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南京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卷 高二历史 2019年11月 一、选择题 1.201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距今(2019年)4500年左右“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专家在此发现了大片的水稻田,面积很大,平整得很好,有沟渠等设施。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良渚的稻作农业较为发达 B. 表明了中国是水稻的发源地 C.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完善 D. 良渚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展示 “良渚古城遗址”的大片水稻田,“平整得很好,有沟渠等设施”,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良渚的稻作农业较为发达的结论,A项正确;良渚文化遗址比河姆渡遗址要晚两三千年,其种植水稻不是中国最早的,不能说是水稻的发源地,B项错误;良渚的稻作农业处于父系氏族时期,其原始生产,还没有产生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C项错误;单凭材料中的信息,不能得出良渚时期就开始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D项错误。 2.战国时期,秦国攻伐魏国后,把孔氏家族迁到南阳。之后,他们大规模地经营冶铸业,开辟鱼塘养鱼,经常游访诸侯,借此获取经商发财的便利,博得了游闲公子、乐施好赐的美名。材料说明了 A 商人势力过大危及政权统治 B. 多样化经营已成为普遍现象 C. 巨商大贾颠覆社会等级秩序 D. 战国时期的工商业有所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国攻伐魏国即战国时期,孔氏家族迁到南阳后,“大规模地经营冶铸业,开辟鱼塘养鱼”等可知,这一时期的工商业有所发展,D项正确;由“秦国攻伐魏国后,把孔氏家族迁到南阳”,其“经常游访诸侯”,和“游闲公子、乐施好赐”等信息,可知商业在政权的控制范围内,没有危及统治,不存在巨商大贾“颠覆”社会“等级”秩序的现象,AC两项错误;只有孔氏家族的多种经营,不能说明多样化经营已成为“普遍现象”,B项错误。 3.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历史概念,有助于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理解。下表从三个维度解读了某一历史概念,它是 A. 三纲五常 B. 天人合一 C. 道法自然 D. 格物致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所说的天人同构,道德源于天,君权源于上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解读的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B项符合题意;材料无关“君臣父子夫妻”等人伦纲常,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分析的是天人合一及其表现,并不是做人做事的原则,与道法自然无关,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材料与格物致知无关,D项错误。 4.北宋诗人苏轼描述当时煤的使用情况时,说道:“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该材料反映了 A. 北宋百姓普遍使用煤炭燃料 B. 矿冶业成为北宋的支柱产业 C. 燃料改进提高金属冶炼质量 D. 北宋冶铁业长期居世界领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苏轼的说法,元丰元年开始,彭城开始使用白土镇的石炭(即煤)“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这反映了燃料的改进,使金属冶炼的质量得到了提高,C项正确;只彭城用石炭冶铁,不能得出北宋百姓“普遍使用煤炭燃料”和矿冶业成为北宋的“支柱产业”的结论,AB项错误;彭城冶铁业的改进,不能证明北宋冶铁业“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D项错误。 5.《宋史》这样描述了一位历史人物:“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他是 A. 程颐 B. 程颢 C. 朱熹 D. 陆九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宋史》人物,发现儒学存在“子之言支离”,提出“宇宙”即是我心等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人是南宋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因为陆九渊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也和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D项符合题意;二程提出“天理”概念,将其上升到哲学范畴,指出“仁”是“天理”的核心,属于客观唯心,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衣钵,与材料中的主观唯心观点不符合,ABC三项错误。 6.《天工开物》描述一种农业工具“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材料反映该工具主要用于 A. 灌溉 B. 冶铁 C. 排涝 D. 播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天工开物》描述的 “去泽水,以便栽种”、“不适济旱”等信息可推理出其为排涝所用的农具,C项正确;因其“不适济旱”,不能作为灌溉之用,A项错误;因为是农具,可以去“泽水”,不能用以冶铁,B项错误;“去泽水,以便栽种”是为播种创造条件,不是播种工具,D项错误。 7.李贽评点《水浒传》人物时,他最瞧不起的就是宋江,认为这个人是假道学,装出来的;最赞扬的就是黑旋风李逵,认为李逵出身市井,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一看法 A. 启示了近代的思维方法 B. 突破了传统思想观念 C. 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诠释了经世致用的内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李贽对宋江和李逵的评点,反对宋江的假道学赞扬李逵的真性情,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看法体现了李贽突破了传统观念,宣传童心说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只是李贽对《水浒传》人物的点评,并没有显示其演绎、推理的思维过程和方法,A项错误;仅仅是人物性情的点评,不能体现其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否定,也与“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无关,CD两项错误。 8.诗词一定程度上能佐证历史,是一种重要的史料素材。但下列选项中,对应表达错误的是 A. 草书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B. 京剧 素装彩扮聚梨园,酣畅淋漓咏叹。 C. 《清明上河图》 画桥虹卧汴河渠,两岸风烟天下无。 D. 《聊斋志异》 妖魔鬼怪何所惧,八十一难只等闲。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妖魔鬼怪何所惧,八十一难只等闲”描写的是唐代玄奘西游为素材的《西游记》,不是《聊斋志异》,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其它关于草书、京剧和《清明上河图》的诗句表达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9.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在华的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联成一气,采用大幅降低运费等手段想挤垮招商局。结果旗昌公司反遭破产,而太古、怡和等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三次签订“齐价合同”,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洋务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B. 列强侵略导致民族经济衰退 C. 招商局扭转了中国经济颓势 D. 近代工业受封建政府的压迫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叙述,数家外国轮船公司联成一气想挤垮招商局,其结果失败,并“不得不与招商局三次签订‘齐价合同’,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可知这体现了洋务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A项正确;“民族经济衰退”、“近代工业受封建政府的压迫”与招商局打破外商企业垄断中国内河航运业的史实不符合,BD两项错误;招商局在19世纪后期的风头,不能说明其能够扭转了“中国经济颓势”,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结局,C项不符合史实。 10.下表是甲午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值统计表(单位:两),出自杨端六《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 年份 总计 进口 出口 入超(—) 1894 290207433 162102911 128104522 —33998389 1895 314989926 171696715 143293211 —28403504 1896 333671415 202589994 131081421 —71508573 1897 366329983 202828625 8 —39327267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贸易逆差持续加大 B. 中国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C. 自然经济开始走向瓦解 D. 列强加大对中国资本输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甲午战争后的几年内中国进出口贸易值统计表中显示,这段时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总值和入超虽然起伏,但基本处于上升的状况,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表明了甲午战争后中国进一步被卷入了世界市场,B项正确;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到中国贸易逆差有起有落,并不是持续加大,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我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只是对贸易情况的统计,凭此不能得出列强加大对中国资本输出的结论,D项错误。 11.据吴乘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统计,自辛亥革命到1920年,外国在华产业投资增长率为4.5%,官僚资本的增长率下跌到3.8%,唯民族产业资本的增长率仍保持两位数。这是因为 A.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清除列强在华势力 C. 工业产业结构趋于完善 D. 实业救国思想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显示自辛亥革命到1920年,外国在华投资和官僚资本的增长远远低于民族产业资本的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业救国思想是这一时期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高潮的原因之一,D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即1927--1936年期间进行的,A项错误;清除列强在华势力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的,B项错误;近代中国的工业产业结构一直呈现半殖民地的特点,没有趋于完善,C项错误。 12.《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在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后写下的词。“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变革社会制度的豪迈气概,体现了毛主席对未来伟大景象的展望。这首词应创作于 A. 1945年 B. 1956年 C. 1966年 D. 1976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变革社会制度的豪迈气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社会制度变革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B项符合题意;1945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A项错误; 1966年“左”倾错误发展成为一场全国性的动乱,C项不符合题意;1976年毛泽东病逝,文革接近尾声,D项错误。 13.下表展示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建设主题,其中“二五计划”期间对应的经济增长率最有可能的是 时期 建设主题 “一五”计划时期 工业化起步与社会主义改造 “二五”计划时期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A. 3%~4% B. 5%~15% C. 21.3%~负增长 D. 18.3%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当时的建设主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可知二五计划期间,受“左”倾错误的干扰和影响,经济增长率最有可能的是负增长,C项符合题意;其他几项明显正增长的分析,与史实不符合,ABD三项错误。 14.如图展现的是中国一座城市披荆斩棘,趟出一条改革开放之路的艰苦历程。从阡陌纵横的农田,到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现代化建设的缩影,记录着改革开放的点点滴滴。这一成果 A 得益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是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成为了21世纪对外开放格局的重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B项正确;中国入世的时间是2001年,比浦东开发开放晚了十年,A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项不符合题意;浦东的开发开放在21世纪初已经效果明显,成绩卓著,D项错误。 15.苏格拉底指出,在我和一个好争之徒在争论的时候,唯一的不同是他想使他的听众相信他所说的都是正确的,而我想说服的是我自己,我请你们思考的是真理而不是苏格拉底。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 着重关注理性思考 B. 强调了人的价值 C. 肯定了辩论的作用 D. 主张美德即知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苏格拉底 “我想说服的是我自己,我请你们思考的是真理而不是苏格拉底”的观点,结合所学可知,其强调的是理性思考个人的观点,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说的是争辩的目的和方式,与人的价值无关,也不是在强调辩论的作用,更与美德和知识的关系等命题无关,BCD三项是错误的。 16.有学者评论道,他的爱情诗冲破了禁欲主义的藩篱,一扫中世纪诗歌中隐晦寓意、神秘象征的笔法,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他向人们公开袒露自己向往幸福生活的内心活动。他是 A. 普罗泰格拉 B 彼特拉克 C. 马丁・路德 D. 康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的作品冲破了禁欲主义的藩篱,一扫中世纪诗歌中禁欲主义,B项符合题意;普罗泰格拉冲破的是原始宗教和自然对人的束缚,A项错误;马丁・路德倡导的是宗教改革,而不是追求现实幸福生活的世界观,C项错误;康德强调的是理性和自由,D项错误。 17.赵林在《大航海时代的中西文明分野》中指出:“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以一种暴戾的方式开辟了全球化进程,使西欧基督教社会从亚欧文明地带的僻陋边陲,一跃成为整个人类文明世界的中心。”这种“暴戾的方式”主要是指 A. 商品贸易 B. 投资办厂 C. 集团垄断 D. 殖民掠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是伴随着殖民扩张开展的,其“暴戾的方式”主要是指自探险者们开辟新航路时期就已经开始的殖民掠夺,D项正确;商品贸易、投资办厂和集团垄断等形式,都不符合“暴戾的方式”这一特点,ABC三项错误。 18.1760年,农业资金是600百万英镑,占整个国民资本的74%,1860年下降到36%;同时期,工业、商业和交通资金是60百万英镑,占整个国民资本的10%,1860年增加到36%。这一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工业革命 B. 圈地运动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交通工具革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的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正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农业在国民资本中下降和工业在国民资本中上升,其根本上都是由于生产领域的工业革命导致的,A项正确;圈地运动不会对工农业投资产生革命性的影响,B项错误;19世纪后期出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交通工具革新都与材料给出的时间不符合,CD两项错误。 19.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指出,生长在南方浅水区的贝类比北方深水区的颜色要鲜艳的多;同种的鸟,生活在清澈的大气中,其颜色要比海岛上的鲜亮;生长在近海岸的植物叶子多肉质。这体现了达尔文的 A. 自然选择说 B. 遗传变异论 C. 生命共源说 D. 用进废退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同一种类的贝类和鸟类,由于居住“环境不同”而颜色深浅不同、“近海岸”的植物叶子多肉质等现象体现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与进化论的自然选择观点是一致的,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亲属关系和遗传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不是在强调生物的最初源头一致,也不是生存中“应用”或“劳动”等现象对生物自身的影响,BCD三项错误。 20.列宁说:“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这一“围攻” A. 应对了艰苦的国内战争 B. 引入了市场经济的机制 C. 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 D. 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受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苏俄在经济问题上选择“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从‘强攻’转为‘围攻’”,即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实行新经济政策。他所说的“围攻”,即利用市场经济,恢复经济,以退为进,逐步消灭资本主义,B项符合题意;1921年布尔什维克已经在国内战争中取得胜利,A项错误;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都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D两项错误。 21.疾病的折磨使罗斯福“从一个轻浮的年轻贵族变为一个同情并能理解下层的人道主义者”,他全方位的关注“金字塔底被遗忘的人们”。因此,罗斯福 ①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 ②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③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 ④为减耕减产农户提供补贴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因“同情并能理解下层”,关注“金字塔底被遗忘的人们”而实行的措施包括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和为减耕减产农户提供补贴等缓解国内供销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做法,说法①②④符合题意,是正确的。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对下层生活的改善无关,是美国为扩大国际市场而采取的损人利己的措施,说法③的做法与题意不符合,与之组合的ABD三项错误。 22.罗斯福在1932年初说:“以高关税为代表的对外经济政策中的经济民族主义,是造成全世界经济萧条旷日持久的原因之一。只有排除这一障碍,国际贸易才能恢复。”为此,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签署了 A. 《布雷顿森林协定》 B.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D. 《罗马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于对三十年代大危机的反思,为解决“高关税”对国际贸易的破坏,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签署了意在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规范化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B项符合题意;《布雷顿森林协定》属于战后的金融体系,A项不符合题意;20世纪末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57年的《罗马条约》分别推动了北美和西欧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CD两项不符合题意。 23.如图为20世纪50年代苏联粮食产量的柱状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斯大林模式的优势 B. 赫鲁晓夫推行农业改革 C.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推行的农业改革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粮食产量明显增长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当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明显,A项不符合史实;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到了80年代,C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24.通讯卫星和计算机全球网络等通讯手段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现代化,使得从纽约、伦敦、巴黎到香港和东京每天24小时营业的全球性国际金融市场得以实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科技革命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B. 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有力推动者 C. 市场经济是全球化的基本规则 D. 金融业是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通讯手段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现代化”使得重大国际金融中心之间“24小时营业的全球性国际金融市场得以实现”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要说明的是科技革命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与“跨国公司”、“市场经济”以及“金融业”等促进全球联系的相关的信息,BCD三项与题意不符。 25.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如图漫画反映了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它反映出 A. 互联网将人们从黑暗引向光明 B. 互联网大大密切了人们之间的关系 C. 人类过度依赖互联网技术现象 D. 人类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人蒙着眼睛,被“搜索引擎”牵引、操控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漫画反映出了互联网时代人类对互联网技术的过度依赖现象,C项说法符合题意;人们的“盲目”和“搜索引擎”的无形牵引,不能说这是将人们引向了光明,这种关系是被动和不理性,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实践,但不能剥夺人们的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ABD三项分析是错误的。 二、材料解析题 26.士阶层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是“百家争鸣”的前奏……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就努力给他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发展出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胸怀“天下”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旗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成为制约君主重要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明初,忠君爱国,乐于为君王服务、奉献成了士人的普遍心态。到明中期,即使朝政混乱,大多数官僚仍在凭借责任感与良心为国服务,直言敢谏、廉洁奉公是士人阶层的突出爱国心态……到晚明时期一股新异的思想解放之风开始在士人群体中弥漫,这股新异的思想在理性精神上唤起了人们的觉醒,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彰显。 ——梁琨《论晚明士人心态变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理想中的“士”应具备的品德,为此,他提出什么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新型士人阶层”出现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晚明时期“新异的思想解放之风”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综合上述材料,从家国情怀角度,指出中国古代士人阶层的共性。 【答案】(1)品德:超越利害得失;关怀社会。主张:仁;礼。 (2)原因:科举制度;旧士族消亡;理学兴起。 影响:扩大统治基础;参与国家治理;限制君权;维护中央集权。 (3)特征: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理学走向僵化。 共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爱国)。 【解析】 【详解】(1)品德:根据材料一每个知识分子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发展出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可概括出孔子理想中的“士”应具备超越利害得失、关怀社会的品德。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为此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 (2)原因:据材料二中“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旗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成为制约君主重要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型士人阶层”出现的原因有旧士族消亡、科举制和理学的兴起等。影响:根据材料二中“这一群体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型士人阶层出现扩大了统治基础;他们参与国家治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并且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等。 (3)时代特征:据材料三“晚明时期一股新异的思想解放之风开始在士人群体中弥漫”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简析晚明时期“新异的思想解放之风”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共性:综合上述材料,尤其是材料三中的“凭借责任感与良心为国服务,直言敢谏、廉洁奉公是士人阶层的突出爱国心态”等信息,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古代士人阶层,可知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或历史使命感、爱国)等。 27.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9年在建设首项工程蛇口港之初,由于吃平均主义“大锅饭”,工人每天运泥20-30车,严重拖慢了工程进度。袁庚着急之下想出了“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工人完成定额则每车奖励钱,超出定额则奖励钱。正是这“钱”的超额奖励被上级有关部门勒令停止,袁庚甚至为这钱的“官司”闹上中南海。在中央的最终支持下,超产奖励被重新执行,而这一创新性举措也拉开了蛇口全面改革的序幕……差不多就在蛇口工业区筹建半年后,深圳特区也于1980年8月成立了,“春天的气息”开始从南海边画就的小圆圈里弥漫开来。 ——《钱惊动中南海》 材料二 1984年3月23日,福建省的55位厂长经理们齐聚福州,参加“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会议期间,厂长经理们的抱怨之声不断,“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厂长们以“请给我们松绑”为题联名向省委书记项南、省长胡平写了一封信。 ——吴晓波《激荡中国三十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简析蛇口工业园发放“钱”奖金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厂长公开信”的诉求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政府为他们“松绑”的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指出中国改革进程中呈现的基本特点。 【答案】(1)作用:打破平均主义,调动了工人积极性;解放、发展了生产力;拉开了蛇口改革的序幕;为深圳开放作出了探索;经验辐射全国。 (2)诉求:要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举措: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改革分配方式。 (3)根源:“左”的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 特点:从基层探索、民众诉求到中央肯定;从试点到逐渐推广。 【解析】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一中“吃平均主义‘大锅饭’,工人每天运泥20-30车,严重拖慢了工程进度”、“这一创新性举措也拉开了蛇口全面改革的序幕”、“半年后,深圳特区也于1980年8月成立”、“‘春天的气息’开始从南海边画就的小圆圈里弥漫开来”等信息,从企业发展、生产力的解放、蛇口改革、深圳开放和经验传播等方面简析蛇口工业园发放“钱”奖金的历史作用。 (2)诉求:根据材料二中“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等信息,可知“厂长公开信”的诉求是权力下放或者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改革分配方式等“松绑”的做法,给予了企业更多的自主权。 (3)根源: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可知受“左”的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产生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特点:根据材料一蛇口港建设中袁庚推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在中央的最终支持下,超产奖励被重新执行,而这一创新性举措也拉开了蛇口全面改革的序幕”和材料二中“福建省的55位厂长经理”、“ 以‘请给我们松绑’为题联名向省委书记项南、省长胡平写了一封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无论城乡,都呈现出了由基层探索开始、民众诉求得到到中央肯定,经历从试点到逐渐推广的历程。 28.蔗糖原产于亚洲,15世纪以后逐渐成为一种“世界商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五世纪末,蔗糖的生产中心从地中海东北的岛屿转移到大西洋上的群岛,在这些地方,开始大规模发展使用非洲奴隶制作蔗糖的种植园。蔗糖生产成为当时最有利可图的产业,但是由于岛屿面积有限,欧洲人迫切需要找到能够大量种植甘蔗的新土地。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甘蔗被带到了新世界——美洲。 ——摘编自《改变历史、引发罪恶——蔗糖的世界之旅》 材料二 巴巴多斯一名殖民者在1700年如此谈论糖厂:简而言之,那些人生活在噪音不断、永远匆忙的环境中……奴仆(即奴隶)日夜站在庞大的蒸煮室里……我们把糖当作是娱乐消遣性的产品,当作是从风光宜人之加勒比海岛屿进口的东西,但它其实是最早的工业产品,是奴役数十万奴隶,驱使他们将汗水化为甘甜的残酷主子。马克思论道,“以领工资的工人为幌子的欧洲奴隶制,是以新世界赤裸裸的奴隶制为基础的。”照他的思路,他很可能还会说,加勒比海的工厂正握着一面镜子,让欧洲能从那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工业化未来。 ——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15世纪以后蔗糖业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以“蔗糖贸易对世界的双重影响”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60字左右) 【答案】(1)趋势:种植区域扩大;大规模使用奴隶、建立种植园。 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奴隶贸易(三角贸易);市场的需要(蔗糖有利可图)。 (2)论点:蔗糖贸易对世界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蔗糖贸易既推动世界发展,也带来一定的灾难)。 论据: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密切世界的联系,推动世界市场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到来;造成非洲黑人的灾难,推动了罪恶的奴隶贸易,是建立在残酷的剥削上。 【解析】 【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一中“蔗糖的生产中心从地中海东北的岛屿转移到大西洋上的群岛 ”、“大规模发展使用非洲奴隶制作蔗糖的种植园”等信息,可归纳出15世纪以后蔗糖业的发展呈现种植区域扩大、大规模使用奴隶、建立种植园等趋势。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甘蔗被带到了新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受市场的需要(蔗糖有利可图)推动、奴隶贸易(三角贸易)的发展等。 (2)论文:围绕“蔗糖贸易对世界双重影响”这一观点,综合分析上述两则材料的信息,提取其中“以领工资的工人为幌子的欧洲奴隶制,是以新世界赤裸裸的奴隶制为基础的”、“加勒比海的工厂正握着一面镜子,让欧洲能从那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工业化未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就这一观点的内容、层次等逐一进行分析说明。 29.二战后,英国经济政策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党政府1945年上台后,把一些工业企业收归国有,付给原企业主巨额赔偿费,成立了有关公司的国家管理局,由政府任命董事,归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工党政府通过8个重要的国有化法令,对英国20%的工业行业进行了国家控制。1945到1951年英国工党的经济政策,促进了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摘编自赵君《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经济政策研究(1945—1951)》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出现战后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之后,撒切尔夫人在执政期间,针对英国经济的痼疾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保守党政府把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幅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环节。撒切尔夫人严格控制政府支出,反对靠扩大政府支出来摆脱经济危机和缓和失业,把私有化与更多发挥市场作用密切相连。经过治理,英国通货膨胀年率持续7年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财政出现20年来未曾有过的盈余。 ——摘编自《撒切尔主义救英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战后初期英国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出台这些政策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的作用。与材料一相比,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有何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唯物史观角度,谈谈你对战后英国经济政策调整的认识。 【答案】(1)特征:国有化或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 背景:罗斯福新政的经验;二战后英国经济的衰退(发展经济的需要);凯恩斯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工党上台执政。 (2)作用:降低通货膨胀率;政府财政盈余;摆脱危机、缓和失业。 不同:私有化与发挥市场的作用(采用混合经济);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 (3)认识:英国的经济政策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 【解析】 【详解】(1)特征:据材料一中“把一些工业企业收归国有”、“成立了有关公司的国家管理局,由政府任命董事,归政府有关部门领导”、“通过8个重要的国有化法令,对英国20%的工业行业进行了国家控制”等信息,可知当时英国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国有化或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背景:根据材料一中的“工党政府1945年上台”,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外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英国出台这些政策的背景。 (2)作用:根据材料二“英国通货膨胀年率持续7年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财政出现20年来未曾有过的盈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改革降低了通货膨胀率;政府财政有了盈余;摆脱了危机、缓和了失业等作用。不同:根据材料二中“严格控制政府支出,反对靠扩大政府支出来摆脱经济危机和缓和失业,把私有化与更多发挥市场作用密切相”等信息,对比材料一,可知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与之前英国政策的不同在于,通过私有化与发挥市场的作用(采用混合经济),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3)认识:综合上述二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唯物史观角度,从原因、发展和本质等方面评价战后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