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2

‎2018届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国有着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悠久历史,历代有为的统治者都把兴修水利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千百年来,中国出现了很多治水名人,建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的工程有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等。其中,霍邱水门塘系春秋时期楚令尹孙叔敖于公元前622年修建,古称大业陂,比举世闻名的芍陂还早17年,至今仍发挥着灌溉、防洪的作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古代水利工程还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从西北的坎儿井到中原地区的陂塘,从西南的堰坝到东南的海塘,无不各具特色又因地制宜,其种类之丰富也为世界所罕有。‎ 这些古代水利工程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还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科技水平往往是领先时代的,其工程规划、建筑形式、施工技术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非常协调,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促进了当时各地的农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古代水利工程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信息,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其绵延不断的建筑史、不断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与之相关的石刻碑文和神话传说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上,古代水利工程遗产是研究古代水利、农业发展乃至环境变迁的活化石,弥足珍贵;在应用上,其“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等设计理念、施工技术直到今天依然有其合理性,是我国先民留给今人的珍贵物质遗产与精神财富。‎ 自2000年都江堰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水利工程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古代水利工程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开始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相关部门在保护古代水利工程和水利遗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就目前而言,古代水利工程和水利遗产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在自然环境方面,自然风化、水流冲刷、洪水侵蚀乃至泥沙淤积等,都会使工程遭到损坏;在社会环境方面,古代水利工程面临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设性破坏,部分古代水利工程因人地矛盾被挤占,面临着保护性破坏。古代水利遗址与一般遗址保护不同,若缺乏专业指导、在技术上操作不当或调查研究不深入,则会对遗址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古代水利工程和水利遗产的保护工作尚处于被动保护、抢救性保护的状态。目前的保护工作主要是以申报促保护,但这又取决于当地政府对古代水利工程遗产的认知度,有许多地方政府对此重视不足。有一些遗址已经老化朽坏,迫切需要抢救,但地方首先缺乏专项基金,其次随着一大批老人过世,很多古代的技术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 数千年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规模、数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在世界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见证了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印迹。保护古代水利工程遗产,应摸清家底、加强研究、主动保护,注重其背后文化的传承,推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在合理规划开发水利工程遗产的基础上,让古代水利遗产造福当代,用当代的效益反哺古代水利工程,形成良性循环。‎ ‎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学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中国开发利用水资源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治水名人,建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闻名于世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B.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多样性的特点是由幅员辽阔决定的,坎儿井、陂塘、堰坝、海塘,各具特色又因地制宜,种类丰富,世界罕见。‎ C.我国第一个以水利工程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是都江堰,它的申报成功,说明其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开始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D.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工程,所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规模、数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在世界水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解析]“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工程”表述不当,应为“历代有为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A.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是春秋时期楚令尹孙叔敖于公元前622年修建的大业陂,即霍邱水门塘,今天仍然发挥着灌溉、防洪的作用。‎ B.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规划、建筑形式、施工技术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协调,促进了各地的农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 C.古代水利工程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信息,兼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古代水利工程“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施工技术直到今天依然有其合理性,是古人留下来的珍贵物质遗产与精神财富。‎ ‎[解析]大业陂是“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无中生有,原文只是提出大业陂比“芍陂还早17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还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体现,它们见证了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印迹,意义重大。‎ B.自然风化、水流冲刷、洪水侵蚀乃至泥沙淤积等损毁着古代水利工程,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设性破坏则带来更大挑战。‎ C.地方政府对古代水利工程遗产的认知度不同,对有利用价值的积极申报,对已老化朽坏、迫切需要抢救的反而缺少必要投资。‎ D.保护古代水利工程遗产,应当注重其文化的传承,推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用当代的效益反哺古代水利工程,形成良性循环。‎ ‎[解析]“地方政府对古代水利工程遗产的认知度不同”指的是地方政府对水利工程的认识程度,而非根据其利用价值区别对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从汉“七国之乱”到晋“八王之乱”,直到封建社会在中国灭亡,宗室王爷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皇权的觊觎,祖宗们原本想让他们帮助加强皇权的梦想,却阴差阳错地变为夺取皇权的噩梦。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王爷算是历史的幸运儿,他就是明代的燕王,即明成祖朱棣。‎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因太子朱标早逝,故由太孙朱允炆 继位,谥号惠帝,年号建文。文弱年少的建文帝刚登基,就看到自己的叔叔们个个手握重兵如狼似虎,于是被迫削藩,先抓周王,贬为庶人,远迁云南蒙化。次年再废岷王,逼迫湘王自焚,废齐王,复囚代王……诸王震惊中,只有燕王伺机而动。燕王是太祖的第四子,洪武三年十岁时受封燕王。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打的旗号竟是当年太祖皇帝要诸王在必要时“清君侧”的祖训。十月,朱棣北上攻取大宁,生擒宁王朱权。十一月,还军北平,大破明军。建文三年,再次南下,三月于山东大捷。同年十一月,回师北平,调整战略为“不攻坚城,直指南京”,十二月率军再度南征。建文四年二月,燕军淝水大捷,四月攻取灵璧。五月,强渡黄河,兵临长江。六月,燕军渡江,谷王等人开城归降燕王。燕王朱棣就成了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自己以藩王之身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却又总怕后世子孙以此为例向自己的嫡传皇帝挑衅。于是,他设计出了一种既保证诸王无力问鼎皇权却也不亏待他们的办法,其核心原则是“不临民、不统兵”。这样一来,虽然藩王在政治和军事上不再对中央皇权构成威胁,但优养宗室形成的沉重负担,最终还是把大明帝国拖入灭亡的深渊。‎ 明太祖的制度,皇子封为亲王,其护卫少者三千人,多至万人。然在北边九镇的亲王,其护卫均超过此数。亲王的长子立为世子,其他诸子则封为郡王,以后各世子孙均有封爵,六世孙以下为奉国中尉。到成祖之后,庞大的皇族宗室既不能从事士农工商之类的职业,也不能出来当官统兵,只是坐享俸禄。明初宗室人数尚少,但到了明末时,宗室人数达到三十多万人,造成了国家财政极为沉重的负担。‎ 皇子之中,一般由嫡长子继承皇位,其余诸皇子皆封亲王,亲王之中也是嫡长子继承亲王爵,其余封郡王,郡王之中也是如此,以此类推再到将军、中尉……宗室之女也是如此,皇帝女儿为公主,亲王之女为郡主,以此类推到县主、郡君、县君。亲王每年禄米1万石,郡王2000石,等级最低的奉国中尉也有200石之多。即使被贬为庶人,供给依然不减。除禄米之外,生活用品供给等都一应俱全。婚丧嫁娶都有赏赐,万历的儿子福王婚礼的赏赐几乎耗尽河南、山东等多省的财税,外加2万顷良田等。‎ 至明万历时,每年供给宗室之禄米多达853万石,而帝国全年的田粮赋税总额仅为2284万石。洪武皇帝有个孙子叫朱济炫,封庆成郡王,他生了一百个儿子,除嫡长子袭郡王爵外,其他均封镇国将军,他们一家每年的禄米就要10万多石。明末无论是与农民军打仗还是与关外清兵作战,节节败退的重要原因是粮饷不济。试想,如果少供给宗室一点禄米,也许大明帝国将会是另一种结局。‎ ‎ (摘编自王丹誉《皇权制度下藩王的命运》,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文弱年少的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刚登基,就看到自己的叔叔们个个虎视眈眈地觊觎皇帝的宝座。‎ B.为使帝王宝座坐稳,建文帝先抓周王,将其贬为庶人,远迁云南;再废岷王,逼湘王自焚,废齐王,囚代王,大力削弱藩王的势力。‎ C.燕王朱棣是太祖建文帝的四叔,建文元年七月,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在权力斗争中夺取了侄子的皇位。‎ D.朱棣即位后,怕后世子孙效法他的做法篡夺自己的王位,设计了使诸王“不临民、不统兵”的办法,使他们无力问鼎皇权又生活安逸。‎ ‎[解析]“怕后世子孙效法他的做法篡夺自己的王位”表述不当。原文说“总怕后世子孙以此为例向自己的嫡传皇帝挑衅”。‎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A.朱棣在“清君侧”中,第一年攻取大宁,还军北平,大破明军;第二年平定山东,直指南京;第四年收复淝水,降服谷王,成就帝位。‎ B.明太祖时,皇帝的儿子封为亲王,亲王的长子立为世子,其他儿子分别封为郡王,以后各世子孙均有封爵,六世孙以下封为奉国中尉。‎ C.明成祖之后,皇族宗室非常庞大,明朝末年达到三十多万人,他们既不能从事士农工商之类的职业,也不能当官统兵,只是坐享俸禄。‎ D.明成祖后,朝廷对藩王的优养耗资巨大,万历之子福王的婚礼,朝廷的赏赐几乎耗尽河南、山东等多省的财税,外加良田二万顷等。‎ ‎[解析]“第二年平定山东,直指南京”理解不当。这些战果是“建文三年”即第三年取得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帝王的列祖列宗们原本想让王爷们帮助加强皇权,可是事与愿违,宗室王爷们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皇权的觊觎。‎ B.明成祖对藩王施行“不临民、不统兵”的优养策略,虽然消除了藩王在政治和军事上对皇权的威胁,但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C.明朝帝国每年的田粮赋税总额为2284万石,而供给宗室的禄米就达853万石,这一数字不包括对藩王一应俱全的生活用品供给。‎ D.明末官军无论是与农民军作战还是与关外清兵作战,导致节节败退的重要原因是粮饷不济,而优养宗室则是粮饷不济的重要原因。‎ ‎[解析]‎ 这些数据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数据,而不是整个明朝帝国的数据,原文表述为“至明万历时”。‎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清代文学较之以往各代异常繁富。一方面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依然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元明以来已经呈现弱势的诗、古文,乃至已经衰落下来屈居于陪衬地位的词、骈文又重新振兴起来。以往各代曾经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各类文体大都拥有众多的作者,写出了大量的作品,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代,包括它们盛行的那个时代。各类文体曾经有过的类型、作法,出现过的风格,清代作者也大都承袭下来,有人学习效法,也有人独辟蹊径有所创新,相当多的作者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乃至堪称珍品、杰构的传世之作,呈现出一种蔚为大观的集大成的景象。‎ 曾经兴盛过的文体之再度兴盛,实际上是中国文学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的复归与昂扬。比如诗歌,在明清鼎革的社会动乱之际,与学术文化思潮由空疏之心学转向复古形态的经世致用之学相呼应,诗歌创作转向伤时忧世,遗民诗人之呼号、悲愤、砺志,其他诗人之徘徊观望,黍离之悲、沧桑之感,成为清代前期诗的主旋律。清初诗从总体上说是继承和发扬了贯穿中国诗史中的缘事而发、有美刺之功、行“兴、观、群、怨”之用的传统精神,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审美艺术的特征。可以说中国诗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在清代又一次获得了发扬。‎ 清代文学也表现出新兴文体的雅化倾向和雅俗并存、互渗的状态,斑驳陆离中闪现出耀眼的光芒。如清初的小说从总体上看迈入了独创期。拟话本小说结束了改编旧故事的路子,取材于近世传闻和当代新事,贴近了实际生活,却渗入了文人意识;讽世的气味加重了,却缺乏艺术的酿造,并且愈来愈趋向伦理道德的说教。另一种情况是爱情婚姻小说雅化,蜕变为才子佳人小说。李渔的小说创作表现出更高的主体意识,故事情节演绎的是其超乎常人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对人情世态的调侃,也就进一步改变了话本小说的叙事模式和风格,议论的成分增大了,作者的既定意向胜过并取代了生活的内在逻辑。长篇小说迈入个人独创期,作品纷繁多样。有的是沿着晚明世情小说的路子,在醒世的旗号下展示最世俗的人生图画,如《醒世姻缘传》颇为鲜活,叙写用民间口语,富有幽默之趣;有的是就明代几部著名小说作续书以写心,境界不一,如陈忱的《水浒后传》唤出水浒英雄进行抗金保宋的战斗,寄托了清初遗民的心迹,也给小说增添了抒情性质。小说已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需要,在众多作者或适俗或别出心裁的创作中,终于有人感受到时代的脉搏,领悟到了小说的文学特征,面对现实人生,将平凡的生活变成真实而有审美内蕴的小说世界,于是吴敬梓创作了《儒林外史》,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透露出时代的新信息。‎ ‎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有改动)‎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清代文学类型杂,成就大,不但新兴的小说、戏曲蓬勃发展,元明以来已呈弱势的诗、古文,甚至词、骈文也获得了大发展。‎ B.清代文学的集历代大成景象,尤其是曾经兴盛过的文体再度兴盛,实际上是中国文学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的复归与振兴。‎ C.清代文学创作既有对前人的承袭效法,也有独辟蹊径和创新,许多作者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许多作品称得上珍品、传世之作。‎ D.清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新兴文体的雅化倾向和雅俗并存、互渗状态,在各种文体的纷繁变化中取得了不同的巨大成就。‎ ‎[解析]“小说、戏曲”并非在清代“新兴”,而是“元明以来新兴”。‎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 )‎ A.历史上曾经有过影响的文学样式,在清代大都有着众多的作者,作品丰富,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代,甚至包括其鼎盛时代。‎ B.明清鼎革的社会动乱局势影响了清代诗歌,使学术文化思潮由空疏之心学转向复古形态的经世致用之学,创作多伤时忧世。‎ C.清代的拟话本小说更贴近实际生活,却渗入了文人意识;小说的讽世特点突出,但缺乏艺术性,且有伦理道德说教的倾向。‎ D.文人小说创作表现出更高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改变了话本小说的叙事模式和风格,作者的既定意向取代了生活的内在逻辑。‎ ‎[解析]“使学术文化思潮由空疏之心学转向复古形态的经世致用之学”强加因果。‎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清代前期诗的主旋律是抒亡国之悲慨,这一点继承和发扬了缘事而发、有美刺之功、行“兴、观、群、怨”之用的传统精神。‎ B.《醒世姻缘传》用民间口语写就,幽默风趣;《水浒后传》则有抒情性质,这些创作说明了清代长篇小说迈入了个人独创期。‎ C.吴敬梓《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红楼梦》将平凡的生活变成了真实而有审美内蕴的小说世界,体现出小说的鲜明文学特征。‎ D.清代前期文学关注国运民生,有着炽烈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中期以后传统文体逐渐衰落,小说开始成为创作主流。‎ ‎[解析]“中期以后传统文体逐渐衰落,小说开始成为创作主流”这一说法无中生有,原文只是举小说的例子证明“新兴文体的雅化倾向和雅俗并存、互渗的状态”,并非强调小说创作成就之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