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0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史记》记载,齐国贵族孟尝君田文亲与舍人共饮食,“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魏国贵族信陵君魏无忌“为人仁而下土,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致食客三千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贵族势力影响诸侯争霸的结局 B. 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加剧 C. 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盛行 D. 权力下移成为诸侯的无奈抉择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贵族对士阶层的重视,但没有体现出诸侯争霸的结局,故A排除;士仍然属于统治阶层,士阶层的崛起与社会阶层的分化无关,故B排除;材料孟尝君“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 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土,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体现出战国时期贵族对士阶层的重视,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盛行,故C正确;贵族利用士阶层巩固统治,权力没有下移,故D排除。‎ ‎2.“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 A. 区域农业生产发达 B. 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C. 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D. 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据材料“种麦得时,无不善……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种植注重农时,说明农业生产经验丰富,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的情况,故A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故B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注重农时的重要性,而不是农作物品种的增加,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种麦得时,无不善……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生产经验总结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3.唐代以前,百姓消费的日用品主要来自当地或周边地区;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唐代 A. 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B. 长途贩运贸易已十分发达 C. 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 D. 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说明唐代日用品的生产产量的提高,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故A项正确;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发达是在明清时代,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市场管理,且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是在宋代,故D项错误。‎ ‎4.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机关,其长官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表明宋代 A. 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 B. 枢密院地位明升暗降 C. 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 D.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代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代枢密使和中书省的职责,体现了中枢机构适时进行改革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宋代枢密院地位大大提升,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削弱相权,而不是反映皇权和相权之间矛盾尖锐,排除D项。‎ ‎5.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茶馆)鳞次栉比,不仅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还有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宋代茶坊的兴盛主要是由于 A. 茶叶的种植十分普遍 B. 文人雅士的推动 C. 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 D. 市民阶层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的兴盛主要得益于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茶叶的种植十分普遍,故A项错误;“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体现不出文人雅士的推动,故B项错误;市民阶层的兴起是宋代茶坊的兴盛的原因之一,但相对于C项来说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6.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濮院镇等,这说明当时 A. 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 B.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C. 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明清江南地区棉布业市镇、丝绸业市镇的兴起,说明当时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不同地区的生产存在地方特色。故答案为D项。材料涉及的是手工业生产,和商业分工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市镇的规模,排除B项;材料主旨未涉及城乡经济联系,排除C项。‎ ‎7.据研究显示,17世纪和18世纪美洲约有81000吨白银运到欧洲,而这些白银中大约一半又转手到亚洲,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另外,甚至有高达25000吨白银是从美洲直接通过太平洋运到亚洲,而这些白银的大多数也最终流入中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中国 A. 传统工艺领先世界 B. 对外贸易居于优势 C. 贸易环境相对宽松 D. 民间贸易发展迅猛 ‎【答案】B ‎【解析】‎ ‎【详解】17世纪和18世纪,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说明了中国商品大量流入世界,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B项正确;中国商品大量流入世界不意味着传统工艺领先世界,故A项错误; 此时中国实行海禁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对外贸易,不是民间贸易,故D项错误。‎ ‎8.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起,上海出现了一批船舶修造厂和造船厂。不久,面粉厂、汽水厂、酿酒厂、制药厂和印刷厂、食品加工厂等一批轻工业相继出现;60至70年代,民族资本家开始投资重工业,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昌铜铁机器厂;80年代又出现了电厂和自来水厂。这说明19世纪中后期的上海 A. 自然经济最先开始瓦解 B. 已建立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 C. 已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 D. 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19世纪中后期的上海近代工业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不仅涉及轻工业而且涉及重工业,这说明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然经济最先开始瓦解,故A项错误;B项错在“相对完备”,故排除B;没有比较数据,不能说明上海已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故C项错误。‎ ‎9.下图为上海轮船招商局初创时期发行的股票,由此可见,当时 A. 民众对洋务企业寄予厚望 B. 中国国内证券交易市场已经产生 C. 洋务派具有近代经营理念 D.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时捉襟见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股票是近代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上海轮船招商局初创时期就发行了股票,这充分说明洋务派具有近代经营理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众的厚望,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的股票,没有涉及证券交易市场,故B项错误;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民用企业,不是军事工业,故D项错误。‎ ‎10.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而1912年元旦的《申报》则以显著位置对民国成立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 A. 《申报》开始转变对华立场 B. 媒体报道追求客观公正 C. 《申报》始终紧随政治风向 D. 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变化是,《申报》由1905年较少报道革命到1912年《申报》在显著位置刊登民国成立的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辛亥革命对《申报》产生了重大影响,即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故D项正确;此时的《申报》已经是中国人的报刊,体现不出对华政策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媒体报道的客观公正,故B项错误;1905年时期的《申报》没有紧随政治风向,故C项错误。‎ ‎11.1931年,荧昌、中华、鸿生、裕生四家企业合并为大中华火柴公司。后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1934年,其直属企业共有7个火柴厂和一个梗片厂,总资本由191万元増加到365万元,年产火柴15万箱以上,约占全国火柴总产量的15%。大中华火柴公司得以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A. 国民政府的鼓励支持 B. 西方列强忙于世界大战无暇东顾 C. 企业合并规模化经营 D. 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放松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大中华火柴公司因为合并荧昌、中华、鸿生、裕生四家企业而规模不断扩大,总资本额和产量大大增加,由此可知,该公司得以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企业合并规模化经营,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国民政府的鼓励支持,故A项错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世界大战无暇东顾,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国家加大了商品输出,以转嫁危机,故D项错误。‎ ‎12.下图是一幅解放战争时期反映国统区人民生活的漫画,该漫画表明 A. 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 B. 百姓赋税负担沉重 C. 社会上围积居奇严重 D. 官场黑暗贪污成风 ‎【答案】A ‎【解析】‎ ‎【详解】认真阅读漫画可知,该漫画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严重的通货膨胀,这说明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百姓赋税,故B项错误;围积居奇不是漫画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场黑暗贪污成风,故D项错误。‎ ‎13.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工业产量指标。这表明一五计划时期 A. 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势头良好 B. 经济建设侧重于改善民生 C. 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 左倾冒进思想已开始滋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建设的相关史实。由表格数据可知,“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工业产量指标都有大幅增长,这表明政府非常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C项说法正确;材料只涉及轻工业部分的相关情况,故A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一五计划侧重于重工业,侧重于提高生产力,故B想说法错误,排除;左倾冒进思想开始滋生是在1958年,故D想说法错误,排除。‎ ‎14.1970年1月8日,中国驻波兰临时代办雷阳会见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表示奉命原则上同意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同日,美国国务院在宣布该消息时,首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称。这些现象表明 A.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 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C. 第三世界迅速崛起 D. 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说明中美双方都释放了和缓的信号,这表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故A项错误;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是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故C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不出美国霸权地位衰落,故D项错误。‎ ‎15.1960年9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淮河以南直到珠江流域地区,应当维持平均每人每年原粮三百六十斤,遭灾的地方应当更低些;淮河以北地区口粮标准应当压低到平均每人每年原粮三百斤左右,东北等一部分严寒地区可以稍高一点。这种普遍降低口粮标准的指示意在 A. 解决自然灾害带来的市场压力 B. 优先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 C. 最大限度的缓解经济困难压力 D. 为恢复农业提供充足劳动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59年中国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共中央试图普遍降低口粮标准来最大限度的缓解经济困难的压力,故C项正确;三年经济困难不仅是因为自然灾害,最重要的还是“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此时国民经济已经开始调整,不可能优先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和农业劳动力无关,故D项错误。‎ ‎16.下图是20世纪80年代末个体户经营的情景。这表明当时 A. 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B. 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迅速 C. 人们普遍崇尚艰苦朴素 D. 民工潮带动了服务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中体现出20世纪80年代末个体户经营较多,且生意较好,这说明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初见成效,故A项正确;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迅速是在90年代以后,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人们普遍崇尚艰苦朴素,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工潮,故D项错误。‎ ‎17.罗马法中规定: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变故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他人在自己土地上行走。这主要说明罗马法 A. 严重损害公民个人权益 B. 注重维护公众利益 C. 法律制度有待继续完普 D. 保护奴隶主的特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变故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他人在自己土地上行走”,这说明罗马法注重维护公众利益,故B项正确;“损害公民个人权益”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法律制度有待完普,故C项错误;材料中也未体现出奴隶主的特权,故D项错误。‎ ‎18.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人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 A. 加快了两国社会转型的完成 B. 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 C. 受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 D.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金银大量流入葡萄牙,葡萄牙商人变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从而固化了封建力量,阻碍了国内工业生产;而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则推动了工商业发展,从而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故B项正确;葡萄牙没有实现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现象和地理环境无关,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D项错误。‎ ‎19.176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明接任首相,用封官许原、收买贿赂的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 议会对王权的制约尚未形成 B. 光荣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 C. 议会内部两党斗争十分激烈 D. 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利用“国王之友”派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当时的英国国王王权存在滥用的现象,表明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就已经形成了议会对王权的制约,故A项错误;1688年光荣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一个政党,体现不出议会内部两党斗争,故C项错误。‎ ‎20.史料记载: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娛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 A. 改变了人们的政治地位 B. 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 加重了人们的工作强度 D.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的理性休闲运动,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出现的,这体现了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中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阶层的分化,故B项错误;C项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故错误。‎ ‎2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出现各主要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这一变化 A. 巩固了英国世界强国的地位 B.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D. 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同时出现于几个主要先进国家,这就加重了后起的国家对先前世界秩序的不满,从而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故D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削弱了英国世界强国的地位,故A 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但这和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是在17世纪,故C项错误。‎ ‎22.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联)‎ A. 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 B. 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 C. 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D. 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是为了应对严重的国内、国外对苏维埃政权的威胁,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是为了巩固工农联盟,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是为了保证工业化建设。由此可知,苏联在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故D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危害到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故A项错误;苏联的国民经济以重工业为主,没有协调国民经济比例,故B项错误;只有粮食税突出了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 ‎23.下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这反映了苏联 A. 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B.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 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D. 国际地位的明显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中信息可知,“二五”计划相比“一五”‎ 计划来说,重工业增长稍缓,轻工业增长较快,农业增长明显。这体现出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故C项正确;农业增长虽然明显,但苏联工农业生产仍然难以协调发展,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一五”计划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和国际地位无关,故D项错误。‎ ‎24.1938年东欧国家对西欧国家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68.4%,而1953年仅有14.4%出口产品输往西欧。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二战后东欧经济的普遍衰退 B. 西欧各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国际关系变动影响经济联系 D. 意识形态的对立制约全球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东欧国家出口产品输往西欧的比重锐减,是因为两极对峙格局的出现,即国际关系变动影响经济联系,故C项正确;材料是对外贸易的数据,不能体现出东欧经济的普遍衰退,故A项错误;B项和材料信息无关,故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欧洲,不是全球化,故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明朝的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封建地主阶级基础之上的,它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的统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它一方面,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保证对农民的赋役剥削;另一方画,对私营工商业严加控制,对有损于封建专制政权统治的任何新的因素都无情扼杀……明王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改变了自宋代以来海上贸易的发展方向,打击了中国人民向海外发展的活力和进取精神……尽管明朝有的商贾已家财万贯,但整个明代商人仍是官府敲诈、勒索、鱼肉的对象。因此,工商业者在政治上的无权状态和在经济上对财富的占有显得极不相称。‎ 材料二 ‎ ‎ 西欧专制王权是在市民(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相互斗争中充当“表面上的调停人”角色。为取得市民阶层的支持,一般都采取削弱和打击贵族,扶植市民阶层的措范。如英国的都铎政府制定了许多保护和鼓励制呢业、采矿冶炼业的政策法令;法国政府用分赐补助金和特权的办法扶植私营手工工场。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政府通过航海法案,限制外国航海事业在英国的发展,大力促进英国造船业和海军的发展;还组织各种海外贸易公司,直接拓展航海贸易活动。这一时期,西欧国家的工商业者获得了一定政治地位。据统计,1509年至1558年间的英国16届议会中,伦敦共派出议员36人,其中26人为商人;法国资产阶级还通过出钱买得官职参加政府机构,掌握部分行政权。这些在客观上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而当西欧专制君主们幡然醒悟时,资产阶级已有足够力量把封建专制制度送进历史的坟墓。——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文仪:《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西方社会发展之比较》‎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中西方封建政权推行的经济政策有何不同,并简析其历史原因(忌抄袭原材料)。‎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时期中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答案】(1)不同:‎ 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内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对外厉行“海禁”,严格限制私人对外贸易;西欧则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对内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对外积极推行“拓海”政策,大力扶持海外贸易。‎ 历史原因:‎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明朝政府试图通过抑商以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中世纪的西欧工商业比较发达,专制王权通过鼓励、支持工商业的发展,既可以获取市民阶层的支持以削弱封建贵族,又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从而巩固自身统治。‎ ‎(2)不同发展趋势:‎ ‎①政治方面,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衰落;西欧资产阶级日益形成,并逐渐参与政权,获得部分权利,封建统治日趋瓦解;‎ ‎②经济方面,中国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西欧工商业蓬勃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不断发展壮大。‎ 历史影响:‎ 中国日益落后于西欧,落后于世界潮流,最终成为近代欧美列强殖民侵略的对象。‎ ‎【解析】‎ ‎【详解】第(1)问,‎ ‎“不同”,根据材料一信息“它一方面,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保证对农民的赋役剥削;另一方画,对私营工商业严加控制,对有损于封建专制政权统治的任何新的因素都无情扼杀……明王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改变了自宋代以来海上贸易的发展方向,打击了中国人民向海外发展的活力和进取精神”材料二信息“英国的都铎政府制定了许多保护和鼓励制呢业、采矿冶炼业的政策法令;法国政府用分赐补助金和特权的办法扶植私营手工工场。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政府通过航海法案,限制外国航海事业在英国的发展,大力促进英国造船业和海军的发展;还组织各种海外贸易公司,直接拓展航海贸易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策、对内和对外政策等角度分析。“历史原因”,依据材料信息“中国明朝的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封建地主阶级基础之上的,它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的统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西欧专制王权是在市民(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相互斗争中充当“表面上的调停人”角色”和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明朝政府试图通过抑商以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中世纪的西欧工商业比较发达,专制王权通过鼓励、支持工商业的发展,既可以获取市民阶层的支持以削弱封建贵族,又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从而巩固自身统治。‎ 第(2)问,“不同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信息“这些在客观上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而当西欧专制君主们幡然醒悟时,资产阶级已有足够力量把封建专制制度送进历史的坟墓”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衰落;西欧资产阶级日益形成,并逐渐参与政权,获得部分权利,封建统治日趋瓦解;经济方面,中国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西欧工商业蓬勃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不断发展壮大。“历史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国日益落后于西欧,落后于世界潮流,最终成为近代欧美列强殖民侵略的对象角度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鸦片战争的失利,魏源于1842年写成《海国图志》。他讲到写作的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此书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天朝上国的史地观念,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其他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影响有限:姚莹曾指出“举世讳言之,魏默深独能著书详求其说,已犯诸公之忌。”谈《海国图志》成为封建士大夫的禁忌。《海国图志》在日本社会却深受欢迎。有日本学者将《海国图志》比作“幕末决定日本前进道路的指南针”。‎ ‎——据吴兴勇《魏源与<海国图志>》整理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结合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评价。(要求:信息准确,评价全面,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信息:魏源的《海国图志》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进步潮流。‎ 评价: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危机改变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世界观。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国家的自然地理,科技和人文政治法律,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挣脱天朝上国观念,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进步潮流。但是魏源本人仍然受传统观念束缚,称列强为夷,且书籍出版后遭到传统士大夫阶层排斥,没有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反映了思想观念改革的艰难和复杂。‎ ‎【解析】‎ ‎【详解】本题是高考题常考的观点评论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本题的关键是由材料提炼观点,再结合相关知识论证即可。如从材料“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知魏源的《海国图志》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潮流,论证时结合此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影响加以论证。如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是因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仍然存在天朝上国观念,《海国图志》并未被传统士大夫接受。‎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1927年7月,随着国共合作的完全破裂,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政策上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着,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上地所有制。但到了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保证“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路线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性”,“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46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国共产党再次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钢》,要求“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建国后,党和政府继续推进这一政策,使亿万农民分到了土地,真正实现了孙中山“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愿望。1953年到1956年底,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后,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由此步入了长期的土地公有制时代。‎ ‎——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与土地革命时期相比有何调整,分析中共此次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调整:‎ ‎①由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制调整为继续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 ‎②由废除封建地主剥削调整为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主要原因:‎ ‎①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峙转向再次合作;‎ ‎②为了团结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实现全民族抗战。‎ ‎(2)主要特点:‎ ‎①土地政策的调整与社会主要矛盾(或国共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②土地所有制经历了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演变;‎ ‎③土地政策的调整始终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 启示:‎ ‎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政策的适时调整;‎ ‎②政策调整应结合本国国情,做到实事求是;‎ ‎③科学合理的政策调整有利于解决社会突出问题,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解析】‎ ‎【详解】第(1)问,“调整”,根据材料一信息“减轻地主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性”,“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由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制调整为继续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由废除封建地主剥削调整为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主要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角度分析。‎ 第(2)问,“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二则材料相关信息得出:土地政策的调整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土地所有制经历了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演变;土地政策的调整始终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启示”,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政策的适时调整;政策调整应结合本国国情,做到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政策调整有利于解决社会突出问题,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