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绥芬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绥芬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绥芬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之渊源对应正确的是 A. 夏、王位世袭制 B. 周、分封制 C. 周、宗法制 D. 唐、科举制 ‎【答案】C ‎【解析】从“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这些词可理解到,它们都与“祖”有关系,即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代中国的一项政治制度是西周的宗法制,C选项符合题意;王位世袭制有两种方式: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A选项排除;分封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B选项排除;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D选项排除。‎ ‎2.2019年2月5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的信息可知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以看出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史实,故选D。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排除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体现为用神权巩固王权,如商朝重视占卜和祭祀等,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皇帝决策的信息,排除C。‎ ‎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统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封建政治是周代以分封制为代表的政治制度,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权力分散在贵族手中,中贵族政治。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员的任免由皇帝决定,而不是世袭,因此秦朝推行的是官僚政治,故D项符合题意;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末期逐渐瓦解,并不利于统治,排除B项;郡县制并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C项。‎ ‎4.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是削减地方官的权力,另设“通判”以牵制之,二是分割宰相的权力,三是控制军队,四是发展科举制度,五是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故①②③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④错在“节度使”,应为“通判”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5.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A. 汉代的尚书令 B. 唐代的尚书省 C. 元代的中书省 D. 明代的内阁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丞相制度被废除后的明代内阁,D正确;ABC的在当时都具有丞相的职责,故排除。‎ ‎6.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 “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B. “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 “立嫡以长不以贤”‎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指的是九品中正制,“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指的是科举制,“立嫡以长不以贤”指的是宗法制,“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指的是察举制。由此可知,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B项,ACD错误。‎ ‎7.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行使职权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失职者皆受惩处,这反映出古希腊民主体制对预防行政专制制度性设计,答案选D,A B两项含义材料并未直接体现,C项说法错误,公职人员对公民大会没有制约作用。‎ ‎8.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A. 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B. 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C.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D. 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A ‎【解析】由“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的说法,结合所学可知,作为罗马第一部成文法的《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曲解法律,比起习惯法是一大进步,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说明《十二铜表法》的进步作用,不是指责其“在人类历史上”的最严峻,B项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只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远远不成体系,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十二铜表法》对后世立法的影响,D项错误。‎ ‎9.罗马共和国晚期,程式诉讼逐渐成为主要诉讼形式。程式诉讼内容包括案情要点和审判原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法 A. 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B. 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 C. 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 罗马法进入到完备阶段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程式诉讼内容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形式要求,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体现了“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程式诉讼内容的变化,与ACD无关,排除。‎ ‎10. 有学者指出:所有权概念起源于罗马法的“dominium”一词,原有统治、管辖、控制、支配之意。……所有权概念一开始出现,就获得了所有人对物绝对支配的含义。由此可见罗马法 A. 仅仅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B. 重要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 C. 只保护奴隶主贵族的财产 D. 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所有权”、“所有人对物绝对支配”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有权的概念是对物权的保护,即体现保护私有财产,B项正确;A项“仅仅”只保护私有财产,具有片面性,排除;C项“只”保护奴隶主贵族的财产,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所以选B。‎ ‎11.英国流传一句话:“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事情。”这句话出现在 A. 英国颁布《大宪章》后 B.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 C. 1688年“光荣革命”后 D. 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后 ‎【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事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后的议会特点。故选D项。英国颁布《大宪章》,议会对王权有了一些限制,但国王仍有很大权力,不选A项。BC两项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不选BC两项。‎ ‎12.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据此,材料所述 A. 反映了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B. 体现了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C.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D. 表明英国代议制最终完善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可知,首相从受到议会弹劾而下台到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而继续任职,表明议会的权力也受到了制约,反映了责任内阁不断发展和完善,材料现象是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B正确;A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英国的代议制是不断发展完善,故“最终完善”的说法错误,D 错误。‎ ‎13.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己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体制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德意志帝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B. 德意志帝国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 C. 德意志帝国的政体仍是君主专制 D. 德意志帝国的统治阻碍社会发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可知所强调的是,一是强调军事色彩浓厚,二是强调专制色彩浓厚,故B正确;联邦议会是德国国家权力中心,故A不正确;当时的德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再实行封建君主专制,故C不正确;德意志帝国的建立,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德国社会的进步,故D不正确。‎ ‎14.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 相同的是都属于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 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C. 相同的是都体现了专制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 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三省六部制和三权分立制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特点,但不同的是前者属于封建君主专制,主权在君;后者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B。‎ ‎15.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 外国商品开始流人中国 B. 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 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冲击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据题干“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前外国商品开始流入中国,故A项错误;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不属于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君主专制尚未受到严重冲击,故C项错误。故选D。‎ ‎16.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 中国又增开了十一处通商口岸 B.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 C.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D. 清政府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的加深,清政府兴起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D正确;AB内容体现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无直接的关系,C错误。‎ ‎17.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答案】A ‎【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故中国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救国,故A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故B错误;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错误;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强大与不同的途径救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的影响出发,即可得出三者的共同背景,即民族危机严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8.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被看作是疯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 D. 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 ‎【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谁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B正确;ACD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9.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A. 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B. 资产阶级共和国向着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C.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D. 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但并不说明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故排除A项;人民民主专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建立起来,故排除B项;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向近代转变的过程,故排除D项。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故选C。‎ ‎20.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中,最基本的前提是 A. 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暴露 B.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1.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准备了社会经济的前提条件。2.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阶级条件。3.自然科学取得的许多新成果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理论条件。4.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诞生的思想条件。所以答案选A。‎ ‎21.二月革命后,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提出的革命策略是 A. 无产阶级必须掌控苏维埃政权 B. 以暴力方式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 以和平方式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 无产阶级拒绝与临时政府合作 ‎【答案】C ‎【解析】针对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指出了无产阶级的任务是把资产阶级革命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C正确;二月革命后无产阶级掌握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政权,故A与材料不符;《四月提纲》,指出了无产阶级的任务是把资产阶级革命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无产阶级和平夺权,BD 与史实不符。‎ ‎22.某军队出师之前发表誓师词称:“……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这支军队进行的战争发生于 A. 北伐战争 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可知,这次战争的目的是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结合所学可知,应为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北伐战争,故A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主要是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与材料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的信息不符,排除B。抗日战争时期反抗的对象是日本侵略者,与材料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的信息不符,排除C。解放战争时期是国共两党之间的战争,与材料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的信息不符,排除D。‎ ‎23.中共的壮大与一座山的名字紧紧相连,这就是被称为“革命摇篮”的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井冈山创造了数个“第一”。下列判断不准确的是 A. 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起点 B.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C. 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 开展了第一次土地革命运动 ‎【答案】B ‎【解析】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是“八一南昌起义”,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排除。‎ ‎24.毛泽东说:“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的特点,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灵活性。”“宪法草案”所坚持的原则有 A.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 民主集中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 C. 民生主义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A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记忆能力。题中设计的核心知识点为“1954年宪法”,根据史实,该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与人民民主原则,故A项符合史实。B项中自由主义原则是指放弃党的领导,排除;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内容,故C项排除;中央集权原则是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排除。所以答案选A。‎ ‎25.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共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这一举措 A. 初步确立多党合作制度 B. 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 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答案】C ‎【解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故A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宪法起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可知,这一举措体现了民主协商,故C项正确;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治国方略,故D项错误。‎ ‎26.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两位领导人都强调“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应动摇。“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都坚持 A. 四项基本原则 B. 一个中国原则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 改革开放 ‎【答案】B ‎【解析】“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这是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九二共识”和四项基本原则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九二共识”是指坚持一个中国而非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也不是改革开放,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7.《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该文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 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 “冷战”期间各国没有剧烈冲突 C. 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 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答案】C ‎【解析】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与冷战时期长时间的和平无关,故A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就是冷战期间直接的武装冲突,故B错误。材料中把冷战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苏之间的较量主要不是依靠武力的斗争,而且即使是进行军备竞赛,也主要是限于美苏两国之间,很好地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故C正确。 国与国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美苏两国也不例外,故D 错误。‎ ‎28.《美国的梦想》中有这样一句话:“马歇尔计划:一箭双雕”。这里的“双雕”是指 A. 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 B. 遏制欧洲和称霸世界 C. 输出资本和对抗苏联 D. 复兴欧洲和干涉中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同时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是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而不是遏制欧洲,排除。C项没有明确指出对欧洲实行资本输出,表述存在歧义,排除。表面上是复兴欧洲,实质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而不是中国,排除D。‎ ‎29.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A. 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故意捣乱,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符合“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的内容;邓小平在解决香港和澳门的问题时,提出了“一国两制”,成功的收回了香港和澳门,促进了祖国的统一,符合“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的内容,所以答案选B。‎ ‎30.下列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 多极化格局已经确立 B. 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C. 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形成 D.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多极化趋势加强但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最准确的表述,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多极化格局尚未确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多极化趋势早已经开始出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不再是单极世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问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泛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有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以后的“变局”是什么?唐朝中央机构是什么制度?‎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三权分立;保障分权与制衡;联邦权与州权,体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实行两党制,保持彼此制衡与监督。‎ ‎(3)影响:中国: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美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为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认识: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都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解析】(1)变局:秦朝:据材料“……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制度:据材料“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可知,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三权分立,保障分权与制衡、联邦权与州权,体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实行两党制,保持彼此制衡与监督等方面回答。‎ ‎(3)影响:中国:结合所学可从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角度回答。美国:结合所学可从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为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等角度回答。‎ 认识:结合所学可从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都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等方面回答。‎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大部分是文盲……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上,都有专门负责宣读文献资料的会务人员,以便与会成员能较为清楚地了解发生了什么,以及该如何判断。……表达能力强的人往往会 在政治辩论或法庭辩论中胜出。‎ ‎——冯金朋《公民社会的起源:希腊城邦制度》 ‎ 希腊城邦国家的广场民主只适应小范围内简单城邦公共事务。这种民主是有缺陷的……至高无上的人民有权做任何能做的事,不受任何准则的羁束。结果,解放了的雅典人变成了暴君。 雅典人在广场民主中以苏格拉底的殉道,来给自己的罪孽加冕。‎ ‎——戴志勇《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以渐进改革的方式把传统政治转化为民主政治。法国则是在革命和复辟的反复中、共和与君主的交替中,以“进两步退一步"的方式,艰难地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尽管从政体形式,机构设置等方面有所差异,但制度本质上却极具相似点,这也暗合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古老的西方谚语。‎ ‎——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 材料三:“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就欧洲所有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警察,都为神圣地驱除这个幽灵而联合起来了”这是《共产党宣言》开篇的一段话。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幽灵在不断地奏出一曲曲凯歌的同时,也面临着历史的严峻考验。尽管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它仍然在探索中继续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评价古雅典民主政治。‎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法两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十月革命的道路相比,中国革命开创了什么道路?中国和俄国的革命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是都取得了成功。说明了什么?‎ ‎【答案】(1)评价:积极: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局限:民主范围有限,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只适用小国寡民的城邦;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不能保证参政人员的素质,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异:政体不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法国是民主共和制。‎ 过程不同:英国是和平渐进的;法国动荡曲折。‎ ‎(3)井冈山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无产阶级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1)评价:积极:据所学可知,雅典民主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基础。局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雅典民主范围有限、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只适用小国寡民的城邦、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不能保证参政人员的素质、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等角度回答。‎ ‎(2)异:政体不同:据材料“光荣革命后,英国以渐进改革的方式把传统政治转化为民主政治。”可知,英国通过渐进的改革方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据材料“法国则是在革命和复辟的反复中、共和与君主的交替中,以‘进两步退一步’的方式,艰难地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可知, 法国是民主共和制。‎ 过程不同:据材料“光荣革命后,英国以渐进改革的方式把传统政治转化为民主政治。”可知,英国是和平渐进的;据材料“法国则是在革命和复辟的反复中、共和与君主的交替中……”可知,法国动荡曲折。‎ ‎(3)道路: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革命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说明:结合所学可知,无产阶级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从实际出发。‎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19世纪中期的中国大事记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节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十二条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第十九条参议院之职权……议决一切法律案;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请回答:‎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句话的含义。‎ ‎(2)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内在联系。结合材料二图示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答案】(1)含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联系:鸦片战争后,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延续与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刺激了官僚士大夫阶层,兴起了洋务运动。 ‎ ‎(3)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解析】(1)含义: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联系:结合材料二图示及所学可从鸦片战争后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延续与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刺激了官僚士大夫阶层、兴起了洋务运动等方面来说明其联系。 ‎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等方面回答。‎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苏两国共同的敌人已被打倒,战时共同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总目标是主宰世界。杜鲁门担任美国总统后,凭借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公开宣称要“领导世界”,并通过实施霸权主义的政策和手段来追求这一目标。‎ 战后初期,斯大林的主要战略构想是,维持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巩固苏联在二战中取得的战略利益和势力范围,建立包括东欧在内的保障苏联安全的屏障,增强苏联的国力,扩大苏联的影响。‎ 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具有对抗性,他们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也彼此冲突。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其他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美国确立称霸全球的战略;苏联要努力扩大在世界的影响;美苏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根本对立;美苏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美苏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冷战兴起推波助澜。‎ ‎(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影响 ‎(3)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解析】(1)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苏两国共同的敌人已被打倒,战时共同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可知,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总目标是主宰世界”可知,美国确立称霸全球的战略;据材料“战后初期,斯大林的主要战略构想是,维持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增强苏联的国力,扩大苏联的影响。”可知,苏联要努力扩大在世界的影响;据材料“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具有对抗性,他们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也彼此冲突”可知,美苏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根本对立;美苏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据所学可知,美苏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冷战兴起推波助澜。‎ ‎(2)力量:据材料“1971年”可知,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影响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3)影响:据所学可从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等角度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