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让世界看见 张凡 ‎①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我们需要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负载中国价值观的优秀内容载体。‎ ‎②近日,翻看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虽是外文,但仍然感受到了优雅音韵、浑融意境,让人心中不由得再次感慨:古诗译成英文也可以这样美。说“再次”,是因为前段时间还被翻译家许渊冲圈粉,在他的作品中,已领略到中国诗词通过另一种语言展现时的神与韵。翻译家们的努力让人看到,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同样能够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 ‎③其实,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友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们家隔壁曾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独居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他们,以感谢他们对她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④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琅琊榜》《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域:在“武侠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研究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⑤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可是一度将宝玉错认成女孩。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⑥季羡林曾说过,“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人类文明将会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人民日报》2017.5.31第5版)‎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音韵优雅、意境浑融。‎ B. 从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将宝玉错认为女孩,到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说明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 C. 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只是包裹着传统文化外衣,不能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 D. 精彩的中国故事“走出去”,往往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也可能产生误解与曲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②③段举例论证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能够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 B. 文章第④段举例论证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并总结了原因。‎ C. 文章第⑤段客观评价了“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指出当前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是打造更多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 D. 文章第⑥段引用季羡林的话,强调中国文化之于世界的意义,呼应标题。‎ ‎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词是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但在国外的接受度依然很高,很多友在一些论坛上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 B. 近年来,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主要是得益于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 C. 一位独居荷兰的女士手抄《月下独酌》送给一位帮助过她的网友,可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 D. 中国诗词既是国外读者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他们不仅涉猎广泛,而且还见解深刻。‎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曲解文意,见第⑤段“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C项中“不能”太绝对。故本题选C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以偏概全。见原文第⑤段末“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造更多承载中文气度的优秀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的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故本题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原文“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不等于“在国外的接受度依然很高”。C项,不是送给她的一位网友,也不是只手抄《月下独酌》相送,而是将《月下独酌》手抄在一本李白诗集的封面上相送。D项,与文意不符,错在“他们不仅涉猎广泛,而且还见解深刻。”原文“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故本题选B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死亡之约 戴希 贞观七年腊月初八,迎着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大雪,唐太宗李世民忽然驾临朝廷大狱。‎ 大狱里关押着已判死刑、只等执行的390名囚犯。‎ ‎“我是李世民,今天问你们两个问题,你们要如实回答!”唐太宗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囚犯,“第一,对朝廷大狱给你们所定的罪行和罪责,你们可有异议?”‎ ‎“皇上,我们一点不冤,我们认罪!”囚犯们应声跪下。‎ ‎“那好!第二,”唐太宗声如洪钟,“说说临死前,你们最后的心愿是什么?”‎ 跪在最前面、家住京畿扶风的囚犯徐福林,赶紧连磕三个响头,抬起头哽咽着说:“皇上,我想回家,看看我的父母妻儿,与他们做最后的话别!”‎ ‎“这个,”唐太宗仔细打量他一番,把目光转向其他囚犯,“你们呢?都不要顾忌,但说无妨!”‎ ‎“皇上,我们也一样!”囚犯们迫不及待地叩头、高喊。‎ ‎“既然这样,我和你们订个‘死亡之约’,可都愿意?”‎ ‎“我们愿意!皇上。”‎ ‎“好!”唐太宗点头,“第一,准许你们不受任何约束地回家,看望你们的父母妻儿!”‎ 囚犯们颤抖了,他们的眼里都有泪光闪烁。‎ 唐太宗威严地审视他们,又说:“第二,你们必须保证:来年九月初四晌午之前,一个不少,自行、准时地返回朝廷大狱伏法!”‎ 囚犯们一愣。他们相互看看,点头示意,高喊:“皇上,我们保证!”‎ 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额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立即小心翼翼地靠近唐太宗:“皇上,这些囚犯可是杀人越货、罪大恶极之徒!他们丧尽天良、毫无人性。您放他们出狱,万一他们凶相毕露,或者逃之夭夭,怎么办?‎ 唐太宗轻轻拍拍戴冑的肩膀:“爱卿,诚心才能换忠心!朕肯定他们不会辜负信任!”‎ ‎“这……”戴冑不由自主地摇头。‎ 牢门一开,囚犯们就像挣脱了牢笼的野兽,撒开双腿,没命地向家中奔跑。他们担心唐太宗变卦。‎ 秋高气爽,惠风和畅。都城长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潮水般地涌向朝廷大狱所在的朱雀大街。一时间,150米宽的朱雀大街上人头攒动。人们踮起脚尖,好奇地张望,耐心地等待。‎ 这是贞观八年九月初四,一个史无前例的死亡之约!‎ 没人相信囚犯们守信用!‎ 然而出人意料:那些个囚犯很快就来到长安,返回朝廷大狱,他们个个昂首挺胸,人人精神抖擞。‎ 人们目瞪口呆,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 晌午清点人数,已返狱389名!还差1名?戴冑急了。“怎么办呢?皇上!”他小心翼翼地问。‎ 唐太宗浓眉一皱:“再清点一次,查查有谁未到?”‎ 又清点人数,依然是389名,未到者正是徐福林!消息传开,不仅看热闹的民众七嘴八舌,已返狱的囚犯们也开始咆哮了:狗日的徐福林,他怎么能出尔反尔?他胆敢欺骗皇上?他是混蛋、孬种……‎ ‎“怎么办呢?皇上!”戴胄诚惶诚恐地靠近唐太宗。人们也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这边。‎ ‎“等等吧!”唐太宗把右手一挥。‎ 半个时辰过去,不见徐福林的踪影。人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囚犯们则怒目圆睁、咬牙切齿。‎ 又半个时辰过去,依然不闻徐福林的声息,人们忧心如焚。囚犯们暴跳如雷。‎ 就在这时,忽然有人高喊:“来啦,来啦!”‎ ‎“来啦!”人们循着吱嘠吱嘠的车轮声望去,还真有一辆牛车由远及近、匆匆赶来。很快,从牛车的车篷里探出一张男人的脸,这张脸消瘦、蜡黄、病恹恹的。狱吏定睛细看,不错,此人正是徐福林!‎ 人们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囚犯们的怒容也渐渐消弭。‎ ‎“说说吧,怎么来晩啦?”唐太宗端详着徐福林的脸。‎ ‎“返回长安的路上,我突然病倒了。幸亏中途拦住了一辆牛车,就雇了车继续赶路。”徐福林喘着粗气,“我起了个大早,本想早点返狱伏法,哪料事与愿违。唉,我有罪,罪孽深重啊。皇上!”‎ 徐福林挣扎了一下,要下牛车给唐太宗下跪。唐太宗走过去扶住他:“徐福林,你别动,就在车上待着。”‎ ‎“现在怎么办?皇上!”戴冑毕恭毕敬地问。‎ 囚犯们无可奈何地低下头。他们明白,真正的死期就要到了。‎ ‎“怎么办?”唐太宗把囚犯们一一打量过,突然朗声宣布:“大赦所有囚犯,让他们自由回家!”‎ 人们惊讶得把嘴张成了大大的“O”形,囚犯们也半晌回不过神来。等人们终于回过神来,就见囚犯们跪在唐太宗面前,热泪盈眶地高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风云突变,西域叛乱。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任命唐朝名将侯君集为西域远征军统帅,统领15万铁骑远征西城。闻讯,390名囚犯慷慨激昂、自愿请战。他们在侯君集的带领下,一路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最后全部血洒疆场、壮烈殉国……‎ 西域转眼收复,大唐开始抒写拓土开疆的壮丽史诗!‎ ‎(原载《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7期,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死亡之约》讲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放死囚回家与亲人团聚,约定来年返回朝廷大狱伏法,后来这些死囚均返回大狱被唐太宗特赦的故事。‎ B. 这是一篇历史题材的微型小说,历史典籍中可能有唐太宗特赦的记载,但不一定有徐福林的具体素材,徐福林这一人物可能是作者虚构的。‎ C. 小说的核心细节贯穿在囚犯签约、朱雀大街围观等场面里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小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很具艺术感。‎ D. 这篇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包容、宽恕之心的呼唤,作者认为不管别人犯了什么错,都应得到宽恕,扩大了微型小说的文学创意的外延。‎ ‎5. 作者塑造徐福林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最后两段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情节上:塑造徐福林这一形象,为小说设置了悬念,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掀起了故事的波澜。‎ 内容上:徐福林是众死囚的代表,他最后的“抱病返狱”,证实了唐太宗的道德感化和仁义教育的合理与有效。‎ 主题上:通过塑造徐福林这样一个形象,表达了开明、包容、宽恕的政洽能够唤醒人们的善心,能让囚犯们改邪归正、重新做人。 ‎ ‎6. (1)以徐福林为代表的390名死囚最终被特赦,后勇赴战场、以死报国的结局,合理地写出了他们仍心存善念和良知,善念和良知是能被爱心和道义唤醒的,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2)唐太宗施仁爱、求道义,折射出盛世时代的治国方针。‎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思想内容是文章的主旨,就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就是作者主要要反映的内容,是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艺术特色一般来说,赏析它的结构,独特的修辞,这类题型都要结合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D项,“作者认为不管别人犯了什么错,都应得到宽恕”表述不当,作者用这篇小说深刻阐释了开明、包容、宽恕的政治能唤醒人们的善心。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塑造徐福林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人物形象的一般作用,如侧面衬托,个性鲜明;牵线搭桥,推动情节;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等等。作者塑造徐福林这一形象,从情节上看,徐福林“抱病返狱”为小说设置了悬念,使情节有了起伏、变化,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从内容上看,证实了唐太宗的道德感化的作用;从主题上看,表现开明、包容的统治能唤醒人们的善心,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的含义和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题干中涉及的材料在文中的位置,一般先考虑对材料本身内容上的作用,其次考虑在上下文结构方面的作用。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两段有什么含意?”问段落的含意,是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明确小说的立意,在理解小说立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白小说最后两段所写的内容,结合这两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倒数第二段写390名囚犯在国家有难之时慷慨奔赴疆场,壮烈殉国,这说明尽管他们原来都是罪大恶极之徒,但还是有善念和良知的,而善念和良知是能被爱心和道义唤醒的,总之人性是复杂和美好的。最后一段只有“西域转眼收复,大唐开始抒写拓土开疆的壮丽史诗”这一句话,却写出了唐太宗的仁爱与大义,而这一切是通过赦免死囚、死囚壮烈殉国等情节体现出来的,折射出盛世的治国方针。‎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1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最为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选自《光明报》:《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 材料二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准备。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老师相当于导演和编剧,而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安排了一台戏,写好剧本,但是学生如何“演绎”好这台戏,不仅需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主角作用,体现主体意识,真正地融入到研学旅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把这台戏唱好。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将研学旅行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自已、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 ‎(节选自搜狐教育2018年7月17日《研学旅行实践,学生才是这台戏的主角》)‎ 材料三 溯源研学旅行历史,日本最早开展。从1965年起,日本用近50年的时间做到高中渗透率98%,初中渗透率95%,几乎全部中小学生都参加研学旅行。而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数至上”为原则,认为研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强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研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国减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回答一切。要想让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 就要亲口尝一尝;学会游冰,就要在水中练习”。‎ ‎(选自2018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莫让研学旅行成为奢侈品》)‎ ‎7. 根据材料,下列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有规律成体系的学科教育相比,研学旅行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在举行活动前更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B.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而“研学旅行”,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C.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重游轻学”还是“重学轻游”,都会背离活动的初衷。‎ D. 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日本用了近5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研学旅行的基本普及,中国研学旅行的推进普及很可能也需要较长的历程。‎ ‎8. 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说明中央很重视推进研学旅行。‎ B. 研学旅行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C. 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角,为更好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热情,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完善自己和成就自己。‎ D. 研学旅行需要亲近自然、参与社会,这个过程会存在安全隐患,这也是不少学校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原因之一。‎ ‎9. 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7. A 8. C ‎ ‎9. (1)现有的学校教育(实践教育环节薄弱或缺失)抑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2)学校和教师受传统的课程观念的影响太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3)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学校的“研学旅行”难以落实;(4)学校和家长相关意识薄弱,研究旅行渗透率偏低。‎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项,“研学旅行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这个地方。从材料一可知:“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选项的表述不准确,偷换了概念。‎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题目要求选择“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错在“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这个地方,从材料二可知: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两相比较可知:选项忽略了学校和教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和作用。‎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探究文本某些问题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因素”。要尽量全面、不重不漏,然后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进行归纳。结合材料三“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数至上”为原则,认为研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强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研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国减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等文字,可从如下方面去思考作答:学校教育的现行体制;教师的传统课程观念;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研学旅行”的宣传、渗透率低、家长的参与意识不强等等。‎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万历十一年进士第一。授修撰。进洗马,为皇长子侍班官,寻进谕德。二十六年,超擢礼部右侍郎。湖广税监陈奉横甚。国祚贻书巡按御史曹楷,令发其状。帝怒,几逮楷,奉亦因此撤去。‎ 时皇长子储位未定,冠婚逾期,国祚屡疏谏。戚臣郑国泰请先冠婚,后册立。国祚抗疏言:“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升降、坐立之位,朝贺拜舞之节,因名制分,因分制礼,甚严且辨。一失其序,名分大乖。违累朝祖制,背皇上明纶,犯天下清议,皆此言也。”国祚摄尚书近二年,争国本至数十疏,储位卒定。云南巡抚陈用宾进土物,国祚劾之。寻转左侍郎,改吏部。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 光宗即位,以国祚尝侍潜邸,特旨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天启元年六月还朝。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国祚素行清慎,事持大体,称长者。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国祚既竣事,即求罢,优诏不允。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纪为礼部侍郎时,尝以事忤国祚者也。‎ 三年,进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武英殿。十三疏乞休,诏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乘传归。明年卒。赠太傅,谥文恪。‎ ‎(节选自《明史·朱国祚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B. 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C. 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D. 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户部,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尚书,其职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B. 摄,文中有“代理”的意思,即代理职务,如“摄政”意为代君主管理国家 C. 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凡应试者亦谓之举进士。‎ D. 会试,科举制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贡院举行,因考期在秋天,故称秋闱。‎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国祚富有胆识,嫉恶如仇。担任礼部右侍郎期间,针对陈奉横行不法之举,他给巡按御史曹楷写信,请曹楷检举揭发陈奉的罪状。‎ B. 朱国祚参议朝政,敢于直言谏诤。对外戚郑国泰的不当言论,他不惧权势,指出其乖谬之处。皇长子之事,他上疏数十次,最终让皇帝确定了储位。‎ C. 朱国祚清正谨慎,顾全大局。参与主持会试,面对别人讥讽他是因为迎合皇上才受到特别任用的言论,他在完成工作后才主动请求辞职。‎ D. 朱国祚不计前嫌,一心为公。当因事触犯自己的刑部待郎王纪被魏忠贤驱逐时,他在皇上面前极力挽救。‎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 ‎(2)国祚既竣事,即求罢,优诏不允。‎ ‎【答案】10. B 11. D 12. D ‎ ‎13. (1)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皇上不查问,朱国祚于是称病回乡。‎ ‎(2)朱国祚在完成有关事宣后,就请求罢兔,皇上下优待诏不允许.‎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辨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为选择题,可以找准切入点。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二年会试,按旧制,总裁只用内阁一人,这一科用何宗彦和朱国祚,有人讥讽他是因为迎合皇帝旨意而受到特别任用的。“明年会试”交代时间事件,是一个整体不用断开;“故事”是指按旧制,前后可断开;“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中“何宗彦及国祚”是一起作宾语,不宜断开。‎ A项,“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断句错误,“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断句错误,故A错误;‎ C项,“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断句错误,故C错误;‎ D项,“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断句错误,“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断句错误,故D错误。‎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 D项,“因考期在秋天,故称秋闱”错,会试考期在一三月份,故称“春闱”,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故D错误。‎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D项,“他在皇上面前极力挽救”错,文中是“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即“朱国祚与人联合上疏申救,又单独上奏疏为他抗争”,可见并非“在皇上面前”。故D错误。‎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劾”,弹劾;“逾检”,超越礼制;“不问”,不查问;“引疾”称病回乡。(2)中“既”已经,在……后;“竣事”,完成有关事宣;“即”,就;“不允”,不允许。‎ 参考译文:‎ 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万历十一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职修撰,进为洗马,担任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升任谕德。万历二十六年,破格提升为礼部右侍郎。湖广税监陈奉非常蛮横霸道,朱国祚写信给巡按御史曹楷,让他揭发陈奉的罪行。皇上发怒,差点将曹楷逮捕,陈奉也因此被撤职。‎ 当时皇长子的储位还没有确定,冠礼、婚期超过了期限,朱国祚多次上疏进谏。外戚之臣郑国泰请求先举行冠礼、婚礼,后册立储位。朱国祚上疏说:“本朝规定,外戚不能干预政事。册立大典,不是郑国泰所应当说的。况且先册立,后举行冠礼、婚礼,其仪仗冠服的制度,祝酿敕戒的辞令,升降坐立的位次,朝贺拜舞的礼节,因名分加以区别,因区别制定礼节,很是严格并且分明。一旦失掉秩序,名分将大乱。违背累朝祖宗的制度,背离皇上的明伦,触犯天下的清议,都是这个话。”朱国祚担任尚书近两年,为争国本上了几十道奏疏,储位最终确定。云南巡抚陈用宾进贡土特产,朱国祚弹劾他。不久朱国祚转任左侍郎,改任吏部。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皇上不查问,朱国祚于是称病回乡。‎ 光宗即位,因为朱国祚曾在府侍奉,特下圣旨拜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奉与机密要务。不久又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进文渊阁。朱国祚平素行事清正谨慎,坚持以国家大局为重,被称为长者。第二年会试,按旧制,总裁只用内阁一人,这一科用何宗彦和朱国祚,有人讥讽他是因为迎合皇帝旨意而受到特别任用的。朱国祚在完成有关事宜后,就请求罢免,皇上下优待诏不允许。刑部尚书王纪被魏忠贤所驱逐,朱国祚与人联合上疏中救,又单独上奏疏为他抗争。王纪担任礼部侍郎时,曾因某事与朱国祚抵触。‎ 三年晋封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授武英殿。上十三道奏疏请求退休,皇上下诏加封他为少傅兼太子太傅,乘着驿车归家。第二年逝世。追封为太傅,谥号文恪。‎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4. 下列对该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己的甘霖突降,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了。“润”字不仅有生理上的清凉感,而且有心理上的喜悦感,由实而虚。‎ B. 颔联不顾房漏、床湿,见溪流岸深,旱情缓解,为民而喜,从正反两个方面写出了诗人对久旱喜雨的兴奋之情。其中“喜”是诗眼,贯穿始终,表明情感。‎ C. 尾联用对比衬托手法,直抒胸臆,写无田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D. 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实在难能可贵。‎ ‎15. 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大,及时。①视觉、触觉相结合:诗人半夜梦醒感到凉冷,这是触觉;看见屋漏床湿,这是视觉,通过多种感官写出了雨大的特点。②虚实结合:骄阳转作霖后,诗人想象雨后情形:“千家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虚实结合,突出了雨下得很及时的特点,流露了久旱喜雨的高兴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把农民兄弟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与他们同喜同悲。‎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准确把握诗歌景物特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根据词句的内容以及关键词语,确定词中所写对象的特点;二要熟悉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以及特点,然后辨析诗词句中使用的各种技巧并仔细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一问是针对形象的考查,可以根据原诗歌内容考虑,如诗中的“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可以看出秋雨是很大的;根据“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两句可以分析出这场秋雨是非常及时的。第二问“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要从手法的角度考虑。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是视觉和触觉相结合,表现雨大;“床床”、“岸岸”属于叠词的手法,表现雨大;眼前雨景是实写,“稻花应秀色”是虚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雨的及时。​‎ ‎【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 首联写喜雨,从晚上下雨写起。“一夕骄阳”与“梦回凉冷”是鲜明的对比。诗人在闷热的天气中入睡,一觉醒来,白天烈日的余威已被全部扫除,代之以清凉舒适的夜风,原来天下起了大雨。这两句虽然是实事实写,但由原先对气候的不满忽地改变成很满意,细微地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喜悦。诗人同时又选了“梦回”这一时刻,来表达自己这份心情,更加显出意外地惊喜———这场雨,诗人已经盼望很久了。‎ 次联写对雨的感受,用江西诗派诗人的惯技,融化前人诗句为己用。出句“不愁屋漏床床湿”,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句;对句“且喜溪流岸岸深”,用杜甫《春日江村》“春流岸岸深”句。诗虽用前人成句,但贴切眼前景事,与首联一意相贯,在原句基础上加了“不愁”、“且喜”二语,在旧句上翻出了新意,达到了能生能活而自成佳句的要求。诗是写听雨,又形象地道出了盼雨的心情,也隐隐表示自己的喜雨不单单是因为大雨赶走了炎热,带来了凉爽,这就引伏第三联的情感,也为尾联预留地步,所以元方回评说这联写得流动便利。‎ 第三联仍写喜雨。一句是想象之辞,说明自己喜雨,是因为这场及时雨,使庄稼能喝个饱,秋收有望;一句是以听雨打桐叶,寄托自己欣喜的心情。江西诗派学杜,在炼字上花工夫,尤注重虚字的锤炼。这联中的“应”字、“最”字,都下得很有精神,加深了句意。不过,出句的“千里稻花应秀色”,也见唐殷尧藩《喜雨》诗,不知是偶同还是有意袭用。钱钟书《宋诗选注》对这联的对句有独到的评价:“在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照例是个教人失眠添闷的境界,像唐人刘媛的《长门怨》说:‘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断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又如温庭筠《更漏子》词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曾几这里来了个旧调翻新,听见梧桐上的潇潇冷雨,就想象庄稼的欣欣生意,假使他睡不着,那也是‘喜而不寐’。”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这句诗很有帮助。当然,说到底,这样的写法就是将旧事翻新,打破常规,也就是江西诗派要求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及“脱胎换骨”。‎ 尾联纯抒情,把原来的情感更转高一层,说遇到了这样的好雨,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如此高兴,更何况那些盼望丰收、渴求雨水的农夫们呢?诗用“犹”、“何况”数字承先启后,是故意通过自抑而达到高涨。正因为诗人没田,他的欢欣鼓舞才有更深的意义,他与民同乐的心意也完全表达了出来,所以清纪昀评说:“精神饱满,一结尤完足酣畅。”‎ 这首诗从谋篇到句法,都是典型的江西诗派风格。但诗写得情真意切,所以不觉得峭硬。尤其可贵的是,江西诗派学杜,常常表现在技巧上;这首诗学杜,除技巧外,还学习了杜诗关心民瘼,注意在诗歌中树立自我形象,讲究诗格,所以更为成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必须做到:___________ ,________。‎ ‎(2)《观沧海》中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事物交替的自然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若夫)乘天地之正 (2). 而御六气之辩 (3). 水何澹澹 (4). 山岛竦峙 (5). 海日生残夜 (6). 江春入旧年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辩、澹、竦、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 ”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心智的渺小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 ,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 ,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 ,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 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承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B. 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感官的有限与我们渺小的心智无福感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C. 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D. 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我们有限的感官无福接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B.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 C. 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 D. 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应接不暇 无所适从 惊魂甫定 高山仰止 B. 摩肩接踵 无所适从 惊魂不定 仰之弥高 C. 目不暇接 手足无措 惊魂甫定 仰之弥高 D. 目不暇接 手足无措 惊魂不定 高山仰止 ‎【答案】17. C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心智的渺小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心智的渺小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搭配不当,“渺小”“有限”与后面“消受……福祉”不搭配,应该是“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A项,“发现到……心智”不搭配,“承受……福祉”不搭配,且“渺小的心智”与“感官的有限”结构不一致。B、D两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且B项,“感官的有限”与“渺小的心智”结构不一致,语序错误,D项,“接受……福祉”搭配不当。故选C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横线前面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这是视觉所见,“视界”与前面相连,由所见到所感,“视界”到“俗情”,这是由实到虚的顺序,CD两项先说“俗情”,再到“视界”,不合逻辑,排除CD两项;“视界”应是“打开”,“俗情”应是一扫而光,排除B项,故选A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应接不暇”,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摩肩接踵”,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第一处,是说“山阴道上”美景太多,眼睛都看不过来,应使用“目不暇接”。“手足无措”,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无所适从”,意思是指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或不知怎么办才好。第二处,从后面“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知,应使用“手足无措”。“惊魂甫定”,经过惊吓后的心情,才刚刚安定下来。比喻受惊吓后,心神刚恢复过来。“惊魂不定”,形容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第三处,从后面“便会发现”可知,此处应是说“安定”下来,应使用“惊魂甫定”。“仰之弥高”,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高山仰止”,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第四处,从后面“钻之弥坚”可知,应使用“仰之弥高”。故选C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每则有一处不当。请根据文体特点,分别找出其不当之处并作修改。‎ ‎(1)校团委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校团委通知)‎ ‎(2)本人爱好文学,曾获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并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希望能得到贵校文学院的垂怜。(自荐信)‎ ‎(3)春节过后,天价机票让回程游客望而却步,大雾天气又让已经“超载”的海南岛陷入了大规模的路面拥堵……滞留游客可望明日离开海岛。(广播稿)‎ ‎(4)有位同学于11月7日上午拾得皮包一个,内有人民币500元、公交卡、手机、钥匙等,请失主到政教处找李主任认领。(招领启事)‎ ‎(5)据报道,2016年共有362位民警在工作中丧命,4913人负伤。对此,公安部表示,警察的执法需要社会中每个人的支持。(时事新闻)‎ ‎【答案】(1)“莅临现场”改为“踊跃参加”;(2)“垂怜”改为“垂青”;(3)“可望”改为“有望”;(4)“500元”改为“若干”;(5)“丧命”改为“牺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语言得体的把握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 此题主要是文体和语体的综合考查。(1) “莅临现场”是指领导光临指导,不符合同学们的身份。(2)“垂怜”赐予怜悯,不符合语境。 (3)“可望”作为播音稿件容易引起歧义。只要消除“渴望”与“可望”的歧义即可。(4)“500元”不能出现在招领启事里面。(5)“丧命”表述不得体,可改为“牺牲”。‎ ‎【点睛】语言得体运用看准对象要注意谦辞和敬辞,要注意禁忌语。讲话要讲究分寸,巧妙用语,日常场合亲切、自然,正式场合庄重、规范,娱乐场合幽默、活泼,悲伤场合低沉、哀婉。分清书面语和口语,口语亲切自然,书面语庄严、严谨。注意区分各种文体的不同的语言要求:议论文讲究用语准确严密,注意修饰语的使用。实用性文章语言讲究平实。新闻稿简洁、扼要,概括性强。 广播、演讲辞明白、口语化,避免同音歧义词。 广告用语通俗凝练,新颖活泼,幽默易记。 合同措辞严密,表达清晰,政令词语庄严而有分寸等等。贺辞热情洋溢。‎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字。‎ 随着英国电信运营商准备在部分地区开通5G网络服务,中国华为于2019年5月16日在伦敦发布Mate20X5G版本手机。这款手机搭载了华为首款7纳米工艺多模5G芯片巴龙5000,这款芯片被誉为“华为最强”。据介绍,新发布的5G手机产品将在5月底开始接受预订,预计6月在英国上市。6月开始就会由EE、O2、沃达丰等英国电信运营商以及一些指定的经销商开始销售。华为西欧地区消费者业务首席营销官安德鲁·加里希在发布会上说:“我们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来构建适用不同设备、网络以及芯片组的5G解决方案,以确保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好、更加无缝的5G体验。”‎ ‎【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年5月16日中国华为在伦敦发布Mate 20 X 5G版本手机;②这款手机搭载华为5G芯片巴龙5000;③手机预计5月底开始接受预订,6月在英国上市。‎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本题注意保留以下关键信息:时间:2019年5月16日;地点和事件:在伦敦发布Mate20X5G版本手机;结果:这款手机搭载了华为首款7纳米工艺多模5G芯片巴龙5000,这款芯片被誉为“华为最强”。据介绍,新发布的5G手机产品将在5月底开始接受预订,预计6月在英国上市。注意字数限制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从书信沟通到微信交流,交流方式在改变,不变的是真挚情谊的表达。《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变,不变的是对先贤哲思的追求。从“出国热”到“归国潮”,逐梦方向在改变,不变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 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何思考和联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要求为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让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 从图书馆里的著作琳琅,到家庭书橱中的墨蕴飘香,阅读场景变了,对先贤哲思的追求没变。新时代的我倍感喜悦,因为我从中看到了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美好局面。‎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盐铁论》中一言正是说明,社会发展中的我们是明智的,因为我们随时代而变。《诗经》与《论语》不再高悬于图书馆的书架间,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家中读物。一方面,这有利于对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国学著作若脱离日常生活,遥不可及,即使可贵也无价值可言,而若在家中能随时取阅,潜移默化中便会受益匪浅。就如融合了3D技术的打铁花表演一般,当民间艺术碰上高新科技,走近普通人的生活,传统文化终能大放光彩,走近家庭书橱的国学定能更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另一方面,这正是我们生活在改善、时代在进步的鲜明体现,因为渴望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热衷于先贤哲思的程度更深。这一种“变化”,实在是太为宝贵,值得点赞。‎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句中“源头”二字,正是我们在变化背后不变的坚守——对先贤哲思的追求。时代固然在变化,而经历千百年能沉淀下来的著作拥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与不被时光黯淡的光芒,我们流转在变化的阅读场景中,内心坚守着对先贤的学习、欣赏与景仰,这体现了中国民族血液中流淌着的传承精神,表现了乐于学习,向先贤学习的正确价值观,更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在时代发展中有着坚守精神,守得根本,方得始终。这“不变”透露出来的“坚守”,值得发扬。‎ 站在新时代潮头的我,作为新青年的我,看到这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美好局面,心生喜悦与触动。《中庸》有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时代还会向前发展,而变化与坚守并行的局面亦不能停留在当代。因此,身为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我认为青年们都应投入到这变化与坚守之中。陈独秀说“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也许阅读场景还会变,但我们对哲思的追求不能变,若青年能将此思想贯彻一生,新时代之火轮,必定能转得更快。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青年,正是行动时。‎ 于时代的变化中,坚守不变的底色。手捧《论语》,我愿以新青年的姿态,投入到这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大势之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青年人追梦方向和价值体现等,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该作文题由三则材料和一则引导语组成。材料紧扣时代的“变”与“不变”,分别从交流方式、阅读场景和逐梦方向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三个方面很有社会代表性和价值启示性,交流方式的发展折射出科技的强大,阅读场景的改变反映出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逐梦方向的变化体现出国家实力的壮大。而时代之“变”蕴含着“不变”的底色。该如何坚守“不变”的底色?这为考生提供一定的写作空间。总之,要辩证性地理解关键词“变”与“不变”,也不能空洞地谈“变”与“不变”,而应该从这三则材料出发来理解关键词。引导语帮助考生降低阅读难度,在审题上不设置障碍,“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进一步强调写作内容为“变与不变”。任务提示明确了写作主体,厘清了作文的写作范围。“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何思考和联想?”再次圈定写作内容,并强调写作主体是“新时代青年”。“请选好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是该作文题最值得玩味的一句话,按照其话语指向,此处的“方面”指作文材料的论述角度,“选好一个方面”也就是从交流方式、阅读场景和逐梦方向这三个方面中选择一个来写。‎ 参考立意:阅读场景变化,先贤哲思永恒;阅读形式虽异,哲思底色不变;时代在变,底色不改;逐梦方向在变,价值追求不变;变的是交流方式,不变的是真挚情谊等。‎ 行文结构:先确定一个响亮的标题“变化寻梦路,不变赤子心”,从“出走还是归来?这是一个问题”分析,引出观点“在剧变的时代中,变化的只是寻梦的方式,不变的是那颗追求价值实现的热忱之心”。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上世纪初开始的出国潮,是在百废待兴的时代下,追求个人发展更大天空的勇敢之举。于是一大批青年走出国门,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如今的归国潮,是中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支援祖国建设的爱国之举;在忙碌的生活奔波中,有一种声音也始终在耳旁响起。实现一个人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以个人价值推动国家发展,才能收获更大的价值实现。最后可以写自己的做法或期待,如时代变,寻梦路在变,但我们青年向上的心不变;我们新时代的青年都能怀一份热爱,在巨变的时代,追逐个人和国家共同的梦等。‎ ‎【素材】《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变,不变的是对先贤哲思的追求。‎ 先哲前贤,之所以能独领风骚千百年,原因就在于其在纷繁万千变化之中,寻求不变之理。譬如孔圣,面对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巨变,乃于思变中求理,寻求解决之道。不过,孔圣的仁义之道不是无源之水,更非闭门造车、无中生有,而是传承先贤周公礼乐的哲思。先贤的不懈探求、持续的代际传承,便是中华文化流传五千年的根本原因。而先贤,也因此而得以人生不朽。‎ 即使阅读的大场景有变,我们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可改变对先贤哲思的追求。‎ 世间万物,变是常态,不变是真爱。阅读场景之变,不变的是对真理的热爱;“出国”“归国”之变,不变的是对祖国的热爱。‎ 变的是外在,不变的是本真内在;变的是圆缺,不变的是皎洁明月。变的是浮云,不变的是雨后青山;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热恋。然而真爱的可贵,恰恰是飞过千山跨越万水历经千变万化后的纯洁如初。‎ 人间最香是书香。无论载体媒体如何改变,书(文字)中有前人的经验智慧、人类的科学真理不变,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故而有香,有味,有养分。我们对它的感情永不变。‎ ‎“出走”是为了“归来”。出国是求知,归国是用知;出国是学艺,归国是施展;出国是远行,归国是回家;出国是少年,归国是老翁;出国是披枝散叶开花结果,归国则是鸟倦知还叶落归根,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对祖国的热爱永远不变。‎ 激流之下,仍有磐石。激流在变,磐石坚韧。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爱亲人爱真理爱祖国的新不变。‎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