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作业】
课后限时集训(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淮南一模)《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道,(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由中国共产党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这说明( ) A.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 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 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 C [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1954年确立的,故排除;B项民主党派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就已成立,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的场景,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故排除D项。] 2.(2019·凌源一模)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的。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 ) A.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B.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C [根据材料“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可知论述的应该是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核子,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是电子,所以毛泽东旨在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故选C项。] 3.(2019·烟台高三评估)从政治实践来看,新中国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如果有先后,那么是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从选举实践来看,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这说明在中国( ) A.协商民主是民主的主要形式 B.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 C.政协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 D.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 D [材料“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说明两种民主是相辅相成的,故选D项;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都是民主的重要形式,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 4.(2019·南昌一模)《五四宪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 ) A.社会主义性 B.完备性 C.过渡性 D.人民性 D [根据材料“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可知,其强调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具有人民性,故选D项。] 5.(2019·荆门高三质监)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材料中的“它”( ) A.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 B.这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 C.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D [“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这一信息说明材料中的“它”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故选D项;A项错误,是内蒙古;B项说法错误,是中国特色;C项“依据”错误。] 6.某学者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发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C [由材料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可以看出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选C项。] 7.(2019·石家庄一模)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同时对部分省市建制进行调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等,京津沪外的中央直辖市均改为省辖市。中央人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 A.加强统一领导,提高行政效率 B.配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C.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D.确保“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 A [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加强省市领导,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故A项正确;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加强省市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依法治国”方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D项错误。] 8.1954年6月,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6%。6月至8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出出席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最后选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 226人。这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A.建立在直接民主基础之上 B.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 C.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 D.发扬了政治协商的优点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经过逐级选举选出来的,属于间接民主,而非直接民主,故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由全国大多数人民逐级选举选出,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故选B项;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故排除C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是政治协商会议,故排除D项。] 9.(2019·南充一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修订( ) 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D.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适应了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1982年宪法适应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 10.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 ) 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 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C [材料强调的是宪法修正案而非保障人权,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修宪而非公民法制意识,故B项错误;由材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可知,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1.从“十三五”规划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 并留足了参与共建的空间。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逐渐成型,“一国之利”和“两制之便”在这里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优势。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 ) A.有利于香港同祖国共同发展、互不分离 B.赋予了“一国两制”政策新的内涵 C.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发展的主导作用 D.拓展了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 A [“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使香港的发展与祖国内地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利于政治关系的巩固,故A项正确。] 12.2017年7月7日,在卢沟桥抗日纪念馆,一些台湾来的前国民党抗日老兵接受采访时唱起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曾几何时,《义勇军进行曲》在台湾是严禁播唱的禁歌,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这首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开场合。其直接原因是( ) A.“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认同 B.海峡两岸结束军事对峙,关系开始缓和 C.此歌可以加强海峡两岸的民族认同感 D.“九二共识”的达成使两岸交流不断深入 B [注意题目要求“直接原因”和时间信息“20世纪80年代初”。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结束了军事对峙,两岸关系开始缓和,像《义勇军进行曲》这样的“禁曲”在台湾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共场合,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已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 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摘编自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摘编自许耀桐载《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8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7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民国时期……奠定了基础”“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进入中国法律体系”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从中西两个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要牢固”“用议会制改造”“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不同”可根据材料一“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材料二“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形成”等信息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三“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提炼;第二小问“说明” 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形成的有关史实概括。 [答案] (1)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发展方向,形成了法律体系,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础;以西方法律体系改造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不足。原因: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要求;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法律制度的优点对民国政府维系统治的启示。(10分) (2)表现:确立君主立宪制;构建法治的传统;议会下院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行政大权赋予首相;确立政党政治。(任答两点即可)不同:中国的法制改革注重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英国则重视继承传统;中国的法制改革没有摆脱专制体制的束缚,而英国则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8分) (3)观点: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 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推动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7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西学东渐”给了近代先进分子接触西方宪政思想的历史机遇。由生存危机所引发的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思考,是近代先进分子能够超越传统政治思想,实用地接受西方宪政思想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近代先进分子以自己理解和体悟的西方宪政思想和体制为借鉴,并结合自己传统文化中有利于融合西方宪政思想的资源,为建立超越传统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从民族的存亡出发思考中国的出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宪政思想生成演变的基调,建立真正的民主宪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老主题,也是一代代中国人永不放弃的价值追求。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实用性地接受了西方的宪政体制,却无法使之与中国文化传统融会贯通,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 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的宪政之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提炼出关于中国宪政之路的观点,然后对这一观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述,说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要结合史实,逻辑清楚,观点明确。注意题干对中国史的限定。阅读材料,我们可以根据宪政在中国的发展提炼出一个观点: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曲折。评述这一观点分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列举史实指出道路的曲折。可以从戊戌变法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方面说明;其次,指出为什么宪政道路在中国这么曲折,找出原因,可以从中国的国情,历史传统,资产阶级自身的力量等方面分析;最后总结出制约宪政的因素,为解决问题提供借鉴,即解决了哪些问题才能使宪政之路畅通。阅读材料我们还可以提出以下观点:近代中国对宪政的不懈追求,结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进行评述;现代中国宪政梦的实现,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史实进行评述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观点: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曲折。(2分) 论述: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兴起戊戌变法运动,旨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结果被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镇压。1901年后,清政府实行新政,预备立宪,从目的看,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皇位永固”;从内容看,以保障皇权为核心;从结果看,最终成立了“皇族内阁”,证明这是场骗局,立宪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兴起辛亥革命运动,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政权被袁世凯所窃取。在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在民众普遍缺乏民主精神的情况下,该宪法难以贯彻实施。 中国近代立宪失败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并不在文化上。对宪政采用了一种急功近利的状态。宪政毕竟是舶来品,我们首先考虑的当然是民族救亡。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国国情、历史传统(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不同;建立宪政的途径不同;资产阶级力量强弱不同;思想启蒙的程度不一;群众基础不一。 分析制约宪政的因素: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军阀混战, 政局动荡;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10分) 示例二 观点:近代中国对宪政的不懈追求。(2分) 论述:1901年后,在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清政府实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并在世界民主宪政潮流的冲击下,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从内容看,《钦定宪法大纲》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开始推进了法制建设;从影响看,预备立宪传播了宪政知识,培养了一批具有初步宪政素养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法律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和义务,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为我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和后来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了一些启示,推动了我国政治体制的变革。 1911年,在清政府统治风雨飘摇及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运动,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该约法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伟大意义,开创了中国宪政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最终为中国实现宪政理想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性。 英美宪政的确立,为他国提供了一种政治体制模式。宪政要结合各国国情,追求宪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民族的存亡出发思考中国的出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宪政思想生成演变的基调,建立真正的民主宪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的不朽主题。(10分) 示例三 观点:现代中国宪政梦的实现。(2分) 论述: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和宪法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与推动;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国力增强,各种保障条件逐渐具备,于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保障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10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