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文化常识
第2讲 古文化常识题 [说明] 选项须根据文中语境才能判断的,提供“文中语境”;无须语境即可判断的,不再提供“文中语境”。 1.(2017·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文中语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文中语境: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解析:选B “它与血亲有同有异……一部分”错。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统关系的亲属。二者性质完全不同。 2.(2016·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文中语境: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C项,“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2016·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文中语境: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解析:选D D项,“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4.(2016·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文中语境: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文中语境:见C项。) 解析:选A A项,“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选项提到的“土地”“户籍”都不属于礼部职责范围,而应归户部掌管。 5.(2017·江苏高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文中语境: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文中语境: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文中语境: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解析:选B 历史上的“三代”一般指夏、商、周三代。 最新《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它的考查也符合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要求。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种类较多,高考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包括姓名称谓、官职沿革、教育科举、宗法礼俗、天文地理、历法乐律、文化典籍等,所考查的也是这些类别中最常见的知识。对这一考点的复习,根本上还是要以平时积累为主,因为本考点重在考查识记能力。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均出自文言文阅读材料,故又兼考查理解能力。 [解题技法] 解答古文化常识题,应以积累为主,推断为辅,具体可采用以下两步法: [典例示法]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第一步:根据积累直接判 A项,凭借平时对文化常识“科举制度”中“殿试”相关内容的积累,“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三甲,一甲第一名称状元。A项正确。 B项,根据对文化常识“传统节日”中“元宵节”内容的积累,“上元节”即元宵节。B 项正确。 第二步:联系语境细审验 C项,“近侍”一词因平时积累不足,对选项中画波浪线文字存有疑问。 D项,根据文化常识“讳称”的积累以及“乞骸骨”“告老还乡”的理解,“因年老辞去职务”表述正确,但对“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不能确定是否正确。 可以把这两项分别代入原文,联系语境细细推断。 C项,代入原文“等到对西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许将询问兵马的数量”,但也不好确定其表述是否正确。可暂时一放,通过判断D项来间接推断C项正误。 D项,代入原文分析“许将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反而被升任官职”,但是因年老“政和初年,许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由此看出“告老”解说正确。 据此可推断C项表述有误。C项中的“职位很高”表述不当,“近侍”没有职位。 [针对训练] 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C.“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D.“孝廉”是唐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 解析:选D D项,“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翃,字宏肱,并州晋阳人。少治兵家。天宝中,授卫尉,擢才兼文武科,出为辰州刺史。大历中,擢容管经略使。历汾州刺史,为振武军使绥、银等州留后。入拜京兆尹。会起泾原兵讨李希烈,次泸水,京兆主供拟,饔败肉腐,众怒曰:“食是而讨贼乎?”遂叛。翃挺身走奉天,拜太子詹事。德宗还都,再迁大理卿,出为福建观察使。徙东都留守,既至,开田二十余屯,修器械,皆良金寿革,练士卒,号令精明。俄而吴少诚叛,独东畿为有备,关东赖之。元十八年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肃。 (节选自《新唐书·王翃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家”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 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左迁”就是降低官职,“右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右贱左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解析:选B 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参考译文] 王翃,字宏肱,是并州晋阳人。青年时期他研究过军事学派的著作。天宝年间,他担任卫尉一职,因参加朝廷才兼文武科选试被提拔官职,外调出京担任辰州刺史。大历年间,他被提拔为容管经略使。王翃曾经担任汾州刺史,做过振武军使绥、银等州留后。王翃入朝后被授予京兆尹。时逢朝廷调动泾原军队讨伐李希烈,军队就驻扎在泸水岸边,京兆府掌管军需供给,但早饭和肉都是腐烂的,将士们发怒说:“吃这样的食物却让我们去讨伐叛军?”于是军队就哗变。王翃独自脱身逃到奉天,被授予太子詹事。德宗回到京城后,再次提拔为大理卿,不久出京任福建观察使。后来王翃又调任东都留守,到任之后,他开辟田地二十多屯,修理守城的军事器械,所用材料都是上好的金属、皮革;他训练士兵,号令精要严明。不久(朝廷)就遇到吴少诚叛乱,(这时)唯独京城东郊地区是有防备的,函谷关以东完全依靠东都防守。贞元十八年王翃去世,朝廷赠官尚书右仆射,谥号称肃。 [课时跟踪检测] 一、考点针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入朝,复兼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一端,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据案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巨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鸩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 始,玄佐养子士干与士朝皆来京师,士干知玄佐死无状,遣奴持刀绐为吊,入杀士朝于次。帝恶其专,亦赐士干死。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B.汴州,古地名,也称汴梁,简称汴,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为八朝古都,即“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 C.端,古代的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的“端”就指礼服。 D.商贾,商人的统称。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行走贩卖货物的人,贾是住着出售货物的人,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解析:选A “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错,表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如《陈情表》《出师表》都有情感的流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唐代始设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C.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D.谥,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善贬恶。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解析:选B “唐代始设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错,应为“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参考译文]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时洒脱放荡,不事产业,替县里捕捉盗贼,犯了法,被县吏 鞭打侮辱,几乎丧命,于是逃亡投奔永平军,逐渐升为牙将。大历年间,李灵耀占据汴州叛变,刘玄佐乘其不备,偷袭占领了宋州,(皇帝)下诏让宋州隶属刘玄佐管辖永平军,节度使李勉立即上表奏请让刘玄佐任宋州刺史。 德宗建中初年,升职而兼任御史中丞,担任宋、亳、颍节度使。这时李纳反叛,李洧带着徐州归顺(朝廷),李纳急攻李洧。(皇上)下诏令刘玄佐援助李洧,大破李纳的军队,斩杀一万多人,东南部的运粮水道于是被打通。进军围攻濮州,夺取濮阳,全部攻克,多次迫使守将投降,从而打通了濮阳津。提升刘玄佐任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反叛时,刘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驻于淮、汝,多次围困贼兵。皇帝在奉天,关心关东(局势),于是下诏任命刘玄佐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希烈攻打陈州,刘玄佐去救援,李希烈逃跑,于是攻取了汴州。(皇帝)下诏任命刘玄佐为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刘玄佐本名刘洽,到这时,(皇帝)赐他名玄佐以表示恩宠。还朝后,(刘玄佐)又兼任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刘玄佐性情豪放不受拘束,轻视钱财,喜欢重赏部下,所以百姓日益贫困。汴州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横,不能自拔,到刘玄佐时更加严重。此后杀害将帅上司,大肆掠夺抢劫,都是贪图利益而造成的。刘玄佐显贵后,他的母亲还健在,是一个贤惠的妇人。常常每月织一端粗绸,以表示不忘本。多次教育告诫刘玄佐要恪守为臣之道。(其母)见县令疾行来廷中禀告政事,(县令)走后,(她)告诫(刘玄佐)说:“长吏恐惧而十分谦卑。我想你父亲在县里做官,也应当是这个样子。你依着公案面对他,心里能够安宁吗?”刘玄佐受到启发,所以对待下属更加宽厚。 汴州有个相国寺,有人传说佛体流汗,刘玄佐亲自前去大量施舍金帛,于是将吏、商人奔忙急走去相国寺献纳金钱,惟恐落后。十天以后,刘玄佐下令停止,统计所得收入有很多,便利用这些来充当军费。他的权术计谋大都像这样。当初,李纳派遣使者到汴州,刘玄佐以盛妆美女进奉,并赠送丰厚的财物,(因此)全部获悉了李纳的阴谋,所以李纳最怕他。刘玄佐宠信的官员张士南及养子乐士朝的钱财都有很多;而乐士朝与刘玄佐的宠妾私通,害怕丑事被发现,用毒酒杀害了刘玄佐,(刘玄佐)死去,终年五十八岁,(皇帝)追赠他为太傅,定谥号为壮武。 当初,刘玄佐的养子士干与乐士朝都来到京城,士干知道玄佐死得蹊跷,派遣奴仆持刀假称吊唁,进去在灵旁杀死乐士朝。皇帝讨厌士干的专擅,也赐死了士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以父任为郎,数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盛王之道。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简帝心。十五年,拜驸马都尉。十六年,以骑都尉秦 彭为副,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俱伐北匈奴。虏皆奔走,不战而还。十七年夏,诏秉与固合兵万四千骑,复出白山击车师。遂定车师而还。肃宗即位,拜秉征西将军。遣案行凉州边境,劳赐保塞羌胡,进屯酒泉。建初元年,拜度辽将军。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骑士三百余人送葬。谥曰桓侯。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注]流血。长子冲嗣。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冲官至汉阳太守。曾孙纪,少有美名,辟公府,曹操甚敬异之,稍迁少府。 (选自《后汉书·耿秉传》,有删改) [注] 梨面: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割面流血,以示哀痛。梨通“剺”,割、划破的意思。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于汉,北匈奴从漠北西迁。 B.食邑,指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卿、大夫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C.帝王纪年是一种重要的古代纪年法,分为年号纪年和按照帝王即位年次纪年两种,文中“永元二年”就属于后一种。 D.征辟,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名流,辟是中央和地方长官自用僚属。 解析:选C “永元二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也指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 B.拜,古代授予官职的术语,而迁、转是关于调动官职的,擢、升是关于提升官职的,谪、左迁是关于降低官职的。 C.斥候,亦作“斥堠”,是古代军中职事。先秦以前,斥候专门负责巡查各处险阻和防护设施,候捕盗贼。秦汉以后,军中不再设此职,而专称远出哨探的侦察兵。 D.太守,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武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后郡守权力被州刺史所夺。至唐初,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 解析:选D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至隋初,存州废郡。 [参考译文] 耿秉字伯初,有高大雄壮的体魄,腰带八围。博通书籍,能够解说《司马兵法》,尤其喜好将帅用兵的谋略。因为父亲的功勋而被任用为郎官,屡次上书谈论军事。他曾经认为中原空虚消耗,边疆不安定,问题就出在匈奴。用战争消灭战争,是有盛德的君王的做法。显宗已经有心北伐,暗中很赞同他的意见。永平年间,(皇帝) 征召耿秉到宫中,询问他前前后后上奏的对国家有利的方法谋略,于是耿秉被皇帝亲近宠幸。每次公卿集会议事,皇帝常常带耿秉上殿,拿边疆之事询问他,他的回答多能符合皇上心意。永平十五年,任命耿秉为驸马都尉。永平十六年,把骑都尉秦彭作为耿秉的副手,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一起讨伐北匈奴。匈奴都逃走了,于是没有作战就返还。永平十七年夏,显宗下诏命令耿秉和窦固集合部队一万四千骑,再次出兵白山攻打车师国。最终平定车师国而回。肃宗即位,任命耿秉为征西将军。派他巡视凉州边境,慰劳赏赐居边守塞的羌人、胡人,进军屯驻酒泉郡。建初元年,任命耿秉为度辽将军。章和二年,又任命耿秉为征西将军,作为车骑将军窦宪的副手征讨北匈奴,大败他们。皇帝封耿秉为美阳侯,食邑三千户。耿秉生性勇敢,而且处事简练,行军时常常自己披着铠甲走在前面,停下来休息时不安营扎寨,但也把哨兵放得远远的,明确誓约,有紧急情况,军阵马上列成,士兵都乐意为之效死。永元二年,耿秉代替桓虞做光禄勋。第二年夏天耿秉去世,时年五十多岁。皇帝赐给朱棺、玉衣,命将作大匠为其挖墓,给予奏军乐的待遇,五营骑兵三百多人送葬。谥号桓侯。匈奴人听说耿秉去世,举国痛哭,有人甚至割脸流血(以表达心中的悲痛)。(耿秉的)长子耿冲继承爵位。等到窦宪失利,因为(或认为)耿秉是窦氏的同党,封地被剥夺。耿冲官做到汉阳太守。耿秉的曾孙耿纪,年轻时有美名,被公府征召,曹操很敬重他,认为他与众不同,逐渐升迁为少府。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少笃学,工文辞。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王云使北还,言金人必欲得三镇。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张邦昌僭位,复其职,遣同路允迪诣康王劝进。 建炎元年,李纲拜右仆射,宗尹论其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报,出知舒州。言者论宗尹尝污伪命,责置鄂州。既,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 吕颐浩罢相,宗尹摄其位。时诸盗据有州县,朝廷力不能制。宗尹言:“太祖收藩镇之权,天下无事百五十年,可谓良法。” 初,宗尹廷对,详定官李邦彦特取旨置宗尹乙科,宗尹德之,赠邦彦观文殿大学士。枢密院副都承旨阙,宗尹拟刑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焕戚里,公佐管客省,道宗不知兵,人以此咎宗尹。密院计议官王佾结公佐,宗尹请除佾为宗正丞,侍御史张延寿劾之,上罢佾。 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以辅政无状请免,上不许。魏滂为江东通判,谏官言其贪盗官钱,滂遂罢;李弼孺领营田,谏官言其媚事朱勔,弼孺亦罢:二人皆宗尹所荐。台州守臣晁公为储峙丰备,论者以为扰民,宗尹阴佑之。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时明堂①覃恩②,宗尹请举行讨论之事,上手札云:“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大夫。”始,宗尹建此议,秦桧力赞之,及见上意坚,反挤宗尹。上亦恶其与辛道宗兄弟往来,遂罢。沈与求奏其罪状,落职,未几,命知温州。退居天台,卒,年三十七。 (节选自《宋史·范宗尹传》) [注] ①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场所。②覃恩:广施恩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进”指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南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中“日有黑子”被视为朝政有失的证据。 解析:选B “藩”是“保卫”之意。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出,京官外调,“出知舒州”即出京任舒州知州;摄,兼任他职,“宗尹摄其位”即范宗尹代理宰相之位。 C.枢密院,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其长官枢密使的权力高于宰相。 D.朕,古代帝王的自称。“孤”“寡”“不穀”等都是古代帝王的自称。 解析:选C “权力高于宰相”错,应为“与宰相相当”。 [参考译文]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从小专心好学,擅长文辞。宣和三年,考中进士。经多次升迁任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王云出使金国返回,说金人一定要得到三镇。范宗尹建议放弃三镇以避免战祸,谏官反对这样做,范宗尹被罢免官职,返回乡里。张邦昌越礼建立伪国,恢复了范宗尹的官职,派他同路允迪去见康王劝说他称帝。 建炎元年,李纲被授任右仆射,范宗尹论奏他名声超过实际才能,有震主之威。不被答复,出京任舒州知州。谏官论奏范宗尹曾接受过伪朝的任命,范宗尹又被责罚安置到鄂州。不久,被召为中书舍人,升任御史中丞,任参知政事。 吕颐浩被罢去相位,范宗尹代理宰相之位。当时盗贼们占据州县,朝廷无力制服他们。范宗尹上言道:“太祖收回各藩镇的权力,天下太平有一百五十年,可谓是良策。” 当初,范宗尹参加廷试,详定官李邦彦特别奏请皇上把范宗尹放到乙科,范宗尹很感激他,赠李邦彦观文殿大学士。枢密院副都承旨一职空缺,范宗尹拟定刑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刑焕是他的同乡亲戚,蓝公佐主管客省,而辛道宗又不懂军事,人们因此指责范宗尹。枢密院计议官王佾与蓝公佐结交,范宗尹请求授王佾为宗正丞,侍御史张延寿弹劾他,皇上罢免了王佾。 绍兴元年二月辛巳,太阳上出现黑斑,范宗尹以辅政没有成绩请求免职,皇上不答应。魏滂担任江东通判,谏官弹劾他贪污盗窃官钱,魏滂于是被罢职;李弼孺管领营田事务,谏官弹劾他谄媚事奉朱勔 ,李弼孺也被罢免:这二人都是范宗尹推荐的。台州守臣晁公为日常储备丰富,议论的人认为这是扰民之举,范宗尹暗中保护他。适逢晁公为的妻子收受囚犯贿金的事情被发觉,皇上罢免了晁公为,范宗尹自己也感到不安。当时明堂典礼完成广施恩泽,范宗尹请求举行评论功过之事,皇上亲笔书写札子说:“朕不想把过错归于君父,而遭士大夫怨恨。”开始时,范宗尹提此建议,秦桧极力赞成他,等见到皇上态度坚决,就反过来排挤范宗尹。皇上也厌恶他与辛道宗兄弟来往,就罢免了他的相位。沈与求上奏他的罪状,范宗尹被罢官,不久,任命为温州知州。后退居天台,去世,终年三十七岁。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子弋,字绍先,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主践阼,除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请为记室,使与子乔共周旋游处。亮卒,为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璿,以弋为中庶子,璿好骑射,出入无度,弋援引古义,尽言规谏,甚得切磋之体。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汉晋春秋》曰: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得后主东迁之问,始率六郡将守上表曰:“臣闻人生于三,事之如一,惟难所在,则致其命。今臣国败主附,守死无所,是以委质,不敢有贰。”晋文王善之,又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 (选自《三国志·蜀书·霍峻等传》)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酹,指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比如文中“欲行酹”,苏轼的名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都有用酒祭奠之意。文中句为“祭奠人”,苏轼词中句为“祭奠月”。 B.践阼,践,履也;阼,主人阶也。天子祭祀升阼阶,履主阶行事,亦作“践祚”“践胙”,代指即位登基。如文中“后主践阼”,即“后主即位”。 C.本文中出现许多表示官职任免升贬的词语,比如“除谒者”,此“除”是授官的意思;“又拜南中都督”,此“拜”为“任命”之意;“迁监军翊军将军”,此“迁”则指“贬官”。 D.“后主”一词始见于《三国志》,陈寿称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后人由此将末代君主均称为后主。如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解析:选C “迁”,在古代应该指的是官职的改变、调动。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B.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处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C.领,地位较低的官员兼理较高的职务。“领建宁太守”即兼任建宁太守。 D.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解析:选C “领”是指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 [参考译文]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哥哥霍笃,在乡里召集数百人的军队。霍笃死后,荆州牧刘表令霍峻代管他的部下。刘表死后,霍峻率领众人投奔先主(刘备),先主让霍峻担任中郎将……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下诏诸葛亮说:“霍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亲自祭奠。”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然后在他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很荣耀。 儿子霍弋,字绍先,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主登基,任命他做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让他做记室,让他与自己的儿子诸葛乔一起周游军营各处。诸葛亮死后,霍弋担任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刘璿,让霍弋担任中庶子,刘璿爱好骑马射猎,出入没有节制,霍弋引经据典,尽心尽力规劝进谏,非常合乎商讨交流的礼仪。调任监军翊军将军,兼任建宁太守,仍旧统管南郡事务。《汉晋春秋》记载:霍弋听说魏军攻来,想要奔赴成都,后主认为防卫敌人的策略已定,没有听从。等到成都失守,霍弋穿着素服号哭,聚众哀哭了三日……得到后主东迁(即投降)的消息,才率领六郡将守上表说:“我听说人的成功得益于三种人(生于父,教于师,食于君),侍奉他们要始终如一,出现危难,就交出生命。如今我的国家败亡君主依附于您,坚守下去会死无处所,因此交出自己,不敢有二心。”晋文王(即司马昭)认为他很好,又任命他为南中都督,用原来的职务任命他。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安磐,字公石,嘉定州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正德时,历吏、兵二科给事中,乞假去。世宗践阼,起故官。 嘉靖元年,主事霍韬言,科道官亵服受诏,大不敬。磐偕同官论韬先以议礼得罪名教,恐言官发其奸,故摭拾细事,意在倾排。帝置不问。中官张钦家人李贤者,帝许任为锦衣指挥。磐极言不可,不听。锦衣千户张仪以附中官张锐黜革,御史杨百之忽为讼冤,言:“仪当宸濠逆谋时,首倡大义,劝锐却其馈遗。今锐以是免死,仪功不录,无以示报。”磐疏言:“百之奸邪,阳为仪游说,而阴与锐交关,为锐再起地。”百之情得,乃诬磐因请属不行,挟私行谤。吏部尚书乔宇等议黜百之,刑部谓情状未明,宜俱逮治。帝两宥之,夺百之俸三月,磐一月。 帝频兴斋醮,磐又抗言:“曩武宗为左右所蛊,命番僧锁南绰吉出入豹房,内官刘允迎佛西域。十数年间,糜费大官,流谤道路。自刘允放而锁南囚供奉减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遽袭旧辙不斋则醮月无虚日此岂陛下本意实太监崔文等为之。文钟鼓厮役,夤缘冒迁,既经降革,乃营求还职。导陛下至此,使贻讥天下后世,文可斩也。”疏入,报闻。 锦衣革职旗校王邦奇屡乞复职,磐言:“邦奇等在正德世,贪饕搏噬,有若虎狼。其捕奸盗也,或以一人而牵十余人,或以一家而连数十家,锻炼狱词,付之司寇,谓之‘ 铸铜板’。其缉妖言也,或用番役四出搜愚民诡异之书,或购奸僧潜行诱愚民弥勒之教,然后从而掩之,无有解脱,谓之‘种妖言’。数十年内,死者填狱,生者冤号。今不追正其罪,使得保首领,亦已幸矣,尚敢肆然无忌,屡渎天听,何为者哉!且陛下收已涣之人心,奠将危之国脉,实在登极一诏。若使此辈攘臂,一朝坏之,则奸人环立蜂起,堤防溃决。宜严究治,绝祸源。”帝不能从。其后邦奇卒为大厉如磐言。 历兵科都给事中。以率众伏阙再受杖,除名为民。卒于家。 (选自《明史·安磐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刘允放/而锁南囚/供奉减/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遽袭旧辙/不斋则醮/月无虚日/此岂陛下本意/ B.自刘允放/而锁南囚/供奉减/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遽袭旧辙/不斋则醮/月无虚日/此岂陛下本意/ C.自刘允放/而锁南囚/供奉减/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遽袭旧辙不斋/则醮月无虚日/此岂陛下本意/ D.自刘允放/而锁南囚/供奉减/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遽袭旧辙不斋/则醮月无虚日/此岂陛下本意/ 解析:选A 解答断句题,要在理解句子含意的基础上,抓住标志性词语或句式。“供奉减”“小人伏”皆为主谓句,句式相对,结构相同;“奈何”意为“为什么”,常见于句首,故排除B、D项。“袭旧辙”为动宾结构,再结合该段段首“帝频兴斋醮”,可知此时皇帝故态复萌,因而后句应为“不斋则醮”,排除C项,故选择A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时,给事中这一官职品卑而权重。它职责很多,其中一部分是负责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等。 B.锦衣,明代官署锦衣卫的简称。锦衣卫,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明洪武十五年设置。 C.吏部、刑部皆为古代官署。吏部主管文武百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刑部通常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两部主官均为“尚书”。 D.阙,指古代在宫廷大门之外修建的两个对称的台子,常被视作帝王宫廷的代表。“伏阙”意为跪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解析:选C “文武百官”错,吏部只负责文官的升迁贬黜。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磐忠于职守,直言敢谏。步入官场后,他积极指出皇上过失、斥退奸佞小人。他的意见,皇上有时听取,有时却置若罔闻。最终他被革职为民,死于家中。 B .安磐洞悉人心,明察秋毫。他与同僚揭发主事霍韬倾轧言官为求自保的恶行,又看穿御史杨百之替张仪鸣冤是替宦官张锐翻案的险恶用心。 C.安磐坚持正统,反对邪教。他认为武宗当年热衷礼佛、皇上如今执迷道法都是受了别有用心的小人蛊惑,均带来了空耗国库、百姓怨声载道的恶果。 D.安磐清醒警觉,颇有远虑。他反对恢复酷吏王邦奇的职务,认为应当防微杜渐,严厉追究,如果让王邦奇嚣张得志,就会产生后患。后来的情况果然如他所料。 解析:选C C项,“均带来了……恶果”错。文中并未提到嘉靖时期有这些现象出现。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磐偕同官论韬先以议礼得罪名教,恐言官发其奸,故摭拾细事,意在倾排。 译文: (2)文钟鼓厮役,夤缘冒迁,既经降革,乃营求还职。 译文: 参考答案:(1)安磐与同僚们认为霍韬之前因为议论礼仪而冒犯了礼教,担心言官揭发他干的坏事,所以拾取一些小事,意图排挤科道官。(关键点:“发”“摭拾”“倾排”及大意) (2)崔文不过是打钟敲鼓的仆役,向上攀附得到升迁,降职革查后,就谋求官复原职。(关键点:“夤缘”“降革”“营求”及大意) [参考译文] 安磐,字公石,是嘉定州人。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后改为庶吉士。正德年间,历任吏、兵二部给事中,请假离职。世宗即位后,起复担任原来的官职。 嘉靖元年,主事霍韬进言,科道官穿着便服接受诏令,是对皇上大不敬。安磐与同僚们认为霍韬之前因为议论礼仪而冒犯了礼教,担心言官揭发他干的坏事,所以拾取一些小事,意图排挤科道官。皇上搁置没有过问。宦官张钦的家人李贤,皇上准许任命他担任锦衣卫指挥。安磐极力申诉不赞同,皇上不听从。锦衣千户张仪因为依附宦官张锐而被免除职务,御史杨百之忽然替他申冤,说:“张仪在朱宸濠谋反的时候,首先倡导大义,劝张锐拒绝朱宸濠的馈赠。而今张锐因此免死,张仪的功劳不被记录,无法显示出回报。”安磐上书说:“杨百之奸邪,表面上替张仪游说,而暗中与张锐串通勾结,为张锐东山再起做准备。”杨百之听说后,就诬蔑安磐因为请求托付没被应允,挟私愤(对他)进行诽谤。吏部尚书乔宇等人建议罢免杨百之,刑部认为情况不明,应该都抓起来治罪。皇帝宽恕了他们俩,罚杨百之三个月俸禄,安磐一个月俸禄。 皇上频频举行设坛祈福的仪式,安磐又上书直言说:“以前武宗被近臣蛊惑,让番僧锁 南绰吉在豹房出入,宦官刘允去西域迎佛。十几年间,浪费大量钱财,道路上流言蜚语四起。自从刘允被流放,锁南绰吉被囚禁,供奉减少了,小人伏法了。为什么刚刚过了两年,马上沿袭旧迹。不是斋戒求佛就是设坛祭神,一月中没有一天不这样。这难道是陛下本来的愿望?实际是太监崔文等人做的。崔文不过是打钟敲鼓的仆役,向上攀附得到升迁,降职革查后,就谋求官复原职。诱导陛下到这个地步,使陛下被天下人、后世人讥笑,崔文应该被斩首。”奏折呈上,皇上回复说知道了。 锦衣卫已被革职的旗校王邦奇多次请求恢复职务,安磐说:“王邦奇等人在正德年间,贪得无厌,打击陷害,就像虎狼一样。他们抓捕盗贼,有时通过一个人牵连出十多个人,有时通过一家牵连到几十家,罗织罪名,篡改供词,交给主审部门,称之为‘铸铜板’。他们缉拿妖言惑众的人,有时任用胥吏到处去搜查平民非正统的书籍,有时收买奸邪的僧人暗中诱导平民信奉弥勒教,然后尾随捉拿,没有谁能脱逃,称之为‘种妖言’。数十年间,死亡的人塞满监狱,活着的人鸣冤哀号。现在不追究查证他的罪过,让他能够保住脑袋,已经算走运了,他竟然还敢肆无忌惮,多次(奏文)亵渎皇上的听闻,这是干什么呢?况且陛下收拢已经涣散的人心,巩固行将危急的国脉,确实在于即位时的那一道诏令。如果让这种人振奋起来,一旦风纪败坏,那么奸邪之人就会四面兴起,像蜂群一样,使大坝崩塌。应该严厉地追究治罪,杜绝祸患根源。”皇帝没能听从。后来王邦奇最终成为大祸患,正如安磐所说的那样。 安磐曾任兵科都给事中。因为率领众人跪伏于宫前进言两次受到杖刑,被除名为平民。在家中去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