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二十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二十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作业】

课时检测(二十二)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1938年11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声明:“此次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东亚新秩序”“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事拒绝。”12月为“建立东亚新秩序”,又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这主要表明(  )‎ A.国民政府的亲英美路线引起中日冲突 B.为灭亡中国日本在策略发生了新变化 C.日本根本目的在于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 D.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开辟引起日本警惕 解析:选B 据材料“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则帝国亦不事拒绝”表明日本对国民政府由军事进攻转变为诱降为主,故B项正确。‎ 点拨:革命的对象是谁?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1937年,学者姚绍华提出:“九一八事变后,自日本不顾国际之信誉,强占我国东北,远东的均势之局被打破……以吾民族历史文化之悠久,如能奋发图强,这种恐怖自然不足惧。吾民族每次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兀然生存于世界,而且每经一度祸患,吾民族之内容益加扩大而活跃。”下列选项能够为该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 A.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团结一致抗战 C.积极寻求英美等国军事上的支持 D.邀请各国反法西斯人士前来相助 解析:选B 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革命时期,与材料“1937年”不符,故A项错误;“而且每经一度祸患,吾民族之内容益加扩大而活跃”说明中华民族在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候能够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侮,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团结一致抗战是最好的佐证,故B项正确;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2019·河南八市测评)1935年,蒋介石指示:“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改运川黔两地,并不露形迹。”这一指示在当时(  )‎ A.加速了日本侵华步伐  B.意在警惕中共力量 C.导致了经济比例失调 D.旨在服务民族战争 解析:选D 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根源于日本的侵略国策,故A项错误;1935年,蒋介石正在围剿红军,已经不只是“警惕”,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因素,故C项错误;蒋介石指示“尽量改运川黔两地,并不露形迹”,再结合南京失守后重庆被选作国民政府的陪都,表明蒋介石在做抗日战争的准备,故D项正确。‎ ‎4.(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 徐州会战前夕,周恩来在回复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的咨询时指出:津浦线南段的作战应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徐州以北应将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白崇禧照此实行了。这表明(  )‎ A.国共两党共同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B.徐州会战揭开了国共合作抗战序幕 C.徐州会战运用的战略战术比较灵活 D.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确立 解析:选C 根据所学可知,国共两党制定了不同的抗战路线,故A项错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故B项错误;由材料“白崇禧照此实行了”可知国民党运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灵活的战略战术,故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战略战术对国民党的影响,没有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5.抗战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发文谈道:比如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胜利果实。桃子该由谁摘?这要问桃树是谁栽的,谁挑水浇的。蒋介石蹲在山上一担水也不挑,现在他却把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要摘桃子。毛泽东的上述言论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B.国民党窃取了抗战胜利果实 C.蒋介石在抗战后期已经放弃了抗战 D.中国主要矛盾由外向内转变 解析:选D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在抗战后的1946年由于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而破裂,故A项错误;材料中抗战并未结束,故B项错误;蒋介石在抗战后期是消极抗日,但不是放弃抗战,故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毛泽东对国民党的态度,表明当时抗战胜利在即,主要矛盾即将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6.“人民解放军将在已有的胜利基础上站在国防的最前线,经济建设的最前线。”“你们现在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此命令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  )‎ A.从民主革命转向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B.从领导工人运动转向工农武装割据 C.从反抗外敌入侵转向根据地的建设 D.从争取民族独立转向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选A 据材料“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经济建设的最前线”和“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表明民主革命转向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的人民军队为中国工农红军而不是材料中的“人民解放军”,故B项错误;反抗外敌入侵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此时人民军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而不是人民解放军,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材料“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是对人民解放军医治内战创伤,恢复经济生产的要求,故D项错误。‎ ‎7.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D.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解析:选C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与材料中“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相符,故C项正确。‎ ‎8.(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声明:“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人民能够维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与目前最低生活水准,则我个人更无复他求。”这反映了他(  )‎ A.不甘心放弃仍试图影响政局 B.害怕失败想推脱战争责任 C.准备改组政府放弃一党专政 D.尽快结束战争以争取和平 解析:选A 材料“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说明蒋介石仍然坚持一党专政,坚持国民党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 ‎9.(2019·昆明一模)1941年,中央研究院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中国电力制钢厂;1943年,中央资源委员会又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云南钢铁厂。两厂的建成投产是云南钢铁工业的开端。这体现了当时(  )‎ A.经济统制政策的确立 B.工业经济的均衡发展 C.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 D.政府持久抗战的需要 解析:选D 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抗战的大后方建立工厂,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工业情况,故B项错误;抗战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没有出现转移的趋势,故C项错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持久抗战的需要,在我国的大后方建立一些工厂,其中就包括在云南建立的工厂,故D项正确。‎ ‎10.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宣布美国来华投资企业“应课征之税捐与本国人民同”“将来亦不致颁布足以阻碍获得合理利润之新税则”。国民政府的这些规定(  )‎ A.抑制了美国对华的商品倾销 B.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巩固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D.推动中国积极融入世界 解析:选B 材料中对美国的来华投资企业给予丰富的优惠,并不是阻碍其商品倾销,故A项错误;美国经济实力明显强于中国,上述政策利于美国利用商品价格优势对中国倾销,故B项正确;官僚资本在这一时期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积极融入世界,故D项错误。‎ ‎11.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靠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强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据此可知,毛泽东(  )‎ A.重视舆论宣传作用 B.向世界宣传社会主义制度 C.把冷战思维用于外交 D.希望世界接受“万隆精神”‎ 解析:选A 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论持久战》,提出抗战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因此加强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说明毛泽东重视舆论宣传作用,故A项正确;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主要论述的是持久抗战的策略,并不是向世界宣传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冷战开始于二战结束之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C项错误;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故D项错误。‎ ‎12.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两个革命阶段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两个有机构成部分,其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第一阶段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由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结论出自(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解析:选B 依所学,《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故A项错误;据材料“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由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在全面阐发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础上,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故B项正确;《论人民民主专政》主要围绕建立新中国的问题,故C项错误;《论十大关系》是三大改造完成后关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著,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抗战胜利之际,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进行了历史性的重庆谈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随着日本的投降,政府军队与中共军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赛,双方都力争首先到达敌占区接受日军的投降,从而收取大量的敌方武器和军事装备。‎ ‎(斯大林)似乎没期望中国共产党立即起而夺取政权。他好像并不在意美国在中国的调停,实际上他建议毛与蒋达成某种协定。‎ 到1945年11月,华盛顿已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该政策继续支持国民政府,条件是国民政府不可使用美国武器进行内战,并且努力与中共达成协定。‎ 国民党和共产党都相互不信任对方,因为各自是追求不同目的的革命政党。除非是在暂时的或权宜的基础上,否则两党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六个星期的谈判无疑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尽管毛泽东表面上持和解的姿态,但他并不想在那些涉及中共根本地位的基本点上让步。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凭借实力进行谈判坚拒妥协,以免自己的特权地位受到损害。蒋对毛泽东此刻愿意达成的某种和平“临时协议”毫无兴趣。‎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我党又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并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三同志赴渝和蒋介石商量团结建国大计。国民党较之过去加强了它的地位,但是仍然百孔千疮,内部矛盾甚多,困难甚大。‎ ‎——摘编自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 平谈判的通知》‎ ‎(1)有人说“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是最有利于双方实现某种历史性妥协的”,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中国具备走向和平的因素有哪些?(12分)‎ ‎(2)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双十协定》被国民党撕毁,中国的和平道路夭折。试分析其原因及教训。(13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因素、国内因素以及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国共两党的不同角度考虑,从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实力和双方的相互信任程度、互不妥协和国民党政府不遵守共同的协议角度考虑;第二小问,从国共双方应该站在民族大业的长远发展角度上组织语言回答即可。‎ 答案:(1)因素:国际环境,美国和苏联都希望中国避免战争。国内环境,经过长期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战后恢复也需要和平的国内环境;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口号,致力于国内和平;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发动内战的时机不成熟。‎ ‎(2)原因: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抗战胜利后,双方实力上升,并进行了军事部署;双方互不信任,双方互不妥协,无法达成共同遵守的协议。‎ 教训:加强交流,增进互信,对话协商,携手合作;应站在民族国家立场上,保持冷静和克制,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共同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 观点Ⅰ 观点Ⅱ ‎“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 在相持阶段到来后,正面战场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敌后战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台湾得以光复。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整个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既有辉煌,又有惨败,敌后战场在整个战争中都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雪洗了民族耻辱,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再次振兴,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全民族抗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等 围绕材料中一处或一处以上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及其意义。可选定任意一个时间,结合抗战的史实说明选定这一时间的原因和意义。注意表述过程中要史论结合,角度多样化。‎ 答案:示例 论题:抗日战争的起点应定在九一八事变。‎ 阐述: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开始,随着东北沦陷,日本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即开始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东北抗日游击队(后改为抗日联军),在东北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战亦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使中国成为世界最早的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而非开始,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但不能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因此,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