ①社会经济制度②物质生活条件③选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考点10: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专家咨询制度(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4)社会听证制度    考点11: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从决策者的角度看:    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2)从公民的角度看: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考点12: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1)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①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③‎ 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复习提示: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是基层政权组织,不是基层经济组织,也不是基层社会团体。    (2)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考点13: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施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1)民主监督权的内容:    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    (2)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其意义要特别注意)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    复习提示: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有了更多更有效的渠道。其中,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就是近年来出现的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考点14: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意义: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要求:(1)公民要勇于行使监督权: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依法行使监督权:必须采取合法形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复习提示:(1)负责任地实行民主监督,是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的要求。公民通过多种形式行使监督权,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但公民要遵守法律的规则和程序。   (2)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四种方式中,民主决策影响着其他“三个民主”。决策是否民主,是对民主选举质量高低的检验;民主决策是民主管理的先决条件,只有民主决策才能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民主决策是民主监督的重点。    四、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1、有序与无序参与政治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要求: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有序政治参与的保证一是党的领导,二是遵循法律    复习提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首先,公民的政治参与要遵循“有序”、“合法”的原则;所谓“有序”是指公民表达政治意愿和要求时,应通过正常的渠道和途径进行。“无序”地混乱参与,则会严重地破坏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的稳定。所谓“合法”是指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其次,要树立民主参与意识。再次,要提高民主参与能力。一方面,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民主参与打下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关注国内外政治事件,提高自己的政治辨别能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热情。最后,要积极参加民主参与实践。这是树立民主参与意识、提高民主参与能力的最终落脚点。  (二)我国的政府 ‎ ‎ 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考点15: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我国政府的法律地位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复习提示:    转变政府职能的意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等。    关于职能中的文化建设职能理解,要注意对“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中,要增加对“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的理解。    (3)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考点16:我国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人民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民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复习提示:    (1)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我国政府职能的划分,具有相对性,某些社会经济现象所体现的职能,可能是一项,也可能是多项,有些职能存在着交叉的关系。    (2)我们要从政府履行职责的依据上来正确理解政府要依法履行职责,政府不能越位、错位、和缺位,而要到位。    (3)我们要正确认识政府的职责和功能,为相信、支持和监督政府的工作做好思想准备。要特别注意正确理解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考点17: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复习提示:    (1)我们应该从国家性质、政府性质上来理解政府的宗旨和原则。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决定了我国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2)我们要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贯彻和落实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表现,感悟和体会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3)要能够用具体事实说明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有效途径,使我们学会向政府求助或投诉。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公民求助或诉讼的重要法律途径。    (4)关于“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加深理解“我们的政府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 ‎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考点18: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1)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    (2).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自由。因此,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依法行政是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性质的根本要求。    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考点19: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1)途径: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责权明确的执法体制;坚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2)根本途径:建设法治政府    (3)、政府权力的行使环节    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政府的决策是否科学,关系着国计民生。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我国政府正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以提高决策水平。例如,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爱惜民力。    复习提示:区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    主体不同,依法治国既包含了党依法执政,又包含了国家机关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考点20: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意义: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政府接受监督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考点21: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2)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3)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4)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3、政府的权威    考点22: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1)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    (2)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政府权威的具体体现:①是依法行政的政府②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③是富有威望和影响力的政府 ④‎ 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考点23: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1)来源    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的。    (2)树立政府权威的要求(关于怎样树立政府权威)    树立政府权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工作业绩。政府工作人员应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脚踏实地不断经得去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3)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他们应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复习提示:    (1)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2)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要理解我国建立的行政监督体系,体会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真正认识人民监督政府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政治素养。    (3)理解政府树立权威的具体要求:政府应该以德立威、以法树威、以才增威、以廉生威、以勤出威、以信取威、以情升威。    (4)了解有关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的信息,体会我国政府推行依法行政、进行科学民主决策和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性。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24: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考点25: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考点26:人民代表的产生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考点27:人民代表的职责    人大代表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人大代表应该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考点2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 ‎ 复习提示: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人民就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即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才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考点29: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我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的权力机关,在所有的国家机关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复习提示:1、只能是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其他国家机关,即其他国家机关不能监督人大。    复习提示:2、注意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权力的国家权力机关。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复习提示: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异同    (1)相同点:都属于代议制。都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2)本质区别:    区别: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行使权力的主体、目的和作用不同;组织和运作方式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组织和运作方式为民主集中制。    西方议会制: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的机构,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工具;组织和运作方式为三权分立原则。  2、我国的政党制度    考点30: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实践基础、创新一样和指导作用;    (5)党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做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坚持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1)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 ‎ (2)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3)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经济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考点3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1)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②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复习提示:“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三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考点32: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复习提示:    (1)为什么说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核心?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之间有何关系?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要做到科学执政,就必须充分发扬民主;要实现民主执政,就必须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而依法执政则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保证,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考点33: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我国的政党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    ②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    (3)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功能:    ‎ 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职能: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复习提示:    (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执政和参政不同,但又密切联系。    中国共产党执政才能确保民主党派参政,民主党派参政有助于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执政,执政和参政都是为了巩固人民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产党必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民主党派必须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组织上相互独立,法律上地位平等,它们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    (2)人民代表与人民政协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能够比较人民政协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不是国家机关;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国家机关;职能有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联系: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三者分别是我国的国体、政体、领导核心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并通过它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我国工人阶级对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领导,是通过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    党的主张、政策,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国家的法律和规定    (4)我国的多党合作不同与多党联合执政    在我国的多党合作中,执政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它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参加国家政权和参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协商。    各民主党派成员被选为人大代表,在人大、政府担任领导职务,直接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但是他们不是通过名额分配代表民主党派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不能把民主党派参政视为执政。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考点34: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考点3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2)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   ‎ ‎ (3)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复习提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这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考点3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⑵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⑶1984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⑷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步入法制化轨道,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它有力地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考点37: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①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②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③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考点3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复习提示:    民族区域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区别可以从:(1)设立的地区不同;(2)自治程度不同;(3)社会制度不同;(4)解决的问题不同等方面理解    共同点:二者都享有高度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民族区域自治也不同于联邦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的,民族区域自治区是单一制国家的地方行政区域;联邦制除联邦中央政府外,各成员国按联邦宪法的规定,还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考点39: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宗教都有爱国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群。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注意: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涵②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③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复习提示:   ‎ ‎ (1)如何理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注意不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而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二,要明确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第三,宗教能够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党和国家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条件下,能够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区别宗教组织与邪教组织    (3)区别宗教信仰与迷信活动    (四)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    考点40:主权国家    (1)产生: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3)国家最重要的要素——主权。    它是一个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国家主权具有两方面的特性: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复习提示:    主权和人权不是一回事    第一,人权和主权是有区别的。人权是指一个国家公民的权利,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权利。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主要因素。国家主权不受侵犯。    第二,国家主权对实现人权有决定性作用,主权是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国家的主权是该国家享有人权的前提;人权是主权的体现。因此,“人权高于主权”是错误的。一些西方国家以所谓“人权高于主权”为借口,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人权高于主权”是强权政治的翻版。    (4)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考点41:国际组织    (1)含义:若干个国家或社会团体为特定目的,通过条约或协议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其形成和发展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表明了人类交往频繁和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    (2)分类:    按成员性质:政府间国家组织和非政府间国家组织    按地理范围: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按职能范围: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考点42:联合国 ‎ ‎   (1)产生: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产物。‎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宣告成立。    (2)性质: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4)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    (5)联合国的作用:既发挥积极作用,也有局限性    (6)中国与联合国: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一系列全球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43: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国际关系的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和冲突。    (4)对国际关系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国家利益。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5)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    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复习提示:    (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是制约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们正确观察和判断国际政治现象的一个重要依据。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这一点对于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捍卫我国国家利益有积极的作用。    (2)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国家力量大小强弱,直接导致其国际地位的高低和影响力的大小。    (3)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导致各个主权国家对外政策的变化。   考点44: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我国的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2)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义性和正当性。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考点45:时代的主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威胁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根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复习提示:如何理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   ‎ ‎ 霸权主义,是指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政治,是指超级大国以强凌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侵害他国利益的政策和活动。核心思想:强权就是真理。根本原因: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追逐利益。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就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考点46: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①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      ③21世纪相当长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      ④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⑤发展才是硬道理。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考点47: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考点48: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立场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目标: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复习提示:    (1)外交是内政的继续和延伸,国家性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性质,外交政策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既消除了我国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也消除了对外侵略的社会根源,这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考点49: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考点50: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    (2)原因:①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②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考点51: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 ‎ (1)走和平发展道路,取决于各种条件    (2)中国的和平发展途径: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必须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并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国防。    复习提示:    (1)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2)关于我国同世界各国关系可以理解为“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3)“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的发展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