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合肥六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0月份联考 历史试题卷 考试说明: 1考查范围: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 2.试卷结构: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 1.据学者研究,西周的封建制度实际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在封建制度的后面,需要一种不断的武力贯彻,在此过程中,西周的封建制度也不断推进。这主要反映出 A. 西周统治者的血腥残暴 B. 分封制拓展了西周的疆域 C. 分封制和武力紧密相连 D. 分封制主要通过武力推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封建制度通过武力得到贯彻,这说明分封制和武力联系紧密,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通过武力贯彻和推行分封制不等于统治者血腥残暴;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周通过武力贯彻和推行分封制,不是分封制的影响;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西周通过武力贯彻和推行分封制,但无法得出它是主要方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汉文帝时,齐王襄传子则,则死后没有儿子,文帝就把他的地方分为齐、济北、济南、菑川、胶西、胶东六国,立了齐王肥的庶子六人。汉文帝的做法意在 A. 削弱王国势力 B. 强化宗族观念 C. 拓展西汉疆域 D. 加强专制皇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其目的是削弱地方王国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该做法与强化宗族观念无关;C选项错误,该措施是在西汉疆域内进行的,不能拓展西汉疆域;D选项错误,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专制皇权。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由此可见,二者的主张均 A. 代表人民的利益 B. 体现了仁政思想 C. 抑制了土地兼并 D. 得到统治者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两者都主张轻徭薄赋,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人民的负担,都体现了仁政思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董仲舒和孟子的主张都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不是代表人民的利益;C选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的主张体现了抑制兼并的内容,孟子的主张并未体现,而且两者的主张都未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统治者对两者主张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东晋南朝时田庄经济进一步发展,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记述:“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据此可知,田庄经济 A. 是当时主要经济形态 B.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 C. 体现精耕细作的特点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田庄经济相对独立,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比较得出田庄经济是当时主要的经济形态,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不是田庄经济;C选项错误,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并未体现;D 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已发展完备。这说明 A. 纸张是最佳的书写材料 B. 汉字的发展推动造纸技术的改进 C. 汉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D. 科技进步推动汉字的传播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造纸术的进步促进了纸的普及,催生了多种书法字体,促进了汉字的传播和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比较得出纸张是最佳的书写材料;B选项中关系倒置,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汉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朱子家礼》是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在书中朱熹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诸如出生、婚礼、丧葬以及祖先祭祀,都纳入儒学指导的领域之内。朱熹的做法 A. 保证了理学确立的原则深入社会 B. 促使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有利于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 D. 抵制了佛道思想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朱熹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都纳入儒学指导的领域之内,重视理学原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运用,有利于儒学原则的世俗化和生活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朱熹做法的结果;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学的世俗化和生活化,不是理学的官方化;D选项错误,朱熹的做法未能抵制佛道思想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天工开物》载,明中后期景德镇制瓷,仅成器环节就有澄泥、印坯、汶水、过利、打圈、绘画、过锈、入匣、满窑、供烧等项分工,其中制坯成型须经七道工序。这主要表明 A. 制瓷技术先进 B. 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 C. 瓷器质量上乘 D. 制瓷业内部分工细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明朝中后期景德镇制瓷工序繁多,分工细致,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比较得出景德镇制瓷技术先进;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区别景德镇制瓷业的民营和官营性质;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景德镇制瓷业的质量水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此举体现了 A. 近代工业化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 B. 传统体制制约了中国的近代化转型 C. 民族工业对外来侵略的顽强抵制 D. 清政府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该规定只许官商合办,不许私人创办企业,不利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体现了传统体制对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制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抑制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不能体现政府大力支持近代工业化;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对外来侵略的抵制;D选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抑制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不能体现其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该协议的签署 A. 体现了地方官僚的极度腐败 B. 加深了江南地区的殖民地化程度 C. 表明民主革命已成主流趋势 D. 使清政府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表明清中央政府对外宣战后,部分地方大员公开反抗朝廷决议,使清政府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该协议的签署与官僚腐败无关;B选项错误,该协议并未加深江南地区的殖民地化程度;C选项错误,该协议的签署与民主革命无关,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民主革命尚未成为主流。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至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 A. 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 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 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 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转而全面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这些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因此B选项正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与政策的变化有关,与民族危机、民主革命浪潮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孙中山的这一认识 A. 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 B. 是对民权主义的新发展 C. 是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基础 D. 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成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基础,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欧战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孙中山提出此认识时1911年辛亥革命早已发生;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发展,不是民权主义;D选项错误,孙中山的这一认识并未改变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在1926年印度放弃银本位制之后,中国在当时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以银为货币的国家: 据上表可知 A. 中国原有币制亟待改革 B. 中国市场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C. 自然经济正在加速解体 D. 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最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中数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从1932年以后白银处于出超状态,白银大量外流,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这说明中国原有币制亟待改革,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1935年币制改革之前国民政府实行银本位制,并未发生严重通货膨胀;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自然经济解体的信息;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比较得出经济危机对中国冲击最大。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下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上的广告,图片体现了 A. 工业文明冲击中国传统生活模式 B. 发达城市出现崇洋媚外现象 C. 大众传媒引领了社会生活新风尚 D. 民族工业发展加剧市场竞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中重要的休闲娱乐活动,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生活模式的冲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看电影与崇洋媚外不能等同;C选项错误,电影在19世纪末就传入中国,材料不能体现对社会生活新风尚的引领;D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市场竞争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这一认识 A.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B. 推动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C.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的扩大 D. 有利于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一认识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从而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制定于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材料不能体现其阶级基础的扩大。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 A. 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私有制 B. 是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求 C. 是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 D.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土地改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是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求,因此B 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50年土地改革实行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依然属于土地私有制;C选项错误,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于1953年,1950年土地改革并非是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D选项错误,材料中发展农业的措施并未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6.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 A. 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 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C. 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 D. 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中国前期四次扫盲运动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扫盲运动并非一般意义的文化教育,而是着眼于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塑造,是希望由此塑造农民对新国家的政治认同,故选B项;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高科技水平需要大学科研人员的钻研,扫盲运动不可能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经费的支撑,并非扫盲运动,排除D项。 17.1949年到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财政支出共483.4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5%,远高于美苏两国。据统计,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排第二位的非洲国家约占13%-15%。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援助 A. 以经济合作、互利共赢为主要目的 B. 得益于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C. 遵循量力而行、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D. 致力于开拓外交发展新空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是向受援国提供贷款或无偿援助,援助对象多是社会主义国家和非洲国家,对外援助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大,在对外关系上也搞政治挂帅,致力于开拓外交发展新空间,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援助的特征,不是1949年到1979年中国对外援助的特征;B选项错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在1978年底改革开放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对外援助由于规模庞大、援助数额高,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实力,并非量力而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所有制和分配上,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要求纯而又纯、绝对公平,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 逐步突破传统经济制度的束缚 C. 缩小了全民所有制经济规模 D. 开始承认了非公有制的合法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的所有制和分配体制进行反思,并认识到应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逐步突破了传统经济制度的束缚,故B项正确。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故A项错误;强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等于缩小公有制规模,故C项错误;1997年十五大开始承认了非公有制的合法性,故D项排除。 19.(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由此可知 A. 中产阶级和农民的政治经济诉求相同 B. 民主政治是历史的潮流 C. 阶级结构的变化推动雅典政体的变更 D. 雅典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中产阶级,它们同农民联合起来要求政治自由化,推动了雅典从君主政体发展为民主政体,这体现了阶级结构的变化对雅典政体变更的推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产阶级和农民的政治诉求相同,并未体现两者经济诉求相同;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选项错误,雅典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遇他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 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B. 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C. 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D. 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答案】C 【解析】 随着罗马帝国不断的对外扩张和经济的发展,《十二铜表法》的某些内容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惩罚比较微小,说明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某些条款僵化,故C正确。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选项。法官审判案件都要遵循法律,A选项排除。罗马帝国扩张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万民法,这是对公民法的继承,D选项排除。 21.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说,“一个奇怪的事实是: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所有这些倾向的结果就是: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院有意识地以调和古代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作为它的目标,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绿洲。”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 A. 实现了人类自我意识首次觉醒 B. 提倡个性解放和物质享受 C. 沉重打击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 D. 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新文化”、“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佛罗伦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14世纪从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的,提倡个性解放和物质享受,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的影响;C选项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D选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2.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A. 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 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C. 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16世纪以后英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这说明16世纪以后英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与题干时间16世纪不符,故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崛起 2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针对这一现象,18世纪设计出的解决方案是 A.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 B. 批判私有制度,实现社会真正平等 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 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直接民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无论是伏尔泰“天赋人权”倡导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它们都是在强调建立可行的机制(比如法律、分权、契约)来制约权力的滥用,达到权力的有效制衡,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启蒙思想家都主张推翻君主专制,但并非都赞同建立民主共和,比如伏尔泰主张实行“开明专制”;B选项错误,启蒙运动主要思想家中除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外,并无其他人对私有制提出批判;D选项错误,启蒙思想中没有削弱中央权力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1841年,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了一个“抽梯子”的观点:“一个人当他已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蹋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亚当·斯密学说的秘密,英国执政者世界分工论的秘密,也就在这里。”该观点旨在 A. 批判自由主义理论 B. 主张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C. 揭示英国崛起原因 D. 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4-19世纪中期,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奖出限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确立了经济优势,逐渐放弃“重商主义”政策,转而奉行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符合“抽梯子”的观点内涵,所以该思想家旨在批判自由主义理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此时德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尚不具备经济优势,不主张自由贸易政策;C选项错误,该观点并非旨在揭示英国崛起的原因;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的认识。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哪一种国家政权形式——正统的、立宪的、共和的或帝制的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个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由此可知,“这次革命” A. 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 建立了世界上笫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是马克思直接领导斗争的结果 D.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次革命导致政权性质发生变化,建立的是符合人民利益要求的政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革命的评价,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不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B选项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选项错误,马克思并未直接领导法国巴黎公社革命。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6. 1930年,斯大林说:“当我们已经不需要容许某种程度的私人贸易自由的时候,当这种容许只会产生坏结果的时候,当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商业组织来调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这表明斯大林的根本意图是( ) A. 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B. 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政府的调控 C. 排斥市场调节对经济的作用 D. 维护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从材料“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可以看出斯大林主张废除新经济政策,反对私人资本,即主张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经济上的单一公有制体制 27.“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由此可知,美国 A. 制定《紧急银行法》 B. 实施以工代赈的政策 C. 鼓励农民减耕减产 D. 颁布《工业复兴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受益者是社会下层群众,这一政策,即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等社会保障措施,迅速受到广大底层民众的欢迎和支持,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紧急银行法》属于金融领域,不属于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的内容;C选项错误,鼓励农民减耕减产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农业生产,不属于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的内容;D 选项错误,《工业复兴法》强调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及调整劳资关系,不属于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8.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与凯恩斯主义理念相一致 B. 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 C. 反对私有制,推崇公有制 D. 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极权政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的自由发展,故A项排除。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发展经历了滞胀时期,人们因此而认识到不仅需要对经济进行控制,但同时也要给予经济发展的自由空间,由此可知B项正确。欧洲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其本质就是经济的私有,故C项排除。材料中涉及的是经济方面,并没有谈到政治方面,故D项排除。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滞胀时期 29.《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A. 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 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 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 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联邦中央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三部门之间分权制衡,但是在关乎国家利益和统治集团利益的问题上三部门之间是共同合作的,材料信息就体现了美国政治的这一特点,C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史实,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30.不同学者对于美苏“冷战”起因的认识 观点 学者 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殷弘 “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 王玮 对表格中有关“冷战”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 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 B. 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C. 苏联的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D. 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依据材料中“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信息可知,学者殷弘认为“冷战”源于意识形态的对立。依据材料中“‘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信息可知,学者王玮认为“冷战”源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综合两者观点可知,D选项正确。A选项只是冷战的原因之一,并未涉及苏联方面的原因,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解读;B选项只是叙述美苏冷战的孕育历史过程,没有阐述其原因;C选项只是学者王玮观点的体现,并未全面的反映材料信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1.下图为2009—2017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出台的贸易自由化措施与保护主义措施数量统计图(单位:项) 基于此进行的推断,表述准确的是 A. 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大力推进贸易自由化 B. 经济区域集团化导致各国加大贸易保护的力度 C. 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促进自由贸易方面更为主动 D. 急需建立世界性经济组织以规范协调国际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近年来,发达国家推进贸易自由化措施在100个左右,新兴经济体国家促进贸易自由化的措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数量;特别是2017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更是大幅度减少,下降幅度高于发达国家,所以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促进贸易自由化上的努力是高于发达国家的,排除A项;材料中提供的是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贸易竞争,而不是区域集团化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在当今世界仍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D项错误。 32.一战后,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创作了《荒原》。诗人笔下的“荒原”,荒是水荒,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才能使荒原人得救。与该作品的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A. 《神曲》 B. 《巴黎圣母院》 C. 《老人与海》 D. 《人间喜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更增加了人们内心的焦虑”、“只有精神甘露才能使荒原人得救”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神曲》创作于14世纪,不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作品;B选项错误,《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D选项错误,《人间喜剧》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伴随着条约体制与民族国家体系对中国的冲击,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清王朝开始在近代民族国家的话语体系内审视边疆治理……,以构建近代民族国家为标的,调整“中央边疆”关系,并推行边疆与内地的“均质化”政策,希冀加强对边疆地方的直接控制。1884年,新疆与内地一样被设省治理,翌年,台湾由府州升格为行省建制,嗣后,清政府又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与此同时,通过向内外蒙古移民实边,开始直接介入内外蒙古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 ——摘编自冯建勇《近代中国疆域形态衍变与边疆知识体系生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治边政策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体现“夷夏之辨”思想;随时代变化不断调整。 影响:维护边疆稳定,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强化民族认同。 (2)变化:体现近代民族国家理念;实行与内地统一的政治体制;注重经济开发与社会发展。 原因: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传入;边疆危机加剧;领土主权意识增强;开明官员和有识之士的推动。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注重军事防卫功能、体现“夷夏之辨”思想、不断调整等方面概括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 影响:依据材料一中“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信息结合所学从维护稳定,巩固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强化民族认同等方面概括古代治边政策的影响。 (2)变化:依据材料二中“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清王朝开始在近代民族国家的话语体系内审视边疆治理……并推行边疆与内地的‘均质化’政策……通过向内外蒙古移民实边,开始直接介入内外蒙古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信息结合所学从体现近代民族国家理念、实行与内地统一的政治体制、注重经济开发与社会发展等方面指出变化。 原因:依据材料二中“伴随着条约体制与民族国家体系对中国的冲击……1884年,新疆与内地一样被设省治理,翌年,台湾由府州升格为行省建制”信息结合所学从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传入、边疆危机加剧、领土主权意识增强、开明官员和有识之士的推动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34.闵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3年2月4日,英国生物学家霍尔丹在剑桥大学发表了演讲,畅想科学应用的未来,提出科学将对传统道德提岀挑战并造福人类。随后,哲学家罗素予以批评性回应,警告人类对科学的滥用将导致毁灭性的灾难,指出“科学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自我控制,更多的爱心,或在决定行动之前克制自己激情的更大力量”,“科学可能导致我们文明毁灭”。罗素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质疑,不仅呼应了20世纪初科学发生的质的飞跃,也可以说是20世紀初滥觞于西方知识分子中间的一种流行思潮,它与不久前发生的那场人类浩劫有关,也是对启蒙时代以来有关“科学导致进步”这一观念的深刻反思。 ——摘编自刘钝《“两种文化”视野下的霍尔丹与罗素之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 观点 观点1:合理运用科学会推动社会进步。 观点2:科学的滥用将给社会带来灾难。 观点3:科学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推动社会进步,滥用误用将带来灾难。 阐述 (2个或2个以上史实;史论结合;史实和结论必须是世界近代史。) 推动社会进步史实: 两次工业革命中发明或发现推动生产力进步、社会转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带来灾难的史实: 两次工业革命中科技运用忽视了环境问题;一战中科技被滥用误用,带来极大伤害等。 总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合理利用的同时,应心存敬畏之情,防止滥用和误用。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依据材料中霍尔丹的态度可提炼合理运用科学会推动社会进步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两次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还可依据材料中罗素的态度提炼科学的滥用将给社会带来灾难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一战中科技滥用误用带来的伤害等方面进行阐述。还可综合材料信息从正方两面评价科技的运用,说明必须合理利用科技,防止滥用误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美等发达国家均有成立囯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并设有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监督管理机构。西方发达国家多重视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法律制庋建设,也都对继续医学教育进行专门立法。西方国家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形式相对多样,不拘一格。在继续医学教育的学科覆盖幅度上,基本可以做到和高等医学教育保持-致,对医学、药学、护理学、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等学科大类均有覆盖。 ——据韩锋、李小方《西方发达国家继续医学教育的特色及经验借鉴》 材料二 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要加强高层次科研、医疗、卫生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 ——据卫生部等6部门《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发达国家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1)管理机构完备,制度建设完善,培训模式多样,学科覆盖全面 (2)不同点:以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注重地区均衡发展;充分体现关注民生。意义: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更新思想观念;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欧美等发达国家均有成立囯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并设有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监督管理机构。”、“西方发达国家多重视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法律制庋建设,也都对继续医学教育进行专门立法。”、“西方国家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形式相对多样,不拘一格。”、“……对医学、药学、护理学、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等学科大类均有覆盖。”等信息可从管理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培训模式和学科覆盖等方面概括西方发达国家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特点。 (2)不同:依据材料二中“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信息及上述问题的作答从以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注重地区均衡发展、充分体现关注民生等方面指出其不同之处。 意义:结合所学从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更新思想观念、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方面分析其意义。查看更多