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阳泉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四月模拟试卷含解析
山西省阳泉市 2021 届新高考地理四月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 20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 天山为中亚众多河流的发源地 , 有" 中亚水塔 " 之称。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 , 天山山区呈增温增 湿的趋势 , 其降雪也随之发生变化。高亚洲区域 ( 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降雪气温一般在 -15 ~4℃ 左右 , 最 大降雪量发生的气温为 1~2℃ 。下表是天山山区不同海拔的年平均气温变化统计资料。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天山山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为合理利用和保护中亚地区的水源地 , 天山山区应加强监测 A.降水量 B.污染程度 C.气温 D.风向 3.天山山区随气温升高 , 降雪量增加最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 A.山麓地带 B.1500m以下 C.1500~3000m D.3000m以上 【答案】 1.B 2.C 3.D 【解析】 【分析】 1.天山山区的降水主要来自于大西洋,在西风的影响之下,水汽输送到此爬升,多地形雨。故答案选 B。 2.中亚地区的水源主要来自天山的冰川融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不断消融速度加快,要合理利用 和保护中亚地区的水源地就要及时关注天山冰川融化的速度。 因此应该重点监测天山地区的气温。 故答案 选 C。 3.要达到降雪条件温度需低于 0°,由表中数据可知 3000m以上的气温低于 O℃,所以选 D。 【点睛】 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以高山冰川融水补给的地区在短期内水量会增加,但后面会不断减少,不利于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 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一般情况下, 阶地位置越高年代越老。 下图是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这段的河谷及两岸阶地的东西向剖面图。读下图完成下列题。 1.下列对河谷地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A.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B.流水的搬运作用形成了河流阶地 C.该河流的流向为由南向北 D.三个砂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a-B-C 2.该地区的耕地和居住地最适宜分布的地区及原因是 A.分布在①,离水源较近 B.分布在阶地②,植被丰富 C.分布在阶地③,土壤肥沃 D.分布在阶地④,地势较高 【答案】 1.C 2.C 【解析】 【分析】 阶地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 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 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 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 ;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1.图中的河流火山灰层,西岸砂岩层形成堆积明显,以堆积作用为主。依据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 岸侵蚀,左岸堆积,可知该河流的流向为由南向北, C 对;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 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B 错;图中的阶地不断 增加,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 A 错;沉积岩层 a 上覆盖有火山灰 XY ,形成最早,沉积岩层 c 上覆盖 有火山灰 X,形成较晚,沉积岩 b 上没有火山灰覆盖,形成最晚,结合阶地位置可知,三个沉积岩层形成 的先后顺序为 a- c-b,D 错。故选 C。 2.阶地③有火山灰,土壤非常肥沃,离水源地近,水源充足,且海拔较高,不易遭受洪水, C 对;河流 沿岸的居民点和耕地,要考虑到洪水,故应位于海拔较高处,分布在河漫滩,离水源较近,但容易遭受洪 水, A 错; 分布在阶地②,但砂岩土壤没有火山灰肥沃, B 错;分布在阶地④,地势太高,取水不便, D 排除。故选 C。 3. “城市蔓延”是指原来主要集中的中心区的城市活动扩散到城市外围, 城市形态呈现出分散、 低密度、 区域功能单一。“城市蔓延”现象存在的地区的特点是( ) A.以第一、二产业为主 B.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 C.劳动力极为短缺 D.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 【答案】 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 “城市蔓延 ”是指原来主要集中的中心区的城市活动扩散到城市外围, 故出现 “城市蔓延 ”的国家 或地区主要是经济发达区域或发达国家。该类区域一般具有以第三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机械增长率较高,青壮年劳动力可能会短缺,但并没有极为短缺。据此分析选 B。 4.等高线地形图中蕴含着许多地理信息。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图示甲、乙、丙、丁、戊五地,位于溪谷的有 A. 1 处 B.2 处 C.3 处 D.4 处 2.从等高线示意图中可以得知的是 ①溪谷的坡度变化 ②溪流的水深变化 ③溪流的流量变化 ④溪谷堆积物粒径大小变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1.B 2.B 【解析】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向高处弯曲,说明当地地势较周围低,为谷地,有可能发育河流;而向低 处弯曲则为山脊,发育成分水岭。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和丙地向等高线数值高的地方凸出,则最有可能 发育成河谷,故 B 正确, A、C、D 错误。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溪谷的坡度大,溪流冲刷力强,溪流的流量变化大,堆积物粒径大;等高线稀疏 的地方则正好相反。 故从等高线示意图中可以得知①③④, 但河流的水深由河床和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决定, 因此不能得出,故 B 正确, A、 C、 D 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5.如图为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 ) A.甲处在低压系统中强度较强 B.乙处被低压槽控制,天气晴朗 C.丙处风力强盛,易形成风暴潮 D.丁处气流为逆时针辐合下沉 2.分析可知( ) A.此时可能处于芒种节气 B.①洋流向东流向北美洲 C.图示区域为太平洋板块 D.丁地比丙地先进入新年 【答案】 1.A 2.B 【解析】 【分析】 主要考查等压线分布图的判读,分析天气系统及对天气的影响。 1.读等压线分布图可知,甲处是低压中心,由于甲处气压较低,强度较强, A 对;乙处被高压脊控制, 天气晴朗, B 错;丙处位于压槽,等压线稀疏,风力弱,不易形成风暴潮, C 错;丁处位于低压中心,气 流为逆时针辐合上升, D 错。 故选: A 。结合等压线分布图,判断甲乙丙丁四地的天气系统,分析各地气 流的运动及对天气的影响。 2.读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亚欧大陆为高压,太平洋上为低压中心,此时为北半球冬季。①洋流向 东流向北美洲;此时不可能处于芒种节气;图示区域有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丙地比丁地先 进入新年 , 故选 B。冬季( 1 月)副极地低压被陆地冷高压切断,如亚洲高压(蒙古 - 西伯利亚高压) ,低压 仅留在海洋上,有冰岛低压和阿留申低压。 6. 30 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极地科考人心怀祖国和梦想,勇闯生命禁区,推动我国从极地考 察大国向强国迈进。每年冬季,南极长城站(平均海拔 10m)会暂停大部分科考活动,仅保留需要持续维 护的科研保障项目,其中很多都要在户外完成。长城站有记录的最低气温是- 27.7 ℃, 气温并没有那么极 端,但是大风天气频发,最大风力超过了 12 级,危及科研人员安全。下图示意南极长城站位置。 据此完成 下列小题。 1.相对于南极大陆内部,长城站气温并不极端的主要原因是 ①暖流影响显著 ②纬度位置较低 ③海洋影响显著 ④平均海拔低 ⑤盛行西风影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2.除了严酷的气候,冬季驻长城站科学家户外观测遇到的困难还有 A.氧气含量低 B.紫外线辐射强烈 C.白昼时间短 D.雪崩灾害频率高 3.2019 年 3 月 22 日,驻长城站科研人员观察到太阳位于正北方向时,北京时间约为 A. 0 时 B.1 时 C.12 时 D.13 时 【答案】 1.C 2.C 3.A 【解析】 【分析】 1.相对于南极大陆内部,长城站气温并不极端的主要原因是,其纬度位置比南极大陆内部较低、沿海地 区受海洋影响显著、平均海拔低(平均海拔 10m),所以,最低气温略高,气温并不极端。根据世界洋流 分布可知,南极大陆沿岸无暖流流经,由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可知,该处受极地东风影响。故选 C。 2.平均海拔低,氧气含量不低, A 错误。昼短夜长、有极夜,紫外线辐射并不强烈, B 错误。极地地区冬 季昼短夜长,会严重影响科学家户外观测, C正确。该地地势低平,不易产生雪崩, D错误。故选 C。 3.读图可知长城站的经度大约为 30° W、属于西四区,长城站科研人员观察到太阳位于正北方向,表明 此时该地为正午,即西四区此时区时为 12 时,计算可得,东八区的北京时间为 0 点( 21 点) 。故选 A。 7.下图为“一年中某段时问晨线与昏线交点的运动轨迹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当交点位于①点时,北京时间为 A. 12 点 B.3 点或者 I5 点 C.1 点 D.O点或者 12 点 2.当交点从②移向④期间,下列现象可确定的是 A.北半球各地白昼变短 B.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 C.南半球各地白昼变长 D.南京的昼夜长短差异不断增大 【答案】 1.B 2.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一年中某段时间晨线与昏线交点的运动轨迹图”为主, 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考查了考生 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当晨昏线的交点位于①时,①点左侧的晨昏线为晨线时,那么此时 75°E 平分白昼,可知 75°E 之上 的地方时为 12:00,可知该种情况之下北京时间为 1:00;当①点左侧的晨昏线为昏线时, 那么此时 75°E 平分黑夜,此时 75°E 之上为 0: 00,可知此时北京时间为 3:00,故 B 正确, ACD错误。 2.当交点从②移向④期间,可能是春分到夏至时段,太阳直射点向北移.也可能是秋分到冬至时段,太 阳直射点向南移,所以无法判断南、北半球各地的白昼长短状况,在②处时各地昼夜长短等长,向④移动 过程中,南京的昼夜长短差异增大,故 D 正确,可知 ABC 错误。 【点睛】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 线。 8.如图为山东丘陵某区域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优质苹果树多种植在山腰而少在山谷, 原因是山腰果树开花早。 如图中能正确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 A. B. C. D. 2.关于 M、N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M地位于来自海洋的冬季风迎风坡,冬季降水多于 N地 B.M地由于地形阻挡,不受夏季风影响 C.N地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全年降水以地形雨为主 D. M、N两地降水的季节变化不同 【答案】 1.A 2.A 【解析】 【分析】 1.苹果树开花早,说明该地区气温高,而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山腰比山谷开花早说明山腰温 度高于山谷,由此可知是受到逆温现象的影响,结合图示山谷地区冬春季节易出现逆温,谷地气温低,而 山腰出现逆温气温较高,故山腰果树开花早,结合选项, A 正确,其余选项错误。故选 A。 2.M 地位于北侧 ,冬季来自西北的冬季风经过相对温暖的海面带来水汽 ,遇到地形阻挡 ,形成降水 ,而 N 地位 于冬季风背风坡 ,冬季降水较 M 地少 , A 正确。 MN 两地都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集中于夏季, B 错误。 N 地 位于夏季风迎风坡 ,但 N 地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难以形成地形雨,故降水不是全年以地形雨为主 ,C 错误。 从图中降水柱状图可知,两地降水都集中于夏季 ,冬季降水少 ,季节变化相同 ,D 错误。故选 A。 9. 研究发现,近年来南亚棕色云团季节性爆发加剧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棕色云团由高浓度 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下图为 1 月份棕色云团分 布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棕色云团加剧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主要原因有 ①大气反射增强 ②大气逆辐射减弱 ③地面反射减弱 ④地面辐射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南亚地区 1 月份棕色云团爆发最显著,主要原因是 A.降水稀少 B.冬季风强 C.对流旺盛 D.工业发达 【答案】 1.C 2.A 【解析】 【分析】 1.棕色云团使得大气反射增强,则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可能减少,气温可能 降低,不会加剧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消融,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 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不会减弱,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 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地表冰 雪颜色加深,使得地面反射减弱,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升高,使得喜马拉雅山脉冰 川消融加剧,③、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 C符合题意,排除 A、 B、D。故选 C。 2.南亚地区 1 月份,盛行东北季风,盛行大陆气团,天气晴朗,大气稳定,降水稀少,空气中黑碳、棕 碳、矿物粉尘等颗粒物不易沉降,容易聚集,从而使得棕色云团爆发最显著, A 符合题意;如果当地冬季 风强劲,空气中的颗粒物容易扩散,不易聚集形成棕色云团, B 不符合题意;如果当地对流旺盛,容易形 成对流雨,空气中颗粒物容易沉降,不易聚集形成棕色云团, C不符合题意;工业发达,排放的颗粒物污 染物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不是南亚地区 1 月份棕色云团爆发最显著的主要原因,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10. 壮丽巍峨的珠峰,正在变成 “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场 ”,因此珠峰大本营于 2018 年 12 月正式 对游客关闭。三江源地区的扎陵湖、鄂陵湖等多地也先后对外关闭,这些 “人间天堂 ”已不堪重负。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三江源地区河流补给的主要形式是 A.冰川融水 B.地下水 C.大气降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 2.珠峰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场”的根本原因是 A.高寒缺氧,自然降解能力弱 B.交通运输不便,不利于垃圾外运 C.垃圾收集和清理难度大 D.人类活动制造垃圾 【答案】 1.A 2.D 【解析】 1.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平均海拔 3500-4800 米,是青藏高原腹地,冰川广布,河流补给形式主要 是冰川融水,选项 A 正确;地下水、大气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不是该地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选项 B、 C、D错误。 2.三江源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环境敏感,缺乏自然降解能力,自我修复非常困难,属于垃圾存留的 主要原因之一, 选项 A 错误; 该地缺乏便利的交通运输, 垃圾一旦被丢弃至此, 便被长久封冻, 不断积累, 选项 B 错误;三江源地区牧民居住分散,每户之间相距数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加上游牧,垃圾集中处理格 外艰难,属于垃圾存留的主要原因之一,选项 C错误;人类活动如登山爱好者和游客增多,制造并留下大 量垃圾,是形成世界最高垃圾场的根本原因,选项 D正确。 11. 2014 年冬季,我国某科研团队在大兴安岭北部某实验区选择三种典型森林类型,观测近 10 场降雪的林内积雪深度,总体表现为杨桦次生林>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 完成下面小题。 1.该科研团队开展观测的实验区地带性植被是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针叶林 2.影响实验区内三种林型林内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降雪总量 B.山地坡向 C.林内风速 D.林冠截留 【答案】 1.C 2.D 【解析】 1.材料信息表明,我国某科研团队在大兴安岭北部某实验区选择三种典型森林类型分别是杨桦次生林、 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其中杨树和桦树属于落叶阔叶林,兴安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属于针叶林,因此 该科研团队开展观测的实验区地带性植被是针阔混交林,选项 C 符合题意,排除 A、B、D。 2.因为三种森林类型位于同一实验区,因此降雪总量相似,山地坡向相似,因此降雪总量和山地坡向不 是影响实验区中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 A、B。林内风速与森林密度、枝叶的茂密程度有关,樟 子松林为常绿针叶林,杨桦次生林和兴安落叶松林为落叶林,冬季枝叶茂密程度樟子松林最高,风速应最 小,积雪不易被风吹走,积雪深度应最深,而题意表明,樟子松林的积雪深度最小,因此林内风速不是导 致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 C。由于杨桦次生林为次生林,林木密度较小,冬季落叶,树冠截留积 雪较少,林内积雪深最深,兴安落叶松林林木密度比较大,冬季也落叶,但树冠截留比杨桦次生林稍多, 林内积雪深度较小,樟子松林为常绿针叶林,树冠截留积雪最多,导致林内积雪深度最小,因此影响实验 区内三种林型林内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林冠截留,选项 D 符合题意。 【点睛】 次生林是原始森林经过多次不合理采伐和严重破坏以后自然形成的森林。 与原始林一起同属天然林, 但它 是在不合理的采伐、樵采、火灾、垦殖和过度放牧后,失去原始林的森林环境,为各种次生群落所代替。 12.有机质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理想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 5%左右。下图示意湖南某地土壤有 机质随深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 , 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 , 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 有机质含量低 2.针对该土壤的特性 , 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适时免耕直播 B.适量掺沙改造 C.采用滴灌技术 D.适当深耕土壤 【答案】 1.C 2.D 【解析】 1.读图该地土壤表层( 0 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 5 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低,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 才能形成有机质,故 A 错误;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使表层土壤肥力升高,故 B错误; 读图表层土壤肥力比下面的( 20-60cm 深度)的土壤肥力低,说明表层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湖南 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强,故 C正确;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气候湿润, 故 D错误,所以该题选 C。 2.免耕直播即不耕作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干旱区的土地退化作用,图示表层土壤有机质 含量较低,且降水较多,不适宜发展免耕直播,故 A 错误;掺沙改造主要是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渗水性, 主要适合在比较粘重的土壤中掺沙,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没有影响,故 B 错误;滴灌技术主要是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的一种节水的灌溉方式,主要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使用,该地为湿润区,降水较多,故 C 错误;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深耕土壤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故 D正确。 13. 日本茶区常出现霜冻,为防止茶树受害,研究运用了风力除霜技术,安装在茶园中的离地 6 米的电风扇在气温下降到 3℃时自动启动。完成下面小题。 1.日本霜冻多出现在 A. 3 月阴雨的夜晚 B.3 月晴朗的夜晚 C.9 月阴雨的夜晚 D.9 月晴朗的夜晚 2.除风力除霜技术外,下列措施也可以防止茶园受冻害的是 A.人造烟幕 B.排干土壤水分 C.增施农家肥 D.机械化采摘 【答案】 1.B 2.A 【解析】 1.霜冻多出现在深秋和早春晴朗的夜晚,由于大气保温作用弱,近地面降温速度快。阴雨天时云层厚, 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不易出现霜冻,所以 A、C两项阴雨晚上的都错;日本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 带季风气候,海洋性明显, 3 月为早春季节, 9 月为初秋时节,晴朗的夜晚 3 月温度比 9 月更低一些,日 本最冷月一般在 2 月份左右,更易出现霜冻,很明显 D错, B对。故答案选 B。 2.人造烟幕可增加云层厚度,增强大气逆辐射,以增强保温效果,防止茶园受霜冻影响,故 A对。由于 水的比热容更大,土壤中有水可以使土壤温度更高些,所以 B 错。增施农家肥只是土壤更肥沃,补充有机 肥,而机械化采摘更和茶园冻害无关,所以 C、 D两项错。故答案选 A。 14.图甲示意某地区某时刻的气压形势分布图,图乙是左图中 40°纬线穿越的河流的剖面图。读图,完 成下列小题。 1.在图甲所示天气系统控制下,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天气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受高压脊控制 B.②地风速比①地大 C.③地有暖锋移来,云层较厚 D.④地吹偏南风,正值降水天气 2.关于图乙中河流剖面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岩石乙比岩石甲易受侵蚀 B.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在岩石乙形成后 C.河流出现于岩石丙形成之前 D.岩石戊形成年代比岩石丁早 【答案】 1.D 2.C 【解析】 1.由 40°纬线穿越的河流的剖面图可知河流的西岸是比较陡峭的,而东岸坡则比较缓,说明优于受到了 向左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的西岸受到的河流的冲刷作用是比较强烈的,读图甲图可知 40°纬线穿 越的河流是自南向北流的, 可知图示区域是位于南半球的。 由左图的中气压分布图可知图示区域的天气系 统为冷锋系统,图示区域为南半球,可知图中的冷锋在南半球是从高纬度向低纬度运动的。读图可知①是 位于低压槽附近的, A 错误。读图可知②地比①地等压线稀疏,可知①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于②地,可 知①地的风力是大于②地的, B错误。由前面的解析可知左图所示的区域是位于南半球的,且图示的天气 系统为冷锋,可知此时③是位于冷锋附近的,可知③地有冷锋移来,云层较厚, C错误。读图可知④的北 部为低压系统, 可知④地此时是吹偏南风的, 且④地目前是处于冷锋锋后, 有阴雨天气, 因此可知 D正确。 故选 D项。 2.读图可知岩石丙在图示河流的河底部分,且岩石丙明显受到了河流流水的侵蚀痕迹,因此可知河流的 出现是晚于岩石丙的形成的,即河流是出现于丙岩石形成之后的,可知 C 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可知 C 符 合题意。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BD 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可知 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项。 【点睛】 第 1 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是向左的, 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是向右的, 赤道之上无偏转。 15. 大陈古村 , 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北部 , 坐落于群山之中 , 民居依山而建 , 一条溪水似玉带穿村而过 , 白墙黛瓦,绿树成荫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拥有 “ 江南第一古村落 ”的美誉。据统计该村村民现有 1300 多人 ,2018 年接待国内游客超过 30 万人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目前 , 大陈古村 ①村内高楼林立 ②民居错落有致 ③居民自给自足 ④方言地位弱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大陈古村居民中农业人口占比并不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旅游业发达 , 且耕地资源有限 B.农产品加工业发达 , 占用劳动力较多 C.传统思想影响 , 女子不下田劳作 D.农业收入低 , 居民大多外出务工经商 【答案】 1.D 2.A 【解析】 1.由材料可知 , 大陈古村为“江南第 - 古村落” , 因此村落内的古建筑和自然原始的生活环境应保存较好, 不会有高楼林立的景象, ①错误 ; 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 环境优美 , 旅游业发达 , 因此村民多从事旅游相 关产业, 增加经济收人 , 并非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 ③错误 ; 由于外来游客众多 , 为方便交流 , 普通话应用较 为普遍 , 会导致方言地位弱化,④正确 ; 该村的民居依山而建 , 因此民居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特点,②正确。 故选 D。 2.由材料可知 , 大陈古村坐落于群山之中 , 耕地有限 , 所需劳动力较少 , 且旅游业发达 , 故该村居民中从事农 业的人口占比并不高 , 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 A 正确, B错误 ; 大陈古村旅游业发达 , 需要较多劳动力从事服 务业 , 因此不会有大量居民外出务工, D错误 ; 大陈古村与外界沟通较多 , 受女子不下田劳作的思想的影响 较小, C错误。故选 A。 16.图为某沿海岛屿 20°纬线的地形剖面及两地气候统计图,据图完成问题。 1.该岛甲、乙两地 ( ) A. 1 月降水最大 B.2 月~ 6 月的降水逐月增加 C.7 月气温最低 D. 8 月~ 12 月气温逐月递减 2.甲地比乙地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处背风地带 B.海拔较高 C.受沿岸寒流影响 D.距海较远 【答案】 1.C 2.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非洲。结合该岛屿的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岛屿表示马达加斯加岛。 1.甲 1 月降水最大,乙 2 月降水最大, A 错误。 2 月~ 6 月的降水逐月减少, B 错误。甲、乙两地 7 月气 温最低, C正确。 8 月~ 12 月气温逐月递增, D 错误。故选 C。 2.该岛位于南半球低纬,故受东南信风影响,乙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故降水丰富。而甲位于东南信 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A 正确。故选 A。 17.下表为“ 2010年和 2018 年部分城市常住人口统计资料”。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城市中常住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 ) A.深圳 B.上海 C.广州 D.北京 2.苏州、南通和无锡与北上广深相比,近几年常住人口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户籍管理制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教育医疗成本 D.环境人口容量 【答案】 1.A 2.B 【解析】 【分析】 1.深圳、上海、广州、北京四城市中,深圳人口基数最小,增加数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故选 A。 2.苏州、南通和无锡与北上广深相比,近几年常住人口增长较慢,主要是由于苏州、南通和无锡与北上 广深相比,经济较落后,吸引力较小, B 正确。北上广深户籍管理制度更严格,教育医疗成本更高,环境 人口容量相差不大。故选 B。 18.城市化进程过快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 ) A.矿产资源短缺 B.劳动力资源短缺 C.环境质量下降 D.农产品供应不足 【答案】 C 【解析】 考查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城市化发展不合理,不合理的城市化,会出现的问题是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 居住困难,社会秩序差等问题。故选 C。 19. 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藏彝走廊 ”是众多民族或族群南来 北往、 频繁迁徙流动的场所。 虽然生活着不同的民族, 但他们的民居则是完全相同或相近的, 比如藏、 羌、 傈僳、怒、彝、纳西等民族的传统民居 —— 木楞房 ( 完全是由木头进行拼接搭建的,外部墙壁是由一根根 木料横排叠加垒起 ) 。图甲为 “藏彝走廊 ”位置示意图,图乙为木楞房外部墙壁局部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藏彝走廊”村落规模普遍偏小 ( 如怒族的村落最大者在 150 户左右,小的只有几户,单家独户者也不 少) ,原因主要是 A.便于营造亲近自然的居住环境 B.土地贫瘠、可耕地少 C.海拔高,气候不适宜居住 D.少数民族人口少,土地资源丰富 2.跟我国大多数民居坐北朝南不同,怒族民居的门多向东方、上方或雄伟的山峰,最合理的解释是 A.这些方位在怒族文化中有特殊寓意 B.有利于调控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C.受地形影响 D.主要是为了便于出入 3.关于乙图中屋壁圆木上的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于记录一年重要的祭祀节日 B.用于记录一年重要的生产活动 C.可能是该名族的某种信仰 D.方便迁徙时进行拆装 【答案】 1.B 2.A 3.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本题考查地形对聚落的影响: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藏彝走廊”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怒江、澜沧江、 金沙江的高山峡谷地区,该区域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形以峡谷为主,地势陡峭,平地少,居民主要分布在 河谷沿岸,土地贫瘠、可耕地少、粮食产量不高有关。如村落太大,土地就将超负荷运转。反之,如村落 太小又不利于刀耕火种的集体劳作及防御。据此判断 B 正确, ACD 错误,故选 B。 2.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我国大多数民居坐北朝南主要是为了采光,二怒族民居的门多向东 方、上方或雄伟的山峰。这是因为这些方位在怒族文化中均有吉祥之意的缘故。 A 正确, BCD 错误,故选 A。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藏彝走廊”是众多民族或族群南来北往、频繁迁徙流动的场所,说明该 地的民族具有迁徙的特点,同时,木楞房完全是由木头进行拼接搭建的,外部墙壁是由一根根木料横排叠 加垒起,乙图中该屋壁圆木上的字,主要作用是方便迁徙时进行拆装,迅速组装。因此 D 正确,故选 D。 20. “ 数九 ”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每年冬至后开始的连续九天为 “ 一九 ”,依此类推。我国某 区域流传着九九歌 : “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 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 A.河流结冰期约一个月 B.是大雁的主要越冬地 C.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广 D.农作物一年三熟为主 2.俗话说“冷在三九”,其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最弱 B.地面储存热量少 C.大气逆辐射强 D.高层大气散热多 【答案】 1.C 2.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影响。 1.三九四九冰上走,河流结冰期约 18 天, A 错误。有结冰期应为我国的北方地区,大雁的主要越冬地位 于南方地区, B 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正确。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故选 C。 2.不是全年太阳高度最低(太阳辐射最弱)的冬至, A 错误。陆地降温过程较慢,三九地面储存热量少, 故气温最低, B 正确。 大气逆辐射强弱影响日温差, C 错误。 高层大气散热对近地面气温影响小, D 错误。 故选 B。 【点睛】 气温的升降变化,不仅取决于热量的收入,还要取决于地面向太空辐射热量的支出。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 4 个小题,共 40 分) 21.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在能源生产与消费领域表现显著。图为中国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 总量及国内生产总值重心在经度上的变化。中国大陆的几何中心位于甘肃的兰州( 34°N,103°40′E) 。 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归纳我国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重心的时空分布特点。 (2)据图说明能源跨地区调配的必要性,并分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答案】 (1)时间上:国内生产总值重心相对稳定, 1992 年以后能源生产和与消费重心都向西移动,尤 其能源生产重心最明显。空间上:相对于我国大陆的几何中心,三者重心都位于东部地区。 (2)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重心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重心不一致,差距在加大,反映东西部地区能源生产与 消费的不平衡。决定了能源的跨地区调配的必要性。调配能源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 率,促进东西部区域的协调发展。对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 机会, 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对东部地区: 缓解能源紧张; 更好发挥东部地区经济、 技术优势,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 ( 1)该中国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及国内生产总值重心在经度上的变化图,横轴表示时间变化, 纵轴表示经度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时间上,国内生产总值 (c)经度变化不明显,重心位置相对稳定; 能源生产 (a)和消费总值 (b) 重心都向西移动,尤其能源生产总值重心西移最明显;在空间上,与中国大陆 的几何中心甘肃兰州( 34°N,103°40′ E)相比较,三者重心都位于东部地区。 ( 2)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不平衡决定了能源跨地区调配的必要性。由上题分析可知,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 的重心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重心不一致, 国内生产总值重心相对稳定, 说明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 心;能源生产重心都向西移动最为明显,说明我国西部地区逐渐成为我国能源生产的重心,即我国东西部 地区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分配不平衡。 调配能源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促进东西部区域的协调发展。 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可以发挥资源优势来带动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同时还 能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可以缓解能源不足,改善生态环境,并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 更好的带动经济发展。 22.(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 “珠峰热 ”旅游的不断发展, 前往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 对景区造成了前 所未有的压力。近二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让曾经被冰层覆盖的垃圾和遇难者遗体显露出来。自 2018 年以来,西藏自治区组织清理位于海拔 5200 米的珠峰大本营以上的垃圾就多达 8.4 吨,大本营沿线配备 了环卫工 27 人,垃圾箱 63 个,清运车 4 辆,投入资金 360 万元,已收集转运垃圾约 335 吨。 2018 年 12 月 5 日,日喀则市定日县珠峰管理局发布公告称,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绒布寺以上核心区域旅游。 分析珠峰管理局禁止游客进入珠峰保护区核心区域的原因。 【答案】游客逐年增多,丢弃大量的垃圾 ;( 珠峰保护区核心区域 )温度低,难以分解各类垃圾及遗体,垃 圾和遗体污染土壤和水源 ; ( 珠峰保护区核心区域 ) 海拔高,生态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 清理珠峰保 护区核心区域的垃圾非常困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 全球变暖还会产生冰川裂隙,威胁登 山安全。 【解析】 【详解】 珠峰管理局禁止游客进入珠峰保护区核心区域的原因应从其脆弱的生态环境角度分析。 据材料可知, 随着 “珠峰热”旅游的不断发展,前往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随之产生的垃圾量增大, 而珠峰海拔较高,温度低,难以分解各类垃圾及遗体,垃圾和遗体则会污染当地的土壤和水源;同时珠峰 保护区核心区域海拔高,生态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清理珠峰保护区核心区域的垃圾非常困难,需 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球变暖还会产生冰川裂隙,威胁登山安全等。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江发源于齐岳山,最终汇入长江,大部分河段流经高山深谷,两岸植被繁茂,广泛分布着千姿百态 的喀斯特地貌,全流域理论蓄能达 290 万千瓦。上游河源至恩施河段长度为 153 km,地势落差为 1070 m; 中游恩施至资丘河段长 160 km,地势落差为 280 m;下游资丘至长江河段长 110km,地势落差为 80 m。清 江流域 4~9 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 75%。清江水质清澈,流域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众多,是湖北省 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地区。下图为清江流域略图。 (1)描述清江流域的主要水文特征。 (2)分析清江上游地区落差最大,但水能开发最少的主要原因。 (3)当地政府计划扩大清江流域水能资源的开发规模。你是否赞成该计划?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 (1)水流速度快;径流量(或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汛期长。 (2)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工程建设难度大;支流少,汇入水量少;旅游与环境保护需要;流经喀斯 特地貌区,地质不稳定。 (3)赞成。理由:水能资源丰富;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 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不赞成。理由: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体质量下降等生态问题;可能诱发滑 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库区内居民需要迁徙,增加投入成本,搬迁难度较大。 )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清江流域为材料背景,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水能的开发利用评价,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 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 ( 1)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主要从径流量变化、补给类型、含沙量、结冰期等角度分析。由材料可知,清 江大部分河段流经高山深谷,两岸植被繁茂,可推知其水流急,含沙量小;由经纬度可知,其为亚热带季 风气候,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长,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无结冰期。 ( 2)由材料信息可知, 清江上游河源至恩施河段长度为 153 km ,地势落差为 1070 m ,清江河段虽然水能 资源丰富,但是地势落差大,地形复杂,工程建设难度大;此外,清江流域广泛分布着千姿百态的喀斯特 地貌,地质不稳定;读图可知,上游地区支流少,汇入水量少;清江水质清澈,流域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 观众多,是湖北省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地区,开发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观点与理由一致。赞成。理由:水能资源丰富;提高清洁 能源消费比重,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不赞成。理由:引 起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体质量下降等生态问题;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库区内居民需要 迁徙,增加投入成本,搬迁难度较大。 ) 24.(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蒿与油蒿灌丛为半灌木植物, 是我国北方沙漠地区分布最广泛的两种固沙植被。 某地理研究团队深 入腾格里沙漠南缘半流动沙地,实测了两种典型固沙植物的防风阻沙作用。结果表明,沙蒿与油蒿灌丛均 具有明显的降低风速作用, 但两种固沙植物的防风固沙效果差异较大。 下表为该半流动沙地四年生结实沙 蒿与油蒿灌丛的空间结构特征数据。 推断沙蒿与油蒿两种固沙植物何种防风固沙效果更好并简述理由。 【答案】效果:油蒿灌丛优于沙蒿灌丛。 原因:与沙蒿相比,油蒿灌丛分枝数多、分枝角度小、冠幅大,地上生物量大,且地上生物量主要分布在 近地面( 0~20cm高度),生长结构较为紧凑,透风孔隙小,对风沙的阻挡作用更强;在半流动沙地,四 年生油蒿比四年生沙蒿地上生物量大,说明油蒿更适应当地环境。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被的防风固沙效果分析,同时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 【详解】 防风固沙效果更好的是油蒿灌丛。油蒿灌丛优于沙蒿灌丛原因是:据表数据分析,与沙蒿相比,油蒿灌丛 分枝数远远多于沙蒿灌丛,油蒿灌丛分枝角度小,冠幅大于沙蒿灌丛,地上生物量大于沙蒿灌丛,且地上 生物量主要分布在近地面( 0~20cm 高度)(66.7%),生长结构较为紧凑,透风孔隙小,对底部风沙的阻 挡作用更强;在半流动沙地,四年生油蒿比四年生沙蒿地上生物量大、分枝多、分枝角度小,防风固沙效 果更好,说明油蒿更适应当地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