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 1.梭伦改革时设立陪审法庭,它对所有公民开放。法庭的陪审员由所有等级的公民抽签选出。这一举措的重要作用是 A. 消除了公民之间的等级划分 B. 打破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 C. 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D. 维护了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对所有公民开放”“ 所有等级的公民抽签选出”可知,有利于打破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故B项正确。“消除了”一词太绝对,无法消除公民之间的等级划分,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是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故C项错误。题目是陪审法庭,不是公民大会,故D项错误。 2.“解负令”并没有满足平民提出的平分土地的要求,贵族阶级祖传的土地,亦即非因高利贷收进的抵押土地仍旧归贵族所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解负令” A. 将公民内部的阶层融为一体 B. 解放了雅典的奴隶群体 C. 壮大了贵族阶层的政治力量 D. 巩固了雅典的城邦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解负令”并没有在扶持一方后,将另一方面置于死地,对贵族的合理利益是保护的,故解负令缓和了原本对立的贵族和平民两个阶层的矛盾,从而稳定了公民集体,巩固了雅典的城邦体制,选D项。梭伦改革中“解负令”还是维护贵族合理利益的,还是存在贵族和平民身份差别的,此外还有财产等级制,故“公民内部的阶层融为一体”言过其实,排除A项。解负令解放的是债务奴隶,其他奴隶并未解放,故排除B项。这一措施是有损贵族利益的,削弱了他们的力量,排除C项。 3.恩格斯说:“梭伦解开了一系列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这是在评价梭伦 A. 颁布“解负令” B. 给公民发放津贴 C. 建立“四百人会议” D. 按年收入多少将公民分为四等 【答案】D 【解析】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故答案为D项。颁布“解负令”是为了稳定公民群体,排除A项;伯利克里给公民发放津贴鼓励公民积极参政,排除B项;建立“四百人会议”是为公民大会设立常设机关,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C项。 4.在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前,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伦忧心的主要问题是 A. 民主制度面临威胁 B. 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 C. 自己将被陶片放逐 D. 城邦遭到外邦人攻击 【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时间是梭伦当选执政官之前,据所学可知,A错误,梭伦改革后雅典才走上民主道路;C错,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执政时的措施;B与D相比较而言,城邦内部阶级斗争是最主要的问题,故选B。 5.梭伦改革废除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担保和抵押、释放因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公元前4世纪,罗马法废除债务奴隶制。两者的共同影响不包括 A. 调整了社会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 B. 扩大了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社会基础 C. 走上了掠夺和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D.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成为社会内部最主要的矛盾 【答案】D 【解析】梭伦改革时期和公元前4世纪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都是梭伦、罗马法废除债务奴隶制的共同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 6.对下图信息的正确解读是 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展开激烈的辩论 A. 辩论背景:平民反抗激烈,贵族统治危机 B. 辩论目的:推翻君主专制,实行贵族的集体领导 C. 辩论各方:平原派、海岸派、山地派 D. 辩论结果:支持梭伦以地域组织代替氏族组织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展开激烈的辩论,辩论是在平民反抗激烈、社会矛盾尖锐、贵族统治危机的前提下进行的,故A项正确;辩论目的维护奴隶制统治,此时雅典没有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辩论是在贵族之间进行的,故C项错误;以地域组织代替氏族组织指的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故D项错误。 7.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A.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 抑制了土地兼并 C.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商鞅的这一做法一则可以增加户数,实行最小家庭形态;二则可以增加税收,防止偷税漏税;三则可以刺激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故选D。即使在西周时期也要分家,而分家后,宗法关系不见得会因此改变,故仅从材料判断宗法制瓦解一说无从谈起,排除A;材料中的时间段,是土地私有制确立并发展的阶段,土地兼并现象并不严重,故B项并不是这一规定的目的,排除;商鞅变法对农业的措施使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选项说法错误,排除。 8.下列各项对于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都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 B. 都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C. 都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 D. 都采取的措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答案】A 【解析】商鞅变法中设立县制等政策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梭伦改革中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及陪审法庭等政策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故B项为相同点。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梭伦改革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故C项为相同点。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均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故D项为相同点。商鞅变法中焚诗书而明法令,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梭伦改革中颁布“解负令”、确立私有制、承认财产自由等措施,有利于引导人民形成自由的思想观念,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故A项为不同点。故答案选A。 9.战国至汉初,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军功爵制 A. 有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B. 使宗法制得到很好的延续 C. 表明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 D. 导致了分封制度彻底瓦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军功爵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依据题干“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可知,强调的是爵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破除了官员来源的唯一通道,有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宗法制在春秋战国已经瓦解,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信息表明的问题,排除;D项彻底瓦解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选A。 10.《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 遵循先代旧制 B. 因时进行变革 C. 加强思想控制 D. 强化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这段话大意为:“圣人不改变人民(的习惯)就能实施教化,智者不修改法律就能治理。顺着人民(的习性)实施教化,不劳累就能成功;依着(已有的)法律来治理,官吏和人民都能对此感到习惯而安全。”明显是不主张变法者的言辞,另外这段话并没有强调要“加强思想控制”,强调的是“圣人之治”已经使天下很安宁了,所以说按着以前“圣人”的那一套来,一定也能将这种安宁延续下去,战国时期公认的圣人都是尧舜一类的原始社会时期的先王,这段话明显是因循守旧的倒退思想,故A正确,排除B、C、D。 11. 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 奖励军功 B. 奖励耕织 C. 焚烧诗书 D. 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答案】D 【解析】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排除A;奖励耕织主要是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焚烧诗书是要钳制思想,排除C;“生分”指对亲人或刚认识的人不亲热,冷淡疏远。结合所学,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容易造成人与人的关系紧张,相互提防,故选D。 12.“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A. 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 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 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 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可知,题干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鲜卑习俗受汉人习俗影响,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13. 《魏书》载:“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材料反映了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目的是 A. 促进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B. 促进鲜卑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C. 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 限制北方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的信息说明均田制的实施主要是限制北方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故D项正确;A项是影响;B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的影响;C属于经济信息,不符合材料中主旨。 14.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这表明他认为 A. 最高统治者的才能决定国家命运 B. 改革赋税与选官制度是根本大计 C. 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朝政兴衰的标准 D. 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态度 【答案】D 【解析】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反映了任用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 A项说法过于扩大个人的历史作用;B项中改革赋税制度材料没体现;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15. 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其根源是: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作用 ②“不抑兼并”政策的影响 ③民族关系紧张,战争不断,造成对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 ④奸臣当道,皇帝昏庸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正确,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作用;②正确,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使土地高度集中,从而使封建政府财政困难,并使社会阶级矛盾尖锐;③④错误,宋朝中期民族关系相对缓和;所以答案选B。 16. 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这句话反映了 A. 教皇聚敛财富,实力雄厚 B. 天主教徒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C. 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 D. 路德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 【答案】D 【解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背景①根本原因: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主要原因:罗马教迁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③导火线: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④目的:摆脱罗马教迁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再结合题干“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可见是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因此D符合。ABC三项都是站在教会的立场上,与马丁·路德的主张刚好相反。 17.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运动 A. 创立了新的宗教派别 B.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 提出了新的宗教观点 D. 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是指两者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由此可以得出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也推动欧洲的近代化,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所以答案选B;宗教改革时候没有创新教派,故A错误;新的宗教观点在改革中没有提出,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使改变信仰方式,不是破除宗教,故D项错误。 18.“他的思想不仅长有翅膀,而且长有双手,他不仅说了,而且做了。他不仅是他那个时代的喉舌,而且是他那个时代的刀剑。他既是冷静的、经院式的诠释家,又是一个狂热的、神灵附体的预言家。”上述材料所述的“翅膀”和“双手”分别是指马丁·路德的新教 ①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②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不受罗马教皇控制 ③否定了神的权威,冲破了传统人神关系的思想束缚 ④矛头直指封建教会,主张灵魂的救助不必借助于购买赎罪券 A. ①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影响下,欧洲其他地方也发生了宗教改革,但并不都是马丁·路德的新教,所以②的说法不准确;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依然坚持对神的信仰,所以③的说法是错误的;材料所述的“翅膀”主要是指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双手”表明了马丁·路德反对天主教会的统治与剥削,所以①④是正确的,故选A; 19.对下列柱状图反映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 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 B. 俄国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C. 俄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 D. 俄国的落后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答案】A 【解析】从图表数据看出,19世纪中期,俄国的生铁产量和铁路里程与英国相比相差很大,说明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A正确;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经济,B不符合史实,排除;CD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20.沙皇政府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突出表现为 A. 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 B. 选举资格有严格的财产限制 C. 在村社之上建立乡级行政机构 D. 地方掌握实权的行政官僚由沙皇任命 【答案】A 【解析】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进行上层建筑近代化改革,首先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A正确;B、C两项是加强专制和加强对农民阶级控制的措施,不属于向西方学习政治体制改革的表现;D不符合农奴制改革政治近代化措施。 2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与其让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1863年,沙皇政府在报告书中说:“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对比两则材料说明 A. 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 1861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 C. 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 D. 1861年改革后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 【答案】B 【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俄国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没有体现出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故可排除A;“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体现了改革的必要性,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说明了改革有革命性,“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反映了经过改革农民仍然要承担过重的封建义务,说明改革不彻底性,故此题选B;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沙皇的统治,故可排除C;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民获得了一定的自由,故可排除D。 22.1881年日本内务省颁布《劝农局处务条例》规定:除本局业务外,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故称之为临时事业。为此明治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A. 殖产兴业 B. 废藩置县 C. 文明开化 D. 大兴教育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等内容得知该条是明治维新经济方面殖产兴业的内容,故A选项正确;废藩置县是明治维新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故B选项错误;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思想文化方面向西方学习社会文化及习惯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故C 选项错误;大兴教育是明治维新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选项错误。 23.导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多种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 倒幕力量得到天皇的支持 B. 废藩置县,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 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掌握政权,大力推行改革 D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C 【解析】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挽救日本的民族危亡,改变落后的状况,实现民族振兴,就必须用武力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社会改革。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以后,掌握了政权,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故答案为C项。倒幕力量得到天皇的支持有利于推翻幕府统治,而不是直接推动改革,排除A项;B、D项是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不是导致改革成功的主导因素,均排除。 24.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要求的是。 A. 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B.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D.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B 【解析】明治维新中的重要措施是发展经济,经济中的重要措施是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选B。A项说的是政治改革;C项和新兴地主阶级关系不大,是发展工业生产;D项是思想上,因此ACD均不符合题意。 25.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D 【解析】由时间“1898” 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选项排除。 26.《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它以失败而告终,没能阻止中国民族危机继续加深,A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也没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B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C项正确;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项不是戊戌变法的作用,D项错误;应选C。 27.在短短的103天时间里,维新派通过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英国人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容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 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B. 变法过程过于急于求成 C. 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D. 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B 【解析】材料“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说明维新派举止失当,过于激进,故B项正确,A项包含在B项之中; C项与事实不符,排除;D项表述绝对化,完全否定变法的意义。 28.1895年,谭嗣同等人联名禀请湖南学政江标,希望将浏阳南台书院改为浏阳算学馆。这一建议虽得到江标的批准,但浏阳知县在当地很多士子的要求下借故拖延,拒不执行,使这一计划未能成为现实,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 开算学馆断送地方官政治前途 B. 新学改制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 C. 政府官员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浏阳许多士子反对把浏阳南台书院改为浏阳算学馆,这说明学制改革缺少足够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A项和材料信息无关;湖南学政江标同意改革学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故D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2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处理“国与民”的关系上,梭伦改革和商鞍变法各有选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校伦改革的各项原则较其细节更为重要。校伦通过用法律手段恢复最下层各阶级的人身自由权利以及加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他把国家(注:指稚典城邦)笠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的法律经宗教仪节而斌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 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与人道。雅典时常不能达到校伦的标准,但它承认这些标准是其永恒的遗产。 ——摘编自哈蒙德《希腊史》 材料二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于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极。……商鞍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中协调“国与民”之间关系基本原则。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答案】(1)原则: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维护城邦利益;实行法治;责任适度,倡导公正;注重人道主义。 (2)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3)价值取向:梭伦改革中城邦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视城邦与公民为一体;商鞍变法中国家控制民众,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 【解析】 (1)据材料一中“梭伦通过用法律手段恢复最下层各阶级人身自由权利以及加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得出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他把国家(雅典城邦)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得出维护城邦利益;他的法律“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得出实行法治;“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得出强调责任适度,倡导公正;“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与人道”得出注重人道主义。 (2)目的:由材料二“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得出达到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举措:由材料二中“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得出严刑峻法,什伍连坐;“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得出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3)两次改革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综合两则材料看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间企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方式所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1)方式:官营。 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②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③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④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解析】 (1)方式:根据材料“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可知当时殖产兴业的方式采取官办形式。原因:根据材料“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可知当时民间在殖产兴业方面意愿不强,明治政府希望通过官办带动民办,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根据学者田口卯吉的评论可知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殖产兴业政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根据材料当时的官营企业“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 经营不善、亏损严重;“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可见当时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材料“日本人民间企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可见当时日本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竞争力增强;另外从田口卯吉的评论可以看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一个惊人的现象,开天辟地的人类智能大师们,都诞生在2500年前: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 ——余秋雨《中华文明一定是21世纪文明图谱中的主角》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三 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孔子、亚里士多德在各自国家学术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治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在思想和教育方面有怎样的相似之处。 【答案】(1)孔子:儒家文化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亚里士多德主张以法治国。相似之处:思想上都提倡中庸之道。教育上都积极办学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由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而亚里士多德得主张由材料“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可知为以法治国。 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思想上都提倡中庸之道,在教育上都积极办学,一个是开创了中国私学的先河,一个是创办了著名的吕克昂学园。 3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因藩是封建中国数千年尤其是两宋以下封建统治阶级一切黑暗精神的最大体现者,又是鸦片战争后百年来一切对外投降对内屠杀的反平命的汉奸刽子手们的“安内攘外”路线的第一个大师……他精通极端专制主义也是极端奴隶主义的哲学——程朱道学,运用在言论上,就是满口“诚”“礼”“仁义”“道德”等字样;运用在行动上,就是极度的残忍,屠杀数千万中国人民,认为“痛快”。他被《天朝田亩制度》骇到了,要挽救封建统治者的权利,牺牲数千万人的生命,就是“卫吾道”,所讲的“道”,只是少数大地主大官僚的“道”,从人民看来,恰恰是大逆不道。 ——范文澜《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1944年) 材料二 《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是1944年我在延安时写的。曾国落是近百年来反动派的开山祖师,而他的伪善乔装却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继承者人民公敌蒋介石把他推崇为“圣人”,以为麻醉青年、欺蔽群众的偶像。为了澄清当时一些人的混乱思想,所以有揭穿曾国藩这个汉奸刽子手本来面目的必要。这篇文章使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写出的。 ——范文澜1954年8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文澜评价曾国藩的依据以及影响其评价的因素。 (2)你认为还可以从什么角度评价曾国藩?请补充史实说明。 【答案】 (1)依据: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维护清朝统治。 因素:研究者的阶级立场、所处的时代环境,评价角度,史料占有情况等。 (2)近代化史观角度:兴办安庆内军械所等洋务企业,推动中国近代化。 【解析】 (1)第一问由“他精通极端专制主义也是极端奴隶主义的哲学”和“他被《天朝田亩制度》骇到了,要挽救封建统治者的权利,牺牲数千万人的生命”,结合所学知识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维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两个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因素,不同的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一样,受到他们的阶级立场、思想观念、时代环境影响,其中的因素很多,通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可以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研究者所处的环境,进而作答。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不仅是清政府的官员,还是洋务运动的代表,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等洋务企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发展,所以还可以从近代化的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