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为精原细胞增殖以及形成精子过程的示意图,图中标明了部分染色体与染色体上的基因。设①和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关于图解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 B. ②有姐妹染色单体,①和③也可能有姐妹染色单体 C. 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 D. 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n,DNA数目为2a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①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所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n,核DNA数目为4a,A错误;②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姐妹染色单体,由于①③细胞处于染色体着丝点(粒)向两极移动的时期,所以①③发生了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故①和③不含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②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由于经过了间期DNA的复制,核DNA比体细胞加倍,但染色体条数不变,故②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C正确;③是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分离,所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由于着丝点分裂,故染色体数目为2n,核DNA数目为2a,D错误。‎ 故选C。‎ ‎2. 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B. 对F1测交,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数量比为1:1是假设内容 C. 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 F2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性状分离比接近3:1是推理内容 ‎【答案】A ‎【解析】‎ ‎【详解】‎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基础上的,故A正确;对F1测交,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为1:1,这是演绎推理的内容,故B错误;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故C错误;F2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性状分离比为3:1,这是观察现象的内容,故D错误。‎ ‎3.用15N标记一个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其结果不可能是( )‎ A. 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 B. 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C. 复制过程中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D. 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不管复制几次,最终子代DNA都保留亲代DNA的2条母链,故最终有2个子代DNA含15N,所以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A正确;‎ B、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最终只有2个子代DNA各含1条15N链,1条14N链,其余DNA都含14N,故全部子代DNA都含14N,B错误;‎ C、含有100个碱基对200个碱基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解得A=40个,故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4-1)×40=600,C正确;‎ D、复制4次后产生24=16个DNA分子,D正确。‎ 故选:B。‎ ‎4.DNA双螺旋结构是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现已知基因M含有碱基共N个,腺嘌呤n个,具有类似下图的平面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因M共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 B. 图中a可以代表基因M,基因M的等位基因m可以用b表示;a链含有A的比例最多为2n/N C. 基因M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碱基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D. 基因M和它的等位基因m含有的碱基数可以不相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基因M的每一条链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因此基因M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A错误;‎ B、基因是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图中a和b共同组成基因M,因此基因M的等位基因m不能用b表示,B错误;‎ C、DNA双螺旋结构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C错误; D、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而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少或替换,因此基因M和它的等位基因m的碱基数或排列顺序可以不同,D正确。 故选:D。‎ ‎5.一种鱼的雄性个体不但生长快,而且肉质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科学家发现这种鱼的X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D、d,含有D基因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若要使杂交子代全是雄鱼,则可以选择的杂交组合为()‎ A. XDXD×XDY B. XDXD×XdY C. XDXd×XdY D. XdXd×XDY ‎【答案】D ‎【解析】‎ A、因为含有D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所以不存在XDXD的个体,A错误;‎ B、因为含有D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所以不存在XDXD的个体,B错误;‎ C、XDXd×XdY→XDXd、XdXd、XDY、XdY,杂交子代既有雄鱼,也有雌鱼,C错误;‎ D、XdXd×XDY→XdY,杂交子代只有雄鱼,D正确。‎ ‎6.某哺乳动物的体色由核基因A1、A2和A3控制,且A1、A2和A3中任何两个基因组合在一起都能正常表达,如图表示基因对体色的控制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个黑色雄性个体与一个棕色雌性个体交配,后代不会出现白色个体 B. 该动物关于体色的基因型共有6种,其中纯合子有3种 C. 图示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D. 若一个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雌性个体交配的后代有三种体色,则该白色亲本的基因型为A2A3‎ ‎【答案】A ‎【解析】‎ ‎【详解】A、体色为棕色A1A2和黑色A1A3的个体交配会产生白色A2A3后代,A错误;‎ B、A1、A2、A3三个复等位基因两两组合,纯合子有A1A1、A2A2、A3A3三种,杂合子有A1A2、A1A3、A2A3三种,B正确;‎ C、由图知,基因A1、A2和A3分别控制酶1、酶2和酶3的合成,进而控制该动物的体色,能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性状,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黑色个体的基因型只能是A1A3,该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异性个体交配,后代中出现棕色(A1A2)个体,说明该白色个体必定含有A2基因,其基因型只能是A2A2或A2A3,若为A2A2,子代只能有A1A2棕色和A2A3白色两种类型,若为A2A3,则子代会有A1A2棕色、A1A3黑色和A2A3白色三种类型,D正确。‎ 故选:A。‎ ‎7.如图表示蓝藻DNA上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间的对应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分析图示可知①是β,完成基因→②的场所是细胞核 B. 除图中所示的两种RNA之外,RNA还包括tRNA C. 图中②→③需要在核糖体上进行 D. ③上只有3个碱基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①是模板是β链,由于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所以完成此过程的场所在拟核,A错误;‎ B、除图中所示的两种RNA之外,RNA还包括rRNA,B错误;‎ C、图中②到③的过程是翻译,需要在核糖体上进行,C正确;‎ D、tRNA转运RNA上不只有3个碱基,D错误。‎ 故选:C。‎ ‎8.从单尾金鱼卵细胞中提取RNA注入双尾金鱼受精卵中,发育成的双尾金鱼中有一些出现了单尾性状,这些RNA最可能是(  )‎ A. 遗传物质 B. tRNA C. mRNA D. rRNA ‎【答案】C ‎【解析】‎ ‎【详解】A、金鱼的遗传物质是DNA;故A错误。 B、tRNA不参与性状的控制,在翻译过程中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故B错误。 C、mRNA携带着遗传信息,可以直接控制生物性状;故C正确。 D、rRNA和蛋白质用于组成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不参与性状的控制;故D错误。 故选:C。‎ ‎9.青少年型糖尿病是严重威胁青少年健康的一种遗传病。对于该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研究其发病率采取的正确方法是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B. 该病导致消瘦的原因可能是利用葡萄糖供能受阻,使机体消耗较多的脂肪 C. 该病为单基因遗传病 D. 该病的产生可能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A、研究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取样,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A正确;‎ B、由于自体免疫系统破坏产生胰岛素的胰腺胰岛β细胞引起的,自身无法充分利用糖类物质,因此会大量消耗脂肪,B正确;‎ C、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C错误;‎ D、多基因遗传病的产生受到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D正确。‎ 故选:C。‎ ‎10.诱变育种有很多突出优点,也存在一些缺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结实率低,发育迟缓  ‎ ‎②提高变异频率,使后代变异性状较快稳定,因而加快育种进程 ‎ ‎③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 ‎④茎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 ‎ ‎⑤有利个体不多,需要大量的材料 A. ①④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诱变育种优点是提高提高变异频率,使后代变异性状较快稳定,因而加快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是有利个体不多,需要大量的材料,所以B正确。‎ ‎11.用若干基因型为Aa的棉铃虫进行自由交配,获得大量子代。用某种杀虫剂处理该棉铃虫的子代种群,发现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被淘汰掉80%、40%、20%。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杀虫剂对棉铃虫发挥选择作用,并会诱发棉铃虫的突变 B. 杀虫剂的使用使棉铃虫Aa的基因型频率降低 C. 淘汰后棉铃虫A的基因频率为36.4%‎ D. 继续使用该杀虫剂,棉铃虫的死亡率会逐代增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杀虫剂不会诱发棉铃虫的突变,A错误;AA被淘汰的更多,导致Aa的基因型频率增加,B错误;Aa的棉铃虫进行自由交配,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2:1,由于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被淘汰掉80%、40%、20%,则淘汰后AA:Aa:aa=1:6:4,计算A的基因频率=(1×2+6×1)/(2+12+8)=36.4%,C正确;继续使用该杀虫剂,由于种群中AA个体越来越少,棉铃虫的死亡数量减少,死亡率降低,D错误。‎ ‎12.某群体(男女数量相等)的色盲调查结果为男性中50%为患者;女性中患者为10%、无患病基因的个体为40%,则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  )‎ A. 30% B. 40% C. 60% D. 70%‎ ‎【答案】B ‎【解析】‎ ‎【详解】假设这个种群有100个个体致病基因用B、b表示,据题意:男50人,女50人。那么男患者(基因型XbY)个数为50×50%=25;正常男(基因型XBY)个数为25;女患者(基因型XbXb)个数为50×10%=5;正常女(基因型XBXB、XBXb)个数为45;无患病基因个体(基因型XBY、XBXB)数为100×40%=40;故基因型为XBXB个体数为40-25=15,基因型为XBXb个体数为45-15=30;故Xb的基因频率==0.4。‎ 故选:B。‎ ‎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B. 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C. 过敏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会导致组织水肿 D. 细胞外液中含有抗体、神经递质等物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A、血管中的药物从血浆可以进入组织液,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A正确;‎ B、人体的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细胞内的氧气浓度最低,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即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B错误;‎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可以增加组织液中溶质的微粒数,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强,吸引的水分子越多,从而引起组织肿胀,C正确;‎ D、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其含有抗体、神经递质等物质,D正确。‎ 故选:B。‎ ‎14.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 A. 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C. 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 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增多,吸水造成水肿,B正确;‎ C、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15.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糖尿病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小腿抽搐是由于血浆中钙离子含量过低导致,属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①正确;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发生改变,因而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不是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引起的,②错误; ③尿毒症是肾功能异常导致尿素不能排出体外,肾功能衰竭导致,肾功能异常导致尿素不能排出体外,属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③正确;‎ ‎④糖尿病是胰岛素的分泌异常或细胞受体出现问题造成的血糖以及尿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④正确。故选:B。‎ ‎16.决定反射时间的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 A. 刺激强度的大小 B. 感受器的兴奋性 C. 中枢突触的数目 D. 效应器的兴奋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上是一定的。反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兴奋在中枢传递时需要跨越的化学性突触数目,数目越多,所需的时间也越长。故应选C项。‎ ‎17.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B点分别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情况是( )‎ A. 相同,两次刺激后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不同,刺激A点时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不同,刺激A点时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相同,刺激A点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B点时乙不偏转,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 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该处突触的兴奋是突触后膜兴奋,而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乙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正电荷,无电位差,乙不发生偏转。‎ 当刺激B点时,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乙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左侧导线所在的神经纤维部位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乙发生一次偏转;然后兴奋传导到乙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的神经纤维部位,使膜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而乙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恢复为外正内负,所以乙又发生一次方向相反偏转。同样,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甲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的神经纤维部位,使膜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甲电流表发生一次偏转;然后兴奋传导到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的神经纤维部位,使膜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而甲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恢复为外正内负,所以甲又发生一次方向相反偏转。因此,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故选:B。‎ ‎18.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 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中枢在大脑皮层 D.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等)组成,A正确;‎ B、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正确;‎ C、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C错误;‎ D、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D正确。‎ 故选:C。‎ ‎19.如图为某种营养物质在人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对该图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曲线反映的是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 B. AB段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 C. 血糖的氧化分解等,使BC段下降 D. CD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补充 ‎【答案】D ‎【解析】‎ ‎【详解】A.正常人血糖浓度范围0.8-1.2g/L,A正确;‎ B.AB段上升的原因是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B正确;‎ C.血糖的氧化分解等是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C正确;‎ D.CD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原的分解补充,D错误;‎ 故选D。‎ ‎20.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 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 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 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无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A错误;‎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静息电位,即外正内负,B错误;‎ C.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会释放神经递质,在此过程中,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 D.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有关,D错误。‎ 故选C。‎ ‎21.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突触后神经细胞不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 B. 神经冲动的传导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C. 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 D.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神经递质受体蛋白 ‎【答案】B ‎【解析】‎ ‎【详解】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的,但在生物体内的反射弧中,一部分突触后神经元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所以也可能合成神经递质,A项错误;神经冲动的传导与细胞膜的钠离子及钾离子跨膜运输有关,即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B项正确;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但在人和动物体内发生反射时,反射弧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C项错误;神经细胞轴突末梢为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而没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神经细胞树突或胞体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D项错误。‎ ‎22.‎ ‎ 麻醉药物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或传递),产生止痛效果。现有三种化学物质,甲能抑制细胞膜外带正电的离子进入细胞内;乙能加速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丙能抑制细胞分泌或释放递质。在不考虑副作用的情况下,适合用作麻醉药的是(  )‎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丙 D. 甲、乙、丙 ‎【答案】B ‎【解析】‎ 神经冲动的传导是神经细胞膜的电位有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甲能抑制细胞膜外带正电的离子进入细胞内,能阻止兴奋的传导;乙能加速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能促进兴奋的传导;丙能抑制细胞分泌或释放递质,能抑制下一个神经细胞的兴奋。故适合用作麻醉药的是甲、丙,B正确。‎ ‎23.2017年2月北京的“光猪跑”活动中,参加者只穿泳衣或短裤进行健身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奔跑前冷觉感受器兴奋,神经元间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传递加快 B. 奔跑时分泌汗液,参加者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加 C. 内环境中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为体温的维持提供热能 D. 奔跑时产生的CO2和乳酸导致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A、冷觉感受器兴奋,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但不是加快传递速度,A错误;‎ B、分泌汗液使机体失水,渗透压升高促进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B正确;‎ C、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C错误;‎ D、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奔跑时产生的CO2和乳酸导致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而不是明显下降,D错误。 故选:B。‎ ‎24.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切除下丘脑的动物丧失血糖调节能力 B. 调节人体呼吸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C. 若脊髓胸部折断,则针刺足部无感觉,但膝跳反射仍存在 D. 静息电位的形成过程中,Na+的内流是不需要能量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因为血糖调节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途径,而且体液调节是主要的途径。而下丘脑是参与神经调节的,所以切除后不会完全丧失调节血糖的功能,A错误;‎ B、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中枢是大脑和脑干,B错误;‎ C、膝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其中枢在脊髓,胸部折断没有影响膝跳反射的结构,C正确;‎ D、静息电位是由于K+外流,造成外正内负的电位差,D错误。‎ 故选C。‎ ‎25.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人的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变化依次为 A.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 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C. 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 增加、增加、减少、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人体的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促进细胞代谢,增加身体的耗氧量,以加快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产生更多的热量。温度降低,通过皮肤散失的水分减少,加之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分增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过程减弱,导致尿量增加。由于体温的相对稳定,所以酶活性不变。综上分析,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人的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变化依次为增加、增加、减少、不变。故选B。‎ ‎26.下面是关于抗利尿激素调节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表示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B. 乙图表示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C. 丙图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变化 D. 丁图a点时注射的可能是抗利尿激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 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A错误。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B错误。随着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两条曲线的趋势变化的先后有误;C错误。注射抗利尿激素,内环境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尿素含量升高;D正确。‎ ‎27.下列与体温及体温调节的有关叙述均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体体温的形成源于体内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 ‎ ‎②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只分布在皮肤、黏膜里 ‎ ‎③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加强产热主要是通过体液调节实现的 ‎④调节人体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 ‎⑤正常体温是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表现之一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形成人体体温的能量主要来自人体内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①正确;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②错误;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加强产热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的,③错误;体温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④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可见,正常体温是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表现之一,⑤正确。综上分析,①④⑤正确。故选C。‎ ‎28.对于不能进食的病人,临床上有时为患者输25%的葡萄糖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输液后流出肝脏的血液中血糖浓度低于25%‎ B. 输液后,患者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减弱 C. 25%的葡萄糖溶液中糖含量与正常人血糖水平相近 D. 输液后进人血浆的CO2将减少,血浆pH值明显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A、肝细胞能够将高浓度的血糖转变为肝糖原,故输液后流出肝脏的血液中血糖浓度低于25%,A正确;‎ B、输液后,患者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胰岛素分泌增加,B错误;‎ C、正常人血糖水平大约为5%左右,C错误;‎ D、输液后呼吸速率不变,进人血浆的CO2将不变,血液中有缓冲物质,血浆pH值明显基本不变,D错误。 故选:A。‎ ‎29.有三只生存状况一致的小狗,分别切除它们的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然后检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甲 ‎-‎ ‎-‎ ‎-‎ 乙 ‎+‎ ‎-‎ ‎-‎ 丙 ‎+‎ ‎+‎ ‎-‎ 注:“+”代表增加,“﹣”代表减少 ‎ 则甲、乙、丙三只小狗被切除的器官分别是( )‎ A. 垂体、下丘脑、甲状腺 B. 垂体、甲状腺、下丘脑 C. 甲状腺、垂体、下丘脑 D.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甲小狗中三种激素分泌均减少,可推测甲小狗切除的是下丘脑,乙小狗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推测乙小狗切除的是垂体,丙小狗中甲状腺激素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可推测丙小狗切除的是甲状腺,ABC错误,D正确。‎ ‎30.内环境中性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性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有关。为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下列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白鼠的处理恰当的是( )‎ ‎①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 ②进行手术并切除性腺 ③不手术 ‎④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 ⑤进行手术不切除性腺 ⑥不注射 A. 实验组:②①;对照组:④⑤ B. 实验组:①③;对照组:⑥③‎ C. 实验组:②①,对照组:②④ D. 实验组:④⑤;对照组:①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题意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是否注射促性腺激素为自变量,因变量是测定小鼠体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为了排除小鼠体内产生的性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都应切除性腺,只是实验组小鼠要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对照组小鼠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综上分析,实验组处理为②①,对照组处理为②④。故选C。‎ ‎31.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 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 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 D. 如果内分泌腺为胰岛,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⑦过程可知,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 B、由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能完成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其中神经末梢和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B正确;‎ C、①过程中,兴奋从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突触结构传递到下丘脑,所以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导,C正确;‎ D、内分泌腺如果为胰岛,则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无反馈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32.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五种激素。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下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d.e三种激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B. b.c两种激素在体温调节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C. 分泌d的细胞和分泌e的细胞中的核酸完全相同 D. 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作为突破口,可以分别确定a为生长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a、d、e的本质均为蛋白质,故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A正确;c为肾上腺素、b为甲状腺激素,二者都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B正确;分泌d胰高血糖素的细胞为胰岛A细胞,分泌e胰岛素的细胞为胰岛B细胞,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故两类细胞中的mRNA不同,故分泌d的细胞和分泌e的细胞中的核酸不完全相同,C错误;d激素为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D正确。‎ 故选C。‎ ‎33.如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若该器官为骨骼肌,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B. 若该器官为胰腺,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能是胰液 C. 若该器官为下丘脑,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如果代表的是骨骼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肌糖原后分解的葡萄糖不会到达血液中,A错误;如果表示的是胰腺,可能是促胰液素,但‚不可能是胰液,胰液是通过导管释放的,而不到血液中,B错误;如果表示的是下丘脑,其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终可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过高时又抑制下丘脑激素的分泌,所以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如果表示的是性腺,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表示促性腺激素,D错误。‎ ‎34.已知人的红绿色盲属X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对d完全显性)。下图中Ⅱ2为色觉正常的耳聋患者,Ⅱ5为听觉正常的色盲患者。Ⅱ4(不携带d基因)和Ⅱ3婚后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患耳聋、色盲、既耳聋又色盲的可能性分别是( )‎ A. 0 、1/4、0 B. 0、1/4、1/4‎ C. 0、1/8、0 D. 1/2、1/4、1/8‎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人的红绿色盲属X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设色盲基因为b,依题意分析,Ⅱ5为听觉正常的色盲患者,则他的色盲基因来自他的母亲,因此他母亲基因型为XBXb,又因为Ⅱ4不携带d基因,则Ⅱ4的基因型为1/2DD XBXB和1/2 DD X BXb,Ⅱ3的基因型为DdXBY,Ⅱ4和Ⅱ3婚后生下一个男孩,则这个男孩患耳聋的可能性为0,色盲的可能性为1/2×1/2=1/4,既耳聋又色盲的可能性分别是0。故A正确。‎ ‎35.棉铃虫是严重危害棉花的一种害虫。科研工作者发现了毒蛋白基因B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D,两种基因均可导致棉铃虫死亡。现将B和D基因同时导入棉花的一条染色体上获得抗虫棉。棉花的短果枝由基因A控制,研究者获得了多个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AaBD植株自交得到F1(不考虑减数分裂时的交叉互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F1中短果枝抗虫∶长果枝不抗虫=3∶1,则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B. 若F1中长果枝不抗虫植株比例为1/16,则F1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B、AD、aB、aD C. 若F1表现型比例为9∶3∶3∶1,则果枝基因和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D. 若F1中短果枝抗虫∶短果枝不抗虫∶长果枝抗虫=2∶1∶1,则F1配子的基因型为A和aB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如果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AaBD产生的配子的类型是ABD:a=1:1,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BBDD:AaBD:aa=1:2:1,表现型是短果枝抗虫:长果枝不抗虫=3:1,A正确; B、由于BD位于一条同源染色体上,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则不会产生基因型为AB、AD、aB、aD的四种类型的配子,B错误; C、果枝基因和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AaBD产生配子的类型是ABD:a:aBD:A=1:1:1: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9:3:3:1,C正确; D、如果a与BD连锁,AaBD产生的配子的类型是A:aBD=1: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BD:aaBBDD=1:2:1,短果枝抗虫:短果枝不抗虫:长果枝抗虫=2:1:1,D正确。 故选:B。‎ ‎36.某二倍体植物掌形叶(M)对圆形叶(m)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现有一掌形叶抗病突变体,其基因组成为图甲、乙、丙中的一种,通过与图丁所示植株杂交所得F1性状分离比分析判断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假定甲、乙、丙、丁的其他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各型配子活力相同,当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掌形叶抗病与掌形叶感病植株的比例为1:1,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B. 掌形叶抗病与掌形叶感病植株的比例为2:1,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 C. 掌形叶抗病与掌形叶感病植株的比例为3:1,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D. 掌形叶抗病与圆形叶感病植株的比例为2:1,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答案】C ‎【解析】‎ 图丁圆形叶感病植株基因型为mr,与该掌形叶抗病突变体进行杂交.若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r与moro杂交,后代为MmRr、MoRo、Mmrr、Moro,掌形叶抗病:掌形叶感病=1:1;若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o与moro杂交,后代为MmRr、MoRo、Mmro、Mooo(幼胚死亡),掌形叶抗病:掌形叶感病=2:1;若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oRo与moro,后代为MmRr、MoRo、moro、oooo(幼胚死亡),掌形叶抗病:圆形叶感病=2:1,故C错误。‎ ‎37.R-loop结构属于一种特殊的染色质结构。如图所示,它由一条mRNA与DNA杂合链及一条单链DNA所组成,R-loop可以频繁形成并稳定地存在于基因组中。下列关于R-loop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R-loop结构与正常DNA片段比较,存在的碱基配对方式有所不同 B. R-loop结构中的DNA单链也可以转录形成相同的mRNA C. R-loop结构的形成会影响相关基因遗传信息的表达 D. R-loop结构中,嘌呤碱基总数与嘧啶碱基总数不一定相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分析,R-loop结构是由一条mRNA与DNA杂合链及一条单链DNA所组成,而DNA是由两条DNA单链组成的,所以R-loop结构与正常DNA片段比较,存在的碱基配对方式有所不同,A正确;R-loop结构中的DNA单链、mRNA都与相同的DNA链互补配对,所以DNA单链形成的mRNA与其结构中的mRNA不同,B错误;R-loop结构的形成会影响相关基因遗传信息的表达,C正确;R-loop结构中存在单链结构,所以嘌呤碱基总数与嘧啶碱娃总数不一定相等,D正确。‎ ‎38.将两个抗虫基因A导入大豆(2n=40),筛选出两个A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抗虫植株M(每个A基因都能正常表达),植株M自交,子代中抗虫植株所占比例为15/16。取植株M的某部位一个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连续正常分裂两次,产生4个子细胞。用荧光分子检测A基因(只要是A基因,就能被荧光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获得植株M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可为大豆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 若每个子细胞都只含有一个荧光点,则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40‎ C. 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则细胞分裂过程发生了交叉互换 D. 若子细胞中有的不含荧光点,则是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植株A自交,子代中抗虫植株所占比例为15/16,相当于双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两个A基因在两对不同源的染色体上。获得植株A是基因工程的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为大豆的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一个荧光点,说明子细胞中含有1个A基因,则植株M的某部位细胞发生了减数分裂(因为正常体细胞含有2个抗虫基因,若子细胞中含有1个抗虫基因,则该细胞是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故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20,B错误;‎ C.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说明子细胞中含有2个A基因,则说明植株M的某部位细胞发生了有丝分裂(因为正常体细胞含有2个抗虫基因,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和正常体细胞基因数相同),而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才会发生交叉互换,C错误;‎ D.若子细胞中有的不含荧光点,说明细胞中不含A基因,则是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得含有2个A基因的个体产生不含A基因的配子,D正确。‎ 故选D。‎ ‎39.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表为科研人员在调查初期和若干年后获得的决定羽毛颜色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海岛 调查初期 若干年后 甲 B(34%),b(66%)‎ B(68%),b(32%)‎ 乙 B(91%),b(9%)‎ B(45%),B1(5%),b(50%)‎ 丙 B(79%),b(21%)‎ B(68%),b(32%)‎ A. 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 B. 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 C. 甲、丙两个岛屿的相同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 D. 乙岛屿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的鸟迁到乙、丙两岛后,存在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因此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甲岛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二者进化的方向不同,因此生存的环境不同,C错误;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B。‎ ‎40.将基因型Dd的高茎豌豆幼苗(品系甲)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植株幼苗(品系乙),将品系甲、品系乙在同一地块中混合种植,在自然状态下繁殖一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品系甲植株自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植株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 由品系乙产生的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 C. 品系甲、乙混合种植后,产生的子代中有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 D. 品系甲和品系乙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 ‎【答案】D ‎【解析】‎ 品系甲植株(Dd)自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植株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A项错误;品系乙为四倍体植株幼苗(DDdd),由品系乙产生的单倍体含两个染色体组,植株可育,B项错误;豌豆为自花传粉植物,品系甲、品系乙混合种植后,不会出现三倍体,C项错误;品系甲和品系乙杂交后代是三倍体,高度不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D项正确。‎ 二、填空题 ‎41.一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b过程的实质变化是______________。‎ ‎(2)①~⑥的存在说明了___________。‎ ‎(3)原松鼠种群中黑毛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此时a的基因频率约为________,基因型为aa的个体比例约为_________。‎ ‎【答案】 (1).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 变异是不定向的 (3). 45.5% (4). 18.2%‎ ‎【解析】‎ ‎【详解】(1)b表示自然选择,d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变化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分析题图:①~⑥表示生物变异,松鼠种群在不同的环境选择下进化,产生各种变异,①~⑥的存在说明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3)由题意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50%,则原来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50%、25%,可设其分别为25只、50只、25只,则一年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数量分别为30只、60只、20只,所以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100%≈45.5%,基因型为aa的个体比例为×100%≈18.2%18.2%。‎ ‎42.Ⅰ.抽取血液进行化验是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下表是某同学空腹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血浆是_________直接生活的环境,其成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血浆_________。‎ ‎(2)如要检测血浆pH,其参考范围为______,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主要含有______等离子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维持渗透压的Na+是通过_______系统进入到内环境的。‎ ‎(4)根据报告单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判定该男子可能患___病,临床上常采用_______来治疗此病的重症患者。‎ Ⅱ.动物的松果体能产生褪黑素,褪黑素影响胰岛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影响血糖代谢。某实验室通过松果体摘除手术建立褪黑素缺乏的糖尿病大鼠品系,进行了如下相关研究。‎ ‎(1)检测手术前后大鼠血浆褪黑素水平,来判断褪黑素缺乏模型大鼠建立是否成功,利用的是激素调节的___________特点。‎ ‎(2)检测模型小鼠与正常小鼠的血糖与胰岛素水平,其结果如表。‎ 组别 材料准备 血糖 胰岛素 术前0周 术后16周 术前0周 术后16周 A组 手术摘除松果体 ‎8.46‎ ‎13.56‎ ‎17.01‎ ‎?‎ B组 正常组(未做手术)‎ ‎8.44‎ ‎8.47‎ ‎16.97‎ ‎16.98‎ ‎①有同学认为B组应该做相同手术但不摘除松果体,你认为有必要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中“?”处与术前0周相比量更_______,从而说明褪黑素能_______胰岛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影响血糖代谢。‎ ‎【答案】 (1). 血细胞 (2). 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 7.35---7.45 (4). HCO3- 、HPO42-等 (5). 无机盐、蛋白质 (6). 消化 (7). 糖尿 (8). 注射胰岛素 (9). 通过体液运输 (10). ①有 为了控制单一变量,排除手术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11). ②高 (12). 促进 ‎【解析】‎ ‎【详解】Ⅰ.(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血浆的成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维持渗透压的Na+‎ 主要是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进入到内环境的。 (4)根据报告单所提供的信息,该男子的血清葡萄糖远远超过正常范围,可以判断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临床上常采用注射胰岛素方法来治疗此病。‎ Ⅱ. (1) 检测手术前后大鼠血浆褪黑素水平,利用的是激素调节的通过体液运输特点。‎ ‎(2) ①B组应该做相同手术但不摘除松果体,原因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排除手术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有必要。‎ ‎②A组实验手术摘除松果体,术后16周时血糖浓度升高,说明胰岛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即松果体能产生褪黑素,褪黑素能促进胰岛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降低血糖。由于血糖浓度升高,则表中“?”处与术前0周的量更高。‎ ‎43.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图中的Ⅰ〜Ⅲ表示生理过程。‎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的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内的神经递质——谷氨酸从突触小体释放到突触间隙,共通过了_____________层生物膜,所发生的神经信息的转换是_____________。‎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上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下,C酶由无活性状态变成有活性状态。‎ ‎(3)研究发现,对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完成过程Ⅱ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 ‎(4)在神经递质的作用下,激活的A受体的通道蛋白开放,大量的Na+内流。此时发生的膜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 ‎(5)据图可知,在突触处,神经信息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0 (2). 电信号→化学信号 (3). Ca2+ (4). 钙调蛋白 (5).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6). 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7). 在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解析】‎ ‎【详解】(1)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利用了膜的流动性,通过了0层生物膜,发生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到化学信号。‎ ‎(2)图中显示,C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使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球形变成多边形),C酶被激活。‎ ‎(3)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说明H区神经细胞内的A受体结合到细胞膜上,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在神经递质的作用下,激活的A受体的通道蛋白开放,大量的Na+内流,使得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 ‎(5)据图分析可知,在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因此神经信息只能单向传递。‎ ‎44.家蚕有斑纹(A)对无斑纹(a)为显性,A和a所在的常染色体偶见缺失现象,即为A0、a0(如图),染色体缺失的卵细胞不可育,而精子和受精卵可育。家蚕正常体壁(B)对体壁透明(b)为显性,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请回答:‎ ‎(1)以上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定律,A0、a0的染色体在变异类型上属于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雌蚕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W染色体的数量是____条。如果发现雄蚕生殖腺中一个处在该时期的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为ZZZZ,假设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只出错一次,则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子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是______。‎ ‎(3)如果d为隐性致死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对雌、雄性别比例的影响是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基因型为A0a的雌雄蚕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基因型为A0aZb W与A0aZBZB家蚕杂交,得到F1,将F1中有斑纹个体相互交配得F2。F2中有斑纹正常体壁雌性个体比例为_______。有斑纹正常体壁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 ‎【答案】 (1). 基因自由组合 (2). 染色体(结构)变异 (3). 0或2 (4). ZZ (5). 下降 (6). 家蚕在含有一个致病基因的情况下,雌性(ZW)死亡,而雄性(ZZ)家蚕不会死亡 (7). 有斑纹:无斑纹=1:1 (8). 1/8 (9). 2‎ ‎【解析】‎ ‎【详解】(1)家蚕的斑纹(A)与无斑纹(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家蚕正常体壁(B)与体壁透明(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所以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0、a0的染色体是染色体缺失导致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2)雌蚕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ZW相互分离,所以次级卵母细胞中W的数目为0或1,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W的数目可能是0或2;如果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为ZZZZ,则结果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ZZ。 (3)如果d为隐性致死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由于家蚕在含有一个致病基因的情况下,雌性(ZW)死亡,而雄性(ZZ)家蚕不会死亡,所以对雌、雄性别比例下降。 (4)由于染色体缺失的卵细胞不育,染色体缺失的精子可育,所以基因型为A0a的蚕中,雌性个体只能产生a一种卵细胞,而雄性个体能产生2种精子,比例为1:1,因此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为有斑纹:无斑纹=1:1;有斑纹体壁透明雌蚕(A0aZtW)产生的卵细胞为aZt和aW,有斑纹体壁正常雄蚕(A0aZTZT)产生的精子为A0ZT和aZT,则杂交所得F1中有斑纹个体的基因型为A0aZTZt和A0aZTW,因此,有斑纹个体相互交配,有斑纹体壁正常雌性个体(A0aZTW)占1/4×1/2=1/8;有斑纹正常体壁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2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