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二(1 -5)‎ 一、单选题 ‎1.人类猫叫综合征是由于第五条染色体部分缺失造成,此种变异类型是 (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C ‎【解析】‎ 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所以C选项正确。‎ ‎2.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亲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 C. 染色体变异 D. 环境条件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仅仅是由于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变异不遗传,也不是变异的主要原因;引起可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有3个,其中基因突变频率甚低,染色体变异也很少见,而基因重组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必然发生的过程,如果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多,携带的基因多,那么变异也就更多,因此基因重组是导致亲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详解】基因重组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进而形成新的基因型,则后代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如一娘生九子,个个皆不同,A正确;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且发生在所有的生物体内,B错误;染色体畸变也非常少见,所有的真核生物都能发生,不一定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C错误;由于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变异不遗传,也不是变异的主要原因,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变异的各种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明确题干设计的情境是该变异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 ‎3.如图是人类某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在Y染色体上 B. 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C. 该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D. 该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答案】D ‎【解析】‎ 该遗传病具有传男不传女的特点,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A正确;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正确;该系谱图中,男患者的母亲或女儿均正常,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正确;因为不能确定此遗传病的类型,故不能确定该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可能男女患病率相同,也可能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率,D错误。‎ ‎4.在DNA复制过程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DNA解旋 D. 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或后期。‎ ‎【详解】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先在解旋酶作用下解旋,再以解旋后的两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子链,复制过程出现差错,即发生基因突变。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或后期,此时DNA复制已经完成,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关于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下列操作合理的是 A. 分离蝗虫成熟精巢→解离→醋酸洋红液染色→漂洗→压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 B. 分离成熟小鼠卵巢→解离→龙胆紫溶液染色→漂洗→压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 C. 分离幼嫩桃花雄蕊→解离→漂洗→醋酸洋红液染色→压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 D. 分离蚕豆花芽→解离→漂洗→龙胆紫溶液染色→压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 ‎【答案】C ‎【解析】‎ 分离蝗虫成熟精巢或者卵巢,制作装片的过程中,解离后应该先漂洗后染色,AB错误;分离幼嫩桃花雄蕊,制作装片的过程为解离→漂洗→醋酸洋红液染色→压片,然后先在低倍镜观察,再换高倍镜观察,C正确;蚕豆花芽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进行减数分裂,D错误。‎ ‎6.已知某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则下列可表示该生物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模式图考查学生对二倍体和染色体组概念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则该生物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4条染色体,且这4条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各异,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二倍体和染色体组概念的内涵,进而明确要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应具备以下几条:‎ ‎①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②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各不相同。‎ ‎③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本物种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但不能重复。‎ ‎7.下列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几个步骤,其正确的顺序是()‎ ‎①形成四分体②同源染色体分离③细胞质分离④联会⑤染色体复制⑥染色单体分离⑦着丝点分裂 A. ②①③④⑦⑤⑥③ B. ⑤④①②③⑦⑥③‎ C. ③⑤②⑦④⑥①③ D. ⑤④⑦③⑥②①③‎ ‎【答案】B ‎【解析】‎ ‎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时,染色体进行复制;④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同源染色体发生两两配对,即联会现象;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有四条染色单体,这四条染色单体成为一个四分体;②减一后期时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③细胞质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⑦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⑥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质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故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几个步骤为⑤④①②③⑦⑥③,故选B。‎ ‎8.下列细胞分裂图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是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⑤‎ ‎【答案】C ‎【解析】‎ 每个染色体组是由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组成,这些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各不相同,据此可推知:图①②③④⑤中分别含有2个、4个、1个、2个和1个染色体组。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 ‎9.甲、乙、丙、丁4个系谱图依次反映了a、b、c、d四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那么,根据系谱图判断,可排除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根据a(甲)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根据b(乙)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根据c(丙)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错误;根据d(丁)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但是第二代女患者的父亲正常,说明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正确。‎ ‎10.如图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遗传病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Ⅲ9的相关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Ⅱ5‎ C. Ⅱ5和Ⅱ6再生育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2或1/4‎ D. 调查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患病家系中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察的是遗传系谱图,首先应该依据图像,判断遗传病的显隐性以及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然后再计算患病概率。‎ ‎【详解】本题中有明显的无中生有现象,所以属于隐性遗传病,但是不能确定基因的位置,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A错误;‎ 若基因在常染色体,则Ⅲ9的相关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Ⅱ5和Ⅱ4,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Ⅲ9的相关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Ⅱ5,B错误;如果基因在常染色体,则Ⅱ5和Ⅱ6再生育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4,如基因位于X染色体,则Ⅱ5和Ⅱ6再生育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2,C正确;调查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D错误。‎ ‎【点睛】在判断遗传系谱图时,如果是无中生有,且患病的是女孩,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是有中生无,且无病的为女性,则为常染色显性遗传病。女病父子病,最可能X隐性遗传病,男病母女病,最可能是X显性遗传病。‎ ‎11.在进行“一对相对性状的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连续抓取四次,小球的组合都是DD,则他第五次抓取DD的概率是 A. 1/8 B. l/4 C. l D. 1/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由于每次抓取前都要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匀,且每次抓取小球统计后,应将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以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所以每次抓取DD的概率都是1/2×1/2=1/4。‎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掌握该实验的操作过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明确甲、乙小桶中摸出的D、d数量基本相等所表示的含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2.彩色甜椒的红果对黄果是显性,现让纯合的红果甜椒与黄果甜椒杂交得F1,F1自交得F2‎ ‎,现让F2中的红果甜椒自交,其后代中杂合体占多少?‎ A. 1/3 B. 1/2 C. 1/9 D. 1/4‎ ‎【答案】A ‎【解析】‎ ‎【分析】‎ 已知彩色甜椒的红果对黄果为显性,设纯合红果品种的基因型为AA,黄果品种的基因型为aa,则F1的基因型都为Aa,F1自交后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 ‎【详解】纯合的红果甜椒与黄果甜椒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Aa,F1自交得F2,F2红果基因型为AA:Aa,比例为1:2,所以F2的红果甜椒自交,其后代中杂合体占2/3×1/2=1/3。‎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孟德尔一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需要注意本题中F2中的红果甜椒所占比例为2/3,求F2的子代的概率时,应乘以2/3。‎ ‎13. 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发现了遗传两大定律。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A. 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B. 对相对性状遗传研究从多对到一对 C. 科学设计实验程序 D.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成功的原因有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因为是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且有多对容易区分的性状,故A正确。 研究是从一对到多对,故B错误。 科学的设计了实验程序,故C正确。 并且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故D正确。‎ ‎14.豌豆茎的高矮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实验组中,能判断其显隐性关系的一组是 A. 高茎×高茎,后代:301高茎+110矮茎 B. 高茎×高茎,后代:全是高茎 C. 高茎×矮茎,后代:103高茎+101矮茎 D. 矮茎×矮茎,后代:全是矮茎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性状显隐性间的关系判断有两个途径:一是自交后代若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则子代中的新类型是隐性性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二是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亲本杂交,若在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子代中未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若子代中亲本的两种性状都出现,则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 ‎【详解】高茎×高茎→301高茎+110矮茎,高茎与高茎杂交后代出现了矮茎,说明矮茎为隐性性状,高茎为显性性状,A正确;高茎×高茎→高茎,亲代子代性状一致,可能是AA×AA→AA,也可能是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B错误;高茎×矮茎→103高茎+101矮茎,后代的性状分离比约等于1:1,可能是Aa×aa→Aa、aa,也可能是aa×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C错误;矮茎×矮茎→矮茎,亲代子代性状一致,可能是AA×AA→AA,也可能是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相关知识点,明确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判断可以通过自交法和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法。‎ ‎15.熊猫的精原细胞中有42条染色体,它的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后期时染色体组成可能是 A. 20条常染色体+X B. 20条常染色体+Y C. 40条常染色体+XY D. 40条常染色体+YY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详解】猫熊的精原细胞中有42条染色体,其中有40条常染色体和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所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即染色体的组成为20条常染色体+X或20条常染色体+Y。次级精母细胞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变为40条常染色体+XX或40条常染色体+YY。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故选:D。‎ ‎16.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 A. 血液中镰刀状的红细胞易破裂 B. 血红蛋白中一个氨基酸不正常 C. mRNA中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 D. 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典型实例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碱基对的改变),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异常。‎ ‎【详解】A.弯曲的镰刀状红细胞易变形破裂不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A错误;‎ B.血红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改变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直接原因,B错误;‎ C.信使RNA中的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不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C错误;‎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相关实例,能正确区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进而准确判断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 ‎17. 将二倍体草莓的种子萌发成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草莓,此四倍体草莓 A. 与原二倍体草莓相比,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物种了 B. 产生的配子中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配子无遗传效应 C. 产生的配子中有同源染色体,用秋水仙素诱导成的单倍体可育 D. 将此四倍体草莓产生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草莓属于二倍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将二倍体草莓的种子萌发成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草莓,说明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如果将这个四倍体草莓与原来的二倍体草莓杂交,产生的子代是三倍体,三倍体是高度不育的,所以,此四倍体与原来的二倍体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此四倍体草莓与原来的二倍体草莓相比,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物种了,A正确; B、此四倍体草莓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应含有两个相同的染色体组,所以还含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 C、产生的配子中有同源染色体,用秋水仙素诱导形成的四倍体是可育的,C错误; D、产生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长成的草莓,由于是花粉培育成的植株,所以属于单倍体,D错误。 故选:A。‎ ‎18.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 )‎ A.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B. DNA和蛋白质都是遗传物质 C. DNA不是遗传物质 D. 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实验名称 实验过程及现象 结论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体内转化 ‎1.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小鼠正常。‎ ‎2.注射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 ‎ ‎3.注射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正常。‎ ‎4.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 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体内,引起R型菌稳定的遗传变异。‎ 体外转化 ‎1.加热杀死的有毒细菌与活的无毒型细菌混合培养,无毒菌全变为有毒菌。‎ ‎2.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①DNA②蛋白质③糖类④无机物。分别与无毒菌混合培养,①能使无毒菌变为有毒菌;②③④与无毒菌一起混合培养,没有发现有毒菌。‎ 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识记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论,便能准确的判断各选项。‎ ‎19.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桶中两种彩球的数量一定要相等 B. 在“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时,必须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所要观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C. 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染色体变化的过程 D. 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比如白化病 ‎【答案】C ‎【解析】‎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桶中两种彩球代表两种不同的精子或卵细胞,二者数量一定要相等,A项正确;在“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时,必须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所要观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B项正确;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细胞已经死亡,不会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染色体变化的过程,C项错误;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比如白化病,D项正确。‎ ‎20.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小桶内的彩球用来代表 A. 生殖器官 B. 精(卵)原细胞 C. 配子 D. 体细胞 ‎【答案】C ‎【解析】‎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小桶模拟的是生殖器官,桶内的彩球用来代表配子,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21.下图为人类某遗传病的家系图,假设Ⅱ-1和Ⅱ-4皆为杂合子,则 Ⅲ-1和Ⅲ-2产生的子代和Ⅱ-3 表型相同的概率是多大?‎ ‎ ‎ A. 5/24 B. 3/8 C. 3/20 D. 1/16‎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Ⅰ-1和Ⅰ-2都有病,而他们的女儿Ⅱ-3正常,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1和Ⅰ-2的基因型都是Aa,则Ⅱ-2 的基因型为1/3AA、2/3Aa。‎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已知Ⅱ-1基因型为Aa,Ⅱ-2 的基因型为1/3AA、2/3Aa,则Ⅲ-1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1/3×1/2+2/3×1/4):(1/3×1/2+2/3×1/2)=2:3,即Ⅲ-1基因型为Aa的比例为3/5;Ⅱ-3基因型为aa,Ⅱ-4基因型为Aa,则Ⅲ-2基因型为Aa。因此,Ⅲ-1和Ⅲ-2产生的子代和Ⅱ-3 (aa)表型相同的概率=3/5×1/4=3/20,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有中生无病女”的特点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写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结合题干信息计算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及其概率。‎ ‎22.下列细胞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是 ‎①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②二倍体植物的花粉 ③初级精母细胞 ④极体 ⑤四倍体西瓜的卵细胞 ⑥玉米单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芽尖细胞 A. ①③⑤ B. ①②③⑥ C. ①③⑤⑥ D. 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等位基因的概念,考查对概念的内含和外延的理解和应用,结合具体选项解答试题的能力。‎ ‎【详解】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有同源染色体,因此有等位基因,①正确。‎ 二倍体植物的花粉含一个染色体组,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无等位基因,②错误。‎ 初级精母细胞 有同源染色体,有等位基因,③正确。 ‎ 极体是减数分裂的子细胞,无同源染色体,无等位基因,④错误。 ‎ 四倍体西瓜的卵细胞 含两个染色体组,有等位基因,⑤正确。‎ 玉米单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芽尖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但都是纯合子,没有等位基因,⑥错误。选A .‎ ‎【点睛】等位基因的定义为: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所以有等位基因的两个条件是:有同源染色体;是杂合子。‎ ‎23.下列各项中,属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是 ‎①人类的白化病 ②囊性纤维病③苯丙酮尿症 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⑤豌豆的圆粒和皱粒 A. ①②⑤ B. ①⑤ C. ①③⑤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类型: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苯丙酮尿症、豌豆粒型等;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等。‎ ‎【详解】人类的白化病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例,①正确;‎ 囊性纤维病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②错误;‎ 苯丙酮尿症属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例,③正确;‎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④错误;‎ 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基因通过控制淀粉分支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例,⑤正确。‎ 因此,以上实例中属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的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是①③⑤,C项正确。‎ 故选:C。‎ ‎24.下列各项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有( )‎ ‎①DNA复制 ‎ ‎②RNA复制 ‎ ‎③转录 ‎ ‎④翻译 ‎ ‎⑤逆转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心法则,要求考生理解中心法则的内涵,知道中心法则中不同过程所对应的碱基互补配对类型。‎ ‎①DNA复制过程中存在A-T、G-C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②RNA复制过程中存在A-U、G-C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③转录过程中存在A-U、T-A、G-C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④翻译过程中存在A-U、G-C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⑤逆转录过程中存在A-T、U-A、G-C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所以D正确,A、B、C错误。‎ ‎25.关于基因、DNA与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n个基因控制n个性状 B. 细胞内全部核基因的长度等于核DNA长度,也等于染色质长度 C. 在高度分化的细胞中,核DNA可多次复制,核基因可多次转录 D. 不同基因在转录时的模板链可能不同,但同一基因转录时的模板链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有的性状由多对基因控制,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进行细胞分裂。‎ ‎【详解】基因和性状并不都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n个基因不一定控制n个性状,A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并不全部由基因构成,也存在一些非基因区段,所以细胞内全部核基因的长度小于核DNA长度,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细胞内全部核基因的长度也小于染色质长度,B错误;在高度分化的细胞中,细胞不分裂,核DNA不复制,C错误;基因选择性表达,不同基因在转录时的模板链可能不同,但同一基因转录时的模板链相同,保证同一基因表达形成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相同,D正确。‎ 故选D。‎ ‎26.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之一是伴性遗传病。下面相关分析正确的 A. 甲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Ⅱ-2有两种基因型,Ⅲ-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 C. 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个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12‎ D. 若Ⅲ-1与Ⅲ-8近亲结婚,其子女中正常的概率只有1/48‎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Ⅱ-4和Ⅱ-5患甲病,出生不患甲病的女儿Ⅲ-7,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根据题意分析,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则乙为伴性遗传,又因为图中Ⅱ-4和Ⅱ-5不患乙病,出生患乙病的儿子Ⅲ-6,说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假设控制甲、乙两病的等位基因分别为A、a和B、b,图中Ⅱ-2正常,其有患乙病的女儿Ⅲ-2,说明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Ⅱ-4和Ⅱ-‎ ‎5患甲病,后代有正常的女儿和患乙病的儿子,说明Ⅱ-4和Ⅱ-5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则Ⅲ-8基因型(A_XBX_)可能有2×2=4种,B错误;据系谱图分析可知,Ⅲ-4的基因型为Aa XBXb,Ⅲ-5的基因型为1/3AAXbY或2/3AaXbY,则他们生育一个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1-2/3×1/4)×1/2=5/12,C正确;由图可知,Ⅲ-1基因型为AaXBY,Ⅲ-8基因型为2/3Aa1/2XBXb,则他们的后代正常的概率=2/3×1/4×(1-1/2×1/4)=7/48,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遗传系谱图的一般分析方法,根据“有中生无”或“无中生有”等典型特征以及题干信息判断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写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进行相关的概率计算。‎ ‎27.如图是某细菌体内精氨酸的合成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酶1基因发生突变,中间产物I可能无法形成 B. 精氨酸的合成是由3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的 C.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形成直接控制精氨酸的合成 D. 酶1基因不表达,则酶2基因和酶3基因也不表达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表达,考查对基因控制性状途径的理解,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图示途径属于后者。‎ ‎【详解】若酶1基因发生突变,则不能形成酶1,中间产物I可能无法形成,A项正确;细菌为原核生物,细胞中不存在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不存在等位基因,B项错误;据图可知,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精氨酸的合成,C项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之间相互独立,酶1基因不表达,酶2基因和酶3基因不一定不表达,D项错误。‎ ‎28.某班同学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II-4、II-5基因型不同 C. II-3和II-4再生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 D. Ⅲ -11与正常女性结婚,建议生女孩 ‎【答案】C ‎【解析】‎ 该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无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4、II﹣5基因型都相同,都是杂合体,B错误;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3(aa)和II﹣4(Aa)再生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2×1/2=1/4,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3(XaY)和II﹣4(XAXa)再生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C正确;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后代男女患病概率相同,不能通过选择胎儿的性别来避免出生遗传病患儿,D错误。‎ ‎29.周期性共济失调是一种由编码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遗传病,该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的长度不变,但翻译的肽链缩短导致通道蛋白结构异常。下列有关该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翻译的肽链缩短说明基因一定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 B. 突变导致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改变 C. 该病例说明了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D. 该病可能是由碱基对的替换而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其mRNA的长度不变,但合成的肽链缩短”可知,翻译的肽链缩短说明编码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A错误;突变不会导致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改变,B错误;该病例说明了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的性状,C错误;‎ 根据题干信息“其mRNA的长度不变,但合成的肽链缩短”可知,该病可能是因为碱基对的替换而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D正确。‎ ‎30.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相关基因为A、a)。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4号和6号一定携带致病基因 B. 5号的基因型为aa C. 若8号男孩为携带者的概率为3/5,则2号、3号必为杂合子 D. 9号个体必定有一个致病基因来自于2号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图中正常的双亲生出了有病的儿子,为隐性遗传病,可能在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无论在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6号都是携带者,而4号则可能是携带者或者纯合子,A错误;5号的基因型为XaY或aa,B错误;若8号男孩为携带者的概率为3/5,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2号、3号必为杂合子,C正确;若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9号个体的致病基因能来自于6号,而6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1号,D错误。‎ 二、填空题 ‎31.果蝇的日活动周期由基因per控制,野生型基因per+和突变基因perS、perL分别控制果蝇的日活动周期为24小时、19小时和29小时,突变基因perO则导致果蝇活动完全没有节律性。‎ ‎(1)突变型果蝇具有不同的日活动周期,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已知per+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由1200个氨基酸组成,而perO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仅由约400个氨基酸组成,试推测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er基因除了能影响果蝇的日活动周期外,还能影响雄果蝇的求偶鸣叫节律。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分析,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发现,哺乳动物也存在调节日活动周期的per基因。请结合生活实际推测日活 动规律__________(是/不是)完全受基因调控,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定向性 (2). 基因突变导致m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 (3). 一种基因可控制多种性状(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4). 不是 (5). 日活动规律既受基因调控,又受环境影响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突变、遗传信息的表达、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由题意可知,由野生型基因突变而产生的不同突变基因,导致突变型果蝇的日活动周期与野生型果蝇不同,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已知per+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由1200个氨基酸组成,而perO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仅由约400个氨基酸组成,其原因在于:由于基因突变,导致perO在表达的过程中,转录形成的mRNA上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进而引起翻译提前终止。 ‎ ‎(2) per基因除了能影响果蝇的日活动周期外,还能影响雄果蝇的求偶鸣叫节律,此现象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非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一种基因可控制多种性状。‎ ‎(3)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哺乳动物的日活动规律并不是完全受基因调控,而是既受基因调控,又受环境影响。‎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①阅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如本题中:野生型基因per+和突变基因perS、perL分别控制果蝇的日活动周期为24小时、19小时和29小时等;②运用题干中信息,联想所学相关知识,找准解题的切入点,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及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如本题中的切入点为“野生型基因per+和突变基因所控制的日活动周期的时间”、“per+和perO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有的氨基酸数目”等,联想所学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基因与性状的关等相关知识即可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32.先天性耳聋(基因为A、a1、a2)、蓝色盲(基因为D、d)是两种单基因遗传病。下图为两家族相关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含A基因的个体听觉正常,家族甲和家族乙的先天性耳聋的致病基因不同,两家族从第Ⅱ代开始有男女婚配并生育后代。请据图分析回答。‎ ‎(1)先天性耳聋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蓝色盲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2)理论上,人类先天性耳聋患者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Ⅲ1与Ⅱ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Ⅲ2与Ⅱ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 ‎(3)若Ⅱ2与Ⅱ3再生一个男孩,该男孩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 ‎(4)若Ⅱ3(不患红绿色盲)与一个先天性耳聋的色觉正常携带者(携带红绿色盲基因和蓝色盲基因)结婚,他们后代中男孩同时患先天性耳聋和全色盲(红绿色盲和蓝色盲)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 (1). 常 (2). 常 (3). 3 (4). 2/9 (5). 0 (6). 7/16 (7). 1/16‎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遗传方式的判断、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等,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据图可知,II2与II3正常,其后代III2先天性耳聋,说明先天性耳聋是隐性遗传病,又I4是先天性耳聋患者,她生了一个正常的男孩II3,由此排除先天性耳聋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II2和Ⅱ3表现型正常,生了一个蓝色盲的男孩Ⅲ3,由此可判断蓝色盲是隐性遗传病,I2(女)是蓝色盲患者,却生了一个无蓝色盲的男孩II1,则排除蓝色盲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蓝色盲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判断出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后,再根据系谱图的表现型判断各个体的基因型,然后结合各项准确作答。‎ ‎(1)据试题分析可知,先天性耳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蓝色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是a1、a2,所以患者基因型可能是a1a1、a2a2、a1a23种。据系谱图分析可知Ⅱ2、Ⅱ3基因型分别是Aa1Dd、Aa2Dd(或Aa2Dd、Aa1Dd),Ⅲ1关于先天性耳聋的基因型是AA、Aa1、Aa2,其比例是1:1:1,Ⅲ1关于蓝色盲的基因型是 DD、Dd,其比例是1:2,所以Ⅲ1与Ⅱ2(Aa2Dd或Aa1Dd)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3×2/3=2/9。由于家族甲和家族乙的先天性耳聋的致病基因不同,因此Ⅱ1的基因型是a1a1Dd(或a2a2Dd),Ⅲ2的基因型是a1a2DD、a1a2Dd,Ⅲ2与Ⅱ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0。‎ ‎(3)Ⅱ2、Ⅱ3的基因型分别是Aa1Dd、Aa2Dd(或Aa2Dd、Aa1Dd),生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4×3/4=9/16。则该孩子患病的概率是1-9/16=7/16。‎ ‎(4)Ⅱ3的基因型是Aa1DdXBY(或Aa2DdXBY),先天性耳聋的色觉正常携带者的基因型是a1a1DdXBXb(或a2a2DdXBXb),后代患先天性耳聋的概率是1/2,患蓝色盲的概率是1/4,男孩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2,所以后代中男孩同时患先天性耳聋和全色盲的概率是1/2×1/4×1/2=1/16。‎ ‎33.图A、B是某种雄性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C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时期核DNA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A细胞中含有______个染色体组。‎ ‎(2)若该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则B细胞中染色体①上b基因的产生原因是______;染色体①上B与b的分离发生在C图的______阶段。‎ ‎(3)若图B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ABb的子细胞,则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必须说明时期和具体染色体的行为)‎ ‎(4)D图坐标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y1和y2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D图坐标中画出该动物细胞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变化曲线图。_________。‎ ‎【答案】 (1). 4 (2). 基因突变 (3). f〜g (4). ‎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①和②没有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①上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没有移向细胞两极 (5). 1/2 (6). 1 (7). ‎ ‎【解析】‎ ‎【分析】‎ 图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C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时期核DNA数量变化曲线,其中ad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变化曲线,dg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变化曲线。‎ ‎【详解】(1)A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含有4个染色体组。‎ ‎(2)该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结合胞中染色体②上基因b可知,①上b基因的产生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B与突变基因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对应C图中的f-g段。‎ ‎(3)若图B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ABb的子细胞,其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①和②没有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①上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没有移向细胞两极。‎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比值为1:1或1:2,所以y1和y2依次为1/2和1。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的变化曲线图如下:‎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分析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要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注意有丝分裂下降一次,减数分裂下降两次。‎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