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导与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细分考点题型专练考点17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含14新题含解析
考点17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考点巩固提升 限时训练·提升能力 编者选题表 考点 题号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2、3、4、5 探索与失误 6、7、8、9、10、11、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2013德州一模)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这里的“各项工作”包含( ) A.进行土地改革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解析:B 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于1953年,“一五”计划是在这一路线指引下制定和实施的,故答案为B;土地改革完成于1952年;C项开始于1958年,其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项发生在1960年。 2.(2014云南一模)如图所示票证曾经是百姓购买粮食的重要凭证——粮票。这种粮票的发行与使用反映了当时( ) A.百姓生活受制于计划经济 B.浙江省粮食销售秩序井然 C.“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发展的破坏 D.国家因为天灾而粮食短缺 解析:A 图中的定额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计划经济下百姓的生活状况,A项正确。仅从一张定额粮票看不出销售秩序,B项错误。C、D两项与粮票的发行、使用无直接关系,排除。 3.(2013西安一模)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企业,定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材料中“地下工厂”应该是( ) A.中外合资企业 B.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 C.国营企业 D.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解析:B 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住题干时间1956年12月,这一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从“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可看出“地下工厂”应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 4.(2013南通模拟)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部分情况,该图反映了( ) A.“一五”时期我国的工业发展非常缓慢 B.“二五”时期我国的农业比重明显上升 C.中共八大路线的贯彻使工业比重明显上升 D.计划经济的实行导致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 解析:D “一五”时期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工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出现图示中“一五”时期的工业发展状况,A项错误;“二五”时期,第一产业(农业)下降,B项错误;总体比较两个时期第三产业(服务业)变化不大,D项正确;“二五”时期(1958~1962年)“大跃进”运动导致工业发展迅猛,而非八大路线贯彻的结果。 5.(2013 临沂模拟)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这表明( )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 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表明资本主义工商业要转变为国营企业,而资本家也要变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说明了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6.(2014河北一模)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3 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981项。这表明(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C.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D.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凡创造力 解析:C “1958年8月1日”正处于“大跃进”时期,题干现象是“大跃进”在科技领域的表现,因此应选C项。 7.(2013杭州二模)图片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农村产生过很大影响,其相同之处是( ) A.都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 B.都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C.都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都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公有化程度 解析:D 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当时中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而非过渡时期,故A、B两项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排除C项,D项属于两者的共同点,故选D。 8.下列材料选自薛凤旋编著的《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1953~1977年中国的人口迁移(估计) 时期 流向 人数(百万) 1953~1961 农村至城市 39.24 1961~1977 城市青年上山下乡 67.25 该表反映的我国城市化在1953~1977年发展的趋势是( ) A.由发展到“停滞” B.一直停滞不前 C.一直不断发展 D.由“停滞”到发展 解析:A 1953~1961年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体现了城市化的发展;1961~1977年城市人口流向农村,反映了城市化的“停滞”。 9.(2013南京二模)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对如图奖状反映的历史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 A.实事求是,注重科学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大炼钢铁,遵循规律 D.“左”倾浮夸,急于求成 解析:D 奖状中“男女老幼总动员”“钢铁产量翻两番”反映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了以急于求成和浮夸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 10.(2013北京模拟)1958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的“二五”计划意见书中规定指标为“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关于这一指标评价准确的是( ) A.开启了中国工业化建设大门 B.贯彻了“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 C.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D.促进了经济全面快速地发展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时间判断,这一时期应是“大跃进”时期,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从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会促进经济全面快速地发展。这一做法违背了“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开启中国工业化建设大门的应是“一五”计划的实施。 11.(2014武汉四调)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 437个,1962年为38 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用问题 D.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B 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开放集市贸易和自由市场,体现了国家对经济政策的调整,故选B;A与史实不符;当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C、D两项与史实不符。 12.据有关资料显示: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如果上述史料真实可信,那么这一时期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A.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D.领导集团的团结奋进 解析:B 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因。A、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发生于1975年,故排除A、C、D三项;这一时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该体制在一定时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非选择题 13.物价的稳定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 材料二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量(千克) 粮食 植物油 猪肉 1957年 203 2.4 5.1 1960年 163.5 1.85 1.55 材料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 (2)材料二中表格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格所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为扭转这种局面,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3)材料三中的票证反映了我国怎样的经济体制?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票证制度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工农业生产下降”“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巨量投机资本”“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来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及相关史实,概括回答,注意时间。第(3)问结合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概括回答。 答案:(1)原因:①工农业生产下降。②国家财政基础薄弱。③投机资本造成市场不稳。危害:造成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的巨大困难。 (2)情况:农副产品消费量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努力: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3)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短缺。 14.(2013石家庄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从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美国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美国社会也出现一系列相应的变化。纽约、芝加哥等在20世纪初人口已超过百万,1910年一个委员会对纽约及其他城市情况作过调查,所有的房间中,三分之一的住着两个人,其余三分之二则住有3人以上;费城和圣路易斯其排水系统总长度仅相当于这两个城市街道总长度的一半多一点。而新奥尔良和莫比尔等城市依旧大部分靠露天排水沟排泄污水。各种族、民族以同质形式居住在特定的街区,彼此间以拼图形式存在。据有关资料,从1880年到1890年,全国犯罪率上升了80%,大部分案件都发生在城市。 ——《美国城市化进程探析》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商周时期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和唐代“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宋代“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的城市功能由政治性发展为既有政治性又有商业性;联系17世纪中国政治、经济、对外政策及世界形势的变化思考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原因。第(2)问前一小问据问题中时间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一小问据材料二中涉及的住房和街道设施、居住形势、“犯罪率上升”等信息归纳。第(3)问“特点”可从政府的作用、工业的地位、发展速度等方面来概括;“成因”联系当时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方针分析回答。 答案:(1)发展变化:由政治性到既有政治性又有商业性。 原因:君主专制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主要原因:南北战争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存在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各族、各阶层之间缺乏交流;犯罪率上升等。 (3)特点:政府主导;工业型城市;发展速度慢。 成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