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六次网上周测历史试题
高二下学期第六次网上周测历史学科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 单选题,共25题,每题4分 1.1604年,詹姆士一世指认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古德温爵士是个罪犯,并命令大法官在法庭宣布古德温的当选无效。下院议员发出强烈抗议,并草拟了一份《道德与补偿文件》,反对由大法官法庭裁定议会选举结果。詹姆士一世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对这一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国王与封建贵族的斗争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反映了王权与议会传统的矛盾 D.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权力 2.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宽容法案》。其中,《宽容法案》授予几乎所有新教徒群体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英国通过上述两个法案( ) A.确保了议会的基本权利 B.把国王置于“统而不治”的境地 C.继承了传统的政治规则 D.使公民权利和君主权力趋于平衡 3.英国制度规定: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则,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每个阁员必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可见英国内阁制度( ) A.极大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 B.要求阁员政治上互相信任 C.保证了国王名义上的治权 D.能有效减少立法上的失误 4.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5.阎照祥著《英国贵族史》一书中写道:1880年以来诸多新兴工商业资本家陆续成为英国上院贵族之后,贵族院已开始成为“一瓶兑了水的威士忌”。20世纪20年代中产阶级和“工党贵族”开始进入上院之后,贵族院成为“一瓶变味的啤酒”。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英国社会( ) A.贵族政治退出舞台 B.自由平等思想流行 C.平民化的发展趋势 D.政党制度受到制约 6.近代欧美国家的税收理念大多经历了从“税收法定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的演变,即从征税的权力基本控制在议会里,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征税的各项内容,转变为必须对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这表明欧美国家( ) A.宪政制度的完善 B.征税程序严格化 C.否定了议会至上 D.税收立法民主化 7.下表是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者情况,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1787年宪法。由此可知,这部宪法( ) 代表 土地投机者 高利贷者 工商航运者 持大量公债者 奴隶主 人数 14 24 12 40 15 A.协调了美国各个阶层间的矛盾 B.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 C.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 D.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 8.托克维尔指出:“美国民主得以长久而稳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新大陆伊始的各乡镇自治状态,地方分权先于政府集权存在,……在独立后维持国家的要求才使得民众自治的权力让渡给联邦政府,而非反过来的政府施舍给民众权力。”这表明( ) A.美国民主制度有传统根基 B.殖民统治促成了美国民主 C.启蒙思想在民间影响深入 D.地方资本主义是民主源泉 9.1820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入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南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人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州目的在于( ) A.消除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B.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C.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10.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禁止黑人学生入学。对此,美国总统有权( ) A.以违宪为由免除福布斯州长职务 B.提请国会参议院弹劾州长福布斯 C.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 D.要求州议会罢免福布斯州长职务 11.美国实行代议制,建国之初选举权受到严格限制,只有拥有财产或纳税的成年白人男子才有选举权,代议民主制具有强烈的贤能政治色彩,属于精英民主的范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现了普选,用以界定美国政治体制的关键词已从“自由”与“共和”转换为 “民主”。这表明美国( ) A.由精英民主向大众民主演变 B.精英政治岌岌可危 C.民主政治是混合政制的共和版本 D.共和政治出现了腐化 12.1972年,女众议员玛莎·格里菲斯推动过去被搁置的“男女平权宪法修正案”获得参众两院通过,但在宪法规定的七年期内由于没有达到38州的同意而宣告失败。这一过程说明美国( ) A.三权分立的制度受到冲击 B.多元价值观念影响法律变革 C.中央集权的原则逐渐削弱 D.女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失败 13.有学者说:“在美国的政党制度下,明智的政党领袖总是按照中间路线办事,而避免采取可能使大部分选民惊慌和疏远的极端做法。”这反映了美国( ) A.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一致 B.重视维护多数选民的利益 C.两党的国家冶理策略不同 D.最大限度上保持两党团结 14.罗伯斯庇尔及其领导的雅各宾派都是卢梭的忠实信徒,既崇尚纯粹民主,也力图为实现这种民主而建立一种斯巴达式的没有大贫大富的平等社会。而史学家托克维尔对革命期间的毫不节制的暴力、激进、狂热却深感困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法国大革命( ) A.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率先把卢梭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C.凸显和平渐进的特点 D.政治理想与革命现实反差巨大 15.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是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特别是在19世纪50—60年代,法国工业总产值翻了两倍,钢铁产量大幅度增加,蒸汽机使用更加普遍,铁路建设尤为突出,总长度接近1.8万公里。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快法国基础学科研究的革新速度 B.促进了法国民主制度走向最终确立 C.实现了产业革命在法国的充分开展 D.增强法国参与殖民扩张活动的实力 1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这表明法国( ) A.实现了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 B.事实上确立了总统共和制 C.民选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 D.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17.1792年4月反法战争开始后,法军节节败退,法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各地纷纷成立义勇军,开赴前线。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了君主政体。9月2日,法国军队在凡尔登附近两次打退普鲁士军队的进攻,最终把敌人赶出法国领土,法国革命得救了,材料旨在强调( ) A.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B.人民群众推动了革命进程 C.法国消除了君主复辟危险 D.外国武装干多的力量强大 18.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反映出该宪法( ) A.内容非常广博 B.适应社会发展 C.实现权力制衡 D.蕴含自由观念 19.《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六条规定:议会票权分配如下: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的原有票权共有17票;巴伐利亚6票;萨克森4票;符腾堡4票;巴登3票;黑森3票;梅格棱堡一许威林2票;布伦瑞克2票。这反映了德意志( ) A.国家统一尚待时日 B.各邦在议会中权力平等 C.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 D.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 20.图5为近代德国统一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德国的未来》,帽子为普鲁士军盔,帽子下的人是德国民众。这一作品 ( ) 图5 德国的未来 A.体现了统一战争成果受到侵蚀破坏 B.反映了普鲁士在联邦中的主导地位 C.说明统一战争影响了德国历史发展 D.表明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军队的专权 2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婚姻、择业、拥有不动产和选举权等方面的限制均被取消。被长期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犹太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岀了巨大贡献。这说明( ) A.帝国宪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B.外来移民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C.犹太人在帝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D.德意志的民主与法治改革很彻底 22.1908年底,德意志帝国议会议员提出议案,要求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这一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 ) A.剥夺皇帝的行政大权 B.政治作用得到增强 C.最终获取了立法大权 D.可以提名宰相人选 23.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在《中国总论》(1848年出版)书中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在世界史中,一个非基督教的君主宁愿销毁损害他的臣民的东西,而不愿出售它来装满自己的腰包,这是唯一的一个实例。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也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这段描述( ) A.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辩护 B.充分肯定了道光皇帝的禁烟决策 C.对林则徐虎门销烟大加赞赏 D.对中国禁烟运动横加指责 24.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C.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25. 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 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 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26.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27.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貿易统一征税;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均宜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 ) A.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演变 B.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C.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驰 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 2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淸政府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他们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这反映出当时淸政府部分官员( ) A.近代主权意识的缺失 B.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希望保全中国国家利益 D.事实上主导了中外谈判 29.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 A.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B.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C.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D.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3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大沽口,客观上减轻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压力。洪秀全曾将洋人过境说成是“兄弟团圆”,言称“西洋番弟听朕诏,同顶爷哥灭臭虫”;“衷心归顺成藩属,替爷替哥杀妖魔”。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 A.与外国平等往来的愿望 B.与英法合作共同反抗清朝 C.继续秉持传统宗藩观念 D.和西方国家宗教信仰相同 31.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具有空想性与进步性 C.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D.政权日益趋于封建化 32.19世纪50~70年代,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起义,淸朝军费开支猛 增。为了对付财政危机,清政府主要采取四项措施: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 向外国人借债,而增加旧税主要是田賦附加税与漕粮改折。而向富人开捐,是推广捐例 出卖官爵、封典。这些方法使淸政府短期克服了眼前财政困难,但长远上看导致( ) A.中央财权下移 B.西方经济侵略加剧 C.中央集权加强 D.地方权力不断萎缩 33.有学者评论太平天国运动时说道:“太平天国的失败并不是社会革命的结束,而是新的社会革命的开始。”该学者意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 ) A.是推动中国开启近代化建设的根本原因 B.激发了先进中国人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积极性 C.使清政府意识到封建制度的落后性 D.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创造环境和思想基础 34.1865年,清政府诏令从人口密集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区,允许移民对无主田山、房屋“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受其影响,安徽宁国县十余年后移民与土著人口比例达3:1。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秩序逐步恢复 B.人地矛盾有效缓解 C.土地制度发生变革 D.边疆开发成效显著 3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 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 36.威海战役时,日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致丁汝昌的劝降信中云:“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便之所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躋夫实效?”日本之辞或有幸灾乐祸之意,但其语也在客观上反映了( ) A.当时清朝军纪松弛 B.当时清朝吏治腐败 C.当时清朝教育落后 D.日本为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37.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38.数据分析对于历史学习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清两国士兵体格比较表。据此可推知( ) 年龄 (平均) 身长 (CM) 体重 (KG) 胸围 (CM) 呼吸缩长差(CM) 肺活量 (MI) 握力 (KG) 日本兵 21岁5个月 164.8 61.3 85.1 7.03 3631.0 41.0 清国兵 28岁10个月 166.6 54.8 89.7 6.70 3029.0 31.0 A.清军体质全面不及日军 B.日本更加重视军队建设 C.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D.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39.《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中写道:“纪念日本战胜清国的一次盛大庆典,由东京平民构成的游行队伍行进在大街小巷。……在上野公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座与实物相同比例的城门,用来代表朝鲜平壤的玄武门,这个景象象征着日本陆军占领平壤的赫赫战功。” 下列关于这场战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军国主义在日本具有一定的社会土壤B.日本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夺取朝鲜 C.战后日本获得在我国开矿设厂的特权D.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答案:1-5 CDBCC 6-10 ACABC 11-15 ABADB 16-20 CBBCC 21-25 ABBDD 26-30 DAACC 31-35 BABAC 36-40 CBBB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