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上24诗词五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语文八上24诗词五首

诗 词 五 首 《 饮 酒 》 《 春 望 》 《 雁门太守行 》 《 赤 壁 》 《 渔 家 傲 》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饮酒 —— 陶渊明 名潜 ,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 五柳先生 。 东晋 著名诗人、文学家。 田园诗派 的创始人。后世称其 “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 。与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主要作品: 《 归去来兮辞 》《 桃花源记 》 《 归园田居 》 《 饮酒 》 陶渊明: 解题 《 饮酒 》 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 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预习导学:诵读诗歌 1 、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本诗(注意停顿、情感)。 2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3 、全体诵读。 按节奏诵读诗歌 饮酒 晋 · 陶渊明 结庐 在 人境 ,而无 车马 喧。 问君 何 能 尔 ,心远 地 自偏。 采菊 东篱 下,悠然 见 南山。 山气 日夕 佳,飞鸟 相与 还。 此中 有 真意,欲 辨 已 忘言。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的应酬和车马的喧闹。 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 在东篱下采菊 , 无意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傍晚时分南山蒸腾着美丽的山气,飞鸟相伴飞回家。 其中有高远的意境,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疏通诗意 合作探究 1、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中 “ 心远 ” 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从炼字的角度说说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妙在何处? 3、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 “ 菊 ” ? “ 采菊 ” 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4、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5、 诗歌结尾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中人生 “ 真意 ” 是什么? 交流展示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心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心远”意思是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超凡脱俗,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作用:点明全诗的诗眼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3、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景色: 黄昏时分,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闲适的心境。 深刻含义 : 飞鸟尚知还,人更应该“迷途知返”,回归自然(或返璞归真)。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1 、背诵默写: ( 1 )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 2 ) 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巩固拓展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 ________ 。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 ____________ 特点。 2 、填空题 心远、悠然; 宁静、平和、闲适、恬淡 3 、阅读陶渊明 《 归园田居 》 ,完成下列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句诗抒发了作者 ___________ 的情怀。在诗的结尾与这两句诗相对应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 3 分) ②作者归隐田园后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心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4 分) 答: 春望 写作背景 公元 755 年 安史之乱 爆发。 756 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 757 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 感时恨别、忧国思亲 的 五言律诗 -- -- 《 春望 》 。 春望 ( 杜甫 ) 国破 山河 在, 城春 草木 深 . 感时 花 溅泪, 恨别 鸟 惊心 . 烽火 连 三月, 家书 抵 万金 . 白头 搔 更短, 浑欲 不 胜簪 . 朗读节奏划分 疏通诗意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心惊胆寒。 战火一直持续了几个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因为忧国念家)头发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1. 试分析首联中的“破”和“深”的作用。 2. 颔联写作者看了花鸟后仍“溅泪”“惊心”,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 试分析颈联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4. 尾联中诗人的一个动作“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1. 试分析首联中的“破”和“深”的作用。 “破”意为被攻破,写出了安史之乱后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深”意为草木茂盛,描绘出安史之乱后,人民离散,杂草丛生,满目荒芜的景象。这两话表现了诗人国破家亡后的痛苦的心情。 2. 颔联写作者看了花鸟后仍“溅泪”“惊心”,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两句以乐景衬哀情,移情于物,看见鲜花反而落泪,听见鸟鸣反而心惊,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亲、触景伤怀的思想感情。 3. 试分析颈联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连三月”可见战乱之久;“抵万金”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家书难得与珍贵。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4. 尾联中诗人的一个动作“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搔”通过细节,写出了作者忧国思亲,愁绪郁结在心头,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博大情怀。 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小结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望中所见 { 见中所感 情景交融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思念亲人 白头 搔 更短, 浑欲不胜簪。 { 夸张写愁 融家愁国恨于一炉 情景交融,深沉含蓄。 雁门太守行 李贺 1 、本诗作者为 代诗人 ,字 ,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 ”等,与 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唐 李贺 长吉 诗鬼 李白、李商隐 预习检测 李贺 ,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 3 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 27 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作者介绍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 39 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背景介绍 疏通诗意 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墙也要被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鱼鳞般闪烁着金光。 在深秋的季节中,遍地响起了军号声;夜色中,胭脂般鲜红的凝结在塞上的大地,呈现出一片紫色。 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岸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冻凝战鼓,鼓声越发低沉。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我甘愿高举宝剑战死在疆场。 合作探究 1. “黑云压城城欲摧 ” 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名句的原因。 “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有何妙处? 3. 三、四句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作用是什么? 4. 颈联“易水”化用了什么典故?引用这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5. 最后两句运用典故作用是什么? 交流展示 1. “黑云压城城欲摧 ” 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名句的原因。 一个 “ 压 ” 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有何妙处? 3. 三、四句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作用是什么? 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铠甲比作金鳞,写出了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绘了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4. 颈联“易水”化用了什么典故?引用这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5. 最后两句运用典故作用是什么? 化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写出了战士们夜袭敌营,已抱定了为国赴死的决心。 运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才”的典故,既称颂了朝廷对将士的信任和重用,又表现了将士们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总结: 此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急行军到战斗的全过程。 用浓墨重彩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当堂练习 1 、 《 雁门太守行 》 一诗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志气还很旺盛的的诗句是: 2 、 《 雁门太守行 》 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 3 、 《 雁门太守行 》 一诗中写救援部队不畏寒夜浓霜,夜袭敌阵的诗句是:   4 、 《 雁门太守行 》 一诗中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决心的诗句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赤 壁 杜牧 杜牧 (公元 803 -约 852 年),字 牧之 ,号 樊川居士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 代诗人。杜牧人称“ 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 李商隐 并称“ 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 ”,著有 《 樊川文集 》 。尤以 七言绝句 著称。擅长文赋,其 《 阿房宫赋 》 为后世传诵。 《 赤壁 》 杜 牧 折戟 / 沉沙 / 铁未销,自将 / 磨洗 / 认前朝。 东风 / 不与 / 周郎便,铜雀 / 春深 / 锁二乔。 朗读诗歌 疏通诗意 一支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未被销蚀 , 经过磨洗一番,可知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被曹操霸占了。 合作探究 1 、说说你对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这句话的理解。 2 、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 “ 折戟 ” 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 .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有何特点?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交流展示 1 、说说你对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这句话的理解。 这两句以小见大,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也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抑郁不平的心境。 2 、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 “ 折戟 ” 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小见大。交代兴感之由,为后两句发议论感慨做铺垫。 3 .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有何特点?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体裁是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这首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抑郁不平之情。 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着“折戟”,思绪万千,由眼前想到过去,想到自己壮志难酬,因而不但借凭吊古迹,抒发心中感慨之情,而且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思想 —— 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 , 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 , 离不开机遇的。都是要受时代的制约的。 小结 赤壁之胜,自然不是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并非写历史鉴定。而杜牧这样写,显然有 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 渔家傲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是 婉约派 的代表。生活在 北宋 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有 《 漱玉词 》 传世。 渔家傲 天接 / 云涛 / 连晓雾,星河 / 欲转 / 千帆舞。仿佛 / 梦魂 / 归帝所,闻 / 天语,殷勤 / 问我 / 归何处。 我报 / 路长 / 嗟日暮,学诗 / 谩有 / 惊人句。九万里 / 风鹏正举。风 / 休住,蓬舟 / 吹取 / 三山去。 朗读诗词 “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 仿佛梦魂归帝所” “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听到天帝在说话,殷勤恳切地问我要回何方。 仿佛我的梦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 疏通诗意 天边的云彩如同汹涌的波涛,与清晨的雾气连接成一派迷蒙壮观的景象。天上的星河流转,无数的星星闪烁,好像千帆竞舞。 希望借助风力去到理想的地方。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自己正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 我告诉天帝,路途遥远而天色已到黄昏,即使我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 合作探究 1 .这首词上片,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此句描绘出一种什么景象? 3. 从炼字角度赏析词中 “接” “连” 。 4.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运用修辞?结构作用? 交流展示 1 .这首词上片,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丽雄伟的境界; 下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交流展示 2.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此句描绘出一种什么景象? 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又像是千万张船帆在江海上飘舞。 交流展示 3. 从炼字角度赏析词中 “接” “连” 。 4.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运用修辞?结构作用? “接” “连”二字将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组合在一起,形成浑茫无际的境界,描绘出一种瑰丽雄伟的景象。 拟人,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阙 5.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 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 ( 丈夫 ) 早逝,而无人能会意 ; 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6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7. 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比喻和用典,“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把自己比成大鹏,表示了作者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8. 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 1 )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 ( 2 )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如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 ( 3 )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如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主题 : 表达主题的诗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诗通过对 梦境 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空有卓越才华却未能找到光明的烦闷心情, 充分表现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李清照词选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 红藕相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八咏楼 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春残 李清照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李清照的诗 春秋时代的庄姜 汉代大史学家班固的祖姑班婕妤 ( jié yú ) 东汉的班昭 东晋末的谢道韫 金陵女子杜秋娘 唐朝与杨贵妃斗了一辈子的“梅妃”江采苹 宋代的李清照 南宋的严蕊 …… 她们流芳千史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