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一)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一)教案

课 题 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一)‎ 计划课时 3 节 教学目标 ‎1、巩固记忆牛顿第二定律内容、公式和物理意义。‎ ‎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方法。‎ ‎3、通过例题分析、讨论、练习使学生掌握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4、训练学生解题规范、画图分析、完善步骤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两类力学问题及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建立思路、掌握方法是难点。‎ 教学方法 分析法、探究法 教 学 内 容 及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课题 ‎ 牛顿第二定律主要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桥梁,如何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好这一问题呢?‎ 二、主要教学过程 突破一 牛顿运动定律与图象综合问题的求解方法 物理公式与物理图象的结合是一种重要题型,也是高考的重点及热点。‎ ‎1.“两大类型”‎ ‎(1)已知物体在某一过程中所受的合力(或某个力)随时间的变化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在某一过程中速度、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2.“一个桥梁”:加速度是联系v -t图象与F-t图象的桥梁。‎ ‎3.解决图象问题的方法和关键 ‎(1)分清图象的类别:分清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明确其物理意义,掌握物理图象所反映的物理过程,会分析临界点。‎ ‎(2)注意图象中的一些特殊点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图线与横、纵坐标的交点,图线的转折点,两图线的交点等表示的物理意义。‎ ‎(3)明确能从图象中获得哪些信息:把图象与物体的运动情况相结合,再结合斜率、特殊点、面积等的物理意义,确定从图象中得出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或关键点。‎ 突破二 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1.连接体的分类 根据两物体之间相互连接的媒介不同,常见的连接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1)绳(杆)连接:两个物体通过轻绳或轻杆的作用连接在一起;‎ ‎(2)弹簧连接:两个物体通过弹簧的作用连接在一起;‎ ‎(3)接触连接:两个物体通过接触面的弹力或摩擦力的作用连接在一起。‎ ‎2.连接体的运动特点 轻绳——轻绳在伸直状态下,两端的连接体沿绳方向的速度总是相等。‎ 轻杆——轻杆平动时,连接体具有相同的平动速度;轻杆转动时,连接体具有相同的角速度,而线速度与转动半径成正比。‎ 轻弹簧——在弹簧发生形变的过程中,两端连接体的速率不一定相等;在弹簧形变最大时,两端连接体的速率相等。‎ ‎3.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1)分析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2)选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策略:‎ ‎①当各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时,宜选用整体法;当各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时,宜选用隔离法;‎ ‎②对较复杂的问题,通常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交替应用整体法与隔离法才能求解。‎ 突破三 临界问题的处理方法 ‎1.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 ‎(1)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临界点。‎ ‎(2)若题目中有“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就对应临界状态。‎ ‎(3)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 ‎(4)若题目要求“最终加速度”、“稳定速度”等,即是求收尾加速度或收尾速度。‎ 三、典型例题分析 ‎【例1】 (多选)(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20)如图1(a),一物块在t=0时刻滑上一固定斜面,其运动的v-t图线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及图中的v0、v1、t1均为已知量,则可求出(  )‎ 图1‎ A.斜面的倾角 B.物块的质量 C.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D.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 解析 由v-t图象可求知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 θ+μmgcos θ=ma,即gsin θ+μgcos θ=。同理向下滑行时gsin θ-μgcos θ=,两式联立得sin θ=,μ=,可见能计算出斜面的倾角θ以及动摩擦因数,选项A、C正确;物块滑上斜面时的初速度v0已知,向上滑行过程为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为0,那么平均速度为,所以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远距离为x=t1,根据斜面的倾斜角度可计算出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为xsin θ=t1·=,选项D正确;仅根据v-t图象无法求出物块的质量,选项B错误。‎ 答案 ACD ‎【例2】 如图3所示,有材料相同的P、Q两物块通过轻绳相连,并在拉力F作用下沿斜面向上运动,轻绳与拉力F的方向均平行于斜面。当拉力F一定时,Q受到绳的拉力(  )‎ 图3‎ A.与斜面倾角θ有关 B.与动摩擦因数有关 C.与系统运动状态有关 D.仅与两物块质量有关 解析 设P、Q的质量分别为m1、m2,Q受到绳的拉力大小为FT,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整体分析,有F-(m1+m2)gsin θ-μ(m1+m2)gcos θ=(m1+m2)a;对Q分析:有FT-‎ m2gsin θ-μm2gcos θ=m‎2a,解得FT=F,可见Q受到绳的拉力FT与斜面倾角θ、动摩擦因数μ和系统运动状态均无关,仅与两物块质量和F有关,选项D正确。‎ 答案 D ‎【例3】 如图5所示,两个质量分别为m1=3 kg、m2=2 kg的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中间用轻质弹簧测力计连接。两个大小分别为F1=30 N、F2=20 N的水平拉力分别作用在m1、m2上,则(  )‎ 图5‎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50 N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4 N C.在突然撤去F2的瞬间,m2的加速度大小为4 m/s2‎ D.在突然撤去F2的瞬间,m1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2‎ 解析 对两物体和弹簧测力计组成的系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整体的加速度 a== m/s2=‎2 m/s2,隔离m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F2=m‎2a,解得F=24 N,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4 N,选项A错误,B正确;在突然撤去F2的瞬间,弹簧的弹力不变,m1的加速度不变,为‎2 m/s2,m2的加速度a2== m/s2=‎12 m/s2,选项C、D错误。‎ 答案 B ‎【例4】 (多选)(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20)在一东西向的水平直铁轨上,停放着一列已用挂钩连接好的车厢。当机车在东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连接某两相邻车厢的挂钩P和Q间的拉力大小为F;当机车在西边拉着车厢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向西行驶时,P和Q间的拉力大小仍为F。不计车厢与铁轨间的摩擦,每节车厢质量相同,则这列车厢的节数可能为(  )‎ A.8 B.10 C.15 D.18‎ 解析 设挂钩P、Q西边有n节车厢,每节车厢的质量为m,则挂钩P、Q西边车厢的质量为nm,以西边这些车厢为研究对象,有 F=nma①‎ P、Q东边有k节车厢,以东边这些车厢为研究对象,有 F=km·a②‎ 联立①②得3n=2k,总车厢数为N=n+k,由此式可知n只能取偶数,‎ 当n=2时,k=3,总节数为N=5‎ 当n=4时,k=6,总节数为N=10‎ 当n=6时,k=9,总节数为N=15‎ 当n=8时,k=12,总节数为N=20,故选项B、C正确。‎ 答案 BC ‎【例5】 如图8所示,水平地面上的矩形箱子内有一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斜面上放一质量为m的光滑球。静止时,箱子顶部与球接触但无压力。箱子由静止开始向右做匀加速运动,然后改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减速运动直至静止,经过的总路程为s,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v。‎ 图8‎ ‎(1)求箱子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a′;‎ ‎(2)若a>gtan θ,求减速阶段球受到箱子左壁和顶部的作用力。‎ 解析 (1)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有v2=‎2a′x1,v2=2ax2,且x1+x2=s 解得:a′= ‎(2)假设球刚好不受箱子作用,应满足FNsin θ=ma0,FNcos θ=mg,解得a0=gtan θ,箱子减速时加速度水平向左,当a>gtan θ时,箱子左壁对球的作用力为零,顶部对球的力不为零。此时球受力如图,‎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N′cos θ=F+mg FN′sin θ=ma 解得F=m(-g)‎ 答案 (1) (2)0 m(-g)‎ 四、课堂练习 ‎《创新设计》第42、43页变式训练1、2、3‎ 五、课堂小结 几种临界状态和其对应的临界条件如下表所示 临界状态 临界条件 速度达到最大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两物体刚好分离 两物体间的弹力FN=0‎ 绳刚好被拉直 绳中张力为零 绳刚好被拉断 绳中张力等于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处理临界问题的三种方法 极限法 把物理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从而使临界现象(或状态)暴露出来,以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 假设法 临界问题存在多种可能,特别是非此即彼两种可能时,或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临界条件,也可能不出现临界条件时,往往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数学法 将物理过程转化为数学表达式,根据数学表达式解出临界条件 六、作业 ‎《4级优化满分练》第三章 能力课时3‎ 板书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 ‎1、牛顿运动定律与图象综合问题的求解方法 ‎(1) “两大类型” (2) 解决图象问题的方法和关键 ‎2、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 (1) 连接体的分类 (2) 连接体的运动特点 (3)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3、临界问题的处理方法 ‎(1) 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 教学反思 受力分析是解决牛顿第二定律的关键所在,从课堂教学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受力分析环节比较薄弱,今后教学重点之一是对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