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职教中心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30题,共60分)。 1.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之渊源对应的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祖同宗”、“认祖归宗”等的纽带是血缘关系,上升到制度上就是宗法制,因此“同祖同宗”、“认祖归宗”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之渊源对应的是宗法制,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位世袭制是王位的继承制度,与材料中“‘同族同宗’、‘认祖归宗’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无关,故A选项错误;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周王室统治地方的制度,是一种行政体制,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因此与材料内容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建立发展的选官制度,与强调血缘关系的材料内容无关,故D选项错误。 2.燕赵是河北省的别称,这一称谓与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有直接关系 A. 西周的分封制 B. 西周的礼乐制 C. 秦朝的郡县制 D. 秦朝的皇帝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时期分封的时候将现在的河北称为燕赵,因此这一称谓与我国古代分封制有直接的关系,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礼乐制度是用礼仪规范人们行为的等级制度,与材料中河北的别称无关,故B选项错误;秦朝的郡县制是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的地方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中河北别称的来源无关,故C选项错误;秦朝的皇帝制度是秦朝建立后的中央制度,与河北别称燕赵无关,故D选项错误。 3.在商代,占卜是商王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这种方式 甲骨卜辞 A. 减少了商王决策的盲目性 B. 是行政机构不健全的必然产物 C. 使王权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D. 解决了贵族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C项正确。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并不会减少商王决策的盲目性,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机构是否健全的信息,而是强调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B项错误。宗法制的实施有利于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点睛】抓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紧扣材料信息“在商代,占卜是商王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即可得出商朝王权充满神秘色彩的结论。 4.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法令出一” C. “别黑白而定一尊” D.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中国皇帝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了井田制和分封制,不是皇帝制度,故A错误,符合题意。“法令出一”,体现了君主专制,故B正确,排除。“别黑白而定一尊”,体现了皇权独尊,故C正确,排除。“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体现了君主专制,故D正确,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5.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已,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朝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北击匈奴 C. 郡县制 D. 修筑长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认为,天下初定,如果“又复立国”会导致“树兵”“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材料意思是天下刚安定,如果再分封诸侯国,会导致战争,再去平息争斗,就太难了。因此,秦始皇吸取历史教训,废分封,行郡县,故C项正确。A项为秦朝加强思想专制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排除。B、D项均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与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无关,故排除。 6.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 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7.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是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修建水利工程属于工部的职责范围,所以运作程序应该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运作程序顺序不符,排除。故选B。 8.汉武帝时任用外戚和功臣作为自己的侍中,如任命外戚身份的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任命功臣金日磾为光禄大夫,任命重臣霍光为奉都大将军、大司马等。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实现了军政权力的制衡 C.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D. 中央集权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汉代的政治。材料中汉武帝的侍中(汉武帝身边的亲信)多是外戚、重臣和功臣,并担任要职,说明汉武帝将权力向自身集中,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故选C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主要表现的是血缘分封制度被郡县制度所取代,这是秦朝的制度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军政权力实现了制衡,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问题,故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9.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说:古时候的诸侯占地不过百里,容易控制;现在的诸侯有数十座城池,占地千里;管理松弛则会地方坐大,管理严苛则会联合起来反对中央……诸侯子嗣众多,却只有嫡长子有继承王国之权,其他人虽是骨肉却不能得到丁点土地,这与仁孝之道不合。为此他建议 A. 实施撤藩政策 B. 分封诸王,完善郡国并行制 C. 颁布“推恩令” D. 废除分封制,推行行省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干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反映了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为此,主父偃提出了实施“推恩令”的建议。故C正确;实施削藩政策,是晁错提出的建议,与主父偃无关。故A错误;分封诸王,完善郡国并行制。这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主父偃无关。故B错误;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主父偃无关,故D错误。 10.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消除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变动 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 【详解】两宋时期平民出身的进士占到50%以上,明清时期贫寒家庭出身的进士占到43%,这说明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科举制的实质,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科举制有利于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 【点睛】高度关注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表明 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B. 丞相权力得到加强 C. 皇权与相权矛盾得到缓和 D. 皇权日益强化 【答案】D 【解析】 明初,朱元璋为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清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由此可见两者的都反映了皇权日益强化,故选D;明朝废除丞相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复存在,排除A、B、C。 【名师点睛】 运用所学知识可知,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演变,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12.清朝军机大臣的最基本职责是 A. 决定全国军国大事 B. 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C.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 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答案】D 【解析】 【详解】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符合题意的是D,排除A项;BC项是军机处的职责,但不是最基本职责。 13.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行省制度 C. 废除宰相制度 D. 派文官任知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始终存在着两大基本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以及君权与相权 ,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的是君权而不是中央集权,所以C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选项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元朝的行省制属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 选项不符合题意;宋代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如派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14.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的是 A. 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利克里改革 D. 亚历山大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答案为B;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A错误;伯利克里改革标志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C错误;亚历山改革是俄国的,排除D。 15. 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有一篇著名的《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其中讲到:“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只注重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对这两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A 所有雅典居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B. 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C.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D. 不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将被放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只注重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伯利克里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16.雅典法律规定,“凡年过三十岁、不欠国家债务且未曾失去公民权者,皆有资格担任陪审员一职”。但是,预备的陪审员要经过抽签才能参加民众法庭的审判,听取法庭辩论并进行投票。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公民皆有权力参与司法审判 B. 城邦通过民众法庭控制部落 C. 抽签意在保证参政机会平等 D. 陪审制度瓦解贵族政治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预备的陪审员要经过抽签才能参加民众法庭的审判,听取法庭辩论并进行投票”可知,抽签意在保证参政机会平等,C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凡年过三十岁、不欠国家债务且未曾失去公民权者,皆有资格担任陪审员一职”,可知公民范围有限制,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民众法庭与部落的关系,B选项排除;陪审制度瓦解贵族政治特权的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 17. 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其依据是 A. 法典的内容相当广泛 B. 法典的内容主要代表平民的利益 C. 法典规定了债务奴隶制 D. 法典条文明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量刑,贵族再也不能想过去一样任意解释习惯法。故D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评价 【详解】 18.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和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分别是 A. 《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B. 公民法、万民法 C. 《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新敕》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十二铜表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449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公元6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了罗马法不断完善的过程,它们不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和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C选项错误,《查士丁尼新敕》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组成部分,不是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9. 在全部罗马法的内容中,“私法”部分是其精华,其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私法”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所有人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B. 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 C.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D. 促进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保护私有财产和个人人格,主要是为了协调社会中经济纠纷,故选B项。A项中的“人人”一词表述绝对,CD两项不是主要作用,不选ACD三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私法 20.下列对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B. 责任内阁制产生于光荣革命前 C. 内阁全体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D. 首相是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的领袖 【答案】B 【解析】 【详解】1721年,沃尔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国王不再主持内阁会议,标志着责任内阁制形成,1688年光荣革命,B时间不符合,但符合题意,故选B;A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1.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的内容出自 A. 《权利法案》 B. 《人权宣言》 C. 《独立宣言》 D. 《1787年宪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A项符合题意;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不是对王权的限制文件,B项错误;《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纲领,C项错误;美国的《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的共和政体,国家不设君主,D项不符合题意。 22.关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首相由全体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②议会下院多数党通过内阁实际控制政权 ③首相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④内阁成员实行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议会下院多数党通过内阁实际控制政权,②项符合题意;如果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内阁必须总辞职,或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③项符合题意;内阁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④项符合题意。因此②③④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英国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并非由全体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①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3.《1787年宪法》的制定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其中立法权赋属于 A. 参议院 B. 众议院 C. 国会 D. 总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国会立法权,C项正确; 根据1787年宪法,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享有立法权,AB两项错误; 宪法赋予总统行政权,D项错误。 24.与英国《权利法案》相比,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是 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②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③君主“统而不治” ④首相不对议会负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因此①②④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君主“统而不治”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绝对权威,具有巨大权力,③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5.下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总统及其内阁向国会负责 B. 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都是任期6年 C. 联邦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经参议院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D. 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联邦法院的大法官是由总统任命的,但需参议院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美国总统向选民和宪法负责;B选项错误,参议员任期6年,众议员任期2年;D选项错误,国会拥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6.有人说17世纪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 A. 光荣革命 B. 颁布《权利法案》 C. 形成责任制内阁 D. 进行议会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1689年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从诸多方面对王权进行限制,使其逐步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王被套上“紧箍咒”意即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权利法案》的颁布就是起到了此作用,B正确;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并未开始限制王权,A项错误;责任内阁制是1721年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议会改革是对议会内部关系的调整,与限制王权无关,排除D。 27.新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获得“各种政体的试验场”称号的国家是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法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法国的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比较艰难曲折。同时法国经历了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共和制、帝制等各种政体,与材料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ABC三个国家都没有经历这么多政体的尝试,故排除。 28.“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制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这一条文出自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法国民法典》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制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结合所学可知,1689英国《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权利,保证了议会权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框架,故A项正确;B项,题干信息与美国《独立宣言》无关,排除;C项,法国《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法国民法典》为拿破仑执政时期颁布,是一部关于物权与民事权利的法典,与政治体制的确立无关,排除。 29.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结束了英国君主制 B. 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使英国避免了暴力革命 D.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权利法案》后英国君主制并未结束,也未立即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使英国避免了暴力革命的是光荣革命而非《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的却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30.现代历史中,政治活动主要体现为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其中“妥协”是一种被许多人评价为“具有政治智慧”的方法。下列事件未充分体现“妥协”精神的是 A. 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B.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 法国1875年宪法的制定 D.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协调了“大州和小州”、“中央和地方”、“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故A项不符合题意;而据1871年德意志宪法的内容可知,“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带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的特点,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英国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害怕人民力量的壮大,就与斯图亚特王朝妥协,斯托亚特王朝复辟;而1688年的光荣革命也是资产阶级害怕人民力量的壮大而与旧势力的又一次妥协,C项不符合题意;法国1875年宪法的制定,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D项不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8分,第33题1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3)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答案】(1)行分封,还是行郡县。哪一个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或实现国家长久稳定)。 (2)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 (3)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解析】 【详解】(1 )第一小问,据材料“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可以得出王绾主张实行郡县制;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可以得出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第二小问,由材料可以得出,二者均侧重于对地方的管理,讨论的焦点即为分封制和郡县制哪一个更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 (2)第一小问,据材料“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地方行政制度为行省制。第二小问,结合元代行省制的意义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3)材料所述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故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为,中央权力不断扩大,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即中央集权呈不断加强的趋势。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5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8表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民法大全》 材料三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充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法国《人权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5表是怎样处理私有财产的?“第8表”中的自由人与奴隶的社会地位有何不同? (2)材料二反映了古罗马什么社会现象? (3)指出《十二铜表法》和《民法大全》在罗马法形成过程中各自的历史地位。 (4)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马法的影响。 【答案】(1)处理:以遗嘱或对家属指定监护人处分财产合法; 不同:自由人比奴隶的社会地位要高些; (2)现象:妇女没有社会地位,不能参与公共事务; (3)地位:《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4)影响: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保护奴隶制度,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罗马法被资产阶级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1)依据材料一中“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可概括出“第5表”处理私有财产的方式。依据材料二中“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可比较得出自由人和奴隶社会地位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中“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可归纳得出古罗马妇女没有社会地位,不能参加公众事务。 (3)结合所学从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意义和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善两方面分别概括两者的历史地位。 (4)依据材料三中“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结合所学从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发展资本主义提供武器、对近代欧美立法司法和法律体系形成的影响等方面概括作答罗马法的影响。 33.材料一: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或内在的控制了。”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你得出什么结论?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源于哪位思想家的思想?该思想的核心是? (3)请简要指出图中三者的相互关系 【答案】(1)国家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 (2)美国。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3)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和内阁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互相制约 【解析】 【详解】(1)由材料“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可知国家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由材料“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或内在的控制了”可知,强有力的政府又需要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而这种理论的最早践行国家为美国,其理论的核心是将权力一分为三,并且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3)由图示可直接得出答案。最外围的是三权分立,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和内阁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其中的双向箭头指的是权力的互相制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