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一)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一)历史试题

雅礼中学2019 年高三月考试历史卷(一)‎ 命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指宗庙、墓地或神主的辈次排列)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己经产生 B. 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 C. 宗法制只存在于贵族阶层中 D. 关于宗法制的起源考证存在着争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可知丁山认为宗法制起源于宗庙制度;根据材料“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可知王国维认为宗法制起源嫡长子继承制,综上分析可知关于宗法制的起源考证存在着争议,D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己经产生的结论与材料“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相冲突,A选项排除。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的说法与材料“宗法兴起宗庙制度”相矛盾,B选项排除。宗法制只存在贵族阶层中说法错误,宗法制对整个社会都产生较大的影响,C选项排除。‎ ‎2.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这反映 A. 宗法观念利于家国同构 B. 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 C. 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 D. 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权力,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封建”的作用,不是宗法观念,“家国同构”指的是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材料并未体现;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封建”的作用,不是血缘政治的特征;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 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D.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由此可以得出其强调道德自觉,以维护周礼,C正确;A项与孔子无关;B项“更加注重”说法不准确,排除;孔子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与“封建统治秩序无关”,D错误。‎ ‎4.秦国于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建立县制,至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这一进程体现了 A. 秦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B. 国家对中央政权的改造 C. 贵族力量逐步得到强化 D. 秦国首先设置县级政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秦朝设立县制后不断推广县制,加速了贵族政治的衰落,促进封建官僚政治的兴起,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题干未涉及中央政权改造,排除。C项,县制有利于削弱贵族政治,排除。D项,材料无法证明,排除。‎ ‎5.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据此可知 A. 秦始皇开始认识到焚书坑儒错误 B. 秦朝并未完全摒弃儒家治国思想 C. 历史叙述难以摆脱主观因素影响 D. 《史记》所载历史不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可知秦始皇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体现出秦始皇吸收了儒家的治国思想,B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秦始皇开始认识到焚书坑儒的错误,A错误;材料中《史记》的记述是比较客观,没有体现主观因素的影响,C错误;《史记》的记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并不是不符合历史事实,D错误。‎ 点睛】材料关键信息“糜不清净,施于后嗣”“贵贱分明,男女礼顺”‎ ‎6.汉初,刘邦本欲定都洛阳,经娄敬与张良力劝,改都长安,得以据秦之关中故地以制山东诸侯结合下图可知,这一抉择 A. 有利于承袭秦朝制度 B. 促进了民族关系交融 C. 为解决内乱奠定基础 D. 推动了关中地区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朝定都长安,关中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地势险要。从材料中的“得以据秦之关中故地以制山东诸侯”来看,定都长安为后来解决内乱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C项。定都长安与承袭秦朝制度无关,排除A项;定都长安与促进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图示也不能反映,排除。‎ ‎7.汉代禄秩等级是从属于职位的,官员若无职位则无等级可言,魏晋南北朝时官阶制却开始向另一种“品位分等”类型过渡了。当时有两种“品位分等”:一种是“门品秩序”,它是士族政治的产物;另一种则是由军阶代表的“官品秩序”,它较富功绩制色彩。后者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北朝社会较南朝更为安定 B. 南朝官员更有安全感 C. 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 D. 南朝官员收入更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由军阶代表的‘官品秩序’,它较富功绩制色彩。……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中可以看出,“官品秩序”高低取决功绩,这有利于调动官员的积极性,说明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故C项符合题意;南北朝时南方较北方安定,故A项错误;“门品秩序”即等级高低取决于出身,对于那些出身差的官员要想升迁很困难,甚至随时会丢掉现有官职,所以,在南朝普通官员的安全感很差,收入当然也难以稳定,实际上第二种“官品秩序”更有益于增强普通官员的安全感与稳定性,因为在官职之外,再冠以“品位”,无疑等于为其地位又加上了一道保险,B、D项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后者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8.《柳贯诗文集》中说:“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这说明 A. 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B. 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C. 宗法家国一体制度的思想 D.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一个家族有自己的家谱,就像一个国家有自己的史书、地方郡县有自己的方志一样,修谱如修国史、纂方志,有利于了解梳理家族的兴衰,体现了宗法家国一体的思想,故C项正确。A项,题干中未涉及儒家教化思想,排除。B项,题干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且材料中未体现郡县制的作用,排除。‎ ‎9.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A. 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 B. 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 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据材料“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可知,材料体现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故D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已经步人政治舞台,排除A;“举孝授官”无法体现社会实现公平公正,排除B;社会实现公平公正与官僚队伍的廉洁性无关,排除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清楚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及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 ‎1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道“汉自孝武表联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王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根据材料可知 A. 儒学在西汉时并未得到真正重视 B. 王莽新朝时儒家重在颂德 C. 东汉时期儒学主流地位得到巩固 D. 东汉选官制度开始重视儒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A;王葬新朝时儒家重在颂德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通过材料“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可以看出东汉时期,察举制更注重人的德行,说明儒家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故C正确;选官制度开始重视儒学始于西汉时期,排除D。‎ ‎11.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基葬被选人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图是基中发据出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该基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牌。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应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 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应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 C. 从墓葬的规格可推知当时诸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D. 该墓葬的竹筒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道教的思想精髓 ‎【答案】B ‎【解析】‎ A选项说法错误,我们不能从印章上就得出流行字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流行的是隶书;B选项正确,汉代时期官营手工业制造的都是皇室精品;C选项错误,海昏侯曾做过皇帝,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之后地方封国势力对中央威胁减小;D选项错误,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东晋建立之初,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传统“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收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白籍人口逐渐土著化。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 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南方 C. 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 D. 社会动荡需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晋末,北方人民大量南流,流民南下之初,多数还想重返故里,而且流人初到,并无产业。东晋政府为了安抚他们,同时凭借他们的武力为北伐资本,也不能不给以优复特权。但北伐多次失败,重返绝望,居处既久,人安其业。侨人中的上层已多占有田园别墅;下层的除了沦为部曲、佃客、奴婢者外,也通过开荒或其他手段取得少量土地,成为自耕农民。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而且许多江南农民也逃亡而变成豪强私附。这些都不利于东晋政府的统治,因此东晋政权在江南站稳脚跟之后,便要实行土断政策,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A正确;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东晋政权是汉族政权,选项C排除;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当时东晋政权基本稳定,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对“土断”政策的理解,即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形成了豪强地主,不利于政府统治,因此实行了“土断”。‎ ‎13.宋大明(457年-464年)初朝廷规定:第一、二品官听占山三顷,三、四品二顷五十亩,五、六品二顷,七、八品一顷五十亩,第九品及百姓一顷;先已占者,不得更占;先占不足数者,可以占足。到了齐高帝时,又下诏禁止封略山湖。据此可知,宋齐的这些举措 A. 有效限制了土地兼并 B. 承认既成事实与力图限制并存 C. 激化了刘宋社会矛盾 D. 得到了士族地主阶级的大力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宋齐政府一方面承认官员占有土地,同时又对官员最高占田数量作出限制性规定,这说明其既承认官员占地的既成事实,也力图限制兼并,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这些措施的效果,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未能有效的限制土地兼并;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这些措施的影响,无法得出其激化了社会矛盾;D选项错误,这些措施限制了士族占地,不会得到士族的支持。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 记载 ‎《通典》‎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编》‎ 良田收百倾,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A. 土地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B. 税收制度变革成为历史趋势 C.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 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四则史料分别涉及出售永业田、购买良田、寺院大量占有田地和富豪之家置买庄田等信息,这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说明唐朝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变革税收制度成为了必然趋势,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听卖永业田”、“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等信息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选项错误,材料中只是反映土地占田情况,不是社会结构的变化;D选项错误,唐朝统治者实行均田制就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这从侧面反映了 A. 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B. 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 C. 资本主义萌芽大量存在 D. 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和“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可知,政府对于坊市制度的管理比较严格,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城市格局发生变化,故D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政府与坊市制度之间的关系,没有提到市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故A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坊市制度遭到破坏,不能得出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故B排除;出现雇佣关系体现的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C排除。‎ ‎16.五代时因历仕四朝、官位不坠而被人称羡的冯道,北宋时则被斥为“无耻之尤”,受到士大夫阶层的严厉抨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完成了儒家伦理信仰的重建 B. 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 D. 重塑了儒家传统道德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五代时历仕四朝的冯道,在北宋时受到士大夫的严厉抨击,可知北宋忠君观念提升,这与当时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关,故D项正确;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排除A项;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三纲五常由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排除C项。‎ ‎17.有学者指出,宋真宗时期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不但宰相为临时的职务,天下无官不为临时职务”。这主要表明 A. 中央集权的强化 B. 用人权的中央化 C. 官僚制度的工具化 D. 吏治的皇权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结合所学可知,政府对官员的控制加强,官员并不固定担任某项工作和位置,流动性较强,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官僚制度成为强化皇权的重要工具,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官员的控制加强,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选项错误,用人权掌握在中央还是地方不是材料体现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宋代官僚制度的变化,不是官员的作风和治绩,并未涉及吏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据此可知,朱熹 标题 内容节录 衣服冠履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言语步趋 ‎“凡为人子弟,……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读书写字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 杂细事宜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 A. 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 B. 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 C. 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 D. 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不可妄大议论”、“详缓看字”、“无益之事,不可为”等信息可知,这是提倡儿童要有合理的方式生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童蒙须知》强调对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不能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C选项错误,《童蒙须知》是儿童启蒙读物,并未体现官方基础教育体系的完善;D选项错误,《童蒙须知》强调对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并非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著名史学家冯尔康认为,从殷周到现代,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近现代宗族变异时代五个阶段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我国古代宗族制度 A. 社会功能逐浙增强 B. 政治功能彻底消逝 C. 主体呈官僚化趋势 D. 不断推动社会转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宗族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由秦唐宋元的大宗族大门阀逐渐向地方绅士富豪势力转变。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演变可知,伴随着我国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宗族呈现出政治势力减弱、社会功能增强,主体平民化的特点,故A正确;政治功能彻底消逝说法绝对,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主体呈现平民化趋势,不是呈现官僚化趋势,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转型的信息,D错误。‎ ‎20. 下图是2012年在香港拍卖到两亿多港币的中国宋代葵花洗。这件瓷器盘口状如六瓣葵花,胎质细洁,釉呈天青色。结合所学知识,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瓷器可能是北宋汝窑出品 B. 拍卖到天价,定为民窑烧制 C. 釉色为天青,是白瓷的成熟代表 D. 该瓷器采用了典型的青花瓷工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B不对,拍卖到天价,并不能说明这是为民窑烧制,也有可能为官窑烧制;C不对,釉色为天青恰好说明不是白瓷;D不对,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因此选A。‎ 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 ‎21.宋代时,张载力主恢复三代政治,尤以井田、封建和制度复古为主要手段;朱熹在奏仪中经常提及要“变科举、均田产、振纲纪、罢和议”。宋代知识分子的这些主张 A. 力图弘扬儒学强化伦理的传统 B. 成为解决时代弊政的有力武器 C. 深化了民本思想中的平等观念 D. 对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提出挑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张载主张通过推行井田制达到均贫富的目标;朱熹均田产的主张,在本质上是先秦两汉思想家“制民之产”、“限民名田”的思想主张的翻版,其目的是通过堵塞兼并之路,解决贫困农民的土地问题,从而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因此宋代知识分子的这些主张深化了民本思想中的平等观念。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强化伦理”,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这些主张没有取得实际效果,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排除D项。‎ ‎22.1027年,宋仁宗下诏:“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这表明宋仁宗时期 A. 租佃经营在北宋盛行 B. 佃户隶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 C. 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 D. 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租佃关系的规定,即佃户不能随意在中途退租,地主也不能随意强占佃户的土地,需双方协商解决,该诏令的颁布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土地租佃关系的紧张,D项正确;A项,题干并未强调宋代租佃关系发达,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官府保护佃农利益,排除;C项,题干不能说明地主对佃农的剥削程度,排除。‎ ‎23.在宋朝,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从元代以后,曾经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元杂曲、话本、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却得到流传,并表现出诸多非议理学的倾向。上述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 文学家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情怀 B. 理学对宋元社会的影响至深 C. 宋元时期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 D. 民族关系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文化。从材料可以看出,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这些词作显然受到了理学的影响。因为理学宣扬忠君爱国,强调个人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而到元代以后,又出现了很多反理学的市民文学,这也从侧面上说明理学对社会的影响非常深刻,故选B项。材料虽然提到了宋朝的文学家对社会动乱进行创作,但这只是反映材料的部分意思,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宋元文化“兼容开放”的特点,排除C项;D项表述较偏,故排除。‎ ‎24.元代中书省管辖着地方行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同时又是地方高层政区,管辖包括了今天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一部分、河南省黄河以北部分。这一设置 A. 促进西北经济发展 B. 推进北方民族融合 C. 维护统治中心稳定 D. 防止游牧民族进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书省作为地方高层政区,管辖包括了今天以元代大都为中心的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有利于加强对以上区域的控制,维护元代统治中心稳定,故C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并非题干措施目的,排除。D项,元代本身即为游牧民族,排除。‎ ‎25.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 A. 降低了孟子在儒学中的地位 B. 源于《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教材 C. 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D. 取代了“五经”的文化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理学产生,南宋朱熹编著《四书集注》,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受到其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故“四书”地位上升的根本原因在于程朱理学日益成为统治思想,故C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下降,排除;B项,《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教材是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的体现,排除;D项,题干并未反映“四书”取代“五经”的文化价值,排除。‎ ‎26.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形成一个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俗称“内阁”,主要工作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到了清朝,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的文书了。内阁职能变化说明 A. 内阁制度威胁皇权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 内阁失去存在意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明到清内阁职能的缩小,主要是由于清代设置了军机处等相关制度,使得明朝内阁的相关职能转移到军机处了,中枢机构发生异变,故C正确。内阁职能的变小,不是因为内阁制度威胁到皇权,而是内阁本身没有决策权,排除A。皇帝权力日趋衰落有史实错误,排除B。清朝取代明朝,内阁却一直存在,证明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排除D。‎ ‎27.据统计,明朝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充任六科给事中的人选,一般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 A. 我国监察制度走向完备 B. 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 C.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 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监察官员多半是进士出身,六部给事中一般是有一定资历和工作能力的人,表明明朝监察官员的人用比较重视其任职资格,故B项正确。明朝的监察制度是服务于皇权的需要,并不是走向完备,A错误;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是指军机处的设立,C错误;科举是监察官的主要来源,而非言员(六科给事中)的主要来源,D错误。‎ ‎28.王阳明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ザ;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强调“心外无物”‎ B. 主张“格物致知”‎ C. 继承了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 D. 体现了“知行合一”思想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求诸心而得…求诸心而不得”可见王阳明主张“自己”成为判断是非的准绳,强调由心求理的存在及个人内心省悟的重要性,故A项符合题意;B项,“格物致知”为朱熹所认为求理的途径,排除;C项,李贽晚于王阳明出现,排除;D项,题干未体现“行”的做法,排除。‎ ‎29.军机处设立前,皇帝挑选亲信顾问参与决策没有成文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军机处出现以后,入直军机,参与机密事务的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处的“首席”必须由内阁大学士担任。《清史稿》中感叹:“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赋予了内阁大学士决策权 C. 体现了皇权运作的规范化 D. 逐渐背离机构设置的初衷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处设立之前参与决策大臣没有明确规定,军机处设立之后参与机密的大臣必须是三品以上,而且对军机处的首席做了明确规定,反映了皇权运作的规范化,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军机处的职责和对于加强皇权的作用,故排除A;清代皇权至上,决策权被皇帝掌握,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军机处职能的变化,故排除D。‎ ‎【点睛】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 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需要强调,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 ‎30.受宋代理学影响,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观念被不断强化。然而,与这一社会背景迥异的是,明代社会士人层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这反映了 A. 思想解放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 B.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C. 借时代语境重构性别秩序的努力 D. 专制的强化遏制了新思潮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了在“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观念被不断强化”而与此同时的“社会士人层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尊女”观实际上依托封建社会语境抨击传统的“男尊女卑”现象,揭露其局限性和反动本质,意在为重构性别秩序而努力。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明代思想主要以理学、心学为代表,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而不是解放,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动摇儒学正统地位的是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明代的‘尊女’观是指士人中掀起尊重和赞誉女性的思潮,发展到晚明,这股“尊女”思潮又被李贽“男女平等”说和士人“女胜于男”说进一步推动,并走向巅峰,从而在中国古代社会性别思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遏制了新思潮的发展的表述错误,排除。‎ ‎31.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A. 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 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 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 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可知,王阳明认为庶人百姓也都拥有良知良能,有利于庶人百姓意识的觉醒,故选择D选项;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维护了封建伦理纲常,故排除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自由思想,故排除B选项;程朱理学是明清的主流思想,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 ‎32.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 B.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外来技术的传入 C.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D.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加之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国内外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故C项正确。A项,中国传统工匠技术经验积累丰富,故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表明中国技术已经成熟,因而与技术引进无关,排除。D项,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并非真正原因,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33、34題14分,35、36題1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 ‎ 河南 河北 陕西 山东 山西 甘肃 江苏 湖北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西汉 ‎11‎ ‎4‎ ‎7‎ ‎12‎ ‎1‎ ‎1‎ ‎7‎ 唐 ‎63‎ ‎49‎ ‎67‎ ‎21‎ ‎44‎ ‎27‎ ‎20‎ ‎10‎ ‎20‎ ‎8‎ ‎2‎ ‎8‎ ‎4‎ ‎8‎ ‎2‎ ‎19‎ ‎8‎ ‎15‎ ‎14‎ 两宋 明 ‎7‎ ‎9‎ ‎2‎ ‎8‎ ‎4‎ ‎15‎ ‎7‎ ‎19‎ ‎6‎ ‎10‎ ‎12‎ 材料二 历代全国宰相籍赏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 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 西汉 成阳(4)、沛县(7)‎ 唐朝 长安(28)、成阳(7)、西安(今浙江街州)(10)、秦安(12)、比西(6)、闲喜 ‎(8)、苏州(6)、安平(7)、洛阳(12)、蒙阳(6)‎ 两宋 开封(7)、杞县(3)、安次(3)、寿县(4)、街县(3)‎ 明 晋江(6)、余姚(3)、湖州(3)‎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其正常轨道而发辰,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折其成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答案】(1)特点:宋以前主要集中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成因:经济中心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唐以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导致世家大族垄断选举,科举制的实行使选官范围扩大,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政治和军事中心给个人行政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中心备受统治阶级重视,所以帝乡多宰相,宰相籍贯分布在政治中心尤为密集。‎ ‎(2)观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论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内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道、州、县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路、州、县制,并实行重文轻武等制度;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 ‎【详解】(1)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及材料二可知,以宋代为分界,宋以前主要集中在北方各省,如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宋代以后南移如江浙、江西等地,并且分布均匀化,且宰相分布主要集中于历代帝王故地或重要政治中心区附近;二问原因结合所学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选官制度变革、政治中心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2)根据材料三“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可知作者认为古代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未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在本原精神上不断发展创新;论证结合所学从古代加强皇权分散削弱相权、加强中央削弱地方的相关制度建设及措施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國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放之 ‎《汉书·文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年间 徒贫民……衣食皆仰给.‎ 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 道使者赈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情况表 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 康熙三年 浙江海宁 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 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十年 淮扬 事由 载留粮6万担,开仓来4万担 粮米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黃料》整理 材料二 明清江南市镇行政管理简表 市镇类型 管理模式 代表 一般市镇 沿用传统模式,州县衙署直接管理 交通要道市镇 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 苏州府震泽镇、汾湖镇 一些富裕市镇 设课税司掌收商税 松江府新场镇、店行镇的 少数重要市镇 设立府厅级官员(如同知)‎ 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 苏州府同里镇、湖州府南浔镇 规模较大市镇 委派县级副职(如县丞)驻 镇掌管治安、税收等 吴江县盛泽镇、奉贤县四团镇 钞关、港口市镇 设榷使署、海防署等进行 常熟县福山镇、嘉兴府乍浦港 ‎——据张海英《明清江南市的行政管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娠灾救济性质。‎ ‎(2)特点:因地制宜,具有灵活性;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管理模式;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历史背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工商业繁荣,市镇大量涌现;市民阶层壮大。‎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贷种食未入.”衣食皆仰给”并结合贷款类别、清代赈贷事由可知古代中国国家农贷体现了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且以实物为主的特征,并从救济性质进行概括即可。‎ ‎(2)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二 “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镇掌管治安、税收等”“一般市镇…交通要道市镇…一些富裕市镇…规模较大市镇…钞关、港口市镇”可知对明清市镇的管理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多类型多层次及以治安税赋为主要职责进行概括分析;二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明清政治特征、商业经济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宋朝编辑出版了大量医药书籍,传播医药文化。仁宗时,两次集中校刊医书。‎ ‎1026年编辑出版了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在汴京刻石。978年,王怀隐主编《太平圣惠方》一百卷,按1792种症状,收集16834份处方,分1670门类编排,在992年和1088年先后出版。太宗雍熙年间,贾黄中等人编辑《神医普救方》达一千卷之多。徽宗时,曹孝忠主编《圣济总录》二百卷,收录药方二万多个,已雕板而不及付印,北宋亡。金军占领汴京时取走书板,后在金、元刊刻。‎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金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官府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医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一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 ‎(2)原因:科技进步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政府对医药事业的管理和重视;民族融合促进医药知识在全国推广;医学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得出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根据材料一中“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得出官府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中“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得出在医学著作,医学流派方面成就显著,根据材料一中“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得出在某些领域成就突出。‎ ‎(2)根据材料二中“宋朝编辑出版了大量医药书籍,传播医药文化。仁宗时,两次集中校刊医书。1026年编辑出版了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在汴京刻石”得出政府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大量医学书籍的刊印,主要得益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根据材料二中“978年,王怀隐主编《太平圣惠方》一百卷,按1792种症状,收集16834份处方,分1670门类编排,……贾黄中等人编辑《神医普救方》达一千卷之多。徽宗时,曹孝忠主编《圣济总录》二百卷,收录药方二万多个”得出医学家的个人的努力,根据材料二中“……金军占领汴京时取走书板,后在金、元刊刻”得出民族融合。‎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武则天评价变动的部分情况 ‎706年崔融《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返朴还淳”,使“四海慕化”、“九夷禀朔”。‎ 南宋朱熹《通鉴纲目》‎ ‎“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 ‎1929年振之《我国女权运动者武曌》‎ 她冲破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束缚,成为一代女皇,对于唐代整个女性意识的复苏和地位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王双怀《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示例:‎ ‎(1)时代需要不同会影响对武则天的评价 ‎(2)角度立场不同会影响对武则天的评价 ‎(3)历史观念不同会影响对武则天的评价 ‎(4)社会思潮不同会影响对武则天的评价 ‎(5)史料占有程度会影响对武则天的评价 示例一 论题:时代需要不同会影响对武则天的评价 论证:武则天执政时期,重用人才,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民族融合,因此,崔融对其持积极评价;南宋时期理学盛行,倡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武则天作为女性登上皇位,不符合南宋时期的伦理纲常,因此朱熹对其持消极评价。民国时期,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抨击了封建理学,倡导男女平等,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武则天作为女皇帝符合当时进步女性要求平等的诉求,所以振之对其持积极评价。‎ 结论:‎ 总之,对武则天评价的变动折射了时代发展的变化,以满足不同时代的需求。‎ 示例二 论题:社会思潮不同会影响对武则天的评价 论证:唐代推行三教并行政策,思想开明,武则天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因此,崔融对其持积极评价;南宋时期理学盛行,倡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武则天的形象不符合南宋时期的统治需要,因此朱熹对其持消极评价。民国时期,民主共和思潮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男女平等,武则天的形象符合当时进步女性要求平等的诉求,所以振之对其持积极评价。‎ 结论:‎ 总之,对武则天评价的变动折射了时代发展的变化,以满足不同时代的需求。‎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对武则天的评价,可提出论题:时代需要不同会影响对武则天的评价。论证:结合所学,说明崔融对其持积极评价的原因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民族融合;说明朱熹对其持消极评价的原因是受理学影响,认为武则天作为女性登上皇位,不符合南宋时期的伦理纲常;振之对其持积极评价的原因是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武则天作为女皇帝符合民国时期进步女性要求平等的诉求。最后,得出结论:对武则天评价的变动折射了时代发展的变化,目的是满足不同时代的需求。‎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