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课时作业(二十二)‎ 一、选择题 ‎1.1917~1950年,占世界总人口1/3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并进行了建立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这项巨大的试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与经济版图,影响了20世纪的大部分进程。“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  )‎ A.特指列宁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B.加快了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 C.扩展到欧亚社会主义国家 D.助推了美苏在世界范围争霸 C [据材料时间“1917~1950 年”的限定和“占世界总人口1/3 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的信息,可以判断这是苏俄十月革命后,结束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统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更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采用斯大林模式,故C正确。A只反映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B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影响;D是两大军事集团建立的结果。]‎ ‎2.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曾于1920年6月访问俄国,他在关于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中写道:“他们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是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捐献。他们抱怨它,咒骂它,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布克斯顿的描写(  )‎ A.贬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 C.为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找借口 D.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 D [材料只是说苏俄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没有涉及材料作者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故A错误;布克斯顿是英国工党秘书,他不可能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故B错误;十月革命后也就是1918年帝国主义就开始武装干涉苏俄,故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布克斯顿的描写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故D正确。]‎ ‎3.(2019·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联考)1922~1925年,苏联的股份制公司从2个逐年增加至191个。其中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61个国营股份公司,2个是合作社股份公司。这些公司的总股金为343亿卢布,其中国有股为145亿卢布。这反映了苏联(  )‎ A.积极探索合适的产权制度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C.加快了企业国有化的速度 D.逐步取消了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A [苏联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从材料反映的“其中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61个国营股份公司,2个是合作社股份公司”来看,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多样,说明苏联正在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产权制度。故答案为A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自1928年开始的“一五”计划逐步确立,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从材料反映的允许合营股份公司和私营公司等信息来看,没有取消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排除D项。]‎ ‎4.1926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年底到1928年春,发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1929年更趋严重。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 A.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B.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 C.改变了社会意识形态 D.加剧了国家政权颠覆 B [据题干材料反映的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工资水平下降、城市失业问题尖锐等可知新经济政策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故B正确。]‎ ‎5.与右图反映信息最为切合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加速发展战略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体系都不相符,故A、B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体系相符,故C正确;戈尔巴乔夫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与材料中严密体系也不符,故D错误。]‎ ‎6.(2019·日照模拟)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D [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27年,这一时期并未确立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故B错误;材料中斯大林认为农业发展落后不利于经济发展,并未体现布哈林的思想,故C错误;材料中斯大林和布哈林的不同观点说明其针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分歧,故D正确。]‎ ‎7.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布)‎ 年代 外贸总额 ‎1930‎ ‎1 643‎ ‎1931‎ ‎1 502‎ ‎1932‎ ‎1 002‎ ‎1933‎ ‎661.8‎ ‎1934‎ ‎510.3‎ ‎1935‎ ‎477.4‎ ‎1936‎ ‎485.4‎ ‎1937‎ ‎523.7‎ ‎1938‎ ‎475.1‎ ‎1939‎ ‎271.4‎ ‎1940‎ ‎485.2‎ ‎——孙家恒、孙秀峰主编《苏联对外经济贸易》‎ 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  )‎ 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B.苏联工业化建设轻视世界市场的作用 ‎ C.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 B [经济危机是指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在这段时期内世界贸易逐年增长,故A错误;苏联的工业化推进是国家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排斥货币关系,故B正确;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与材料中1929~1933年贸易额不符,而且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危机需要对外贸易,不可能采取经济封锁,故C错误;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优越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8.1955年,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规定,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这一做法(  )‎ A.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 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B [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并没有集体农庄且材料中所涉及的仅是农业领域,据此即推断“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属于明显的主观臆断和以偏概全,故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必然有利于庄员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故B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而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C错误;“合理的工农业比例”在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D错误。]‎ ‎9.(2019·武汉模拟)苏联1954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只有500万公顷,这无法达到赫鲁晓夫要求的指标。赫鲁晓夫给各地官员下达了严令,各地官员派出各种执法队逼迫农民们改种玉米。1955年,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 800万公顷。赫鲁晓夫的这一做法(  )‎ A.增加了农民收入 B.忽略自然因素 C.赶上了美国农业 D.扩大了垦荒面积 B [材料中并未涉及增加农民收入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中为执行赫鲁晓夫的命令,苏联盲目扩大种植玉米的面积,但是忽略了自然因素,故B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美国农业水平,也未涉及垦荒,故C、D错误。]‎ ‎10.下表为苏联在“七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指标。对其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 年平均增长速度 ‎1961~1965‎ ‎8.5‎ ‎6.6‎ ‎8.6‎ ‎2.3‎ ‎6.4‎ ‎1981~1985‎ ‎3.3‎ ‎3.2‎ ‎3.7‎ ‎1.1‎ ‎3.1‎ A.形成了重型化国民经济结构 B.赫鲁晓夫改革成效显著 C.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经济发展 D.苏联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C [材料表明80年代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于60年代,未体现国民经济结构,故A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失败的,且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错误;材料说明坚持斯大林模式造成经济发展减速,故C正确;结合史实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苏联经济发展滞后,故D错误。]‎ ‎11.(2019·山西重点中学摸底调研)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优,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 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 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 C [材料“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苏联经济制度存在问题,新经济制度没有成效,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排除A,选C;材料没有提到美苏军备竞赛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美苏综合国力,排除D。]‎ ‎12.(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1985年,莫斯科市长叶利钦听说某家肉店出售极其罕见的小牛肉,立刻去排队,终于轮到他时却被告知已经卖完了。他暗中察看仓库,却发现“小牛肉就放在那儿的一间屋里,并正准备从‘后门’卸走”。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 A.经济负担因争霸而加重 B.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明显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民众消费能力显著提高 B [苏联经济负担因争霸加重材料没有涉及,故A错误;“终于轮到他时却被告知已经卖完了。他暗中察看仓库,却发现小牛肉就放在那儿的一间屋里,并正准备从‘后门’卸走”表明小牛肉是按量供应,这是计划经济的弊端所带来的,故B正确;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指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材料没有涉及,故C错误;民众消费能力显著提高,材料没有涉及,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在“一五”期间,大量聘用外国专家和技工。1932年,在苏联的外国专家已达到2万人,仅重工业部门就有6 800人,其中美国工程师达1 700名,其他则是来自德、奥、英、捷等国。从中央某些部门到工厂、车间甚至班组,都有他们的身影,连苏联国家设计局都是在外国专家帮助下组建的。同时,苏联工业部门与许多世界著名公司如美国福特、通用电器等企业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技术合作。外国专家和技工为苏联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摘编自姚海《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关系》 ‎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顾问。据统计,1949~1960年来华工作的专家总计超过2万人,其中苏联专家就占89%。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如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系统。此外还有大量的设计专家,负责全国性的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数也在万人以上。同时,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1957年后,来华外国专家逐渐减少。 ‎ ‎——摘编自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引进专家人才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在引进专家方面与苏联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这一举措予以简要评价。‎ 解析 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美国工程师达1 700名,其他则是来自德、奥、英、捷等国”得出面向西方国家等;第二问背景,可从苏联和西方国家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第一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1949~1960年来华工作的专家……苏联专家就占89%”得出从方向上看,中国以苏联一国为主,根据材料二“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在军事领域……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得出从范围上看,中国除经济领域外,还涉及军事和政府管理领域,根据材料二“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得出从方式上看,中国引进专家属于两国政府间关系;第二问评价,根据材料二“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数也在万人以上”等信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关系和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敌对政策作答。‎ 答案 (1)特点:面向西方国家;以重工业为主;专家使用范围广;注重技术合作(引进人才与自身技术积累相结合)。‎ 背景:苏联自身工业基础薄弱,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开展;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国家对苏联态度的转变(科技人才就业的需求)。 ‎ ‎(2)不同:从方向上看,中国以苏联一国为主; 从范围上看,中国除经济领域外,还涉及军事和政府管理领域; 从方式上看,中国引进专家属于两国政府间关系(或中国引进专家具有官方交流性质)。‎ 评价: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建设国家的经验,故这一举措的实施有其必要性;苏联专家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提高了政府治理能力;密切了中苏关系,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封锁,对新中国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示例一:在西方人眼里,苏联不值得仿效。‎ 评述:政治上,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党专政,民主法制不健全,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经济上,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文化上,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 总之,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符合西方民主自由开放的观念。‎ 示例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苏联的成就巨大。‎ 评述: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苏联的发展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普遍落后,苏联经济、军事的发展正为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借鉴。‎ 总之,发展中国家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肯定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