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黄山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黄山市2020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中华的高度文明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全人类发现了自我,运用高度抽象思维,走向高度文明的时期。欧洲、印度和中国三支文化是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各自成长起来的。东方西方前进的步伐不约而同,历史证明文化起源的“多元化”这一事实。宣扬文化源头只能出自西方的言论,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别有用心,因为这不符合事实。‎ ‎②文化总是在一定地区、国家、民族繁衍出来的,文化本身是很难抽象地存在的,它必须寄生在政治实体之上才能发展。中国自秦汉以后,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它能给文化以很好的保证,这是其他文明古国所不具备的。比如综合国力保证,长江、黄河一直是华夏民族的栖息地,强大的综合国力提供了一个固定的生存、活动与表演的舞台。又比如当家的,有汉族也有非汉族,汉族当家,非汉族也参与政权,非汉族当家,汉族也参与政权,这种共同参与使得民族融合的作用非常强。中华民族正是缘于血缘民族的融合,所以很聪明,很智慧。再者,封建经济虽然是封闭的,但国家的统一,使得内部具有互补性。‎ ‎③大国之大事实上是一个很珍贵的遗产,是一个优势。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使得我们自秦汉以后长期形成了文化凝聚力,继承了春秋以来的文化传统,不断地发展,形成华夏文化,或者叫中华文化。古代传统文化,其核心就是“忠”和“孝”——这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的核心价值观。过去我们强调“敬天法祖”,商、周以来一直如此。中国人十分看重祭礼,认为它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这在无形中也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 27 -‎ ‎④古代社会是小农经济,倡导“忠”、“孝”的价值观是有必要的。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家长是核心,是主要生产者,具有决定权,一家不能无主,必须要有“孝”的价值观予以健全。但是进入现代社会,要以法治国,再也不能“以孝治天下”,这种家长制文化有时成了障碍。‎ ‎⑤人类的发展史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总的趋势是不断进步,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论如何博大精深,总是历史遗产,不可能已达顶峰而不被超越。有些人喜欢把古人的智慧和成就拔高到离奇的程度,如把《周易》、《河图》、《洛书》等一些古典文献或传说捧为至高无上的经典。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有两种错误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一是采取虚无主义或取消主义的态度,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它们统统归之为“封建、迷信、落后”,甚至把近代中国的贫弱和目前中国存在的困难归咎于传统文化;二是全盘肯定。这两种表面上极端对立的态度,其后果则是一样的,既曲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妨碍了建设新文化。在目前的国情下,后面这种态度更为有害,更值得我们注意。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总有局限、不足和未定的因素,何况是数千年的文化遗产?我们在肯定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时,不能不承认其中有许多错误的东西,这不足为怪,也不足为讳。否认这些缺点就不是科学的态度了。把传统文化封闭起来,无限拔高,拒绝批判与扬弃,拒绝吸收现代科技成就来改进,最后一定是断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任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只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继承人类精华部分为我们所用。吸收一切有益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东西,使之重现辉煌,再攀高峰,这才是真正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 ‎(摘编自任继愈的《国学读本·序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高度文明的起源期也是欧洲和印度发现自我,运用高度抽象思维,走向高度文明的时期。‎ B. 中华文化的形成是基于文化凝聚力的优势条件,并继承和发展自春秋以来的文化传统的结果。‎ C. 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两种态度从表面上看是极端对立的,其本质则相同。‎ D. 从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中华传统文化同样存在有局限、不足和未定的因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①段阐述了文化起源是“多元化”的,并批判了宣扬文化源头只出自西方的武断言论。‎ - 27 -‎ B. 文章第②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式重点论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条件是其他文明古国所不具备的。‎ C. 文章第③④段重在论证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忠”“孝”,并指出其在当下的历史局限性。‎ D. 文章第⑤段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遗产,但仍需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无知者或别有用心者才会宣扬文化源头只能出自西方的言论。‎ B.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其繁衍与发展则需要依附于政治实体。‎ C. 基于小农经济的“忠”“孝”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已无存在的必要。‎ D. 我们如果不注重吸收现代科技成就,就谈不上真正热爱传统文化。‎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曲解文意,强行关联。错在“中华高度文明的起源期也是欧洲和印度发现自我……的时期”。原文的说法是“中华的高度文明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全人类发现了自我,运用高度抽象思维,走向高度文明的时期。欧洲、印度和中国三支文化是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各自成长起来的”。‎ B项,张冠李戴。错在“中华文化的形成是基于文化凝聚力的优势条件”这个地方。原文第三自然段是说“大国之大事实上是一个很珍贵的遗产,是一个优势”,而不是说“文化凝聚力”是优势条件。‎ C项,曲解文意。错在“其本质则相同”这个地方,原文第五自然段是“这两种表面上极端对立的态度,其后果则是一样的,既曲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妨碍了建设新文化”,即“后果一样”并不等于“本质相同”。‎ 故选D。‎ ‎【2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分析不当。错在“重点论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条件是其他文明古国所不具备的”这个地方。第二自然段举“综合国力保证,长江、黄河一直是华夏民族的栖息地”等例子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文化总是在一定地区、国家、民族繁衍出来的,文化本身是很难抽象地存在的,它必须寄生在政治实体之上才能发展”,而不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条件是其他文明古国所不具备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的方向,然后浏览选项,回归文本,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项,表示太过绝对。错在“基于小农经济的‘忠’‘孝’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已无存在的必要”。根据原文第四自然段“但是进入现代社会,要以法治国,再也不能“以孝治天下”,这种家长制文化有时成了障碍”,并不是完全抛弃,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从现实的角度看,敬老爱亲的“孝”还是非常有必要弘扬和发展的,只不过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 ‎1.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 ‎ ‎2、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题干,看是否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 ‎ ‎3.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 ‎4.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相互对照。 ‎ - 27 -‎ ‎5.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积累,快速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冠状病毒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繁衍。除2019新型冠状病毒外,可感染人类的已知冠状病毒共有6种,仅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肺炎感染的患者;需要引起公众警觉和关切的是,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也并无现有可用疫苗,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但是,我们不必恐慌,因为科学家们正在探寻2019新型冠状病毒更多秘密的路上一往无前,必将为人类战胜病毒提供坚实的基础。‎ 当下,虽无针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药,但保持基本的卫生、养成安全的饮食习惯、避免密切接触等可有效预防病毒感染。针对此次疫情的暴发,世界卫生组织提醒,对SARS、MERS以及2019新型冠状病毒这类具有跨种传播至人群可能的新发传染病,最有效的预防是从疾病的源头做起,不去侵抚蝙蝠等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减少与蝙蝠等传染源动物的接触机会。另外,中间宿主和人类接触机会更多,在病毒从自然宿主到人的传播链中往往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加强立法监督,杜绝野生动物交易、避免养殖动物与宿主的接触对预防冠状病毒也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冠状病毒“这一家子”,都是怎么回事?》)‎ 材料二:‎ 冠状病毒引起的三次疫情比较表 - 27 -‎ ‎[注]新冠疫情统计数据截至4月14日13:00‎ 材料三:‎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战胜疫病要念好“智”字诀,把握规律、科学防控。新冠肺炎传染性再强,其传播蔓延也有规律可循,疫情防控须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传染病防治规律进行科学防控,严格执行排查、隔离及预防传染措施,努力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下功夫。尤其是一些人口流入大省大市,要强化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加强对返程人员的健康监测,做好交通工具和场站的消毒、通风、清洁等工作,切断疾病传播途径。‎ ‎(摘编自《战“疫”最吃劲的关键阶段,领导干部须念好“四字诀”》)‎ 材料四:‎ 湖北新增确诊病例数首度锐减,湖北以外多地零新增,一批药物疗效初显,多重疫苗研制路线并行开展……抗疫战捷报频传,振奋人心,但湖北省内抗疫形势依然严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指出:“我在2016年就提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可以搞揭榜挂帅,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要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积极性,强化担当意识,集中精力攻关,研发抗疫所需疫苗和药品。要组织全社会科研力量参与,注重科研攻关和临床、防控实践相结合,在保证科学性基础上加快进度。‎ ‎(摘编自《抗疫科研攻关呼唤“揭榜英雄”》)‎ - 27 -‎ ‎4. 下列对“冠状病毒”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状病毒在动物的体内广泛存在,一旦离开了宿主细胞,它们就不能繁衍。‎ B. 2019新型冠状病毒只要出现在了人类身上,就会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 C. 对冠状病毒的有效预防是不侵扰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减少接触传染源。‎ D. 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穿山甲可能就是中间宿主之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寻病毒秘密,这为人类战胜了病毒提供坚实的基础。‎ B. 和自然宿主相比,中间宿主和人类接触的机会更多,在病毒感染人类的传播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C.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 D. 面对依旧严峻的湖北省内抗疫形势,全社会科研力量应集中精力攻关,研发抗疫所需疫苗和药品。‎ ‎6. 材料三明确指出:“疫情防控须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如何多层面切实做好疫情的科学防控?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A ‎ ‎6. ①加强研究,积极应对。与全球科学家与公共卫生组织通力合作,研发诊断试剂,研究病毒的致病性机理。②对湖北疫区严加管控,全力支援湖北抗疫。要根据传染病防治规律进行科学防控,严格执行排查、隔离及预防传染措施,努力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下功夫。③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要一切以病人受益最大为原则”,要中西协同救治病患,不可有门户之见。‎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只要出现在了人类身上,就会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表述过于绝对,因为有无症状感染者。。‎ - 27 -‎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这为人类战胜了病毒提供坚实的基础”分析错误,未然当作已然,人类最终一定会战胜病毒,但目前还没有战胜。‎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面对新冠肺炎的肆虐,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可以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战胜疫病要念好‘智’字诀,把握规律、科学防控。”“抗疫战捷报频传,振奋人心,但湖北省内抗疫形势依然严峻”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可以搞揭榜挂帅,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要组织全社会科研力量参与,注重科研攻关和临床、防控实践相结合,在保证科学性基础上加快进度。”等内容概括得出。‎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 巴金 ‎①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②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 27 -‎ ‎③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④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更明亮、更温暖吧!‎ ‎⑤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⑥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⑦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⑧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⑨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⑩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 27 -‎ ‎⑪这些灯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来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⑫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⑬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1942年2月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用“噩梦”“室闷”“漆黑”等词描绘内心的感受及周围的环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苦闷心情。‎ B. 第④段中画线句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描摹灯光忽隐忽现的特点,又暗示了作者“以为灯会灭”的忐忑心理。‎ C. 第⑨⑩两段中引用欧洲的两则古老传说,丰富了“灯”的内涵,抒写了作者对爱情的讴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语言朴素自然,情感深挚真切,这种行文特点在《小狗包弟》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8. 结合全文,说明标题“灯”的含义。‎ ‎9.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这样的表述:“在现代散文中,调配得当的虚和实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做到“因虚及实”和“由实及虚”的。‎ ‎【答案】7. C 8. ①生活(实用)之灯。照亮黑暗,指明行路方向;②情感之灯。守护亲情、爱情,呵护人间真情;③信念之灯(希望或理想之灯等)。坚信光明驱散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 ‎9.‎ - 27 -‎ ‎ (1)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因“虚”及“实”。作者开篇抒发苦闷、彷徨情感时,加入对黑夜的描写;讴歌灯光带来了光明、温暖和希望时,如“扫淡了黑暗的颜色”“灯光会显得更明亮、更温暖吧”等,后加入对灯光的具体描述。‎ ‎(2)使用联想、象征等表现手法,由“实”及“虚”。作者由眼前的灯光联想到记忆中的灯光,由此生发出灯光不仅为行人指明方向,而且还能慰藉人的心灵,鼓舞人的斗志的感叹,并在文末含蓄地表达了向往光明、坚信抗战必胜的愿望,进而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样的硬伤即可。‎ C项,“抒写了作者对爱情的讴歌”以偏概全。第⑨段说“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是亲情,并不是爱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这类题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就是标题的字面含义,深层含义就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本题,“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这些都是生活(实用)之灯。照亮黑暗,指明行路方向。“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这是情感之灯,它们守护亲情、爱情,呵护人间真情。“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这些灯是信念之灯(希望或理想之灯等)。坚信光明驱散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散文中虚实的运用手法。首先需要弄清楚“虚”和“实”的区别。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 27 -‎ 本题,题干问: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做到“因虚及实”和“由实及虚”的。要求回答是“如何做到”的,这需要答出作者运用的具体手法。“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作者在开头表达了“窒闷”的情感,这是“虚”的,这种情感是通过对“夜”的描写来体现的,“夜”景是“实”的,这样就因“虚”及“实”,第一段主要是记叙,第二段主要是描写。“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这是讲“灯”带来了光明、温暖,后面“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这里既有描写,主要是记叙,由“虚”的“光明、希望”提及“实”的人们的体验。‎ 作者先写现实中的灯光,这是“实”,后写记忆中的灯光,由此生发出灯光不仅为行人指明方向,而且还能慰藉人的心灵,鼓舞人的斗志的感叹,并在文末含蓄地表达了向往光明、坚信抗战必胜的愿望,这是“虚”。作者是由眼前的灯光写到记忆中的灯光,是用联想的手法,后来写灯光的意义,给人带来的光明、温暖等,这是用象征手法,由实到虚。‎ ‎【点睛】散文鉴赏方法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高考试题中。‎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的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⑤排比。⑥变换人称。‎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 2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蔡王智积,高祖弟整之子也。整周明帝时,以太祖军功,赐爵陈留郡公。寻授开府、车骑大将军。从武帝平齐,至并州,力战而死。及高祖作相,赠柱国、大司徒并冀、定、瀛、相、怀、卫、赵、贝八州刺史。高祖受禅,追封蔡王,谥曰景。以智积袭焉。又封其弟智明为高阳郡公,智才为开封县公。寻拜智积为开府仪同三司,授同州刺史,仪卫资送甚盛。顷之,以修谨闻,高祖善之。在州未尝嬉戏游猎,听政之暇,端坐读书,门无私谒。有侍读公孙尚仪,山东儒士,府佐杨君英、萧德言,并有文学,时延于座,所设唯饼果,酒才三的。家有女妓,唯年节嘉庆,奏于太妃之前,其简静如此。昔高祖龙潜时,景王与高祖不睦,其太妃尉氏又与独孤皇后不相谐,以是智积常怀危惧,每自贬损。高祖知其若是,亦哀怜之。人或劝智积治产业者,智积曰:“昔平原[注]露朽财帛,苦其多也。吾幸无可露,何更营乎?有五男,止教读《论语》《孝经》而已,亦不令交通宾客。或问其故,智积答曰:“卿非知我者。”其意恐儿子有才能,以致祸也。开皇二十年,征还京第,无他职任,阖门自守,非朝觐不出。‎ 炀帝即位,滕王纶、卫王集并以谗构得罪,高阳公智明亦以交游夺爵,智积逾惧。大业七年,授弘农太守,委政僚佐,清静自居。及杨玄感作乱,自东都引军而西,智积谓官属曰:玄感闻大军将至欲西图关中若成其计则根本固矣当以计之使不得进不出一旬,自可擒耳。”及玄感军至城下,智积登詈辱之,玄感怒甚,留攻之。城门为贼所烧,智积乃更益火,贼不得入。数日,宇文述等援军至,合击破之。‎ 十二年,从驾江都,寝疾。帝时疏薄骨肉,智积每不自安,及遇患,不呼医。临终,谓所亲曰:“吾今日始知得保首领没于地矣。”时人哀之。‎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九》)‎ 注]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玄感闻大军将至/欲西图关中/若成/其计则根本固矣/当以计縻之使/不得进 B. 玄感闻大军将至/欲西图关中/若成其计/则根本固矣/当以计之使/不得进 C. 玄感闻大军将至/欲西图关中/若成其计/则根本固矣/当以计之/使不得进 D. 玄感闻大军将至/欲西图关中/若成/其计则根本固矣/当以计之/使不得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赠:生曰封,死曰赠。赠指赐给已故的人以爵位和荣誉称号。‎ B. 龙:语出《易·乾》中的“潜龙勿用”,喻指帝王未即位。‎ - 27 -‎ C.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D. 大业:隋炀帝杨坚年号。除年号纪年外只有年次和干支纪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智积生活简朴平淡。他待客只几盘点心水果,几杯酒而已。家中歌妓也只在节庆才出来表演歌舞。‎ B. 杨智积常怀忧惧之心。原因之一是自己的父亲与高祖不和睦,自己的妻子也与独孤皇后关系不融洽。‎ C. 杨智积平定叛乱有功。杨玄感作乱,欲西图关中。杨智积巧用计策拖住杨玄感,并配合援军打败他。‎ D. 杨智积行事极为谨慎。他只让儿子学习《论语》和《孝经》,不让他们结交朋友,怕他们会因此招祸。‎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之,以修谨闻,高祖善之。在州未尝嬉戏游猎,听政之暇,端坐读书,门无私谐。‎ ‎(2)帝时疏薄骨肉,智积每不自安,及遇患,不呼医。‎ ‎【答案】10. C 11. D 12. B ‎ ‎13. (1)不久,智积因为处事谨慎而闻名,高祖认为他很好。在同州最后的日子曾经嬉戏玩耍出游狩猎,听闻政事的空闲时间,他端坐读书,家里没有因为私事而拜谒的人。‎ ‎(2)他跟从皇帝时疏远淡薄亲人,智积每每不能安心,等到遭遇疾病,不叫大夫。‎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本句话的意思是:玄感闻听闻大军将要到来,想要向西图谋关中,如果他的计谋得逞,那么根基会稳固。应当对他们使用计谋,让他们不能进入,排除AB;从结构上看,“成”作“其计”的谓语,他的计谋得逞,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故选C。‎ ‎【11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D项,“隋炀帝杨坚年号”错。应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除年号纪年外只有年次和干支纪年”错。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自己的父亲与高祖不和睦,自己的妻子也与独孤皇后关系不融洽”错。从原文“景王与高祖不睦,其太妃尉氏又与独孤皇后不相谐,以是智积常怀危惧”可以看出,是景王与高祖不和睦,太妃尉氏又与独孤皇后不和谐,因此智积常常心中担忧害怕。‎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顷之:不久;善:意动用法,认为好;暇:空闲的时候;私谒:因为私事而拜谒的人。(2)骨肉:亲人;安:安心;患:疾病;呼:叫。‎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参考译文:‎ - 27 -‎ 蔡王智积,是高祖的弟弟弟整之的儿子。整周明帝在位时,因为太祖有军功,赏赐智积陈留郡公的爵位。不久,授予智积开府、车骑大将军的职务。跟从武帝平定齐州,到了并州,竭尽全力战斗直到死亡。等到高祖作了宰相,给予柱国、大司徒并冀、定、瀛、相、怀、卫、赵、贝八州刺史。高祖即为,追封智积为蔡王,谥号为景。因为智积继承职位,又册封他的弟弟智明为高阳郡公,智才为开封县公。不久授予智积为开府仪同三司,授予他同州刺史,仪仗和卫士出资相送很是隆重。不久,智积因为处事谨慎而闻名,高祖认为他很好。在同州最后的日子曾经嬉戏玩耍出游狩猎,听闻政事的空闲时间,他端坐读书,家里没有因为私事而拜谒的人。有侍读公孙尚仪,山东儒士,府佐杨君英、萧德言,并且有文学,当时在座位的时间延长,所设置的只有一点儿饼果,酒只有几杯而已。家中有女妓,只有过年过节嘉奖庆祝,在太妃前面上奏,他的简单宁静到如此地步。当高祖龙潜在位时,景王与高祖不和睦,太妃尉氏又与独孤皇后不和谐,因此智积常常心中担忧害怕,每每贬低损毁自己。高祖知道他是这样,也同情他。有的人劝智积治理私有土地的人,智积说:“以前平原君赵胜财物堆积在露天因日久而腐烂,感到很难受。我幸好没有可以外露的,更何况是房产呢?有五个男子,停止教育读《论语》《孝经》而已,也不让宾客来往。有的人问他缘由,智积回答说:“你不是了解我的人。”他的意思是害怕儿子有才能,会招致祸患。开皇二十年,走远路回到京城,没有其他的职务,关上门自己守护自己的节操,不拜见皇帝就不出门。‎ 炀帝即位,滕王纶、卫王集一起因在别人面前说陷害某人的坏话而获罪,高阳公智明也因为结交朋友而夺去爵位,智积越发害怕。大业七年,授予弘农太守的职务,付以政柄给官吏,心性纯正恬静自在。等到杨玄感叛乱,从东都领兵到西,智积对官属说:玄感闻听闻大军将要到来,想要向西图谋关中,如果他的计谋得逞,那么根基会稳固。应当对他们使用计谋,让他们不能进入。不出十天,自然可以擒获他。”等到玄感军到城门下,智积登上城门辱骂他,玄感十分愤怒,留下来攻打他。城门被贼人烧毁,智积于是愈发增大火势,贼人不能进入。几天后,宇文述等到援军到来,合力击打并攻破他。‎ 十二年,他跟从皇帝到江都,卧病。他跟从皇帝时疏远淡薄亲人,智积每每不能安心,等到遭遇疾病,不叫大夫。临死前,对亲人说:“我从今天开始才知道保住头和脖子没有使它掉在地上”。当时的人都悼念他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过西兴 刘过①‎ 奔涛汹涌欲骑鲸,船去钱塘棹不停。‎ - 27 -‎ 何日子胥鞭楚墓,伤时周顗②泣新亭。‎ 蚊虻过耳蛮音恶,虾蟹薰人海气腥。‎ 吴下阿蒙非昔日,眼高相对有谁青。‎ ‎[注]‎ ‎①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②周顗(yǐ):晋朝名士、大臣。西晋灭亡,周顗过江东下,每至佳日,常友于新亭饮酒,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后以“新亭对泣”指代亡国之思。‎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中的“过”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过”字语意是不相同的。‎ B. 首句写舟中所见之景,浪涌鯨跃,船披波疾行,暗喻作者心情激荡不平。‎ C.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诗人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的心境。‎ D. 首联颈联重写景,颔联尾联侧重抒情,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尾句“眼高相对有谁青”写作者感叹知音难遇。如果你是作者的知音,你认为刘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刘过是一位胸怀志节,四处流浪,怀才不遇,好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的爱国词人形象。 首联紧扣题中的“过”,暗喻作者心情激荡不平;颔联运用典故,以伍子胥和周顗自况,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颈联作者感慨国事、大声疾呼,抒发自己抗金抱负,表达了对国家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尾联两句慨叹感叹知音难遇,才略并未得到施展,空落得四处流浪,表现了怀才不遇的哀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 27 -‎ D项,“……颔联尾联侧重抒情,……”理解有误。颔联“何日子胥鞭楚墓”中,作者运用了春秋时期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以报杀父兄之仇的典故,结合注释,“伤时周顗泣新亭”运用了西晋时周顗“新亭对泣”的典故,故颔联运用典故,而非抒情;尾联“吴下阿蒙非昔日,眼高相对有谁青”运用典故和议论表达方式,而非抒情;故“颔联尾联侧重抒情”表述有误。‎ 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古诗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本题要求分析塑造的形象特点。解答时首先理解全词,然后找到描写人物的句子,从中概括形象特点。首先审题,题干要求“诗的尾句‘眼高相对有谁青’写作者感叹知音难遇。如果你是作者的知音,你认为刘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通过审题得知,此题其实考查考生理解、领悟诗歌中通过用典故塑造人形象的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古人创作诗歌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中诗人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牢固记忆这些典故的含义。“形象类”答题模板:本诗(词、曲)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诗歌中( )句写了( ),表现了( );( )句写了( ),表现了( )。诗人通过塑造( ),抒发了( )情感。‎ - 27 -‎ 具体分析,本题要求结合尾句“眼高相对有谁青”和全诗简要分析“刘过是一个怎样的人”。注释①表明作者是南宋人,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诗歌首联“奔涛汹涌欲骑鲸,船去钱塘棹不停”写舟中所见之景,浪涌鯨跃,船披波疾行,暗喻作者心情激荡不平。颔联“何日子胥鞭楚墓,伤时周顗泣新亭”的意思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够像伍子胥那样掘墓鞭尸,报杀父兄之仇那样的仇恨呢?赶走入侵的金人呢?现在的我因时世不如所愿而只能像西晋时周顗那样流泪、哀伤,表达我的哀国之思”。此联运用典故,以伍子胥和周顗自况,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颈联“蚊虻过耳蛮音恶,虾蟹薰人海气腥”把金人比作“蚊虻、虾蟹”,此两句比喻金人入侵倏然已过,不足挂怀。作者感慨国事、大声疾呼,抒发自己抗金抱负。尾联“吴下阿蒙非昔日,眼高相对有谁青”运用了“吴下吕蒙”的典故和“青眼相看”的典故,大意是说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吴国将军吕蒙了,眼光高,谁是你的知心朋友呢?此两句慨叹感叹知音难遇。‎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宁死也不改变节操的人生态度。‎ ‎(2)《阿房宫赋》中,杜牧告诫人们要汲取前人的教训,否则会重蹈覆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以“_______,_______”表达对亲人的祝福和思念,体现自己旷达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答案】(1)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溘死、鉴之、婵娟。‎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联又称楹联,对仗工巧,音调和谐,内涵丰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 的文学样式。对联的起源一般认为是由先秦时期的桃符 而成,之后不断发展,至明清达到巅峰:吟诗作对 ,各式名联异彩纷呈。这固然与其自身特性密不可分,但也与我国古代阴阳哲学思想不无关系。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广泛地认识和解释中。它表现在民族心理上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而楹联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特性正好 了把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的思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甚至可以说,(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独树一帜 演化 蔚为大观 适合 B. 别具一格 演化 蔚然成风 契合 C. 别具一格 演变 蔚为大观 适合 - 27 -‎ D. 独树一帜 演变 蔚然成风 契合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阴阳二元观念,就是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 B. 中国楹联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体现了阴阳二元观念 C. 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D. 阴阳二元观念体现了中国槛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 ‎19.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B. 它不仅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而且是一种抽象概念。‎ C. 它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影响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广泛地认识和解释中。‎ D. 它不仅影响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广泛地认识和解释中,而且是一种抽象概念。‎ ‎【答案】17. D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正确理解词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 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风格(味)。此处指对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应选“独树一帜”。‎ 演化:多指自然界的变化。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变化和发展。此处指对联的变化发展,应选“演变”。‎ 蔚为大观: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此处指“吟诗作对”成为一种风气,应选“蔚然成风”。‎ 适合:适用、得当。契合:符合。此处指楹联的平行对称与阴阳的对称思想间相符合,应选“契合”。‎ - 27 -‎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本段文字的话题对象是“对联”即“楹联”,补写的句子处在句尾,根据“因此”可知,此处是总结句,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应保持“楹联”作话题,排除AD;再根据“我们甚至可以说”可知此处强调阴阳二元观念对楹联的影响,“就是阴阳二元观念”符合此处的强调语意,排除B。‎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B项,“不仅……而且……”递进语序错误;‎ C项,“影响到……中”不搭配,“广泛地认识和解释”状中不搭配;‎ D项,“不仅……而且……”递进语序错误,“影响到……中”不搭配,“广泛地认识和解释”状中不搭配。‎ 故选A。‎ ‎【点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_______。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自然资源再生能力就会强,经济发展就可持续;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能为生态补偿、治理、修复等提供物质保障。因此,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_______‎ - 27 -‎ ‎,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而生态环境品质的变化,固然有气候变化等客观因素,_______。人类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对自然环境进行竭泽而渔式的破坏,还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相得益彰?这决定着生态环境的优劣,也决定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 ‎【答案】 (1). 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2). 在保护中发展; (3). 但根本还在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有效的答题技巧: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第一处,联系下文“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自然资源再生能力就会强,经济发展就可持续;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能为生态补偿、治理、修复等提供物质保障”,可知此处说的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可填写“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二处,联系上下文“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可知此处说的是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可填写“在保护中发展”。第三处,联系上下文“固然有气候变化等客观因素”“人类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对自然环境进行竭泽而渔式的破坏,还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相得益彰”,可知,从逻辑关系上,此处与上文形成转折,从内容上,说的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可填写“但根本还在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 ‎【点睛】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21.阅读下面文字,给“订单农业”下一个定义,不超过80个字。‎ ‎2020年2月5日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指出,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订单农业也可称为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农户同农产品购买者签订订单来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订单规定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订单对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做出规定。订单农业的发展很好地适应了市场需要,避免了盲目生产,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订单农业是:‎ - 27 -‎ ‎【答案】订单农业是一种农户同农产品购买者签订订单安排生产的保证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对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做出规定的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的基本“公式”是“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被定义概念”是小概念,暂且用“小”来代替,“邻近大概念”是“被定义概念”的上一级概念,暂且用“大”来代替;“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也用一个字“特”来代替。那么,下定义的“公式”可以简化为“小=特+大”。运用“公式”下定义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找“大”,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大概念。第二步,找“特”,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第三步,连接“小”与“特’加“大”,用“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这一“公式”来表述。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句子主干,即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然后把低碳经济的基础、特征和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组合来修饰宾语“新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公式,用一个单句的形式叙述出来即可,注意陈述语序。‎ 首先从文段中确认“订单农业”的宾语是什么,根据文意,“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这句话存在它的宾语,那就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接下来分析“订单农业”的主要特点,其中“在这种模式中……进一步助推农村经济发展”这些句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它的特点。第一点:农户同农产品购买者签订订单来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第二点,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第三点,对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做出规定。第四点,有利于助推农村经济发展。最后把这四点进行整合做宾语的定语即可,注意字数限制在80个字。‎ ‎【点睛】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下定义时,所下定义的外延必须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定义概念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的概念,也就是说下定义不能同语重复;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不能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7 -‎ 古时有户人家建了一栋房子。乔迁之日,邻居亲友们前来祝贺,一致称赞房子造得漂亮。只有一位客人里外看了一圈后对主人说:“您家厨房里的烟囱是从灶膛上端笔直通向屋顶的,这样灶膛的火星很容易飞出烟囱落到房顶上引起火灾,最好在灶膛与烟囱之间加一段弯曲的通道,来阻挡火星飞向屋顶。另外把堆放在灶口前的柴草搬远一点也会更安全。”主人听后,“哼”了一声,拂袖而去。果然,没过几天,新房子着火了。左邻右舍闻讯纷纷赶来扑救,经过努力把火扑灭了。看到烧过的新房一片狼藉,主人沉默不语……‎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听从别人的意见 读完这则故事,不难分析,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同样,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瞎子经过干涸的小溪时,失手坠落,用手攀住桥栏。过路人告诉他下面是实地,但他不相信,最终因失去力气而掉落,却发现自己在实地上。自己看不见,也不相信别人,这才导致了他最终的后悔。我们在生活上也有“看不见”的地方,我们应该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避免自己的祸患。张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猛将,与刘备、关羽结义后,一直辅佐刘备,最终于孙、曹三分天下。他虽然武艺高超,却有个不好的习惯,爱喝酒,并且在喝完酒后喜欢打骂士兵。士兵对此心怀不满。刘备、关羽多次劝说他不要喝酒,喝酒会误事,但他不听,仍然我行我素。关羽死后,张飞因伤心而再次饮酒,并且下令三天之内10万军队穿孝服讨伐吴国。部下说,在三天之内根本无法做出10万孝服。张飞不听,在酒后又一次鞭打部下。部下心怀怨恨,趁他酒醉时,砍下他的头,带兵投降了曹操。一代猛将就此陨落。若他听从刘备、关羽的劝告,不喝酒,不在酒后鞭打士兵,或许他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他的行为让我们引以为戒。 ‎ 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梅贻琦为清华服务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获得这样的荣誉,是学生对他的敬爱,是同事对他的认可,更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在讨论会上,他一般都是先让别人发言,让其他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若同意,便当场决定。若不同意,便决定事后再考虑。他的行为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他爱校,爱生,爱同仁,他把自己奉献给了清华。他的荣誉离不开他自身的品格。正是因为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才能获得如此的成就。他让我们敬仰。‎ 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小岛,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必然会遇到许多从前从未见过的人或事情,我们要听取他人的意见,避免自己违背一些规则。当然,听取他人意见不意味着全部都要接受,要有选择,有辨别的能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在人生的大海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到达成功的彼岸。‎ - 27 -‎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这段材料讲了一则故事,主要内容是这户人家没有听从关于在灶膛与烟囱之间加一段弯曲的通道,来阻挡火星飞向屋顶,另外把堆放在灶口前的柴草搬远一点也会更安全的建议,结果吃了大亏。主人沉默不语的结局是不是有所领悟,有所后悔,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听从这位客人的建议和劝阻,没有认真分析客人的话是对是错,一意孤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确定立意,要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虚心接受对方给予的批评,只有这样,不但能够改正自己的不足,还能提升自己人格魅力,受到他人的尊重。行文可以列举古今中外的能够在听取别人意见方面表现突出的,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的感悟来说理。‎ 立意:‎ 兼听则明;‎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 素材: ‎ ‎1.唐太宗虚心接受魏征的纳谏: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2.刘邦听张良之谋,最终成就帝业;而项羽不听范增之言,最终自刎乌江;曹操善于听谋臣的意见,最终统一北方,袁绍不听田丰、沮授之言,兵败官渡;唐太宗能听魏征之言,成就贞观之治;苻坚不听王猛之言,结果兵败淝水。‎ - 27 -‎ ‎3.扁鹊来拜见蔡桓公,在他身边站了一会,他发现蔡桓公有一点小病,于是多次请求给他医治,可是蔡桓公一直不听扁鹊的话,最后导致病情恶化,病发身亡。“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一开始蔡桓公的小病只在皮肤上,用热水敷烫就能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时,用针灸的方法也能治好,即使到了肠胃里,服几剂汤药还能治好。可是蔡桓公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听劝告,直到病入骨髓,只能等死,这就是小病不治,酿成大病,不听名医言,吃亏在眼前啊!‎ 结构思路:‎ 文章首先明确材料的寓意是: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接着又讲了一则同类的例子进一步证明观点。然后又使用正反对比论证,列举三国猛将张飞作为反面例子,清华校长梅贻琦作为正面例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接着又用大量篇幅明确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的好处,一是得到别人的尊重;二是得到社会的认同。最后重申观点,收束全篇。‎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 ‎ - 27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