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25 苏(俄)经济的社会主义建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考点25 苏(俄)经济的社会主义建设

1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进攻苏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形势。 (2)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 主义社会。 3.内容 (1)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饲料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2)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规定“不劳动者 不得食”。 4.认识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 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2)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 济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这种“直接过渡”的思想被后来的实践证明是错 误的。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 (2)苏俄急需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政权。 2.实施 1921 年 3 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学% 3.主要内容 (1)农业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2)工业 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 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3)贸易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特点 (1)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作用 (1)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了国民经济,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2)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3)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有益探索。 三、斯大林模式 1.含义 20 世纪 20—50 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2.背景 (1)1922 年苏联成立,但其外部仍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仍是一个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 落后农业国。 (2)1924 年,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3.形成过程 (1)实现工业化 3 ①条件: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基础。 ②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③过程: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④成就:1937 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农业集体化 ①目的 解决粮食危机,配合工业化建设。 ②过程 1927 年开始实施;1932 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全国约有 6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1937 年,超过 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③成就 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问题创造了便利条件;随着集体化运动 的高涨,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点睛】苏联取得工业化建设成就的原因 (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 (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粮食、原料、资金等便利条件。 (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4.特点 (1)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政治:高度集权,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 群众监督。 (3)思想: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 5.评价 (1)积极作用 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②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严重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4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 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学& 四、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2.内容 (1)经济 农业上,实行收购制;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工 业上,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 (2)政治 召开苏共“二十大”,展开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3.评价 (1)进步性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2)局限性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改革后期,各 种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最终失败。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 赫鲁晓夫的改革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2.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结果 (1)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 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5 4.评价 (1)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2)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对苏联经济实际发展水平的高估而作出错误的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3)这一时期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本国的经济负担。学.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原因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社会陷入了危机。 2.内容 (1)经济方面 ①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②政府实行指导性计划指标; 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2)政治方面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②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及思想自由化。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3.结果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政治上的改革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 和苏联解体。 4.评价 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改革中缺少宏观决策,并继续推行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 致使经济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考向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前提 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 内容 都涉及国民经济的工业、农业、商业和分配等各个方面 相 目的 直接目的都是要解决当时社会内外交困的现实,主观目的都是要探索苏俄直接 6 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根本目的都是要维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 点 结果 都起到了维护新生苏维埃政权的作用,都被新的政策所取代 背景 1918 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国 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进攻,苏俄进 入艰难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1918—1920)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 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主要 内容 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①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国营; ②中小企业、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私营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 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支 持红军战胜敌人 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探寻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特征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经 济发展规律 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 产,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经济 运行 机制 绝对的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不 同 点 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 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 保障;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 径提供了一种尝试,但不是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 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工农 联盟;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 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典例引领】瞿秋白(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于 1920 年到苏俄考察,著有《饿乡纪程》,文中写道:“俄 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立刻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化 合物”,这一言论 A.基本上反映了当时苏俄的经济探索 B.设想在中国进行新经济政策的实验 C.证明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是对斯大林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 【答案】A 7 考向二 苏联(俄)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 十月革命后,苏联(俄)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这三大措施在 农业方面产生了不同影响。 (1)余粮收集制是为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学# (2)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减轻了农民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但只是一个短暂的措施。 (3)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过度牺牲农民利益,后来也没有采取有效 的调整措施,使得农业总产值下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集体化也没有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典例引领】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1938 年苏联农场用多出 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 10 倍的人力劳动, 但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 3/4。造成上述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罗斯福新政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B.苏联的劳动人口远多于美国 C.苏联政府鼓励农产品大量出口 D.集体化影响苏联农民积极性 【答案】D 考向三 全面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8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效,最 后失败 失败 失败 异 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 的小修小补 没有根据国情进行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方向 目的 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内容 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同 结果 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认识 (1)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2)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 【典例引领】一则有关苏联的经典笑话: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列宁:“搞 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斯大林:“给我调 100 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 毙。”赫鲁晓夫:“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勃列日涅夫:“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 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戈尔巴乔夫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这一笑话形象地描 述了苏联各位领导人的执政特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搞星期六义务劳动”表明列宁探索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正确途径 B.“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表明赫鲁晓夫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C.“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指勃列日涅夫迫切要求解决民众生存问题 D.“把火车拆了”表明戈尔巴乔夫认为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不能实现现代化 【答案】B 考向四 整体认识 20 世纪的三大经济模式 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 斯福新政)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 色模式)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 分并存 所 经 历 工 业 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指导思想 凯恩斯主义 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农产业、 乡镇企业、现代农业 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 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 权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各 个领域;尽量避免国有化 形式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 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具有 僵化性、封闭性 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 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 具有开放性 【典例引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 年)列宁:到 1921 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 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正在于我们……开始作战 略上的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要安排得更稳妥。 (1921 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 结合。” (1922 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 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 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 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退却”在农业方面的具体表现。如何理解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不同阐释? 10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分别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 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3)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三国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在经济体制的借鉴上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启示? 【答案】(1)表现: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阐释:列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网 从政策实施的策略角度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迂回过渡”; 从政策实施的目的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从政策实施的内容 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社会经济。在保证无产阶级掌权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 特别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美国: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体现: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 民获得经营的自主权。 (3)问题: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整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启示:各国应从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发展经济,灵活制定或调整相应的经济政策。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可知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整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 别。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结合材料回答即可。 1.列宁曾说:“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记适当地和有成效地运用革 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如果丧失清醒的头脑,一心设想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 式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这表明列宁认为 A.革命要坚决采取暴力方式完成革命任务 B.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调整革命的对策 C.十月革命就是采取了革命与妥协的方式 D.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措施夸大了革命性 2.列宁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与小生 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旨在 11 A.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加优越 B.说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进步 C.论述苏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 D.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3.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 350 多家,吸收资金约 l 亿金卢布,外资产 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 1%,同时还签署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各种援助合同。这些措施 A.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 B.推动了苏俄工业恢复和发展 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便利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 4.1927 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 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 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 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5.1920~1921 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记录到: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现在国外的关系已经很好, 英国已经正式签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捷克斯拉夫,都已结通商关系。现在 俄国还正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主导 B.苏俄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建交 C.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极大 D.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 6.1930 年 1 月,联共(布)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支援集体农庄建设措施》的决议。 决议一方面重申坚持自愿原则,另一方面又规定了主要产粮区要在 1930 年秋最迟在 1931 年春,完成全盘 集体化;二类产粮区在 1931 年秋最迟在 1932 年完成。材料表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行政强制倾向明显 12 C.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D.始终坚持自愿原则 7.1962 年 9 月,苏联经济学家利别尔曼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文章 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国家下达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产品数量和交 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这文章的发表 A.表明扩大企业自主权已为苏共中央所认可 B.表明苏联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C.推动了苏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推动了赫鲁晓夫在全国推广种植玉米 8.1971 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 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在这一认识的基础 上,苏联政府 A.严格执行斯大林模式 B.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 C.鼓励发展私有制经济 D.强化行政干预经济的能力 9.1973 年 3 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 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 遍建立起来。到 1979 年,联合公司达 3 947 个,参加的企业共有 17 516 个。这一措施 A.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C.使现代企业制度在苏联得以建立 D.揭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 10.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要点,据此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 项目 内容 工业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农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宽对个人副业的 限制等 A.与赫鲁晓夫改革方向相反 B.使苏联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13 C.借鉴市场经济的某些要素 D.重点关注苏联工业和农业发展 11.1987 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指出:“改革就意味着 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 规戒律。”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将增加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 D.开辟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工业化模式 12.西方一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必须有计划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 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 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经济模式是 A.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B.斯大林模式 C.美国凯恩斯经济模式 D.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必须全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点发展重工业,以重工业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并将 重工业化当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根本区别之一。在工农业关系的问题上,斯大林认为,要牺牲 农业来确保重工业的发展。他还提出,要尽快开展农村农业集体化运动,主张农业实行一步全面集体化, 尽快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步跨入社会主义…… 材料二 考虑到当时以大搞兴修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毛泽东觉得需要办大社。1958 年 3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意 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 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 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 8 月 6 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的 名字好,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谈话在报纸上发表后,各地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苏、中两国提出的农业发展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自产生的影响。 (2)苏、中两国面对之后农业出现的问题,分别是怎样进行改革的?比较两国农业改革的不同效果。 14 1.(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 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2018 年江苏卷)1957 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 7 个全联盟部,保 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 6 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 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 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3.(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 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 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考点冲关】 1.【答案】B 【解析】“坚决采取暴力方式”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宁反对夸大革命性,以推行 新经济政策,解决当时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 B 项正确;十月革命是革命,没有妥协,排除 C 项;列 宁 1924 年去世,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 1927 年开始推行,排除 D 项。 2.【答案】D 15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材料反映了苏俄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通过租让制及其他形式引 进外资企业 350 多家、吸收外资 1 亿金卢布,同时还签署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援助合同,可见这些措施 推动了苏俄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故选 B。A、D 两项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到 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标志着苏联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故 C 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 业的发展,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时间是“1927 年”,这一时期还未确立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故B 项错误; 材料中斯大林认为农业发展落后不利于经济发展,并未体现布哈林的思想,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斯大林和 布哈林的不同的观点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分歧严重,故 D 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见,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与外国通商由政府控制,国家 根据与国外关系的发展,确定与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通商关系,并借助外国资本发展俄国工业,表 明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的需要,故选 D。A、C 两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材料没有反映 苏俄与英德的建交,故 B 项错误。#网 6.【答案】B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材料中的“1962 年 9 月”即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期间;利别尔 曼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文章,建议工业企业以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生产,企业除了 完成国家规定的产品数量、交货期限外、完全自定其他全部的生产计划,旨在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该文发 表在苏共中央机关报,可见此建议得到苏共中央的认可,故选 A。赫鲁晓夫改革首先在农业领域展开,且 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故 B 错误;C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该文反映的问题涉及工业领域,故 D 错误。 16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改革。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971 年苏联勃列日涅夫政府提 出,在维护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可见苏联政府在工业 上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故选 B。A、C、D 三项均在材料信息中无反映,故排除。 9.【答案】B 【解析】据时间信息可知材料所述为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故 A 项错 误;勃列日涅夫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虽未冲破斯大林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勃涅日列夫改革是将企业联合起来或者减少管理层次,并未建立起股份制、法人等现代企业制度, 故 C 项错误;揭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故 D 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注意运用价值规律”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利用市场经济的某些要素来发展苏联经济,C 项正确。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均力图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方向一致,A 项错误;B 项与史实不符;勃列日 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 项错误。@ 网 1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据材料“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 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可知,戈尔巴乔夫是在破除计划经济、承认市场对 经济的调节作用,故 A 项正确;“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的说法错误,排除 B 项;“增加政府指令 性计划指标”的说法错误,排除 C 项;“新工业化模式”的说法错误,排除 D 项。 12.【答案】B 13.【答案】(1)苏联:提出牺牲农业确保重工业的发展及实行一步全面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影响:促进 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但使农业长期落后,农民积极性被抑制。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导致国民 经济混乱和经济困难,农民积极性受到挫伤。 (2)苏联: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推广玉米种植运动。中国: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效果:苏联改革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推广玉米 17 运动失败,改革陷入困境;中国探索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道路,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提高了 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二中提炼出斯大林和毛泽东关于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并联系史实得出各 自的影响。 第(2)问,联系赫鲁晓夫改革中农业方面的内容和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即可回答,并比较其不同 的效果。 【直通高考】 1.【答案】A 【解析】由材料“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可知,该 计划重视重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说明了苏联依然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故 A 符合题意。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互会,B 不正确。新经济 政策强调的是用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C 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重视发展重工业,未体 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故 D 不正确。 2.【答案】C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 办法是分配制度不是管理制度的改革,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城乡的社会状况,排除 C;D 是在斯大林 时期;苏联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就是要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故 A 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