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综合检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综合检测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选择题 ‎1.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个汉字认识中国》。《100个汉字认识中国》与常见的汉字教材有着显著区别,它更注重呈现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节庆习俗、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使其流畅易懂、精妙优雅。该教材(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③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汉字教材《100个汉字认识中国》,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①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包容性与交流的问题,②③不符合题意。‎ ‎2.梦回唐朝,千古一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而在当时的都城长安,食胡言、穿胡服、跳胡舞,成为朝野的时尚。唐代的这种生活景观反映出(  )‎ ‎①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征 ‎②中华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不具有民族特性 ‎③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④中华文化求同存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①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②观点错误,中华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又具有中华民族特性;唐都城长安,食胡言、穿胡服、跳胡舞,成为朝野的时尚。这说明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③④符合题意。‎ ‎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该要求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需要(  )‎ ‎①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③加强交流互鉴,增进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 ‎④实现民族文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文化软实力”,说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加强交流互鉴,增进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故②③符合题意,应选;①说法错误,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不是一切文化成果,排除;④说法不科学,排除。‎ ‎4.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百花园。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融合而成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④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 题干反映的是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这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说明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融合而成,①②正确。题干不体现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和区域特色,③④不符合题意。‎ ‎5.不论是近代的“西学东渐”还是现代“走出去”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一枝独放。下列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 ‎①包容性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②包容性是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 ④包容性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能够做到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①②表述与题意相符。③表述错误,文化趋同的表述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④表述的是包容性的作用,与题意无关。‎ ‎6.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建立和增强各族人民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来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实现“四个认同”,要求我国各族人民在文化上应该(  )‎ ‎①既要保持各自文化的民族性,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②在相互包容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统一 ③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维护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④互相借鉴和吸收,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繁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要实现四个认同,需要各族人民既要保持各自文化的民族性,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也需要各族人民互相借鉴和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繁荣,①④正确。②错误,文化统一否认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③错误,外来文化也有优秀文化,不能全部抵制。‎ ‎7.‎2018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9周年。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下列对爱国主义的认识错误的是(  )‎ A.爱国主义是抽象的,是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感觉 B.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C.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D.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 解析:选A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要求选错误的。注意审题,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均正确。‎ ‎8.《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以下事例与这种精神最相契合的是(  )‎ A.寸草春晖:助子求学,重病母亲三年织出《清明上河图》十字绣 B.心比金坚:铭记战友深情厚谊,三十一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 C.誓言无声:隐姓埋名三十年,献身于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壮丽事业 D.童叟无欺:“油条哥”用放心油和一口锅支撑起食品安全的良心 解析:选C 《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核心即爱国主义,C项符合题意;A项体现的是母爱的伟大,B项体现的是友情的深厚,D项体现的是诚信的重要性,均不符合题意。‎ ‎9.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国人为之欢呼,为之自豪,为之鼓舞……世界总能从中国人身上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精神(  )‎ ‎①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核心和主题 ‎②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③薪火相传,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 ‎④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 材料中的这些科技成就都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成果,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②③④符合题意;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①错误。‎ ‎10.“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材料表明(  )‎ ‎①中华民族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祖国统一是爱国主义的永恒主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材料中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体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②③正确;①④与材料无关。‎ ‎11.2017年初,全国各地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都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 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确立“14年抗战”有利于(  )‎ ‎①学生全面真实地认识中华民族抗战历史 ‎②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唤起全民族的觉醒 ‎③准确理解和弘扬抗战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复兴 ‎④让抗战精神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A 确立“14年抗战”有利于学生全面真实地认识中华民族抗战历史,准确理解和弘扬抗战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复兴,①③符合题意;中华民族早已觉醒,“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唤起全民族的觉醒”不准确,②错误;抗战仅仅是中华民族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让抗战精神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不准确,④错误。‎ ‎12.“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就应该(  )‎ A.发挥“主心骨”的引领作用 B.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C.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 D.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解析:选B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就应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B项说法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但都与材料的主旨不符。‎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成为莫言创作的宝库,广袤国土上的风土人情是莫言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正如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及相关评论所言:“莫言创作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结合材料,运用“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说明莫言文学创作成功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及其包容性。首先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成为莫言创作的宝库,广袤国土上的风土人情是莫言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莫言的创作不仅借鉴了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作品,而且用自己的作品与他们共同充实、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然后回扣教材知识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最后把信息与知识有机结合,规范答题即可。‎ 答案: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是莫言文学创作的宝库,莫言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国土广袤,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特色,为莫言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③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莫言的创作不仅借鉴了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作品,而且用自己的作品与他们共同充实、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14.某校高三某班学生开展以“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他们在活动中收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我国许多大学的校训都源自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格言,它们实质上是民族精神在本校的体现和具体化。‎ 大学 校训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重庆大学 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①‎ 安徽工程大学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②‎ 武汉大学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③‎ 材料二 同学们了解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赞誉,被评价为“中央电视台第一品牌”。10多年来,中国涌现出的100多位“感动人物与群体”,集中展示了我国的“精神脊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集中诠释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真情与挚爱,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 ‎(1)根据材料一表格左列信息,填写右列内容。‎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是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 解析:第(1)问比较简单,抓住关键词把大学校训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对应起来即可。第(2)问,考生需要调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的知识,结合材料从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等角度具体阐述。‎ 参考答案:(1)①勤劳勇敢、爱国主义;②团结统一、勤劳勇敢;③自强不息。‎ ‎(2)①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感动中国人物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传播与弘扬。②必须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动中国人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优秀品质,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③感动中国人物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