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周口扶沟县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高一历史 一.单选题 1.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 ④①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机户出 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 “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开始于春秋战国,“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出现于宋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唐代的越窑,故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③①,,排除ABC,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宋代的商业;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瓷器;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井田制 2. 司马迁说:“渠就,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倾,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成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该材料反映了古代哪一工程在秦统一中的作用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坎儿井 D. 大运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史地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历史地理知识,结合材料中“关中”“秦以富强”等信息判断,只有郑国渠符合题目要求。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水利设施 3.天津杨柳青年画《春牛图》反映了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鞭打春牛”。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粘的“土牛”。据考证,这一风俗在周代已经出现,《周礼》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意”就是最早的记载。“鞭打春牛”的习俗反映了 A. 我国古代对牛等动物的崇拜 B. 牛耕在西周时已经出现并推广 C. 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重大影响 D. 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立春日“鞭打春牛”是一种策励农耕的民俗活动,象征着让牛辛勤耕作,勿误农时,并期盼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说明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巨大影响,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动物的崇拜,A错误;牛耕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并推广,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故B错误;从材料看,周代以后,人们在春耕时节开始时“鞭打春牛”只是一种生活习俗,不能作为我国古代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的标志。故D错误。 【点睛】答好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主旨和古代中国的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的农耕经济对生活习俗的巨大影响的准确把握。 4.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 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C. 抑制土地兼并 D. 百姓赋税过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政府通过颁布法令,免除年满五十岁以上人的课役,而且通过均田制使老男、残疾、寡妻妾获得一定的土地,这都说明了唐朝政府比较关注民生问题,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故选B项;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于战国时期,故排除A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抑制土地兼并和百姓赋税过重,排除C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解答本题需要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唐朝前期”“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的主旨及正确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5.据《农业经济史研究》记载: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乡村上的富户“乃从来兼并之家”,称之为富民,这些富民并无官位爵衔,只是平民百姓身份的庶民地主。这些富民“招客为佃户”,着佃的客户,即为给地主种田的佃农,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的佃耕制。以下关于佃耕制的解读错误的是 A. 佃耕制阻碍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产生 B. 商品经济发展是佃耕制产生的重要条件 C. 佃耕制侧面反映出门阀士族的衰落 D. 土地私有制是富民阶层形成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佃耕关系下,国家、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主佃双方订立契约,分成租、定额租以及货币地租的纳租形式,佃农获得永久租佃权利等都有助于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商品化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产生。故A项对材料的解读错误,符合题意;从题干“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可以看出,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佃耕制发展,故B项不合题意;依据材料“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富民并无官位爵衔,而也只是平民百姓身份的庶民地主”可以得知庶族地主势力发展,而门阀士族相对衰落,因此C项对题干的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因为土地私有制,庶民、商人才可以买田产,而这部分人成为富民阶层,因此D项的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 6.下列货币按产生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④① D. ③②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是纸币交子,产生于北宋;②是开元通宝,是唐玄宗时期货币;③是秦始皇时期的半两钱;④是中华民国时期的纸币。根据时间顺序是③②①④,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各个时期的货币名称。 7. 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加上一个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强调小农经济( ) A. 具有落后性 B. 具有再生性 C. 具有脆弱性 D. 具有分散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小农经济下简单的工具“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其再生性较强,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是与题意主旨不符,均排除。故选B。 8.下列两幅示意图反映了欧洲人对世界认识的巨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文艺复兴的兴起 C. 宗教改革的发生 D. 启蒙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观察两幅图片中的内容可以发现,1400年之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但是1600年之后在人们的认识中加上了美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使世界逐渐联系成一个整体,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是14世纪兴起的,故B项排除;宗教改革没有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故C项排除;启蒙运动从17世纪开始,故D项排除。 9.“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从长远来看,在这一变化中受益最多的是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美国 D. 英国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新华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英国逐渐打败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确立了其海上霸权地位,并建立了日不落帝国,并且开始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所以英国收益最多。选项AB是新航路开辟早期的受益者,C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受害者,美洲文明被打断。 10.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A.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 B. 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来了屈辱、灾难和落后 C.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D. 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五大史观的含义,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难得出A项是从社会史观角度阐释新航路开辟的重大影响,B C D三项分别是从革命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角度对新航路开辟作出的评价,所以答案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名师点睛】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影响,按照不同的史观和不同的视角去看,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了解各种不同的史观,对于我们更好的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非常有用的。目前我们用到的史观大体上包括以下几种: 1、唯物主义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 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全球史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生产力与世界各地区间的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演变。 4、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5、文明史观:把文化或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认为文化或文明也是经历着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有机体,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 ;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文明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11. 1498年5月20日,一支欧洲船队航行到印度南部大商港卡里库特。下列相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 A. 这支船队的船员是第一批到达亚洲的欧洲人 B. 该船队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进行远洋航行 C. 拓展海外殖民地是支撑他们远洋航行的精神支柱 D. 他们开辟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到达亚洲的新航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时间“1498年”、“印度南部大商港卡里库特”可以判断,材料描述的是达·伽马的航行,1497-1498年,达·伽马率领船队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经印度洋到达印度,首先找到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故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人沿着旧航路到达过亚洲,A项错误;达·伽马的航行是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进行的,B项不对;到东方寻求财富是支撑他们远洋航行的精神支柱,C项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2.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表(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1892—1894年 1895—1903年 商办 设厂数 53 463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19 86 资本(千元) 16196 19469 A. 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B. 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目中时间“1895—1903年”即可知这应为清末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故排除属于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A、B两项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C项。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D正确。 【详解】 13.1927—1936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史上最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 A.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B.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C. 国家基本统一和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D. 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 【答案】C 【解析】 根据时间信息“1927—1936年”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南京临时政府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和颁布了奖励实业的法令,故A项排除,C项正确。B项是指1914—1918年,故B项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4. 下列各项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 A. 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B.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建立近代的国家政治制度 D. 对外国经济侵略作了一些抵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器物,而不是学习制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15.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2012年9月25日正式入列海军。众所周知,辽宁号是从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来的。其实,早在近代中国就有人提出“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中国近代新式航运业诞生于 A. 轮船招商局 B. 安庆内军械所 C. 江南制造总局 D. 海军飞机工程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新式航运业”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答案为A;BCD均是军事工业,排除。 16.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保护之下;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 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B. 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 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种种奇怪的现象的“根源”要从社会性质的高度来认识,正是因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导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种种奇怪的现象,这也是由中国特色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D选项符合题意。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的说法明显错误,A选项排除。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主要体现在资本原始积累不充分,C选项排除。 17. “素业织土布,自洋布盛行,其利已薄。光绪中,西人始至内地市蚕······乡人获利,育蚕者骤增,不数年,境内每岁售蚕所获逾百万金,且递增不已。”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该材料说明了国内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B. 材料说述现象是伴随着西方国家掠夺中国的原料而发展起来的 C. 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 D. 蚕茧业的兴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介绍的是养蚕业发展促进国内农产品商品化,A正确;材料中现象是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入侵中国导致结果,B正确;材料中农产品商品化说明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C正确;故ABC项不符合题意;养蚕业发展是资本主义国家掠夺原料结果,是被迫商品出口,显然不会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D错误,符合题意。 18.若想了解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的情况,可查阅下列哪位人物的传记 A. 奕䜣 B. 曾国藩 C. 李鸿章 D. 张之洞 【答案】A 【解析】 【详解】19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央以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故答案为A;BCD都是地方代表,排除。 【点睛】正确区分洋务派中央和地方代表名称。 19. “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官员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伍。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了。”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 民族危机加深 B. 清政府政策的调整 C. 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D.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即“1870年以后……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即“到了1900年……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了”,故本题应选B项;A项应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原因,C、D两项均由B项所致,与设问要求“直接原因”不符,故排除。 2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其所办企业大多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原因在于 ①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②地理条件优越,便于海外贸易 ③最早开埠通商,自然经济瓦解迅速 ④清朝政府重视,贸易政策优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的原因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地理条件优越,便于海外贸易;最早开埠通商,自然经济瓦解迅速。故①②③正确。清朝政府重视,贸易政策优惠的说法违背了历史史实,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期是被清政府压制的,④表述错误。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1.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 A. 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 B. 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 C. 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 D. 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是指实行农业合作化,“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者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故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农业合作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可能出现于 A. 土地改革以后 B. 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 C.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到,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可能出现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当时人民公社、大跃进的错误,部分农民自发恢复单干,故C项正确。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国民经济调整 23.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 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 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C. 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作问题 D. 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经济困难局面,为缓解自然和人为造成的经济破坏,中共对当时的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当时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所以A项说法错误,BC两项说法也与史实不符。所以答案为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 24.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 改革开放新时期 B. 农业合作社高潮中 C. “大跃进”运动 D.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答案】C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材料“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反映的是我国在经济建设中的浮夸风现象,与大跃进有关,故C正确。 25.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这种合作主要带来了 A. 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B. 企业管理效能的加强 C. 企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D. 企业公私矛盾的化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由题干中的时间“195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即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由此引起企业生产关系在多方面发生深刻变化:企业由资本家所有变为公私共有,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资本家开始丧失企业经营管理权;企业盈利按“四马分肥”原则分配,C项符合题意。合作无法直接体现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效能的提高,排除AB两项;这一措施并不能化解企业的公私矛盾,排除D项。 26.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是指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 A. 润扬长江大桥 B. 南京长江大桥 C. 武汉长江大桥 D. 江阴长江大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是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是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答案为C;润扬大桥建立于2005年建成,A错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于1969年元旦通车,B错误;江阴长江大桥于1999年建成通车,D错误。 27.最早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A. 福建、广东 B. 四川、山东 C. 四川、安徽 D. 江苏、安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综合所学可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四川最早在农村的行政体制上进行了改革,故答案为C;福建、广东、山东、江苏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28. 1910年春节当天出版的《申报》上有一篇杂谈:“新年各处同也,而上海之新年特别者:门上悬松柏,西例也;贺岁穿貂褂,京式也;体面商人元旦必手笼箭袖,仿宫派也;地方绅董初三日穿补褂拜年,忘忌辰也。” 材料反映的近代社会生活特征是 A. 欧风美雨 B. 西学东渐 C. 洋为中用 D. 中西并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门上悬松柏,西例也”“贺岁穿貂褂,京式也”表明近代社会生活中西方生活方式同时存在,故D项正确;ABC项不全面。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西并存 29.社会的文明进步常见之于生活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曾兴起不缠足运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B. 率先发起不缠足运动的多为女性 C. 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D. “不缠足”属于女权运动的范畴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所以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缠足是封建社会权力的象征,不缠足运动是反封建的体现,具有政治色彩,A正确,不符合题意;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C正确,不符合题意;D 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30.清末有官员惊叹:国之典章莫重于章服,而今之章服之紊亦已甚矣。以职员所涉历,车于陆,舟于水,皆洋式也;酒于觥,肉于俎,皆洋食也;楼其冠,洋其履,德、法其衣裳,皆洋工也。这一惊叹表明当时 A. 西方生活方式影响深刻 B. 儒家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 欧风美雨挟来文明开化 D. 国人衣食住行全盘西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说的是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清末中国的社会生活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深刻,答案为A;材料没有体现BC项内容,排除;D项错在“全盘西化”。 31.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 A. 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 B. 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C. 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 D.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解析】 在经济危机爆发时,美国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挽救危机,而这时期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所以出现“羡慕”。“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可以看出,人们的“希望”是加强政府职能,缓解经济危机,故B正确;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德意日等国都建立或加强了法西斯专政,“看着柏林和罗马”反映了有些人希望建立强权政治,材料“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说明当时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依然抱有希望,但并非法西斯专政、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ACD错误。 32.1930年,假如你从中国广州出发,前往美国、英国、苏联,沿途看到的不会是 A. 中国:战乱频繁,逃亡的流民很多 B. 美国:经济繁荣,工业生产高涨 C. 英国: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D. 苏联:机器隆隆,但人们衣着单调 【答案】B 【解析】 【详解】1930年,美国正在经历经济大危机,经济萧条,生产萎缩。所以美国经济繁荣,工业生产高涨是不可能看到的,故选B项。 33.作为一名天生的政治家,罗斯福敏锐的认识到,股市暴跌、银行破产、工厂停工、用户挤兑——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对未来更坏结果的恐惧。他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行动来重新唤起美国人民心中面对困境的勇气,罗斯福做到了这一点,下列各项不属于他重新唤起美国人民心中面对困境的勇气的是 A. 对金融系统的整顿 B. 颁布《工业复兴法》使工人有权与雇主进行谈判 C. 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D. 提高关税,实行美元贬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提高关税,实行美元贬值是罗斯福新政中刺激出口的措施,不是他唤起美国人民心中对困境的勇气,D符合题意;ABC均属于罗斯福重新唤起美国人民心中面对困境的勇气,不符合题意。 34. 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A. 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 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C. 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调高关税属于贸易保护的表现,是不利于世界经济良性发展的。A、D两项表述与题干信息不符,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影响 【名师点睛】经济危机的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①广大人民由于失业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对本国政府强烈不满,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②法西斯活动猖獗,德国法西斯分子和日本军国主义抬头。 2、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各国加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摩擦; ②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掠夺——反抗。 35.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的美国,可能会遇到的情况不包括 A.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B. 市场萧条,生产下降 C. 失业增多,生活水平下降 D. 农产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 【答案】D 【解析】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由于商品过剩,农产品价格较低,D错误,复合题意;A、B和C三项均是从金融、市场以及失业率说明经济危机的表现,排除。 36.1918年至1921年苏俄发生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发行的货币严重贬值,消费品价格上涨2万多倍,究其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C.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是因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答案为B;A是1921年春天才实行,排除;C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排除;D是1985年,排除。 【点睛】对题干中易混淆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要把握好。 37.1922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列宁把共产党员能否学会做生意提到关系党和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高度加以强调。这是 A. 发展俄国市场经济的需要 B.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 C. 解决政治经济危机的需要 D.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根据“1922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列宁把共产党员能否学会做生意提到关系党和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高度加以强调”,结合所学,1921年,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故C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恢复和发展经济,并非发展市场经济,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推行新经济政策,B错误;斯大林时期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D时间不符合“1922年3月”,排除D。 38.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实质是 A. 由社会主义倒退到资本主义 B. 由无产阶级专政倒退到工农民主专政 C. 使超前的生产关系倒退到现实位置上来 D. 把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经济政策 实行,说明了苏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立足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而采用了一些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注意从实际出发,故答案为C;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是回到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B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把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不是实质,D错误。 39. 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①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 ②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③工业化不会带来阶级分化 ④工业化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苏联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英美则是从轻工业开始,故①正确。苏联的工业化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保证多投资多积累,而西方则主要靠私人积累,故②正确,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有,可以算不同;④则是两者的共同。故A项正确。 【详解】 40. 该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 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 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④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而其快速的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故A正确;苏联轻重工业并没有协调发展,③错误;选项④中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苏联一五计划开始后就被抛弃。故④错误,排除BCD。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41. 1930年美国出台史慕德—哈利关税法案,大幅提高进口税率至53%,但并未成功解决美国面临的困境。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对外贸易区法案”,提出非歧视最惠国原则。美国所具有的强大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及借欧洲复兴推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大大推动了美国实力的增长及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以下不属于20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做法的是() A. 反思应对危机的策略,调整外贸政策 B. 通过政府干预推动世界贸易发展 C. 组织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D. 通过关贸总协定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二战前后美国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分析材料信息可知,1930年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一度通过提高关税的法案,但并没有解决美国面临的困境,到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提出了非歧视的最惠国原则,在二战期间及战后发挥了重要作用,反映了美国反思应付危机的策略、调整了外贸政策,故A项与题意不符;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及战后对欧洲推销“比较优势”产品,体现了美国通过政府干预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发展,故B项与题意不符;北美自由贸易区是1994年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共同建立的,故C项正确;关贸总协定是1947年美、中等23国签署的,确立了非歧视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原则,故D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北美自由贸易区 42.“美国波音公司的777型客机由13.25万个主要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由全世界的545家供应商生产。其中,8家日本供应商制造飞机机身、机门和机翼,1家新加坡供应商制造机头起落架的舱门,3家意大利供应商制造机翼阻力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波音777型飞机是一款国际工厂生产出来的国际产品。”请依据材料选择一个最符合的现代化术语为其命题,最恰当的是 A. 知识经济化 B. 商务电子化 C. 信息网络化 D. 经济全球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发展为一个整体,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表现之一,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知识经济化、商务电子化和信息网络化,排除ABC。 43.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4%,此后,逐年减少,至1971年只剩下102亿美元,而短期外债为520亿美元,黄金储备只相当于积欠外债的1/5。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B.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C. 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 D. 世界经济危机日益严重 【答案】C 【解析】 维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必须有足够的黄金,美国黄金储备逐渐减少,说明美元与黄金兑换的比例难以支撑,因此美国不得不放弃这一比例兑换,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信息,A错误;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依然存在,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危机信息,D错误。 4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A.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厚的黄金储备 B. 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C. 包括中国在内的44个国家共同签订 D. 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双挂钩,一固定”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率固定,故答案为B;AC是现象而不是特征,排除;D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机构,而不是特征,排除。 45.2011年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9级地震,其灾后重建任务艰巨,除努力自教外,海地还需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请问它应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世界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与贫困作斗争,给成相关国家提供长期的援助贷款。日本灾后重建任务艰巨,因此需要长期的贷款,故A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46.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世界的秩序最早是以欧洲的秩序为核心的世界秩序,那么到今天来讲,世界秩序是需要一个全世界参加的这样的一个世界的秩序,所以我们说全球化来讲,……和今天关联比较密切地两次大的全球化,就是一次是西方发达国家挑起的贸易全球化,实际上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贸易全球化和殖民地推广的这种帝国主义的全球化它的结果。第二次全球化就是二战以后美国推行的全球化是以美元的金融体系全球化为核心的这样的一个全球化。所以呢这个全球化好像也走到了终点,连美国自己都要开始抛弃这种全球化了,但是是不是能抛弃呢? ——崔保国《网络空间的秩序和治理问题》 提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一战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 说明:西欧国家主导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由彼此孤立变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伴随西欧发达国家早期的殖民掠夺,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西方发达国家实力大增,以商品输出为手段,进一步加强了在世界范围内的掠夺,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资本输出,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示例2: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过程 说明: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解析】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阐述。从材料“实际上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贸易全球化和殖民地推广的这种帝国主义的全球化它的结果。第二次全球化就是二战以后美国推行的全球化是以美元的金融体系全球化为核心的这样的一个全球化”中提取出两种观点。一种是一战前西方国家主导全球化,另一种是二战后美国主导经济全球化。在阐述论证时要结合一战前或者二战后的时代背景,具体史实回答,主要从经济方面切入,同时要注意阐述的条理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