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1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 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华夏之域初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 “王之支子母弟甥舅 ”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 等中原诸国。到战国晚期,魏国人托名大禹而作《尚书 ·禹贡》 ,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 著者理想中企望能够实现的政治区划。 “九州 ”的出现说明 A. 中华文明的不断扩展 B. 走向统一是民心所向 C. 魏国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D. 宗法制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答案 ]A [解析 ] 材料 “战国晚期,魏国人托名大禹而作《尚书 ·禹贡》 ,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 中企望能够实现的政治区划 ”说明魏国人认为九州应该是华夏之域,反映出中华文明由中原 地区向外扩展,故 A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民心所向 ”,排除 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魏国 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排除 C;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 D。 2.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 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 “转型 ”的主要表现之一 是 A. 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皇帝制代替郡县制 D. 内阁制代替三省六部制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2 [答案 ]B [解析 ] 根据材料 “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 推行郡县制, 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汉代继承完善, 故 B 选项正确; 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在夏朝时期已经完成,故 A 选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历史上没 有皇帝制代替郡县制,故 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制没有代替三省六部制度, 故 D 选项与史实不符。 3.汉武帝时, 中央对降附或内属的少数民族, 均设属国以处之, 其最高军政长官为属国都尉。 同时,中央还派出临时性武官 “持节都护 ”,地位相当于内地的太守,构成独特的地方军事领 导机构。 “持节都护 ”的设立 A. 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B. 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 有利于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 易形成军政合一的割据势力 [答案 ]A [解析 ] 在少数民族属国已经有属国都尉这一最高军政长官的情况下, 汉代加派 “持节都护 ”,其目的 是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故 A 项符合题意; “持节都护 ”是加强军事管理, 非提高 行政效率, 故 B 项不符合题意; “持节都护 ”的设立是针对降附或内属的少数民族地区, 而非 王国, 故 C项不符合题意; 设立 “持节都护 ”对掌握最高军政大权的属国都尉有一定的制约作 用,有利于防止割据,而非形成割据,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4.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这种变化产 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科举制度的影响 B.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分散相权的需要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3 D. 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答案 ]A [解析 ] 材料数据是通过科举进士入仕者越来越多, 而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入仕者越来越少。 依据 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科举制度发展的结果,故 A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和中央 集权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和分散相权无关,故 C 项错误;科举进士入仕者越来越多会 带来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但这是结果,不是原因,故 D 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 提炼出图表的信息即可。 图表信息是通过科举进士 入仕者越来越多,而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入仕者越来越少,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5.《元史 ? 百官志三》载: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 1288 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 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一 员。 ”据此可知该机构 A. 基于旧有制度又赋予新的内涵 B. 人员分工设置强化了中央集权 C. 掌有行政权、军事权和宜战权 D. 是管理边各少数民族的机构 [答案 ]A [解析 ] 根据题干 “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 ”结合所学可知, 宣政院起源于唐代吐蕃来朝见于 宣政殿而得名,同时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藏区和全国宗教的中央机构,故 A 项符合题意;宣 政院没有宣战权, 不管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且人员设置和强化中央集权没有关系, B、C、 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明成祖创立 “内阁 ”,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建言献纳,备顾问之需。但阁臣的 品阶较低,常为五品以下,于是形成了职位之重与官位之卑的鲜明对比。由此可以推断 A. 阁臣位高权重,可比肩宰相 B. 阁臣辅助朝政,且便于控制 C. 内阁统筹政务,居六部之上 D. 内阁深受信赖,可遇事裁决 [答案 ]B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4 [解析 ] 根据材料分析 “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 ”,但其 “品阶较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种职位之重与官位之卑的鲜明对比一方面说明了明代统治者重视阁臣辅助朝政的作用, 同时 注意了对其的控制, B 项正确;整个明代内阁都没有取得合法地位,不能与宰相比肩, A 项 错误; 在明朝内阁一直不能名正言顺地统率六部, C 项错误;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辅助机构, 没有掌握决策权, D项错误。 7.1677 年,康熙帝在皇宫内乾清门右阶下设置了南书房,在翰林院官员中 “择词臣才品兼优 者”入值,入值者除陪伴皇帝赋诗填词、写字作画外,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这种做 法 A. 导致了清朝中枢机构的臃肿 B. 有利于皇权的充分发挥 C. 有利于内阁权力的不断扩大 D. 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 ]B [解析 ]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南书房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 成为机要秘书机构, 这种做法大大加 强了皇权,从而有利于皇权的充分发挥,故 B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清朝中枢机构的臃肿, 故 A 项错误;南书房和内阁权力无关,故 C 项错误;南书房作为机要秘书机构能够协助皇 帝快速处理政军要务,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行政效率,故 D 项错误。 8.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时摆脱了氏族血缘关系的束缚,希腊城邦逐渐成为一种国家的形态, 具有 “公民集体 ”、公民 ”的含义。城邦是独立自主的小国,派生出希腊人独立自主的精神。 城邦强调的是公民的集体治权, 从而出现了关心个人权利与民主的政治生态。 这说明古代雅 典 A. 培养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 B. 形成了完善的民主政治模式 C. 古希腊公民追求公平与正义 D.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 “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时摆脱了氏族血缘关系的束缚 ⋯⋯派生出希腊人独立自 主的精神。城邦强调的是公民的集体治权,从而出现了关心个人权利与民主的政治生态 ”来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5 看,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故答案为 D 项。 A 项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排除; B 项形成 了完善的民主政治模式说法不符合史实, 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古希腊公民追求公平与正义, 排除。 9.公元前 242 年,罗马任命第二执政官负责检查罗马人和非罗马人以及双方都是非罗马人的 诉讼案。检查中发现,他们的某些法律虽然可以适用于这些案件,但常常还需要特殊规定。 这表明 A. 《十二铜表法》已经过时 B. 外邦人受公民法保护 C. 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 D. 罗马法需要适时革新 [答案 ]D [解析 ] 本题考查罗马法。 据材料 “公元前 242 年,罗马 ⋯⋯他们的某些法律虽然可以适用于这些案件, 但常常还需要特殊规定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 规定,说明罗马法需要适时革新,故 D 正确; “某些法律虽然可以适用于这些案件 ”说明《十 二铜表法》并未过时,故 A 排除;公民法只适用于公民,不适用于外邦人,故 B 排除;公 元前 242 年罗马的万民法尚未完全形成,故 C排除。 10.英国人在将査理一世推上断头台之后,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痛苦的摸索阶段来恢复国家 机器的运转,最后不得不重新请回国王来构建自己新的政治架构。该历史现象反映出英国 A. 不具备社会转型的条件 B. 资产阶级无法战胜封建势力 C. 制度创新的曲折与艰难 D. 议会对国王的态度根本转变 [答案 ]C [解析 ] 根据 “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痛苦的摸索阶段来恢复国家机器的运转,最后不得不重新请回国 王来构建自己新的政治架构 ”可知,英国经过长期的痛苦的探索,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说明制度创新的曲折与艰难,故 C正确;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实现了社会转型, A 错误;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势力, B 错误;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 议会一直反对王权, D 错误。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6 11.1871 年 8 月,法国国民议会获得了制定宪法的权力,但是保皇派在议会中占有相当的优 势。然而, 保皇派中波旁正统派主张恢复君主专制,奥尔良派主张恢复金融贵族的统治,波 拿巴派则主张由拿破仑三世的儿子担任国王。这客观上导致 A. 保皇派内部矛盾加剧 B. 共和派被迫向保皇派妥协 C. 1875 年宪法顺利通过 D. 共和派的影响日益扩大 [答案 ]D [解析 ] 从材料可以看出, 当时保皇派内部的分歧使政治体制问题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这客观上导致 共和派的影响日益扩大,故 D 项符合题意; A 项是材料所述现象,并非客观影响; B、 C 两 项不符合史实,均可排除。 12.鸦片战争时期,英国舰队司令伯麦对清朝谈判人员说: “断鸦片可,断一切贸易不可。贸 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 ”著名传教士领袖李提摩太也说: “泰西各国素 以爱民为治国之本,不得不藉兵力以定商情。 ”上述材料表明 A. 英国承认鸦片走私的不合法性 B. 西方世界对英国发动战争的支持 C.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 D. 英国对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不满 [答案 ]C [解析 ] 根据题干 “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 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 ”可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不并在 于禁止鸦片贸易,而是打开中国商品市场,便于英国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故 C 项正确; A 项,题干未体现英国对鸦片贸易的态度,排除; B 项,题干不能反映西方国家对英国发动鸦 片战争的态度,排除; D 项,材料未涉及英国对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态度,排除。 13.日本学者藤村道生关于甲午战争的评论: “北洋陆军装备毛瑟枪和克鲁伯炮,所以,在武 器方面, 它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的日军优越。 它是内战和示威用的以及完全没有近 代战争所必须的给养、运输机构和兵站设备。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军队 A. 不是真正的国防军队 B. 只学西方的军事技术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7 C. 军事实力比日军先进 D. 更适合对外防御侵略 [答案 ]A [解析 ] 材料 “它是内战和示威用的以及完全没有近代战争所必须的给养、 运输机构和兵站设备 ”体现 的是中国的军队主要用于镇压国内起义和没有近代化军队体系, 强调的是当时中国军队不是 真正的国防军队, A 选项符合题意;只学西方的军事技术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B 选项排除; C选项属于表面现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更侧重的是当时军队主要是为镇压国内 农民起义, D 选项排除。 14.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中国近代史年代尺,适用于表达该设计的主题是 A. 资产阶级革命道路 B.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C. 不平等条约体系 D. 实业救国的艰难历程 [答案 ]C [解析 ]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根据题干 “1842”“1860”“1895”“1901”,结合所学知识, 1842 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1860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1895 年清政府同 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901 年清政府同欧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 ,因此该年 代尺反映了中国近代的不平等条约体系, 故 C 选项正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 中的近代史年代尺设计的主题是不平等条约体系,而不是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发展,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开始于 19 世纪末,不符合材料, 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842”“1860”“1895”“1901”分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 几个不平等条约,而不是实业救国的艰难历程,故 D 选项错误。 15.1922 年 6 月《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为了完成中国共产党在目前最迫切 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主张同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8 A. 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B. 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C. 注重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 D. 系统地阐述革命动力问题 [答案 ]B [解析 ] 结合所学可知, 1922 年中共二大召开,在认真地分析了中国国情的情况下,提出了民主革 命纲领, 认为当时中国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中国共产 党最迫切的任务联合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故 B 正确; 1923 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排除 A;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 党没有重视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 “系统地 ”阐述,排除 D。 16.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 “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 ”:《1840 年被轰出中世纪》 、《 1860 年巨 痛与自强》 、《1895 年大梦初醒》 、《1901 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 、《1937 年大灾难与大牵手》 等。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A. 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B. 始终贯穿政治改革主线 C. 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D. 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中的几本书都与近代中国的几场重要战争密切相关, 其分别是第一 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抗日战争,故选 A。1840 年和 1860 年的战争都未引发中国的政治变革,排除 B;根据书名可知,这些战争的影响面 是整个中国,并不体现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排除 C;1840 年中国被轰出中世纪显然与经 济发展没有关联,毕竟自然经济在中国已经整整持续了千年,排除 D。 17.中共在 1925 年开始将没收地主土地视为最终目标, 但避免使用 “土地革命 ”一词。1927 年 八七会议上,第一次将没收地主土地表示为 “土地革命 ”。以下对避免使用 “土地革命 ”主要原 因的合理推测是 A. 未接到共产国际指示 B. 对土地革命认识不够 C. 维护国共两党的关系 D. 服务于北伐战争进程 [答案 ]C [解析 ]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9 从题干时间 “1925年 ”可知当时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故合理解释是为维护国共合作的 革命统一战线,中共避免使用土地革命一词,故 C项符合题意;共产国际在 1923 年 5 月要 求中共在形成反帝统一战线的同时开展土地革命, 要求中共提出全部没收地主土地和公有土 地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革命口号, A 项不符合题意; 土地革命含义为推翻地主阶级的封建统 治,没收其土地并分配给农民,废除一切封建压迫。这一点在 1925 年已经认识到了, B 项 不符合题意;北伐战争开始于 1926 年,时间不对, D 项不符合题意。 18.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 “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 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 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 虽然缓慢而且伴有 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 “统一 ”指的是 A. 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 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 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 ]C [解析 ] 本题题干是史沫特莱对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的评价, 也就是要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 主要影响。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 由分裂 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不是正式建立。 AD 不合史实, B 是次要的。故选 C。 19.毛泽东认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 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他强调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为了 A. 更好地落实民族区域自治 B. 消除各个民族之间的区别 C. 推行相同的地方管理体制 D. 让汉族退出少数民族地区 [答案 ]A [解析 ] 根据所学可知,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故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共 产主义干部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民族区域自治, A 选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各个民族之间的区别, B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地方管理体制, C选项排除;我国民族地区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10 状态,汉族是多数民族,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D 选项排除。 20.1998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 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 “我了解到, 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 50 万个村庄一样, 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 ⋯⋯只要 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 ⋯⋯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 ”这个 “窗口 ”是指 A. 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B. 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 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 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 ]A [解析 ] 这是关于改革开放后, 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情景的描述, 说明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 大,故选 A;农村基层选举和政府机构无关, 也不能说明直接选举全面展开, 故 B、C 错误; 基层民主和人民代表大会完善之间并无关联,排除 D。 21.1949 年,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向全国人民公布了新中国的国体构想: “建立由无产阶级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同年 9 月,《共同纲领》以临时宪法的 形式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是以工农联盟为主的人民民主专政。据此可知,此时的中国 A. 积极践行人民民主原则 B. 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C. 已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D. 民主建设实现法制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 “建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以临时宪 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是以工农联盟为主的人民民主专政 "可知, 1949 年中国不仅设想 建立民主国家, 还以宪法形式确立人民主专政的国体, 说明中国积极推行人民民主原则, 故 A 正确; 1949 年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B 错误; 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D 不符合材 料主旨,排除。 2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 70 华诞前夕, 90 多岁高龄的申纪兰被授予 “共和国勋章 ”。申纪兰 是共和国史上惟一的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9 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她参加 审议的内容应该是 A.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11 B. “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 C.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D.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答案 ]C [解析 ] 1999 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进宪法, 故答案为 C 项; 1982 年宪法规定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排除 A 项;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 制 ”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排除 B 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 21 世纪初,排除 D 项。 23.下面为中国著名版画家江牧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创作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 A. 反映出美苏争霸的激烈 B. 表明 “左 ”倾错误干扰艺术创作 C. 受到当时国际环境影响 D. 反映出 “一边倒 ”政策成效显著 [答案 ]C [解析 ] 由漫画信息 “20世纪 50 年代 ”“《帝国主义在劳动者手创的世界里发抖》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这幅漫画反映出 20 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对帝国主义的冲击。因此该漫画受到当 时国际环境的影响,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苏争霸的激烈,故 A 项错误;漫画体现 不出 “左 ”倾错误的干扰,故 B 项错误;漫画和 “一边倒 ”政策无关,故 D 项错误。 24.1971 年 7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将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 8 月,尼克松宣布美国放弃 金本位,准许美元随其他货币汇率浮动。日本称这两件事为 “尼克松震撼 ”。“尼克松震撼 ”直 接 A. 促使美国经济走出了 “滞胀 ” B. 导致日本对华政策匆忙转向 C. 导致日美同盟关系不复存在 D. 遏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12 [答案 ]B [解析 ] 1972 年尼克松访华,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中美关系的改善促使日本对华政策的转变, 1972 年中日建交,故 B 正确; 1973 年美国经济出现 “滞胀 ”,A 时间错误,排除; C 不符合史实, 排除; 80 年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5. “二战后仅 25 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 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 ‘地缘战略棋手 ’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 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这反映了 A. 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对手 B.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 世界由两极格局转为多极格局 D.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 ]B [解析 ]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六七十年代, 随着欧洲共同体形成, 日本经济的发展,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美国经济实力明显下降, 世界格局的变化表现, 可以看出 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故 B 正确;二战后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对手, A 时间不符合 题意,排除;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 C 表述错误,排除; 1991 年苏联解体,世 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 “官有能而禄有功 ”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 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 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 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 “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 才是举 ”,功、能者优先, “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 品行的重要性: “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 “其志行 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 ⋯⋯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 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13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 “四善 ”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 二曰清慎明著, 三曰公平可称, 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 称作 “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 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 ”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 ⋯⋯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 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 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 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 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 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 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 ⋯⋯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 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5 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 “德”、“才 ”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对 “德”、“才 ”的新认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对 “德”、 “才 ”的新认识。 [答案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 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 ”;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 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2)新认识: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 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3)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解析 ] (1)变化:根据 “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得出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 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 根据 “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 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得出汉 武帝以后, 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 根据 “唯才是举 ”得出曹操强调“唯才是举 ”; 根据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 ”“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得出西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14 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 同时注重能力考察; 根据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 ‘四善 ’作为 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得出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2)新认识:根据 “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 为合格之国民 ”得出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根据 “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 另 立品行一门 ”得出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根据 “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 得出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根据 “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 别去取 ⋯⋯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得出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 能。 (3)综合材料,可从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等角度分析总结。 27.当代美欧关系是全球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次大战后, 美国 ⋯⋯以“大救星 ”的面貌拯救了欧洲。 这时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 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 ⋯⋯尚未从二战期间的 “恐德症 ”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 “恐苏 症 ”。谁能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这个使命 “历史地 ”落到了山姆大叔的肩上。应该说,这时 的西欧急需美国为它 “壮胆 ”。 ——苏惠民《解剖美欧关系》 材料二尼克松政府在 1973 年提出 “欧洲年 ”倡议,希望通过与欧共体国家对话,一揽子解决 存在于两者间的经济、 军事与外交问题。 其本意是利用美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势, 迫使欧洲在 经济领域让步,给予美国驻军开支补偿。但是事与愿违,欧共体各国不仅对 “欧洲年 ”倡议反 应冷淡 ⋯⋯“欧洲年 ”倡议最终无果而终。 ——王雯菲《 “欧洲年 ”倡议的无果而终》 材料三克林顿认为 ⋯⋯欧洲联盟、西欧联盟和欧安会等欧洲常设机构首先应该在安全合作方 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不仅支持一个 “强大的欧洲 ”,而且赞同它在 今后 “更强大 ”。与此同时,美欧也要让北约符合时代所提出的要求,使其在解决欧洲内部的 危机、 扩大西方与东欧、 前苏联国家的安全合作亦即 “和平伙伴关系 ”上发挥更灵活有效的作 用。 ——高平《克林顿的诺曼底 “登陆 ”》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 概括二战后欧洲需要美国 “拯救 ”的原因。 结合所学, 指出美国是如何 “拯救 ” 西欧的? (2)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试图在美欧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结合所学,分析导致 “欧洲年 ”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15 倡议流产的原因。 (3)据材料三, 概括克林顿的主要观点。 综合上述材料, 归纳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 [答案 ](1)原因:美苏冷战;西欧衰落;欧洲安全的需要(对苏联的恐惧) 。 做法:建立世界银行;实施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角色:主导者(决策者) 。 原因:美国实力下降;美欧利益冲突;欧洲实力增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3)观点:承认欧洲强大;强调与欧洲的伙伴关系;继续发挥北约的作用。 特征:合作是主流;但存在一定的竞争。 [解析 ](1)原因:据所学可知,二战削弱了西欧;据材料 “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 ⋯⋯尚未 从二战期间的 ‘恐德症 ’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 ‘恐苏症 ’。”可知,美苏冷战;欧洲安全的 需要(对苏联的恐惧) 。 做法: 据所学可知, 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其中世界银行初期致 力于欧洲的经济复兴; 对苏联遏制, 如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 (2)角色:据所学可知,尼克松在美欧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是主导者(决策者) 。 原因:据所学可知, 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据材料 “其本意是利 用美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势, 迫使欧洲在经济领域让步, 给予美国驻军开支补偿。 但是事与愿 违⋯⋯”可知,美国想利用在军事领域的优势,迫使欧洲在经济领域对美让步,即美欧利益冲 突;据所学可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欧洲实力增强。 (3)观点:据材料 “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不仅支持一个 ‘强大的欧洲 ’,而且赞同它在今后 ‘更 强大 ’”可知,美国不仅支持欧洲强大,而且希望其更强大;据材料 “⋯⋯美欧也要让北约符合 时代所提出的要求, 使其在解决欧洲内部的危机、 扩大西方与东欧、 前苏联国家的安全合作 亦即 ‘和平伙伴关系 ’上发挥更灵活有效的作用。 ”可知, 强调与欧洲的合作伙伴关系; 继续发 挥北约的作用。 特征:据上述材料可知,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既合作又竞争;但合作是主流。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16 对上图中的国旗变迁进行历史解读,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示例: 论题:国旗变迁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 阐述: 19 世纪后期,清政府为适应近代外交需要而定国旗为黄龙旗。黄色及龙都是君主的 象征,国旗的设计体现出 “君权神授 ”等思想,反映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意图。辛亥革命推 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 定五色旗为国旗, 象征五族共和, 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建 立民主共和的时代要求。 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国民政府改五色旗为青 天白日旗为正式国旗,颁行全国使用。 1949 年 10 月,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中国共产党 领导全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表达亿万人民拥护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愿望。 总之,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国旗的变迁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示例 ”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解析 ]从材料中清朝时期的旗帜,辛亥革命时期的旗帜,南京国民政府的旗帜和新中国的五 星红旗可以看出, 中国近代的国旗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特征。 可以结合近代中国 民主革命的过程特征来进行说明, 可以凝练出这样的观点: 国旗的变迁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 论述时注意做到史实运用准确,主题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层次清晰、语言学科化, 言之有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