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汉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汉中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题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55分)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①地球 ②河外星系 ③天空中飘动的云 ④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⑤陨石 ⑥流星体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④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及星际物质等各种物质通称天体,但天体的一部分不能单独称为天体。地球是行星,属于天体,①符合题意;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不是天体,②不符合题意;天空中飘动的云是地球的一部分,因此不属于天体,③不符合题意;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属于自然天体,④符合题意。陨石已经坠落到地球,成为地球这个天体的一部分,因此不属于天体,⑤不符合题意;流星体属于天体,⑥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天上星,一闪一闪亮晶晶,我要把它摘下来、送给盲童当眼睛。”这首儿歌中的“天上星”主要指的是( ) A. 彗星 B. 行星 C. 恒星 D. 卫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天体之间的区别。 【详解】我们看到的天上的一颗颗的闪闪发光的星星,是恒星。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系数较低,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学生要掌握天体及天体系统的相关知识。天体,由不同形态的物质组成,分为星云、恒星、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其主要特点如下: 天体类型 主要特征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行星 在椭圆形轨道上围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质量较小,不发光,表面通过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卫星 围绕行星运行的质量不大的天体 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流星体 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 彗星 在扁长形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独特外貌 星际物质 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极其稀薄 天体之间要构成天体系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相互吸引,二是相互绕转。只吸引不绕转不构成天体系统。例如,月球绕地球运动,形成地月系。 3.美、意联合研制的“卡西尼号”是对土星大气、光环和卫星进行科学考察的太空探测器。“卡西尼号”于2017年9月15日零时区11:54结束了自己长达20年的工作,并坠入土星大气层。“卡西尼号”飞行所经过的最小一级天体系统是( ) A. 总星系 B. 银河系 C. 地月系 D. 太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意表表,美、意联合研制的“卡西尼号”是对土星大气、光环和卫星进行科学考察的太空探测器。“卡西尼号” 发射升空后,从地月系出发,到达土星上空成为土星的人造卫星,由于地球和土星均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因此 “卡西尼号”飞行所经过的天体系统层次从大到小依次为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最小一级天体系统是地月系,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公历11月11日是光棍节(One's Day)。光棍节是一种流传于年轻人的娱乐性节日,以庆祝自己仍是单身一族为骄傲。下图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 “光棍节”这一天地球的绕日公转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5. 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的时段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① 【答案】4. C 5. D 【解析】 【4题详解】 据图中地轴和太阳的位置关系可判断:①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②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③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④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公历11月11日是光棍节应接近冬至日,即 c点。故选C。 【5题详解】 地球绕日公转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速度最快,7月初经过远日点速度最慢。据图可知,④3月21日→①6月22接近7月初远日点,因此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重庆( 29.5ºN)某同学对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如下图):将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一个大玻璃箱里,并将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活动形式。据此回答下题。 一年中,活动支架最短日期是( )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详解】 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应让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垂直,据图可知,活动支架最短应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重庆(29.5ºN)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为夏至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与重庆相比,每年12月22日曾母暗沙(4°N)地区( ) A. 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B. 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C. 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D. 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详解】 每年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23°26′S,曾母暗沙(4°N)和重庆( 29.5ºN)相比,纬度低,因此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直射南半球,则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纬度越低昼越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下图是“四季更替成因示意图”,关于图中甲、乙、丙含义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B. 乙表示昼夜的交替 C. 甲表示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D. 丙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黄赤交角的影响。 【详解】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一年中不同时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动,导致同一地区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从而使得一个地区一年中不同时间获得的热量不同,造成四季更替,故图中甲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A正确,C错误。乙、丙表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D错误。故选A。 9.太阳能量来源于 A. 核裂变反应 B. 核聚变反应 C. 耀斑爆发 D. 太阳风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太阳能量来源。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B正确,A错误;耀斑爆发与太阳风属于太阳活动,CD错误。故选B。 10.2016年公共假期中,我国各地夜最短的是 A. 清明节(4月2日-4月4日) B. 春节(2月7日至13日) C. 中秋节(9月15日-9月17日) D. 端午节(6月9日-6月11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详解】 夏至日(6月22日 ),北半球各地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四个选项中,端午节距离夏至日时间最接近,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2018汉中中学运动会”于北京时间9月22日开幕。下图为高一年级某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即时素描图,此时她的影子朝向正北。则此时汉中的地方时为( ) A. 8:00 B. 10:00 C. 12:00 D. 14:00 【答案】C 【解析】 【详解】高一年级某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影子朝向正北,说明当地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汉中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太阳在正南方向说明是当地太阳高度最高的正午,正午的地方时应为12:00。因此此时汉中的地方时为12:00,C符合题意。当地地方时为8:00,太阳位于东南方向,运动员的影子应朝向西北,排除A。当地地方时为10:00,太阳位于东南方向,运动员的影子应朝向西北,排除B。当地地方时为14:00,太阳位于西南方向,运动员的影子应朝向东北,排除D。故选C。 【点睛】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 12.从9月1日开学至今,北京101中学窗户朝南开的教室中,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将 A. 越来越大 B. 越来越小 C. 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 D. 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详解】 从9月1日开学至考试今日时,太阳直射点一直南移,北京的正午阳高度越来越小,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应越来越大,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下列地点在开阔平地建同一高度的南北两栋新楼,欲使北面楼的底层全年太阳光线不被南楼遮挡,南北两楼之间的距离最小的地点是 A. 北纬30º B. 北纬40º C. 北纬50º D. 北纬66º34′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详解】 太阳高度越大,楼影越短,则楼间距越小,冬至日,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楼房影子达全年最长,因此若冬至日不被南楼遮挡,则全年均不会被遮挡。题目四地中北纬30ºN在冬至日距离直射点最近,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因此楼影最短,楼间距最小,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 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 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 I层顶部 B. II层底部 C. II层中部 D. III层 16. 生活中常见的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出现在 A. I层 B. II层 C. III层 D. III层以上 【答案】14. B 15. D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特点是:对流层随高度的增加气温递减;平流层随高度的增加而气温递增;高层大气的底部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但到了高层大气的上部则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据此结合图示符合该规律的为②,B正确。故选B。 【15题详解】 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也就是III层,D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生活中常见的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出现在对流层,也就是紧贴地面的那一层,对应I层,A正确。故选A。 【点睛】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出现在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该层对飞行有利;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意义重大。 17.下列有关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对流层厚度最大,约占整个大气质量的3/4 B. 对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 C. 平流层中有一个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 D. 高层大气非常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大气垂直分层。高层大气的厚度最大,对流层约占整个大气质量的3/4,A错误;对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B正确;高层大气中有一个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C错误;平流层大气非常稳定,利于高空飞行,D错误。据此分析选B。 18.下列有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CO2吸收紫外线 B. 平流层中的O3吸收红外线 C. 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D. 散射作用使地面温度升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有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流层中的水汽和CO2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部分,A错误。平流层中的O3吸收紫外线,B错误。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C正确。散射作用使天空呈蔚蓝色,D错误。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 “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夏之云”令人舒适因为( )作用增强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1.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2. 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图中序号的正确顺序为(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③—④ 23. 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能使( ) A. ①增强 B. ②不变 C. ③减弱 D. ④增强 【答案】19. B 20. D 21. C 22. C 23. C 【解析】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大气的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B正确。故选B。 【20题详解】 “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有所下降。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故D正确。故选D。 【21题详解】 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所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果好,霜下得也晚了,③是大气逆辐射,故C正确。故选C。 【22题详解】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为:太阳辐射(①)为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层时,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④),大部分照射到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后,地面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外释放能量,大气吸收(②)地面辐射的能量后,大气增温,大气以辐射的方式向周边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③),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损失的一部分能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故C正确。故选C。 【23题详解】 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目的是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吸收长波辐射增温。故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通过减轻大气逆辐射而减轻温室效应,故C正确。故选C。 【点睛】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热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24. 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及人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放出的能量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变化的唯一动力 B. 煤、石油、核能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C.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 D. 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主要来自于太阳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太阳辐射的影响。 【详解】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辐射的能量,即是太阳辐射。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形成有太阳辐射的影响,还有地球内能的释放,A错;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但核能是地球内能与太阳辐射无关,B错;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的主要动力,但火山活动是地球内能和释放,C错;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选D正确。故选D。 在十字路口处,我们有时能见到以太阳能为电源的交通信号灯(如下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5. 有人注意到同一交通信号灯在前后两天的同一时段的亮度略有差异,你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A. 海拔 B. 电网供电电压 C. 天气状况 D. 交通流量 26. 从太阳辐射角度考虑,我国下列城市中最适合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的是 A. 成都 B. 拉萨 C. 北京 D. 大连 【答案】25. C 26. 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学生要熟悉我国太阳能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太阳能的主要因素。 【25题详解】 从图中看交通信号灯利用的能源是太阳能,影响连续两天太阳能不同的最有可能的因素是天气状况,C正确;海拔和交通流量没有影响,利用太阳能,电网供电电压没有影响。故选C。 【26题详解】 青藏高原太阳能最丰富,从太阳辐射角度考虑,拉萨最适合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选择B。 【点睛】影响太阳能的因素:(1)纬度因素: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太阳能比较丰富; (2)气候因素:一般来说,气候干旱地区的太阳能资源比气候湿润地区的太阳能丰富; (3)海拔高度:一般来说海拔高的地方太阳能资源比同纬度海拔低处太阳能主要丰富 (4)天气状况:晴朗天气较多的地方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 太阳活动变化的最长久纪录是太阳黑子的变化,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影响,大约在1900年,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太阳活动和地球上天气间的关联性。下图显示某区域太阳黑子活动与年均降水量的关系。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7. 图示地区年平均降水量( ) A. 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无关 B. 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有关 C. 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增大 D. 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 28. 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受到太阳活动影响的是( ) A. 在海滨户外进行日光浴 B. 在沙漠探险旅途中用罗盘定方向 C. 工作中使用有线电话 D. 在家中收看卫星电视 【答案】27. B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从图中看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B正确;有的年份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增大,有的年份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 【28题详解】 太阳活动强的年份紫外线较强,不适宜户外进行日光浴;太阳活动会引起“磁暴”现象,使罗盘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太阳活动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使卫星电视信号中断,对有线电话无影响,C正确。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 ,使地球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近几十年的研究还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下图是美国宇航局2012年7月4日 拍摄的太阳活动(耀斑)剧烈爆发图像,大量带电粒子喷射到太空。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9. 图示最主要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 )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大气层之外 30. 一恒星昨晚20时位于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观测者头顶的时间为( ) A. 20时 B. 19时56分4秒 C. 19时 D. 20时56分4秒 【答案】29. B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美国宇航局2012年7月4日拍摄到太阳活动(耀斑)剧烈爆发,大量带电粒子喷射到太空。图像显示,太阳表面出现亮斑,且向喷射火舌状物质,这主要是指耀斑和日珥等太阳活动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色球层,B符合题意。光球层会出现太阳黑子,日冕层会出现太阳风等,与图像信息不符合,排除A、C。大气层之外接近直空,不会产生太阳活动,排除D。故选B。 【30题详解】 某恒星昨晚20时位于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观测者头顶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以恒星作参照物的地球自转周期),一个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4秒,因此前一天20时在头顶观测到某恒星,第二天在同一位置观测到该恒星的时间为19时56分4秒,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划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各层次会出现各自不同的太阳活动现象,光球层会出现太阳黑子,色球层会出现耀斑、日珥,日冕层会出现太阳风等。 31.能证明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有( ) A. 太阳的东升西落 B. 昼夜长短的变化 C. 五带的划分 D. 季节的交替变换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了太阳的东升西落,反过来,太阳的东升西能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A符合题意。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季节的交替变换等地理现象,都是地球公转的结果,不能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排除B、C、D。故选A。 【点睛】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于1851年做了一次摆动实验,实验在法国巴黎先贤祠最高的圆顶下方进行,摆长67米,摆锤重28公斤,悬挂点经过特殊设计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傅科摆试验中,人们看到,摆动过程中摆动平面沿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摆动方向不断变化。分析这种现象,摆在摆动平面方向上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按照惯性定律,摆动的空间方向不会改变,因而可知,这种摆动方向的变化,是由于观察者所在的地球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结果,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相对运动现象,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是在自转。 32.2012年11月18日,我国一名帆船运动爱好者驾驶“青岛号”从青岛出发,12月下旬,“青岛号”在海上过了两次圣诞节。这说明“青岛号”( ) A. 自东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 B. 自西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 C. 自东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 D. 自西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日期界线。 【详解】自东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日期减一天,所以青岛号是在东十二区过了一个圣诞,然后进入西十二区又过了一次圣诞节,A正确。故选A。 【点睛】国际日期变更线: (1)全球各地都以自己所看到的太阳位置作为确定“一天”的标准,把自己所在地方相应的地球另一面的一条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线”也叫国际日界线,这样就有许多条“日期变更线”,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规定一条全世界共同的、可供对照的“日期变更线”。随着标准时计时的区时系统的确立,东西十二区重叠,计时相同但日期不同,为避免混乱,公认180°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线,因为是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的日期变更线。这条“日期变更线”就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2)国际上统一规定180 °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当你由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必须在你的计时系统中减去一天;反之,由东向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就必须加上一天。这条穿过太平洋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方便地方生活,避开了一些岛屿和地区,这是为了使它们不致分成两个日期,因此,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几个曲折的曲线。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下列小题。 33. 图中四点处于昏线上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4. 图中四点所在日期昼夜平分的是(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35. 图中四点中处于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33. B 34. D 35. A 【解析】 【分析】 考查晨昏线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判读。 【33题详解】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是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是晨线。图中①、③、④都是在晨线上,②在昏线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4题详解】 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平分;在日照图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表示昼夜平分,图示③④是昼夜平分图;①是北半球昼长夜短;②是南半球昼长夜短,D正确。故选D。 【35题详解】 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出现昼夜更替现象;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是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是晨线。在日照图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表示昼夜平分;若晨昏线与经线斜交表示昼夜不等长。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36.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 A. 黄道平面 B. 赤道平面 C. 地平面 D.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赤道平面的特征。 【详解】 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故B正确,黄道平面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即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目前的交角为23°26',即黄赤交角,AD错误。地平面指大地的水平面,天文学上指与地球半径成直角的平面,C错误。故选B。 37.若黄赤交角变小,地球五带的范围会( ) A. 热带不变 B. 热带变小 C. 温带变小 D. 寒带变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黄赤交角的影响。 【详解】 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和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到极点之间为寒带。黄赤交角的纬度数与回归线的纬度数相等,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因此黄赤交角变小,地球上热带范围与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B正确。故选B。 【点睛】 注意掌握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和极圈的数量关系。 38.下图空心箭头表示气流初始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气流实际运动方向,仅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则正确表示北半球气流方向的是 (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 【详解】 读图可知,根据纬度变化规律向北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向南越来越大的为南半球可知,AB为北半球,CD为南半球,排除CD。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A正确,B错误。故选A。 【点睛】 根据地转偏向力的特征,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纬度向北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向南越来越大的为南半球。左右方向可以根据“左右手定则”来判断。 下图为示意某地北京时间18时的正午太阳位置。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9. 该地经度为( ) A. 30°E B. 30°W C. 60°E D. 60°W 40. 该地纬度可能为( ) A. 10°N B. 10°S C. 50°N D. 50°S 【答案】39. A 40. C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39题详解】 由题目可知此时北京时间为18时,北京时间采用120°E经线上的地方时。该图表示太阳位于正南,说明此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此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可知两地相差6小时,经度相差90°,当地时刻晚,故应位于北京西侧,可知该地的经度为30°E,A项正确。故选A。 【40题详解】 因为题干并没有交代图示为具体哪一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因此根据题目中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夏至日和冬至日的当地纬度即可。夏至日:45°=∣φ-23.5°∣,计算出该地纬度为68.5°;冬至日:45°=∣φ+23.5°∣,计算出该地纬度为21.5°,即该地的纬度介于21.5°和68.5°之间,只有C和D项符合。再依据图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可确定该地为北半球,只有C项符合。故选C。 【点睛】 正午太阳高度角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若所求地和直射点位于同半球,则绝对值中取“-”号;若所求地和直射点位于不同半球,则绝对值中取“+”号。(同减异加) 41.下图表示冬至日这一天四个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四地中纬度最高的是 (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详解】 冬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赤道昼夜平分,北半球昼短夜长,由南向北,昼长变短。结合选项中昼夜长短的图示,A应位于赤道上,昼夜等长;B发生极夜,应位于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C昼短夜长,应位于北半球且离赤道不远的纬度附近;D昼短夜长,昼长为6小时左右,应位于北半球且纬度较高地区但也没有位于极圈内;因此四地中纬度最高的是B,位于极圈以内地区,B正确。故选B。 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42. 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A.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43. 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答案】42. D 43. C 【解析】 试题分析: 【42题详解】 由资料可知,在连续3个月,该地太阳高度在递减;由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 - 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第1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3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京昼长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渐短夜渐长,至昼短夜长。选D正确。 【43题详解】 第1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3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说明第2次测量时是当地的秋分日。选C正确。 考点:考查地球运动知识。 44.北京时间2017年10月8号19:00,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中国赛上海站勇士队vs森林狼队的比赛如期举行。据此完成问题。 家住莫斯科(东二区)的勇士球迷打开电视收看全场直播的最晚时间是 A. 10月8日12:00 B. 10月8日13:00 C. 10月7日13:00 D. 10月8日14:0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计算。 【详解】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比赛开始时北京时间为10月8号19:00,东二区位于东八区以西,且与东八区相差6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可求得开幕时为东二区区时10月8日13:00。故选B。 45.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 ①大气圈②水圈③生物圈④岩石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地球是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构成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A项正确。故选A。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 回答下列问题。 46. 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47. 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 A. 生物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地壳 48. 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 瀑布 B. 岩石 C. 树木花草 D. 大气 【答案】46. C 47. B 48. C 【解析】 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征等内容,知识性试题。 【46题详解】 图示景观图能体现出大气圈,图中瀑布水体属于水圈,图中植被等可以体现生物圈,地表组成物质即为岩石圈组成部分,故图示能体现四大圈层。故选C。 【47题详解】 该景观图是瀑布景观,构成景观的主体要素为瀑布,属于水圈。故选B。 【48题详解】 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是生物圈,景观图中花草树木属于生物圈。故选C。 49. 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 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 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 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 “露重见晴天”指的是如果夜晚露水多,第二天一定是晴天。晴朗的夜晚云层较薄,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表降温快,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形成露水,故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故选D。 50.2016年10月15日前后,北方多地遭遇严重雾霾天,空气污染严重,能见度低,民众戴口罩在户外活动。初冬时节北京等地区时有大雾的原因是( ) A. 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 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朗天气多,有利于扬尘产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 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初冬时节北京等地区,受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昼夜温差较大,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降温迅速,近地面大气气温低,相对湿度达到100%,水汽易凝结成雾;且晴朗天气,大气稳定,容易产生扬尘并在空中维持悬浮,使近地面大气中凝结核丰富,容易形成大雾。由此判断,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51. 下列四幅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等压面的判读。 【详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空气上升则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空气下沉则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等压面分布的一般规律: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故①③图示正确。故选A。 下图为某地区海拔高度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 B. 莫霍界面以上岩石圈 C. 大洋地壳一定比大陆地壳厚 D. 莫霍界面是岩浆发源地 53. 关于地壳和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 B. 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 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D. 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答案】52. A 53. D 【解析】 【52题详解】 图中可以看出,地表与莫霍界面的垂直距离(即地壳厚度)明显不均匀,恒河平原、塔里木盆地地壳相对较薄,而海拔较高的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地壳厚度较厚,A正确。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B错误。一般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而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C错误。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而不是莫霍界面,D错误。故选A。 【53题详解】 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A错误。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因此岩石圈不是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B错误。岩石圈只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的顶部,并不包括整个上地幔,C错误。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而岩石圈平均厚度约100~110千米,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D正确。故选D。 54.图中A,D都在陆地上,B,C都在海洋上,其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详解】 晴天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晴天的夜晚天空无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因此晴天的昼夜温差大于阴天。由于陆地砂石的比热容小于海洋,因此升温和降温快,故陆地昼夜温差大于海洋。图中D处位于陆地且为晴天,故昼夜温差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5.读图“热力环流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地的气温高于②地的气温 B. ④地的气压高于①地的气压 C. ②地的气温低于③地的气温 D. ①地的气压高于②地的气压 【答案】D 【解析】 【详解】读图,①地的气流下沉,说明气温低,气压高,说明①地的气温低于②地,气压高于②地的气压,A错,D对。④地的海拔高,气压低于①地的气压,B错。②地的海拔低,气温高于③地的气温,C错。故选D。 二.综合题(共四题,45分) 56.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写出与小行星相邻的行星名称:D____________,E________。 (2)代表地球和土星的填字母分别是________、____ ________。 (3)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________ 向________ ,而且轨道面几乎在 ________,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在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4)行星F与地球相比,不具有生命物质条件最主要的原因,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________。 (6)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____。 【答案】(1)火星 木星 (2)C F (3)西 东 同一平面上 (4)距日太远,温度太低 (5)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6)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温度条件 【解析】 【分析】 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布特征,存在生命的条件。 【详解】(1)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据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此小行星带位于火星(D)与木星(E)之间。 (2)由上一小题可知代表地球和土星的填字母分别是C 和F。 (3)八大行星的公转特征: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轨道面夹角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 (4)与地球相比,F距离太阳远,温度低,因此不适合生命的存在。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有利宇宙环境是: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本图反映的是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6)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包括:①温度——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宜;②生命必需条件 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气层的厚度和成分适宜;③水——原始的大洋以及液态水。此图反映出来的是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5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B、C、D四地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出现极昼的是______。 (2)甲图中B点位于五带中的______带。 (3)甲图中EF线是______(晨、昏)线。 (4)甲图所示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__日(节气),此日太阳直射点刚好位于乙图中a、b、c、d中的______点,地球公转的速度较______。 (5)甲图中B点的地方时为 ______(时),这一天C点的昼长是______(小时)。 (6)A、B、C、D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周年变化规律,与丙图所示相同的是______地。全球正好昨天、今天各占一半时,北京时间为______(天)______(时) 【答案】 (1). D (2). A (3). 南温 (4). 晨 (5). 冬至 (6). d (7). 快 (8). 2 (9). 8 (10). D (11). 今日 (12). 8点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某时地球侧视光照图、直射点南北移动示意图和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统计图为材料,设置六道小题,涉及自转线速度、极昼现象判断、五带位置判断、节气判断、太阳直射点位置判断、地球公转速度、地方时判读、昼长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日期范围与时间计算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详解】(1)自转线速度大致由赤道两极递减,即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甲图中A、B、C、D四地中,D位于赤道,纬度最低,因此自转线速度最大。图中显示,甲图中A、B、C、D四地中,A地所在纬线全部位于白昼,表明出现了极昼现象。 (2)甲图显示,B点位于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这是五带中的南温带。 (3)根据图中自转方向(从左至右)判断,甲图中EF线上各点即将进入白天,因此EF是晨线。 (4)甲图显示,北极圈出现了极夜现象,南极圈出现了极昼现象,因此图所示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而乙图a、b、c、d中的d 点位于南回归线。冬至日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接近近日点,因此地球公转的速度较快。 (5)甲图跨经度180°,被图中经线等分为6等份,每等份为30°,即相隔2小时。图中F点为出现极昼的切点,其所在经线为0时。B点所在经线位于F点所在经线以东2小时,B点的地方时为2时。C点所在经线位于F点所在经线以4等份约8小时,则C点此时为8时,正在日出,由此推算,这一天C点的昼长是8小时[(12-8)×2=8]。 (6)丙图显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有两个为90°(直射)且出现在3月和9月,两个最低值相等且出现在6月和12月,由上判断,该地应位于赤道附近。甲图中A、B、C、D四地中,D地位于赤道,因此A、B、C、D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周年变化规律,与丙图所示相同的是D地。全球正好昨天、今天各占一半时,则0时经线与0°经线吻合,0°经线以东为今天,以西为昨天,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120°E位于0°经线以东,因此北京时间为今天,经计算时刻为8时。 58.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F______;I______。 (2)由图中G的含义是______,可知______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火山喷发会使当地大气温度______,原因______ (3)晴天夜晚的降温幅度______(“大于”或“小于”)阴天。 (4)深秋,我国北方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 (1). 太阳辐射 (2). 地面辐射 (3). 大气逆辐射 (4). 大气吸收 (5). 地面 (6). 降低 (7). 火山灰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8). 大于 (9). 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各环节的名称、大气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图中字母A由地球之外指向地球,应代表太阳辐射;F由地面指向大气,应为地面辐射;I由大气指向地面,应为大气逆辐射。 (2)由图中G的含义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获得能量,由此可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火山喷发出的水汽和火山灰会强烈反射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减少,从而会使当地大气温度降低。 (3)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比阴天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使得降温幅度大于阴天。 (4)深秋,我国北方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主要原因是浓烟中的颗粒和水汽会增强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从而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夜晚气温不至于降低太多,从而减轻冻害的影响。 59.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问题。 (1)图中E、F代表的地震波类型分别是:E_______, F_______。 (2)E和F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大陆地面下__________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说明这里存在一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M叫__________界面,M以上部分叫_______。 (3)在地下2900千米处,这里存在另—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G叫_______界面。 (4)在地球内部圈层中,M和G之间为___________。 (5)从图中可以看出,外核的物质接近_______态,因为_______波不能通过。 (6)软流层的位置在____________(文字),物质呈________状态,是______发源地。 【答案】 (1). 横波 (2). 纵波 (3). 33(35) (4). 莫霍 (5). 地壳 (6). 古登堡 (7). 地幔 (8). 液 (9). 横 (10). 地幔 (上地幔) (11). 熔融 (12). 岩浆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六道小题,涉及地震波类型判断、莫霍面位置及地震波传播变化、地球内部圈层及特征、软流层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图中显示,E、F代表的地震波,E传播速度较慢,不能在地球内部所有圈层中传播,应为横波;F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地球内部所有圈层传播,应纵波。 (2)因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E和F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大陆地面下33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说明这里存在一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M叫莫霍界面,莫霍界面(M)以上部分叫地壳。 (3)图中显示,在地下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大幅减速,因此这里存在另—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G叫古登堡界面。 (4)在地球内部圈层中,M(莫霍界面)和G(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 (5)从图中可以看出,横波在古登堡界面处消失,横波不能在液态物质中传播,而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外核,因此外核的物质接近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 (6)软流层一般位于地下100~110千米处,其位置在地幔(上地幔上部),物质呈熔融可塑性状态,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