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时

‎《第30课 诗五首(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比较阅读。‎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前准备 ‎1.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 导入新课 ‎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 ‎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 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 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 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教学设计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1.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2.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3.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心远 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 ‎4.人的自然本性。‎ 研读赏析 ‎1.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 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 ‎2.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将诗人会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这两句诗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b.示例:同上。‎ 背诵诗歌 行路难(其一)‎ 导入新课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其一)。‎ 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诗歌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 d.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1.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共分三层,每层四句。‎ ‎3.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 ‎4.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问题研讨 ‎1.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为什么?‎ ‎2.陶渊明中《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2.《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获得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惟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仕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竞背课文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教师抽查。‎ 己亥杂诗 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导入。‎ 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b.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讨论,明确:‎ ‎1.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2.一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 研读赏析 背诵诗歌,思考问题:‎ 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思考讨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学生可广泛联系历史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背诵诗歌 布置作业 背诵三首诗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