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练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练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作业

课练 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小题狂练 小题是基础 练小题 提分快 ‎1.[2019·四川成都高中毕业班检测]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儒学兴盛,而魏晋时期儒学遭到质疑,这是因为魏晋时期社会战乱,儒学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故A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正统地位并未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材料并未反映这一变化,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学地位受冲击是时代选择的结果,并非门阀世族的喜好决定的,故D项错误。‎ ‎2.[2019·四川凉山检测]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这一现象说明(  )‎ 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B.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 C.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 D.佛教成为当时主要宗教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佛教主动适应社会,未体现三教融合的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佛教主动适应社会,未体现佛教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故B项错误;根据“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可知佛教主动适应社会,日益中国化,故C项正确;根据“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可知佛教仍需借助玄学来传播,不可能是当时的主要宗教,故D项错误。‎ ‎3.[2019·安徽蚌埠一模]《唐律疏议·斗讼》“殴伤妻妾”条规定:“诸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与凡人比减二等);死者,以凡人论。殴妾折伤以上,减妻二等”。这一规定,本质上反映了(  )‎ A.血缘亲疏  B.男尊女卑 C.妻妾有别 D.引礼入法 答案:D 解析:材料实际讲的是对家暴的法律处理,不是血缘亲疏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夫伤妻,妻伤妾的法律处理,故B项错误;材料中“殴妾折伤以上,减妻二等”推知妻妾有别,但没有反映全部题干,故C项错误;材料中夫伤妻的处理轻于凡人,妻伤妾的处理轻于凡人,体现了法中有礼,故D项正确。‎ ‎4.[2019·山西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秦汉之际,儒家经典多佚。汉代儒者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整理下来,便是今文经,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是其阐发的主要主张。据此可知,汉代今文经学(  )‎ A.接续了孔孟的道统思想 B.形成了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 C.适应了社会治理的需要 D.奠定了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今文经宣传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主张,是汉代儒学适应汉代大一统和中央集权需要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汉代今文经学接续孔孟的道统思想,故A项错误;“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记录、整理下来”并不能体现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故B项错误;汉代今文经学并不是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故D项错误。故选C。‎ ‎5.[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周敦颐说:“自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即道,性与命依道而行。” 这表明(  )‎ A.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 B.道教吸收阴阳学发展 C.汉学在宋代的新发展 D.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周敦颐利用太极与无极论述世界的本源,这表明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儒学吸收阴阳学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儒学在宋代的新发展,汉学的表述过于宽泛,故C项错误;材料只论述世界的本源,还未形成理学体系的构架,故D项错误。‎ ‎6.宋明理学说的是儒家思想,使用的是儒家术语,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因此,如果不懂中国佛学,对于理学的理解和研究,只会是隔靴搔痒。据此可知宋明理学的特点是(  )‎ A.三教合一 B.儒表佛里 C.重理轻法 D.格物致知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儒佛的融合,没有涉及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可知宋明理学的内核是佛学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格物致知”,故D项错误。‎ ‎7.[2019·贵州省黔东南州一模]“人之一身应事接物,无非义理之所在,人虽不能尽知,然其大端宜亦无不闻者,要力行其所己知,而勉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及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功矣。”材料所强调的观点是(  )‎ A.格物致知 B.经世致用 C.知行合一 D.明道救世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人之一身应事接物,无非义理之所在,人虽不能尽知,然其大端宜亦无不闻者,要力行其所己知,而勉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及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功矣”可知,材料所强调的观点是格物致知,也就是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故A项正确。‎ ‎8.[2019·安徽蚌埠一模]宋代,妇女缠足习俗在特权阶层中流传开来。对于农村和城市下层的妇女来说,它是不可行的;但是富有的家庭经常为他们的女儿缠足以增加她们的魅力、展示她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加强对女孩行为的控制。这表明宋代(  )‎ A.缠足之风在上层社会更加盛行 B.缠足是贵族妇女所独有的特权 C.富家女子更易受理学思想影响 D.经济条件是缠足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富家女子缠足是为了“增加她们的魅力、展示她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加强对女孩行为的控制”,说明受到理学“三纲五常”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 ‎9.[2019·湖北黄冈调研]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 A.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C.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 D.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 答案:B 解析:‎ 儒学虽然在宋代出现危机,但是仍然处于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从天地、生民、绝学即理想社会秩序的呈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问题是真正的使命不仅是彰显情怀,故C项错误;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也重民生,故D项错误。‎ ‎10.[2019·陕西榆林一模]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哲理化特点。以下各项中,反映了宋明理学这一特点的是(  )‎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体系 B.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 C.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答案:B 解析:宋明理学是以“理”为世界本原,不是天人一统的体系,故A项错误;理学形成了以理为世界本原,以儒学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具有哲理化特点,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故C项不是理学的特点,故C项错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是宋明理学的内容之一,不能完全反映出其哲理化特点,故D项错误。‎ ‎11.[2019·河南洛阳统考]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B.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C.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 答案:A 解析:孟子由性善论提出“仁政”,荀子由性恶论提出“礼治”,朱熹由本善习远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都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他们的人性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故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他们的人性论对儒学发展的影响,故C项错误;只有宋明理学才开始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故D项错误。‎ ‎12.[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考]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据此可知,当时(  )‎ A.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 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 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 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 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说明理学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的思辨化指的是与佛教、道教的融合,探讨宇宙本源,材料中并未涉及,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家求理的方法,不是官民行为准则,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理学的来源,故D项错误。‎ ‎13.[2019·山东滨州检测]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  )‎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育权利 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答案:D 解析:材料不能说明理学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的作为,故C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是南宋时期民间通俗读物根据理学的仁义道德“三纲五常”的内容劝导民众,这反映了理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故D项正确。‎ ‎14.[2019·河北承德联校模拟]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这反映出当时(  )‎ A.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B.社会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 C.儒学世俗化的完成 D.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理学仍占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对“存理灭欲”的反思,提及“理寓欲中”、“欲中求理”,推知当时社会仍以压制个性为主,故B项错误;儒学一直是为现实服务的,未被世俗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再结合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批评传统儒学,故D项正确。‎ ‎15.[2019·山东济宁模拟]明代中叶的思想家李贽认为:“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其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离经叛道 B.追求真理 C.反对理学 D.强调民本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李贽的主张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盲从孔子的观点,这对几千年来把孔子奉为至圣先师的传统儒学来说,体现了离经叛道,故A项正确;材料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讲的是一个人一定会有过错,这跟追求真理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李贽反对盲从孔子,但是不能说明他就反对理学,故C项错误;材料讲的是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与民本观点无关,故D项错误。‎ ‎ 16.[2019·山东德州模拟]“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这一观点反映了李贽(  )‎ A.批判君主专制 B.反对教条主义 C.主张“学以致用” D.反对儒家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并不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故A项错误;同理,李贽反对把孔子的是非观,强加于每个人,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是非观问题,与“学以致用”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李贽反对孔孟权威,但并不反对儒学,属于儒学在明清之际的新发展,故D项错误。‎ ‎17.[2019·河北邢台检测]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李贽这些思想(  )‎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 C.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 D.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中可以看出,李贽强调学说要有实际用处,这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故B项正确。‎ ‎18.[2019·陕西榆林一模]黄宗羲认为,为臣者,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番话表明黄宗羲主张(  )‎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臣子要帮助国君管理人民 C.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 D.君臣关系应是完全平等的 答案:D 解析:“天下为主,君为客”反映黄宗羲限制君主权力的主张,与材料强调“为臣者”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不仅反映出臣子要帮助国君管理人民,还反映了“为臣者”“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的身份和作用,B项表述不全面,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为臣者的作用和身份,没有体现其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故C项错误;从材料为臣者是为天下服务,故“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可知反映了黄宗羲认为臣子与君主应是完全平等的关系,故D项正确。‎ ‎19.梁启超认为,“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梁启超提到的“这部书”是(  )‎ A.《焚书》 B.《明夷待访录》‎ C.《孔子改制考》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答案:B 解析:《焚书》批评专制政治,故A项错误;“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指的是明清之际反对君主专制,而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判君主专制,阐述了封建时代的启蒙民主思想,为后来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的著作,故C项错误;《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章太炎的革命著作,是为批评康有为的改革思想,故D项错误。‎ ‎20.[2019·安徽亳州检测]陈天华在《狮子吼》中说:“明末清初有一个大圣人,是孟子以后第一个人,他的学问、他的品行比卢梭还要高几倍,他著的书……虽不及《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他著的书”是(  )‎ A.《焚书》 B.《天下郡国利病书》‎ C.《明夷待访录》 D.《读通鉴论》‎ 答案:C 解析:《焚书》作者李贽是明朝中期人,故A项错误;《天下郡国利病书》作者顾炎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对君主专制,但没有民约之理,故B项错误;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提出君民共治天下,为早期启蒙思想,故C项正确;《读通鉴论》作者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21.[2019·河南洛阳统考]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史、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上述现象的出现(  )‎ A.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B.说明儒家经典权威受到质疑 C.彻底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关注社会现实的实学出现,与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这些学者倡导实学,反映出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不能说明读书人都放弃了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关注社会现实的实学出现,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故D项正确。‎ ‎22.[2018·全国卷Ⅲ·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D 解析:D对:材料反映了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印刷自己的作品成为时尚,并且士大夫间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赠送,说明当时社会具有浓厚的崇尚文化的氛围。A错:从材料可以看出雕印风气日盛,文稿数量虽多但良莠不齐,不少人是附庸风雅,不能反映当时学术文化水平的提升。B错:材料是强调社会崇尚文化,不是士人地位提高。C错:材料中并未涉及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23.[2019·广东清远检测]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据材料可知(  )‎ A.学者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B.学者提倡君主应以文学救世 C.学者主张“心性空谈”‎ D.学者主张从根本推翻宗法专制制度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可以推知学者主张“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主语是“君子”非“君主”‎ ‎,且该学者反对仅仅靠文学,认为是雕虫篆刻,故B项错误;材料学者反对空谈,与C项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D项主张,且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还只是对儒家思想的弊端或者君主专制抨击而已,故D项错误。‎ ‎24.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  )‎ A.“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B.“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C.“君臣友朋,相为表里”‎ 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答案:B 解析:“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意即用古代的民本思想来反对君主专制,A项也体现民本思想,故A项不符合题意;“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故B项正确;C项体现了对君主专制的反感,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反对空谈义理,故D项不符合题意。‎ 课时测评 综合提能力 课时练 赢高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山西临汾模拟]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结合所学,随着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领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A项正确。‎ ‎2.曾国藩评价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王阳明“开出新风气”的思想是(  )‎ A.“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B.“理”是万物的本原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C 解析:“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是西汉董仲舒的主张与材料王阳明不符,故A项错误;“理”是万物的本原在宋朝程朱理学中已经提出,与材料中“新风气”不符,故B项错误;“‎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王阳明提出的新主张,符合材料中的“开出新风气”,故C项正确;“天下为主,君为客”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思想而不是王阳明的思想,故D项错误。‎ ‎3.中国古代某学者评论道:“不顾人情,视斯民饮食男女之欲,为人生所不能无的,都以为毫无价值而不足恤。”此评论针对的是(  )‎ A.“人之性恶” B.“三纲五常”‎ C.“清心寡欲” D.“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要压制人的欲望。“人之性恶”谈及的是人的本性是恶的,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说的是封建纲常伦理,即压制人欲的标准,故B项错误;“清心寡欲”是压抑人欲的表现而已,非本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要压制人欲,D项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 ‎4.在王阳明看来,“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一主张(  )‎ A.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 B.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求 C.否定了儒学的伦理意义 D.瓦解了传统社会等级秩序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人人皆可以为圣”、“须做个愚夫愚妇”可知王阳明认为未经教化的男女众人都有良知,良知这一点圣人和愚夫愚妇是一样的,这有利于儒学的平民化,故A项正确。‎ ‎5.[2019·广西防城港模拟]《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了一个宋代案例:王有成“因不能孝养父母,遂致其父母老病无归,依栖女婿、养生皆赖其力”,因此官府判决土地等家产“当归之婿”。这一判决说明宋代(  )‎ A.否定了财产继承制度 B.维护了儒家传统道德 C.凸显了社会习俗作用 D.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答案:B 解析:官府判决土地归属说明财产可以继承,故A项错误;官府判决依据是“孝道”,联系理学,故B项正确;判决依据是儒学标准,故C项错误;依据是道德标准,故D项错误。‎ ‎6.[2019·衡水模拟]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如大诗人陆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陆游离婚后而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王安石的儿媳庞氏,岳飞的前妻刘氏等等。这从侧面反映出(  )‎ A.理学尚未影响到社会生活 B.商品经济影响民众婚姻观念 C.宋代朝臣和名士的示范作用 D.宋代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 答案:D 解析:在宋代,理学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影响到了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民众的婚姻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是举例说明,并非说明当时社会思潮是宋代朝臣和名士的示范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说明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故D项正确。‎ ‎7.[2019·广东茂名一模]16世纪以来,传教士利玛窦寻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赢得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其去世后,部分传教士开始采取激进式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思想,酿成“南京教案”,传教士们在中国内地几乎无立足之地。这反映出(  )‎ A.中国缺乏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条件 B.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相对立 C.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尊重 D.中国文化专制政策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利玛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文化取得进展,而其后传教士排斥儒家思想造成“南京教案”的反差说明中西方文化交流需要互相尊重,故C项正确。‎ ‎8.[2019·湖北襄阳一模]明儒王龙溪认为:“良知之外别无知也。鄙夫之空空,与圣人之空空无异。空空者,道之体也。世儒不能自信其心,谓空空不足以尽道,必假于多学而识,以助发之,是疑口之不足以辨味而先漓以甜酸,目之不足以别色而先泥以铅粉……”据材料判断(  )‎ A.“空空”是“天理”,亦是“人欲”‎ B.王龙溪推崇《四书章句集注》‎ C.王龙溪推崇“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其观点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A 解析:依材料“空空者,道之体也”可知“空空”为“天理”,依材料“疑口之不足以辨味而先漓以甜酸,目之不足以别色而先泥以铅粉”可知“空空”为“人欲”,故A项正确。‎ ‎9.[2019·四川凉山检测]章学诚主张“六经皆史”,郝经主张“六经皆道”,马一浮认为“六经皆艺”,钱钟书则认为“六经皆诗”。这表明他们(  )‎ A.均视六经为学术研究的大经大法 B.争夺经典诠释权以控制主流思想 C.治学研究存在重思想轻学术的偏见 D.认为六经孕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答案:D 解析:他们并非都视六经为学术研究的大经大法,“六经皆诗”是从文学角度看待六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六经的不同解释,并非争夺诠释权,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六经,并非偏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六经,说明六经博大精深,孕育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故D项正确。‎ ‎ 10.[2019·江西九江一模]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说:“犁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梭《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以下各项属于《明夷待访录》一书中议论的是(  )‎ A.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B.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C.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D.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答案:B 解析:《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著作。“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是李贽的言论,故A项错误;“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黄宗羲的言论,故B项正确;“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是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的观点,故C项错误;“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观点,故D项错误。‎ ‎11.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宋明理学 C.提倡公平法治 D.以天下为己任 答案:D 解析:黄宗羲确有反封建君主专制的主张,但材料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反对空谈义理,但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同理,材料不涉及公平与法治的理念,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他们都把明道救世、扶危定倾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故D项正确。‎ ‎12.[2019·湖北黄冈调研]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诏书中说:“汉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其怀材抱道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至于此。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材料表明朱元璋(  )‎ A.深刻认识到了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弊端 B.客观上传承与强化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 C.真正以“经世致用”的思想确立人才选拔方式 D.对科举制度考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 答案:B 解析:科举制重视文学并非其缺陷,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朱元璋认为之前的科举制“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最终致使“其怀材抱道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至于此”,故“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这些做法显然有利于培养传统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学人才,故B项正确;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经世致用”思想确立于明末清初,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朱元璋变革的仅仅是科举制的内容而并非形式,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 材料二 理学在中国哲学的诸多历史发展阶段中是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因为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在对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把握和体证上,都比前代更为深刻,特别是由于科举的推动,理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俗世性。其中,王阳明的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更是典型地表现了理学“超越性”‎ 特点。它从关怀、体证作为宇宙和人性本源的超越性出发,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勇气的培养,对社会中坚力量——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修炼和人格塑造,所起作用很大。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这种品格,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 ‎——摘编自张学智《宋明理学中的“终极关怀”问题》 ‎ ‎(1)据材料一,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8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原因。联系王阳明的心学,谈谈你对“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一诗句的理解。(11分) ‎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理学在个人“修身”和国家“治国”上的积极作用。(6分)‎ 答案:(1)内涵:把封建伦理纲常抽象化为“理”,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性即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4分) ‎ 影响:使儒学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并发展成为国家哲学(官方哲学)。(4分) ‎ ‎(2)原因:吸收佛道思想;科举的推动;北宋科技发展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助推了封建士大夫对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深层思考;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6分,任答三点) ‎ 理解:“理”存在于百姓日常生活中,是与生俱来的,须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5分) ‎ ‎(3)积极作用:约束个人行为,修炼精神品格,塑造理想人格;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塑造中华民族性格。(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内涵”,据材料一“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得出封建的伦理纲常就是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宋明理学使得儒学系统化和理论化,成为官方哲学。 ‎ 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因为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俗世性”得出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科举制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原因还有宋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科技的发展;第二小问“理解”,“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强调通过内心反省克服人的私欲,恢复人的善性。 ‎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积极作用”‎ 是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培养了人的气节,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社会的教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中国古代主要朝代《列女传》人数统计简表 ‎(单位:人)‎ ‎  内容 朝代  ‎ 贤明 忠勇 仁义 孝道 才慧 贞节 节烈 东汉 ‎2‎ ‎1‎ ‎3‎ ‎4‎ ‎5‎ ‎2‎ ‎5‎ 唐 ‎3‎ ‎10‎ ‎7‎ ‎16‎ ‎1‎ ‎7‎ ‎13‎ 宋 ‎1‎ ‎3‎ ‎4‎ ‎6‎ ‎3‎ ‎33‎ 元 ‎7‎ ‎22‎ ‎34‎ ‎140‎ 明 ‎1‎ ‎15‎ ‎22‎ ‎48‎ ‎300‎ 清 ‎12‎ ‎49‎ ‎48‎ ‎83‎ ‎23‎ ‎100‎ ‎400‎ ‎(贤明:指品行端正,明察有识者。忠勇:指忠君报国,英勇赴难者。仁义:指仁爱睦亲,舍己为人者。孝道:指孝敬尊长者。才慧:指有才学技艺者。贞节、节烈:对女性独有的要求,节烈特指以死维护贞节者)‎ ‎——根据高世瑜《历史〈列女传〉演变透视》整理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地位和价值观念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答案:信息一:贞节观念日益强化,明清时期达到极致。(2分)说明:南宋以后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等因素使明清时期对女性的束缚达到极致。(4分)‎ 信息二:女性的社会角色日益淡化,从社会与家庭双重角色向单纯的家庭角色转变。(2分)‎ 说明: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忠勇、才慧类所占比例减少,妇女承担的社会责任减少;孝道、仁义类所占比例渐增,体现了对家庭伦理和家庭责任的重视;儒家思想的影响。(4分)‎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妇女的评价标准在宋代及之前忠勇、孝道、才慧类所占比例较大,宋代以后特别是元明清三代孝道、贞节、节烈类所占比例明显增大,这反映出宋代以前妇女承担的社会角色较多,宋代以后妇女更多地重视家庭,同时对妇女的束缚越来越严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