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南省新乡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新乡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激素是( ) A. 胰岛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肾上腺素 D. 生长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A错误; B、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因此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B正确; C、肾上腺素可以提高血糖浓度,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量,C错误; D、生长素是植物激素,D错误。 故选B。 2.下列均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液、抗体 B. 胰岛素、神经递质 C 葡萄糖、乙酰胆碱受体 D. 胰蛋白酶、麦芽糖 【答案】B 【解析】 【详解】A、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胰岛素、神经递质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B正确; C、乙酰胆碱受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胰蛋白酶、麦芽糖均存在于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B。 3.下列关于人体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都属于体液 B. 组织液是大部分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C. 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多于组织液中的 D. 淋巴起源于血浆,最终汇入组织液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A正确; B、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正确; 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相对较少,C正确; D、淋巴起源于组织液,最终汇入血浆中,D错误。 故选D。 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会引起新生儿窒息死亡或智力障碍。经研究发现,缺氧缺血首先启动了发生水肿的机制,造成脑组织水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脑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会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 B. 脑内缺氧缺血会造成脑细胞代谢紊乱,较多废物释放到组织液中,造成组织水肿 C. 若脑部血浆渗透压降低,则水分子会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 D. 脑细胞内的液体构成内环境,内环境可以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D 【解析】 【详解】A、正常情况下,脑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会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从而保证了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渗透压的平衡,A正确; B、脑内缺氧缺血会造成脑细胞代谢紊乱,较多废物释放到组织液中,使得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增高,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若脑部血浆渗透压降低,则脑部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增高,导致水分子会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 D、脑细胞内的液体构成细胞内液,可以通过内环境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D。 5.在马拉松比赛中,某运动员补充了一些盐水和葡萄糖溶液。下列关于此运动员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被小肠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输送到组织细胞 B. 盐水进入机体,细胞内液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外液的增加量 C. 运动员血浆中的尿素先进入淋巴再进入组织液最后在肾脏形成尿液排出 D. 葡萄糖被吸收后在内环境中氧化分解产生ATP供机体利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葡萄糖被小肠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输送到组织细胞,A正确; B、因为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故盐水进入机体,细胞外液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内液的增加量,B错误; C、运动员血浆中的尿素在肾脏部位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再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排出,C错误; D、葡萄糖被吸收后在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产生ATP供机体利用,D错误。 故选A。 6.下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 C. 该图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D. 激素丙的增加会促进激素乙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分析可知: A、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 B、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B正确; C、该图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C正确; D、激素丙的增加会抑制激素乙的分泌,D错误。 故选D。 7.图为某反射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a、e分别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感受器 B. 非条件反射依赖于图中的反射弧,而条件反射不依赖反射弧 C. 剩激d处,在b处可记录到电位变化,同时a会收缩,属于反射 D. 刺激e处,在b处检测到电位变化即可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递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图中a、e分别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感受器,A正确; B、非条件反射依赖于图中的反射弧,条件反射也依赖反射弧,B错误; C、刺激d处,由于兴奋在c处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在b处不可记录到电位变化,又因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双向传导的,故在a会收缩,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C错误; D、刺激e处,在b处检测到电位变化,但不可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递,因为没有相反方向的刺激做对照,D错误。 故选A。 8.蜘蛛毒液的主要毒性成分为多肽类神经毒素,其作用部位有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在该神经毒素的作用下,双重地阻断了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骨骼肌呈舒张状态。某兴趣小组为探究该神经毒素对兴奋的传递和传导的影响他们做了如下假设,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该神经毒素可能会抑制突触前膜对乙酰胆碱的释放 B. 该神经毒素可能会影响感受器的功能 C. 该神经毒素可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D. 该神经毒素可能会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毒素能作用于突触前膜,故该神经毒素可能会抑制突触前膜对乙酰胆碱的释放,A正确; B、由题意不能推测出该神经毒素可能会影响感受器的功能,B错误; C、由题意可知,该毒素能作用于突触后膜,故该神经毒素可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对兴奋传递的抑制,C正确; D、该神经毒素可能会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同样实现了对神经传递的阻断,与题意相符,D正确。 故选B。 9.柯萨奇病毒会引起小儿患手足口病,部分患儿感染柯萨奇病毒康复后对手足口病有一定的抵抗力。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B. 柯萨奇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导致吞噬细胞和B细胞的活动增强 C. 康复患儿的体液中存在可特异性识别柯萨奇病毒的记忆细胞 D. 再次侵入机体细胞的柯萨奇病毒会直接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A正确; B、柯萨奇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导致吞噬细胞和B细胞的活动增强,B细胞会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B正确; C、康复患儿的体液中存在可特异性识别柯萨奇病毒的记忆细胞,该病毒再次入侵,记忆细胞会迅速的增殖分化,C正确; D、抗体不能与细胞内的病毒结合,D错误。 故选D。 10.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根本上是由HIV侵入人体后使人体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 B. 与正常人相比,艾滋病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较多原因是患者免疫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不强 C. 在HIV初次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就无法对其发挥作用 D. HIV主要破坏人体的B细胞从而使人体的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A、艾滋病根本上是由HIV侵入人体寄生在T淋巴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A错误; B、与正常人相比,艾滋病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较多原因是患者免疫功能缺陷导致免疫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不强所致,B正确; C、在HIV初次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对其发挥作用,C错误; D、HIV主要破坏人体的T细胞从而使人体的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D错误。 故选B。 11.为使未成熟的猕猴桃尽快成熟,下列可选用的植物激素是( ) A. 赤霉素 B. 细胞分裂素 C. 脱落酸 D. 乙烯 【答案】D 【解析】 【详解】A、赤霉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发育,A不符合题意; B、细胞分裂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B不符合题意; C、脱落酸促进果实和叶的衰老和脱落,C不符合题意; D、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D符合题意。 故选D。 12.下列与植物激素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促进某植物某一器官生长的某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会抑制该植物另一器官的生长 B. 植物体内一种激素浓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另一种激素浓度的变化 C. 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都是通过促进细胞数目增加来促进植物生长的 D. 植物顶端优势的形成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运输方式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促进某植物某一器官生长的某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会抑制该植物另一器官的生长,A正确; B、植物的生长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故植物体内一种激素浓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另一种激素浓度的变化,B正确; C、赤霉素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来促进生长的,而细胞分裂素是通过促进细胞数目增加来促进植物生长的,C错误; D、植物顶端优势的形成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和运输方式有关,D正确。 故选C。 13.NAA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某实验小组通过根和芽的生长情况研究NAA的生理作用,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上图所示结果是NAA在植物体内对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导致的 B. 实验中NAA浓度与根和芽生长的关系都表现为两重性 C. 促进芽生长的所有NAA浓度都能对根表现为促进作用 D. 要确定最适浓度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实验已做实验称为预实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上图所示结果是NAA在植物体内对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导致的,A正确; B、图中显示,实验中NAA浓度与根和芽生长的关系都表现为两重性,B正确; C、促进芽生长的所有NAA浓度在10-1 mg.ml-1时对根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C错误; D、要确定最适浓度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实验,则已做实验称为预实验,D正确。 故选C。 14.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存空间不变时,种群数量所能达到的K值是不变的 B. 图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减小再增大 C. 如果食物充足,种群增长速率将越来越大 D. 在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存空间不变时,种群数量所能达到的K值也可能由于天敌、食物等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A错误; B、图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再减小,B错误; C、如果食物充足,但是空间是有限的,可能出现天敌等条件,因此种群增长速率不会越来越大,可能会先上升后下降,C错误; D、在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 故选D。 15.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不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 日照长度 B. 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C. 植物的生物碱 D. 昆虫发出的声音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分析可知: A、日照长度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蜘蛛网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 C、植物的生物碱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 D、昆虫发出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D正确。 故选C。 16.通常采用取样的方法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图为几种森林生态系统的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目的关系 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的丰富度 B. 群落结构越复杂,取样的样方最小面积应该越大 C. 样方中的物种数会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 D.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设置样方的面积越大越好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土壤中的小动物体积较小,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不能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 B、据图分析,三种生态系统的取样的样方的最小面积中热带雨林的最大,其次是常绿阔叶林,说明群落结构越复杂,取样的样方最小面积应该越大,B正确; C、据图分析,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目不断增加,而超过一定的样方面积后,则物种数目不再增加,C错误; D、据图分析可知,调查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所需要的最小样方面积是不同的,说明并不是设置样方的面积越大越好的,D错误。 故选B。 17.下表表示某地近几十年来物种A和物种B的数量之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 1949 1959 1979 1989 1999 2008 2019 物种A的数量/物种B的数量 1.20 1.35 1.15 0.86 0.66 0.29 0 A. 物种A呈“S”型增长,物种B呈“J”型增长 B. 物种A和物种B可能为捕食关系,物种A—定为捕食者 C. 物种A和物种B可能为竞争关系,物种A在竞争过程中逐渐被淘汰 D. 物种A和物种B可分别代表森林中的老虎和豹子,两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物种A的数量先增加后降低,并不是呈“S”型增长;物种B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并不是呈“J”型增长,A错误; B、若物种A和物种B为捕食关系,则最后的比值不可能为0,B错误; C、物种A和物种B可能为竞争关系,物种A在竞争过程中逐渐被淘汰,C正确; D、表格中最后的比值为0,说明两者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在竞争一方消失了,D错误。 故选C。 18.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海洋中不同水层分布的鱼类不同与其食性相关 B. 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 草原上植物和动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森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布决定了植物的分层现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A、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所以海洋中不同水层分布的鱼类不同与其食性相关,A正确; B、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 C、草原上植物和动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布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D错误。 故选D。 【点睛】特别提示: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植物是:高山草甸、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19.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群落演替现象的是( ) A.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B 【解析】 【详解】A、“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是由于季节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现象,不属于群落的演替现象,A错误;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为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的演替方向,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B正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即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描述的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不属于群落的演替,C错误;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微生物对植物的残枝落叶的分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20.图表示某森林公园小溪中的食物网,若流人甲和丁的能量不变,乙的数量增加,则丙的数量将( ) A. 增加 B. 减少 C. 稳定不变 D. 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在食物网中,能量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在10%到20%,则甲传到下一营养极的总能量最多占20%;已知甲、丁的能量不变,乙的数量增加,则乙从甲获得的能量增加,丙从甲获得的能量减少了,而乙流向丙的能量最多为乙获得的能量的20%;由于丙从甲获得能量只经过了一次递减,而丙从甲→乙获得的能量经过了两次递减,因此最终丙获得的能量将减少,则丙的数量将减少。 故选B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元素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B. 土壤中的微生物只能通过分解作用参与碳循环 C. 碳元素不能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流动 D. 生产者的同化作用是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A、无机环境中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A正确; B、硝化细菌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固定CO2参与碳循环,B错误; C、由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是单向的,所以碳元素不能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流动,C正确; D、生产者的同化作用(主要是光合作用)是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D正确。 故选B。 22.某些动物种群中存在自毒现象,比如蝌蚪密度高时可产生一种毒素,该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的死亡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物产生的毒素是一种化学信息 B. 这种毒素可以影响动物自身的生命活动 C. 这种毒素对于种群的繁衍具有一定的影响 D. 动物产生的自毒现象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A、动物毒素是一种化学物质,所以是一种化学信息,A正确; B、从题干信息“该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的死亡率”,所以这种毒素可以影响动物自身的生命活动,B正确; C、由于该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的死亡率,所以对于种群的繁衍具有一定的影响,C正确; D、动物产生的自毒现象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性状,所以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 故选D。 23.美国白蛾是一种食叶性害虫,周氏啮小蜂的卵和其他天敌可以通过寄生在美国白蛾的蛹内,使其蛹死亡。科研人员设置了放蜂区(按比例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和对照区(常规农药防治),且对美国白蛾蛹被周氏啮小蜂和其他天敌寄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调査地区 周氏啮小蜂寄生率 其他天敌寄生率 A地区 放蜂区 40% 40% 对照区 10% 30% B地区 放蜂区 50% 30% 对照区 10% 25% A. 美国白蛾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 B. 与对照区相比,放蜂区内的美国白蛾的其他天敌对其蛹的寄生率更高 C. 与使用农药相比,放蜂可能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D. 利用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是最有效的环保措施 【答案】D 【解析】 【详解】A、美国白蛾是一种食叶性害虫,属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A正确; B、由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区相比,放蜂区内的美国白蛾的其他天敌对其蛹的寄生率更高,B正确; C、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原因是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C正确; D、利用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容易引起环境污染,而利用生物防治(放养周氏啮小蜂)美国白蛾更有利于环境保护,D错误。 故选D。 24.立体农业是指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下列关于立体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立体农业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B.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 C. 该生态系统是由某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D. 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论是建立立体农业的依据之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A、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立体农业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B正确; C、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组成,C错误; D、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论是建立立体农业的依据之一,D正确。 故选C。 25.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质之一,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随着群落的演替,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均逐渐增强 B.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C.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维持其稳定性的基础 D. 当生态系统的能量输人小于输出时,其稳定性会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A、群落演替的结果物种丰富度不一定增加,因此其抵抗力稳定性不一定增强,A错误; B、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B正确; C、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C正确; D、当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小于输出时,其稳定性会下降,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6.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是由接头前膜、接头间隙和终板膜构成的,当动作电位传达至神经末梢时,使神经末梢内浓度升高,促使突触小泡与接头前膜融合并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ACh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终板膜,引起终板膜电位的产生。请回答下列问题: (1)骨骼肌上的终板膜相当于突触结构中的________。 (2)ACh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终板膜与终板膜上_______结合,进而改变终板膜的通透性,使_______内流,产生终板膜电位,此时终板膜外电位表现为______电位。 (3)某生物小组为验证神经末梢内浓度升高不会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在突触前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注入能迅速结合 的药物,该药物使不能发挥作用,当兴奋传至神经末梢时,预期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突触后膜 (2). ACh受体 (3). (4). 负 (5). 突触前神经元动作电位无改变,但没有神经递质释放(或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解析】 【详解】(1)由突触的结构可知:骨骼肌上的终板膜相当于突触结构中的突触后膜。 (2)ACh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终板膜与终板膜上ACh受体结合,进而改变终板膜的通透性,使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此时表现为外负内正。故终板膜外电位表现为负电位。 (3)验证神经末梢内浓度升高不会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在突触前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注入能迅速结合的药物,该药物突触小体内使浓度下降,结合题意可知无法促使突触小泡与接头前膜融合并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则神经递质释放减少,故当兴奋传至神经末梢时,表现的结果为突触前神经元动作电位无改变,但没有神经递质释放(或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27.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体温为37℃左右。细菌侵入人体可刺激机体细胞产生致热性细胞因子,致热性细胞因子会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 (2)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维持期和体温下降期。在高温维持期,人体的产热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体温下降期,人体主要通过________(填途径)来增加散热。 (3)细菌侵入人体后,其中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这属于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疾病治疗过程中用生理盐水和药物输液治疗后,人体尿量会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注射进去的Na+和水分子最终都主要通过________(填器官)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形成尿液过程中,原尿中的水分子________(填“大部分”“少部分”或“没有”)被肾小管重吸收。 【答案】 (1). 神经一体液调节 (2). 等于 (3). 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4). 防卫 (5). 增加 (6). 肾 (7). 大部分 【解析】 【详解】(1)人体调节体温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2)在高温维持期,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不变;体温下降期,人体主要通过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等途径来增加散热,以降低体温。 (3)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细菌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疾病治疗过程中用生理盐水和药物输液治疗后,人体血流量增大,人体尿量会增多,尿液的形成部位在肾脏。原尿中的水分子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会血液中。 28.植物生命活动主要受多种激素调节。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它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合物,它是由_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的。 (2)下图表示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后,胚芽鞘发生弯曲的情况。 若在该图的右侧给予单侧光照射,θ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生物兴趣小组将生长状况相同的某植物幼苗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不进行任何处理,B组除去顶芽,C组不去顶芽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一段时间后发现,C组侧芽长度大于A组,小于B组。这个实验证明细胞分裂素可___________。 【答案】 (1). 吲哚乙酸 (2). 色氨酸 (3). 胚芽鞘没有尖端不能感光,该实验中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4). 解除部分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 【解析】 【详解】(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它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的。 (2)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而图示胚芽鞘的尖端已被去除,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所以该图的右侧给予单侧光照射,θ不变化。 (3)根据题意分析,A组不进行任何处理,B组除去顶芽,C组不去顶芽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一段时间后发现,C组侧芽长度大于A组,小于B组,说明细胞分裂素可解除部分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 29.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这期间两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这种关系对于甲种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 (2)在a~b年间,甲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年龄组成最可能为______型;乙种群数量先增后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草地面积大量锐减,甲乙两个种群的生物数量都会急剧下降。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捕食 (2). 乙捕食的主要是甲中年老病弱和年幼的个体,因而在客观上起到促进甲种群发展的作用 (3). 小于 (4). 衰退 (5). 甲的数量增加,乙的食物较充足,因此乙的数量增多,随着甲的数量减少,乙缺少食物,因此乙的数量下降 (6). 草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草的数量减少后,输入系统的总能量减少,流入消费者甲和乙的能量减少,其数量就会减少 【解析】 【详解】(1)根据分析,甲乙之间是捕食关系,乙捕食的主要是甲中年老病弱和年幼的个体,因而在客观上起到促进甲种群发展的作用。 (2)在a~b年间,甲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所以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由于甲的数量增加,乙的食物较充足,因此乙的数量增多,随着甲的数量减少,乙缺少食物,因此乙的数量下降,所以乙种群数量先增后降。 (3)草地面积锐减,导致草的数量降低草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草的数量减少后,输入系统的总能量减少,流入消费者甲和乙的能量减少,其数量就会减少。 30.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下图是科学家对森林中部分树种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为J·(m2·a)-1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图中的A是__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释放的能量。 (2)植食性动物会根据植物的性状、气味等判断食物并进食,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功能。 (3)森林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保护其中的某种植物,实质就是在_______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多样性。 (4)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森林的面积在日渐减少,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我国设立了相关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该项措施属于____________(填“就地保护”或“易地保护”)。为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封山育林能____________野生动植物的K值,从而有利于生物种群数量的恢复。 【答案】 (1). 8.5 (2).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 呼吸作用 (4). 信息传递 (5). 间接 (6). 基因和物种 (7). 就地保护 (8). 提高 【解析】 【详解】(1)能量传递效率是同化能量之比,第二营养级生物只有植食动物,则第一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27-1.31)×106÷2.31×107=8.5%。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A是生产者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2)植食性动物会根据植物的性状、气味等判断食物并进食,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3)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其中的某种植物,实质上是在基因和物种层次上保护生物多样性。 (4)设立了相关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封山育林能提高野生动植物的K值,从而有利于生物种群数量的恢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