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三板块世界史第二步专题十三交相辉映的多极化与全球化——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三板块世界史第二步专题十三交相辉映的多极化与全球化——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学案

专题(十三) 交相辉映的多极化与全球化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主旨解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上,美苏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两极对峙格局;随着欧共体、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影响力的增强与苏联的解体,多极化趋势日益突显。经济上,各国经济的依赖性与互助性日益增强,呈现出体系化、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线索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 ‎(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线索二: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1)一是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2)二是经济体系化、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广的层面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P110)‎ 线索1 谁主沉浮——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 ‎(1)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2)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 国家 领域  ‎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约组织 华约组织 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表现:欧洲、日本、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等 ‎(2)影响:‎ ‎①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④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 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深化历史理解]‎ ‎1.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特点 阵线分明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主导力量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斗争方式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主要矛盾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每个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对峙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特别是处于美国对苏联进行全球性遏制的包围圈上;美洲则直接触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 对峙影响 美苏两国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长期对抗,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损害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人为地把世界分裂成两部分,与整体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背道而驰 ‎2.对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认识 ‎(1)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源是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新的国际格局建立在新的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是各国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3)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的强弱。‎ ‎(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3.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具体表现。‎ ‎(2)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①促使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国家之间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谁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取得胜利,谁就能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②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③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本活跃的因素,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 ‎4.理解大国关系的深入调整及其影响 ‎(1)调整:‎ ‎①在“冷战”时期,大国之间的关系以敌对和对抗为主调。“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终结,国际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个大国为了适应这个变化,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大国关系中出现了合作与对抗并存的新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国纷纷建立多种战略伙伴关系。‎ ‎②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战略关系”同“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以军事合作为基础的,是共同对付第三国的,而现在这种新型的大国关系则具有鲜明的“冷战”后的时代特点:不以军事合作为基础,而是侧重于政治、经济、军事、安全、贸易、环保、科技等众多领域的合作;不针对第三国,不妨碍同第三国发展关系,而是推动整个大国关系的发展;不结盟,不搞对抗,而是以平等互利的对话解决存在的分歧与争端。‎ ‎(2)影响:‎ ‎①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关系的调整及重新定位,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一种表现,又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②大国关系这种重大而深刻的调整,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5.理解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西欧、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 ‎(2)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实质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承认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等于承认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潮流,这是世界格局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向。‎ ‎[把握高考趋向]‎ 一、立足史料实证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 ‎1.(2016·全国乙卷)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选A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美国旨在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进而控制欧洲,客观上也刺激了欧洲走向联合。‎ ‎2.(2016·全国甲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解析:选D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故选D项。A项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演唱无关,故排除。美国黑人爵士乐演唱家的非洲巡演属于文化活动与展示美国经济无直接关系,故B项排除。C项与不结盟运动的时间不符,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故排除。‎ ‎3.下列表格是1958~1968年,苏联与美国出现以探月活动为标志的“太空竞赛”,比较分析可知美苏(  )‎ 苏联 美国 探测器发射数量 ‎31‎ ‎29‎ 成功率 ‎29%‎ ‎45%‎ 运载器造成的失败 ‎63%‎ ‎77%‎ 从计划开始到首次登月的时间 ‎1年 ‎4年 首次登月前尝试的次数 ‎10次 无(首次尝试即获成功)‎ ‎——节选自《深空探测研究》‎ A.国家实力势均力敌 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避免直接军事对抗 D.两极核心地位日益巩固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只能体现美苏两国在“太空”方面的实力均衡,无法体现整个国家势均力敌,故A项错误;太空技术研究无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 项错误;材料中两国在“太空”方面的实力均衡,说明两国军事实力均衡,这种均势能避免两国直接军事对抗,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美苏两极核心地位巩固的结论,故D项错误。‎ 二、立足历史解释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 ‎4.(2015·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美苏关系发展演变的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瓦解,双方势均力敌,出现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加重,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后政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 ‎5.(2017·全国乙卷)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解析:选A 结合题意可知,20世纪末对世界经济做出贡献的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这表明世界旧的经济秩序受到冲击,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或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并非材料表述的中心意思,排除B、D两项;二战后亚非拉国家已经加入世界体系,C项错误,排除。‎ ‎6.(2014·全国卷Ⅱ)下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解析:选D 波兰开放本国边境线,意味着淡化了国家的界限,与欧盟的一体化进程相符,且从图片中的欧盟旗帜亦可得出答案,故D项正确。‎ 线索2 如履薄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二战后初期(制度化、体系化)‎ 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过程:‎ ‎①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 ‎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影响:‎ ‎①确立了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区域化、集团化)‎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3)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规范化)‎ ‎1.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科技发展(物质基础和推动力);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者);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有利条件)‎ ‎(2)评价:‎ ‎①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③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2.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 ‎(2)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 ‎[深化历史理解]‎ ‎1.近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历程 ‎(1)16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欧洲是世界政治、经济中心。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确立并不断完善。经济上,随着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政治上,二战后西欧、日本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经济上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20世纪70年代至今,政治多极化和经济的区域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政治上,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壮大及中国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2)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或初级形态,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只是程度上有所区别;实际上,全球化有时更多地表现为地区化,并由地区化所带动。但要注意,区域经济集团化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所提供的优惠是一种特殊的只向成员提供的优惠,这种优惠是不向非成员提供的。‎ ‎(3)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但总体上看促进大于阻碍。‎ ‎[把握高考趋向]‎ 一、立足时空观念考查欧洲一体化 ‎1.(2013·全国卷Ⅰ)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选A ‎ 近代欧洲各国冲突和战争不断,灾难连连,要重建欧洲只能走联合统一道路。法、德、意等六国与英国相比,遭受战争的伤害更大,这是它们率先联合的直接原因,选择A项。‎ ‎2.(2014·全国卷Ⅰ)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解析:选A 欧元在欧盟内部的流通,有利于欧盟内部国与国之间统一市场的发展,故A项正确;消除了贸易壁垒表述过于绝对化,且欧元的流通与贸易壁垒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欧元的流通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它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是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欧洲并不是居于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更谈不上这一地位的巩固,故D项错误。‎ ‎3.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1974年英国设立了两院“欧共体选择委员会”,负责审读有关欧共体的文件和制定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议会审读机制的建立(  )‎ A.不利于英国进一步地融入欧共体 B.为英国退出欧共体埋下了伏笔 C.为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相应保障 D.是对“孤立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解析:选C 英国议会审读机制的建立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和主权,即为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保障,故C项正确。‎ 二、立足史料实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4.(2015·全国卷Ⅰ)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解析:选A 1981年世界银行已经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随着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需要从世界银行获得更多发展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故A项正确。‎ ‎5.某西方学者说:“1945年的和平从一个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  )‎ A.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 B.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C.德意日变成稳定和平的民主国家 D.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 解析:选D 据材料1945年“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使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故D项正确。‎ ‎6.(2018届高三·襄阳摸底)根据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每盎司黄金固定兑换35美元。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单方面宣布美元贬值和美元停兑黄金。1971年12月美欧十国集团达成了“史密森协议”,宣布美元贬值,由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调整到38美元,1973年2月,美元再次贬值,由1盎司黄金可兑换42.22美元。导致美元贬值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B.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 C.与苏联的长期争霸 D.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元贬值的结果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非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71年12月美欧十国集团达成了‘史密森协议’,宣布美元贬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元贬值的最主要原因是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故B项正确;与苏联的长期争霸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都是美元贬值的原因,但非最主要原因,故C、D两项错误。‎ 三、立足历史解释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7.(2016·全国乙卷)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解析:选B 表格中的国际组织基本上是原料生产国,即发展中国家的联合体。二战后,大部分亚非拉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这些国家虽然政治上获得独立,但经济上仍依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经济上的控制,它们建立起自己的行业组织,联合对抗不合理的经济秩序。‎ ‎8.(2017·鹰潭模拟)下图是2016年主要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值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值的统计图,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当今世界经济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B.新兴经济体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 C.发展中国家改变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 D.经济区域化趋势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B 材料无法反映是否走出金融危机,故A项错误;根据2016年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可以看出金砖国家贡献值最大,故B项正确;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仍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故C项错误;七国集团和金砖国家并不是区域集团,故D项错误。‎ ‎9.格瑞德在描述未来世界时说:“我们正生活在重新安排下一世纪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之中。未来将不会再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了。一国之内所剩下的只不过是组成那个国家的人罢了。”下列符合格瑞德观点的是(  )‎ A.全球化即现代化 B.全球化侵蚀甚至会淡化“国家”概念 C.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D.全球化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选B 据题干中“未来将不会再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了”和“一国之内所剩下的只不过是组成那个国家的人罢了”的信息,可知作者认为全球化会淡化“国家”概念,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关注点(一) 英国与冷战的起源 ‎[新材料]‎ 英国确立了为保护自己既得利益而遏制苏联、离间美苏关系,为重建欧洲均势而分裂德国的独立外交政策。为实现既定的外交目标,英国对苏联采取了诸如私下讨价还价、公开摊牌、积极遏制等手段,而对美国则采取了外交的、政治的乃至舆论的甚至多少带些要挟的各种方式,即便是卸包袱也做得冠冕堂皇,不动声色。可见,战后美国对苏联实施强硬外交以及西方集团遏制苏联,英国均起了重要作用,对此不应低估。‎ ‎——竺培芬《冷战起源探析》‎ ‎[新视角]‎ 关于冷战的起源,史学界往往强调美国的作用,认为这是美国推行“全球主义”战略思想的结果。材料中观点认为英国是东西方进行冷战的急先锋,是美国进行冷战政策的积极推动者,而且也是西方对苏联实行遏制的促成者。 ‎ ‎[新思维]‎ 由于战后苏联的强大,英国视其为建立欧洲均势的最大障碍。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英国是东西方进行冷战的急先锋。在整个冷战过程中,英国起了三方面的作用:‎ 一是充当美国的政治导师,鼓动美国走上冷战道路。‎ 二是在美国举起冷战帅旗前担任临时主帅。‎ 三是在冷战开始后做冷战的急先锋。‎ 但是,冷战的起源其成因主要还应该从时代的特点,特别是美苏两国的争霸中去探讨,美国和苏联是冷战的重要因素,是冷战爆发的内因,而英国所起的作用是一种外因,英国在冷战中的作用不应该夸大。实际上凭借英国的国力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英国无力也不可能对冷战的起源有一种决定性的作用,它更多的是靠把美国推向苏联的对立面来体现其作用的,但即使是这种作用也是有限的。‎ ‎1.战后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美国称霸世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美国还是一个传统的意识形态大国,意识形态是战后美国霸权野心膨胀的思想基础。材料可用于说明(  )‎ A.美苏冷战持续的思想渊源 B.世界局势动荡的历史根源 C.霸权主义横行的社会基础 D.美国强权政治推行的原因 解析:选D 根据所学可知“战后美国霸权野心膨胀”不仅限于美苏冷战,故A项错误;世界局势动荡与美国称霸不是唯一关联,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称霸的“思想基础”,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意识形态是战后美国霸权野心膨胀的思想基础”,体现了美国称霸的思想根源,故D项正确。‎ ‎2.关于冷战起因的研究,有学者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该观点(  )‎ A.表明了冷战源于西欧国家的主导 B.反映了英国等西欧国家对冷战的推动 C.揭示了美苏失去对冷战的控制权 D.说明了西欧与美国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解析:选B 材料观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冷战的出现与西欧有关,但不能表明冷战是西欧主导的,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可知英国等西欧国家推动了冷战的发生,故B项正确;材料观点是讨论冷战的起因,而不是冷战的控制权,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双方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故D项错误。‎ 关注点(二) 全新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新材料]‎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的融合,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业;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新视角]‎ 材料从新的视角来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全球化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与现行教材的阐述明显不同。‎ ‎[新思维]‎ 作者以推动全球化的力量为划分依据,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伟大的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从1492年到1800年,这是全球化1.0版本。当时衡量一个国家的标准是拥有多少人力、马车、风力和后来的蒸汽机,推动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国家间的融合。‎ 第二个时代是从1800年到2000年,这是全球化2.0版本。中间曾被两次世界大战打断,带来了一定的萧条,从蒸汽船、铁路再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在这一时期,推动全球化的是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到国外主要是寻找市场和劳动力。推动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公司之间的融合。‎ 第三个时代是2000年到现在,这是全球化3.0版本。推动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个人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平坦世界是个人电脑、光缆、工作流程软件的综合产物。这一时代真正独特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国家全球化,不是公司全球化,而是个人持续的全球化。个人必须越来越以全球化的角度思考。如果说前两个阶段的全球化主要由欧美发动,那么新阶段的全球化则向全球各种肤色的人都敞开了大门。‎ ‎1.(2014·浙江高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解析:选B 由“大工业……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使每个文明国家……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可知,B项正确。‎ ‎2.在哥伦布发现“世界是圆的”500多年后,美国作家弗里德曼却提出“世界是平的”。“世界是平的”就等于“全球化3.0”,即全球化进程的最高阶段。在全球化3.0的环境下,地域、文化、技术、知识等一切因素都再不会成为分工的阻碍。世界变得更小,个人却变得更强大。任何人都可以是决定生产的主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比较优势来经营事业。弗里德曼提出这个结论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 A.世界的多极化     B.经济的自由化 C.经济的体系化 D.互联网和信息产业发展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下,个人变得更强大。“任何人都可以是决定生产的主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比较优势来经营事业”,这得益于互联网和信息产业发展,故D项正确;世界的多极化、经济的自由化、经济的体系化只能反映经济全球化,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下个人作用,故A、B、C三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