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江苏专用):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84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江苏专用):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84张)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模块一 古代中国与世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总纲目录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分封制与宗法制 高频命题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化 高频命题点三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 高频命题点四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线索一: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 中。 线索二:秦汉至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逐步加强。 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君主专制逐步加强。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直至明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 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从郡县制到郡国并行制再 到行省制,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三是选官制度的演变。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要点提炼 联系 区别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君主 专制 ①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 ②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③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 皇帝一人 ②专制君主皇权加强时,往 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 专制君主皇权削弱时,往往 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①专制君主是针对皇权和 相权而言的 ②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 地方来讲的 中央 集权 ①与地方分权对立 ②地方政府无独立性,严格 服从中央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1.(2019江苏苏北三市1月)有学者特别推崇古代中国“开明君主统治下 的中央集权”,其特征是“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 并行不悖”。这样的体制实质上(   C   ) A.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C.保证了君主权力的独尊 D.导致了国家机构的分裂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答案    C 材料“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 表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不影响君主权力的加强,反而有利于维护君主 权力的独尊地位,C项正确;材料表明中枢机构权力集中和君权集中可以并行,并 非弱化中央集权,A项错误;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项错误;“明 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表明中央权力的加强不会导致国家机构的分裂,D项错 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2.(2019江苏南通一模)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椽属(自行招聘府内幕僚)就已成 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吏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一些名流贤士也以被 辟举公府为荣。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除椽属(  B  ) A.对中央造成巨大财政负担 B.对专制主义集权形成威胁 C.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 D.利于保证政治生态的清明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答案    B 时期地方长官自行辟除椽属使地方上有了官吏任免权,容易导致地方 势力的膨胀,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威胁,B项正确。地方郡县属官的任免由 谁掌握与中央财政负担没有必然联系,A项错误;材料中“名流贤士也以被辟举 公府为荣”不能证明地方长官自行辟除椽属为寒门学子入仕提供主要途径,C项 错误;地方长官自行辟除椽属与“政治生态的清明”无关,D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一 1.(2019江苏南京、盐城1月)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 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 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 (   D   ) A.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 B.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 C.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 D.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 高频命题点一 分封制与宗法制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一 答案    D 材料“讨伐郑国……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表明 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D项正确。“周郑交恶……射中桓王肩膀”表明分 封制度遭到破坏,A项错误;“周郑交恶”表明材料所述既不是诸侯争霸,也不 是兼并战争,B、C两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一 2.(2019江苏常州1月)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 公、成肃公准备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 敬的行为强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推断当时的情况是  ( D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周王直接控制地方 C.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D.宗法制受到了挑战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一 答案    D 题干中“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 烈不满”“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表明当时成肃公在挑战宗法制,而刘康公则 力图维护宗法制,D项正确。春秋时期君主专制尚未建立,A项错误;周王直接 控制的只有镐京、洛邑及其周围地区,B项错误;分封制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 绝对,C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一 3.(2019江苏七市5月)在周代,属于不同宗系、处于不同等级的人,按照尊卑亲 疏关系的不同,遵守各不相同的礼仪,拥有各不相同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复杂 而制度化的等级关系( B ) A.实现周朝的中央集权            B.强化国人的角色意识 C.促进贵族内部的平等            D.造成宗法制度的衰落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一 答案    B 题干“在周代,属于不同宗系、处于不同等级的人……遵守各不 相同的礼仪,拥有各不相同的权利和义务”表明周代等级关系复杂而且制度 化,它强化了国人的角色意识,B项正确。周朝时中央集权尚未建立,A项错误; 等级制度下的贵族内部也是不平等的,C项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的衰落无关, D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一 1.比较分封制与宗法制 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不 同 点 目的 巩固周朝统治 确立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 保证王权的稳定 核心 广建诸侯,拱卫王室 嫡长子继承制 关系 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诸侯享有 权力但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 嫡长子与众子在血缘上是兄弟关 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作用 周朝统治得到巩固,势力范围扩大 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相同点 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都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 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联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 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一 2.分封制的特点和历史遗存 (1)特点 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 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 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 联系。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一 (2)历史遗存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省份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 省简称晋等。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一 3.“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 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 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在农业社会衍生出的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在当代仍然 “余音不绝”,在现实中这种文化传统仍然根深蒂固。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一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 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 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夏商西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一 1.(2016江苏单科,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 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D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一 答案    D “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子”“长 孙”在家族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这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无法 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一 2.(2015江苏单科,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 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 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一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 夷、八蛮等都有严格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 A项正确;材料中的“公”是爵位,而“三公九卿制”中的“公”是官职,B项 错误;“郡县制”和“郡国并行制”都与材料中公、侯、伯、子所体现的 “封邦建国”的本义相悖,C、D两项错误。 高频命题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化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1.(2019江苏泰州中学期初)御史一职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其职能主要 是掌管国王身边之事务,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 察朝廷、诸侯官吏。东汉光武时,御史中丞在朝会时专席独立而坐,其他官员 是站着讲话的。材料反映了 ( D ) A.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古代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D.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高频命题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化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答案    D 材料“掌管国王身边之事务……御史中丞在朝会时专席独立而 坐”表明作为皇帝耳目的御史由无到有,且地位不断提高,代表的是皇权的不 断加强,D项正确,B项错误;监察官员的腐败以及任用宦官监察官员,才是古代 监察制度的异变,A项错误;“自秦朝开始,御史……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 吏。东汉光武时,御史中丞在朝会时专席独立而坐,其他官员是站着讲话的” 表明古代监察官员并非位卑,C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2.(2019江苏七市5月)唐初中书省下设六名中书舍人。凡百司表章,先由一名 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提出 “商量状”,拟出各种方案。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 决。由此可见,唐初( D ) A.君相矛盾得到缓解         B.宰相的权力遭到削弱 C.中枢权力机构完备         D.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答案    D 唐初中书省的行政流程是: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官员的文书,提 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拟出各种方案,最后由中 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由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中书省决 策较为科学,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不是材料的主 旨,排除。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3.(2019江苏苏锡常镇5月)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发现:“(唐朝)天子对臣下 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件,都很友好温和,决不用命令的口吻。然而到了明 清时代的批文,就完全使用对仆从一样的粗鲁的词语,成了命令。”材料折射 了 ( C ) A.儒家思想兴起             B.封建主义兴起 C.君主专制加强             D.中央集权加强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答案    C 材料“明清时代的批文,就完全使用对仆从一样的粗鲁的词语,成 了命令”表明古代中国君臣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唐朝时相对平等 的关系变为明清时期的主仆关系,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C项正确。儒家思 想兴起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战国时期封建制度 已确立,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1.古代君主专制的演变 时期 演变 秦朝(创立)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 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 , 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 明朝(强化)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 内 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清朝(强化)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 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2.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 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 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这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 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削弱。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既实行分权, 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带来的弊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3.全面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演变特点 ①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②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 独断性。 ③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④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 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⑤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国家政治制 度中。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⑥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 统治者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2)历史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 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逐渐显现。具 体表现在: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政治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 环境;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 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 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长期的人治传统,极 易 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经济 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 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 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 制了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 思想文化 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 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 内传播 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 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1.(2018江苏单科,3,3分)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 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 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D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中央和地方机关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 尚书省取裁闻奏”,“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唐代前期,尚书省成为全国 行政运行的枢纽,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中书省、门下省的信息,排除A项; 起草诏令是中书省的职权,排除B项;尚书省管辖全国行政,有利于加强皇帝与 各州府的联系,故C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2.(2017江苏单科,3,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 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 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C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答案    C 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题干材料显示,唐代时宰相的行政级 别有所降低,行政权力有所下降,这意味着皇权进一步打压了相权,说明君权 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所 述变化并不会极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中书省、门下省地位 提高并不代表决策权扩大,故D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3.(2013江苏单科,3,3分)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 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 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 了 ( A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答案    A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被认为违制”, 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据此分 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中书省执掌诏令的草 拟,并不负责监察地方政务。题干强调的是诏令的合法性,还未到执行这一步 骤,故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4.(2013江苏单科,5,3分)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 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 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B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答案    B “地处内廷”道出了军机处的私密性质,但“专管军务”的说法 与材料中“议大政,谳(审)大狱”不符,A项错误;“议大政,谳(审)大狱”说明 军机处参与政务,“得旨则与”说明军机处奉旨办事,B项正确;军机处为非正 式机构,有印信而无正式官署,C项错误;审理大案、要案为军机处的重要职掌 之一,除此之外军机处还“承旨书谕”,参加御前会议,讨论涉及国计民生的 重大事务,“职能单一”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5.(2012江苏单科,4,3分)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 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 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 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答案    D 本题考查明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 是对内阁地位、职能的准确把握。明成祖时“入内阁者”“不得专制诸 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表明内阁地位发生变化,根据史 实可知,明代内阁职能基本未变,故D项符合题意。内阁的设置只是中央官制 的变化,而不是选官制度的变化,A项错误;内阁的职能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不得专制诸司”,其始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故B、C两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6.(2014江苏单科,21,14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 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 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 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 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 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 …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 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 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 书”。(3分)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 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答案 (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 诘难大臣。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 是违制的。 (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 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 原则:皇权至上。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二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中“屡举贤良文学之士”“朝觐奏事”“上令助等 与大臣辩论”等关键信息,归纳汉武帝削弱相权的举措。第(2)问解读材料二 中“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的信息,迁移三省六部制的 运作方式及特点,归纳说明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的原因。第 (3)问解读材料三的信息,逐条概括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从明朝 内阁的性质、地位角度说明明初阁臣不能等同于丞相的原因。第(4)问综合 三则材料反映的现象,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帝制度的特点角度,概括历代 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高频命题点三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三 1.(2019江苏苏锡常镇3月)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 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 “周秦之变”的是 ( C )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高频命题点三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三 答案    C 材料“周秦之变”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体现了这一时期中 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指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 变,A项错误;“周秦之变”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B项错误;从礼乐治 国到法律治国体现的是儒家和法家治国思想的不同,D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三 2.(2019江苏南京学情调研)魏晋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中说:“……于是 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盘石之固;宗庶杂居,以定维 城之业。”该观点主张 ( B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三 答案    B 材料“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盘石之固; 宗庶杂居,以定维城之业”表明这一制度按血缘关系进行分封,巩固中央对地 方的统治,B项正确,A项错误;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不符合题 意,C项错误;行省制始于元朝,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三 1.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时期 演变历程 秦朝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 官僚政治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颁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三 2.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演变趋势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 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 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 加强的趋势。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三 3.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1)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强。 (2)地方下级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 方的自主性。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三 1.(2019江苏单科,2,3分)《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 ……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C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三 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 特征的能力。试题以《史记》中的历史记述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 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汉定百年之间”是指从汉高祖到武帝前期。从材料信息看,在此期间,皇室 亲族关系日益疏远,诸侯骄奢,大诸侯叛逆,小诸侯常常违反法律,这说明诸侯 国的势力日益膨胀,社会潜藏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是西汉初年实 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无法造成材料中 的现象,故A项错误;独尊儒术不会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排除B项;推行郡县制 有利于打击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三 2.(2017江苏单科,2,3分)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 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三 答案    A 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材料信息表明,汉武帝将铸 币权由地方收归中央,这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权力,故A项正确。B 项本身表述有误。铸币权收归中央并不会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故C项错 误。D项混淆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这两个概念。 高频命题点四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四 1.(2019江苏七市3月)汉代士人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获得舆论对其人品 的好评并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时, 还要接受考试检验才能授官。熟悉朝廷行政过程后,要再经过一次选拔方能 “出宰百里”“典城牧民”。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 ( B ) A.打破世代为官限制   B.注重官员吏治才能 C.用人标准相对单一   D.选才程序平等公正 高频命题点四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四 答案    B 题干体现了察举制过程的严密性,尤其是将选拔与考试相结合,注 重官员吏治才能,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B项正确。A项在材 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不同层次的考核说明汉代用人标准不是单一的,C项错误; 题干强调的是选才的内容和程序,并未体现选才程序是否平等公正,D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四 2.(2019江苏苏锡常镇5月)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世家与孤寒竞 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 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 B ) 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  B.提升用人取士信度 C.推动词曲文学发展  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四 答案    B 材料“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表明宋代科举注重取士的信 度,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基层官员的地位变化,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 代科举用人的标准尺度,而非影响,C项错误;宋代科举不涉及科学研究,D项错 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四 3.(2019江苏南京、盐城3月)宋太祖建隆三年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 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 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 称门生。”此项改革旨在 ( D ) A.打击贵族特权利益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  D.防止选官结党营私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四 答案    D 材料“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及第举人不得 辄拜知贡举官”表明此项改革旨在防止主考官与考生结成座主、门生关系, 防止选官结党营私,D项正确。A、C两项不是改革的主要意图,排除;削弱相 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四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四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程序上,由简单到复杂,日趋完备健全。汉代主要是由地方选拔人才为官, 隋唐以后主要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 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 (2)标准上,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 迁,越来越偏重知识和才能,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愈益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开放性和竞争性。 (3)作用上,各种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 行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四 3.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认识 (1)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 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 (2)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不尽相同(主要 有德才、门第之分),但它们有相同的历史作用,即对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 位,促进封建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3)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任用德才兼备的 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 和人才。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四 1.(2019江苏单科,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 “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 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D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四 答案    D 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旨在考查考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试题以唐朝时期宗室子弟科考屡考不中为背景材 料,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引导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材料信息看,唐代诗人刘得仁虽然是皇亲国戚,但参加科举考试三十年, “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也是屡考不中。这说明在科举考试中,即使是 皇室贵胄也不能凭借特殊地位被“破格”录取,反映了唐代科举取士体现公 平公正,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 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仅凭材料中刘得仁与李洞的经历不能得出“中央 政府剥夺宗室特权”的结论,故C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四 2.(2016江苏单科,4,3分)“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 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四 答案    A 由材料可知,唐代取士不完全依据科考时应试诗文的优劣,还兼顾 应考士子的社会声誉名望。而宋代实行糊名之制,使评卷官无法得知应考士 子的名字,可见其考试程序比唐代更加公正,A项正确;宋代“糊名考校,一决 文字而已”反映的是科举取士的程序更加严密,标准更加统一,并不涉及“取 士科目”的问题,B项错误;宋代延续了唐代对进士科的重视,但并未体现“尤 为尊贵”,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D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四 3.(2015江苏单科,21,6分)(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 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 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 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 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 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四 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 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6分)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四 答案 (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高频命题点四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保留了帝国的传统”“按 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加以归纳 整理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 拔”所涉及的制度是察举制、科举制。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命题猜想 1.“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 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 而言,就有‘国’与 ‘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 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分封制 (  B   ) A.拱卫王室,加强统治 B.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因素 C.强化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D.形成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命题猜想 答案    B 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素养。题干材料中“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 ‘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说明分封制存在弊端,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 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命题猜想 2.下图从根本上反映了 ( B )   A.完善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弥合君相矛盾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命题猜想 答案    B 中央集权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 误;材料主要涉及中央官制改革,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三省六 部制是以分宰相权来实现皇帝集权,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宰相 制度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已废止,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均不涉及宰相制度,故 D项错误。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命题猜想 3.读下表,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D )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C.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D.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高频命题点二 高频命题点三 高频命题点四 命题猜想 命题猜想 答案    D 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从曹魏到北宋,社会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排除B; 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不是决定性因素,故C错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 施九品中正制度,依靠家世门第入仕为官,官僚阶层大多数是世家大族,寒门 弟子难入朝堂;隋唐开创科举制,宋朝完善,此制度下依靠才学,通过考试的形 式入仕为官,使大批寒门子弟成为统治阶层,故D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