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理)(解析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与世界观主要的区别是 A.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B.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不一定是科学的 D.世界观是零散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的相关知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人们需要经过系统学习才能把握。而世界观人人都有,是人们自发的形成的、零散的,D项正确;哲学和世界观都以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A项说法错误;B项体现的是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不是区别,不符合题意,排除;哲学和世界观都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C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2.“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④符合题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合理性在于看到了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③ 说法错误,离开哲学的指导,科学研究就无法取得进展,此说法夸大了哲学的作用。故选:C。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答案】B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故B正确;选项ACD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内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4.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如果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则这种观点属于 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答案】A 【解析】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如果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则这种观点属于不可知论,A项符合题意;B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唯心主义的理解。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解题时注意先明确题干体现的哲理,再判断选择题肢体现的哲理,最后将干肢结合选择符合题意的选项。材料中的“我思故我在”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是主观唯心主义,“先有这理、绝对精神”都把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AD不符合题意;“宇宙即吾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B符合题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 6.下列关于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②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③能够动员和掌握广大人民群众,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H标,提供社会变革的政治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真正的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①正确;哲学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②不选;真正的哲学能够动员和掌握广大人民群众,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③正确;哲学并不提供政治保证,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7.“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这句话告诉我们 A.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 B.任何哲学都具有时代性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 D.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内容的正确反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时代的关系。B: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都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体现了哲学的时代性特征,B符合题意。AC: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AC排除。D: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内容的正确反映,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反映,D错误。故本题选B。 8.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 A.物质 B.运动 C.规律 D.实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D: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在哲学内容上的不同就在于,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变革,而实现这种统一的关键就是实践,D正确。ABC:三项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也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9.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唯物主义往往是形而上学的,辩证法往往是唯心主义的,同样,自然观与历史观不能有机统一,即使自然观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没有与历史辩证法统一,历史观往往导致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三个“统一”,它们是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①②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②③正确。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真正的哲学,不是唯心主义的哲学,④错误。故本题选C。 10.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A.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B.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C.具体的物质形态 D.无法被人们感知的客观存在 【答案】B 【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所以,哲学是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故B正确;A不符合题意,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非物质;C错误,物质以具体的物质形态为载体,但物质不等同物质的具体形态;D错误,物质虽然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但却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并不是无法被人们感知的,并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非客观存在。故本题答案为B。 11.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能够充分说明这一论述的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④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12.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德谟克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它们的共同点是 ①都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原 ②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③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④都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成了物质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①②:题中二人的观点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揭示了世界的本原,但都没有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原,①②错误。③④:题中二人的观点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都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成了物质,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3.荀子说:“天下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得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答案】D 【解析】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A错误。B:材料不涉及自然界的产生,B排除。CD: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的话表明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D适合题意,排除C。故本题选D。 14.“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运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这是因为 A.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答案】C 15.克拉底鲁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意识 B.违背了事物是运动的原理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案】C 【解析】静止即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某种特定物体在空间上相对于其他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指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变。克拉底鲁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 16.心理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分施加压力,应该把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降低到符合孩子实际水平的位置。这说明 A.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尊重客观规律 B.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只能按规律办事 C.虽然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利用规律 D.人应该主动改变规律,为人类造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A: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作为家长不能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这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尊重客观规律,A符合题意。B:规律是客观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B错误。C:“虽然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利用规律”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排除。D:“改变规律”说法错误,D排除。故本题选A。 17.对物质、运动、规律三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世界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③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④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运动、规律的关系。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正确阐释了物质、运动、规律三者的关系,①正确符合题意。②:“世界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正确阐释了物质、运动、规律三者的关系,②正确符合题意。③:“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仅仅阐释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未涉及规律,③不符合题意。④:“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仅仅阐释了规律的客观性,未涉及物质、运动、规律的关系,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8.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蕴涵同一哲理的是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C.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D.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发展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认识的差异性。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C符合题意。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A不符合题意。B:“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体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B不符合题意。D:“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体现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事物有不同的认识,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19.意识的根源在于 A.客观存在 B.自然界 C.人的大脑 D.人类社会 【答案】A 【解析】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故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A项正确;自然界、人的大脑、人类社会均不是意识的根源,B、C、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20.下列关于意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与物质同时产生的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先于物质而产生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A:意识可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也可能是错误的反映,A错误。BD: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不是与物质同时产生的,BD错误。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正确。故本题选C。 21.每一个网络流行语的背后无一不是对当下社会某种现象的思考。这说明 A.物质是客观的,意识也是客观的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答案】B 【解析】“网络流行语”属于意识范畴,“社会某种现象”属于物质范畴,“每一个网络流行语的背后无一不是对当下社会某种现象的思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故B符合题意;A错误,物质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的;C错误,意识有正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22.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有句名言:我与其他人不同,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当众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巴菲特这一观点反映了 A.意识活动具有自主创造性和选择性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C.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复制 D.有些事物人类无法认识 【答案】A 【解析】巴菲特投资股票与众人不同,在别人贪婪的时候,他恐惧,他能预见到危机的来临,当众人恐惧的时候,他能预见到时机,这说明意识具有选择性和预见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A说法正确,排除C;B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是不可知论,排除。 23.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的说法。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是指人的情绪会对人的生理器官产生影响,这表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意识能动认识世界的作用,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未全部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D项说法正确但没有C项准确,排除。故本题选C。 24.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实践的客观性 B.实践的历史性 C.实践的能动性 D.实践的主观性 【答案】B 【解析】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客观物质性是指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材料中的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实践的历史性,B适合题意;其它选项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2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形而止矣。行之,明也。”上述材料的哲学寓意是 ①学习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实践出真知 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荀子的观点在于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④适合题意;人类获得认识有两种途径: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①不符合材料主旨,②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名言,从哲学上看主要是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书本和实践是认识的两个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启示我们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D符合题意。AC:材料同时强调了读书和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仅仅阐释了实践的重要性,AC不符合题意。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书本和实践是认识的两个途径,B错误。故本题选D。 27.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无限性 B.反复性 C.客观性 D.主观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真理是客观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C正确;AB是认识的特点;D不符合题意。 28.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后来又认识到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①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③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④认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明的是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题肢①③正确。题肢② 说法错误,那些被实践反复检验的证明了正确的真理并没有被否定,而是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了。题肢④混淆了认识与真理。故答案选C。 29.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的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为联系也具有条件性,①错误。②④: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的开采资源,这违背了联系的普遍性、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②④符合题意。③: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但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③错误。故本题选C。 30.目前国际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获得各种信息,购买所需物品,并能与远隔千里之外的朋友聊天、讨论问题,各抒己见。这说明 A.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联系 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D.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答案】B 【解析】互联网已经把世界连在一起,说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B项符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联系,A项说法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中,但不是指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项说法错误;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在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31.一个水桶由长短不一的木板组成,它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长最短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部分决定整体 B.整体处于统率地位,部分服从整体 C.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D.整体与部分是有区别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A:整体决定部分,A错误。B:水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长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强调了部分对整体的影响,而不是强调整体对部分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C:水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长最短的那块木板,这说明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C符合题意。D:材料不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区别,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2.下图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的变化,其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联系具有多样性特点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联系、发展。A:漫画的寓意不是强调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A排除。B:从“给啥吃啥”到“有啥吃啥”到“想啥吃啥”到“缺啥吃啥”,说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符合题意。CD:试题指向人民生活的变化,强调的是变化发展,而不是强调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CD排除。故本题选B。 33.下列成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又体现了发展观的是 ①邯郸学步 ②一箭双雕 ③吐故纳新 ④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A 34.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成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①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②量变的总和构成质变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量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题干说科学成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这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①③符合题意;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发生质变,②观点错误;量变与质变是有质的差异的,④观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35.“世间万物都是祸福相依,难易相成。”表明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D.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矛盾。C:“祸福”“难易”都是矛盾的具体形式,而它们存在于“世间万事”之中,正说明了事事有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C符合题意。AB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法均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ABD排除。故本题选C。 36.战国时公孙龙说:马名形也,白名色也,色非形也,形非色也,白马非马。“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 B.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C.否认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D.夸大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A 【解析】题目中,战国时公孙龙认为白马不是马,即他否认了白马存在着马的共性,即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故A选项入选。题目中没有涉及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排除B、C、D。 37.“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一观点 A.强调了创新的作用 B.抓住了事物的重点和关键 C.强调了要全面地看问题 D.看到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创新的作用、抓主要矛盾、全面的观点、整体和部分的联系。B:题干中强调了“才”的重要性,因而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这是抓重点的体现,B符合题意。 ACD:材料强调的是抓重点、抓主要矛盾,没有强调创新的作用、全面地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联系,ACD排除。故本题选B。 3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②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③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②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①②③正确。④: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是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④排除。故本题选A。 39.以下观点对辩证的否定理解正确的为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一切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①正确。②④: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②④正确。③:辩证的否定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③错误。故本题选D。 40.中国每年制作高达26万分钟的动画作品,真正优秀的却风毛麟角。上海今日动画公司跳出“拿着作品找市场”的思维定势,凭着“先卖创意,再卖产品”的理念,通过制作《中华小子》的两分半钟动画样片,“俘获”全球片商的眼球,并收获了数千万元的预售合同。该公司成功的经验是 ①在与传统营销模式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实现思维创新 ②在辩证否定的过程中实现了理念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③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引下找到了企业经营发展的新思路 ④在先否定传统、继而创新理念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该公司成功的经验是在辩证否定的过程中实现了理念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引下找到了企业经营发展的新思路,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该公司成功的经验并不是在与传统营销模式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实现思维创新,①说法错误;辩证的否定也不是先否定传统、继而创新,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