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茶陵县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学考科)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茶陵县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学考科)

茶陵三中2019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学考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在校内外,我们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在城镇乡村遍布服务队。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文化生活。这说明( )‎ A.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B.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C. 文化环境各不相同 D. 文化活动需人人参与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城镇乡村遍布服务队。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文化生活。这说明文化现象无处不在,A符合题意。‎ BCD: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下列关于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文化就是经济、政治 (4)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A. (1)(2)(3) B. (1)(2)(4)‎ C. (2)(3)(4) D. (1)(3)(4)‎ ‎【答案】B ‎【解析】‎ ‎【详解】(1)(2)(4):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1)(2)(4)正确。‎ ‎(3):文化就是经济、政治的说法错误,(3)不选。‎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特点:‎ ‎(1)是一种精神现象(力量)——(文化实质) 区别于政治现象和经济现象 ‎(2)是一种社会现象 区别于自然现象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①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②来源于人类实践 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和发展文化 个人在社会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是一种文化素养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A. 潜移默化 B. 深远持久 C. 积极向上 D. 文明健康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BCD不合题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故选:A。‎ ‎4. ( )是人们文化素养核心和标志。‎ A. 理想、信念、价值 B. 道德、文化、法律 C.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 科学观、社会观、道德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5. 孟子小时家住在墓地旁,因而与同伴经常学祭祀。孟母于是把家搬到街市住,于是孟子又学商人做起买卖来。后来孟母又搬到学堂边,于是孟子又学起了读书人的样子。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 )‎ 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持久深远的 B.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向上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阶段性的 D.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D符合题意,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不能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持久深远的; B说法错误,只有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向上; C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阶段性的。 故选:D。‎ ‎6.有一首歌名字叫《中国志气》,歌里唱道:娘教我要对得起先人,我自个教我站着做人,鲤鱼那个跳龙门,跳过去就是那龙的传人,中华好儿孙落地就生根,脚踏三山和五岳,手托日月和星辰,来带一腔血,去带清白身,活着为祖先争气,死不留悔恨,有啥也别有病,没啥也别没精神。人有精神老变少,地有精神土生金,宁肯咱少长肉,瘦也要先长筋……精神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主流的是(  )‎ ‎①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意识 ‎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 ‎③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 ‎ ‎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②③④符合题意,精神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主流的是: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意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故选:D。‎ ‎7.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是 A. 文化的力量 B. 政治的力量 C. 经济的力量 D. 军事的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是的是文化的力量; B、C、D不合题意,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力量都不会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故排除。 故选:A。‎ ‎【点睛】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8.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 ‎(1)思想 (2)信念 (3)道德 (4)沙漠 (5)海洋 A. (1)(2)(3) B. (2)(3)(4)‎ C. (3)(4)(5) D. (1)(2)(5)‎ ‎【答案】A ‎【解析】‎ ‎【详解】(1)(2)(3):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下列属于文化的是思想、信念、道德,(1)(2)(3)正确。‎ ‎(4)(5):选项(4)(5)属于自然现象,不是文化,不选。‎ 故本题选A。‎ ‎9. 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有古今和地域之分,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别。不同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这段话体现了( )‎ A.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 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C. 文化属于物质范畴 D.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AD不合题意,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C说法错误,文化不属于物质范畴。 B符合题意,不同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这段话体现了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故选:B。‎ ‎10.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 A. 唯一道路 B. 根本途径 C. 唯一手段 D. 重要途径 ‎【答案】D ‎【解析】‎ ‎【详解】AC说法错误,“唯一道路”、“唯一手段”说法错误; B不合题意,D符合题意,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根本途径。 故选:D。‎ ‎11.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更想探究文化的意义,更关注文化的内涵。下列说法中哪些内容揭示了文化的内涵( )‎ ‎(1)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 (2)文化就是吃饭、穿衣 ‎(3)文化节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 A. (1)(2)(3) B. (2)(3)(4)‎ C. (1)(3)(4) D. (1)(2)(4)‎ ‎【答案】C ‎【解析】‎ ‎【详解】(1)(3)(4):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1)(3)(4)正确。‎ ‎(2):文化不是吃饭、穿衣,(2)错误。‎ 故本题选C。‎ ‎12.我们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可见诸 ( )等各方面。‎ ‎(1)语言文字 (2)自然风光 (3)宗教信仰 ‎ ‎(4)思想理论 (5)文学艺术 (6)民居建筑 (7)风俗习惯 A. (1)(2)(3)(4)(5)(6) B. (2)(3)(4)(5)(6)(7)‎ C. (1)(3)(4)(5)(6)(7) D. (1)(2)(4)(5)(6)(7)‎ ‎【答案】C ‎【解析】‎ ‎【详解】(1)(3)(4)(5)(6)(7):我们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 、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方面,(1)(3)(4)(5)(6)(7)正确。‎ ‎(2):自然风光不是文化,不选。‎ 故本题选C。‎ ‎13.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 )‎ A. 认同本民族的文化,排斥外来文化 B. 否认本民族的文化,推崇外来文化 C. 既要否定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否定外来文化 D. 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表述错误,错在“排斥”,应该是尊重; B表述错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C表述错误,应该是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尊重外来文化; D符合题意,人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 故选:D。‎ ‎14. 传媒大体经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传递信息的标志是 A. 文字发明 B. 印刷媒体的推广 C. 广播的出现 D. 电子网络的推广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符合题意,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但不是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 B符合题意,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是印刷媒体的推广; C、D不合题意,都是传媒,但都不是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 故选B。‎ ‎15. 现在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 A. 人际传播 B. 商业贸易传播 C. 人口迁徙 D. 大众传媒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现在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下列属于文化传播途径和方式的有(    )‎ ‎(1)商贸活动   (2)学术交流   (3)人口迁徙    (4)教育 A (1)‎ B. (1)(2)‎ C. (1)(2)(3)‎ D. (1)(2)(3)(4)‎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于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学术交流都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都属于文化传播的方式,(1)(2)(3)(4)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文化传播的手段的区别:‎ 文化传播途径(方式)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或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交往活动。它指的是文化传播中的具体方式、行为,如商人的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文化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方式)。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必须有行为、动作。‎ 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这些传播媒介就是文化传播手段。从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古代的各种文化传播手段。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必须是媒介。‎ ‎17. 安徽金寨县的山区小学迎来5名来自英国的英语教师,十乡百里村民蜂拥而来,把学校围得水泄不通。这是因为,过去城里才有的外教,今天第一次来到了山村。材料中的文化交流是通过( )形式实现的。‎ A. 商业活动 B. 人口迁徙 C. 网络 D. 教育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商业活动、人口迁徙和网络进行文化交流。 D符合题意,过去城里才有的外教,今天第一次来到了山村,这里的文化交流是通过教育实现的。 故选:D。‎ ‎18.下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 A. 传统文化是财富,对传统文化要全部继承 B. 传统文化是包袱,对传统文化要全部抛弃 C. 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D. 传统文化束缚我们的思想,因此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批判继承; B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中也有精华,应该批判继承,而不是全部抛弃; C符合题意,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D说法错误,落后的传统文化才会束缚我们的思想。 故选:C。‎ ‎【点睛】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9.“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句话主要是强调了文化的 A. 继承性 B. 民族性 C. 稳定性 D. 积累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句话主要是强调了文化的继承性,A项符合题意;这句话不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和稳定性,BC项与题意不符;积累性不是传统文化的特点,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 ‎(1)继承性(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0.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孔子的儒家思想 ‎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有深刻的影响 ‎②其消极作用已随时代的发展而消失 ‎③已经不适应今天时代的发展要求 ‎④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①④适合题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②③是错误的,故本题选D。‎ ‎21.( )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A. 社会实践 B. 理论应用 C. 理论发现 D. 人的智慧 ‎【答案】A ‎【解析】‎ ‎【详解】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A正确。‎ BCD: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2.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 A. 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 实现文化繁荣,提高人的素质 C. 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 D.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但不是根本目的; ‎ B不合题意,文化创新有利于实现文化繁荣,提高人的素质,但不是根本目的; ‎ C不合题意,社会的变革只是社会实践的形式之一; ‎ D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 ‎ 故选:D。‎ ‎23. 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是( )‎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可变性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性 A. (1)(2) B. (2)(3) C. (1)(4) D. (1)(3)‎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③符合题意,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传统文化具有特征; ②表述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不是可变性; ④表述错误,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而不是世界性。 故选:D。‎ ‎24.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 )‎ ‎(1)社会制度的更替(2)经济发展水平(3)科学技术水的进步(4)思想运动 A. (1)(2)(3)‎ B. (2)(3)(4)‎ C. (1)(3)(4)‎ D. (1)(2)(4)‎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水的进步,思想运动,①③④正确;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文化发展水平的因素,②不符合题意。故选C。‎ ‎25.下列有关中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 ‎(3)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4)是中华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 A. (1)(2)(3) B. (2)(3)(4)‎ C. (1)(2)(4) D. (1)(3)(4)‎ ‎【答案】C ‎【解析】‎ ‎【详解】(1)(2)(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其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1)(2)(4)正确。‎ ‎(3):在古代中国,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3)错误。‎ 故本题选C。‎ ‎26.下列说法能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A. 文化具有继承性 B. 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多 C.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被本土化 D. 汉代时的《史记》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答案】D ‎【解析】‎ ‎【详解】D: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汉代时的《史记》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D符合题意。‎ A:文化具有继承性与题意不符,不选。‎ B: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B不符合题意。‎ C: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被本土化表明中华文化包容性,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7.关于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1)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3)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 (1)(2)(3) B. (2)(3)(4)‎ C. (1)(2)(4) D. (1)(3)(4)‎ ‎【答案】A ‎【解析】‎ ‎【详解】(1)(2)(3):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是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1)(2)(3)正确。‎ ‎(4):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4)错误。‎ 故本题选A。‎ ‎28.下列文化传播方式中对文化交流起直接作用的是 A. 商业活动 B. 汉代“丝绸之路”‎ C. 人口迁徙 D. 教育,特别是国家间互派留学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不合题意,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但都不对文化交流起直接作用; D符合题意,教育,特别是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故选:D。‎ ‎29.除了客家文化外,我们还可以将文化分为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台文化等,这种分法的标准是( )‎ A. 民族 B. 时代 C. 国家 D. 地域 ‎【答案】D ‎【解析】‎ ‎【详解】D:除了客家文化外,我们还可以将文化分为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台文化等,这种分法的标准是地域,D符合题意。‎ ABC: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D。‎ ‎30. 在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优秀文化时,要( )‎ A. 全部吸收,共同发展 B. 兼收并蓄,古为今用 C. 全盘否定,拒绝危害 D.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错误,全部吸收说法错误; B不符合题意,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是对传统文化; C错误,全盘否定说法错误; D符合题意,在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优秀文化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故选:D。‎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中国票房榜亚军,“哪吒故里”之争再次引发热议。“哪吒故里”之争实则为经济之争。‎ 请简述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经济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有利于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话题,考查考生有关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详解】本题要求简述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本题比较简单,解答本题,考生可依据教材所学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交融的角度作答即可。‎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8月11日,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在北京闭幕。本届中国儿童戏剧节挑选题材多样、形式丰富的国内外优秀儿童剧参演,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儿童戏剧文化。‎ 请简述文化怎样塑造人生?‎ ‎【答案】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为话题,考生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简述文化怎样塑造人生?‎ 针对材料本届中国儿童戏剧节挑选题材多样、形式丰富的国内外优秀儿童剧参演,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儿童戏剧文化,考生可从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作答。‎ ‎【点睛】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正在热播中的仙侠剧《宸汐缘》掀起了一波观看热潮。该剧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从志怪古籍《山海经》中汲取灵感,从400多个神怪畏兽中筛选出白泽、梼杌、应龙、烛阴等奇珍异兽搬上荧幕,并利用中西先进技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打造虚实结合、灵动缥缈却不虚浮的东方世界意境,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幅极美画卷。仙侠剧《宸汐缘》的成功告诉我们要实现文化创新 请简述怎样实现文化创新?(从源泉、途径、主体等角度思考)‎ ‎【答案】(1)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发挥主体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汲取营养 ‎(4)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5)克服错误倾向:‎ 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6)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及时了解国外文化发展动向,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仙侠剧《宸汐缘》的热播为素材,考查考生有关文化创新的知识。‎ ‎【详解】本题要求简述怎样实现文化创新?(从源泉、途径、主体等角度思考)‎ 实际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考生可依据教材知识,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主体、方向等角度作答即可。‎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请简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重要原因。‎ ‎【答案】①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具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为话题,考查考生有关中华文化的知识。‎ ‎【详解】本题要求简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重要原因。‎ 试题比较基础,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考生依据教材知识,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以及包容性的原因作答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