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潮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省潮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从古代典籍中,寻找具有代表性的治国理政著作,《贞观政要》应该不会落选。作为唐代历史学家,吴兢编撰此书,目的是给唐玄宗提供学习榜样。在序言中,吴兢高度评价贞观政治,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吴兢把唐太宗的言行事迹,分作10卷40篇进行记述,就当时的政治特色而言,围绕君主治国,已经概括得很全面。如果从唐太宗的视角看,应该更能直奔主题。唐太宗对于自己的治理成绩很自信,他在写给太子的《帝范》一书中,对于治国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一是克已纳谏,一是以人为本。‎ 在早期的儒家经典《尚书》中,主张“民惟邦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孔子把这个思想具体化为争取人民的信任,认为“民不信则国不立”。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说,而荀子则把人民与君主的关系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认识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历史规律。这个思想系统,即民本主义思想。唐太宗经常引用荀子的说法,足见他对民本主义传统是有清晰认识的。‎ ‎“以人为本”是贞观之治一条成功的路线。思想上重视人民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制度、法律的制定上贯彻以人为本思想。贞观朝廷深知人民的困苦来自赋税过重,于是制定了一系列轻徭薄赋制度,贯彻藏富于民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才是政治安定的根本保证。贞观时期之所以能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和谐景象,就其实施的以人为本政策而言,是有必然性的。所以,在唐朝以后,古人通常把贞观之治看作卓越治理的代表。‎ ‎“以人为本”,从早期的思想家来看,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懂得民间疾苦,从而在制定政策、改革制度的时候能够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唐朝总结历代政治经验教训,深知土地问题事关重大,所以政府拥有土地的时候,法律规定要先从无地、少地的家庭开始分配。努力保证农民拥有土地可以耕种,不允许土地随意买卖,凡此等等,只有保证弱势群体的起码生活水平不会下滑,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全底线。贞观时期的以人为本政策,至少体现了朝廷是看重长远政治利益的。‎ 贞观之治发生的时候,是秦汉以来中国政治文明日益成熟的时期。尤其是摆脱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门阀政治,主张实施三省制、科举制等新制度因素,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中国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期,继承历史与文化的积极成果,唐朝迈开了历史性的脚步。贞观之治,是传统中国文化治国理政的一个榜样,其治理智慧对后世启发良多。‎ ‎(摘编自孟宪实《<贞观政要>的人本思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历史学家吴兢的《贞观政要》一书在有关治国理政的古代典籍中具有代表性。‎ B. 作者认为《贞观政要》尽管围绕君主治国概括得很全面,但并未触及“以人为本”。‎ C. 思想上重视和政策等方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最终使唐朝赢得贞观之治的局面。‎ D.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在唐代逐渐走向成熟,贞观之治的出现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是紧紧围绕唐太宗贞观之治中“以人为本”这一成功路线逐次展开论述的。‎ B. 文章从发展的、联系的哲学高度来看待“以人为本”的思想,更符合历史逻辑。‎ C. 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引用的论证方法,阐明了“以人为本”思想具有历史渊源。‎ D. 文章第四段通过列举具体实例证明了唐太宗实施“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措施与显著效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民贵君轻”的学说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源头,具有鲜明的“民本”意识。‎ B. 执政者只要实施“以人为本”的政策,社会就一定会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景象。‎ C. 执政者保证弱势群体稳定的基本生活水平,这就使得社会有了安定和安全的可能。‎ D. 正是由于继承了前朝的执政成果,唐朝才迈开历史性脚步,为后世理政树立了榜样。‎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四个选项有对作者观点的考查,也有对文章重要语句含义的考查。做此题,考生要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内含和外延。此题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出题人会改变原句的表述方式,有些改变没有改变原意,有些则改变了原意。‎ B项,此项“执政者只要实施‘以人为本’的政策”表述有误,并未触及“以人为本”,属于无中生有,据尾注《<贞观政要>的人本思想》可知。‎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此项“具体实例”表述有误,文章只是概括相关现象,并未举出实例。‎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源头”错,在孟子之前,还有《尚书》的“民惟邦本”和孔子的“民不信则国不立”。‎ B项“只要……就一定会……”说法绝对。‎ D项“继承了前朝的执政成果”偷换概念,原文是“继承历史与文化的积极成果”。‎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朱显谟生长在上海农村,早早体验稼穑之苦,看到古老耕作方法的艰苦和收获甚微的悲凉,萌发了长大后改变农业落后状况的念头,立志当一名科学农民。于是他在大学选择了土壤肥料专业。‎ ‎1940年大学毕业后,朱显谟考入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随指导老师侯光炯开展土壤调查工作。侯先生提醒,做土壤调查工作必须做到“四到一问”,即:走到、摸到、看到、访问到和最后问一个“为什么”。‎ 朱显谟凡事都要探个究竟。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过程与风化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曾是指导中国学者进行土壤发生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朱显谟对它不迷信,而是在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该理论仅适于块状岩体上进行的与陆生生物进化相一致的原始成土阶段。‎ ‎1959年,为了国家建设大西北的需要,朱显谟毅然告别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来到地处西北农村的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在黄土高原工作的50多年中,朱显谟实地考察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20多遍,三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他积40余年黄土高原土壤科学研究成果和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于80年代初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其内容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城。‎ ‎“目前,经过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等工程,黄土高原基本变绿,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亿吨减少为了亿多吨。”朱显谟的学生吴普特说。‎ ‎(摘编自(102岁朱显谟院士逝世:为“黄河清”奉献半个多世纪》,2017年10月12日凤凰网)‎ 材料二:‎ 据《黄河志》卷一“黄河大事记”所载,把黄河泛滥、决堤的情况统计为:‎ 时期 年数 泛滥、决堤次数 泛滥、决堤均次 魏晋南北朝 ‎361‎ ‎2‎ 每180年一次 隋唐五代 ‎379‎ ‎8‎ 每47.3年一次 北宋时期 ‎161‎ ‎8‎ 约20年一次 金元时期 ‎241‎ ‎7‎ 每34年一次 明朝 ‎276‎ ‎30‎ 约9年一次 清朝 ‎267‎ ‎84‎ 约3年一次 民国时期 ‎25‎ ‎44‎ 每年1.8次 ‎(摘编自朱显谟《再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 材料三:‎ 为落实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目标,时任国务院总理亲自视察陕北,提出退耕还林的措施。朱先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给总理上书表达激动之情,也进一步从科研角度为国家宏观决策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摘编自张晴《朱显谟院士和“28字方略”》)‎ 材料四:‎ 为构建大生态格局,河南省民权县提出建设“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当地政府构筑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的林带生态屏障,呵护着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农田免受风沙的侵袭。还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 ‎(摘编自《黄河故道起绿洲》,2018年5月2日《光明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显谟跟随侯光炯研究和调查土壤情况,这让他领悟到了实地研究精神。‎ B. 朱显谟敢于否定威廉斯的学术观点,源于自己的质疑精神和实践研究。‎ C. 朱显谟的学生吴普特说的一番话,印证了朱显谟的研究成果已见成效。‎ D. 在治理黄河方面,朱显漠的研究成果某种程度上给国家决策提供了帮助。‎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显谟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不仅是他治理黄河的核心理念,也是国家解决黄土高原问题的指导思想。‎ B. 根据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最小,此后各时期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越来越快,次数越来越多。‎ C. 根据材料,要治理黄河,需要研究者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治理举措,足见地方政府该是治理黄河的最大贡献者。‎ D. 要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地方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建立生态屏障,为百姓生产生活提供免受风沙侵扰的良好环境。‎ ‎6. 朱显谟毕生致力于治理黄河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答案】4. B 5. D ‎ ‎6. ⑴早年体验农村之艰苦,萌发了想改变落后农业念头。⑵总体上黄河泛滥、决堤的次数呈增加趋势,造成的灾难越来越严重。⑶国家绿化大西北的需要,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这些激励他进一步研究治理黄河。‎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此题选项内容是对第一则材料内容的考查,侧重于考朱显谟的事迹和影响。‎ B项,此选项“朱显谟敢于否定威廉斯的学术观点”,表述有误,曲解原文,朱显谟没有否定威廉斯的学术观点,,而只是发现其观点的局限性。‎ 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A项“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不仅是他治理黄河的核心理念,也是国家解决黄土高原问题的指导思想。属于无中生有。‎ B项“此后各时期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越来越快,次数越来越多”表述有误,各时期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和次数并不是一直在增加;‎ C项,属于推断不合理。‎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做此题,考生要有文本梳理意识,每一则材料都写了什么内容,材料之间的相互关联,考生都应该关注。继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考生概括“朱显谟毕生致力于治理黄河的原因有哪些”,这是筛选原因,可以到材料里寻找属于“毕生致力于治理黄河”的相关句子,然后概括归纳总结。材料一第一段是个人内部原因,是理想萌芽原因,可以概括为:早年体验农村之艰苦,萌发了想改变落后农业的念头。材料二的表格数据分析可以概括为外部客观原因,整合为“总体上黄河泛滥、决堤的次数呈增加趋势,造成的灾难越来越严重”。材料三和材料四是从国家政策角度分析原因,属于政府支持鼓励原因,可以概括为“国家绿化大西北的需要,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这些激励他进一步研究治理黄河”。‎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友 阿成 鹤岗的梧桐也有我的文友。‎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人家裤兜子里的家伙都是玉的,我们怎么能比?‎ 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从哈尔滨到鹤岗的那趟火车,有一个乘警是我的小学同学,这样,不仅车票钱省了,还白吃了一顿他们的“工作餐”。‎ 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我能让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不是?肯定的。‎ 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 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有删改)‎ ‎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这里既有“我”对文友所说的他的家事感到吃惊,又有怕自己没有住处的担心。‎ B. 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 C. 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 D. “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面对少人问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 ‎8. 作为业余作者,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9. 作者在记叙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虽名不见经传,但骨子里存在文人的傲气,对省内大作家不服气,对未来充满希望。②彼此之间真诚以待,交流频繁,志同道合,能够促膝长谈。③生存处境窘迫,创作艰难,发表作品不易,却不失生活的乐趣。④都怀有 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体现了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 ‎9. ①插入有关抗日英雄赵尚志的故事,使原本平淡的情节产生波澜,将读者带入抗战岁月,缅怀历史,丰富了文章内容。②插入部分集中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甘愿为民族国家牺牲自我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我”对赵尚志的崇敬之情。③这一故事凸显了赵尚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与文章题目照应,也与“我”和文友秉持的对创作、对未来的态度相照应,有利于强化文章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分析不正确。从原文来看,文章没有把民众和英雄进行对比,并没有体现出“批判意识”。文章通过对话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和对赵尚志的赞颂、崇敬之情。故此题答案为C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从人物身份来看,“我”和文友只是业余作者,但对自己的成绩很自豪,对省内大作家的态度是“扯不上”,由此可概括出他们虽没有名气但有傲气,对未来有希望。从“我”和文友彼此间的关系来看,得奖了大家会互相祝贺,“经常走动”,“通宵达旦地聊”,可见彼此真诚相待志同道合。从生存状况来看,“血泪般的成绩”表明创作艰难,彼此畅快聊天坚持写作,又表明他们不失生活乐趣。从人物情怀来看,“我”和文友都对赵尚志等民族英雄充满崇拜之情,铭记民族历史,表明他们拥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来看,插入的故事写了赵尚志被捕及牺牲的经过,并借“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中相关内容表现了赵尚志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为国牺牲精神,表达出“我”和文友对赵尚志的崇敬之情。这段内容是回忆历史,在写现代事件的作品中加入对历史的回忆,有表达对历史的缅怀之意,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从结构上看,这样的安排会使情节产生波澜,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淡,并与上文相照应。‎ ‎【点睛】第2小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第一,重视文章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答题时注意:①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②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XX是一个……的人。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文章通过什么描写,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圜,京兆三原人也。为人明敏,善谈辩,有容止,李嗣昭节度昭义,辟圈观察支使。梁兵围潞州,逾年而晋王薨,晋兵救潞者皆解去。嗣昭危甚,问圜去就之计,圜劝嗣昭坚守以待,不可有二心。已而庄宗攻破梁夹城,闻圜为嗣昭画守计,甚嘉之,由是益知名。其后嗣昭与庄宗有隙,圜数奉使往来,辨释谗构,嗣昭卒免于祸,圜之力也。‎ 张文礼弑王镕,庄宗遣嗣昭讨之,嗣昭战殁,圜代将其军,号令严肃。既而文礼子处球等闭城不下,圜数以祸福谕镇人,镇人信之。圜至城下,处球登城呼圜曰:“城中兵食俱尽,而久抗王师,若能自归,惧无以塞责,幸公见哀,指其生路。”圜告之曰:“以子先人,固难容货,然罚不及嗣,子可从轻。其如据守经年,伤吾大将,一朝困竭,方布款诚,以此计之,子亦难免。然坐而待毙,曷若伏而俟命?”处球流涕曰:“公言是也!”乃遣人送状乞降,人皆称圜言不欺。‎ 明年,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使,改圜行军司马。圜与崇韬素相善,又为其司马,崇韬因以镇州事托之,而圜多所违异。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明帝嘉其平延孝功,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三司。圜选辟才俊,抑绝侥倬,公私给足,天下便之。‎ 故时使臣出四方,皆自户部给券,安重诲奏请自内出,圜以故事争之,不能得,遂与重诲辨于帝前,圜声色俱厉。而使臣给券卒自内出,圜益愤沮。重诲尝过圜,圜出妓,善歌而有色,重诲欲之,圜不与,由是二人益相恶。圜不自安,因请致仕,退于磁州。‎ 朱守殷反于汴州,重诲诬圜与守殷连谋,遣人矫制杀之。圜受命怡然,聚族酣饮而死。愍帝即位,赠圜太傅。‎ ‎(选自《新五代史唐书·任圜传》,有改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B. 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C. 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D. 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宗”是李存勖的庙号。庙号指的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B. “户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官员俸禄等。‎ C.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D. “赠”是指古代皇帝为在世或已死的有功官员及其亲属加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任圜善于谋划。在李嗣昭危难之际,任圜劝他一心坚守,因此受到庄宗高度赞赏。‎ B. 任圜重诺守信。讨伐张处球,兵临城下,任圜以利害晓谕镇人,并赦免张处球,人们称赞他为守信之人。‎ C. 任圜刚直不阿。对不合礼法之事,任圜能够据理力争,在使臣给券问题上,甚至敢于在皇帝面前严辞争辩。‎ D. 任圜看淡生死。在安重诲构陷并假托君命置他于死地时,任圜能坦然受命。‎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己而庄宗攻破梁夹城,闻圜为嗣昭画守计,甚嘉之,由是益知名。‎ ‎(2)安重诲奏请自内出,圜以故事争之,不能得。‎ ‎【答案】10. C 11. D 12. B ‎ ‎13. ⑴不久庄宗攻破梁兵的营垒,听说了任圜为李嗣昭谋划守城的计策,非常赞许他,任寰因此更加出名。‎ ‎⑵安重诲上奏请求从内库出具,任圜凭借旧例与他争辩,没有成功。‎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根据名词代词“圜”“推官张彭”“人”“事”“彭”“崇韬”“隙”,虚词“为”“以”“与”,“不杀的”应该是张彭,而不是崇韬,如果“不杀”前不断开,主客颠倒,所以“不杀”前后断开;‎ ‎“倾险贪黩”是说张彭的为人,不能分开;‎ ‎“倾险贪黩”“后事觉”应该断开,前面讲张彭的为人,后面讲事情败露,构成因果关系。‎ 再结合本句意思:当初,任圜的推官张彭为人阴险且贪污,后来事情被察觉。张彭全部把贪污的公款献给了郭崇韬,崇韬很感激张彭,没有杀他,从此跟任圜有隔阂。‎ 句子可以断开为: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世或已死的有功官员及其亲属进行加封”说法错误,“赠”只能给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并赦免张处球”分析有误。通过“以此计之,子亦难免”可以看出并没有赦免张处球。选项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若”,如果;“自归”,指自愿服罪归降;“无以”,没有办法;“塞责”,弥补罪责;“见哀”,哀怜我,可怜我;“其”,我,第一人称。(2)中的“以”:因为;“子”,对人尊称,翻译成“您,您的”;“固”,本来;“贷”,宽恕;“然”,表转折,然而,但是;“嗣”,后代;“罚不及嗣”,处罚不牵连后代。‎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任圜是京兆三原人。为人聪明机敏,善于言谈辩论,有美好的仪容举止。李嗣昭任昭义节度使,征召任圜任观察支使。梁兵包围了潞州,过了一年,晋王去世,来救援潞州的晋军都撤兵了。李嗣昭非常危险,他向任圜询问去留之计,任园劝他坚守潞州等待援兵,不可有不忠之心。不久庄宗攻破梁兵的营垒,听说了任圜为李嗣昭谋划守城的计策,非常赞许他,任寰因此更加出名。后来李嗣昭与庄宗产生了矛盾,任圜多次带着使命往来,为李嗣昭解释所受到的诬陷,李嗣昭最后免于招致灾祸,这都是任圜之力。‎ ‎  张文礼杀了王镕,庄宗派李嗣昭去讨伐张文礼。李嗣昭战死,任圜代理掌管他的军队,号令非常严明。不久张文礼的儿子张处球等人关闭城门坚守城池,城攻不下来,任圜多次把祸福告诉镇州人,镇州百姓相信任圜的话。任园来到城下,张处球登上城墙对任圜呼喊:“城中的兵员和粮食都没有了,但是这么长时间抗拒君王的军队,如果我自愿服罪,就是怕无法弥补罪责,希望您可怜我,为我指一条生路。”任圜告诉他:“因为您的父亲(的罪过),本来难以得到宽恕,但是处罚不牵连后代,您可以从轻(处罚)。然而像现在这样坚守了一年,伤了我方大将,等到自己处于兵尽粮绝之时,才宣布要效忠于晋王,以此看来,你也难以逃脱处罚。然而坐以待毙,何如降伏等待命运的安排?”处球流着眼泪说:“您说的对啊!”于是派人送出求降信,人们都说任圜的话没有骗人。‎ ‎  第二年,郭崇韬兼成德军节度使,改任任圜为行军司马。任园与郭崇韬一向关系很好,又是郭崇韬的司马,崇韬于是把镇州的事务委托给他,可是任圜行事多与崇韬相违背。当初,任圜的推官张彭为人阴险且贪污,后来事情被察觉。张彭全部把贪污的公款献给了郭崇韬,崇韬很感激张彭,没有杀他,从此跟任圜有隔阂。‎ ‎  明帝赞许他平叛康延孝的功劳,授任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时代理三司,(任圜)选拔征召才俊,遏制杜绝侥幸之人,公私给养充足,天下因他得利。‎ ‎  旧时使臣出使四方,都是户部提供配给券,安重诲上奏请求从内库出具,任园凭借旧例与他争辩,没有成功,于是同安重诲在明帝跟前辩论,任圜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然而使臣配给券最终从内库出,任圜更加愤懑沮丧。安重诲曾经拜访任圜,任圜让歌妓出演,(歌妓)擅长唱歌且有姿色,安重诲想占有她,任圜不给,因此二人更加彼此憎恨。任圜感到不安,于是请求退休,退居在磁州。‎ 朱守殷在汴州反叛,安重诲污蔑任园与朱守殷合谋,派人假传君命杀他。任圜安然接受君命,与同族人欢饮而死。愍帝即位,追赠任园为太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金)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①,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②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③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释】①“西北神州”二句:金朝曾占有南宋西北疆域,当时又被元人所占,词人与金朝有志之土痛心国丧,欲救国而不能,只得聚会新亭,一洒忧国之泪。②三十六峰:指嵩山。③钓鱼坛:在浙江富春山,相传是东汉高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地。‎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起句突兀,写醉中闻鸡起舞,表示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自己心系社稷,欲有所为。‎ B. “古来豪侠数幽并”一句承上启下,既谓己尚存豪侠气概,又引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C. 下阕“他日封侯”“一掬钓鱼坛上泪”两句,词人舍我其谁的自信豪壮溢于言表,体现了清雄豪放的风格。‎ D. 全词情感多处顿挫起伏,而贯穿其中的基调是理想与境遇的矛盾所带来的深沉痛楚。‎ ‎15.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加以赏析。‎ ‎【答案】14. C 15. 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描写钓鱼坛上风雨如磐,天地迷冥,营造出悲戚迷茫的氛围。表达词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不得已而隐逸的忧愤和感伤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C项,“以问句表达豪情,词人虽已年老,但仍想建功立业,封侯留名”错误,从词中来看,“他日”一句意思是“他日封侯,青史上不会有我的名字”,表达的应该是封侯无望的悲愤。并非自信豪壮溢于言表,而是壮志难酬,青史无名的惆怅和不甘。‎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简要赏析结尾‘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的表达效果”,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句中的形象以及形象的特点,分析其中使用的技巧以及达到的效果。“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是词的结尾句子,意思是“即使我像严子陵那样在钓鱼坛上垂钓,也不会:忘记事业未成的痛苦,面对浩浩的风,冥冥的雨,我会泪流满面的”;结合注释可知,“钓鱼坛”一句使用典故,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严子陵)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的钓台,这是借助严光的隐居来写自己的隐居,但词人的遁隐,不是政作飘逸萧散,而是出于沉痛的社会政治原因,所以词人又以“泪”直接表达自己归隐的无奈;最后两句“风浩浩,雨冥冥”便是将“风雨如磐,天地迷冥”这大自然为之悲泣堕褶的氛围,来作为环境渲染,强调词人隐逸的万不得已和十分忧愤悲伤,这又属于以景结情。‎ ‎【点睛】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世外桃源中老人和孩童快乐自足的精神状态。‎ ‎(2)杜甫在《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又暗含时光易逝之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赤壁赋》中,从侧面写出萧声的魅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黄发垂髫 (2). 并怡然自乐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舞幽壑之潜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此题属于情景式默写题,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至关重要,包括题干说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所给出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从这些提示中把握确定所要默写的语句的具体内容。考生容易写错的字有:髫、萧萧、壑、嫠等,这些字是相对难写的字,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练习即可。‎ ‎【点睛】理解性背诵是基础。要想做对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题,首先要下大功夫苦功夫,把原文要求背诵的段落背会。这是做对这类题的前提条件。否则,要谈默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背诵的时候要注意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不要死记硬背。要背得认真,记得准确,不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把握语境审好题是关键。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 包括题干说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所给出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从这些提示中把握确定所要默写的语句的具体内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样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行云流水:像飘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符合语境。挥洒自如:写文章、画画,运笔自如,不拘束。“挥洒”与“写得”重复,选用“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意思是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骑着马不拉缰绳,任其自由移动。骑着马无目的地闲逛。比喻随便走走。也比喻无主见,随外力而转移。结合“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毫无做作之态”等分析,主要讲拿捏自如,选用“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谓自然形成的整体,无斧凿的痕迹。形容诗文结构严谨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天衣无缝:比喻事物细致周到,严密完备,找不出破绽。修饰“作品”,选用“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形容悠闲从容,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结合后面的“淡淡的忧伤”可知,“悠然自得”更贴合语境。‎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作答本题时应注意补写句与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从逻辑关系上看,补写句与前面的“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所以先排除A项、B项。从与上下文的照应来看,后面有“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所以应先说“端整沉着”,再说“颇具跌宕摇曳之姿”,由此可排除C项。‎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文中划线句存在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的语病。首先句子缺少主语,应在“不仅”前加“这”,以与上文衔接并引领后面的句子,排除A项、C项。其次,“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其内容中鲜明可感”语序不当,结合前面的内容可知,“鲜明可感的内容”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直接表现,所以应先说“内容”,再说“笔法”“字势”“章法”,排除B项。‎ 故选D。‎ ‎20.在下面的一段对话中,双方共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甲:顾导您好!我是都市报实习记者刘盈。久仰您大名,这次能见到尊容,非常激动!‎ 乙:很荣幸认识你。‎ 甲:您导演的新作刚刚杀青,请介绍一下您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主旨。‎ 乙:我想表现的是社会底层的若干小人物在社会大变革面前的心路历程。‎ 甲:您真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脑子的电影艺术家,为您点赞!‎ 乙:你言重了,谢谢!‎ ‎【答案】①尊容——尊驾(真容)②荣幸——高兴③一个——一位④脑子——智慧(头脑)⑤言重——过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庄重场合,用语要规范雅正,多用书面语。文艺语体有形象性,科学语体有准确性和严出性,政论语体有逻辑性和鼓动性,公文讲究格式化和简明性。本题中,这是一段采访录,题干要求“双方共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尊容:称他人的容貌(常含讽刺意味),对方是导演,实习记者想表达尊重的意味,故不得体,应改为“尊驾”或“真容”。荣幸:荣耀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这是导演在跟记者说话,应该为“高兴”。“一个”语气不太尊重,改为“一位”。“有脑子”通常在口语化的场合用,且有时含有“不够聪明”的讽刺意味,改为“有智慧”。言重:话说得过重、过分了,这里应为“过奖”或“过誉”。‎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得体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1.下面是某校图书馆的还书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改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案】读者携带借阅证去图书馆查验,进行还书,若无过期,直接还回,图书管理员将书籍归库上架;若过期,读者需缴纳逾期费再还书,图书管理员把逾期费上缴财务。‎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所给图表是流程图,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首先审清题干,勾画出要点;然后解读图片,确定起点顺序,表达时要注意准确连贯,内容全面完整,思路清晰。本题由题干可知,所给图表是“某校图书馆的还书流程图”,由图片可知,起点为“读者携证查验”,然后是“还书”。“还书”时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过期”的情况,直接“还回”,然后“归库上架”;另一种是“过期”的情况,那就要“缴纳逾期费”,然后再“还回”,同时“图书管理员把逾期费上缴财务”。考生按照流程图自上而下及箭头指示的顺序表述清楚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官启军老师建议设立“18岁成人礼”,将仪式的庄严感转化成社会责任的精神力量。她说,18岁成人意味着要有更多的责任担当、对父母更感思、对老师更尊敬。但现在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多是学习成绩。‎ 恰逢其时的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仪式形于外,助感悟诚于中 当看到清瘦的身影在红毯上徜徉,当嗅到含苞的梦想在烛影里绽放,当触到真诚的泪滴在信笺中流淌,我实在无法不恒久地感动于该学校这场用心举办的成人礼。《大学》云:“诚于中,形于外。”在我看来,这场盛大的成人礼,便是以形于外之仪式,助推了同学们诚于中的感悟。这一仪式,一定可以帮助同学迎来一场心灵的洗礼。‎ ‎ 在形于外的仪式中激发诚于中的责任感。参加成人礼之前,或许很多同学对自己的定位仍然是“孩子”,并不能意识到自己肩上未来的担子。而当他们真的戴上成人帽时,应当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要承担起那一份属于成年人的担当了。眼前又依稀浮现出明朝东林书院门口那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楹联。其实,张贴对联不也是一种仪式吗,书院创始人顾宪成不也是希望学子们在每日进门时想起自己稚嫩肩膀上的家国重任吗?该中学的成人礼,也是要让身处成人门下的同学们意识到这份责任,并将其践行下去。‎ ‎ ‎ ‎ 在形于外的仪式中树立诚于中的鸿鹄志。同学们一生中曾多次面对蜡烛许下愿望,而我相信,那些愿望一定都不如他们在成人礼上面对着巨型蜡烛许下的更加郑重、更加深入灵魂,因为这一次的愿望,叫做梦想。不禁想到了日寇入侵时组建于昆明的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的师生们的共同梦想,就是共御外侮,求学报国。于是,每当他们唱响那“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其实,就是在进行着一场重申梦想的仪式。山城歌声响彻,巨烛光焰燃烧,仪式虽不同,梦想却都有千钧之重。‎ ‎ 在形于外的仪式中参省诚于中的感恩心。听着《感恩的心》的旋律,与父母互换书信、各诉衷肠,这一环节给了很多平时较少与父母交流、甚至羞于在父母面前表达情感的同学一个与父母对话、同时也与自己胸中的感恩之心对话的机会。或许在这个时代,我们无法如潘岳一般辞官奉母,无须如王祥一样卧冰求鲤,但是当同学们在成年时刻,可以在文墨中体察父母无言却深沉的爱,并借信笺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那一行行汹涌流淌的泪水,一定可以将孩子们的一颗颗玉壶冰心洗涤得更加清澈。‎ ‎ 古时《礼记》有言,男子“二十曰弱,冠”,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不论是加冠之礼,还是及笄之仪,都是那个礼乐未崩的时代的成人礼。穿越千年,当同样庄重的仪式在该中学举行,我感受到了一种绵延于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文明史中的精神传承。感谢这所学校的老师,他们用精心筹备的成人礼,帮助同学们激发了责任感,树立了鸿鹄志,参省了感恩心。最终以形于外的仪式,渗入了诚于中的感悟。‎ 当红毯人去,烛火燃尽,信纸泛黄,你是否,仍会记起十八岁成人礼上的那张年轻面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审题】材料主要讲“十八岁成人礼”。材料作文的审题关键词是“成人礼”,所以文章立意都要围绕“成人礼”展开,仪式的形式重要,仪式的意义更重要。可以肯定成人礼的仪式的意义,即明确责任和懂得感恩。对材料中提到的某些不良现象,需要杜绝。本文取材于人大十三届二次会议上代表的言论,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同时,话题与考生的实际相联系,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角度:‎ ‎1、成人礼与责任;‎ ‎2、成人礼与感恩;‎ ‎3、成人礼与传统文化;‎ ‎4、成人礼与梦想等。‎ 素材准备:‎ 古代男子进行加冠以示成人,即可娶妻,这便要从一懵懂男孩摇身一变为一家之主,即从在家庭中毫无责任,埋头苦读的“孺子”,变为要担负起丈夫、儿子甚至父亲这几重身份的不同责任的大男人;而女子则在嫁人后增加了照料家庭的负担。古人通过这种传统的仪式——成人礼,正视了自己肩上的责任,融入了社会的各种角色。‎ 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二十多岁仍然不会自食其力,自己养活自己,每天张开手掌问父母要钱的人。既然已经成年了,最起码能担起自己的人生责任,不谈担起家庭责任,养活父母,不谈担起社会责任,帮助他人,却连自己也保障不了,反倒靠父母养自己。这就是责任感的缺失!对自己,对他人都承担不起应有的责任。‎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经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山村的少年,但如今的他在中国甚至世界可谓家喻户晓。出生农村的他,从小就独立自主,承担家庭责任。历经三次高考,他考上清华大学并任教英语。后来,他开始创业,在创业过程中主动承担责任,带领团队攻克难关,是他的责任,他努力践行!俞敏洪没有举行过成人礼,便其实在他心中,早已铭记责任二字,他早就成长了。成人礼对他而言,根本只是一种形式。成年,意味着担当,缺乏承担责任的心,成年徒有虚名。‎ 毛毛虫破茧成蝶的那一刹就意味着它要学会飞翔,承受飞行途中的风雨;海龟破壳而出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它要学会爬行,承受归海途中的危险;小草钻出土地的那一瞬就意味着它要学会坚强,承受被践踏的创伤。‎ 结构设想:‎ ‎1、写作时考生可以侧重表述自己的体验,写成记叙文,通过一两件事表现对父母的感恩、更多的家庭责任、社会担当。不要求面面俱到,可以只表现其中一方面。‎ ‎2、也可以阐述思考,写成议论文,主要论述“成人”的内涵。成人不仅意味着获得课本知识,还意味着在社会、家庭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意味着对父母更感恩,甚至引申为与别人相处时能在对方立场上思考问题。在议论中,可以批评某些不良现象,如应试教育、唯分评人、扭曲的缺少文化内涵的“成人礼”等。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 ‎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此题可明确自己的立意后按上述的方式行文。‎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