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 适应性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认为,私有制是随着“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之后出现的。但是,他同时也坦承:“至于畜群怎样并且在什么时候从部落或氏族的共同占有变为各个家庭家长的财产,我们至今还不得而知。”恩格斯在此给出的只是 A. 私有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条件 B. 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过程 C. 私有制导致了阶级剥削和压迫 D. 私有制导致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私有制是随着‘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之后出现的”等信息可知,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而出现的,即指出私有制出现的时代背景和条件,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中恩格斯只是给出私有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条件,没有指出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过程,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私有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没有体现私有制产生的影响,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私有制出现的背景,而不是私有制产生的影响,故D选项错误。‎ ‎2.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的经常监督之下,若有失职,无论其功勋和地位多高,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 B.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C. 民主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D.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公职人员权力的行使受到严格限制和监督,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由此可知雅典为防止专制、维护民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A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等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相互制约平衡”的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大会是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但题干反映的是公民大会在权力监督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未涉及它的产生过程,排除C;陪审法庭是古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排除D。‎ ‎3.《汉谟拉比法典》中写道:“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这表明了该法典 A. 延续并综合了原各城邦的立法 ‎ B. 地位形式上标榜公正公平和人人平等 C. 彰显了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 ‎ D. 公开确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强调正义,不容许强者压迫弱者,维护弱者,体现了人人平等,B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标榜公平正义和强调人人平等的特点,无法体现《汉谟拉比法典》是否综合原各城邦立法的特点,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产生的最早文明的代表,不能彰显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排除C;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标榜公平正义的特点,没有确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D排除。‎ ‎4.“自从希腊人定居下来……他们就仰赖这些小块平原的出产物生存。其中三种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即谷物、葡萄酒和橄榄油,它们被统称为‘地中海三作物’”。上述材料表明 A. 古代希腊人的生存环境良好 B. 古代希腊地区的食物来源丰富 C. 古代希腊人的生活较为艰难 D. 古代希腊的海外贸易十分兴盛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三种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即谷物、葡萄酒和橄榄油,它们被统称为‘地中海三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这里多山少平原,食物来源匮乏,体现了古代希腊人的生活较为艰难,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体现了古希腊人生存环境较恶劣,古希腊地区食物来源匮乏,故A、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希腊地区海岸线曲折,众多良港,海外贸易十分发达,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古希腊海外贸易发达的选信息,故D选项错误。‎ ‎5.罗马帝国的边界是英国和德国共同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英国的哈德良长城首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增加了德国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2008年增加了英国安东尼长城。这一文化遗产见证了 A. 英德两国社会转型 B. 英德两国世代友好 C. 罗马帝国的扩张 D. 罗马外贸的兴盛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哈德良长城位于英国的不列颠岛上,是罗马帝国在占领不列颠时修建的,从建成后到弃守,它一直是罗马帝国的西北边界;德国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是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行省和雷蒂安行省内修建的一段边境防御工事;英国安东尼长城也是罗马人在英国修筑的边境城墙,因此材料所述的文化遗产见证了 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征服,故C选项正确;材料所述的英国哈德良长城、安东尼长城及德国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与英德两国社会转型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罗马帝国的扩张,没有体现英德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故B选项错误;材料所述的英国哈德良长城、安东尼长城及德国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主要见证了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征服,与罗马奥外贸无关,故D选项错误。‎ ‎6.在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地中海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之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人开始借用希腊词汇。他们借用了字母“Y”和“Z”,并将它们放在自己的字母表的末尾,因为只有在书写希腊词汇的时候才会用到这些字母。这表明 A. 武力征服对文明交流具有一定影响 B. 拉丁字母形成后进一步演化出希腊字母 C. 腓尼基字母的创制深受阿拉马字母的影响 D. 希腊字母是当今欧洲所有字母的唯一源头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他们借用了字母‘Y’和‘Z’,并将它们放在自己的字母表的末”“在书写希腊词汇的时候才会用到这些字母”等信息可知,武力征服客观上加强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联系,对文明交流具有一定影响,A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字母文字最初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马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排除C;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祖先,排除D。‎ ‎7.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它被下列哪个国家灭亡 A. 亚历山大帝国 B. 罗马帝国 C. 奥斯曼土耳其国家 D. 阿拉伯国家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C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不是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国家,ABD三项错误。‎ ‎8.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 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 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 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D. 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罗马法“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体现了罗马法在实践中的灵活性,故D符合题意;题干中只提到妇女在法律中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示对平民权益的保护,故A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和“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可见规定了在特殊情况下妇女的法律权力,但不能体现妇女与男子逐渐平等,故B不符合题意;公平公正才是古罗马的法治精神,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运用法律并不等于任意裁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在与蒙古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俄罗斯人的领导者接受了东方蒙古人在政治制度、军事行政组织、人民普遍纳税服役,尤其是关于王权无限的教诲,从而拥有了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种种手段和武器;16世纪中期,当时的沙皇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此处“俄罗斯人的领导者”和“当时的沙皇”确切来说分别是 A. 莫斯科大公查士丁尼 B. 伊凡四世莫斯科大公 C. 查士丁尼伊凡四世 D. 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领导俄罗斯人与蒙古人斗争的是莫斯科大公,16世纪中期加强沙皇统治和中央集权的是伊凡四世,D正确;查士丁尼不是俄罗斯的统治者,伊凡四世在莫斯科大公之后,排除A、B、C。‎ ‎10.西欧的众多城市,大都是在某一个领主的庄园土地上建立起来的。起初领主对城市并不感兴趣,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经济利益。当时城市对于领主们最显而易见的有两大利益:一是“你们在我的庄园里交易,那就要向我交税”;二是赚市民们的钱,例如本来放在城堡内部的公用磨坊被搬到了城市中间,并开始收费。这意味着 A. 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将荡然无存 B. 市民们将以各种方式与领主展开斗争 C. 西欧城市居民普遍信仰《圣经》 D. 封建城市规划布局将更加规范合理 ‎【答案】B ‎【解析】‎ 领主对经济的关注必然会剥削市民,最终市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于与领主展开斗争,B正确;城市兴起之时,欧洲依然是分裂局面,排除A;C与题无关,排除;城市布局与题干中领主对经济利益的关注无关,排除D。‎ ‎11.恩格斯说:“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伊斯兰教创立时的历史转折主要表现在 A. 阿拉伯承袭了被征服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 ‎ B. 阿拉伯奴隶社会日益发展 C. 多重危机使阿拉伯半岛动荡不安 ‎ D. 阿拉伯半岛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氏族社会由部落到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时期。因氏族制解体而形成的贫富分化和对立,各部落间长期的仇杀,波斯和拜占廷帝国为争夺东西商路的激烈冲突,阿拉伯半岛的多重危机使得阿拉伯半岛动荡不安,人民渴望统一,穆罕默德在此背景下创立了伊斯兰教,C正确;当时的阿拉伯半岛处于奴隶社会时期,排除A;伊斯兰教创立之时的半岛动荡不安,排除B;D错在“开始”,排除。‎ ‎12.9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为给伊斯兰神学寻找“理论支持”,竭力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这一人类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 A. 使翻译人才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 为柏拉图等在巴格达宣讲其理论提供了条件 C. 体现了阿拉伯统治者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D. 使人类古典文明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 ‎【答案】D ‎【解析】‎ ‎9世纪正值欧洲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帝国翻译古典哲学著作,使得人类古典文明在中世纪得以继承,D正确;题干只提及了阿拉伯帝国翻译古希腊著作,并未体现出东方学说西传,因此不能得出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A;柏拉图等人是生活在公元前人物,与题干翻译活动时间不符,排除B;题干中的翻译行为更多的是为阿拉伯帝国的伊斯兰神学寻找“理论支持”,与商业无关,排除C。‎ ‎13.“庄园主为了扩大领地,经常要去强占别人的土地;被别人强占土地的领主要保护自己的利益,都要诉诸武力。于是一部分庄民被武装起来……中央负责行政与保护机关的衰败,使得私人携带武器自卫的现象普遍存在。”这表明,武士集团的形成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A. 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 ‎ B. 庄园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制的瓦解 C. 庄园之间的联系密切 ‎ D. 严禁私人携带武器自卫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央负责行政与保护机关的衰败,使得私人携带武器自卫的现象普遍存在”可知,庄园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瓦解使得武士集团兴起,B正确;题干中的庄园与佛寺和神社所占土地不同,排除A;庄园主之间互抢土地说明对立严重,C排除;D与题干内容相反,排除。‎ ‎14.某国家国名意为“石头造的房子”,其统治范围一直延伸到赞比西河和现今南非境内。如图为其都城遗址,这一国家是 A. 阿克苏姆 B. 加纳 C. 津巴布韦 D. 阿兹特克 ‎【答案】C ‎【解析】‎ ‎“津巴布韦”国民意为“石头造的房子”,位于非洲东南部,题干中的赞比西河与南非位置就在非洲东南部,C正确;阿克苏姆位于东非,排除A;加纳位于非洲西部,排除B;D是美洲地区古文明,排除。‎ ‎15.如图是出土于恰帕斯州北部锡莫霍韦尔地区(今墨西哥东南部)石斧上的一个侧面人像,可能代表着玉米神。绿石是与“珍贵”“生命”“繁衍”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绿石上的玉米神具有祈祷玉米丰收的寓意。这反映了 A. 印加人对玉米神的高度崇拜 B. 玛雅人的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 C. 阿兹特克人出口玉米颇负盛名 D. 玛雅人以盛产绿石闻名于世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文物出土地点可以判断这是玛雅人活动区域,其对玉米神的崇拜说明当时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B正确;印加人生活在安第斯山脉地区,排除A;阿兹特克人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墨西哥,排除C;题干强调的是对玉米神的信仰而非生产绿石,排除D。‎ ‎16.印加帝国的研究者普雷斯科特说:“在任何暴动发生之前和在最遥远的边界上发生任何侵略之前,消息就已传到首都,帝国军队就从这个国家的宽阔的道路上迅速前往镇压。”据此可知,印加帝国修缮道路 A. 使首都全城水渠与道路纵横交错 ‎ B. 便利了都城的淡水供应 C. 旨在连接贯通尤卡坦半岛的人工运河 ‎ D. 有利于战争时传递政令情报和调兵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在任何暴动发生之前和在最遥远的边界上发生任何侵略之前,消息就已传到首都,帝国军队就从这个国家的宽阔的道路上迅速前往镇压”可知,道路的修建有助于印加帝国传递信息和调兵,D正确;帝国道路修缮涉及整个国家而非仅仅限于首都,排除A;淡水供应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B;C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17.15-16世纪,西欧专制国家可以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经济活力、技术进步、新教徒进取精神等等,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这说明西欧专制制度 A. 在早期发展中推动了社会进步 B. 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强有力后盾 C. 支持了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 D.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 ‎【答案】B ‎【解析】‎ ‎15-16世纪是新航路开辟的时代,材料中“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说明专制制度综合各种力量满足新航路开辟的需要,故B正确;A中早期发展不符合材料时间;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期开展,故C错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不符合材料中“海外”信息,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答的要点是时间,15-16世纪是地理大发现时期。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期,所以掌握时间是解答历史题的前提条件。‎ ‎18.16世纪晚期伊丽莎白一世决定扶持海盗让他们去劫掠大西洋上的西班牙船只。1577年,德雷克乘着旗舰“金鹿”号直奔美洲沿岸,向西班牙船队发起了进攻。在西班牙军舰追击下,德雷克逃往南方,并于 A. 1578年到达合恩角 B. 1587年到达新西兰 C. 1642年到达合恩角 D. 1643年到达塔斯马尼亚岛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577年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在西班牙舰队的追击下,德雷克于1578年到达合恩角,发现了德雷克海峡,A正确;1587年、1642年以及1643年距离题干时间1577年过于遥远,排除B、C、D。‎ ‎19.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西欧人探寻南半球新世界从根本上是为了 A. 开辟到达南半球的新航线 B. 扩大资本原始积累 C. 推动世界联系加强 D. 提升本国国际地位 ‎【答案】B ‎【解析】‎ 欧洲人在17世纪探寻南北半球,其内在动力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即为了扩大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B正确;题干中哈得逊向西北航行,目的是开辟通往亚洲的航路,排除A;C是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排除;提升国际地位与题干中“西欧人”不符,排除D。‎ ‎20.美洲作物被引种到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同时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也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A.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B.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C.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D.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之后,各大洲之间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D正确;“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和“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人美洲”体现不出欧洲“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排除B;题干不仅仅体现了美洲和亚洲之间的沟通,排除C。‎ ‎21.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欧洲列强加紧对外输出资本 B. 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地区的残酷剥削 C.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 D. 欧洲同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日益密切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美洲白银……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输出资本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白银的流通问题,不能说明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地区的残酷剥削,故B项错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仍然在欧洲大西洋沿岸,故C项错误;白银在美洲、欧洲、亚洲之间流通,说明欧洲同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日益密切,故D项正确。故选D。‎ ‎22.《公司的力量》一书中讲到:“在大航海时代带来的时代剧变中,人类数千年来建立在亲友、乡邻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商业组织,已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金。商业合作必须跨越血缘和地缘,超越人格和亲情……”,这段话反映了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 ‎①商品种类增多 ‎②贸易范围扩大 ‎③贸易中心转移 ‎④经营方式转变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材料并未涉及商品种类增多的信息,故①错误;“商业合作必须跨越血缘和地缘”说明贸易范围扩大,故②正确;材料也无法体现贸易中心转移,故③错误;“传统商业组织,已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金……商业合作”说明经营方式转变,故④正确。故②④组合正确,故选C。‎ ‎23.文艺复兴时期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等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自己壮胆。材料中人们“请出亡灵”的主要原因是 A. 神学占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庞大 B. 古希腊罗马文化有深厚的人文精神 C.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 西欧中世纪的世界观本质上是神学世界观 ‎【答案】C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的资本主义正处于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由此这一阶级必须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来批判教会势力,C正确;教会势力庞大、古希腊罗马深厚的人文精神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与题无关,排除。‎ ‎24.“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他们的中心主题。”这说明文艺复兴 A. 没有完全摆脱神学的束缚 B. 用理性批判宗教神学体系 C. 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 继续倡导天主教的价值观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中的“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他们的中心主题”可知,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是在借助宗教形式来表现人文主义,故答案为C项;文艺复兴摆脱了神学的束缚,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还没有做到用理性的态度批判宗教神学体系,排除B项;文艺复兴批判天主教的价值观,排除D项。‎ ‎25.牛顿在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序言中阐述了他探讨自然现象的方法:“从运动现象来研究自然力,而后从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自《原理》问世以来,我们已经见证了牛顿研究方法的罕见的成功。这说明牛顿的方法与理论 A. 可适用于解释和预见部分自然现象 B. 体现出实验与数学计算结合的特征 C. 在实践中被证明它的实际价值有限 D. 足以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见证了牛顿研究方法的罕见的成功”等,本题考查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相关认识。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实验与数学计算结合”,无从体现;C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D项表述绝对,不符合题意。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 ‎26.有人认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上表明 A. 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 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 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的地位发生了质变 D. 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答案】C ‎【解析】‎ ‎“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而国王权力受限,说明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的地位发生了质变,C正确;革命后国王权力受限,排除A;革命后,议会权力至上,排除B;革命后英国确立了民主制,议会代表人民利益,说明人民地位上升,排除D。‎ ‎27. 1988年,法国一家民意调查机构与《费加罗杂志》联合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当被问及什么是法国革命的最好象征时,法国人把《人权宣言》放在首位。这主要是因为它( )‎ A. 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B. 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特权等级制度 C. 首次确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 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B、D 三项都属于《人权宣言》的内容及影响,但B 项是A、D 两项的主要目的,故B 项符合题意;法国1791 年宪法首次在法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排除C 项。‎ ‎28.“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材料反映德意志帝国 A. 实行松散的邦联制 B. 皇帝是规定的立法机构 C. 帝国议会作用巨大 D. 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排除A;由材料“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可见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是立法机构,排除B;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但作用小,排除C;由材料“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说明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由“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说明德意志帝国属于君主立宪制,故选D。‎ ‎29.18世纪前期和中期的英国,科学家主要是些实验家,并且多半是从实践中来的工程师、仪器制造者和工匠。伯明翰的太阳学会,曼彻斯特的曼彻斯特学会等各地学会纷纷涌现,会员都是些注重实用的人。他们组织科学团体,建立自己的学校,广泛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英国的科学研究更加普及,科学研究的活动日趋高涨。英国的这些变化 A. 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了人才基础 B. 发明机器成为社会生产的必然趋势 C. 奠定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历史地位 D. 开始了英国教育领域的近代化进程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从时间上看,是18世纪初期和中期,正是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现象是有时间经验的科学家们组织团体、建立学校、进行学术活动等等,因此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机器的发明,故B项排除;C项所述现象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因此不选;D现象应该发生在此之前,因为只有大学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排除。‎ 点睛:解题时的关键时间点是“18世纪前期和中期的英国”;结合这一时间点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 ‎30.“1700年时,英国总人口中尚有60%在田野中耕作,而到18世纪末时,只剩不到33%。”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近代交通促进了人口迁移 B. 环境严重污染导致了人口死亡 C.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D. 工业化发展加剧了耕地的减少 ‎【答案】C ‎【解析】‎ ‎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故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减少,故C正确;近代交通发展,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环境严重污染导致人口死亡,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耕地的减少并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C。‎ ‎31.“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恩格斯在此评述的“联盟”‎ A. 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扩大了资本原始积累 C. 促进工厂制度全面建立 D. 加剧了列强间的争夺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可知,恩格斯评述的“联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出现的垄断组织,垄断资本对外扩张,加剧了列强对世界的争夺。故答案为D项。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工厂制度全面建立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A、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早已完成,排除B项。‎ ‎32.19世纪初的英国,无产阶级把机器当成了攻击的直接目标。相传卢德是捣毁机器的首创者,因而破坏机器的运动就被称为“卢德运动”。导致“卢德运动”出现的原因是 A. 工人阶级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 B. 电力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 C. 劳动力相对过剩导致工人失业 D. 工业革命导致生产能力过剩 ‎【答案】C ‎【解析】‎ 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劳动力相对过剩导致工人失业,因此出现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故答案为C项。19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尚未产生,工人阶级还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排除A项;电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33.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方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这种观点的空想性体现在 A. 没有选择正确的阶级斗争的对象 B. 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 C. 没有意识到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 D. 工人运动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答案】B ‎【解析】‎ 空想社会主义者幻想仅通过讨论、证明、说服的方式就能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对社会的管理权,这种空想性体现在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阶级对象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的信息,排除C;材料无关工人运动,排除D。‎ ‎34.1851年,英国第一个工会联合会诞生;1863年,法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诞生;1864年,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组织“第一国际”。这表明 A. 工人运动出现联合斗争的趋势 B. 科学理论开始指导工人运动 C. 工人斗争从自觉走向自发阶段 D. 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了现实 ‎【答案】A ‎【解析】‎ 工人组织由一国走向多国,最终走上国际联合,表面工人运动出现了联合斗争的趋势,A正确;题干未体现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排除B;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工人运动走向自觉,排除C;社会主义变为现实是在十月革命之后,排除D。‎ ‎35.西班牙政府曾规定,殖民地只许同宗主国贸易,不许与其他国家贸易,同时这个贸易只能由王室授予少数商人来垄断,而且集中于塞维利亚港。这一规定 A. 有助于增加西班牙财政收入 B. 意在限制资本原始积累 C. 维护了西班牙海外殖民的优势 D. 是西班牙衰弱的根源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这个贸易只能由王室授予的少数商人来垄断”信息说明当时西班牙实行的商业垄断措施,这一举措有利于西班牙财政收入的增加,A正确;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商业贸易,对于西班牙的殖民优势难以保障,16世纪末期,西班牙已经丧失海上霸主地位,排除C;西班牙衰落根源的是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排除D。‎ ‎36.艾周昌的《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写道:“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了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当时这些人离开家园是因为 A. 非洲国家普遍落后,外出打工 B. 欧洲殖民者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 C. 印第安人死亡,美洲劳动力不足 D. 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方殖民扩张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黑奴贸易(三角贸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现象与西方的殖民扩张相关,实行三角贸易,将非洲黑奴贩卖至美洲,所以B符合题意。而A明显错误,C不是离开家园的原因,而是美国贩卖黑奴的原因。D错在工业革命在18世纪中后期,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综上,本题选B.‎ ‎37.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的官吏“把自己居留殖民地的时期看做他们一生永远不会再有的幸福时代。如果这些年代里不置下财产,就会成为笑柄”。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拉美地区物产丰富 ‎ B. 西、葡两国在拉美的殖民机构非常腐朽 C. 殖民者的贪婪 ‎ D. 拉美地区遭受西、葡殖民者的疯狂掠夺 ‎【答案】D ‎【解析】‎ 西班牙、葡萄牙认为自己在殖民地时期是幸福时期,而且以不置下财产为耻,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殖民者在拉美地区的疯狂掠夺,D正确;A、B、C都是殖民者在拉美地区的表象,不属于实质问题,排除。‎ ‎38.货币是国家的名片。如图货币上的人物分别是华盛顿和玻利瓦尔,对两人的共同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都领导了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斗争 B. 都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国家 C. 都推翻了本国的封建专制 D. 都得到所在国家人民的尊敬 ‎【答案】C ‎【解析】‎ 美国不是封建国家,C不是两者共同点,符合题意;华盛顿和玻利瓦尔都领导了本民族的解放斗争,排除A;华盛顿领导下建立了美国,玻利瓦尔是19世纪解放南美大陆的英雄人物,是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先驱,先后领导军队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中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巴拿马、秘鲁和玻利维亚,被称为“南美洲的解放者”、“委内瑞拉国父”,B是两者的共同点,排除;D是两者的共同点,排除。‎ ‎39.伊朗在立宪革命期间颁布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触动了伊朗几千年来极端专制的封建制度,争取了国家的主权和人民的民主权利,限制和约束了国王的权力,对封建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改革。这表明伊朗立宪革命 A. 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 B. 推翻了伊朗几千年的封建制度 C. 赢得了近代伊朗的民族独立 D.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争取了国家的主权和人民的民主权利,限制和约束了国王的权力,对封建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改革”可知,立宪革命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的民主色彩,A正确;题干中“触动了”意味着并未推翻封建制度,排除B;伊朗的独立是在1979年,排除C;伊朗的立宪革命最终失败了,排除D。‎ ‎40.1809年阿根廷牧场主的代言人认为,因为西班牙诸省不能消费阿根廷的农产品而导致农产品的浪费,因为西班牙海军无力将该国丰富的产品运出去而导致产品烂在仓库里。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 西班牙没有能力管理殖民地经济 ‎ B. 殖民地经济水平已超过西班牙 C. 殖民地希望西班牙有一支强大海军 ‎ D.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动机是独立发展经济 ‎【答案】D ‎【解析】‎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拉丁美洲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代言人的观点显然是站在独立发展阿根廷经济的立场上,即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不利于阿根廷经济发展,D正确;A是表面现象,排除;B不符合史实,排除;C不符合殖民地利益,排除。‎ ‎41.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才有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当它走进“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了”。这种现象导致 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 帝国主义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C. 帝国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 D.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答案】B ‎【解析】‎ ‎“席位已被占光了”必然要重新瓜分世界,所以这种现象导致帝国主义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了这种现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对这种现象的重述而已,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导致了这种现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2.列宁指出:“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这表明该体系 A. 加强了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 B. 带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 C. 形成了稳定的国际关系秩序 D. 解决了法德之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可以看出凡尔赛体系具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凡尔赛体系的世界影响,不是强调对英国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凡尔赛体系具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这就会加剧被奴役地区的反抗,不利于国际关系的稳定,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19世纪末)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几乎均已为人所知,也都或详细或简略地被绘制成地图,除了无关紧要的例外情形,探险不再是‘发现’,而是一种运动挑战……”上述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B.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除了无关紧要的例外情形,探险不再是‘发现’,而是一种运动挑战”表明了在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后他们之间瓜分世界的矛盾也就随之而来。故答案选择B项。A项是无关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60年代,所以C项错误。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体现出这个问题。‎ ‎44.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可能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列宁得出以上结论的基本依据是 A. 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论述 B.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 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D. 社会主义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论述并未涉及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国家先后问题,故A排除;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这并不能说明俄国会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故B排除;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故列宁认为俄国会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故C正确;社会主义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不能说明俄国的特殊性,故D错误。故选C。‎ ‎45.列宁主义是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它诞生的标志是 A.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B. 马克思主义小组的建立 C.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D. 全俄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报纸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宣告诞生。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是俄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推动了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布尔什维克党史列宁创办,其成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C正确;A、B、D均不能作为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排除。‎ ‎46.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在城市和农村,在上层和下层正日益尖锐的矛盾就是这种要求的反应。”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B. 十月革命完成了国家富强任务 C. 十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化的要求 D. 反沙皇专制是十月革命的目的 ‎【答案】C ‎【解析】‎ 材料“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说明十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化发展到要求,故C项正确;A项属于十月革命意义,排除;“国家富强”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是二月革命要求,排除。‎ ‎47.1928年10月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举行的第二届全印尼青年大会上,来自全国各种族,不同语言、宗教和文化背景的青年宣誓要忠于“一个国家,即印度尼西亚;一个民族,即印尼民族;一种语言,即印尼语”,这表明 A. 印尼共产党成立 B. 印尼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C. 印尼民族党成立 D. 印尼人开展不合作运动 ‎【答案】B ‎【解析】‎ ‎“一个国家,即印度尼西亚;一个民族,即印尼民族;一种语言,即印尼语”强调的是民族性,说明印尼人民民族意识觉醒,B正确;印尼共产党成立时间是1920年,排除A;印尼民族党成立时间是1927年,排除C;D是印度的运动,排除。‎ ‎48.墨索里尼曾明确规定“事情的解决必须不迟于1936年”;在打几场胜仗之后,“要想瓦解那个帝国不应该是一桩艰难的任务”,“用这种方法什九能够保证成功”。这件“事情”指的是 A. 颠覆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 B. 吞并埃塞俄比亚 C. 建立“新罗马帝国” D. 同德国缔结盟约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之前意大利的重大军事行动表现为,1935年10月入侵埃塞俄比亚,B符合题意;西班牙内战爆发于1936年月,A不正确;CD均迟于1936年。‎ 点睛:意大利法西斯上台后,首先在非洲点燃了侵略战火,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由于实力的悬殊和西方大国的绥靖纵容,导致埃塞俄比亚迅速被意大利吞并。‎ ‎49.1920年,印度的律师抵制出庭,治安长官放弃职位,政府职员和教员放弃公职。富裕的商人出现了“热衷不合作的倾向”,社会下层则成为不合作运动的主力。他们响应甘地抛弃外国所有东西的宣传,脱掉英国制造的鞋、袜、裤、衫、帽等。农民运动在许多地方发生,农民抗捐抗税,进攻地主庄园。据此可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旨在实现印度的工业化 ‎②与暴力斗争交织在一起 ‎③相当广泛地发动了群众 ‎④属于无产阶级夺权运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印度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英国合作,无法体现旨在实现印度的工业化,排除①;根据“农民运动在许多地方发生,农民抗捐抗税,进攻地主庄园”可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暴力斗争交织在一起,②正确;“印度的律师抵制出庭,治安长官放弃职位,政府职员和教员放弃公职”“富裕的商人出现了‘热衷不合作的倾向’,社会下层则成为不合作运动的主力”可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相当广泛地发动了群众,③正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不属于无产阶级夺权运动,④错误;故选C,排除ABD项。‎ ‎50.“192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把德国经济直推崩溃的边缘……谁能把德国从危机中拯救出来,谁就会成为大众拥戴的领导者。‎1930年9月14日是德国走向独裁的关键的一天,那天共有640万选民把他们的选票投给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领袖希特勒。”材料最能表明 A. 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B. 经济危机对德国经济的打击沉重 C. 德国民众成为纳粹党拥趸 D. 大危机助推法西斯在德国的上台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谁能把德国从危机中拯救出来,谁就会成为大众拥戴的领导者……那天共有640万选民把他们的选票投给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领袖希特勒”可知,大危机助推法西斯在德国的上台,D正确;题干并未凸显纳粹党的成长,而且强调了大危机和纳粹上台的关系,排除A;题干中未反映出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排除B;德国民众关注的是谁能把德国从危机中拯救出来,而非成为纳粹党的拥趸,排除C。‎ 二、非选择题 ‎5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年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它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棉布占1/2以上。……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得多……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如图为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材料四 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喷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已经使河水变得混浊不堪。‎ ‎(1)“1500年前后”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这一事件影响下的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的地位,形成这一地位的根源是什么?‎ ‎(3)材料图片所示成果,分别属于哪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先后被大量开发使用的能源依次是什么?‎ ‎【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特征:以欧洲为中心,雏形开始出现。‎ ‎(2)地位: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根源:工业革命完成。‎ ‎(3)图一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图二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煤炭、电力、石油。‎ ‎【解析】(1)事件:根据时间信息1500年,及材料中的资本主义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可联系到世界市场相关知识,因此这件事为新航路开辟。特点:根据材料“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可知,当时的世界市场以欧洲为中心,雏形开始出现。‎ ‎(2)地位:根据材料“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地位可从世界工厂这一角度去回答,工业生产能力最强。在世界贸易上,占世界贸易的主导地位。根源:抓住时间19世纪40年代及经济根源,可从经济方面答出工业革命。‎ ‎(3)成就:图一的图片为汽船,这是以蒸汽为动力的,所以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图二为飞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所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能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为动力,这就推动了煤炭的使用。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标志,这就促进了电力的使用,此外内燃机的使用推动了石油的使用。‎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在参加雅尔塔会议时就说:“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摘编自武原、陈伟德《抗日战争·远东审判》‎ 材料二 超级大国的表现常常像两个全副武装的盲人在一间屋子里摸着找路。每一个人都认为对方使自己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因为他认为对方能够看得很清楚。事实上,变化不定、妥协、前后不一,才是决策的本质。但屋里的每一方都倾向于把对方看成是始终如一的、有远见的和一贯的。于是,时间长了,就是两个盲人也能造成巨大的伤害,更不用说给屋子带来的损失了。‎ ‎——摘编自基辛格《白宫岁月》‎ 材料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盟国分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两个盲人”是如何互相伤害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盲人”带来的影响。‎ ‎【答案】(1)原因: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雅尔塔体系确立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共同敌人法西斯灭亡,战后美苏失去了合作的基础;日德战败、英法衰落,美苏成为头号竞争对手。‎ ‎(2)伤害:政治: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工人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会。军事:美国成立北约,苏联成立华约。‎ ‎(3)影响:“冷战”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导致地区动荡不安。但美苏两国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苏的争霸也推动了战后科技的迅速发展。‎ ‎【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是战后美苏关系破裂的根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体系确立了两极格局的框架;根据材料“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可知,共同敌人法西斯灭亡,战后美苏失去了合作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中日德战败、英法衰落,美苏成为头号竞争对手。‎ ‎(2)伤害:根据材料“超级大国的表现常常像两个全副武装的盲人在一间屋子里摸着找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盲人的互相伤害指的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各领域的对立。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列举史实。如政治: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工人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会。军事:美国成立北约,苏联成立华约。‎ ‎(3)影响:根据材料三中列举的“柏林分裂”“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信息可知,“冷战”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导致地区动荡不安。从另一方面来看,冷战中的美苏两国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客观角度看,美苏两国的争霸也推动了战后科技的迅速发展。‎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