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十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卷(解析版)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十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卷 一、选择题 1.《吕氏春秋·上农》有言:“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家产简单),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材料中的观点主要立足于( ) A.统治利益 B.商业生产能力 C.社会制度 D.争霸需求 2.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 ) A.流通铜贝 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B.冶铁 C.纺织 D.制瓷 5.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主要反映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征 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C.小农经济依赖政府政策 D.小农经济受灾害影响 6.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这可以论证出当时( ) A.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B.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 C.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D.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7.中国的制瓷业一直享誉世界。下列有关中国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东汉时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B.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制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从元朝开始,景德镇发展成为全国的“瓷都” D.明清彩瓷烧制技术日臻完善 8.下列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稀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出现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成长 D.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壮大,逐渐取代了自然经济 9.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重农抑商”是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10.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据此可知,清朝( ) A.康熙时期放弃了“海禁”政策 B.“海禁”政策一度有所放松 C.政府一直厉行“海禁”政策 D.乾隆时期积极开放对外贸易 11.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最重要的历史作用便是增强了集权专制控制社会的能力,相应地减少了国民所能保留的自然权利,客观上为专制升级提供了物质条件。这说明( ) A.洋务运动使清朝专制达到顶峰 B.洋务运动剥夺了民众的民主权利 C.洋务运动改变了晚清政治体制 D.洋务运动是晚清加强专制集权的经济手段 12.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13.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下列对于我国新时期农村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 B.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C.农民自由支配土地,如种植经济作物供应市场、土地转卖邻居 D.这是全面推进农村改革重要措施之一,体现了我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14.《女报·做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堂的女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 ) 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环境 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 C.人们的审美观与西方看齐 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 15.从15世纪后半期到17世纪初,英国殖民扩张总体上处于海外探险阶段和尝试建立殖民地阶段。最初的海上冒险者主要是那些为了商业利润铤而走险的商人冒险家,还有包括中小贵族在内的中等阶层,他们共同构成殖民扩张的基本社会阶层。这说明了( ) A.英国殖民扩张落后于西班牙和葡萄牙 B.商人和中小贵族占据了社会的主要财富 C.资本的扩张性是英国殖民扩张的基本动力 D.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是殖民扩张的动力 16.“不应该得出结论,殖民扩张对于世界,甚至对于诸从属殖民地民族是十足的灾难。其历史作用在于将工业革命推进到其逻辑上必然的结局——使工业资本主义能以世界性的规模起作用。这导致了对世界物力、人力资源的远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 对材料中关于殖民扩张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否定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灾难 B.殖民扩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C.殖民扩张是工业革命的巨大动力 D.殖民扩张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 17.16-18世纪上半期的西方殖民扩张被称作“早期殖民扩张”。 该时期的殖民扩张( ) A.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 B.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 C.以工业革命为主要推动力 D.主要手段是血腥的、赤裸裸的抢劫掠夺 18.“如果只有欧洲的历史,欧洲的工业革命就不能发生。因为这不单是机械的问题,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问题。……没有和东洋的交通贸易,工业革命大概不会发生。” 此观点强调( ) A.工业革命的发生具有一定偶然性 B.从全球贸易角度审视欧洲工业革命 C.欧洲人在工业革命爆发中的作用 D.中英鸦片贸易对工业革命推动作用 19、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2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但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开始每况愈下。这是因为( ) A.辛亥革命没有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帝国主义侵略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中国人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影响 21.19世纪中叶,当英国人在印度修筑铁路时,有人断言:“(火车)一小时48公里的速度将会对异教徒落后的神灵带来深刻的打击”。这反映了( ) A.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文化控制 B.工业文明冲击了殖民地思想文化 C.宗教改革推动殖民地的信仰自由 D.天主教会在殖民地倡导神本主义 22.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 C.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 23.1879年,一条科技新成果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该科技成果是( ) A.西门子发明的发电机 B.戴姆莱发明的内燃机 C.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D.福特降低了汽车成本 24.“ 19世纪下半叶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技术进步开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科学革命的种子在这一世纪获得了丰收,技术取得了辉煌胜利。”这时期的“技术进步”( ) A.主要源于技术工人经验积累 B.使蒸汽机成为产业革命原动力 C.促使现代工厂制度开始建立 D.使资本主义由此确立全球优势 25、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其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 B.国民政府战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制 C.美国商品像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 D.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压制民族企业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2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发展的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部因素。(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12分)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9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舍本事末,“本”是根本,即农业;“末”是次要,即商业。我国古代历来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从材料中的“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如果舍去农业而专事商业,则最终要损害专制主义的统治,作者的观点的立足点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答案选A。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可知,水排用于制造农具,属于冶铁工具;“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是指水排利用水力运转,节省人力,而非用于灌溉;故排除A,B正确。纺织业和制瓷业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D。 5.【答案】B 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明显可知A正确. 如果工序均是必要 的话,就不存在繁琐工种混杂.故排除B. 材料涉及的只是工序或公众,并不能体现制瓷业一定发达,故排除C. 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故选A.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C 【解析】A.封建社会时期,农民一直处于社会底层,故错误; B.在宋元时期,古代商业繁荣发展,与该项的描述不符合,故错误; C.由材料可知:抑商主要是为了强化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控制,而不是抑制商人,故正确; D.材料的强调重点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性,故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 一度有所放松,与材料中“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相符,故选B项;康熙时期仅“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并不能体现放弃“海禁”政策,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中“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从材料“洋务运动”“客观上为专制升级提供了物质条件”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所以答案选D。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殖民扩张的动力。根据材料“最初的海上冒险者主要是那些为了商业利润铤而走险的商人冒险家”可知资本的扩张性是英国殖民扩张的基本动力,故答案为C项。材料未对比英国与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程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商人和中小贵族占据了社会的主要财富,排除B项;材料表明资本是英国殖民扩张的动力,而非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不应该得出……十足的灾难”,并不是否认殖民扩张对殖民地造成的灾难,排除A 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破坏性, 因此排除D项。故答案为B项。 1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殖民扩张”主要手段是血腥的、赤裸裸的抢劫掠夺,故D项正确;AC项是工业革命后的状况;B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状况。 18.【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强调了从全球贸易角度审视欧洲工业革命,认为工业革命发生的背后,是从东洋贸易中得到的资本积累、原料和市场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9.【答案】D 【解析】 根据“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地位”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有限度的发展,但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发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选D项;“没有发展空间”的说法与“有某限度的蓬勃”不符,故排除A项;“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的说法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而不是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为前提,故排除C项。 20、【答案】B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帝国主义之间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所以一战过后又加紧了侵略,故B正确。 21.【答案】B 【解析】火车是工业革命的成果之一,“对异教徒落后的神灵带来深刻的打击”中的“神灵”指的是他们的信仰思想,这说的是对思想的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控制”,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时间不对,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神本主义,故D 项错误。 2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工业革命的条件很多,但其前提条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英国最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枝独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那时候世界上主要国家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出现各先进国家“遍地开花”的局面。 23.【答案】C 【解析】1879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从选项上看,A、 B、C、D四项都是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注意题干中的“煤气”,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可以用于照明。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明亮、清洁,导致煤气灯的销售大受影响,故出现了股票价格下降的情景。 24.【答案】D 【解析】根据“19世纪下半叶”,结合所学,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了资本主义对整个世界的统治,故D正确;ABC 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时间不符合“19世纪下半叶”,排除。 25.【答案】A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1)概况: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外部因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蔗等高产农作物传入。(4分) (2)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4,每点一分,言之有理即可分)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4分)。表现: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4分) (3)两面性: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4分,写出一方面2分,言之有理即可)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5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