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按照达尔文进化论学说,下列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 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 B. 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都是生物与生物进行斗争的结果 C. 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 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A、拉马克认为: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A错误;‎ B、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并不都是生物与生物进行斗争的结果,B错误;‎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C正确;‎ D、变异都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进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型占全部基因型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B.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因为存在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改变 C.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 D.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答案】D ‎【解析】‎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A错误;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D正确。‎ ‎3.原发性血色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H基因控制,男性中该基因纯合和杂合都表现为患病,而女性只有在基因纯合时才表现为患病。人群中H基因的频率为0.40‎ ‎,在人群随机婚配的情况下,男性患病和女性患病的概率分别为( )‎ A. 0.64和0.16 B. 0.40和0.16‎ C. 0.40和0.60 D. 0.64和0.46‎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发性血色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H基因控制,男性中该基因纯合和杂合都表现为患病,即H_XY是患者,hhXY正常,女性只有在基因纯合时才表现为患病,即HHXX是患者,HhXX和hhXX是正常。‎ ‎【详解】根据题意,H=0.4,h=0.6,所以HH=0.16,Hh=0.48,hh=0.36,故在男性中患者为HH+Hh=0.64,女性中患者为HH=0.16。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将男性与女性的基因型频率分开单独研究。‎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酶只有在活细胞中才能起到催化作用 B. 马和驴杂交能生出骡子,说明马和驴之间没有生殖隔离 C. 某人的体细胞中没有致病基因,那么此人不可能患遗传病 D. 经秋水仙素处理之后形成的四倍体西瓜,与原来的二倍体西瓜属于不同的两个物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某些酶在活细胞中起到催化作用,某些酶在细胞外可以起作用,如消化酶,A错误;‎ B、马和驴产生的后代骡是不育的,所以马和驴之间仍然有生殖隔离,B错误;‎ B、遗传病不仅包括基因突变引起的,还有染色体变异等不含致病基因引起的,B错误;‎ D、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所产生的三倍体西瓜是无籽的,该无籽西瓜不可育,这说明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机制,因此分属于两个物种,D正确。 ‎ 故选D。‎ ‎5.基因型为Aa的一株玉米自交后得F1,选取F1中显性个体分别进行自交和自由交配,两种交配所得F2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和Aa的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为 A. a的基因频率相同,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 a的基因频率相同,Aa的基因型频率不同 C. a的基因频率不同,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D. a的基因频率不同,Aa的基因型频率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如果自交,则F2中AA占1/3×1+2/3×1/4=1/2,Aa占2/3×1/2=1/3,aa占2/3×1/4=1/6;a的基因频率为:1/6+1/2×1/3=1/3。 如果自由交配,则F2中AA占2/3×2/3=4/9,Aa占2/3×1/3×2=4/9,aa占1/3×1/3=1/9;a的基因频率为:1/9+1/2×4/9=1/3,因此,自交和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a的基因频率相同,都为1/3;Aa的基因型频率不同,分别为1/3和4/9,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要注意自由交配与自交条件下的基因频率计算:‎ ‎1。自交:种群个体自交时,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 ‎2。自由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如果一个种群没有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 ‎6.下列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化学物质成分的是( )‎ A.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B. 胃蛋白酶、有氧呼吸酶 C. 葡萄糖、激素、尿素 D. 血浆蛋白、CO2、纤维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 ‎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部的成分,载体蛋白是细胞膜上的成分,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内,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葡萄糖、激素、尿素,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C正确;‎ D、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从消化道直接排出动物体,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成分,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7.大量的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 ②长期坚持素食 ③小蛔虫进入淋巴管 ④花粉海鲜等引起过敏反应时 ⑤肾小球肾炎导致血尿 A. 只有①②③ B. 只有②③④‎ C. 只有①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 ‎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①正确;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②正确;③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③正确;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④正确;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⑤正确. 故选D。‎ ‎【点睛】关键:分析是否导致组织水肿的核心点是根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变化,如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的因素会导致组织水肿;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也会导致组织水肿。‎ ‎8.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液、乙液和丙液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 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乙液运输到作用部位 C. 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O2浓度降低。CO2浓度升高 D. 乙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均会造成甲液增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其中甲液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乙液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丙液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详解】A、依据图示可知甲液为组织液,乙液为血浆,丙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A正确;‎ B、胰腺细胞直接将消化酶分泌到消化腔中,不通过乙液运输,B错误;‎ C、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O2被组织细胞利用,O2浓度降低,同时胰腺组织细胞产生的CO2通过组织液扩散到血液中,CO2浓度升高,C正确;‎ D、乙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均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吸水能力相对增强,造成甲液增多,D正确。‎ 故选B。‎ ‎9.下表是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 ‎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179‎ mg/dL ‎150~220‎ 促甲状腺激素(TSH)‎ ‎5.9‎ uIU/mL ‎1.4~4.4‎ A. 该男子可能患有糖尿病,可服用胰岛素制剂进行治疗 B. 该男子可能患有高血脂,应不吃脂肪,多吃糖类食物 C. 该男子可能患有地方性甲状腺肿,细胞代谢速率偏低 D. 血浆的生化指标应保持稳定不变,否则将引起代谢紊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注射,A错误;‎ B、该男子甘油三酯偏高,可能患有高血脂,应不吃脂肪,少吃糖类物质,因糖在体内可转化为脂肪,B错误;‎ C、因该男子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故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应低于正常值,这可能是因缺碘造成的,C正确;‎ D、血浆的系列化指标应是在一正常范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D错误。‎ 故选:C。‎ ‎10.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1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B. 2呼吸作用的终产物不会引起③中pH发生很大变化 C. 3内渗透压上升会引起组织水肿 D. 2中的氧气到达4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2处的氧气浓度高于4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1为毛细血管,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组织细胞,5为组织液。‎ ‎【详解】A、1毛细血管壁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A错误;‎ B、2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呼吸作用的终产物是乳酸,排放到内环境中与缓冲物质结合,而不会引起3血浆中pH发生很大变化,B正确;‎ C、2血浆内渗透压上升会从组织液吸水,引起组织液减少,故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2中的氧气到达4至少需要经过4层膜(单层红细胞膜+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经过的膜+单层组织细胞膜),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各组成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准确判断各选项。‎ ‎1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②正常情况下,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③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④针刺指尖引起的缩手反射受高级中枢控制 ‎⑤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个过程的神经结构有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⑥大脑皮层言语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A. ②③⑤⑥ B. ①②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②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①人的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①错误;‎ ‎②正常情况下,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②正确;‎ ‎③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所以有意识时可控制排尿,意识丧失时不能控制排尿,③正确;‎ ‎④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④错误;‎ ‎⑤跑步过程需要有平衡中枢参与、呼吸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参与。小脑有保持平衡功能,大脑能控制低级中枢,脑干有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脊髓是低级运动中枢,下丘脑有血糖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等,⑤正确;‎ ‎⑥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⑥正确。‎ 故选A。‎ ‎12.根据下面的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不会影响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细胞之间的传递 B. 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出现2次偏转,且方向相反 C. ④中的物质释放至⑤中,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D. ④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是线粒体,②是高尔基体,③是内质网,④是突触小泡,⑤是突触间隙。‎ ‎【详解】A、兴奋的传递过程需要能量,抑制细胞呼吸作用会影响兴奋的传递,A错误;‎ B、刺激A点,兴奋传到电流计两侧接线柱时间不同,所以电流计B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C、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 D、④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D正确。‎ 故选A。‎ ‎13.如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中的A、B分别代表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B.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①‎ C. 若①液体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经过了10层磷脂分子 D. 组织细胞只通过①②③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 ‎【详解】A、由分析可知,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A正确;‎ B、①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正确;‎ C、氧气由血浆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经过2层毛细血管壁的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5层生物膜,每层生物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故至少经过了10层磷脂分子,C正确;‎ D ‎、组织细胞主要通过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但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错误。‎ 故选D。‎ ‎14.如图是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的传递机制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e过程发生于核糖体中 B. 若该图中的a为大脑皮层、b为脊髓、c为膀胱,则即使失去a的控制,排尿反射也能完成 C. 若图表示内环境中成分的单方向联系,a为组织液,则b为淋巴液,c为血液 D. 若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d和e为不同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d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为促甲状腺激素)、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a表示DNA、b为RNA、c为蛋白质、d表示转录过程、e表示翻译过程)等。‎ ‎【详解】A、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e表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A正确;‎ B、若该图中的a为大脑皮层、b为脊髓、c为膀胱,由于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因此即使失去a的控制,排尿反射也能完成,B正确;‎ C、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因此若图表示内环境中成分的单方向联系,a为组织液,则b为淋巴液,c为血浆,而不是血液,C错误;‎ D、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d和e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D正确。 ‎ 故选C。‎ ‎15.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突触间隙内有组织液 B. 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 C.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 D.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传递。‎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详解】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A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可能会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B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C正确;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才能兴奋,故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D错误。故选D。‎ ‎【点睛】易错点: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16.下图甲、乙分别表示反射弧组成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在甲图中,①②分别表示传入神经末梢和传出神经末梢 B. 乙图中在神经元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都是由b流向a、c C. 甲图中的①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上进行单向传导 D. 根据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判断乙图中a、c为兴奋部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④是神经中枢,⑤是传出神经,⑥是突触;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②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A错误;‎ B、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间,膜内侧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膜外侧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所以乙图中在神经元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都是由b流向a、c,B正确;‎ C、甲图中的①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上传导和传递的,C错误;‎ D、由于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若乙图表示在兴奋传导过程中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为兴奋部位,a、c为未兴奋部位,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和神经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7.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神经纤维上的S点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在细胞膜的内外,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都形成了电位差,也有了电荷的流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故C项是正确的。‎ ‎18.下列关于神经系统调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基础是反射 B.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造成Na+外流,形成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D. 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错误;‎ B、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B错误;‎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 D、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D错误。 ‎ 故选C。‎ ‎19.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一项是 A.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为新物种形成提供材料 B.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 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D. 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不定向变异,为新物种形成提供材料,A项错误;‎ 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进化,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项正确;‎ C、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项错误;‎ D、长期的地理隔离,当种群的基因库存在显著差异并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项错误。‎ 故选B。‎ ‎【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点睛】熟记并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形成知识网络,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B.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 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 D.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葡萄糖、血红蛋白,当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就达到稳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区分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血浆蛋白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属于内环境。‎ ‎【详解】A、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或血液中,故其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A项正确;‎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激素、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糖、抗体等,B项正确;‎ C、组织液回渗到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较少,所以组织液回渗到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C项正确;‎ D、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不存在于血浆中,机体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各种理化性质相对稳定,D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及判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21.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 促胰液素分泌后,弥散到体液当中,随血液流到全身 C. 沃泰默通过实验提出了胰腺分泌胰液是受化学物质调节的 D. 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岛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A错误;‎ B、促胰液素是一种激素,分泌后,弥散到体液当中,随血液流到全身,B正确;‎ C、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重新设计实验,从而否定了沃泰默的观点,证明某种化学物质引起胰腺分泌胰液,C错误;‎ D、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错误。 故选B。‎ ‎22.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④表示某处液体,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③‎ B.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②③④‎ C. ④的成分中包括血红蛋白、氧气和胰岛素等 D. 细胞正常生活需要③中pH、渗透压、温度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细胞内液,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④血浆,②③④组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详解】A、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即图中是①,A错误;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即图中的②③,B错误;‎ C、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血浆的组成成分,C错误;‎ D、③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D。‎ ‎23.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4个池塘,其中3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1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4个池塘里的鱼是( )‎ A. 4个生态系统 B. 两个种群、两个物种 C. 4个种群、两个物种 D. 一个生物群落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2‎ ‎)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群落.(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4)物种简称“种”它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但与其它生物却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 ‎【详解】这4个池塘里的鱼,只有部分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是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由种群与物种的概念可知,这4个池塘里的鱼是4个种群、两个物种,C正确,B错误;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群落,因此四个池塘的鱼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群、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4.下列有关神经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一个突触小泡中只有一个乙酰胆碱分子 B. 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小 C.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 D.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每一个突触小泡中只有一种乙酰胆碱分子而不是一个,A错误; B、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有囊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不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小,B错误; C、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会转化为化学信号,C错误;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正确。 故选D。‎ ‎25.完成呼吸、排尿、语言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A. 脊髓、大脑、大脑 B. 脑干、脊髓、大脑 C. 大脑、脊髓、大脑 D. 脊髓、脊髓、脑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腰段是调节下肢躯体运动和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 ‎【详解】呼吸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排尿反射是由脊髓灰质里低级的神经中枢参与完成的,属于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上有人体的高级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其中语言中枢是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的中枢,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故完成呼吸、排尿、语言的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脊髓、大脑。 故选B。‎ ‎26. 如图I、II、III表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I中a为突触小体,与图II中c及图III中g为同一结构 B. 图I中a为突触小体,与图II中d及图III中g为同一结构 C. 图I中b为突触后膜,只能是图III中e结构 D. 兴奋在图I、II、III中的传递方向分别为a→b、d→c、e→g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b 为突触后膜,突触是突触小体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组成的。图Ⅱ中c的末端膨大部分及图Ⅲ中g的末端膨大部分都为突触小体,突触后膜可能为胞体膜或树突膜,如d或e。兴奋在图Ⅰ中的传递方向为a→b,在图Ⅱ中的传递方向为c→d,在图Ⅲ中为同一神经元,可双向传导。‎ ‎【详解】A、a是突触小体,是轴突末梢膨大部分,图Ⅱ中c及图Ⅲ中g即是轴突末梢,A正确;‎ B、图Ⅱ中d是神经元细胞体及其上的树突,B错误;‎ C、突触后膜可能为胞体膜或树突膜,如d或e,C错误;‎ D、兴奋在图Ⅰ中的传递方向为a→b,在图Ⅱ中的传递方向为c→d,在图Ⅲ中为同一神经元,可双向传导,D错误。‎ 故选A 考点: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27.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载体蛋白、消化酶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③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 ‎④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血浆中,但血浆的pH不会有明显变化 ‎⑤过敏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会导致组织水肿 ‎⑥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A. ②⑤ B. ②④ C. ③⑥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①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①错误;‎ ‎②血红蛋白、载体蛋白、消化酶均不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②正确;‎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③错误;‎ ‎④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会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中和,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明显变化,④错误;‎ ‎⑤过敏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吸水,导致组织水肿,⑤正确;‎ ‎⑥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处于动态平衡的,⑥错误;故正确的有②⑤,A正确。 故选A。 ‎ ‎28.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方框甲表示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的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下列有关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图中e为感受器 B. 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 受到刺激,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 若正常成年人的M和N受到损伤,其缩手反射不会存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A错误;‎ B ‎、缩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即乙方框处,痛觉感觉中枢位于大脑即甲方框处;所以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B正确;‎ C、受到刺激,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C错误; D、M和N受损,影响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条件反射,但不会影响由脊髓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即其缩手反射中的非条件反射依然存在,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人体皮肤瘙痒的感觉与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有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痒觉和痛觉的形成都属于人体的非条件反射 B. 当神经细胞兴奋时,Na+会内流,但胞内Na+浓度仍低于胞外 C. 当神经递质进入受体细胞后,会引起后者兴奋或抑制 D. 神经递质、激素、酶等细胞间信息分子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灭活 ‎【答案】B ‎【解析】‎ 痒觉和痛觉均形成于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A项错误;当神经细胞兴奋时,Na+会内流,但胞内Na+浓度仍低于胞外,B项正确;神经递质只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传递信息,不会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受体细胞),C项错误;酶是催化剂,不是信息分子,而且酶发挥完作用后也不会被灭活,D项错误。‎ ‎30.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B. 脊髓、脑干均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低级中枢会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C. 小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D. 人类大脑言语区的s区受损,则患者无法听懂别人说话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A错误; B、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等)组成,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B正确; C、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C错误; D、人类大脑言语区的S区受损,则患者出现运动性失语症,D错误。 故选B。‎ ‎31. 结合下图,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促进⑤⑥⑦等过程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为血糖代谢与调节过程,其中血糖来源有三条途径: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是被组织细胞摄入后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这些代谢过程的发生需要在胰岛素和一高血糖素的调节下才能正常进行,一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会加快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进一步氧化分解、转化、储存等;如果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则会引起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详解】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存储糖类,即促进④⑤⑥⑦过程来实现,A正确;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能抑制②和③过程,而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与胰岛素无关,B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②③过程,血糖含量上升,C错误;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D错误。‎ ‎【点睛】易错点:只有肝糖原能分解为葡萄糖,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 ‎3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饮酒过量的人走路不稳,与该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B. “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 “司机看到红灯停车”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 学习和长期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大脑皮层有学习和记忆能力,但不是人脑特有高级功能,许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能力;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详解】A、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故饮酒过量的人走路不稳,与该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A正确;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B正确; C、司机看到红灯马上停车,此时大脑皮层参与此项活动的神经中枢主要有视觉中枢、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故“司机看到红灯停车”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 D、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学习和长期记忆不是人脑特有高级功能,许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能力,D错误。 故选D。‎ ‎33.如图为某神经网络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 ‎ A. F的存在,导致兴奋在此反射弧中双向传导 B. 当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C. 刺激A不一定能引起D处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D. 图中能接受神经递质的细胞共有2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A是感受器,E是效应器,B是感觉神经元,C是中间神经元,D是运动神经元,因此A、B、C、D、E可以组成一个反射弧,F对低级反射活动具体控制作用,属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反射活动的产生需要适宜的刺激。‎ ‎【详解】A、兴奋在此反射弧中单向传导,这是由突触结构决定的,A错误; B、当兴奋传到C的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转变是化学信号→电信号,B错误; C、刺激A,能引起D兴奋需要的条件是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完整、适宜的刺激强度,同时还要受高级中枢的控制,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能接受神经递质的细胞是C、D、F、E四个,D错误。 故选C。‎ ‎34.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主要发生在内环境 ‎②正常情况下糖原不出现在内环境中 ‎③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④血浆成分稳定时机体保持稳态 ‎⑤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⑥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会出现组织水肿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C ‎【解析】‎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主要发生在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①正确;正常情况下糖原储存在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内,不出现在内环境中,②正确;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大于渗入淋巴的量,③正确;机体稳态是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的动态平衡,④错误;腹泻会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不会引起蛋白质大量丢失,⑤错误;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渗透压的降低而出现组织水肿,⑥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②③⑥,故选C。‎ ‎35.如图为人体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A、C、D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 B. 解旋酶可以存在于B内 C. 乙酰胆碱和激素可存在于C中 D. D可以运输养料、二氧化碳、尿素和糖原等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A淋巴,B是细胞内液,C是组织液,D是血浆。‎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A(淋巴)、C(组织液)、D(血浆)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A项正确;‎ B、解旋酶用于DNA复制时DNA双螺旋间氢键的解开,可存在于细胞内液,B项正确;‎ C、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和激素可存在于C(组织液)中,C项正确;‎ D、D(血浆)可以运输养料、二氧化碳、尿素等,糖原存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中,D项错误。‎ 故选D。‎ ‎36.依据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的突变 B. 细菌为了适应有抗生素的环境,而产生了抗药性突变 C. 抗生素的过量使用,使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D. 如果不使用抗生素,细菌种群中就不会出现抗药性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3、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细菌的抗药性变异发生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抗生素只能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不能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的变异有抗药性变异和没有抗药性变异,细菌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细菌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B错误。‎ C、抗生素的过量使用,使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大,C正确;‎ D、细菌种群中就出现抗药性个体与使用抗生素无关,D错误。‎ 故选C。‎ ‎37.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 A. 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 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答案】D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细胞间(突触)单向传递,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ab=bc,所以刺激b点产生的兴奋会同时传到a、c,a、c间不会产生电位差,A1不偏转,当兴奋先后传到d点和e点时,d、e间都会产生电位差,因此A2会发生两次反方向的偏转;刺激f点时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e点,所以A2只发生一次偏转,A1不偏转。综上分析,D项正确,A、B、C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名师点睛】此类问题常以模式图为载体进行考查,因此在平时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电表指针的偏转次数和偏转方向。‎ ‎38. 有关人体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浓度变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小肠大量吸收葡萄糖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 B. 若数小时未进食,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增加 C. 胰高血糖素会刺激肌肉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 D. 高浓度的胰岛素会刺激肝脏分解糖原 ‎【答案】A ‎【解析】‎ ‎【详解】A、当小肠大量吸收葡萄糖时,血糖浓度升高,胰岛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A正确;‎ B、若数小时未进食,血糖浓度降低,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减少,B错误;‎ C、胰岛素会刺激肌肉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C错误;‎ D、高浓度的胰岛素会刺激肝脏合成糖元,D错误。‎ 故选A。‎ ‎39.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通过体液定向传送到靶细胞并对靶细胞发挥作用 B.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很低,但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 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调节其分泌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 ‎(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A、激素会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A错误;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很低,但具有高效的调节作用,不具有催化作用,B错误;‎ C、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两者具有拮抗作用,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调节其分泌甲状腺激素,D错误。‎ 故选C。‎ ‎40.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和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后,其中的 Na+和Cl-可以进入组织液 B. 缺碘可导致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 C. 反馈调节在稳态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 D. 肾衰竭导致尿毒症,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器官的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后,血浆中的Na+和Cl-可以进入组织液,A正确; B、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缺碘身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较低,引起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高于正常水平,B错误; C、反馈调节对于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正确;‎ D、肾衰竭导致尿毒症,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器官的参与,D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41.在一个海岛中,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w和W的基因频率各为0.5‎ ‎,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几十年后,基因频率发生变化,W变为0.2,w变为0.8。‎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分趾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________。‎ ‎(2)该种群中海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 _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 ‎(3)海龟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发生的基因突变是否会改变基因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库 (2). 32% (3). 突变、基因重组 (4). 自然选择 (5). 是 (6).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7). 否、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8). 是 ‎【解析】‎ ‎【分析】‎ 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假设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根据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可知,AA=p2,aa=q2,Aa=2pq。‎ ‎【详解】(1)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由题意可知,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因此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是:WW=0.82=0.64=64%,Ww=2×0.8×0.2=0.32=32%。‎ ‎(2)该种群中海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3)开始时,W=w=0.5,几十年后,W=0.8,w=0.2,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 ‎(4)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由于连趾的海龟与分趾的海龟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并没有形成新物种。‎ ‎(5)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等,因此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发生的基因突变会改变基因频率。‎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物种的形成与生殖隔离,主要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42.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离不开机体的神经—体液—‎ 免疫调节。请回答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的基本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___(填“单”或“双”)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______上。 ‎ ‎(3)当人体遇到寒冷刺激时,垂体分泌的__________激素会增多,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4)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 ‎(5)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呼吸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血浆、组织液、淋巴 (2).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 单 (4). 突触后膜(的受体上) (5). 促甲状腺 (6). 脊髓 (7). 大脑皮层 (8). 脑干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1)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上。‎ ‎(3)当人体遇到寒冷刺激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会增多,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使机体的产热量增多。‎ ‎(4‎ ‎)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5)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呼吸的中枢位于脑干。‎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理解水平衡调节的过程,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43.(I)下图是人体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 ‎(2)健康人构成胰腺组织的不同细胞可分泌不同的物质,如:消化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______能进入血液;______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3)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1-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______系统和______系统。‎ ‎(II)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4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据图回答: ‎ ‎(1)首次注射过程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_号家兔。‎ ‎(2)在正常机体内,胰岛素是由胰岛________细胞合成的。‎ ‎(3)二次注射后,③号家兔低血糖症状缓解的原因是胰高血糖素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4)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是________号家兔。‎ ‎【答案】 (1). 血液中CO2浓度比细胞中低 (2).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3). 胰岛素 (4). 消化 (5). 循环 (6). ① (7). B (8). 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9). ②‎ ‎【解析】‎ ‎【分析】‎ Ⅰ分析题图:图示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其中A液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液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液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Ⅱ分析实验流程:首次注射时,①号不作特殊处理,作为对照组,②~④号作为实验组;第二次注射时,④号生理盐水处理,作为对照组,②③号作为实验组,且这两组都会使血糖浓度升高。据此答题。胰高血糖素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其他物质转化为血糖,更多氨基酸分解则含氮部分形成尿素;注射葡萄糖的组别最先血糖增加。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通常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详解】Ⅰ(1)CO2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需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血液中CO2浓度比细胞中低。 (2)健康人构成胰腺组织的不同细胞可分泌不同的物质,如:消化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消化酶是外分泌腺分泌的,进入消化道,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内分泌腺分泌的,直接进入血液,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3)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1-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消化 系统、循环系统。‎ Ⅱ(1)实验遵循对照原则,1号家兔注射的是生理盐水,为对照组。‎ ‎(2)在正常机体内,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对于血糖浓度有调节作用。‎ ‎(3)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提高血糖浓度。‎ ‎(4)二次注射时,每组所注射的物质不同;②号注射的是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能迅速地缓解低血糖症状,③号注射的是肾上腺素溶液,④号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溶液,二者都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缓解低血糖症状,因此,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是②号家兔。‎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流程图,考查血糖调节及相关的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掌握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象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44.下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 ‎(2)图2中的1表示_______,1中物质的释放使突触后膜_______。‎ ‎(3)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作用,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作用。 ‎ ‎(4)人感觉痒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_的控制。‎ ‎【答案】 (1). 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 突触小泡 (3). 兴奋或抑制 (4). 兴奋 (5). 抑制 (6). 大脑皮层 (7). 高级神经中枢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为反射弧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图2中,1表示突触小泡,由高尔基体形成,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其释放通过胞吐的形式,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2表示突触前膜,3表示突触间隙。‎ ‎【详解】(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感受器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为负→正,即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 ‎(2)图2中的1‎ 表示突触小泡,里面有神经递质,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糖蛋白),进行细胞识别.兴奋在突触是单向传递,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3)由于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说明传递的信号是兴奋信号,因此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兴奋作用;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作用,以达到抑制效应器产生反应的作用。‎ ‎(4)人的一切感觉的产生都在大脑皮层。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脊髓,但我们能在针刺破手指的皮肤,并未将手指缩回,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脊髓)要接受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和突触结构以及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5.图A表示反射弧和脊髓结构图,图B表示神经纤维局部放大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据图回答问题。‎ ‎ ‎ ‎(1)在图A中,①结构的名称是________;兴奋在③处以 ____________形式传导,在⑥处完成的信号转换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与文字表述)以形式传递。‎ ‎(2)在图B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 ______(填字母),此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____________。‎ ‎(3)在寒冷环境中,除通过神经调节减少热量散失外,在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作用下,_________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强,产热量增加。‎ ‎(4)若将药物放在⑤,刺激③,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⑥,刺激③,肌肉不收缩。该实验结果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兴奋在________有阻断作用。‎ ‎【答案】 (1). 感受器 (2). 电信号 (3).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 b (5). 内正外负 (6). 甲状腺 (7). 神经元间的传递 ‎【解析】‎ ‎【分析】‎ ‎1、据图A分析,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则③表示传入神经,①表示感受器,④表示神经中枢,⑤表示传出神经,②表示效应器,⑥表示突触结构。 2、根据图B分析,a、c处于静息电位,电位分布外正内负,b处兴奋电位分布是外负内正。‎ ‎【详解】(1)由图A可知,①是感受器,③是神经纤维,兴奋在③处以电信号形式传导,⑥是突触,兴奋在⑥处完成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形式传递。‎ ‎(2)图B中,b表示动作电位,是兴奋部位,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此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3)在寒冷环境中,除通过神经调节减少热量散失外,在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的作用下,会调节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 ‎(4)由于药物放在⑤,刺激③,肌肉收缩;而将药物放在⑥,刺激③肌肉不收缩,说明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以及兴奋传导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处理信息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