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1)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因此率诸侯为杞筑城。郑国大夫批评说:“晋国不 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这 个事实表明,当时的社会舆论依然十分重视 A. 宗法关系 B. 以法治国 C. 爱惜民力 D. 等级关系 【答案】A 【解析】 晋国是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杞国是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题干中郑国大夫批评晋国帮 助非姬姓国,而不顾同姓国的行为,体现的是“亲亲”观念,所以 A 项正确;材料指责晋平公 “弃诸姬”,这种重视血亲关系的观念,明显不是以法治国,B 项错误;材料中对血缘关系的 重视,不是重视“民力”,C 项错误;材料强调要重视周宗和诸姬,不是在强调“等级”,D 项 错误。 2.商代时,相伊尹以商王太甲暴虐将其流放;西周初年,周公因成王年幼执掌政权多年;西 周晚期,厉王行专利之法激发国人暴动,其后“共和行政”。这共同反映出商周时 A. 权力与血缘相联系 B. 王权专制受到制约 C. 仁政思想深入人心 D. 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贵族政治。据材料“相伊尹……周公……共和行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商代的相伊尹、西周的周公以及“共和行政”都明显体现的是贵族干预政治的色彩,故 D 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不能说明权力与血缘相联系,故 A 排除;商周时期没有形成君主 专制制度,而且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王权受到制约,故 B 排除;仁政思想的出现是在春秋战 国时期,故 C 排除。 3.下图为“天子与贵族的列鼎数量及肉食种类”,主要反映的西周社会特点是 A. 经济繁荣 B. 封邦建国 C. 礼制文化 D. 工艺精湛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从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 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因 此 C 选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体现等级秩序的礼制文化,不是经济繁荣、封邦建国和工 艺精湛,其它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 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 D 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 选项说法错误。铁 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 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 多大优势,C 选项排除。 5.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了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皆 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 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 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B. 打击贵族势力 C. 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天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表明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 D 项;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 秦朝是推广到全国,不是创新,排除 A 项;郡县制打击了贵族势力,但主要作用是加强中 央集权,排除 B 项;材料表明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涉及使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排除 C 项。 6.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 “组织精神” A. 能够解决地方无权 B. 保证了民主决策 C. 改变不了皇帝专制 D. 防止了官员腐败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秦政府”“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但最后集权于皇 帝,本质上是皇帝的专制独裁。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论述的是“秦政府的组织精神”, 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 项,根据材料“秦政府”“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 不统摄”,但皇帝拥有决定所有军国大事的决策权,不能保证民主决策,排除;D 项,监察 制度的性质,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在“人治”社会中,监察权的独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 止官员的腐败,因此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7.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 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 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内阁制 D. 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任何官僚组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 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唐朝 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草拟、审核、执行,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同时皇帝一 定程度上也要考虑和尊重其活动规范和制度。故选 B。C、D 两项都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对 皇权起不到任何制约;A 项是秦朝时期实行的中央官制,没有体现出君主对制度的尊重。 8.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 ③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 第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④③②① D. ④②③① 【答案】B 【解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属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度,“进士以诗赋取人”属于隋唐时期科 举考试制度;“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属于明朝八股取士制度,依据时间选择 B 项 正确。 9.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 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由此可以 得出的结论是 A. 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 B.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C. 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 D. 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我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大都是前代地方行政层级的沿袭变革,故 B 正确;元朝的行 省制下地方有较大自主权,A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排除 C;材料信 息无法体现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排除 D。 10.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认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下有两对矛盾,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其演变的 趋势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①正确;另一对矛盾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演变趋 势是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②正确;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 密,③正确;通过各种方式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④正确;选 A;B、C、D 错 误。 11.“梭伦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梭伦改革摧 毁“权威的根基”的主要措施是 A.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B. 实行一系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C. 以财产作为政治权利分配的标准 D. 以“四百人会议”作为常设机构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梭伦以财产作为政治权利分配的标准,打击了氏族贵族,有利于民 主制度的建立,选项 C 正确;“解负令”惠及的群体是沦为债务奴隶的平民,并不能摧毁权威 的根基,排除 A;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城邦的发展,但是不能摧毁“权威的根基”,排除 B;“四 百人会议”有助于提高公民的参政积极性,,削弱长老议事会的权威,但是不能摧毁“权威的 根基”,排除 D。 12.在古代雅典,因为控辩双方的言辞差别,陪审法庭会判处无辜的人有罪;也会因恻隐之 心或辩护人的雄辩而把事实上的有罪之人释放。这说明 A. 辩词在法庭具有决定作用 B. 陪审法庭的辩论忽视事实 C. 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 D. 公民的法律专业素养缺失 【答案】C 【解析】 古代雅典程序上看上去是公正的,但“判处无辜的人有罪”等字眼足以证明结果是非常不公正 的,即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来,不符合题意,排除;陪审法庭的辩论也是重视事实的,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公民 的法律专业素养也不缺失,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13.有学者指出,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推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并罗列论据:政权向所 有等级的公民开放,发放公职津贴、观剧津贴等。可见,该学者认为伯利克里改革对雅典民 主的“发展”表现为 A. 民主基础的扩大 B. 对一般民众的讨好 C. 阶级矛盾的缓和 D.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政权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 发放公职津贴、观剧津贴等”中可以看出,雅典的民主基础不断扩大。所以答案选 A;BCD 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14.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载:“一般来说,古希腊历史和文明的领域内,并不存在什么能 够有权要求管辖全希腊的和某个地区的最高政治权力”,“即使在结盟的各个城邦之间,也是 始终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这反映出古希腊 A. 独特的地理环境 B. 城邦政体的特点 C. 平等互利的观念 D. 人文主义的张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希腊独特的自 然地理环境限制了其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与题干无关,故 A 项错误;题干 中也并未体现出平等互利的传统观念,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故 D 项错误;题干中“并不存在什么能够有权要求管辖全希腊的和某个地区的最高政治权 力”,“即使在结盟的各个城邦之间,也是始终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这两句话都体现出了城 邦政治的特点,故 B 项正确。 15.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都曾大规模对外扩张,在此过程中,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 围,而雅典则严格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范围内。这种差异 A. 是罗马扩张迅速的根本原因 B. 促使罗马帝国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 C. 保障了雅典公民的紧密团结 D. 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加广泛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则严格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范 围内",说明扩大公民权范围不是罗马扩张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罗马经济和军事实力 的强大,排除 A;罗马不断扩张公民权的授予范围,必然促进罗马帝国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 形成万民法,故选 B;雅典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与雅典公民的紧密团结之间没有 因果关系,排除 C;材料涉及的是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不是公民的权利内容,排除 D。 16.《法学总论》规定:“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 叫做万民法。”万民法出现于 A. 罗马共和国时期 B. 罗马帝国时期 C. 西罗马帝国时期 D. 东罗马帝国时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 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罗马帝国时期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 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故 B 项符合题意。 17.某份报纸在短短几天内发布了以下头条:第一个消息,“来自科西嘉的怪物在朱安湾登 陆。”第二个消息,“不可明说的吃人魔王向格腊斯逼近。”第六个消息,“至高无上的皇帝陛 下于今日抵达自己忠实的首都。”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是 A. 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B. 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 C. 拿破仑重返巴黎恢复皇位 D. 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来自科西嘉的怪物在朱安湾登陆”、“不可明说的吃人魔王向格腊斯逼近”、“至高无 上的皇帝陛下于今日抵达自己忠实的首都”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的故乡是科西嘉岛,而 其对外战争虽冲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但给欧洲人带来了灾难;据所学可知,1814 年 反法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被流放于厄尔巴岛,根据反法联军与拿破仑签订的条约,他在岛 上不仅有治权,还有法权(立法权)和主权。各国还要在岛上派驻“大使”,见了拿破仑都要口称“陛 下”,仿佛他还是法兰西皇帝;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拿破仑竟奇迹般地从戒备森严的厄尔巴岛 上逃了出来,重返巴黎恢复皇位,故 C 正确;1799 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就任执政官, A 与题意不符;1804 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加冕称帝, B 不符题意;据所学可知,1814 年反法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被流放于厄尔巴岛,1814 年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D 与材料 内容不相符。 18.乔治华盛顿被人们称为“美国国父”,他为美国历史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①1777 年,率军解放波士顿 ②1781 年,约克镇战役是他戎马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 ③在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战斗中,身先士卒 ④1787 年主持制宪会议,通过《邦联条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据所学可知,1776 年解放波士顿,①时间不符;1781 年,约克镇战役华盛顿率领大军将康 华利率领的英军围困在约克镇,迫使康华利将军率部投降,是他戎马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② 正确;在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战斗中,身先士卒与史实相符,③正确;④1777 年大陆 会议制定《联邦条例》,④错误;故选 D;A、B、C 错误。 19. 17 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 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 制,19 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A. 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 B. 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必需 C. 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折艰难 D. 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及归纳分析的能力,依据已学史实可知材料中英、美 的实例突出制度的建设,而法国实例突出中央集权制国家稳定统治秩序,因此 B 符合题意, 而 A、C 在题干中未有反映,排除,D 的表述不符合美国,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B。 20.1871 年,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颁布了宪法,德意志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最能从 政治上反映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是 A. 内阁的建立 B. 议会的产生 C. 国家的统一 D. 联邦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典型表现是代议制,而议会是代议制的主要机构。 故 B 项正确;德国内阁是有宰相组阁,宰相由皇帝任命,体现出专制主义色彩,故 A 项错 误;国家统一体现不出资本主义性质,故 C 项错误;联邦的形成属于管理体制的模式,不符 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21.“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以议会制定的法 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听秘书朗读完后,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 上王冠。“这个宣言”标志英国 A. 国王行政权丧失 B. 开始进入法制社会 C. 责任内阁制形成 D. 议会主权地位强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以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 个国家的准则”可知,这是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后国王的宣誓,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 国议会主权地位的强化,选项 D 正确;国王行政权的丧失是在责任内阁制形成后,而非《权 利法案》颁布后,排除 A;选项 B 中的“开始”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责任内阁制形成于 1721 年,《权利法案》颁布于 1689 年,排除 C。 22.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 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为全世界 生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出现了 A. 光荣革命 B. 《权利法案》 C. 责任制内阁 D. 1832 年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1832 年”,材料中“50 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说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取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说明工业革命是造成 1832 年议会改革的原因,D 的表述 符合题意,而 A 与题干中所述政治变化不符,B 与史实不符,C 材料无从体现,故选 D 23.下图所示为华盛顿一封信中的内容,这反映出华盛顿 A. 坚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认识到了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 C. 强调民族的统一和共同利益 D. 主张对《邦联条例》进行修正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反对各种地方观念和地区间的歧视”体现出华盛顿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 必要性,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华盛顿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强调民族统一,故 AC 项 错误;《邦联条例》颁布于 1776 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 D 项错误。 24.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所认 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不应忘记, 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 A. 1840 年、1856 年 B. 1840 年、1883 年 C. 1860 年、1894 年 D. 1860 年、1900 年 【答案】A 【解析】 根据“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是指两次鸦片战争,故 A 项的时间 正确;1883 年中法战争,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与鸦片无关, 排除 BCD 三项。 25.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条约,列强攫取的各种特权构成了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的 制度。在这一条约制度中,有一项居于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这一特权是 A. 租界特权 B. 领事裁判权 C. 关税自主权 D. 最惠国待遇 【答案】B 【解析】 “列强攫取的各种特权构成了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的制度”“有一项居于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 约特权的基础”表明这一特权是领事裁判权,故 B 正确;A、C、D 均不符合“准统治权”,排 除。 26.太平天国对旧的文风加以改革,要求“要实叙其事”,“语文确凿”,一切奏章文谕“更当朴 实明晓”,反对拘泥于“八股六韵”和“空言无补”的时文;提倡“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 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的朴实通俗的新文风。据此推断太平天国时期 A. 维护拜上帝会的教义教规 B. 实为提倡白话文的先声 C. 仍然采用森严的等级制度 D. 彻底否定传统儒家学说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对旧的文风加以改革”“反对拘泥于‘八股六韵’”“朴实通俗的新文风”中可以看出,太平 天国时期,反对旧的文风,提倡新的文风,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拜上帝会的教义、 等级制度,故 AC 项排除;D 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 27. “1853 年太平军攻克武昌,杨秀清去拜谒了当地的孔庙,这让高呼‘打倒孔妖’的天国领袖 洪秀全相当尴尬,由此开启了杨秀清所主导的儒家路线与洪秀全所主导的拜上帝教路线之 争。”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洪、杨已转化为地主阶级 ②这实际是世俗权力之争的延伸 ③洪秀全代表传教士的利益 ④农民阶级没有先进理论指导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杨秀清所主导的儒家路线与洪秀全所主导的拜上帝教路线 之争”实质上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说明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理论作为 指导,②④正确;定都天京前,洪、杨仍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①、③错误。故选 D。 28.1897 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 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A. 降低生产成本 B. 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 加强国防安全 D. 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要求将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从沿海迁往内地,并在内地 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前军事工业设厂偏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的安全 隐患,在战争中首先遭到了重创。所以,这一决定是出于保障军事工业和国防安全的需要, 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江南制造总局等都是官办军事工业,产品不参与市场交换, 不计生产成本;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军事工业的区域布局变化,与调整轻重工业的比 例无关;D 选项错误,军事工业产品不参与市场交换,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无法缓解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29. 下图为刊登在《巴黎人》杂志上的一张名为“向北京进军”的法军海报,印证了 1900 年 法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这次侵略战争 A. 将战火从江南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B. 导致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C. 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D. 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近代法国侵略中国,并且“向北京进军”,只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 军侵华,但“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鸦片战争的后果,故 B 项错误;“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 投资设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 C 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是从天津向 北京进犯,故 A 项错误;《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 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使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故 D 项正确。所以答案选 D。 30.政治口号是政党、阶级等为实现政治目标提出的带纲领性、鼓动性的政治旗帜。1911 年 武昌起义爆发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迅速放弃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主张,而主张“五族 共和”,“五族平等”,旨在 A. 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 突出清朝政权已土崩瓦解 C. 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D. 强调中华民族的一致对外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资产阶级革命党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五族平等”主张的变化并结合 所学知识来看,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了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故答案为 A 项。B 项 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排除;C 项此时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 项材料未体现 一致对外,排除。 31.徐梁伯的《应该重新评价“孙中山让位”》提到了有关孙中山“让位”的两种声音:一种认为 这是孙中山一生中的“最大污点”。一种认为这是孙中山的“伟大之处”。下列有关让位原因的 分析不能论证孙中山“伟大之处”的是 A. 争取袁世凯加速推翻清王朝 B. 捍卫共和不恋权位 C. 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之下 D. 维护南北双方统一 【答案】C 【解析】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是孙中山让位时存在的客观现实,不能用来论证孙中山“伟大 之处”,答案为 B。争取袁世凯加速推翻清王朝、捍卫共和不恋权位、维护南北双方统一都 是孙中山让位的“伟大之处”,与题意不符,故 ABD 错误。 32.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开始 于 A. 鸦片战争后 B. 辛亥革命后 C. 五四运动后 D. 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B 【解析】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决定用公历取代原来的农历 ,后来又陆续增加了国庆、元旦等 节日,B 正确;鸦片战争后时间不符合题意,A 错误;C 和 D 时间晚于辛亥革命时期,排除。 33.1919 年 11 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 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 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等内容,可以看出群众以民族大义为 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B 选项符合题意。20 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改造存在多种认 识,A 选项说法错误。反思个人主义弊端不符合当时的总体氛围,C 选项排除。接受马克思 主义的只有部分群体,D 选项排除。 34.新民主主义革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精神财富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 是 ①“长征精神” ②“井冈山精神” ③“延安精神” ④“红船精神”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②① D. ④②①③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①“长征精神”指的是在 1934 年 10 月到 1936 年 10 月红军长征期间形成 的革命精神,②“井冈山精神”指的是 1927 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并逐渐形成井冈山精神,③“延安精神”是 1935—1948 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④“红船精 神”指的是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天辟地的斗争精神,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应该是④②① ③,D 项正确;其它三项都不符合“时间先后排序”,ABC 三个选项错误。 35.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 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 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 1%左右, 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 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C.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D.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给出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根据 地的势力范围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不断扩大和加深的趋势,这说明国共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 逐渐加强,故 B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的相关信息,故 A 项不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不符合题意。 儿童、妇女、青年、农民、工人等本来就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组织范围内,并不能说明统一 战线范围的扩大,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36.中共中央认为:“目前我党向国民党及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时机己经成热”。于是正 式向国民党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据此可知,中共中央 提出这一主张是在 A. 国民革命前夕 B. 西安事变爆发后 C. 抗日战争后期 D. 渡江战役打响前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毛泽东在 1945 年 4 月中共七大 做的政治报告提到了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1931-1945 年是抗日战争,提出这一主张的是抗 日战争后期,答案为 C。国民革命时间是 1924-1927 年,西安事变爆发的时间是 1936 年 12 月,渡江战役是 1949 年 4 月,以上均不符合材料发表时间,ABD 错误。 37.1946 年美苏关系开始恶化,蒋介石向美国“一边倒”,迫使斯大林转而支持中共全力夺取 东北。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就曾预言,“国际援助一定要来”“如果不来,杀我脑袋”,并再三 提出“东北是重要的”,是夺取全国胜利“决定的一环”。材料说明 A. 东北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成为国共两党必争之地 B. 中共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成为取胜关键 C. 东北地区成为战后美苏两国冷战对抗的主要战场 D. 苏联的无私援助成为中共在东北取胜的关键因素 【答案】B 【解析】 “国际援助一定要来”“如果不来,杀我脑袋”,并再三提出“东北是重要的”,是夺取全国胜利“决 定的一环”说明毛泽东在 1946 年就预测到东北地区的重要性,体现出高瞻远瞩的特点,故 B 正确;A 国共争夺不符合题意;美苏冷战主战场是欧洲,故 C 项错误;D 中关键说法不符合 题意。 38.解放战争开始前,国共两党军队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装备上,实力差距都极为悬殊。然 而仅仅 3 年时间,形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取三大战役胜利, 将鲜红的旗帜插遍神州大地,让古老的中国由此掀开新的篇章。下列关于解放战争期间史实 排列正确的是 ①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②以战促和,故都新生 ③围困长春,主力南下攻坚锦州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在 1947 年 6 月; ②以战促和,故都新生为平津战役,发生在 1948 年 11 月至 1949 年 1 月;③为辽沈战役, 发生在 1948 年 9 月至 1948 年 11 月;④为渡江战役,发生在 1949 年 4 月 21 日至 1949 年 6 月 2 日;故选 C;A、B、D 不符题意。 39.在一次重大的会议上,毛泽东深情地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 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 来了。”这次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答案】B 【解析】 根据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可知这指的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949 年 9 月召开的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就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B 项正确; 中共七大召开是在 1945 年,当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但中国人民还没有站起来,中国还没 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A 项错误;1956 年秋,中共八大是新中国胜利后的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当时中国人民已经当家作主七年了,C 项错误;一届人大的召开,是在 1954 年,是人民充分当家作主的表现,D 项不符合题意。 40.世界银行前驻华代表皮特·鲍泰利教授说,“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 人民负责”…基于这点认识,鲍泰利断言,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一党制来 实现民主的国家”。鲍泰利断言的中国攻治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 基层民主制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一 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和所学知识可知,皮特• 鲍泰利教授断言的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共领 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故 B 项正确;A 项是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C 项涉及的是基层民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项是民族制度,与材料“民主的要义是能够 对人民负责”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既有政治家、司法官员、在法律研究领域著书立说的律学 家,还有经学家。两汉律家辈出,研究律学之风盛行。西汉开国元勋之一的萧何,出身于“刀 笔吏”(法律官吏),爱好法律并具有极高的法律素养。魏晋时期,律学地位和经学同等重要, 成为并立的学府,官府设立“律博士”,开创了律学专门学府的先例。经过之前近七百多年的 学术积累,律学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全成熟,《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 会精英,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编纂。隋唐时期,中国律学著作为日本学者所广泛引用,在 日本保留至今的法律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唐代民间律家的活动印记。宋朝时,不仅各代皇 帝精通法律、重视法律,士大夫阶层也都是具有极高法律素养之人。明清时期,统治者不仅 要求对国家法典《大明律》和《大清律例》进行全民讲读,也对私家注律更加重视,律学著 作的种类达到了中国历史之最,律家的人数与创造力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何勤华《以古代中国与日本为中心的中华法系之律家考》 材料二 西方法律文化的传入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以留学归国的法政留学生为主体,以本 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为补充,形成了我国第一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他们以兼通中西法 律的学术背景为出发点,从世界法律发展的最新趋势着眼,以现实批判的精神,反思当时的 法律教学和学术研究,提出了一些思想观点和实际的改进方案。 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以在朝官员或在野学者等不同身份,穷毕生所学投身到近代中国法制 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在历届国家政权的主持下,构建起一套近代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 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法律制度,现代的法律理念也随之传播衍生。 ——摘编自刘宝东《职业法学家群体与近代中国法制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 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特点:成份多元化;法律素养高;社会地位显著。 作用:研究律文,修订法律,从事司法实践;传授律学,培养法律人才。 (2)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法制文 化的传播;近代教育的变革。 贡献:推动了近代法律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构建起近代法律制度,促 进了法制近代化。 (3)政府应重视法制教育和法制人才的培养;律家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外法 制文化相互借鉴。 【解析】(1)特点:根据“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既有政治家、司法官员、在法律研究领 域著书立说的律学家,还有经学家”得出成份多元化;根据“爱好法律并具有极高的法律素 养”“《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得出法律素养高;根据“律学地 位和经学同等重要,成为并立的学府”得出社会地位显著。 作用:根据“研究律学之风盛行”得出研究律文,根据“《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 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编纂”得出修订法律,根据“看到一些唐代民间律 家的活动印记”得出从事司法实践;根据“开创了律学专门学府的先例”得出传授律学,培养 法律人才。 (2)历史背景:根据“西方法律文化的传入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得出民族危机加深,救亡 图存运动的兴起,西方法制文化的传播;根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根据“以本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为补充”得出近代教育的变革。 贡献:根据“以本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得出推动了近代法律教育的发展,根据“构建 起一套近代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法律 制度,现代的法律理念也随之传播衍生”得出有利于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构建起近代法律 制度,促进了法制近代化。 (3)综合材料,可从重视法制教育和法制人才的培养、律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借鉴中外法制文化等角度分析总结。 42.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从古到今民主制在不断发展完善。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 5 世圮,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 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 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述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 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 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 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 事实上,现代西方的民主一开始并不是根据民主原则建立的,而是自由主义发展的 结果。西方民主的核心是个人自由,是对个人生命、自由、财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尊重和 保护……但是,民主本身并不必然包含着自由,甚至单纯的民主只会伤害自由。一个民主选 举出来的政府,如果缺乏良好的限制,只会有更好的名义和借口来侵犯公民的权利,反倒推 行专制,……因此,我们在追求民主的时候,绝对不能把民主量化,如果仅仅追求民主的“少 数服从多数”或者民主的纯粹程度,而忽视了对自由的保护和对权力的限制,那么就不能不 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了。 ——赵华军《美国的选举团制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 哪里,并分析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代西方民主与古代雅典民主的不同,并分析产 生这些不同的原因 【答案】(1)体现: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局限性:少数人的民主;抽签选举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执政,导致权力的滥用;容易形成 多数人的暴政;原始民主,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轮流坐庄不利于政策的延续性等 (2)核心是个人自由(或者保护人权),注重对权力的制约,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 公民民主(或民主范围扩大) 原因:吸取古代民主的经验教训;启蒙思想的传播;国家疆域扩大,人口膨胀;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等 【解析】(1)体现:依据材料一中“……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 利。……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雅 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是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局限性:结合所学从民主范围、民主性质和参政方式等方面说明其局限性。 (2)不同:依据材料二中“西方民主的核心是个人自由”、“一个民主选举出来的政府,如果 缺乏良好的限制,只会有更好的名义和借口来侵犯公民的权利,反倒推行专制,”等信息结 合所学从以个人自由为核心、注重对权力的制约、间接民主、民主范围扩大等方面概括指出 现代西方民主与古代雅典民主的不同。 原因:依据材料二中“自由主义发展的结果”信息结合所学从吸取古代民主的经验教训、启蒙 思想的传播、现实政治和社会情况、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分 析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 43.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 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 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 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 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 世纪 20 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 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 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 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1935 年 5 月 24 日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 年 9 月 22 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 年 5 月 26 日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 年 8 月 20 日 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 105 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 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 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案】(1)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 结合。 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2)集中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 争。 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分析:振奋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 斗;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基本条件:民族觉醒;民族团结。 【解析】 (1)由材料“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 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 可以归纳为: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结合 所学,其基本背景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2)由材料“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 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可以归 纳为: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结合所 学,北伐战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有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来看,民族主义容易振奋了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 扬;同时民族主义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斗;民族主义要以中国共产党 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第二小问,可以答为:民族觉醒;民族团结。 44.国际关系,风云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 年 4 月,美国副国务卿提出“美国可以对欧洲提供援助,但这次美国必须操纵 局势!”…….6 月 27 日,英法苏三国外长会于巴黎。3 天后,苏联宣布退出会议。 ——摘编自陈雨露、杨栋《抢钱的世界:全球货币通史》 材料二: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发言中,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终定型。 ——摘编自陈和香《毛泽东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 1956 年 7 月 18 日——19 日,铁托又同尼赫鲁和纳赛尔在布里俄尼岛举行会谈,发 表著名的《布里俄尼声明》,表示肯定万隆会议的精神,提出积极和平共处和致力于团结所 有非集团等国家不结盟的主张。这一声明很快得到了印尼总统苏家诺和加纳总理恩克鲁玛等 许多著名政治家的响应。1960 年秋,铁托和尼赫鲁、纳赛尔、苏加诺和恩克鲁玛倡议召开 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摘编自金重远《战后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复兴计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联“退出会谈” 后,应对“复兴计划”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终定型后的具体表述,并分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布里俄尼声明》发表的历史条件,并指出这一声 明的直接作用? 【答案】(1)影响:美国控制了西欧;加剧欧洲分裂(或答“促进西欧一体化进程”);推动 美苏冷战升级。举措: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具体表述: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 处。重要意义: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不仅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国家间的相互关 系,也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历史条件:万隆精神的传播;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冷战,希望保持和平 中立;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的集体努力。直接作用:推动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解析】(1)影响:据材料“美国可以对欧洲提供援助,但这次美国必须操纵局势!”可知, “复兴计划”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同时美国也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结合所 学可知,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前提是加强欧洲的联合,客观上促进西欧一体化进程;马歇尔计 划是美苏冷战的组成部分,促使美苏冷战升级。举措: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为迎接美国的 挑战,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具体表述: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从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方面回答。 重要意义: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不 仅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也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成为 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历史条件:据材料“1956 年 7 月 18 日—19 日”时间可知,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使万 隆精神得以传播;据材料“……提出积极和平共处和致力于团结所有非集团等国家不结盟的主 张。”可知,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冷战,希望保持和平中立;据材料“1960 年 秋,铁托和尼赫鲁、纳赛尔、苏加诺和恩克鲁玛倡议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可知,铁 托、纳赛尔和尼赫鲁的集体努力。 直接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托、尼赫鲁、纳赛尔的倡议,推动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