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热身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热身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广东省信宜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热身考试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西周时期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诸侯国。这在政治制度上被称为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诸侯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故选B;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血缘关系,在题干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排除A;科举制开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郡县制开始于春秋战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诸侯国”,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内容分析解答。‎ ‎2.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的影响。家中长辈住在下图中的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四合院是按照中国儒家思想的宗法家族观念组合的有层次序列的前后院落,厅堂、居室的布置一定是长幼有序、尊卑不同,一般来说,家中长辈一般住在北房,按照方位就是正房甲处,儿女住在厢房乙处和丙处,仆人居住外院丁处,选择A项符合题意,BCD与题干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宗法制的社会形态对国人的正面影响不容忽视。中国古代的宗法制社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随之而来的“忠”“孝”观念深入民心。另外,受宗法制社会的长期熏陶,使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3.老子姓李名耳。近年来,很多李姓人氏纷纷前往河南省鹿邑县老子故里寻根问祖。这一现象受下列古代中国哪一政治制度的影响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寻根问祖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拜,而祖先崇拜体现了重视血缘关系,这与宗法制相关,因此B符合题意。而A、C、D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普遍排斥女性,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造成中西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 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 C. 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 D. 受中国宗法制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注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主的宗法关系,用以维护统治,排斥女性,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5.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郡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统。”“□”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 周 B. 秦 C. 明 D. 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变易古制,始为郡县…天下方合为一统”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大帝国,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B项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仅仅是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的特点,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故无法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特点,排除A;材料未涉及对皇权的宗教性描述,无法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国家政事的决策方式,无法体现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C。‎ ‎7.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任嚣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事实上任嚣是南海郡的最高军事长官 C. 南海郡郡尉任嚣和西周诸侯一样拥有封地,可以世袭 D. 任嚣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任嚣为郡尉,属于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得世袭,故C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A项排除;郡守负责行政,郡尉负责军事,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命,故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8.“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西汉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 尚书省被中书省取代 B. 朝廷始分设中朝、外朝 C. 秦朝开始设三公九卿辅政皇帝 D. 唐朝设三省六部制,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汉代推行内外朝制,汉武帝起用身份低微的士人组成中朝参与决策,攘夺相权,以宰相为首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故B项正确;A项,西汉时期并无中书省,排除;C项,与西汉无关,排除D项,三省六部制为唐朝所设,排除。‎ ‎9.针对汉初诸侯国势力强大,大臣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提出了一个妙计,它既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这个妙计是 A. 郡县制 B. “推恩令”‎ C. 诛晁错 D. 清君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推恩令的主张,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统辖,王国越分越小,列候分得土地,拥护中央,中央集权加强,B正确。郡县制与材料诸侯国矛盾,排除A;汉景帝时期,诸侯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缓和诸侯国叛乱的形势而诛晁错,与材料汉武帝无关,排除CD。所以选B 点睛: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主父偃的妙计”,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推恩令。‎ ‎10.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 平民没有上升的空间,缺乏入仕途径 B. 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 C. 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D. 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选拔标准,平民百姓不得参与,形成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故A项正确;B项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不以才能为选拔依据,故不能选拔大批优胜人才,排除;D项,九品中正制下形成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对皇权形成一定威胁,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11.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 中书省 B. 尚书省 C. 兵部 D. 门下省 ‎【答案】D ‎【解析】‎ ‎【详解】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的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材料中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判断封德彝供职于中书省,魏征供职于门下省,故选D。 A和B项错误,兵部属于六部,属于尚书省下属机构,故C项错误。‎ ‎【点睛】‎ ‎12.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词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 A. 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 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 吸取农民起义教训,休养生息 D. 大力抵制土地兼并,戒奢从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提到的四位皇帝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A项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始皇的功绩;C项主要针对唐太宗而言;四位皇帝共同的说法选B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等措施;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唐太宗改革州县制和府兵制等;宋太祖通过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地方设通判、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等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存在着两大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历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汉代推恩令、宋太祖采取的削实权、收精兵、制钱谷等措施等也需要掌握;此外,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以及采取的措施也需要把握。‎ ‎13. 《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反映了方国对中央威胁 B. 反映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C. 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D. 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地方藩镇自行任命官吏,不向朝廷交纳贡赋,反映的是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当时的“州官”‎ A. 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 B. 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 C. 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 D. 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 ‎【答案】D ‎【解析】‎ 宋代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并且受受通判节制,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是转运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州官”不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州官”不拥有封地,官位不可世袭,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州官”是指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的产物。‎ ‎15.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 A. 汉中外朝制 B. 唐三省六部制 C. 宋二府三司制 D. 元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结合所学可知,元代设立中书省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相权一定程度上有所集中,与汉唐宋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趋势相违背,故D项正确;ABC均符合削弱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 ‎16.“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明代 A. 明废宰相权分六部 B. 官员升官比较容易 C. 科举选行不通 D. 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的中央机构设置的调整使得明代六部最高长官的品级提升,A项正确;B项,题干信息与官员升迁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明代实行八股取士,排除;D项,题干信息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17. 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认为 A. 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 B. 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C. 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 D. 八股取士值得推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人才辈出”“制度则昭若日月”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科举制培养了很多人才,这一选官制度值得肯定,故B项正确;题干信息只是肯定了科举制,没有涉及到对其他制度的评价,无法得出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故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从“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八股取士是不合时宜的,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8.符合下列材料的主题是 A. 分化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但不能保证皇权的独尊 B. 权力由丞相向皇帝身边的太监转移 C. 地方不一定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有限 D.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宰相官员由站到坐再到跪反映宰相地位与权力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A项,相权的分散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相权向太监转移,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 ‎1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这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指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等信息来看,材料中的这项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官吏。故答案为D项。世卿世禄制根据血缘关系世袭,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作为标准选用官吏的制度,排除C项。‎ ‎【点睛】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20.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 《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朝代——夏朝》‎ 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时期已废除丞相制度,清朝时已无丞相,故D项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符合题意;A项,夏朝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论文标题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以巩固统治,论文标题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出现,论文标题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21.徐天麟《东汉会要》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乃得应选。”这种变化不能反映出当时 A. 孕育了考试制度的萌芽 B. 体现了相对公平竞争的精神 C. 察举制被科举考试所取代 D. 体现了“以文取人”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可知,东汉时期察举制不再仅以德作为选官标准,而是辅之以考试甄别对象,重视对官员文化素质的考查,故ABD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科举考试始于隋唐时期,C项错误,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选C。‎ ‎22.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A. 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 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C. 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 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答案】D ‎【解析】‎ 秦授爵制是依据的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汉代察举制是依据的品德,如孝道等授予官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是依据的门第的高低授予官职;隋唐科举制是依据的考试成绩来授予官职。故选D。其他组合错误。‎ 点睛:古代的选官制度体现了由重视血缘关系和门第的高低逐渐转向考试成绩,体现了向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另一个方面,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稳定社会秩序,因此科举制从隋唐确立就一直延续到清末。‎ ‎2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帝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尤其是明朝。”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A. 西周推行郡县制 B. 秦始皇颁布推恩令 C. 唐朝派文官任知州 D.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府权力大大削弱,D项正确;A项,郡县制推行于秦朝,且为地方行政体制,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推恩令为西汉削弱地方王国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宋代派文官任各州,不符合题意,排除。‎ ‎24.明太祖朱元璋曾祷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宮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最坏时,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在于 A. 政治腐败 B. 皇帝无权 C. 君主专制 D. 太监成为皇帝 ‎【答案】C ‎【解析】‎ ‎【详解】‎ 据题干“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可知材料体现君主权力的加强;而“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是宦官专权的体现,这种现象的出现的根本原因则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正确,B项排除;A项,政治腐败会导致“司礼监太监成了真‘宰相’、‘皇帝’”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太监并未成为真正的皇帝,排除。‎ ‎25.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认为:“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这一机构是 A. 内阁 B. 南书房 C. 军机处 D. 文渊阁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排除A;南书房是康熙皇帝设立的,排除B;军机处是雍正皇帝设立的,它是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标志,故选C;文渊阁刚开始是内阁的办公地点,排除D。‎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6.英国一历史学家说:“如今有个趋势,人民缅怀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指的是 A. 古代埃及 B. 雅典 C. 罗马共和国 D. 罗马帝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对近代西方议会选举、权力制衡、任期、政党政治等均有影响,故B项正确;A项,古代埃及为专制帝国,排除;罗马国家对近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是其法律,其公正平等的自然法精神理念成为近代西方法律精神的永恒,而非民主制度,故排除CD两项。‎ ‎27.罗马法博大而缜密,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深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罗马法是对现代欧洲大陆法系没有影响 B. 法国《民法典》与罗马法的内容无任何关系 C. 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律师制及诉讼原则均与罗马法无关 D. 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我国现行法律也借鉴了罗马法的部分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文明为历史提供了一系列的立法原则和精神,而这些是近代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同时为我国法制建设提供借鉴,故D项符合题意;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法国《民法典》是以罗马法有关内容为蓝本起草的;现代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和诉讼原则等源于罗马法,故ABC表述均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 ‎28.“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征服”(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你认为对上述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 罗马法对罗马持久的统治的维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B. 罗马人不仅能武力打天下,更懂得以法律统治世界 C. 表明罗马法律体系的高度成熟 D. 罗马法在世界史特别是世界法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题干讲的是罗马法的世界影响力。A说的是对罗马本身的影响,不符合题干的意思;B是对题干内容的重复表述,不是理解;C材料没体系罗马法律体系,只有D体现了题干的意思。‎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影响 ‎29.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进步。”他评价的是 A. 英国君主立宪制 B. 德国君主立宪制 C. 美国总统共和制 D. 法国共和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英国的民主制度在确立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多的妥协,因此“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而“渐进中累积着大步”指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又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完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进步性,故答案为A项;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的,美国是在独立战争胜利后逐步建立起总统共和制的,法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过程艰难曲折,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CD项。‎ ‎【点睛】‎ 英国的“光荣革命”是以和平方式实现资产阶级的夺权,其后在和平的改革进程中,民主政体不断完善。‎ ‎30.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却因“莱温斯基”事件险些被国会弹劾。这体现了美国政体的哪一后重要原则 A. 中央集权制 B. 分权制衡 C. 两党制 D. 联邦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总统掌握国家重大职权,但依然受到国会对其的弹劾,说明国会对总统有制约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联邦政府确立的是三权分立,彼此制衡的政治架构,故B项符合题意和史实,其余A,C,D三项与此现象无关。‎ 考点: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点评: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总统共和政体,也叫联邦共和体制,总统拥有很大的权力,能独立地行使行政权,但美国政体是按照“三权分立”模式建立的,总统的行政权要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严厉限制。‎ ‎【详解】‎ ‎31.有人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的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这一平衡表现为 A. 实行总统制,总统可以解散参议院 B. 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C.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 D. 各党派在议会中实力相当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是共和主义和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故B项正确;A项,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但并未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排除;C项,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说明参议院与众议院相互制约,与“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无关,排除;D项,国民议会的党派力量均衡不能说明在权力上的制衡,排除。‎ ‎32.“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这句话描述的是 A. 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 B. 法兰西第一帝国 C. 德意志帝国 D. 意大利王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德国君主立宪制度特点:(1)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但皇权至高无上,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2)行政权和立法权没有真正分离,而且行政权制约立法权,任何法案必须经过皇帝批准才能生效。联邦议会(上议院)权力大,帝国议会(下议院)权力小。因此选C。‎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扩展·德国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3.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经历了从专制到民主自由的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古今中西方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判断其制度的名称(包括国家名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三种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 ‎(3)简要归纳以上三种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 ‎(4)在世界近代史上,英、法、德等西方资产阶级各建立了怎样的民主政治体制?其宪政文件是什么(要求注明时间)?‎ ‎【答案】(1)制度名称:①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②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③近现代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2)特点:①中国:地方服从于中央,中央听命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②雅典: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③美国: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 ‎(3)影响:中国: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雅典:调动了古希腊公民的积极性,创造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 美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为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体制及文件:①英:君主立宪制,1689年《权利法案》;②法:议会制共和制,1875年宪法;③德:二元君主立宪制,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皇帝”材料二“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材料三“行政、立法、司法”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为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及近现代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2)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皇权专制进行阐述;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结合所学从公民民主、轮流坐庄进行分析;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结合所学从权力的制约平衡进行阐述。‎ ‎(3)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文明领先、国家统一进行阐述;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结合所学公民积极性提高及文明繁荣进行分析;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结合所学从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及社会长期稳定进行阐述。‎ ‎(4)结合所学从英、法、德三国建立的代议制形式及相关法律文献进行回答即可。‎ ‎34.有学者认为:唐代社会之所以能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政治制度的高度自我完善机能是个重要原因,这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以唐朝的政治制度有关史实说一说你的理由。‎ ‎【答案】观点:唐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理由:唐朝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实行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它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避免权臣大权独揽,提高了行政效率;在选官用人上实行科举制,它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官僚体制的成熟,提高官民文化素质。有效地保持了中华帝国长期繁荣稳定;监察方面由门下省负责,起到保证官员的高效廉洁作用,维护了中央集权 综上所述,唐代制度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文化繁荣,造就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政治制度的高度自我完善机能是个重要原因”可从唐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进行立题,结合所学从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特点及影响;科举制的作用;监察体系完善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民法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人教版《历史1(必修)》‎ 材料二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 材料三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法国1789年制定的《人权宣言》‎ 材料四 第十三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第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至材料四归纳法律的基本精神理念。‎ ‎(2)四则材料都强调运用何种手段管理社会?综合以上的回答,你能得到什么重要认识?‎ ‎【答案】(1)精神理念:自由、平等、民主、权利、法治、保护私有财产…….‎ ‎(2)手段:法律手段认识: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或从人治到法治);古今法律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法律的制定要与时俱进;法律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法律手段是多样化的。‎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至材料四“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结合所学从自由、平等、民主、权利、法治、保护私有财产进行归纳概括。‎ ‎(2)根据材料可知四则材料都通过颁布法律的形式管理社会,二问结合所学从法律制定的时代性、文明性及多样化进行分析阐述。‎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