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列一组图片是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通过这组图片我们可以了解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①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②能够制作磨制石器 ‎③生活用具主要是青铜器 ④出现了早期的纺织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一“炭化的粟”可知,这时期已有原始农业,原始农业种植有一定的发展,①正确根据;根据材料中的图二“穿孔石斧”可知,这时期能够制作磨制的石器,②正确;根据材料中图三“鱼纹盆”可知,这时期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无法得出这时期的生活用具是青铜器,并且这时期没有青铜器,③错误;根据材料中的图四“纺轮”可知,这时期出现了早期的纺织业,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蒸汽机,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 ‎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B. 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C. 青铜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 D. 铁制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古代生产工具的先后经历了打制石器即旧石器,磨制石器即新石器,青铜农具再到铁制农具的顺序,A项正确;其他BCD三项在顺序排列上存在错误,不符合题目要求。‎ ‎3.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 具有民主色彩 B. 以血缘为纽带 C. 权力高度集中 D. 神权王权结合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是因为商王把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题干强调商朝体现神权王权结合,与具有民主色彩不符,排除A。以血缘为纽带也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是与题干强调神权王权结合不符,排除B。商朝尚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4.鼎,是周朝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春秋时期,出现了楚庄王问鼎事件。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全国的统治 B.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公开的挑战 C. 分封制等级森严,统治集团内部稳定 D. 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鼎,是周朝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出现了楚庄王问鼎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鼎是权力的象征,而作为诸侯询问周王的鼎,说明这时期周王室权力衰微,受到诸侯的挑战和冲击,是礼崩乐坏的体现,故B选项正确;楚庄王问鼎中原主要体现了当时周王室衰微,其权力受到诸侯挑战的现象,没有强调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统治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周王权力衰微,其权力受到诸侯挑战的现象,没有体现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稳定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当时周王室权力削弱,其权威受冲击的问题,没有体现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并且“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故D选项错误。‎ ‎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使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B. 得益于铁犁牛耕的使用 C. 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 主要在于水利工程兴修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战国时期于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能养活更多人口,增加农业收益,故B项符合题意;A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生产力发展对政治局势的影响,排除;D项,题干未反映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排除。‎ ‎6.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答案】D ‎【解析】“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道家,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是指法家,法家强调君主的权威,强调建立中央集权制;“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是墨家,墨家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是儒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D正确,选项A、B、C排除。‎ ‎7.以下能够显示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有 ‎①实现了国家统一 ‎②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③传子制度开始出现 ‎④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故①正确;秦朝还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故②④正确;夏朝传子制度已经出现,故③错误。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选B,排除ACD。‎ ‎8.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A. 皇权专制 B. 任免官吏 C. 思想控制 D. 言即法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皇帝掌握一切权力,天下事不分大小都由皇帝决定,反映了皇权专制独断的特点,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权独断、专制的特点,没有体现任免官吏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反映了秦朝政治的皇权专制的本质,没有体现对思想的控制,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朝皇权专制,至高无上的特点,没有体现言即法律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9.《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据此,秦朝实行了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世袭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简单迁移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说秦统一之后,鉴于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诸侯力量日渐强大,周王室日益衰微,因此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中央集权。A不对,分封制度是先秦时期的制度;B不对,宗法制度是先秦时期的制度,且材料无从体现;D不对,王位世袭制与宗法制相连,主要是解决王位的继承人问题,即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这是它的主要特点;故选C。‎ ‎10.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下列哪一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A. 统一度量衡 B. 休养生息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抵御匈奴,巩固边防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为了恢复经济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度量衡是秦朝时期的经济政策,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政策,故C选项错误;抵御匈奴,巩固边防是西汉时期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选项错误。‎ ‎11.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黑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 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 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答案】A ‎【解析】根据“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措施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正确;铸钱这一问题与抑制农业的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故B项错误;C项彻底表述有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思想领域,排除D项。‎ ‎12.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A. 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 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最显著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故C正确;地方豪强独霸一方,不属于中央政权,故A排除;朝中大将篡夺皇位,不符合东汉史实,故B排除;农民起义不属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故D排除。‎ ‎1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 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 B. 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C.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 D. 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政局动荡、魏、蜀、吴三国政权不断消灭割据势力,魏国统治着北方,吴国和蜀国统治着南方。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为后来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战乱频繁,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经济,但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魏国逐渐统一北方,吴国和蜀国统治南方,实现了局部统一,这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加剧国家分裂不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为后来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故C选项错误。‎ ‎14.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三国鼎立”“南北朝并存”“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等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D.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人口南迁”发生在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南北朝时期,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原始人类黄帝、尧舜禹时期,故A选项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故B选项错误;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故D选项错误。‎ ‎15.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⑤‎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改姓为元”可知,孝文帝改革采取了采用汉姓的政策,①正确;根据材料“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等信息可知,孝文帝改革采取了改穿汉服的措施,②正确;根据材料“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可知,采取了学说汉语的措施,③正确;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可知,采取了提倡与汉族联姻的政策,④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发展经济方面的措施,⑤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确,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 ‎16.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 加强北部边防 C. 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D. 巩固隋朝的统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答案为C;A是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排除;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加强边防,B错误;巩固隋朝的统治是开凿大运河的目的,而不是影响,D错误。‎ ‎17.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项正确;A项,汉初出现“文景之治”,排除;B项,为唐太宗时期,排除;D项,出现为清代时期,排除。‎ ‎18.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A. 唐末农民战争 B. 朋党之争 C. 宦官专权 D. 藩镇割据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各地的藩镇的实力强大,中央无法控制地方,最终唐朝灭亡出现五代十国,故选D。唐末农民战争、朋党之争、宦官专权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但不是形成五代十国局面的原因,排除ABC。‎ ‎19.下面是秦朝与唐代的中央官制示意图。两图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 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 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D. 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秦朝和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可知,唐朝对相权进行分割,其实质在于加强皇权,选项B正确;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唐代相权的削弱,而非官员数量的变化,排除选项A;唐代三省掌管均为宰相,共同执掌行政权,仅仅依靠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尚书省权力最大,排除C;秦朝和唐朝,兵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D。‎ ‎20.下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A.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B. 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C.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材料反映的“士族子弟”在唐代进士中占多数,“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在进士中也占据一定的比例但比例很小,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到了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不同,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而不是缩小,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故D选项错误。‎ ‎21.下表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 A. 使税制更加紊乱 B. 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 增加了财政收入 D.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答案】C ‎【解析】两税法中虽然取消杂税,但是丁额没有改变,按照丁户征税依然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两税法规定了税法的具体条文,并不是税制更加紊乱,故A项错误;材料中税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B项错误;封建社会的税法并不能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只要封建土地所有制存在,土地兼并问题就不能解决,故D项错误。‎ ‎22.下列反映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史实是 A.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家提倡复兴儒学 B. 封建帝王重视儒家,开始建立太学,传授儒家思想 C. 儒学失去了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D.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的体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统治者奉行儒、道、佛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家提倡复兴儒学,故A项正确;B项是西汉时期,排除;隋唐时期儒学仍然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D项是宋朝时期,排除。‎ ‎23.隋唐时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是 ‎①雕版印刷术和火药 ②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和编修《唐本草》‎ ‎③活字印刷术和城市建筑技术 ④指南针和造纸术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金刚经》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我国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因此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是我国隋唐时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①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②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宋朝,③错误;造纸术最早出现与西汉,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 ‎24.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 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 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局面。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朝中外交往盛况空前,说明唐朝文明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决定这一切的正是唐朝领先于世界的经济文化,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往出现盛况的根本原因是唐朝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有很大的吸引力,唐朝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故A选项错误;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是唐朝中外交往出现盛况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根本原因,故C选项正确;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也是唐朝中外交往出现盛况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是唐朝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故D选项错误。‎ ‎25.针对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现象严重的局面,宋太祖所采取的解决措施有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③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加强中央集权 ‎④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下的爪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统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等,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防范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故①项正确;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地方经济权力弱化,无法形成强大势力,故②项正确;元朝设置行中书省,宋在元之前,宋太祖并未取消行中书省,并且设“三司”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③项错误;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下的爪牙,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利于防止藩镇割据现象的出现,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 ‎26.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夏于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因此①是西夏;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帝,即1115年称帝建国,因此②是金;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因此③是北宋;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更灭,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因此④南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北宋,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 ‎27.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A. 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 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答案】D ‎【解析】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体现了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力量消长,答案为D;各民族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与材料不符,排除A;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实际超过了100年,排除B;南宋建立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排除C。‎ ‎28.辽统治者实行“藩汉分治”政策在当时的作用不包括 A. 促进了民族融合 B. 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 C. 保护了先进的汉族文明 D. 不利于民族融合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民族,体现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符合当时南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事实,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民族融合,故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统治者实行“藩汉分治”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A选项是“藩汉分治”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在与汉族的交往中,积极向汉人学习,设置南面官,行汉制,既体现了对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向往和尊重,也利于推进契丹族封建化的进程,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辽统治者实行“藩汉分治”政策体现了对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向往和尊重,有利于保护先进汉族的文明,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29.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意义有 ‎①便利了对地方的管理 ‎②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④分割了相权,增强了监察效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它是一种地方管理制度,排除④。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现实的基础,对中国中央与地方统一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故①②③组合,排除BCD,选A。‎ ‎30.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 金 B. 辽 C. 西夏 D. 吐蕃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朝的建立者是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故A选项正确;辽朝的建立者是契丹族,故B选项错误;西夏的建立者是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一分支,故C选项错误;吐蕃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故D选项错误。‎ ‎31.宋元时期,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其根本原因是 A. 政权并立,各民族文化交融 ‎ B. 统治者纵情享乐的影响 C.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 D. 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广泛流行 ‎【答案】C ‎【解析】宋代商品经济发达,随着城市的繁荣,城市市民阶层形成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故答案为C;宋元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文化交融是城市文化生活的一个原因,但是不是根本原因,A错误;统治者耽于享乐可以给城市生活增加色彩,不是以经济为根源的,不是根本原因,B错误;D是城市文化丰富多彩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 ‎32.如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A. 南朝 B. 南宋 C. 唐朝 D. 元朝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南北趋于平衡,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方超过北方,因此①处应该是南宋,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完成南移并南方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而不是南朝,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南移,但这时期南方没有超过北方,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方超过北方,因此①处应该是南宋,而不是元朝,故D选项错误。‎ ‎33.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 ②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 ‎ ‎③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从唐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到江南地区,①正确;北宋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四川成都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交子,②正确;宋朝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富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③正确;元朝时期棉纺织业发展,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成为新兴的手工业,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确,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 ‎34.关于宋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不同词牌有固定格律,适合于配乐演唱 B. 宋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生活的繁荣发展 C. 其描述的内容都为儿女风情,体现柔婉之美 D. 南宋时期的诗词大都反映了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答案】C ‎【解析】宋词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词风意境开阔,雄浑壮观;婉约派体现市民情趣、委婉含蓄,故 “描述的内容都为儿女风情,体现柔婉之美”表述错误,符合题意要求,选C项。宋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生活的繁荣发展、宋代市井生活的丰富,不同词牌有固定格律,适合于配乐演唱,故AB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南宋偏安江南,诗词大都反映了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忧国忧民的情感,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 ‎35.宋代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 A.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 B. “仁”的学说C. 心即理性 D. “心性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家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也就是说先有理而后有物,A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的学说,与题意无关,排除B。C、D两项是心学观点,与题意理学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一制度……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各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的,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图画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这24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秦叔宝、程知节……在这些人中有的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李建成政治集团的人,还有一些出身少数民族。如魏征少年时做过道士,后来成为太子的谋士,秦叔宝是小军官,程知节是农民。‎ ‎——《盛唐气象》‎ 材料三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是四夷可使如一家。”‎ ‎——《贞观政要·论安边》‎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实行的选官制度,并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唐王朝达到鼎盛的原因。‎ ‎【答案】官制度:科举制;原因:①唐代教育发展为其提供了人才②统治者善于纳谏和用人③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体现)④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疆域辽阔⑤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发明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⑥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制度创新和完善⑦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结合所学知识)‎ ‎【解析】选官制,根据材料“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各文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故唐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原因,根据材料“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各文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制推动教育发展,为唐王朝的鼎盛提供了人才;根据材料“唐太宗命人图画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这24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任人唯贤,唯才是用,统治者善于纳谏和用人;根据材料“还有一些出身少数民族。如魏征少年时做过道士”“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是四夷可使如一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唐朝达到鼎盛的主要原因还有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发明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政治方面三省六部和科举制等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 ‎——江南经济区 材料二 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原因: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②北人南迁带去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⑤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并且南方相较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导致北方人大量南迁,北人南迁给南方带去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同时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有直接的关系;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国家,农业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因此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也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我国经济重心已经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回答,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宋太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1)根本原因:藩镇权力太大,君弱臣强 ‎(2)措施: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解析】(1)根据材料“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藩镇权力大,藩镇节度使的兵权太重,君弱臣强而导致。‎ ‎(2)根据材料“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此采取了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等措施,即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加以监督;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大部分收归中央;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吴发兵之权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