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 一、课内古诗文知识考查(共10题,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划线的实词意义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外的变故)‎ 刑人如恐不胜(尽) 对酒当歌(对着)‎ B、 躬自悼矣 (伤心) 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久别重逢)大行不顾细谨(细枝末节) ‎ C、阙秦以利晋(侵损、削减) 持千金之资币物(钱币)‎ 列坐其次(依次) 何可胜道也哉(说)‎ D、知不可乎骤得(屡次得到) 何厌之有(满足)‎ 所以游目骋怀(放开、敞开)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2、 下列各项中划线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大人故嫌迟(旧的) 何乃太区区(愚拙)‎ B、 伶俜萦苦辛(孤单的样子) 枉用相存(存在)‎ C、 向之所欣(方向) 齐彭殇为妄作(没有根据)‎ D、酾酒临江(斟酒) 信可乐也(实在)‎ ‎3、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的相同的一项:(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枕藉乎舟中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引以为流觞曲水 C、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将子无怒 亦将有感于斯文 ‎4、下列句中“见”字用法的相同的一项:(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君既若见录   ③渐见愁煎迫    ‎ ‎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⑤府吏见丁宁   ⑥黄泉下相见 ‎ ‎⑦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⑧图穷匕见 ⑨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①④⑧   B、②⑤⑦   C、 ③⑦⑨  D、②⑦⑧‎ ‎5、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可怜体无比 秋毫不敢有所近 ‎ 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凌万顷之茫然 ‎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D、 汝岂得自由 行李之往来 ‎6、下列划线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怨灵修之浩荡兮 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7、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 )‎ ‎①沛公今事有急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⑤侣鱼虾而友麋鹿     ⑥其人居远未来     ‎ ‎⑦素善留侯张良      ⑧今太子迟之    ‎ ‎⑨足以荣汝身      ⑩何方圜之能周兮 A、 ‎③④⑥ B、①⑥⑩ C、②⑧⑨ D、⑤⑦⑧‎ ‎8、从下列各项中选出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 ) A、(1)共其乏困  (2)谣诼谓余以善淫   ‎ ‎  (3)岁亦莫止      (4)便言多令才 B、(1)猃狁孔棘 (2)渐车帷裳         ‎ ‎(3)匪来贸丝      (4)秦王方还柱走学 ‎ C、(1)箱帘六七十  (2)终老不复取         ‎ ‎(3)竞周容以为度   (4)于嗟鸠兮 ‎ D、(1)进不入以离尤兮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3)蒲苇纫如丝 (4)张良出,要项伯 ‎9、下列各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高余冠之岌岌兮 B、不吾知其亦已兮   大王来何操 C、是寡人之国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0、下列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散文家、辞赋家,自称“五柳先生”。‎ C、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名 医 ‎ ‎ 袁炳发 梅子涵是苇子沟的名医,这是苇子沟的人公认的。‎ 梅家是鼎鼎有名的中医世家。关于梅家的来历有很多版本,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梅子涵的祖父梅春鹤早年是宫里医术高深的御医,后来因为无意被牵扯进宫里的一个事件,不仅丢了差使,还险些丢了性命,就一狠心跑到了东北的苇子沟。‎ 许多年下来,梅家在当地已是屈指可属的殷实人家了。‎ 梅子涵自幼聪颖,勤奋好学,白天从塾师攻读经书,晚上随祖父、父亲学医。他对医学有着特殊的爱好,在弱冠时就已通读了《本草纲目》《千金方》《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这便为日后行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祖父的教导下,梅子涵的医术日臻成熟,各 兼能,得到远近推重。祖父过世后,梅子涵独挑大旗,继续光大着梅家祖传的医德医道。凡是来他医室治病者,不待启口言明病情,他在视行、听声、切脉、望色中,已能揭示是何病症,言之确凿,就似见到病人体内的五脏六腑一般。对于疑难杂症,有的就在患者平日不良嗜好中找到得救之法;有的并不示方,只告患者谨慎起居饮食,化病于不药之中。‎ 大凡别人医不好的病,到最后就只能求到梅子涵的门下。如果梅子涵再治不好,这个人恐怕就时日不多了。今天来的病人是这样的,家里已经为他备好了入殓的棺木和寿衣,来这里是因为仰慕梅子涵的大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情来此一试。 学 ‎ 梅子涵一边细听家人讲述病人的病史,一边走上前为病人细细切脉,回头开出一个方子,而这方子外人是难得一见的,只留作自家的医案。随后,梅子涵又亲自到后院自家药房配药,梅家的这一规矩始自于梅春鹤。待药配好后,梅子涵又亲自将药煎好,要病人立时服下。他嘱咐病人的家人:“如果此人能在子夜时分醒来,说明还有存活希望,不然就真的无药可救啦 ”‎ 说来也奇,这位病人在服下药不多时,便有了动静,不到子夜时分,只见他已能微张双眼。此后数日,几副药服毕,病人的状况竟一天好似一天,最后竟能自己起身了。病人的家人为此感激不尽,特地将一面写有:“妙手神医起死回生”八个烫金大字的匾额送到了梅子涵的府上。‎ 梅子涵治病救人的奇事轶闻,在苇子沟几乎是妇孺皆知,人们都尊称他为神医,称他的医术为仙术。经他手医好的病人到底有多少,就连梅子涵自己也记不清了。‎ 多年行医下来,有一件事一直深深困扰着梅子涵。这就是他始终没有找到可以传承他医术的合适人选,梅子涵膝下有一儿一女,但这一儿一女对祖传的医术竟都毫无兴趣,谁也不肯去接续梅子涵的衣钵。‎ 岁月如驷之过隙,转眼梅子涵已年届花甲。眼看着祖传的医术就要在他这一代失传,梅子涵心急如焚。无奈之下,他只好登出启示,招徒传艺。最终从应招者中挑选了两个人跟自己学医。这时的梅子涵恨不能在一日里,就把自己的所知所高一语文试卷第二页(共5页)‎ 学都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徒弟,但他又深知欲速则不达这个理,这最是急不得的事,只能慢慢来。‎ 不料,天有不测,三年之后,梅子涵突然患病,他自己给自己配了一副药,服下却未见好转。不久,病情竟日益加重。两徒弟见状痛心不已,于是各自小心翼翼为师父切脉、诊病,并各自开出了一个方子,可踌躇半晌,竟都不敢轻易给师父下药,都怕自己药方不当,而延误了师父的病。‎ 几日后,梅子涵病势加重,两徒弟只得跟梅子涵的家人商量,把师父送进省城的一家中医院。一名年轻的中医在诊过梅子涵的病后,马上开出了方子,谁料,不等药煎好,梅子涵就断气了。‎ 师父突然撒手人寰,两徒弟心存疑惑,便追问那位年轻的医生,问自己的师父究竟患的是什么病,竟会这么快就走了 那位医生告诉他们,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病难病,只是一般普通的肺热,但因医治不及时,虚火上升转而成了急症,如果当初医治及时是不致搭上性命的。‎ 两徒弟听后立时都红了脸,愧疚地低下头。‎ 后来,当省城的那位年轻的医生得知被自己诊治的人,就是苇子沟大名鼎鼎的梅子涵时,禁不住大惊,继而摇头叹息:“想不到能起死回生的一代名医,自己竟然死于轻如鸿毛的小病之上,可悲呀 ”‎ ‎(选自《小说月刊》2008年12期)‎ ‎11.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交待“梅子涵是苇子沟的名医”,开门见山,既点明标题,也引出下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B.小说介绍梅子涵的家世,意在说明梅子涵的艺术来自家传,没有祖父的悉心教导,他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医。‎ C.小说的语言平实朴素,在疾徐有度的叙述中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同时也令人唏嘘的故事。‎ D.在梅子涵救活垂危病人的情节中,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梅子涵的医术高超,不负“名医”盛名。‎ ‎12.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创设“省城年轻医生”这一人物有何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小说以“想不到能起死回生的一代名医,自己竟然死于轻如鸿毛的小病之上,可悲呀 ”一句结尾,请结合文本说明造成这可悲结局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16题。‎ ‎ 材料一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它的幽默是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 老舍的《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道出了他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猫城”无甚差异,可笑 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 响马摇身一变走马上任管地方治安,可笑 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奢淫逸,虚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换言之,老舍是想以幽默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用意,“为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摸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己的爱憎判断”。‎ 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会诸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材料二 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他的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 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和苟且偷安的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注着民族性格的健康,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生命,剖析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 老舍的作品又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他的作品往往是轻松落笔,信马由缰,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若用画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图》;若用画风来打比方,它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味道俗而不滥,俗得有味。老舍小说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最老舍”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人公的主人公。‎ 老舍作品还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老舍的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的根子扎到北京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语言,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达到新文学语言的新境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本色自然的智慧。他的小说“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他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 材料三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京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后者通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和痛切的沉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并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观察。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予里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真切的体现。‎ 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表现平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扬他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 ‎14.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舍先生认为滑稽与幽默是不同的,幽默首要的是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需技巧地写出事情中的可笑之点,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 B. 老舍的幽默来自生活中那些可笑的事实,清末民初的病态社会让老舍的幽默深刻、富有讽刺意味,反映了时代的悲剧。‎ C. 老舍小说的文化学是将他熟悉的北京市民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比较解剖,关注民族性格的健康,剖析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 D.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有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更重要的是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老舍贫寒的出身、刚强义气的性格使他的幽默里充满爱憎之情,老舍式的幽默表现为自然本色、轻松不失深刻、批判中富有同情。‎ B. 老舍的作品笔调轻松自由,以习俗为主体,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丑而不俗,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 C.《茶馆》塑造了底层市民的群像,折射了老舍自己的生活感受,不仅是二十世纪京味文学的代表,而且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也有指导意义。‎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切入,材料一介绍了老舍对幽默的认识,材料二介绍了老舍作品的文学价值,材料三介绍了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 E.材料中的引用,向读者直接展示出了老舍的经历、创作思想和创作特点,使文章对于老舍的评论更具真实性、准确性、深刻性与艺术性。‎ ‎16.依据材料对老舍文学创作的特点的介绍,概括读懂老舍作品的方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阅读(共2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题(12分)‎ 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 ‎ 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项王喑噁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弊,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此三人,秦民莫爱。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 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 注:刓(wán):磨损。‎ ‎1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 断:判断 B.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使……臣服 C.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 附:依从,依附 ‎ D.民无不恨者 恨:痛恨 ‎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汉王刘邦采用滕公、萧何的意见,提拔韩信,拜韩信为上将军,并放下架子,虚心请教韩信,终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 . ‎ B.当刘邦问计于韩信时,韩信为感谢刘邦知遇之恩,把自已在项羽军营里了解的情况和项羽犯的错误都告诉了汉王刘邦。 ‎ C.韩信认为,项羽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扎营彭城、放逐义帝、任人唯亲、任用降将、失去民心,已使他到了不攻自破的地步了。 ‎ D.汉王深为韩信推心置腹的谋划而高兴,并采纳其计策,马上部署将领落实韩信的谋划,最终有了“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的局面。 ‎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 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X_X_ ‎ ‎(2) 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20-21题(11分)‎ 出关① 吴兆骞 边楼回首削嶙峋,筚篥②喧喧驿骑尘。敢望余生还故国,独怜多难累衰亲。 云阴不散黄龙③雪,柳色初开紫塞④春。姜女石⑤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 【注】①诗人流放宁古塔县途经山海关时所作。②筚篥:军中乐器。⑧黄龙:边塞名,借指宁古塔。④紫塞:此指山海关。⑤姜女石: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出关数里有姜女祠,祠前土丘为姜女坟,望夫石在其侧。”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山海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作者行至此处回望,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 B.首联中的“边楼”“嶙峋”“筚篥”就写出了山海关崇山峻岭,有戍边的将士把守的情况。 C.第二句写出了边塞军乐喧闹,驿马奔驰,飞尘四起,一片热闹繁忙的关外景象。 D.第三句写出了诗人虽遭流放,但一定能在有生之年回到故乡。 E.第四句写作者因对连累双亲而自责,抒发了不忍离开故土,挂念衰亲的情感。 21.诗歌后两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篇名句默写(共5分,每小题1分)‎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写小人的种种丑态、伎俩,自己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 。”‎ ‎(2)《离骚》中有两句,说世俗人善于投机取巧,违反规矩,又任意改变的句子是:“ , 。”‎ ‎(3)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 , 。‎ ‎(5)《氓》中开篇表现了男子求婚时的敦厚的诗句是: , 。‎ ‎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6分,每小题3分)‎ ‎23、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高等教育改革要想取得实效,就需要实实在在地下一番功夫,若满足于浅尝辄止的喧闹,或将陷入华而不实、喧宾夺主的误区。‎ ‎③书法家刘坤有意把“风流宛在”的“流”字少写一点,“在”字多写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做人少点风流,多点实在。‎ ‎④改革的红利大家都期待,但改革不会一挥而就,保持耐心也是对改革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改革,为改革献计出力。‎ ‎⑤在这个信息大社会,我们所需要的决不是局限于课堂的咬文嚼字的小语文课,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大语文课。‎ ‎⑥第14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上,面对评委的刁钻提问,一支农民合唱队真挚纯朴,巧言令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④⑥ D、②③⑤‎ ‎2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际足联2017年度颁奖典礼在英国伦敦举行,多项大奖名花有主。最引人瞩目的世界足球先生竞争激烈,葡萄牙球星C罗击败梅西和内马尔,连续两年蝉联该奖项。‎ B、高贵优雅不是外在的物质表现,而是你面对他人乃至这个世界,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善良与宽容、坚强与淡定、宠辱不惊与轻声细语。‎ C、近年来,幼儿园虐童事件时刻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孩子们在幼儿园期间的人身安全、教师的道德素质等问题一直以来是广大家长备受关注的。‎ D、如何让农耕文化的菁华成为构建新时代农村文明的底色,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七、 作文(60分)‎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 ‎ 高一语文试卷第五页(共5页)‎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1 C 2 D 3 B 4 C 5 A 6 B 7 B 8 D 9 D 10 A ‎11.B (“没有祖父的悉心教导,他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医”不当)‎ ‎12.情节上:是故亊情节发展的一部分,省城的年轻医生诊治,并告知没有大病,使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 人物上:用省城的年轻医生与两个徒弟构成对比。两个徒弟慑于师傅的名气,不自信,不敢给师傅用药,以致延误了病情,导致了悲剧。‎ 主题上:最后由年轻医生点明故亊的主旨,一代名医死于小病上,道出故事的可悲性。有讽刺意味。‎ ‎13.(1)医术传承断档:梅子涵药方不外传,亲自配药,没有及时找到医术传承人。‎ ‎(2)收徒晚,又不能速成:无奈之中招收两个学生,教授医术只能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 ‎(3)学生不自信,不敢轻易医治:学生小心翼翼地为师父切脉、诊病,都怕自己的药方不当,延误了师父的病。‎ ‎(4)名医在盛名之下,给别人造成了威慑,也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14.D(“更重要”有误,原文只是“重点谈”。)‎ ‎15.B E (B项3分,“风格丑而不俗”出错,原文是“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并不是“不俗”;E项2分,“艺术性”错。)‎ ‎16.①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老舍其人其事其情。(1分)(依据:材料一、三,老舍的创作折射他自己的生活、精神、情感)‎ ‎②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他所在时代的社会生活。(1分)(依据:材料一,老舍的创作根植于他生活的时代)‎ ‎③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特质。(1分)(依据:材料二、三,老舍的创作京味十足)‎ ‎④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国民特性。(1分)(依据:材料一、二、三,老舍的创作剖析了我们的民族特性)‎ ‎17.D(恨:遗憾。) ‎ ‎18.C(“已使他到了不攻自破的地步了”,于文无据。事实上项羽的军事实力依然很强大。)‎ ‎19(1)(项王)又违背了义帝的盟约,把亲近的人、喜爱的人封为 王,诸侯心里不平。(得分点:“背”“亲爱”“王”各1分)‎ ‎ (2) 大王的军队进入武关之后,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刻的法律,与秦民约法三章,而且秦地百姓无不希望大王在秦地称王。 (得分点:“秋毫” “除”“王”各1分)‎ ‎【参考译文】‎ 汉王刘邦在采用滕公夏侯婴、丞相萧何的意见后,提拔韩信,拜他为上将军,(拜礼完毕)领韩信坐上座,汉王问(韩信)说:“丞相多次在我面前称赞将军,将军拿什么计策来指点我呢?”韩信表示感谢后,于是问汉王说:“现在大王向东争夺天下,对手难道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的。”韩信说:“请大王自己判断,勇敢、仁慈、强悍,您比起项王来,哪个厉害些?”汉王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我比不上项王。”‎ 韩信拜了两拜祝贺汉王说:“我也以为大王比不上项王。但我曾在项王手下做事,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项王发怒大声呼喊,千人听后吓得避退,(他有如此威风)却不能任用良将,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见到他人时恭敬谨慎,说话很温和,别人有了病,(他便)伤心得流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病人吃。到了别人有功劳应当封赏爵位的时候,直到官印磨损了棱角,绶带破旧了,他还不舍得给人家,这些所说的是妇人的仁慈。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各诸侯王臣服,不驻扎关中,定都彭城,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把亲近的人、喜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心里不平。诸侯看到项王把义帝迁徙到江南,也都把他们原来的君主赶走,自己在好地方称王。项王所过之处,没有不被摧残毁灭的,百姓怨声载道,不愿依附他,只不过被他的威力胁迫,勉强 ‎ 服从罢了。项王虽然名义上是霸王,实际上失去了民心,所以说他的强大已变成脆弱。如果大王真能反其道而行,重用天下英武勇敢的人,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消灭?把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之臣,还有什么人会不服从?率领正义的军队使思念东归的将士跟随,还有什么敌人会不被击溃?况且,分封在秦地的三王都是原来秦朝的将领,他们统领秦地的子弟几年来,被杀死的,数也数不清。又骗众多兵卒投降诸侯王到新安,项王设计坑杀了投降的秦军二十多万人。只有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得以脱免,秦地的父兄痛恨这三人,深入骨髓。现在项王强迫民意,凭借威力使这三人仍在秦地为王,秦地百姓并不爱戴他们,大王的军队进入武关之后,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刻的法律,与秦民约法三章。而且秦地百姓无不希望大王在秦地称王。同诸侯的约定,大王先入咸阳,应当在关中称王,百姓们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去了关中王的职位,到了蜀地,老百姓们无不感到遗憾。如今大王发兵东进,三秦大地只需要传递您声讨项王的檄文就会立马平定下来。” ‎ 在这时,汉王非常高兴,自以为得到韩信太晚,于是听从韩信的计策,部署诸将进攻。八月,汉王向东进攻,秦地百姓都归顺汉王,汉王杀了被项羽封在秦地的三个王,平定了三秦大地,收集了诸侯的军队,讨伐项羽,奠定了帝业:这些都是韩信的计谋。‎ ‎20 CD( C.“热闹繁忙”错,应为悲凉冷落 D.“相信自己一定”错,是不敢奢望能回到故乡。)‎ ‎21.①对比:将边塞云色浓黑,白雪覆盖的阴寒与山海关柳叶繁茂的春意对比,突出了边塞的苦寒,表达了诗人流放边塞的苦闷之情。(虚实:虚写边塞云色浓黑,白雪覆盖的阴寒,实写山海关柳叶繁茂的春意,两相对比,突出了边塞的苦寒,表达了诗人流放边塞的苦闷之情。仅答出情景关系,酌情给分)(3分)‎ ‎②用典:通过写只有“傍关”的百姓是“汉家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留恋之情和因发配边塞而产生的孤独、失落之感。(3分)‎ ‎22默写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学 ‎ ‎(4)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23、C ‎24、D 七、作文 ‎ [专家解析 ‎ ‎  2017年天津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该作文题从考生十八岁步入成人的年龄特点出发,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及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引导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  1。关注传统文化,饱含人文情怀。人伦关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命题意在引导考生调动家庭与个人、长与幼的相关经验,重新理解长辈的深沉情感、丰富智慧及其对于青年成长的宝贵意义,引导考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体现。题目需要考生从凝聚个人真切情感的生活阅历中选材,关注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既唤醒内心的真挚情感,又思考个人精神成长,富有人文情怀。‎ ‎  2。立意角度丰富。“长辈”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长亲人或老师等。依据材料,考生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重新思考过去的时代与历史,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积淀,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也可以在长幼互动关系中,以长辈为镜鉴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从“我”的视角观照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熟……立意角度多元,可叙可议,便于各层次考生发挥个性特长。 ‎ ‎  3。富有思辨性。写长辈、写日常生活很容易入手,但以“十八岁成人”的眼光来重新思考,在思想碰撞中触摸灵魂,则需要考生处理好感性生活与理性思考的关系,需要处理好表象与本质的关系,需要思考延续传统与突破传统的关系,需要思考传统中核心价值的恒定与时代变化的关系……要写出深度与个性,就要具备处理这一系列辨证关系的理性思考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