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2020年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2分)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该水利工程是(  )‎ A.大运河 B.都江堰 C.灵渠 D.白渠 ‎2.(2分)下列哪一举措体现了商鞅变法保护农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  )‎ A.推行县制 B.统一货币、度量衡 ‎ C.鼓励耕织 D.承认土地私有 ‎3.(2分)为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  )‎ A.黄帝 B.夏启 C.秦始皇 D.孝文帝 ‎4.(2分)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 C.修筑长城 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5.(2分)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一带一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汉代的“丝绸之路”(  )‎ A.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B.使中国的丝织品、葡萄、石榴等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 ‎ C.使孤立、分散的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 D.使美洲的特产玉米、马铃薯、可可等传入中国 ‎6.(2分)“丝路精神”即“丝绸之路”精神的简称。下到哪个不属于“丝路精神”的内涵?(  )‎ A.和平合作 B.开放包容 C.互学互鉴 D.自力更生 第28页(共28页)‎ ‎7.(2分)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 B.灭掉陈,使中国重归统一 ‎ C.隋炀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 D.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8.(2分)唐太宗时期,轻徭薄赋,戒奢从简,虚心纳谏,为政宽容,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2分)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镇”,这些地名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 C.玄奘西行 D.戚继光抗击倭寇 ‎10.(2分)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是快递小哥雷海为,他的生活诗词为伴,志在远方。中国历史上词成为文学主流的朝代是(  )‎ A.隋宋 B.唐 C.宋 D.明清 ‎11.(2分)历史知识竞赛中,依据“周恩来”“第一枪”“建军节”三个信息,可得到的正确判断是(  )‎ 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12.(2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远征“最后胜利的标志是(  )‎ A.井冈出会师 B.会宁会师 C.吴起镇会师 D.遵义会议 ‎13.(2分)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一个时代”是指(  )‎ A.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B.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 第28页(共28页)‎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社会主义革命时代 ‎14.(2分)“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的诗句描述了中国守军与侵华日军激战的情形。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 C.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 D.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15.(2分)分别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两次大会上?(  )‎ A.遵义会议和中共十五大 ‎ B.中共七大和中共十五大 ‎ C.中共三大和中共七大 ‎ D.中共十二大和中共十五大 ‎16.(2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 ‎①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②领导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 ‎③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④取得百团大战胜利,坚持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2分)中华民族在近代百年的探索与抗争中形成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成为支撑中国人民走出近代百年长夜的精神支柱。下面选项中的相关链接,有错误的是(  )‎ 第28页(共28页)‎ A.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 B.红船精神﹣﹣敢为人先、勇于担当 ‎ C.井冈山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 D.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 ‎18.(2分)有学者认为,“1500年左右,它(大西洋)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来看,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美洲、非洲等)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对材料中“灾难”理解正确的是(  )‎ A.世界从此由分散走向整体 ‎ B.各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 C.增进了欧洲人对世界的了解 ‎ D.近代列强的殖民掠夺由此开始 ‎19.(2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国王是任性的,革命后国王是认命的。”请分析国王“认命”的原因是(  )‎ A.《权利法案》的颁布 B.《独立宣言》的发表 ‎ C.1787年宪法的通过 D.《社会保障法》的实施 ‎20.(2分)“历时10个月之久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材料旨在强调(  )‎ A.战争的规模 B.战争的过程 C.战争的残酷 D.战争的结果 ‎21.(2分)“日本资本主义工业特别是私人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881年到1893年,工厂数目由1100家增加到3340家……”。材料中“长足的发展”得益于日本明治维新措施中的(  )‎ A.废藩置县 B.提倡文明开化 ‎ 第28页(共28页)‎ C.殖产兴业 D.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2.(2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 A.萨拉托加战役 B.三国同盟的形成 ‎ C.三国协约的形成 D.萨拉热窝事件 ‎23.(2分)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  )‎ A.电力的广泛应用 B.电讯技术的兴起 ‎ C.内燃机的发明 D.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24.(2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反法西斯同盟国协同作战,形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 B.法西斯国家貌合神离 ‎ C.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势力强大 ‎ D.美国的原子弹威力巨大 ‎25.(2分)二战结束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两极格局→多级趋势→一超多强 ‎ B.一超多强→两极格局→多级趋势 ‎ C.多级趋势→两极格局→一超多强 ‎ D.两极格局→一超多强→多级趋势 二、材料分析题(其中26题20分,27题14分,28题16分)‎ ‎26.(20分)材料一: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至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逐步深入展开。‎ ‎(1)根据材料一,请分别说出中国近代化中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 第28页(共28页)‎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探索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部分)‎ 重大事件 时间 意义 中共一大 ‎①   ‎ 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②   ‎ ‎1927年 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 ‎③   ‎ ‎1935年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 ‎④   ‎ 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 ‎⑤   ‎ ‎1953﹣1957年 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⑥   ‎ ‎1978年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2)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表格中的内容填写完整。‎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 ‎(3)材料三中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给中国开辟了一条辉煌的建设道路,这条建设道路是什么?‎ ‎(4)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你有什么感悟?‎ ‎27.(14分)材料一: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走下飞机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手。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钟之久。周恩来诚挚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也动情地说:“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材料二: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材料三:一个国家的外交地位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象征。“屈辱”与“尊荣”这可以说是晚清时期中国的外交地位和新中国外交地位最大的不同。‎ 请回答:‎ 第28页(共28页)‎ ‎(1)材料一中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美两国签署了什么文件?中美何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除中美关系外,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还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请列举一例。‎ ‎(2)材料二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哪一创造性构想?‎ ‎(3)材料三中“一个国家的外交地位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的象征”,请写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 ‎(4)目前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   的外交布局。‎ A.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5)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应当如何应对?‎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八年,才最终赢得了独立。”‎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以1898年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统一和制度问题,在此后50年……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 ‎﹣﹣《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三:“1929年初,美国似乎日趋繁荣……10月,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随之而来,而且萧条的强烈程度和延续时间的长久都是空前的。”‎ 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领导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打败“大英帝国”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解决“国内统一”问题的人物是谁?解决“制度问题”的文献是什么?‎ 第28页(共28页)‎ ‎(3)材料三中“经济萧条”指什么?美国摆脱“经济萧条”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的中心措施?‎ ‎(4)二战后,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 ‎(5)从美国崛起的历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第28页(共28页)‎ ‎2020年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2分)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该水利工程是(  )‎ A.大运河 B.都江堰 C.灵渠 D.白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解答】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2.(2分)下列哪一举措体现了商鞅变法保护农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  )‎ A.推行县制 B.统一货币、度量衡 ‎ C.鼓励耕织 D.承认土地私有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知道奖励耕战体现了商鞅变法保证农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 ‎【解答】奖励耕战体现了商鞅变法保证农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故选:C。‎ 第28页(共28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3.(2分)为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  )‎ A.黄帝 B.夏启 C.秦始皇 D.孝文帝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知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分)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 C.修筑长城 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建立的新制度。‎ ‎【解答】解题关键是理解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它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A属于经济方面,B属于思想文化方面,C属于军事方面,D属于政治方面。‎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中等题,略有难度。注意扎实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5.(2分)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一带一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汉代的“丝绸之路”(  )‎ A.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第28页(共28页)‎ B.使中国的丝织品、葡萄、石榴等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 ‎ C.使孤立、分散的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 D.使美洲的特产玉米、马铃薯、可可等传入中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识记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点,据所学知识,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A项是正确的;B项“使中国的丝织品、玻璃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说法错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的物品没有玻璃;C项使孤立、分散的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的事件是新航路开辟;D项使美洲的特产玉米、马铃薯、可可等传入中国是明朝时期。‎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属于理解层面,难度比较大。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了千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6.(2分)“丝路精神”即“丝绸之路”精神的简称。下到哪个不属于“丝路精神”的内涵?(  )‎ A.和平合作 B.开放包容 C.互学互鉴 D.自力更生 ‎【分析】本题考查丝路精神。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丝路精神即丝绸之路精神的简称。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体现的“丝路精神“。丝绸之路作为人文社会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D自力更生,属于内部精神,不属于对外交往的丝路精神。‎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丝路精神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28页(共28页)‎ ‎7.(2分)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 B.灭掉陈,使中国重归统一 ‎ C.隋炀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 D.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解答】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是秦朝。BCD均符合隋朝的“光芒四射”。‎ 故选:A。‎ ‎【点评】本题以隋朝的“光芒四射”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隋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8.(2分)唐太宗时期,轻徭薄赋,戒奢从简,虚心纳谏,为政宽容,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明确唐太宗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解答】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9.(2分)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镇”,这些地名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 第28页(共28页)‎ C.玄奘西行 D.戚继光抗击倭寇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内容“印尼有个港口城市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印度有三宝石像在每年特定的日子里,当地居民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这种文化现象与郑和下西洋有关。郑和小名三宝,被称为三宝太监。1405年﹣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明朝对外交往的重大事件。‎ ‎10.(2分)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是快递小哥雷海为,他的生活诗词为伴,志在远方。中国历史上词成为文学主流的朝代是(  )‎ A.隋宋 B.唐 C.宋 D.明清 ‎【分析】本题考查宋词,知道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解答】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两万多首。‎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宋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分)历史知识竞赛中,依据“周恩来”“第一枪”“建军节”三个信息,可得到的正确判断是(  )‎ 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分析】本题考查的南昌起义。‎ 第28页(共28页)‎ ‎【解答】每年的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军节。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12.(2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远征“最后胜利的标志是(  )‎ A.井冈出会师 B.会宁会师 C.吴起镇会师 D.遵义会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根据材料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远征”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结束。‎ ‎【解答】A.1928年4月的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B.1936年10月的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结束;‎ C.1935年10月的吴起镇会师,是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的红军的胜利会师;‎ D.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故选:B。‎ ‎【点评】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束和意义及长征精神是掌握的重点。‎ ‎13.(2分)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一个时代”是指(  )‎ A.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B.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社会主义革命时代 第28页(共28页)‎ ‎【分析】本题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为切入点,考查五四运动。‎ ‎【解答】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事件,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一个时代”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五四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2分)“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的诗句描述了中国守军与侵华日军激战的情形。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 C.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 D.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七七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的影响。“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的诗句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的诗句反映的是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攻占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15.(2分)分别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两次大会上?(  )‎ A.遵义会议和中共十五大 ‎ 第28页(共28页)‎ B.中共七大和中共十五大 ‎ C.中共三大和中共七大 ‎ D.中共十二大和中共十五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解答】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的相关史实。‎ ‎16.(2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 ‎①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②领导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 ‎③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④取得百团大战胜利,坚持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全面的抗战路线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原因及表现。‎ ‎【解答】‎ 第28页(共28页)‎ ‎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公布了由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①是在全面抗战发生的,不符合题意;②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不符合题意;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 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全面的抗战路线的相关史实。‎ ‎17.(2分)中华民族在近代百年的探索与抗争中形成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成为支撑中国人民走出近代百年长夜的精神支柱。下面选项中的相关链接,有错误的是(  )‎ A.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 B.红船精神﹣﹣敢为人先、勇于担当 ‎ C.井冈山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 D.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长征精神的内涵和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 ‎【解答】长征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紧密团结,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长征精神是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选项ABC链接正确,不符合题意;选项D链接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相关史实。‎ 第28页(共28页)‎ ‎18.(2分)有学者认为,“1500年左右,它(大西洋)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来看,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美洲、非洲等)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对材料中“灾难”理解正确的是(  )‎ A.世界从此由分散走向整体 ‎ B.各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 C.增进了欧洲人对世界的了解 ‎ D.近代列强的殖民掠夺由此开始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对欧洲来说,为其殖民掠夺打通了道路,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但欧洲殖民者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通过三角贸易赚取了大量的血腥财富,使非洲在300多年的时间里丧失了上亿的精壮劳动力,对殖民地区的人民来说就是灾难。故因而对材料中“灾难”理解正确的是近代列强的殖民掠夺由此开始。‎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9.(2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国王是任性的,革命后国王是认命的。”请分析国王“认命”的原因是(  )‎ A.《权利法案》的颁布 B.《独立宣言》的发表 ‎ C.1787年宪法的通过 D.《社会保障法》的实施 ‎【分析】本题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国王是任性的,革命后国王是认命的。”为切入点,考查《权利法案》。‎ ‎【解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证,英国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A符合题意。‎ 第28页(共28页)‎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权利法案》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0.(2分)“历时10个月之久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材料旨在强调(  )‎ A.战争的规模 B.战争的过程 C.战争的残酷 D.战争的结果 ‎【分析】本题以“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为依托,考查凡尔登战役。‎ ‎【解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历时十个月,双方伤亡七十多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此役德军进攻被遏止,法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材料‘绞肉机’、‘屠场’和‘地狱’旨在强调战争的残酷。‎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凡尔登战役的战况以及影响。‎ ‎21.(2分)“日本资本主义工业特别是私人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881年到1893年,工厂数目由1100家增加到3340家……”。材料中“长足的发展”得益于日本明治维新措施中的(  )‎ A.废藩置县 B.提倡文明开化 ‎ C.殖产兴业 D.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分析】本题考查了日本明治维新。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解答】‎ 第28页(共28页)‎ ‎“日本资本主义工业特别是私人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881年到1893年,工厂数目由1100家增加到3340家……”。材料中“长足的发展”得益于日本明治维新措施中的殖产兴业。1868年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向西方学习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及设备,聘请外国专家,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改变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地税改革,全国统一征收地税。‎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22.(2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 A.萨拉托加战役 B.三国同盟的形成 ‎ C.三国协约的形成 D.萨拉热窝事件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解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用枪打死了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德国、奥匈帝国以这一事件为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3.(2分)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  )‎ A.电力的广泛应用 B.电讯技术的兴起 ‎ C.内燃机的发明 D.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知道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解答】据所学知,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 故选:A。‎ 第28页(共28页)‎ ‎【点评】注意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发明人.‎ ‎24.(2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反法西斯同盟国协同作战,形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 B.法西斯国家貌合神离 ‎ C.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势力强大 ‎ D.美国的原子弹威力巨大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答】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日意三国及其附庸,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耦合。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大大增加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内容及影响.‎ ‎25.(2分)二战结束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两极格局→多级趋势→一超多强 ‎ B.一超多强→两极格局→多级趋势 ‎ C.多级趋势→两极格局→一超多强 ‎ D.两极格局→一超多强→多级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的知识点,应把握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的有关知识。‎ ‎【解答】‎ 第28页(共28页)‎ 依据题干信息“二战结束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基本趋势。”结合所学知识:二战结束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形成。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有关内容。‎ 二、材料分析题(其中26题20分,27题14分,28题16分)‎ ‎26.(20分)材料一: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至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逐步深入展开。‎ ‎(1)根据材料一,请分别说出中国近代化中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探索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部分)‎ 重大事件 时间 意义 中共一大 ‎① 1921年 ‎ 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②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1927年 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 ‎③ 遵义会议 ‎ ‎1935年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 ‎④ 1949年 ‎ 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 ‎⑤ 一五计划 ‎ ‎1953﹣1957年 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1978年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2)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表格中的内容填写完整。‎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 ‎(3)材料三中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给中国开辟了一条辉煌的建设道路,这条建设道路是什么?‎ 第28页(共28页)‎ ‎(4)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你有什么感悟?‎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追求国家独立、民主与富强的过程。近代化的探索没有挽救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获得独立,领导中国走向民主与富强。‎ ‎【解答】(1)据材料四“史学界普遍认为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至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和所学可知,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在政治方面的重大事件指的是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戊戌变法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则试图在中国建立共和制。‎ ‎(2)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1953﹣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3)根据所学可知,邓小平则给中国开辟了一条辉煌的建设道路,这条建设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故答案为:‎ ‎(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1921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1949年;一五计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28页(共28页)‎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意思对就可)‎ ‎【点评】掌握中国独立和强大的过程和意义。‎ ‎27.(14分)材料一: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走下飞机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手。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钟之久。周恩来诚挚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也动情地说:“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材料二: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材料三:一个国家的外交地位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象征。“屈辱”与“尊荣”这可以说是晚清时期中国的外交地位和新中国外交地位最大的不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美两国签署了什么文件?中美何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除中美关系外,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还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请列举一例。‎ ‎(2)材料二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哪一创造性构想?‎ ‎(3)材料三中“一个国家的外交地位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的象征”,请写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 ‎(4)目前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 A 的外交布局。‎ A.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5)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应当如何应对?‎ 第28页(共28页)‎ ‎【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背景,考查中美关系、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取得的外交成就、一国两制等史实。‎ ‎【解答】(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除中美关系外,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还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如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2)材料“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依据材料三“一个国家的外交地位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象征。“屈辱”与“尊荣”这可以说是晚清时期中国的外交地位和新中国外交地位最大的不同。”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局面,目前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因此A项正确。‎ ‎(5)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应当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教育等等。‎ 故答案为:‎ ‎(1)《联合公报》;1979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或者中日建交)。‎ ‎(2)一国两制。‎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A。‎ ‎(5)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教育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取得的外交成就、一国两制等史实。‎ 第28页(共28页)‎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八年,才最终赢得了独立。”‎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以1898年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统一和制度问题,在此后50年……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 ‎﹣﹣《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三:“1929年初,美国似乎日趋繁荣……10月,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随之而来,而且萧条的强烈程度和延续时间的长久都是空前的。”‎ 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领导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打败“大英帝国”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解决“国内统一”问题的人物是谁?解决“制度问题”的文献是什么?‎ ‎(3)材料三中“经济萧条”指什么?美国摆脱“经济萧条”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的中心措施?‎ ‎(4)二战后,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 ‎(5)从美国崛起的历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美国独立战争,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杜鲁门主义出台,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解答】‎ 第28页(共28页)‎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领导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打败“大英帝国”的是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解决“国内统一”问题的人物是林肯;解决“制度问题”的文献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积极性,扭转了战争的局势,使北方战胜了南方,林肯领导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经济萧条”指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危机);美国摆脱“经济萧条”的事件是罗斯福新政;该事件的中心措施是加强对工业的调整。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引起了政治危机,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为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即《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4)二战后,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出台。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适时的政策调整(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要发展科技、重视人才;杰出人物能够推动历史发展等。(回答其中一点即可)‎ 故答案为:‎ ‎(1)美国独立战争。‎ ‎(2)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3)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危机);罗斯福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调整。‎ ‎(4)杜鲁门主义出台。‎ 第28页(共28页)‎ ‎(5)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适时的政策调整(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要发展科技、重视人才;杰出人物能够推动历史发展等。(回答其中一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美国独立战争,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杜鲁门主义出台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9/5 6:42:20;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28页(共28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