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河北省正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S-32 Cu-64 Ⅰ卷(共8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物质的手段和途径越来越多,H3、O4、C60、N5+等已被发现。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H2与H3属于同素异形体 B. O2与O4属于同位素 C. 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g/mol D. N5+中含有36个电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A. H2与H3是由氢元素形成不同单质,两者是同素异形体,故A正确; B.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同位素,而O2与O4是由氧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两者是同素异形体,故B错误; C. 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故C错误; D. N5+中的电子数为7×5-1=34,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2、Cl2、Br2、I2 熔点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降低 B. 由于非金属性Cl>Br>I,所以酸性HCl>HBr>HI C. 原子序数为24的元素属于长周期的副族元素 D. 金属Cs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Cs2O 【答案】C 【解析】 【详解】A. F2、Cl2、Br2、I2均为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点越高,熔点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增大,故A错误; B. 非金属性和氢化物酸性无因果关系,故B错误; C. 原子序数为24的元素位于第四周期ⅥB族,故C正确; D. 金属钠、钾的燃烧产物分别是过氧化钠、超氧化钾等,Cs比钠钾都要活泼,所以Cs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物一定不是Cs2O,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 A. 氯化钠的电子式: B. 二氧化碳的结构式:O—C—O C. S2-的结构示意图: D. 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碳原子C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氯化钠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故A错误; B. 二氧化碳的结构式为O=C=O,故B错误; C. S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形成S2-,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 D. 中子数为8,则该C原子的质量数为8+6=14,所以原子符号为C,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32 g S8(分子结构: )中的共价键数目为NA B. 2 g由H2 和2H2O组成的物质中含有的质子数为NA C. 8 g CuO与足量H2充分反应生成Cu,该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D. 2.3 g Na与O2完全反应,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介于0.1NA和0.2NA之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根据分子结构可知一个S8分子含有8个共价键,32g S8的物质的量为mol,共价键数目为NA,故A正确; B. H218O和2H2O的摩尔质量均为20g/mol,故2g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0.1mol,且两者中均含10个质子,故0.1mol此混合物中含质子为NA个,故B正确; C. 8gCuO的物质的量为0.1mol,而CuO和氢气反应时,铜元素由+2价变为0价,故0.1molCuO反应转移0.2NA个电子,故C正确; D. 2.3g钠的物质的量为0.1mol,钠与氧气反应时无论生成氧化钠还是过氧化钠均变为Na+,所以0.1mol钠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0.1NA,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5.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①液态水汽化 ②将胆矾加热变成白色粉末 ③浓硫酸稀释 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⑤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④⑤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液态水汽化是吸热过程,是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反应,不符合题意;②将胆矾加热变成白色粉末,失去结晶水发生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符合题意;③浓硫酸稀释过程放热,不符合题意;④在加热条件下氯酸钾发生分解反应制氧气,是吸热反应,符合题意;⑤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是放热反应,不符合题意;据此回答; 答案选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双原子分子中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 B. 任何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 非极性键可能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D.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它们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同种元素形成双原子分子中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而不同种元素形成的双原子分子如HCl中的共价键,是极性键,故A错误; B. H原子中没有中子,故B错误; C. 非极性键可能存于离子化合物中如Na2O2,故C正确; D. H2O和HF质子数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X元素原子的质量数为m,核内中子数为n,则Wg X2+ 离子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约为( ) A. (m+n+2)W/m mol B. (m-n+2)W/m mol C. (m+n-2)W/m mol D. (m-n-2)W/m mol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离子中含有的质子数=质量数-中子数=m-n,阳离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m-n-2;在数值上,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其质量数,所以Wg X2+离子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答案选D。 8.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 A. BeCl2 B. CH4 C. BF3 D. PCl3 【答案】D 【解析】 【详解】A. BeCl2中Be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不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故A不符合题意; B. CH4中H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不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故B不符合题意; C. BF3中 B最外层有6个电子,不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故C不符合题意; D. PCl3中P和Cl最外层均为8电子结构,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 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 B. 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 灼热的炭与CO2的反应 D. 甲烷在O2中的燃烧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了解常见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详解】A. 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置换反应,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但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 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涉及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化合价没有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CO2 2CO,是氧化还原反应,是吸热反应,故C正确; D. 甲烷在O2中的燃烧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错误; 答案选C。 10.下列各组给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稳定化合物的是( ) A. 3和17 B. 1和8 C. 11和8 D. 7和12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组元素分别是Li和Cl元素,则二者形成LiCl的化合物,符合题意,A正确; B.该组元素是H与O元素,形成的H2O2是原子数比为1:1的化合物,B正确; C.该组元素是Na与O,形成的化合物是Na2O2是原子数比为1:1的化合物,C正确; D.该组元素是N与Mg元素,二者形成Mg3N2的化合物,不是原子数比为1:1的化合物,D错误。 答案选D。 11.中和热测定实验中,下列操作会使测得的∆H偏小的是( ) A. 大烧杯上没有盖硬纸板 B. 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 C. 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硝酸代替稀盐酸溶液进行实验 D. 用1gNaOH固体代替50mL0.5mol/L的NaOH溶液进行实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大烧杯上没有盖硬纸盖会导致热量的散失,测得的∆H偏大,故A错误; B. 铜丝的导热性比玻璃好,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会导致热量的散失,测得的∆H偏大,故B错误; C. 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硝酸代替稀盐酸溶液进行实验,仍为稀的强酸与稀的强碱反应,对∆H的测定无影响,C错误; D.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热,因此测得的∆H偏小,D正确; 故答案为D。 12.已知X为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该原子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则需要的电子数小于其次外层和最内层的电子数之差,且等于最内层电子数的整数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是强酸 B. X元素的氢化物的化学式一定为H2X C. X的单质一定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D. X元素的氧化物一定能与烧碱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第三周期元素的次外层有8个电子,最内层有2个电子,二者之差为6。因为该原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需要的电子数小于6,则需要的电子数为2或4。若为2,则X为S;若为4,则X为Si,据此解答。 【详解】A.硅酸为弱酸,A错误; B.硅的氢化物为SiH4,B错误; C.S单质不能作半导体材料,C错误; D.SO2、SO3和SiO2都能与烧碱反应,D正确。 答案选D。 13.将1L 0.1 mol•L-1BaCl2溶液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放出a kJ热量;将1L 0.5 mol•L-1HCl溶液与足量NaOH稀溶液充分反应放出b kJ热量;将500 mL 1 mol•L-1H2SO4溶液与足量Ba(OH)2稀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 A. (5a-2b) kJ B. (2b-5a) kJ C. (5a+2b) kJ D. (10a+4b) kJ 【答案】C 【解析】 【详解】1L 0.1mol•L-1 BaCl2的物质的量为0.1mol,将1L 0.1mol•L-1 BaCl2溶液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涉及的离子方程式为:Ba2+(aq)+SO42-(aq)=BaSO4(s),放出akJ热量,生成0.1molBaSO4,则生成0.5molBaSO4,放出5akJ热量;1L 0.5mol•L-1 HCl溶液的物质的量为0.5mol,将1L 0.5mol•L-1 HCl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涉及的离子方程式为H+(aq)+OH-(aq)=H2O(l),放出b kJ热量,生成0.5mol水,则生成1mol水放出2bkJ热量。500mL 1mol•L-1 H2SO4的物质的量为0.5mol,所以将500mL 1mol•L-1 H2SO4溶液与足量Ba(OH)2溶液反应,生成0.5molBaSO4,1mol水,涉及的离子方程式有Ba2+(aq)+2H+(aq)+2OH-(aq)+SO42-(aq)=2H2O(l)+BaSO4(s),因此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为(5a+2b)kJ,故选C。 14.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气态氢化物极易溶于Y的氢化物中,常温下,Z的单质能溶于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稀溶液,却不溶于其浓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Y的最高正化合价为+6 B. 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W>Q>Z>X>Y C. 工业上用电解法冶炼Z单质 D. 元素Q的含氧酸的酸性一定比W的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气态氢化物极易溶于Y的氢化物中,联想NH3极易溶于水,可知X为氮元素,Y为氧元素;常温下,Z的单质能溶于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稀溶液,却不溶于其浓溶液,说明Z为铝元素,W为硫元素,因为铝在常温下能溶于稀硫酸,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Q只能为氯元素。据此解答。 【详解】A.Y为氧元素,无最高正价,故A错误; B.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离子半径S2->Cl->N3->O2->Al3+,即离子半径W>Q>X>Y>Z,故B错误; C.Z为铝元素,工业上通常采用电解熔融氧化铝的方法冶炼金属铝,故C正确; D.非金属性Cl>S,故Cl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更强,其它含氧酸不一定,故D错误。 故选C。 15.2019年是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表150周年。根据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 第35号元素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 B. 位于第四周期第ⅤA族的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C. 第84号元素的最高化合价是+7 D. 第七周期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8 【答案】C 【解析】 【详解】A.35号元素是溴元素,单质Br2在常温常压下是红棕色的液体,A项合理; B.位于第四周期第ⅤA族的元素是砷元素(As),为非金属元素,B项合理; C.第84号元素位于第六周期ⅥA族,为钋元素(Po),由于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所以该元素最高化合价是+6,C项不合理; D.第七周期0族元素是第七周期最后一个元素,原子序数为118,D项合理。 故答案选C。 16.2A(g)B(g) ΔH1(ΔH1<0),2A(g)B(l) ΔH2,下列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已知: 2A(g) B(g)△H1(△H1<0);2A(g)= B(l)△H2; △H<0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2A(g)的总能量大于B(g)的总能量;由液体变为气体需要吸收能量,所以B(g)的总能量大于B(1)的总能量,所以B图象符合,故答案为B。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aO与水反应过程中,有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 B. H2O的热稳定性比H2S强,是由于H2O的分子间作用力较大 C. KCl、HCl、KOH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所以它们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D. 葡萄糖(C6H12O6)、二氧化碳和足球烯(C60)都是共价化合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氧化钙与水化合过程中水中的共价键会断裂,并会形成氢氧根离子,故A正确; B. 热稳定性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故B错误; C. HCl属于共价化合物,故C错误; D. 足球烯(C60)是一种碳单质,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8.下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N、Z两种元素的离子半径相比前者较大 B. M、N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相比后者较强 C. X与M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能与碱反应,但不能与任何酸反应 D. 工业上常用电解Y和N形成的化合物的熔融态制取Y的单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原子半径和原子序数的关系图可知X为O,Y为Na,Z为Al,M为Si,N为Cl。据此解答。 【详解】A.N为Cl,Z为Al,同周期的金属形成的离子半径小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阴离子的半径,A正确; B.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Cl>Si,硅元素形成的氢化稳定性差,B正确; C.SiO2能与HF反应,C错误; D.钠是活泼的金属单质,工业上电解NaCl熔融态制取Na的单质,D正确。 答案选C。 19.根据体系的能量循环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放出热量,则△H5<0,故A错误; B.氢氧化钙生成氧化钙固体和水蒸气,与液态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是可逆的过程,水蒸气变成液态水会放出热量,△H1+△H2≠0,故B错误; C.②CaO(s)+H2O(l)=Ca(OH)2(s)、④CaO(s)=CaO(s),②+④不能得到510℃时Ca(OH)2(s),则△H3≠△H4+△H2,故C错误; D.由盖斯定律可知,①+②+④+⑤=-③,即△H1+△H2+△H4+△H5=-△H3,可知△H1+△H2+△H3+△H4+△H5=0,故D正确; 故选:D。 20.为探究NaHCO3、Na2CO3与1 mol/L盐酸反应(设两反应分别是反应Ⅰ、反应Ⅱ)过程中的热效应,进行实验并测得如下数据: 序号 液体 固体 混合前温度 混合后最高温度 ① 35 mL水 2.5 g NaHCO3 20 ℃ 18.5 ℃ ② 35 mL水 3.2 g Na2CO3 20 ℃ 24.3 ℃ ③ 35 mL盐酸 2.5 g NaHCO3 20 ℃ 16.2 ℃ ④ 35 mL盐酸 3.2 g Na2CO3 20 ℃ 25.1 ℃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仅通过实验③即可判断反应Ⅰ是吸热反应 B. 仅通过实验④即可判断反应Ⅱ是放热反应 C. 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Ⅰ、Ⅱ分别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D. 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Ⅰ、Ⅱ分别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碳酸氢钠溶于水为吸热反应,不能仅根据实验③混合后溶液温度降低而判断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为吸热反应,需要结合实验①综合判断,故A错误; B.根据实验②可知,碳酸钠溶于水的过程为吸热过程,所以不能仅根据实验④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混合液温度升高判断反应Ⅱ是放热反应,故B错误; C.根据实验①可知,碳酸氢钠溶于水后混合液温度从20℃降低到18.5℃,而实验③中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后混合液温度从20℃降低16.2℃<18.5℃,通过反应Ⅰ后混合液温度更低,证明反应Ⅰ为吸热反应;同理根据实验②碳酸钠溶于水,混合液温度从20℃升高到24.3℃,实验④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温度从20℃升高到25.1℃>24.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混合液的温度比碳酸钠溶于水后升高的温度更高,证明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正确; D.根据选项C的分析可知,反应Ⅰ为吸热反应、反应Ⅱ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冰熔化时,分子中H-O键发生断裂 B. 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四卤化碳CX4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大,所以它们相应的沸点也逐渐增高 C. 由于H—O键比H—S键牢固,所以水的沸点比H2S高 D. 在由分子所构成的物质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该物质越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冰融化时发生物理变化,只破坏氢键和范德华力而不破坏化学键,故A错误; B. 它们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且分子间不存在氢键,所以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也越高,故B正确; C. 水的熔沸点比H2S高因为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故C错误; D. 由分子所构成的物质稳定性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2.图中每条折线表示周期表ⅣA~ⅦA中的某一族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变化。每个小黑点代表一种氢化物,其中b点代表的是( ) A. H2S B. HCl C. PH3 D. SiH4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ⅣA~ⅦA中的氢化物里,NH3、H2O、HF因存在氢键,故沸点高于同主族相邻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只有ⅣA族元素氢化物不存在反常现象,故a点代表的应是SiH4。H2O在室温下呈液态,HF、NH3在室温下呈气态,H2O的沸点最高,氢键:HF>NH3,则b点所在曲线为VA的氢化物沸点曲线,b点表示PH3,故合理选项是C。 23.如下图所示,△H1=-393.5 kJ•mol-1,△H2=-395.4 kJ•mol-1,下列说法或表示式正确的是( ) A. C(s、石墨)==C(s、金刚石)△H=+1.9kJ•mol-1 B. 石墨和金刚石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C. 金刚石的稳定性强于石墨 D. 1 mol石墨的总键能比1 mol金刚石的总键能小1.9 kJ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得:①C(S,石墨)+O2(g)=CO2(g)△H=-393.5kJ•mol-1 ②C(S,金刚石)+O2(g)=CO2(g)△H=-395.4kJ•mol-1, 利用盖斯定律将①-②可得:C(S,石墨)=C(S,金刚石)△H=+1.9kJ•mol-1 【详解】A、因C(s、石墨)=C(s、金刚石)△H=+1.9kJ•mol-1,A正确; B、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 C、金刚石能量大于石墨的总能量,物质的量能量越大越不稳定,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C错误; D、依据热化学方程式 C(S,石墨)=C(S,金刚石)△H=+1.9kJ•mol-1,1 mol石墨的总键能比1 mol金刚石的总键能大于1.9 kJ,D错误; 选A。 24.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CO2(g)+3H2(g) ΔH=+49.0 kJ/mol ②CH3OH(g)+1/2O2(g)=CO2(g)+2H2(g) ΔH=-192.9 kJ/mol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H3OH转变成H2的反应不一定要吸收能量 B. 1mol CH3OH(g)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于192.9 kJ C. 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D. 根据反应①和②推知:H2(g)+1/2O2(g)=H2O(g) ΔH=-241.9kJ/mol 【答案】C 【解析】 【详解】A. 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按照反应①是吸热反应,按照②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不一定要吸收能量,故A正确; B. 反应②甲醇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焓变是-192.9kJ/mol;而1 mol CH3OH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氢气燃烧生成水也为放热反应,根据盖斯定律可知1mol CH3OH(g)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于192.9 kJ,故B正确; C. 反应①焓变大于零为吸热反应,图示为放热反应的能量变化,故C错误; D. 根据盖斯定律,将②-①可得:H2(g)+O2(g)=H2O(g)的△H=-241.9kJ/mol,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25.下列各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表中数字为原子序数,其中M的原子序数为37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M的原子序数为37,位于周期表中第五周期第ⅠA族。 A. 17号、53号元素为第ⅦA族元素,图中M为0族元素,故A错误; B. 20号,56号元素处于第ⅡA族。20号元素为钙元素,处于第四周期第ⅡA族,则M为第五周期第ⅠA族,位置正确,故B正确; C. 26号、28号元素为第Ⅷ族元素,图中M处于第Ⅷ族,故C错误; D. 19号,55号元素处于第ⅠA族,图中M处于第ⅡA族,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0分) 26.下列表示式正确的是( ) A. NH4Cl的电子式: B. 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 C. HCl的电子式: D. H2F+的电子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氯化铵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 B. 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O—Cl,故B错误; C. 氯化氢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故C错误; D. H2F+为阳离子,电子式为,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7.下列各组中每种物质都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一组是( ) A. NaOH H2SO4 (NH4)2SO4 B. MgO Na2SO4 HNO3 C. Na2O2 KOH Na3PO4 D. HCl Al2O3 MgCl2 【答案】C 【解析】A、H2SO4中只含共价键,A错误;B、MgO中只含离子键,HNO3中只含共价键,B错误;C、三种物质都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C正确;D、各物质均只含一种化学键,分别是共价键、离子键和离子键,D错误,答案选C。 28.已知短周期元素离子:aAm+、bBn+、cCm-、dDn-(m>n)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B>A>C>D B. 离子半径:C>D>B>A C. 原子序数:D>C>B>A D. 单质还原性:A>B>D>C 【答案】AB 【解析】 【分析】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m+、bBn+、cCm-、dDn-(m>n)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有:a-m=b-n=c+m=d+n,则有A、B在周期表中C、D的下一周期,且A、B为金属元素,C、D为非金属元素,且原子序数:a>b>d>c,结合元素周期律递变规律解答该题。 【详解】A.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则原子半径:B>A>C>D,故A正确; B.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核电荷数A>B>D>C,则离子半径:cCm->dDn->bBn+>aAm+,故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原子序数大小为:a>b>d>c,即A>B>D>C,故C错误; D.A、B为金属,原子序数A>B,单质还原性B>A,C、D为非金属,原子序数D>C,单质氧化性D>C,故D错误; 故选:AB。 29.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非金属元素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共有16种,下列对这16种非金属元素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①都是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大于3 ②单质在反应中都只能作氧化剂 ③对应的含氧酸都是强酸 ④氢化物常温下都是气态,所以又叫气态氢化物 ⑤氧化物与水反应都不会再生成气体 A. 全部 B. 只有① C. 只有①②③ D. 只有①②④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大部分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3,但H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①错误; ②有的单质在反应中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如氯气和水的反应等,②错误; ③对应的含氧酸不一定都是强酸,例如碳酸等,③错误; ④大多数非金属的氢化物为气体,但常温下水为液体,④错误; ⑤NO2与水反应生成气体NO,⑤错误。 故选A。 30.已知反应: ①C(s)+1/2O2(g)=CO(g) ΔH1=-110.5kJ/mol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2=-57.3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若碳的燃烧热用ΔH3来表示,则ΔH3<ΔH1 B. 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kJ·mol-1 C.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 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 1mol水,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 【答案】AD 【解析】 【详解】A. 燃烧热是指1mol纯净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放出的热量,又C(s)+ O2(g)═CO(g)△H1=-110.5 kJ/mol,该反应没有生成稳定氧化物,则碳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热量大,所以△H3<△H1,故A正确; B. 中和热必须是生成1molH2O所放出的热量,与几元酸、碱无关,而H2SO4和Ca(OH)2反应除生成水以外还生成硫酸钙沉淀,放出更多的热量,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H<2×(-57.3)kJ/mol,故B错误; C. 很多放热反应也需要条件才发生,如碳的燃烧反应,需要加热才发生,但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错误; D. 醋酸电离要吸热,则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故D正确。 故选:AD。 3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固态Na2O2和熔融态NaHSO4中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不同 B. 每个水分子内含有两个氢键 C. 碘晶体受热转变成碘蒸气,破坏了共价键 D. 干冰溶于水生成碳酸的过程只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固态Na2O2中含有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NaHSO4晶体中含有1个Na+和1个HSO4-,NaHSO4晶体中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故A正确; B. 水分子内不含氢键,只存在与水分子之间,故B错误; C. 碘晶体受热转变成碘蒸气,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没有破环共价键,故C错误; D.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发生了化学变化,共价键被破坏,故D错误; 故选:A。 32.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4He 形式存在,月球上氦元素主要以3He形式存在,已知一个12C原子的质量为a g,一个3He 原子的质量为b g,一个4He 原子的质量为c g 。现有: ①3He、4He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②3He、4He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③氦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④3He、4He为氦元素的同位素,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为b:c。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同种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3He和4He质子数相同,是同种元素的两种原子,所以化学性质相同,故①正确; ②4He的中子数为4-2=2,3He的中子数=3-2=1,故中子数不同,故②错误; ③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这种元素的各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它的百分含量算出的平均值,故③错误; ④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为等于摩尔质量之比,3He 的摩尔质量为bNA g/mol,4He 的摩尔质量为cNA g/mol,同温同压下3He与4He密度之比为b:c,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33.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一种同位素的质量数为1,A和B同主族,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D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nEO2n+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离子半径小于B+离子半径 B. B单质在C单质中燃烧生成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 C. D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溶于水可制得D的含氧酸 D. D与E组成的化合物中,各原子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一种同位素的质量数为1,则A为氢元素;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则C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C为氧元素;A和B同主族,B原子序数小于氧元素,则B为Li元素;D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最外层电子数为4,处于ⅣA族,原子序数大于氧元素,故D为Si元素;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nEO2n+2,令E元素化合价为x,则n+x=4n+4,即x=3n+4,故x=7,则E为Cl元素。 【详解】A.H-、Li+的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H->Li+,故A错误; B.Li在氧气中燃烧生成Li2O,故B错误; C.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不能溶于水,故C错误; D.Si与Cl组成的化合物为SiCl4,分子中Si原子与Cl之间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各原子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故D正确。 故选D。 34.一般硫粉含有S(单斜)和S(正交)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常温下: ①S(单斜)+O2(g) =SO2(g) ΔH=-297.16 kJ/mol ②S(正交)+O2(g) = SO2(g) ΔH=-296.83 kJ/mol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S(g)+O2(g)=SO2(g) ΔH=-Q3 kJ/mol Q3> 297.16 B. 单斜硫转变为正交硫的能量变化可用如图表示 C. 常温下单斜硫比正交硫稳定 D. 单斜硫转化为正交硫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答案】BC 【解析】 【详解】A. 硫气体变化为固体需要放出热量,又S(单斜)+O2(g)═SO2(g)△H=-297.16kJ/mol,所以S(g)+O2(g)═SO2(g)△H=-Q3kJ/mol Q3>297.16,故A正确; B. ①S(单斜)+O2(g)═SO2(g)△H=-297.16kJ/mol ②S(正交)+O2(g)═SO2(g)△H=-296.83kJ/mol 依据盖斯定律①-②得到S(单斜)=S(正交)△H=-0.33kJ/mol,单斜硫能量高于正交硫,故B错误; C. 单斜硫能量高于正交硫,单斜硫稳定性小于正交硫,故C错误; D. 依据B分析,S(单斜)=S(正交)△H=-0.33KJ/mol,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 故选:BC。 35.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W、Y、X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B. Z元素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高 C. Z的非金属性比Y的强,所以Z氢化物的沸点比Y的高 D. Y元素的单质能从NaZ溶液中置换出Z元素的单质 【答案】CD 【解析】 【分析】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由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X为O,Y为S,Z为Cl,W为Si。 【详解】A.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则W、Y、X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故A正确; B.非金属性Z>Y,则Z元素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高,故B正确; C.氢化物的沸点与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有关系,与非金属性强弱无关,故C错误; D.Cl的非金属性强于S,所以氯气的氧化性大于硫单质,则Y元素的单质不能从NaZ溶液中置换出Z元素的单质,故D错误; 故选:CD。 Ⅱ卷(共20分) 三、填空题(本题共有2个小题,共20分) 36.A、B、C、D 四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 原子的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B的阴离子和 C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两元素的单质反应,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E,D的L层电子数等于K、M两个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之和。 (1)C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D在周期表中位置_____。 (2)写出E的电子式:_____。 (3)A、D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属_____(填“离子”或“共价”)化合物。 (4)写出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和A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B 原子与氢原子形成的粒子中,与NH3具有相同电子数的阴离子为_____(填化学式),阳离子为_____(填化学式),阴离子的电子式为_____。 (6)A、D两元素形成的某化合物具有与CO2相似的结构,试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_____。 【答案】(1). (2). 第三周期第ⅥA族 (3). (4). 共价 (5). C+2H2SO4 (浓)CO2↑+2SO2↑+2H2O (6). OH- (7). H3O+ (8). (9). 【解析】 【分析】A、B、C、D四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B的阴离子和C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两元素的单质反应,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E,则E为过氧化钠,则B为O,C元素Na;A原子的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且原子序数小于B(O),则A为C元素;D的L层电子数等于K、M两个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之和,L层上有8个电子,K层上有2个电子,则M层上有6个电子,则D为S元素,据此答题。 【详解】(1)C元素为Na元素,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D为S元素,D在周期表中位置是第三周期第ⅥA族; (2)E为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 (3)A为碳元素,D为硫元素,A、D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二硫化碳,属共价化合物; (4)D为硫元素,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硫酸,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 (浓)CO2↑+2SO2↑+2H2O; (5)NH3含有10个电子,O与H形成的粒子中,与NH3具有相同电子数的阴离子为OH-,阳离子为H3O+;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为; (6)C、S形成的化合物为CS2,CS2具有与CO2相似的结构,为直线形结构,分子中含有两个C=S键,用电子式表示二硫化碳的形成过程为。 37.(1)在高温下一氧化碳可将二氧化硫还原为单质硫。已知: C(s)+O2(g)=CO2(g) ∆H1=-393.5kJ·mol-1 CO2(g)+C(s)=2CO(g) ∆H2=+172.5kJ·mol-1 S(s)+O2(g)=SO2(g) ∆H3=-296.0kJ·mol-1 写出CO除SO2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 (2)某同学想利用下图装置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①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l>I,则在A 中加浓盐酸,B中加KMnO4固体,C中加入淀粉碘化钾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_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的缺点是_____。 ②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在A 中加盐酸,B中加CaCO3固体,C中加_____(写化学式)溶液。该同学认为若观察到C中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即可证明,该方案存在明显缺陷,可通过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_____溶液的洗气瓶进行改进。 【答案】(1). 2CO(g)+SO2(g)=S(s)+2CO2(g)△H=-270 kJ•mol-1 (2). 变蓝 (3). 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4). Na2SiO3 (5). 饱和NaHCO3 【解析】 【详解】(1)已知:①C(s)+O2(g)=CO2(g)△H1=-393.5kJ/mol ②CO2(g)+C(s)=2CO(g)△H2=+172.5kJ/mol ③S(s)+O2(g)=SO2(g)△H3=-296.0kJ/mol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③得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O(g)+SO2(g)=S(s)+2CO2(g)△H=△H1-△H2-△H3=-270 kJ•mol-1; (2)①KMnO4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氯气与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反应生成碘单质,碘遇淀粉试液变蓝色,故C中溶液变为蓝色,氯气与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2+2I-=2Cl-+I2,则证明了非金属性:Cl>I,过量的氯气会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可用碱液吸收,可用NaOH溶液吸收,则此装置的缺点是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②碳酸和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沉淀和碳酸钠,所以C中加Na2SiO3溶液;碳酸钙和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促进氯化氢挥发,导致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有HCl,HCl和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从而对二氧化碳产生干扰,为防止干扰,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HCl,所以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除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